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 操作系统 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 方法 及将各部件接连成整机的方法,建立CPU级和硬件系统级的整机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设计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学好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学习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控制单元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顾名思义,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分别是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现今绝大部门都是此类型计算机。通过对这么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个整体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内容上看一、虽然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二、某些设计思想可应用于不同的部件,具有相通性,例如并行性思想。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部设备等。所谓软件,它看不见摸不着,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通常把这些程序寄寓于各类媒体(如RAM、ROM、磁带、磁盘、光盘、甚至纸袋),他们通常存放在计算机的主存或辅存内。
(二)系统总线
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各部件之间使用单独的连线,称为分散连接;另一种是将各部件连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称为总线连接。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势必导致信号冲突,传输无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收相同的信息。
总线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片内总线是指芯片内部的总线;系统总线又可分为三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总线的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申请分配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结束阶段。
总线与计算机所有的器件数据传输都离不开关系,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三)存储器
存储器按存储介质分类: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类: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控制存储器。其中静态RAM是用触发器工作原理存储信息,因此即使信息读出后,他仍然保持其原状,不需要再生,但是电源掉电时,原存储信息丢失。动态RAM是靠电容存储电荷的原理来寄存信息。但是电容上的电荷只能维持1~2ms,因此即使电源不掉电,信息也会因此自动消失,为此,必须在2ms内对其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生或刷新。
由于单个存储芯片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要进行位扩展和字扩展。存储芯片的容量不同,其地址线也不同,通常将CPU地址线的低位与存储芯片的低址线相连。
同样,CPU的数据线数与存储芯片的数据线也不一定相等。此时,必须对存储芯片扩位,使其位数与CPU的数据线相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要解决主存与CPU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主存与cache地址映射关系有:直接相联映射、全相联映射、组相联映射。
(四)输入输出系统
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统一编址和不统一编址。统一编址就是将I/O地址看做是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不统一编址是指I/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是分开的,所有对I/O设备的访问必须有专用的I/O指令。传送方式有串行传送和并行传送。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有三种:程序查询方式(主机与设备是串行工作的),程序中断方式(程序与主机是并行工作的)和DMA方式(主机与设备是并行工作的)。DMA方式工作:1、中断 cpu 访存,2、挪用周期,3、与CPU交互访存。输出设备有打印机, 显示器 等。
(五)计算方法
计算机的运行需要有运算的参与,参与运算的数有无符号类和有符号类。掌握二进制原码和补码的加减乘除运算。
(六)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指明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例如加减,传送,移位,转移等;其位数反映了操作的种类也即机器允许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指出该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地址(一个或两个)、结果的地址以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指令寻址分为顺序寻址和跳跃寻址两种。其寻址方式分为10种,分别是: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隐含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堆栈寻址。指令格式有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地址等。需能分析指令格式所含的意义。
(七)CPU的结构与功能
CPU实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基本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CPU的寄存器有用户可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存储器数据寄存器,程序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流水处理减少了运行时间,提高机器效率。中断系统在前面章节介绍过,此处在简单补充一些,引起中断的有很多种因素:人为设置的中断,程序性事故,硬件故障,I/O设备,外部事件。中断判优可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寻找方法:硬件向量方法和软件查询法。中断响应的过程:响应中断的条件,响应中断的时间,中断隐指令和关中断。其中中断隐指令就是机器指令系统中没有的指令,他是CPU在中断周期内由硬件自动完成的一条指令。在中断响应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保护,中断结束之后需要对现场进行恢复。中断屏蔽技术主要用于多级中断,屏蔽技术可以改变优先级。
(八)控制单元的功能
控制单元具有发出各种微操作(即控制信号)序列的功能。取指周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操作,1.PC->MAR2.1->R3.M(MAR)->MDR4.MDR->IR5.OP(IR)->CU6(PC)+1->PC。间址周期:1.AD(IR)->MAR2.1->R3.M(MAR)->MDR4.MDR->AD(IR).执行周期中不同执行周期的微操作是不同的:1、非访存类指令2、访存指令3、转移类指令。非访存类指令:1、清除累加器指令CLA----0->ACC;2、累加器取反指令、算数右移一位指令SHRL(ACC)->R(ACC),ACC0->ACC0;4、循环左移一位指令CSLR(ACC)->L(ACC)ACCo->ACCn;5、停机指令0->G。访存指令:这类指令在执行阶段都需要访存存储器。
1、加法指令ADDX。
2、存数指令STAX(3)取值指令LDAX。转移类指令:
(1)无条件转移指令JMPX。
(2)条件转移指令BANX。在执行周期结束时刻,cpu要查询是否有请求中断的事件发生,如果有则进入中断周期。在中断周期,由中断隐指令自动完成保护断点、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以及硬件关中断的操作。控制信号的外特性:a.输入信号:时钟,指令寄存器,标志,来自系统总线的控制信号。b.输出信号:CPU内的控制信号,送至系统总线的信号。
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
(九)控制单元的设计
组合逻辑的设计又称硬布线控制器,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形网络形成的逻辑电路。安排微操作节拍时注意以下三点:1、有些微操作的次序是不容改变的,故安排微操作的节拍时必须注意微操作的先后顺序。2、凡是控制对象不同的微操作,若能在一个节拍内执行,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个节拍内,以节省时间。3、如果有些微操作所占的时间不长,应该将它们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且允许这些微操作有先后次序。微程序的设计:采用微程序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过程就是编写每一条机器指令的微程序,他是按执行每一条机器指令所需要的微操作命令的先后顺序而编写的,因此,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共分为两个字段,一个为操作控制字段,该字段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另一个为顺序控制字段,它可以指出下条微指令的地址(简称下地址),以控制微指令序列的执行顺序。工作原理:取指阶段: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下一条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执行阶段:取数指令微程序首地址的形成---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微命令.........循环。微指令的编码方式:直接编码方式,字段直接编码方式,字段间接编码方式,混合编码。后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断定方式,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形成,增量计数器法,分支转移,通过测试网络形成,由硬件产生微程序入口地址。微指令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
三、实际应用
自ENIAC问世后将近30余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一直被作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娇贵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集成工艺日趋成熟,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一直按每3年翻两番的Moore定律增长,微处理器的性能也按此几何级数提高,而价格也以同样的几何级数下降,以至于以前需花数百万美元的机器(如80MFLOPS的CRAY)变得价值仅为数千美元(而此类机器的性能可达200MFLOPS),至于对性能不高的微处理器芯片而言,仅花数美元就可购到。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计算机走出实验室而渗透到各个领域,乃至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也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传统领域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商务,虚拟工厂,远程 教育 等,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个人 文化 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 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都离不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不要死记硬背,重在理解,工科类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会的,还是要理解记忆才会牢靠。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
