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新青年杂志是由李大钊创办的

新青年杂志是由李大钊创办的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是由李大钊创办的

李大钊。

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原文节选: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

“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若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

扩展资料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指导、《新潮》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以“常”、“守常”、“明明”等笔名发表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

从1918年下半年起,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

由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是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192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陈独秀 1915年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是谁创办的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陈独秀任书记。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创办背景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简要介绍《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共2张华文库“新青年”资料图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1]出版状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1]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1]查看更多猜你关注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少年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根据你这个标题来说呢,他只可能是创造了这个少年先锋队呀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少先队啊,因为这个嗯,从这个整体的历史来说,总共就只有这么一个儿童组织,就是中国少年先锋,对嘛 。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9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专制与迷信、抨击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被称为青年界之“明星”、“金针”、“良师益友”。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1919年5月,出版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5月出版了“劳动节专号”。从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性的机关刊物,编辑部迁到广州。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组成季刊,由瞿秋白主编。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停刊。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出至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六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其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创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束缚,打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陈独秀还为报刊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1949年4月初(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地下革命组织在少年儿童中建立了地下少先队组织,这是在“铁木儿团”基础上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地下少先队一面为同学们做好事,一面参加政治斗争,帮助地下党。他们把地下党办的少年报刊带进学校传播,把地下党的传单传遍大街小巷。在上海地下党送给解放军的解放上海地图中,有不少少先队员做下的记号。党领导地下少先队员们为迎接上海解放做出了贡献。

1946年初,上海地下党创办《新少年报》,引导少年儿童去追求真理、向往新中国、立志做新少年。《新少年报》的小通讯员和发行员们,在该报编辑带领下,学习写作、采访,学习时事政治,发起和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在政治思想上受到了启蒙教育。他们都是勤学、朴实、正直、勇敢、热爱共产党,向往新社会的好少年。这些团结在《新少年报》的少年儿童后来就参加了地下少先队。

铁木儿是苏联作家盖达尔写的儿童小说《铁木儿及其伙伴》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爱国、勇敢的少先队员,在暑假回乡度假期问,把同村的少先队员组成一个小队,秘密地为红军家属服务,勇敢地同当地坏家伙作斗争,为打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贡献了力量。

上海地下少先队是上海地下党学委领导下的《新少年报》党支部创建的,其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新少年报》党支部的胡德华。1947年2月,胡德华向《新少年报》支部的地下党员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少先队与儿童团的决议,并决定由吴芸红、祝小琬和段镇三位同志负责筹建地下少先队的工作。根据大家的意愿,先建立“铁木儿团”。

1949年4月4日,铁木儿团正式成立了。第一批团员有23人,分布在沪中、沪南、沪西、沪北四个区,他们是:金科中学李森富,福利站与实验民校的周莲娣、沈宝兴、王作新,建承中学陈用霖,中法中学周学敬、朱汝俊,洋泾中学章大鸿,市西中学谷斯涌,报童学校马云珍,储能小学詹肇雄、张康候、冯俊,甬六小学周至华,勤光小学周娟芳、萧翠锦、胡慧娟、柳延英、杨益华、刘文欣,立文小学段绵,位育小学贺仁杰,海光小学李家振。

铁木儿团的誓词是:“我向祖国向人民庄严宣誓:我自愿遵守团规,积极执行团的任务,决心为新中国而奋斗。”

铁木儿团的标志是一个三角形,中间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其含义是:五角星代表光明、代表党,小三角就是五角星上的一个角,表明就是“小共产党”。

铁木儿团的任务是:

1.劳动、互助、友爱、团结。

2.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

3.努力学习,成为新少年。

4.努力为大家服务,不怕困难和牺牲。

5.不怕恶势力,争取幸福的新生活。

6.做大家的模范,领导大家进步。

铁木儿团成立以后在同学中做了许多好事,铁木儿团员所在的班级里,好多天没有扫过的地,突然变得干净了;断了腿的桌椅,不知是谁给修好了。一

天,有人在门后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应该爱劳动,小时候不劳动,长大了要变寄生虫。希望值日生以后好好打扫教室。”署名是铁木儿团的符号。班里谁欺负了同学,谁的书包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纸条:“某某同学,今天你又打(骂)人了,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咱们同学之间要团结,不要打架,更不能欺负小同学,希望你今后不要这样做了。”署名还是铁木儿团的符号。铁木儿团的活动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上海解放时, 铁木儿团成员已发展了80多名。

在地下少先队的带领下,铁木儿团的团员们还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帮助地下党工作。他们把地下党办的少年报刊、传单带进国民党特务严密控制的学校,帮助同学了解战况,了解解放区人民的生活……他们还巧妙地同特务作斗争,把地下党的传单、标语,贴(送)到大街小巷。

上海解放前夕,他们还和地下少先队一道侦察敌情,给反动军警送警告信,开展护校活动以及扎红花、做红星、练舞蹈,迎接上海解放等一系列活动。上海解放后他们还和地下少先队员一起,参加了上海解放大游行。

铁木儿团是地下少先队的初级组织。建团不久,地下党又在铁木儿团中选拔优秀的少年儿童建立少先队组织。第一批队员是李森富、周莲娣、沈宝兴、王作新四人,入队仪式是在一间又闷又黑的小阁楼上举行的。没有红旗就用一张红纸代替。

这是王作新特地制作的。他说,“从书上看到,入党时要面向红旗,我们入队也应该这样做。”他们的誓词是:“我自愿加入地下少年先锋队。决心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为祖国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一定严守秘密,遵守纪律……”宣誓后,选举李森富为队长。以后又由李森富发展阎立国、钟长产、李德鸿入队。李森富不久被金科中学党组织吸收入党,但他仍作为少先队与铁木儿的小领袖,团结带领全队人员为迎接上海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

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上海市区。

5月27日,上海解放。在庆祝上海解放的大会上,“铁木儿”杨益华代表地下少先队向陈毅市长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

6月30日晚上,地下少先队队长李森富应邀参加了上海各界人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宴会,受到了陈毅市长接见。

7月6日,地下少先队全体成员分乘解放军提供的两辆标有“少年先锋队”大牌的卡车冒雨参加全市人民庆祝上海解放的大游行。

7月17日,少先队员们又接受了宋庆龄的邀请,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大龄队员都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大部分年龄小的队员进入中学学习。

1959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地下少先队》,这是根据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同名话剧改编的。

其主要内容是:上海解放前夕,某中学的地下少先队员江大成、陈玉珍、吕小可等,在杨老师的引导下,编写报纸,散发传单,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唤醒人们的斗志,因而引起敌特吴督察和朱校长的怀疑与传讯。杨老师挺身而出掩护了他们。但杨老师却引起了敌人的怀疑,遭到敌人的追捕,后在孩子们的掩护下才安全地转移。上海解放后,这些少年儿童们举行了庄严的入队仪式。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谁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

《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新青年》的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的QQ空降部落中国优秀新青年证,闪闪发光。一一岳阳付军辉不知道是谁给的。

  • 索引序列
  • 新青年杂志是由李大钊创办的
  • 《新青年》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 《新青年》杂志是谁创办的
  • 新少年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