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培智学校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关键词】培智教育 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导致近几年来中小学生淡漠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频繁发生。对于智障孩子来说,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诸多不便,经常受到歧视,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他们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育智障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也是培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二、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1.创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校园安全工作应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也就是校长负责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通过内部人员调配,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力量,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切实做好平安校园工作,为校园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扎实基础。2.开展个性化、生活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一沙一世界”。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培智学生生命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重视生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学科渗透、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有存在的可能,也只有关爱他人,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3.开创良好校风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生命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勤奋的校风是学生培育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这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三、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注重发挥生活语文、艺术休闲、运动与保健、音乐与律动等一般性学科的优势,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挖掘康复、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2】如,生活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学会认识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适应课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和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3】康复课鼓励学生坚持训练,补偿其运动、感知、言语等方面的缺陷,培养智障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拼搏的意志……把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使智障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和感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主题讲座、游戏、逃生演习、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对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生活,享受快乐、热爱生活。 四、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愉悦,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爱就是生命情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富于爱心,是人生的动力和快乐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消沉。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的来自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比正常人大得多,经常地被否定、被批评。太多的失败和打击,使他们形成了自卑、退缩、缺乏上进心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但是,每个智碍孩子也应当拥有幸福、快乐的权利。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推动智障孩子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使他们的生理缺陷得以弥偿。所以,课堂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的培养。 1. 教师要善于发掘智障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教师要以赏识的目光和平等的态度关心每一位智障学生:有的学语文不好,数学却好;有的学数学不行,唱歌却很棒;有的文化课学不会,却热爱运动;有的关心集体;有的热爱劳动……2.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真诚的爱心、快乐的情绪、巧妙的方法、高尚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经常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抗洪救灾的英模事迹和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来陶冶、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活动中让他们感知生命的珍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多做好事,多为他人着想。3.教师要多动脑筋,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集体游公园、义务劳动、生日聚会、表演节目、剪纸比赛、自制贺卡等,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智障学生也能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珍惜生命,达到提升他们的生命情感和意识的目的。 五、家校配合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智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自食其力,以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融入主流社会。【4】根据智障儿童的认知和发展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要特别重视他们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能生活自理,能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可成立歌舞、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增强学生自信,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班会、节日、社会实践、家校互助等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生活场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结合“五一”节、“六一”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加“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关心家人,为家庭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周末,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行为作业 :如超市购物、买菜洗菜、招待客人、敬老院慰问等。使智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生活经历,体验快乐。另外,应重视家校合力,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家长会等,帮助家长了解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共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快乐、自信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促进智障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积极生命情感的培养,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把智障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到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渗透进智障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会珍惜生命,学会享受生命的美丽,快乐和谐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

培智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37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