五、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各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的艰难发展历程,这门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一切技术的最基本,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好的。在这次课程综述论文过程中,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受益匪浅。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授计算机基本部件的构造和组织方式、基本运算的操作原理以及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等。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新器件、新概念和新内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自主学习新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使用面积广、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和技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了解和清楚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本文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做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字:构造组织方式;基本运算;操作原理;设计思想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计算机学科传统的专业优势已经不再存在。社会和应用对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们指出,未来10~15年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相互联系和作用,最终达到从系统、整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课程的编写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这样便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观念。
该课程总共分为四篇十章,第一篇(第1、2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应用与发展。第二篇(第3、4、5章)详细介绍了出CPU外的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以及连接CPU、存储器和I/O之间的通信总线。第三篇(第6、7、8、章)详细介绍了CPU(除控制单元外)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等。第四篇(9、10章)专门介绍控制单元的功能,以及采用组合逻辑和微程序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 措施 。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材”中的一本硬件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及其互联机构,输入/输出系统。它是一门理论性强,而又与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其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多,并且比较抽象,特别是难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本书以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为主线,讲授单处理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将各大部件连接成整机的工作原理。从教学上,本课程是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的主干课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结构。
(三)实际应用: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科学计算一直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特点是计算量大和数值变化范围大。在天文学、量子化学、空气动力学和核物理学等领域都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复杂的运算。例如,人们生活难以摆脱的天气预报,要知道第二天的气候变化,采用1MIPS的计算机顷刻间便可获得。倘若要预报一个月乃至一年的气候变化,是各地提前做好防汛、防旱等工作,则100MIPS或更高的计算机才能满足。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如超音速飞行器的设计、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轨道的计算,也都离不开高速运算的计算机。
此外,计算机在 其它 学科和工程设计方面,诸如数学、力学、晶体结构分析、石油勘探、桥梁设计、建筑、土 木工 程设计等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处理也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就把大批复杂的事务数据交给了计算机处理,如政府机关公文、报表和档案。大银行、大公司、大企业的财务、人事、物料,包括市场预测、情报检索、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大量的数据信息,都有计算机收集、存储、整理、检索、统计、修改、增删等,并由此获得某种决策数据或趋势,供各级决策指挥者参考。
(四)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单处理机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下面我就对这学期的学习做个 总结 ,讲讲有关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心得。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对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工作过程、以及部件间的连接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模型。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概论。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输入输出设备的本质所在。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它通常由微程序级,一般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组成,每一级都能进行程序设计,且得到下面各级的支持。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及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总线系统。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的基本功能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章——存储系统。应重点掌握随机读写存储器的字位扩张情况,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以及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以及外围设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以及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运算方法和相关的运算器。尽管有些计算比较麻烦,可这些是学习的基础。以及相关的指令系统和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使我们在概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七章——指令系统。控制单元必须要发出相应的指令,机器才能完成相应的操作。本章介绍了指令的一般格式和寻址方式,不同的寻址方式操作数的有效地址计算也是不同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八章,是重点的重点——中央处理器。重点掌握到内容很多:CPU的功能与基本组成,微程序控制器的相关与微程序设计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九章——控制单元的功能。指令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控制单元会为完成不同指令所发出的各种操作命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设计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
通过本课程让我了解到,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时有些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但我还是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为它不仅是专业课,而且以后也是 考研 科目,而且它的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不好,那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难点和困惑,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形。
现在一个学期就快要过去了,基本的课程也已结束。由于老师细致全面的讲授和我自己课下的反复学习,这门课已经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和知识体系,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结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整理和实际应用,我深刻了解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姓,了解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基础在生活、工作等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姓和不可缺少姓。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也认识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在一些微小方面一些不足和亟待于解决的问题或者小缺陷,这是我通过整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而获得的极大收获。我相信这次的学习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这门课对于使我们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孙德文,等.微型计算机技术[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晨曦,等.计算机体系结构[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白中文,等.计算机组成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STALLINGSW.ComputerOraganizationandArchitecture:DesigningforPerformance[M].7thed.NewYork:PrenticeHall,2005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器(期末论文) 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论文)题 目 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 作 者 *** 单 位 数计学院07级7班(07084207**) 指 导教 师 *** 论文工作时间 2009年5月 摘要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功能要求已不再是限于单纯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了,而是向着融合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机和大型娱乐型机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储器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里,我们将对存储器的有关知识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 微型计算机 存储器 分类 性能指标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内最主要的记忆装置,能够把大量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起来,既能接收计算机内的信息(数据和程序),又能保存信息,还可以根据命令读取已保存的信息。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按存放位置又可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主要由容量、存取速度、可靠性和性能/性价比决定。 存储器的分类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主存是相对存取速度快而容量小的一类存储器,辅存则是相对存取速度慢而容量很大的一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称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直接与CPU相连接,是计算机中主要的工作存储器,当前运行的程序与数据存放在内存中。 辅助存储器也称为外存储器(简称外存),计算机执行程序和加工处理数据时,外存中的信息按信息块或信息组先送入内存后才能使用,即计算机通过外存与内存不断交换数据的方式使用外存中的信息。 一个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字节数称为该存储器的容量,简称存储容量。存储容量通常用KB、MB或GB表示,其中B是字节(Byte),并且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例如,640KB就表示640×1024=655360个字节。 (1)内存储器 现代的内存储器多半是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随机存储器或RAM)和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随机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允许随机的按任意指定地址向内存单元存入或从该单元取出信息,对任一地址的存取时间都是相同的。由于信息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所以断电时RAM中的信息就会消失。计算机工作时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等都存储在RAM中,如果对程序或数据进行了修改之后,应该将它存储到外存储器中,否则关机后信息将丢失。通常所说的内存大小就是指RAM的大小,一般以KB或MB为单位。 只读存储器。只读存储器是只能读出而不能随意写入信息的存储器。ROM中的内容是由厂家制造时用特殊方法写入的,或者要利用特殊的写入器才能写入。当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当计算机重新被加电后,其中的信息保持原来的不变,仍可被读出。ROM适宜存放计算机启动的引导程序、启动后的检测程序、系统最基本的输入输出程序、时钟控制程序以及计算机的系统配置和磁盘参数等重要信息。 (2)外存储器 PC常用的外存是软磁盘(简称软盘)和硬磁盘(简称硬盘),目前,光盘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下面介绍常用的三种外存: 软盘:目前计算机常用的软盘按尺寸划分有5.25英寸盘(简称5寸盘)和3.5英寸盘(简称3寸盘)。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3.5英寸盘的尺寸比5.25英寸盘小,由硬塑料制成,不易弯曲和损坏;3.5英寸盘的边缘有一个可移动的金属滑片,对盘片起保护作用,读写槽位于金属滑片下,平时被盖住:3.5英寸盘无索引孔;3.5英寸盘的写保护装置是盘角上的一个正方形的孔和一个滑块,当滑块封住小孔时,可以对盘片进行读写操作,当小孔打开时,则处于写保护状态。 软盘记录信息的格式是:将盘片分成许多同心圆,称为磁道,磁道由外向内顺序编号,信息记录在磁道上。另外,从同心圆放射出来的若干条线将每条磁道分割成若干个扇区,顺序编号。这样,就可以通过磁道号和扇区号查找到信息在软盘上存储的位置,一个完整的软盘存储系统是由软盘、软盘驱动器和软驱适配卡组成。 软盘只能存储数据,如果要对它进行读出或写入数据的操作,还必须有软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位于主机箱内,由磁头和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磁头用来定位磁道,驱动装置的作用是使磁盘高速旋转,以便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软驱适配卡是连接软盘驱动器与主板的专用接口板,通过34芯扁平电缆与软盘驱动器连接。 硬盘:从数据存储原理和存储格式上看,硬盘与软盘完全相同。但硬盘的磁性材料是涂在金属、陶瓷或玻璃制成的硬盘基片上,而软盘的基片是塑料的。硬盘相对软盘来说,主要是存储空间比较大,现在的硬盘容量已在160GB以上。硬盘大多由多个盘片组成,此时,除了每个盘片要分为若干个磁道和扇区以外,多个盘片表面的相应磁道将在空间上形成多个同心圆柱面。 通常情况下,硬盘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机箱中,但现在已出现多种移动硬盘。这种移动硬盘通过USB接口和计算机连接,方便用户携带大容量的数据。 光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光盘以其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特点,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普及相当迅速。与磁盘相比,光盘的读写是通过光盘驱动器中的光学头用激光束来读写的。目前,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盘有三类:只读光盘(CD-ROM)、一次写入光盘(CD-R)和可擦写光盘(CD-RW)。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1、存储器容量存储器容量是指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总量,即存储信息的总位(Bit)数。设微机的地址线和数据线位数分别是p和q,则该存储器芯片的地址单元总数为2p,该存储器芯片的位容量为2p × q。例如:存储器芯片6116,地址线有11根,数据线有8根,则该芯片的位容量是:位容量=211 ×8 = 2048 ×8 = 16384位存储器通常是以字节为单位编址的,一个字节有8位,所以有时也用字节容量表示存储器容量,例如上面讲的6116芯片的容量为2KB,记作2K ×8,其中:1KB = 1024B(Byte)=1024 ×8 =8192位存储器容量越大,则存储的信息越多。目前存储器芯片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在不断地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2、存取速度存储器的速度直接影响计算机的速度。存取速度可用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这两个时间参数来衡量。存取时间是指CPU发出有效存储器地址从而启动一次存储器读写操作,到该读写操作完成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越小,则存取速度越快。目前,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已小于5ns。存储周期是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一般略大于存取时间。 3、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 MTBF越长,可靠性越高,内存储器常采用纠错编码技术来延长MTBF以提高可靠性。 4、性能/价格比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性能主要包括上述三项指标—存储容量、存储速度和可靠性。对不同用途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存储器要求存储容量,则就以存储容量为主;有的存储器如高速缓冲器,则以存储速度为主。 现在普遍通用的存储器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分类 1、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 ⑴ 速度快,存取时间可到ns级; ⑵ 集成度高,不仅存储单元所占的空间小,而且译码 电路和缓冲寄存器、读出写入电路等都制作在同一芯片中。目前已达到单片1024Mb(相当于128M字节)。 ⑶ 非破坏性读出,即信息读出后存储单元中的信息还在,特别是静态RAM,读出后不需要再生。 ⑷ 信息的易失性(对RAM),即断电后信息丢失。 ⑸ 信息的挥发性(对DRAM),即存储的信息过一定时间要丢失,所以要周期地再生(刷新)。 ⑹ 功耗低,特别是CMOS存储器。 ⑺ 体积小,价格在不断地下降。 2、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可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两种。目前计算机内的主存储器都是DRAM,它的集成度高、功耗很低,缺点是需要再生。SRAM是非挥发的,所以不需要再生,但集成度比DRAM要低,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大多用SRAM.现在有一些新的RAM,如组合RAM(IRAM),将刷新电路与DRAM集成在一起;非易失RAM(NVRAM),实际上是由SRAM和EEPROM共同构成。正常情况下,它和一般SRAM一样,而在系统掉电瞬间它把SRAM中的信息保存在EEPROM中,从而使信息不丢失。只读存储器ROM的特点是用户在使用时只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不能修改和写入信息。近几年出现了一中新的存储器叫Flash存储器(闪烁存储器),这是一种电可擦除的非易失性只读存储器。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 它一般由存储体、地址选择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 1、存储体 存储体是存储1和0信息的电路实体,它由许多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一般由若干位(8位)组成,每一位需要一个存储元件,每个存储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存储器的地址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其地址线的根数n与存储单元的数量N之间的关系为:2n = N 2、地址选择电路 地址选择电路包括地址译码器和地址码寄存器。地址译码器用来对地址译码。设其输入端的地址线有n根,输出线数为N,则它分别对应2n个不同的地址码,作为对地址单元的选择线。这些输出的选择线又叫做字线。地址译码的方式有两种: ⑴ 单译码方式 它的全部地址码只用一个电路译码,译码输出的字选择线直接选中对应的存储单元。这一方式需要的选择线数较多,只适用于容量较小的存储器。 ⑵ 双译码方式(或称矩阵译码) 它将地址码分为X与Y两部分,用两个译码电路分别译码。X向译码称为行译码,其输出线称为行选择线,它选中存储矩阵中一行的所有存储单元。Y向译码又称为列译码,其输出线称为列选择线,它选中一列的所有单元。只有X向和Y向的选择线同时选中的那一位存储单元,才能进行读写操作。由图可见,具有1024个基本单元的存储体排列成32×32的矩阵,它的 X向和Y向译码器各有32根译码输出线,共64根。若采用单译码方式,则要1024根译码输出线。因此,双译码方式所需要的选择线数目较少 ,也简化了存储器的结构,故它适用于大容量的存储器。 3、读写控制电路 读写控制电路包括读写放大器、数据寄存器(三态双向缓冲器)等。它是数据信息输入输出的通道。外界对存储器的控制信号有读信号RD、写信号WR和片选信号CS。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唐朔飞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肖金立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 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与习题集》(王成,周继群,蔡月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4、《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训练》(旷海兰,刘彦,蒋翰洋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实验名称:运算器实验
二、 实验目的:
1.学习数据处理部件的工作方式控制。 2. 学习机器语言程序的运行过程。
三、 实验原理:
CP226实验仪的运算器由一片CPLD实现,包括8种运算功能。运算时先将数据写到寄存器A和寄存器W中,根据选择的运算方式系统产生运算结果送到直通门D。
实验箱上可以向DBUS送数据的寄存器有:直通门D、左移门L、右移门R、程序计数器PC、中断向量寄存器IA、外部输入寄存器IN和堆栈寄存器ST。它们由138译码器的
四、 实验内容:
1. 计算37H+56H后左移一位的值送OUT输出。 2. 把36H取反同54H相与的值送人R1寄存器。
五、 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一):
1. 关闭电源。用8位扁平线把J2和J1连接。
2. 用不同颜色的导线分别把K0和AEN、K1和WEN、K2和S0、K3和S1、K4和S2、
K6和X0、K7和X1、K8和X2、K9和OUT连接。 3. K15~K0全部放在1位,K23 ~K16放0位。
4. 注视仪器,打开电源,手不要远离电源开关,随时准备关闭电源,注意各数码管、
发光管的稳定性,静待10秒,确信仪器稳定、无焦糊味。 5. 设置实验箱进入手动模式。
6. 设置K0=0,K8K7K6=000,K23 ~K16=0011 0111。 7. 按下STEP键,在A寄存器中存入37。 8. 设置K0=1,K1=0,K23 ~K16=0101 0110。 9. 按下STEP键,在W寄存器中存入56。
10. 设置K0=1,K1=1,K8K7K6=110,K4K3K2=000。 11. 按下STEP键,L寄存器显示1A。 12. 设置K9=0,其他保持不变。
13. 按下STEP键,OUT寄存器显示1A。 14. 关闭实验箱电源。
实验内容(二):
1. 基本与实验内容(一)的前5个步骤相同(去掉连接OUT寄存器的导线)。 2. 连接K10和SA,K11和SB,K12和RWR。
3. 设置K0=0,K8K7K6=000,K23~K16=0011 0110。 4. 按下STEP键,A寄存器显示36。 5. 设置K8K7K6=100,K4K3K2=110。 6. 按下STEP键,A寄存器显示9C。
7. 设置K1K0=01,K8K7K6=000,K4K3K2=111,K23~K16=0100 0101。 8. 按下STEP键,W寄存器显示45。