培智学校单元主题活动论文

内容摘要:培智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如何在社会中得到运用,始终是培智教育的重要课题。从2014——至今,我校开始开展社区融合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从学校社区融合开展实施,到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社区教学——再现课堂——社区应用、实施中凸显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展开,突破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形成全社会办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了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适应,真正实现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其能顺利的回归社会。 关键词:培智学生      课堂教学    社区融合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特殊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而社区融合教学作为培智学校一种特有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在各特殊教育学校得到实施。让特殊儿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融入社会,满足特殊儿童生活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让特殊儿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本文以培智七年级一班开展社区融合教学为例,阐述我校社区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逐显的问题及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学生和其他媒介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社区融合教学     培智学校教育社区化是宁波达敏学校在适应融合教育发展趋势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思想、新理念。社区融合教学是指在社会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社区为课堂、生活为内容,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社区中实施的一种生态化课程。一方面,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把原来的小课堂扩展成社会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课堂内涵更加丰富,充分体验正常人现代生活内容和方式,使特殊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新的发展。教师通过学校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最终实现智障学生“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创建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 二、我校社区融合教学实践情况 发展史 1、社区融合教学初步探索(2014——2016年) 在2014年以前,我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教学。从安全角度考虑,我校教师很少把学生带出学校,学生也面临着社会的歧视。虽然我们教师在学校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社区场景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模仿商店购物的场景,红路灯过马路的场景,菜市场买菜的场景等,学生虽然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毕竟只停留在表面,他们一旦进入真正的社区环境中去,还是很难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恰当的运用。201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社区融合教学的影响下,我校开始倡导把课堂教学与社区融合教学相结合。各班开始尝试着把学生带出学校,开展社区融合教学,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集体外出活动。班上每个月,由班主任及班课教师根据本期教学内容,确定学生外出参与社区活动,一般每月一次,开始了初步探索课堂教学与社区融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社区融合教学模式形成与推广(2016年——至今) 随着社区融合教学的有序开展,我校于2016年开始开展全校性社区融合教学活动。不再由班课教师自行确定时间,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固定时间(每周二上午半天),由各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和助教三名教师根据自己的班上教学需求,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开展校外社区融合教学实践活动。为了提炼社区融合教学理论成果,满足特殊教育领域内开展社区融合教学借鉴需求,让更多特殊孩子也能融入社会,我校每学期选一个班级进行社区融合教学成果展示,以公开课研讨、视频、图片、编写校本教材等形式,应邀特殊教育专家及成都市各区县特殊教育教师、普校资源教师进行观摩、参观、点评、交流等。现在,我校社区融合教学已形成了一套有序的教学模式,从注重科学知识逐渐转变成重基础,重实践,重生活,重体验一体化。通过实施社区融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将智障学生个体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进行调适、统整,在行动中学习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行为的改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开展的流程 我校社区融合教学主要采取学校课堂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下面,笔者以七年级一班社区融合开展为例,具体介绍: 1课堂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根据本月教学内容,召开班级个别化会议,确定本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四次社区教学活动。班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和社区教学。例如:在培智快乐生活七年级上三单元:“选购日用品”主题下,我们设置了四次社区融合教学活动。第一次,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第二次,在家乐福超市认识并选购调味品;第三次,在红旗连锁挑选、购买洗漱用品;第四次,在家乐福超市认识各种洗衣液。确定主题以后,班课教师根据每周确定的内容,在课堂上先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例如:下面是第十五周确定的教学内容:认识调味品                     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 时间 教学内容  生活语文 第15周 调味品 课堂知识 认识词语“大蒜、生姜、花椒、食盐、米醋、豆瓣、酱油、鸡精、味精” 能有节奏的朗读儿歌“调味品” 能理解儿歌的内容 生活数学  第15周 认识调味品价格 能认识调味品的价格 能比较商品的价格 生活适应 第15周 选购调味品 能认识调味品,知道其味道 能挑选和购买自己需要的调味品 能在生活中准确地用调味品2.社区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以后,首先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准备社区教学活动的教具,一般以词卡、图片为主。例如:在选购调味品这一主题的社区教学活动之前,由助教先准备好需要认识的“大蒜、生姜、花椒”等词语卡片和图片。由班主任提前填好外出申请审批表,由相关负责领导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在星期二早晨,教师对学生进行社区融合相关事项讲解、做好安全预防措施。一切准备好以后,才能外出开展社区教学活动。 3、社区教学活动体验 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对于智障孩子来说生活经验是非常匮乏的。因而,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社区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为系统学习知识情景再现做好基础的准备。例如:在教学“认识调味品”这一内容时,我们选择的地点是家乐福超市。在家乐福超市,由任课教师在相应的区域,有序地组织开展各科教学。在社区体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让助教拍摄相关的照片或视频,把真实的情境及时的记录下来,为系统的课堂学习做好情景再现准备。以下是“认识和挑选调味品社区教学内容:  社                      区教学内容 学科 时间 教学内容 社区教学体验 社区生活语文 第15周 调味品 1、学生能根据图片找到相应的调味品 2、学生能根据词卡找到相应的调味品 3、学生能在调味品实物上找到调味品的名称并读出词语 社区生活数学 第15周 认识调味品价格 1、学生能看标签,读出调味品的价格 2、学生能通过标签,比较商品的价格 社区生活适应 第15周 选购调味品 1、学生能找到卖调味品的区域 2、学生能认识这些常见的调味品。 3、学生能挑选和购买自己需要的调味品。 家庭教育 第15周  学会用调味品 家长引导孩子认识调味品 家长引导孩子在炒菜、炖汤时会正确选择放适量的调味品 4.课堂再现课堂再现是教师把学生在社区里体验到的生活经验带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去,再现社区中的体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从社区带回来的经验是不完整或不全面的,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在社区体验生活时所拍的照片、视频做成多媒题体件,学生挑选购买的实物,在课堂上呈现,使这些情境再现在学生眼前。通过社区实践,教师把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地方以及一些不能在社区教学中解决的问题等收集起来,回到学校课堂再进行教学修正、强化巩固学习。如以“选购调味品”这一主题为例,在社区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学生认识调味品的照片、视频做成教学资源,把学生购买到的调味品作为实物教具带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学生看着自己的照片、视频,由于学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时,教师就更容易再引导学生强化/、固学习。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社区教学相结合,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效的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5、社区应用 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学习需要反复。因此,在课堂再现后必须再次回到社区大课堂,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再次迁移到社区生活中,在社区真实情景里反复地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由于,学校时间有限,这一环节,主要由家长带着孩子完成,在生活中反复操练。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真正的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用到平时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真正的融入社会。 (三)社区融合教学实践成效     社区融合教学是未来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校这几年社区融合教学的开展实施,现在教师也不在畏惧把学生带出课堂。打破了原来封闭式教学,学生敢于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特殊教育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机会。通过每年的社区融合课堂展示交流,我校特殊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同时,我校也形成了关于社区融合教学的校本教材,为以后社区融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模式已经形成,促进了智障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在生活中更独立,同时有效的增进了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对社区融合教学实践的建议     随着社区融合教学的开展,有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目前,社区实践场地仍有限,学校虽然得到了一些相关单位的支持,但还是非常有限,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中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纳教育的氛围,作为教师支持系统能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可以主动的争取,取得政府的支持,取得与社区组织在社区融合教学方面需要的支持和配合、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政府的支持,让社区教学顺利开展;同时加大特殊教育在社会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支持度。     社区教学是一个合力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在社区教学活动中低年级可以让家长到校协助教师教学,在保障学生外出安全的基础上,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为社区融合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家长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教育学生的帮助。但目前,在我校还有一个情况,大部分学生是家里老年人在带,他们自身水平、精力有限,这就为家校合力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与社区融合教学相结合,这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社区融合教学的继续推进和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全方位的支持,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推动,特教事业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这些特殊的孩子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1、刘佳芳 社区融合教学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05期  2、陆雪萍 浅谈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流程 《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05期