9. 设置K1K0=11,K8K7K6=100,,4K3K2=011,K10K11=10,K12=0。 10. 按下STEP键,D寄存器和R1寄存器显示40。 11. 关闭实验箱电源。
六、 实验结论:
实现数据处理部件的工作方式控制和机器语言程序的运行过程。
七、 体会:
通过本次试验,我对运算器实验了解更深了并进一步巩固了第一周所学的内容。
八、 思考题:
如何计算3456H+12EFH的值? 答:
通过CP226实验仪,把S2S1S0设置为100,可以使用带进位加法运算。由于是四位16进制,可以把它拆开,从个位开始计算,一位一位向上计算通过带进位加法器,即算(64H*64H+64H*10H*3H+64H*3H+10H*9H+8h)+(64H*10H*4H+64H*8H+10H*4H+7H)
【实验环境】
1. Windows 2000 或 Windows XP
2. QuartusII、GW48-PK2或DE2-115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实验目的】
1、熟悉原理图和VHDL语言的编写。2、验证全加器功能。
【实验原理】
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能完成两个二进制位的加法操作,考虑每种情况下的进位信号,完成8组数据的操作。
【实验步骤】
1.1建立工程项目
1.1.4 原理图设计
新建项目后,就可以绘制原理图程序了。下面以一位全加器如图1-12所示为例,讲解原理图的编辑输入的方法与具体步骤。
图1-12 一位全加器原理图
(1)执行菜单“File”→“New…”,或在工具栏中单击图标,弹出如图1-13所示的“New”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Design Files”项中选择“Block Diagram/Schematic File”,在单击“OK”按钮,QuartusⅡ10.0的主窗口进入如图1-14所示的原理图工作环境界面。
图1-13 “New”对话框
(2)在如图1-14所示的原理图工作环境界面中单击图标或在原理图编辑区的空白处双击鼠标或在原理图编辑区的空白处右键单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Insert”中的任意一个,弹出如图1-15所示的元件输入对话框,在“Name”栏中直接输入所需元件名或在“Libraries: ”的相关库中找到合适的元件,再单击“OK”按钮,然后在原理图编辑区中单击鼠标左键,即可将元件调入原理图编辑区中。为了输入如图1-12所示的原理图,应分别调入and2、xor2、or3、input、output。对于相同的器件,可通过复制来完成。例如3个and2门,器操作方法是,调入一个and2门后,在该器件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Copy”命令将其复制,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上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Paste”命令将其粘帖即可。1
图1-14 原理图工作环境界面
图1-15 元件输入对话框
如果元件放置好后,需要改元件的位置时,对于单个器件而言,在该器件上按住鼠标左键,拖到合适的位置后再松开鼠标左键即可;对于多个器件而言,应该按下鼠标左键框选需要移动的所有器件,然后将光标移动到选择的器件上,待光标变成可移动的“十”字光标,此时按住鼠标左键将其拖到合适的位置即可。
如果要删除元件时,应先将元件选中,然后按“Del”键或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Del”。
如果要旋转元件时,应先将元件选中,然后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可选“Filp Horizontal”(水平翻转)、“Filp Vertical”(垂直翻转)、“Rotate by Degrees”(逆时针方向旋转,可选90°、180°、270°)等命令。
(3)将光标指向元件的引脚上,光标变成“十”字形状,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就会有导线引出,连接到另一端的元件上后,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好一根导线,按此方法绘制好全部导线,如图1-16所示。
2
图1-16 导入元件和绘制导线(注意:用鼠标拖出的导线只能最多转一个弯)
图1-17 修改引脚名对话框
(4)双击或右键单击“pin_name”输入引脚,将弹出如图1-17所示的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Gerneral”页的“Pin name(s) ”项中输入引脚名,如:S,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将“pin_name”输入引脚名改为“S”。按此方法依次修改其他引脚。修改后如图1-16所示。
(5)执行菜单命令“File”→ “Save…”,或在工具栏中单击
名并单击“保存”按钮即可(此时最好不要更改存储路径)。
图标,弹出“Save AS”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输入文件
2.1 顶层VHDL文件设计
2.1.1 创建工程和编辑设计文件
首先建立工作库,以便设计工程项目的存储。任何一项设计都是一项工程(Project),都必须首先为此工程建立一个放置与此工程相关的所有文件的文件夹,此文件夹将被EDA软件默认为工作库(Work Library)。
在建立了文件夹后就可以将设计文件通过QuartusII的文本编辑器编辑并存盘,详细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文件夹。利用资源管理器,新建一个文件夹,如:e : eda 。注意,文件夹名不能用中文。
2、输入源程序。打开QuartusII,选择菜单“File”“New”,在New窗中的“Device Design Files”中选择编译文件的语言类型,这里选“VHDL Files”(如图2-1所示)。然后在VHDL文本编译窗中键入VHDL程序(如图2-2所示)。3
图2-1 选择编辑文件的语言类型
图2-2编辑输入设计文件(顶层设计文件ADD1.VHD)
图2-3利用“New Preject Wizard”创建工程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Cache 控制器的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2) 熟悉CPLD 应用设计及EDA 软件的使用。
二、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CM3+或TD-CMX 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地址变换是直接映象方式,这种变换方式简单而直接,硬件实 现很简单,访问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块的冲突率比较高。其主要原则是:主存中一块只能映象到Cache 的一个特定的块中。
假设主存的块号为B,Cache 的块号为b,则它们之间的映象关系可以表示 为:b = B mod Cb
其中,Cb 是Cache 的块容量。设主存的块容量为Mb,区容量为Me,则直接 映象方法的关系如图2-2-1 所示。把主存按Cache 的大小分成区,一般主存容量为Cache 容量的整数倍,主存每一个分区内的块数与Cache 的总块数相等。直接映象方式只能把主存各个区中相对块号相同的那些块映象到Cache 中同一块号的那个特定块中。例如,主存的块0 只能映象到Cache 的块0 中,主存的块1 只能映象到Cache 的块1 中,同样,主存区1 中的块Cb(在区1 中的相对块号是0)
也只能映象到 Cache 的块0 中。根据上面给出的地址映象规则,整个Cache 地址与主存地址的低位部分是完全相同的。
直接映象方式的地址变换过程如图2-2-2 所示,主存地址中的块号B 与Cache 地址中的块号b 是完全相同的。同样,主存地址中的块内地址W 与Cache 地址中的块内地址w 也是完全相同的,主存地址比Cache 地址长出来的部分称为区号E。
1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当要访问 Cache 时,为了实现主存块号到Cache 块号的变换,需要有一个存放主存区号的小容量存储器,这个存储器的容量与Cache 的块数相等,字长为主存地址中区号E 的.长度,另外再加一个有效位。
在主存地址到Cache 地址的变换过程中,首先用主存地址中的块号去访问区号存储器(按地址访问)。把读出来的区号与主存地址中的区号E 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和与区号在同一存储字中的有效位情况作出处理。如果区号比较结果相等,有效位为‘1’,则Cache 命中,表示要访问的那一块已经装入到Cache 中了,这时Cache 地址(与主存地址的低位部分完全相同)是正确的。用这个Cache 地址去访问Cache,把读出来的数据送往CPU。其他情况均为Cache没有命中,或称为Cache 失效,表示要访问的那个块还没有装入到Cache 中,这时,要用主存地址去访问主存储器,先把该地址所在的块读到Cache 中,然后CPU 从Cache 中读取该地址中的数据。
本实验要在CPLD 中实现Cache 及其地址变换逻辑(也叫Cache 控制器),采用直接相联地址变换,只考虑CPU 从Cache 读数据,不考虑CPU 从主存中读数据和写回数据的情况,Cache和CPU 以及存储器的关系如图2-2-3 所示。
Cache 控制器顶层模块如图2-2-4 所示,主存地址为A7A0,共8 位,区号E 取3 位,这样Cache 地址还剩5 位,所以Cache 容量为32 个单元,块号B 取3 位,那么Cache 分为8 块,块内地址W 取2 位,则每块为4 个单元。图2-2-4 中,WCT 为写Cache 块表信号,CLR 为系统总清零信号,A7A0 为CPU 访问内存的地址,M 为Cache 失效信号,CA4CA0 为Cache 地址,
2
MD7MD0 为主存送Cache 的数据,D7D0 为Cache 送CPU 数据,T2 为系统时钟, RD 为CPU 访问内存读信号,LA1 和LA0 为块内地址。
在 QuartusII 软件中先实现一个8 位的存储单元(见例程中的MemCell.bdf),然后用 这个8位的存储单元来构成一个32 X 8 位的Cache(见例程中的CacheMem.bdf),这样就实现了Cache的存储体。
再实现一个4 位的存储单元(见例程中的TableCell.bdf),然后用这个4 位的存储单
元
来构成一个8 X 4 位的区表存储器,用来存放区号和有效位(见例程中的CacheTable.bdf),在这个文件中,还实现了一个区号比较器,如果主存地址的区号E 和区表中相应单元中的区号相等,且有效位为1,则Cache 命中,否则Cache 失效,标志为M,M 为0 时表示Cache 失效。
当Cache 命中时,就将Cache 存储体中相应单元的数据送往CPU,这个过程比较简单。 当Cache 失效时,就将主存中相应块中的数据读出写入Cache 中,这样Cache 控制器就要产生访问主存储器的地址和主存储器的读信号,由于每块占四个单元,所以需要连续访问四次主存,这就需要一个低地址发生器,即一个2 位计数器(见例程中的Counter.vhd),将低2 位和CPU 给出的高6 位地址组合起来,形成访问主存储器的地址。M 就可以做为主存的读信号,这样,在时钟的控制下,就可以将主存中相应的块写入到Cache 的相应块中,
最后再修改区表(见例程中的(CacheCtrl.bdf)。
四、 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
3
2、实验步骤:
(1) 使用Quartus II 软件编辑实现相应的逻辑并进行编译,直到编译通过,Cache 控
制
器在EPM1270 芯片中对应的引脚如图2-2-5 所示,框外文字表示I/O 号,框内文字表示该引脚的含义(本实验例程见‘安装路径Cpld CacheCtrlCacheCtrl.qpf’工程)
(2) 关闭实验系统电源,按图2-2-6 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无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用圆圈标明。
(3) 打开实验系统电源,将生成的POF 文件下载到EMP1270 中去,CPLD 单元介绍见实验1.2。
(4)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3 置为‘运行’档,CLR 信号由CON 单元的CLR 模拟给出,按动CON 单元的CLR 按钮,清空区表。
(5) 预先往主存写入数据:联机软件提供了机器程序下载功能,以代替手动读写主存,机器程序以指定的格式写入到以TXT 为后缀的文件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一般原理,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详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使读者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此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本书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考虑到不好学校不设外部设备课程,故本书适当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设备的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待不同的机型以后也会好掌握的。
关键字: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作用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面临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实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如何学习的能力,大学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地方。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是你以后走上社会用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从中学习到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解简单、单台计算机的完整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运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存储器子系统、输入/输出子系统(总线与接口等)与输入/输出系统设备,围绕各自的功能、组成、设计、实现、使用等知识进行介绍。
(二)本课程的特点
这本书摆脱了传统,死板的编写方法,采用从整体框架入手,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系统概述,总线系统等的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使我们能形象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书中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而且该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实验技能,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作业、教学实验等环节完成,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与锻炼。
(三)本课程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对于许多必须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来说都会感到困难和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本人在这里可以打个比喻。在过去每个人都会造人,但是都不清楚他的详细过程,现在由于科学家的工作,使得我们都清楚了他的过程,就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比较优良的人来了。用计算机的过程和这个差不多,当我们明白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使用好计算机,让它为我们服务。
1、实际应用
首先我认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中学到的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以后了解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打交道,甚至在以后应用计算机时,都可能会有很大的益处,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变也只是会在此基础上,且不会偏离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尤其是这本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的计算机原理是一种一般的计算机原理,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机型而介绍的,下面我们来谈谈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应用。
2、定义
总线,英文叫作“BUS”,即我们中文的“公共车”,这是非常形象的比如,公共车走的路线是一定的,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坐公共车去该条公共车路线的任意一个站点。如果把我们人比作是电子信号,这就是为什么英文叫它为“BUS”而不是“CAR”的真正用意。当然,从专业上来说,总线是一种描述电子信号传输线路的结构形式,是一类信号线的集合,是子系统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道[1]。通过总线能使整个系统内各部件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交换、共享和逻辑控制等功能。如在计算机系统中,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主机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于总线相连接。
3、工作原理
系统总线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经中枢系统,CPU通过系统总线对存储器的内容进行读写,同样通过总线,实现将CPU内数据写入外设,或由外设读入CPU。微型计算机都采用总线结构。总线就是用来信息的一组通信线。微型计算机通过系统总线将各部件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微型计算机内部各部件间的信息交换。一般情况下,CPU提供的信号需经过总线形成电路形成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按照传递信息的功能来分,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这些总线提供了微处理器(CPU)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部件的连接线。可以认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就是以CPU为核心,其它部件全“挂接”在与CPU相连接的系统总线上。这种总线结构形式,为组成微型计算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规模不一的内存和接口接到系统总线上,很容易形成各种规模的微型计算机。
4、分类:
总线分类的方式有很多,如被分为外部和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非系统总线等等,下面是几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功能分
最常见的是从功能上来对数据总线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在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可以在地址锁存器控制下被共享,也即复用。
地址总线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在设计过程中,见得最多的应该是从CPU地址总线来选用外部存储器的存储地址。地址总线的位数往往决定了存储器存储空间的大小,比如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存储空间为216(64KB)。
数据总线是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它又有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数据总线之分,双向传输数据总线通常采用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数据总线的位数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数据。
控制总线是用于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如有时微处理器对外部存储器进行操作时要先通过控制总线发出读/写信号、片选信号和读入中断响应信号等。控制总线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其位数也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
(2)按传输方式分
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式划分,总线可以被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从原理来看,并行传输方式其实优于串行传输方式,但其成本上会有所增加。通俗地讲,并行传输的通路犹如一条多车道公路,而串行传输则是只允许一辆汽车通过单线公路。目前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IEEE1394、RS232、CAN等;而并行总线相对来说种类要少,常见的如IEEE1284、ISA、PCI等。
(3)按时钟信号方式分
按照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也就是说要用一根单独的线来作为时钟信号线;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通常利用数据信号的边沿来作为时钟同步信号。
5、发展简史
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PC总线和ISA总线、PCI/AGP总线、PCI-X总线以及主流的PCI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行总线。从PC总线到ISA、PCI总线,再由PCI进入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体系,计算机在这三次大转折中也完成三次飞跃式的提升。
与这个过程相对应,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实现的功能和软件平台都在进行同样的进化,显然,没有总线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业界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开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总线架构。而业界对高速总线的渴求也是无休无止,PCIExpress2.0和HyperTransport3.0都将提上日程,它们将会再次带来效能提升。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都是通过系统总线交换数据,总线的速度对系统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也正因为如此,总线被誉为是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但相比CPU、显卡、内存、硬盘等功能部件,总线技术的提升步伐要缓慢得多。在PC发展的二十余年历史中,总线只进行三次更新换代,但它的每次变革都令计算机的面貌焕然一新。
6、心得体会
自从上了大学后,进入这个专业后才能这么经常的接触到电脑,才能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正因为接触这类知识比较的晚,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感觉到吃力。学习了这门课后觉得,计算机组成原理确实很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的我们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增强我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当进入第四章,存储器的学习时,各种问题就不断的出现,尤其在进行存储器容量扩展时,很多的问题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做题目时,也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第五章的学习中,对于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中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有了点了解。最难的就要数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了。对于计算机运算方法,这个没太搞懂,像定点运算中的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又是用的什么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总之,我是被绕晕了。还有就是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法微程序设计,这个知识点也是不太懂,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学得不是很好。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计算机都有些什么硬件,都有哪几类总线,总线在计算机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有哪些等等。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计算机什么也都不懂。
结语: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我们以下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建立整机概念,掌握自项向下的问题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然后将系统很好的分解为功能模块。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而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建立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应该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的。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就是从理论、抽象、设计三个方面将计算机系统内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外设等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进。
参考文献
[1]唐硕飞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金儿,王让定,林雪明,等.基于CC2005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6(11):33-37.