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有一定生理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学生( 比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 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 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个性,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应该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常规工作是基础是保障。

( 一) 狠抓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学校稳定。 德育无小事,学生安全更是大事。 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障碍各异,安全工作极其重要,比如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触电危险的意识,易触碰电路、容易互相伤害和自残;自闭症学生喜欢单独行动和做重复性机械性动作、盲生看不到看不清生活中的环境易发生危险[1]、聋 生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且在体育运动中爱做危险性动作等等[2],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有针对性矫正:对于培智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需要每学期初、学期中段及学期末,定期进行开安全主题班会等。 从夯实学生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出发, 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外生活里的用电、防火、防灾、防雷电,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煤气使用安全,防溺水、火灾脱险和自然灾害逃生等等,并且坚持抓反复、反复抓。

( 二) 做好班主任思想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 提高其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和自觉性, 要做好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强化其责任意识。

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最初和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班主任津贴和评优晋先。 另一方面帮助其理顺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权利职责,努力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及人性化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路径和思维方法的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实施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性的班级管理工作。 同时要求班主任定期上交一份班级管理总结反思,并以此为根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总结活动,以便相互借鉴学习推广。

( 三) 做好学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训工作。 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真正利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俗话说,好的学生干部顶半个班主任。 首先就要做好品德优良、行为习惯正确、学习成绩较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潜力学生的选拔工作。特殊学校尤其是类似于我校这样聋哑学生占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智力环境与品德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其次,以定期、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品德修养, 塑造他们起标杆作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各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并逐步让这股力量成为学校正确价值导向、健康积极舆论氛围的无形打造者。