[3]郑玉彤.《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现的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2(1):79-82.
[4]刘旭东,熊桂喜.“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74-76.
[5]赵秋云,何嘉,魏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3-694.
[6]姚爱红,张国印,武俊鹏.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2):29-31.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及其控制单元》
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好比人的大脑,不同的大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控制单元也有不同的控制思路。所以,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而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计算机构建的经典结构,正是现代计算机的代表。
关键字: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微指令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本课程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先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展望。后详述了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总线,cpu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并专门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思路和实现措施。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A.计算机的组成: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主要有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
1.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
(1)片总线(ChipBus,C-Bus)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内总线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3)外总线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RS-232C、IEEE-488等。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在计算机中采用只有两个数码“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数据。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日常使用的十进制数必须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才能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中处理的各种字符,例如英文字母、运算符号等,也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能存储和操作。
按照与CPU的接近程度,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
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
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
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选择计算机的数的表示方式时,应当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决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确定存储、处理能力。数值精确度:处理能力相关;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造价高低。运算器包括寄存器、执行部件和控制电路3个部分。在典型的运算器中有3个寄存器:接收并保存一个操作数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个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累加寄存器;在运算器进行乘、除运算时保存乘数或商数的乘商寄存器。执行部件包括一个加法器和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门电路。控制电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使数据经过相应的门电路进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规定的操作。为了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设有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间计算结果,以便在后面的运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数。
B.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1.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也叫机器语言,它是软件和硬件的主要界面,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系统程序员看到的计算机的主要属性。因此指令系统表征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机器所要求的能力,也决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机器的结构。对不同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系统时,应对指令格式、类型及操作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计算机内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术运算型、逻辑运算型、数据传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输入和输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与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到机器的适用范围。
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一般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相对寻址等。
一条指令实际上包括两种信息即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表示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减、乘、除、数据传送等),其长度取决于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描述该指令的操作对象,它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数,或者指出操作数的存储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
2.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由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称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的有关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的。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若干条微指令可以构成一个微程序,而一个微程序就对应了一条机器指令。因此,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的。简言之,一条机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来完成,由微指令进行解释和执行。微指令的编译方法是决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微指令格式大体分成两类: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从指令与微指令,程序与微程序,地址与微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上看,前者与内存储器有关,而后者与控制存储器(它是微程序控制器的一部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部分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又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有关。同时从一般指令的微程序执行流程图可以看出。每个CPU周期基本上就对应于一条微指令。
三.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
现在计算机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期待未来的计算机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和进步。
四.结语: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界据此总结出了“摩尔法则”,该法则认为每18个月左右计算机性能就会提高一倍。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在传统计算机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必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确的道路。很多专家探讨利用生物芯片、神经网络芯片等来实现计算机发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为过去几百年,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革命,他们认为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
五.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2】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查重的原理是连续13字符相似就会算重复。
论文查重主要检测的内容有论文摘要、正文、引用部分等,对于论文里的公式、图表等非文字性的内容。还有会检测到参考文献是否标注了,如果引用过多也会被判定为抄袭。论文查重查重是查什么1、首先,论文的摘要、文本和结尾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所以这些部分需要参与重复检测。对于非文本或插入论文的图片表格和公式内容,重复查重软件不会检测这部分内容。目前,大部分论文查重系统只能检测重复文本。2、论文引用。文章引用的部分在查重过程中并不算多,但不能引用过多,一般允许5%的引用率。因此说大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文章的文字上,文章的文字是整篇论文查重的关键。参考别人的句子时,要非常注意细节。我们已经知道论文查重系统的检测范围,大家在写论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要检测的部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论文的要点。可以学习论文的查重原理,根据论文查重原理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论文整体的重复率。而且现在论文写作技巧也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试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降低重复的方法。
代码都是会查重的、除非你的代码以图片的形式放在论文中。至于你说paperpass重复率20%知网是否能通过,这个是不确定的,因为每个检测系统的数据库不一样,检测结果会有差异,所以定稿后的论文最好是用知网进行查重。
1.论文查重会检测论文的摘要、正文和结尾等文字部分。
很多网站都可以做论文查重,具体需要用哪个系统平台去查重每个学校有自己的规定。大部分学校需要使用知网检测,知网查重的算法一般会检测论文的目录,可以分章检测。然后就会检测论文的摘要以及正文等内容的重复度。建议众多的同学们在写论文之前先确定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设计好你的论文结构。然后再根据你的论点去找可以参考的论文。如果你是先找的参考论文再去想自己的论文该怎么写,那么重复率必然会很高。因为你的论文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在模仿其他的论文。而且一开始结构就不调理,很有可能被老师指出毛病来。所以我们写毕业论文要注意所有的文字部分,几乎都是查重的内容。
2.论文查重不会检测图片、公式等非文字的引用。
根据权威网站的检测规则我们可以知道,论文查重是不检测图片以及公式等内容的。一方面这些资料计算机不好进行比对,另一方面论文侧重于文字的检测。这对广大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福音,一些重要的图片和公式可以直接引用其他文献的。但是为了严谨性,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们需要在引用图片和公式的地方注明引用的出处。有些同学会问自己也不清楚写的论文的重复率高不高,有哪些检测的手段吗?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权威的收费检测网站进行检测,缺点是收费比较高。我们也可以选择和知网检测规则接近的免费查重平台,检测的结果应该是接近的。目前网上比较好的平台有paperfree,papertime等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检测修改的差不多之后,最后在知网上确定一下重复率即可。这个网站上还有很多的写论文技巧也可以帮到你。
网页链接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 操作系统 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 方法 及将各部件接连成整机的方法,建立CPU级和硬件系统级的整机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设计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学好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学习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控制单元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顾名思义,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分别是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现今绝大部门都是此类型计算机。通过对这么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个整体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内容上看一、虽然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二、某些设计思想可应用于不同的部件,具有相通性,例如并行性思想。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部设备等。所谓软件,它看不见摸不着,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通常把这些程序寄寓于各类媒体(如RAM、ROM、磁带、磁盘、光盘、甚至纸袋),他们通常存放在计算机的主存或辅存内。
(二)系统总线
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各部件之间使用单独的连线,称为分散连接;另一种是将各部件连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称为总线连接。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势必导致信号冲突,传输无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收相同的信息。
总线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片内总线是指芯片内部的总线;系统总线又可分为三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总线的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申请分配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结束阶段。
总线与计算机所有的器件数据传输都离不开关系,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三)存储器
存储器按存储介质分类: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类: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控制存储器。其中静态RAM是用触发器工作原理存储信息,因此即使信息读出后,他仍然保持其原状,不需要再生,但是电源掉电时,原存储信息丢失。动态RAM是靠电容存储电荷的原理来寄存信息。但是电容上的电荷只能维持1~2ms,因此即使电源不掉电,信息也会因此自动消失,为此,必须在2ms内对其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生或刷新。
由于单个存储芯片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要进行位扩展和字扩展。存储芯片的容量不同,其地址线也不同,通常将CPU地址线的低位与存储芯片的低址线相连。
同样,CPU的数据线数与存储芯片的数据线也不一定相等。此时,必须对存储芯片扩位,使其位数与CPU的数据线相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要解决主存与CPU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主存与cache地址映射关系有:直接相联映射、全相联映射、组相联映射。
(四)输入输出系统
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统一编址和不统一编址。统一编址就是将I/O地址看做是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不统一编址是指I/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是分开的,所有对I/O设备的访问必须有专用的I/O指令。传送方式有串行传送和并行传送。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有三种:程序查询方式(主机与设备是串行工作的),程序中断方式(程序与主机是并行工作的)和DMA方式(主机与设备是并行工作的)。DMA方式工作:1、中断 cpu 访存,2、挪用周期,3、与CPU交互访存。输出设备有打印机, 显示器 等。
(五)计算方法
计算机的运行需要有运算的参与,参与运算的数有无符号类和有符号类。掌握二进制原码和补码的加减乘除运算。
(六)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指明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例如加减,传送,移位,转移等;其位数反映了操作的种类也即机器允许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指出该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地址(一个或两个)、结果的地址以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指令寻址分为顺序寻址和跳跃寻址两种。其寻址方式分为10种,分别是: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隐含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堆栈寻址。指令格式有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地址等。需能分析指令格式所含的意义。
(七)CPU的结构与功能
CPU实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基本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CPU的寄存器有用户可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存储器数据寄存器,程序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流水处理减少了运行时间,提高机器效率。中断系统在前面章节介绍过,此处在简单补充一些,引起中断的有很多种因素:人为设置的中断,程序性事故,硬件故障,I/O设备,外部事件。中断判优可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寻找方法:硬件向量方法和软件查询法。中断响应的过程:响应中断的条件,响应中断的时间,中断隐指令和关中断。其中中断隐指令就是机器指令系统中没有的指令,他是CPU在中断周期内由硬件自动完成的一条指令。在中断响应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保护,中断结束之后需要对现场进行恢复。中断屏蔽技术主要用于多级中断,屏蔽技术可以改变优先级。
(八)控制单元的功能
控制单元具有发出各种微操作(即控制信号)序列的功能。取指周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操作,1.PC->MAR2.1->R3.M(MAR)->MDR4.MDR->IR5.OP(IR)->CU6(PC)+1->PC。间址周期:1.AD(IR)->MAR2.1->R3.M(MAR)->MDR4.MDR->AD(IR).执行周期中不同执行周期的微操作是不同的:1、非访存类指令2、访存指令3、转移类指令。非访存类指令:1、清除累加器指令CLA----0->ACC;2、累加器取反指令、算数右移一位指令SHRL(ACC)->R(ACC),ACC0->ACC0;4、循环左移一位指令CSLR(ACC)->L(ACC)ACCo->ACCn;5、停机指令0->G。访存指令:这类指令在执行阶段都需要访存存储器。
1、加法指令ADDX。
2、存数指令STAX(3)取值指令LDAX。转移类指令:
(1)无条件转移指令JMPX。
(2)条件转移指令BANX。在执行周期结束时刻,cpu要查询是否有请求中断的事件发生,如果有则进入中断周期。在中断周期,由中断隐指令自动完成保护断点、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以及硬件关中断的操作。控制信号的外特性:a.输入信号:时钟,指令寄存器,标志,来自系统总线的控制信号。b.输出信号:CPU内的控制信号,送至系统总线的信号。
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
(九)控制单元的设计
组合逻辑的设计又称硬布线控制器,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形网络形成的逻辑电路。安排微操作节拍时注意以下三点:1、有些微操作的次序是不容改变的,故安排微操作的节拍时必须注意微操作的先后顺序。2、凡是控制对象不同的微操作,若能在一个节拍内执行,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个节拍内,以节省时间。3、如果有些微操作所占的时间不长,应该将它们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且允许这些微操作有先后次序。微程序的设计:采用微程序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过程就是编写每一条机器指令的微程序,他是按执行每一条机器指令所需要的微操作命令的先后顺序而编写的,因此,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共分为两个字段,一个为操作控制字段,该字段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另一个为顺序控制字段,它可以指出下条微指令的地址(简称下地址),以控制微指令序列的执行顺序。工作原理:取指阶段: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下一条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执行阶段:取数指令微程序首地址的形成---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微命令.........循环。微指令的编码方式:直接编码方式,字段直接编码方式,字段间接编码方式,混合编码。后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断定方式,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形成,增量计数器法,分支转移,通过测试网络形成,由硬件产生微程序入口地址。微指令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
三、实际应用
自ENIAC问世后将近30余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一直被作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娇贵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集成工艺日趋成熟,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一直按每3年翻两番的Moore定律增长,微处理器的性能也按此几何级数提高,而价格也以同样的几何级数下降,以至于以前需花数百万美元的机器(如80MFLOPS的CRAY)变得价值仅为数千美元(而此类机器的性能可达200MFLOPS),至于对性能不高的微处理器芯片而言,仅花数美元就可购到。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计算机走出实验室而渗透到各个领域,乃至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也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传统领域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商务,虚拟工厂,远程 教育 等,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个人 文化 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 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都离不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不要死记硬背,重在理解,工科类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会的,还是要理解记忆才会牢靠。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
五、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各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的艰难发展历程,这门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一切技术的最基本,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好的。在这次课程综述论文过程中,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受益匪浅。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授计算机基本部件的构造和组织方式、基本运算的操作原理以及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等。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新器件、新概念和新内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自主学习新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使用面积广、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和技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了解和清楚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本文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做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字:构造组织方式;基本运算;操作原理;设计思想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计算机学科传统的专业优势已经不再存在。社会和应用对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们指出,未来10~15年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相互联系和作用,最终达到从系统、整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课程的编写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这样便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观念。
该课程总共分为四篇十章,第一篇(第1、2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应用与发展。第二篇(第3、4、5章)详细介绍了出CPU外的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以及连接CPU、存储器和I/O之间的通信总线。第三篇(第6、7、8、章)详细介绍了CPU(除控制单元外)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等。第四篇(9、10章)专门介绍控制单元的功能,以及采用组合逻辑和微程序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 措施 。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材”中的一本硬件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及其互联机构,输入/输出系统。它是一门理论性强,而又与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其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多,并且比较抽象,特别是难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本书以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为主线,讲授单处理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将各大部件连接成整机的工作原理。从教学上,本课程是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的主干课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结构。
(三)实际应用: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科学计算一直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特点是计算量大和数值变化范围大。在天文学、量子化学、空气动力学和核物理学等领域都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复杂的运算。例如,人们生活难以摆脱的天气预报,要知道第二天的气候变化,采用1MIPS的计算机顷刻间便可获得。倘若要预报一个月乃至一年的气候变化,是各地提前做好防汛、防旱等工作,则100MIPS或更高的计算机才能满足。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如超音速飞行器的设计、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轨道的计算,也都离不开高速运算的计算机。
此外,计算机在 其它 学科和工程设计方面,诸如数学、力学、晶体结构分析、石油勘探、桥梁设计、建筑、土 木工 程设计等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处理也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就把大批复杂的事务数据交给了计算机处理,如政府机关公文、报表和档案。大银行、大公司、大企业的财务、人事、物料,包括市场预测、情报检索、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大量的数据信息,都有计算机收集、存储、整理、检索、统计、修改、增删等,并由此获得某种决策数据或趋势,供各级决策指挥者参考。
(四)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单处理机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下面我就对这学期的学习做个 总结 ,讲讲有关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心得。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对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工作过程、以及部件间的连接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模型。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概论。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输入输出设备的本质所在。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它通常由微程序级,一般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组成,每一级都能进行程序设计,且得到下面各级的支持。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及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总线系统。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的基本功能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章——存储系统。应重点掌握随机读写存储器的字位扩张情况,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以及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以及外围设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以及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运算方法和相关的运算器。尽管有些计算比较麻烦,可这些是学习的基础。以及相关的指令系统和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使我们在概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七章——指令系统。控制单元必须要发出相应的指令,机器才能完成相应的操作。本章介绍了指令的一般格式和寻址方式,不同的寻址方式操作数的有效地址计算也是不同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八章,是重点的重点——中央处理器。重点掌握到内容很多:CPU的功能与基本组成,微程序控制器的相关与微程序设计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九章——控制单元的功能。指令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控制单元会为完成不同指令所发出的各种操作命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设计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
通过本课程让我了解到,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时有些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但我还是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为它不仅是专业课,而且以后也是 考研 科目,而且它的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不好,那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难点和困惑,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形。
现在一个学期就快要过去了,基本的课程也已结束。由于老师细致全面的讲授和我自己课下的反复学习,这门课已经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和知识体系,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结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整理和实际应用,我深刻了解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姓,了解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基础在生活、工作等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姓和不可缺少姓。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也认识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在一些微小方面一些不足和亟待于解决的问题或者小缺陷,这是我通过整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而获得的极大收获。我相信这次的学习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这门课对于使我们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孙德文,等.微型计算机技术[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晨曦,等.计算机体系结构[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白中文,等.计算机组成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STALLINGSW.ComputerOraganizationandArchitecture:DesigningforPerformance[M].7thed.NewYork:PrenticeHall,200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必须不断的培养人才,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质量改进的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并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