二、坚持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实施重难点突出的德育教育。

( 一) 稳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故学校应加大低年龄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周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

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 一周一要求”. 每周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 为了使“ 一周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德育处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周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 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 德育处要结合《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关注与突破。

( 二) 以“ 爱 ”为主线 ,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 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必要的惩罚和适时的纠正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惩罚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 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 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

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日常生活中进敬老院、 自然灾害面前的互助互帮及捐款捐物活动、两难生活情景的道德判断与抉择等方式。

( 三) 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 针对此问题,学校德育处应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 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 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费心思对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 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登山活动、定期运动会、拔河比赛和大帮小等等。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 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 ”

教师、 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一味的讲解与灌输有时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因此,要重视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反省教育,最终实现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 一) 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强化班主任及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 特殊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且无比艰辛,因此要在学校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校内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例如,提炼班主任工作总结及反思,使之成为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相关成果迅速共享,帮助全校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再如,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既容易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腐蚀,不懂得辨析是非,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不懂法。

针对这些情况,德育处应认真讨论和探究出适合某种残疾类型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可以让盲生收听相关收音机专题节目、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聋生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可以组织监狱参观,请派出所、法院的同志到校进行专题法制讲座, 用典型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观看禁毒图片展等,以期通过不懈努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 还有关于学生健康上网、理性上网的问题, 也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健康成长。

( 二) 构建回归生活的德育体验路径。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各种德育理念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失去德育自身的生命力与实效性。

真实生活在特殊学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生活。 学习是残疾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任务。 全体特殊学校教师应树立起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极其重要途径的意识,广大教师应帮助和引导残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残疾学生把努力学习和残而有为、自强不息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交往生活。比如聋生与盲生自身障碍使其体验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而失去自信,产生严重的人际生活自卑感。 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残疾学生交往的任务, 尝试增设中、高年级人际交往课,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平等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其顺利“ 回归主流”打好基础。

(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 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

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 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 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 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 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

( 四) 重视学校 、社会 、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都较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校内少先队与团队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让残疾学生在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少先队员和团员一样的权利同时,使他们认识并逐步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义务。 当然,家庭教育在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特殊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商育人之道。 也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的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共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M] .南 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9):17-21.

[3]曾 昭皓.德 育动力机制研究 [D].西 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周朝坤.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南 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18-21.

[5]李晓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3(11):6-7.

[6]苏 霍姆林斯基.给 教师的建议[M].北 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

[7]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2.

[8]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培智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论文研究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只能多锻炼的

培智生活化主题式教学论文

幼儿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探讨论文摘要:幼儿的生活是其活动也是其经验。要将幼儿生活与幼儿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首先要予以其生活充分关注,包括生活中各种问题、困难,以及每个发展历程,为其创造良好发展机会,尽量做到生活化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其从生活中学习,获得积极、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经验;教学策略由于一直受到传统幼儿教育影响,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如幼教目标偏差,重知识传授、技能发展等。鉴于这些问题,众多幼儿教育专家倡导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做到幼儿教学生活化。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强调教育需回归生活,其不仅只是某种口号,更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贯彻落实的宗旨。一、幼儿教育与生活结合的重要意义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要求来说,要合理安排教育知识与方法,不但要全方面了解幼儿,更要避免脱离其认知范围。任何知识的基础都是生活,因此,必须坚持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使其保持轻松状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一教学中心思想。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能够让幼儿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且与其思维模式、学习心理相符,还能利于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其逻辑思考能力与生活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教育要实现生活化,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再现生动的生活情景,全面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定义即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教育中合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征,将生活引入课堂来激发培养其学习兴趣和逻辑思考能力。二、幼儿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一)挖掘幼儿的生活素材生活是不分昼夜的进行,在幼儿生活中拥有大量具有生活教育价值的素材,这些均有待幼儿教师的合理挖掘。比如,幼儿洗手、用餐等过程中,教师均可加以引导,教会幼儿正确的方法,使其学会彼此谦让,当小伙伴洗手时后来者应在旁等候,避免争先恐后;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可以带幼儿参观食堂,或是帮忙整理蔬菜、学习点心制作方法等,让幼儿产生良好的劳动体验,进而学会勤俭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将饭菜认真吃完。(二)开展生活化区域活动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幼儿园逐渐改变了既往单纯角色游戏与学科教学模式,逐渐加重了区域活动、综合化课程的比例。而这种教学无疑能为幼儿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充分体现出幼儿自主性,促进其全面能力发展。综合化课程更强调幼儿生活实践,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鉴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往往缺乏较强的生活能力,基本上幼儿在家中都属于“小皇帝”,无法做到独立洗漱、进餐、如厕等。归根究底,是由于幼儿父母忙于工作难以腾出时间照顾幼儿,更为节省自己的时间而直接帮幼儿做事;或是部分幼儿主要由外公外婆等照顾,祖辈常常对其溺爱,管教并不严格,进而严重加大包办代替现象。为此,开展生活化区域活动,围绕幼儿生活组织活动,以自由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热情。通过创设与幼儿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并将日常生活渗入活动中,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成人劳动等,发展增强其实践能力与生活能力,这样方可使其自然、独立、快乐和创造生活。(三)设计多样化游戏活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极大,同时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这对幼儿各种心理、运动器官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形成具有积极促进意义。游戏不但是其日常生活中占据最多时间、发生最多次的一种活动,但不包括基本生存所需的活动。因此,幼儿教育要充分与生活、游戏相结合,充分满足幼儿全面发展诉求,使其积累大量对身心发展有益的经验。众所周知,游戏具有社会性、虚构性、自主性等特征,这与幼儿学习及身心特点不谋而合,也能反映出幼儿的各方面特征,满足其社会性、生理、情感和生理的发展要求,更能符合其自我肯定与表现的需要。游戏在满足幼儿诉求的同时,还能带给幼儿快乐,使其对游戏活动产生强烈兴趣,然后在两种情绪体验不断作用、补充下,充分促进支持其进行游戏。由此可见,幼儿最佳学习手段即游戏。比如,组织幼儿开展“玩纸箱”活动,鼓励幼儿自己想象玩法,充分丰富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性,并在幼儿钻、摇纸箱时,锻炼发展其肌肉与动作,再引导其在纸箱内放入物品,以小组为单位抬动纸箱等,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四)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作息习惯包括作息能力与作息规律。后者则主要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最好做到相对固定,养成科学作息时间习惯。前者涉及面相对广阔,比如休息前进行洗漱等,这就是一种作息能力,同时还要清楚脸盆毛巾、牙刷牙膏、洗发露等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并且早起后要自己穿戴衣物,但要注意避免穿错穿反,还要合理整理床铺,自主叠放被褥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能享受其乐趣,更能充分理解何为良好作息,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现触类旁通。此外,这样还能有效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抱以良好心态参与其中。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幼儿生活化教育对幼儿了解掌握生活与知识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也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帮助幼儿养成合理科学的生活习惯。参考文献:[1]冯珺.幼儿生活教育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6):120-120[2]杨琼.关于幼儿生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6):228-228.264[3]王娟.论如何实现幼儿教学生活化[J]教育界,2015,(28):161-161.149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化解数学的抽象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认知亲切感,更好地促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论文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笔者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二、课中探究,融进生活画面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

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计算一下金鱼缸(长方体的)、纸板苹果箱、火柴盒外盒的表面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了“认识人民币”后,布置学生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教学了“认识时间”后,布置学生:①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②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安排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可让学生到校园外观察,找一找生活环境的那些地方运用到轴对称图形。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检测数学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由于其直观、形象,又“声色俱备”,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教学中应用广泛,然而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学时,适时选取一些辅助性的生活内容,更贴近学生。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一片叶子、一本书的封面、文具盒一个面的边线,让学生明白从边上的任意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周回到原点才是图形的周长。再设计了“你摸我看”活动:

①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体,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摸一周。

②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③动笔算,要求学生量一量刚才摸的一个面的边线,算出它的周长。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富有生活性又贴近学生的游戏教学,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规律。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2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20=5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20岁,所以就是5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做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 索引序列
  •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 培智生活语文研究论文
  • 培智学校单元主题活动论文
  • 培智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论文研究
  • 培智生活化主题式教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