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层次的观点掌握计算机组成和执行机制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等系统知识,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从系统的观点,理解提高计算机整机的软硬体效能的各种可行途径,了解计算机系统中软体、硬体的功能划分和相互配合关系;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初步了解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主体思想,能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起著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且课程的内容比较死板,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是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络紧密,在教学中往往会较多涉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而受到课时限制不可能讲授所有知识点。
第三是课程有些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尤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二
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是内容较多、概念抽象,难学,难懂。为了搞好“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建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内容做适当删减和补充。比如在“指令格式”举例中,教材所介绍的机型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了,可以适当缩减内容;而对于一些应用比较多的机型的指令格式可以适当增加,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不同机器指令格式设计上的差别,也对当前应用较多的机器指令格式有所认识,具有更好的实用效果。
再比如在讲解“储存器”这部分内容时,软盘储存器、磁带储存器等也已经很少被使用,对这些内容也可以适当删减,而补充快闪记忆体的储存原理,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与实践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与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考虑与其先修及后续课程的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类比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组合语言程式设计等;后续课为程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计算机体系结构,各专业课程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络的,如果教学只局限于本课程,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讲授中应重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与融合。比如讲解“虚拟储存器”时,可以与作业系统课程中的多工管理相结合;讲解“指令系统”时,可以引用汇程式设计序设计课程中的一些80×86中的指令例项等。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应做到内容突出,通过问题引出重点和难点内容,然后分析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溢位”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只是简单介绍溢位的概念,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补码加减运算时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负数,以及两个负数相加结果却为正数来引入溢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溢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授课时应与学生互动,避免教师一味讲解的情况发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当教师再讲解答案时,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讲解“定址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各种定址方式的特点,然后再讲解各种定址方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此就容易记忆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由于计算机设计与实现的很多方法和技术就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尽量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可以用钟表的时间校准来类比补码的实现;用宾馆的房间来类比储存器单元的编址;用交通道路来类比汇流排;用员工职务高低来类比优先级别等。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做到充分掌握,讲课时就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项来解释复杂的概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充分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授课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指令周期”的资料流时,通过一个工作流程动画的演示,从取指到分析译码到最后指令的执行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理解整个过程。但是教师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而是要与黑板讲授方式结合起来。因为某些推导过程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放映,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果是如何推汇出来的。比如Booth法,它是由校正法推导得来的,因此最好在黑板上讲解整个推导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4.实验教学注重实用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属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课。因此,在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重视,要有充足的实验学时,提供实验效能良好的实验计算机系统或实验装置,能进行反映主要教学内容的、水平较高的实验专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深化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实验的同时,加强对计算机整机硬体系统组成与执行原理有关内容的实验;在坚持以硬体知识为主的同时,加深对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体的联络与配合的认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做到:
***1***及时更新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的选择要考虑是否能利用计算机新的技术,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定合理的实验专案,实验的内容应与课程重点内容相对应,除了运算器、储存器、资料通路等基本验证性实验外。还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态度,要求大家必须完整记录并整理实验资料,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改进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将应用性、技术的前沿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与课程内容完全对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内容,授课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解争龙.<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
[3]丁柏秀,王文涛等.“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篇二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到我国各个领域内。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逐渐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尤其是电晶体技术和奈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资讯互动能力,进而对传统的计算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势必会给计算机应用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应用中创新的体现,计算机创新技术应用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高计算机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问题;创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计算机资讯科技和网路技术的普及,增强了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的了解。另外,资讯科技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资讯科技的应用和创新,能够提高我国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计算机应用中创新的体现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目前,计算机领域内还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比如电子元件不完善等局限性,进而严重的制约了计算机效能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奈米技术的出现,逐渐的应用到我国计算机领域内,先进的奈米技术相比与传统的电子元件更具有先进性,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子元件效能方面的问题。但是,奈米技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计算机结构体系的创新
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评定计算机好坏的主要因素就是计算机的执行速度和保密程度。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大部分采用了平行计算结构体系,进而能够有效的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能够增强计算机的保密程度。目前计算机结构体系主要就是集群系统,这种体系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资讯的保密程度。
***3***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专业人员的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计算机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相应的工作团队对其进行完善和更新,所以,必须要提高专业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切人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计算机创新。
二、计算机创新技术于目前的应用情况
***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计算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内,并且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计算机的创新应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就是利用微型处理器完成计算机核心部位的构建。微型处理器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微型处理器能够通过计算机网路资讯科技的创新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随着奈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计算机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援。但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微型化、智慧化以及高速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发。分组交换技术方面,需要对每段资料进行相应的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资料划分,另外,还需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
目前,计算机使用者与网际网路使用者已经成为大型使用者群体,在电子商务方面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受到资讯资源和共享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日益明显,并且还存在着相应的安全性因素,要求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更加适合法制建设的需求,通过法制建设来保障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主要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其所涉及的方面主要就是文字以及影象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加看重的是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多媒体技术资讯系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要要求就是成为媒介快速的完成资讯的储存以及处理等工作。将会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手机和电脑等日常装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技术主要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和辅助设计等领域内。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电子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教学、通讯等生活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不高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开发团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目前我国具有诸多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但是,在这些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中专业性很高的人才十分缺乏,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开发过程中的人才非常稀少。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员过多导致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些人员大部分并没有受到过统一的教育和学习,处于自学、自我研究的阶段,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和经验。进而导致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面临着缺乏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
***2***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机会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高校开设了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还没有进行完善和创新,导致教学内容比较僵化,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践运用的能力,进而导致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比较低。另外,时代在快速的发展和变化,造成学生们在高校内所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度
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但是,在计算机普及的过程中,老年人的普及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某种角度来讲,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度也会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阻碍。四、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方面的措施
***1***提高计算机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速度,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进而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积极与开发团队进行紧密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活动,从而才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根本问题。
***2***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效能
计算机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电脑保安效能,相应的开发团队必须要提高电脑保安效能,才能够做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开发团队需要对防火墙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增强防火墙的作用。另外,还应该对计算机闸道器进行多样化开发,根据智慧化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工处理,进而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效能。
***3***加大计算机的普及力度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以及老年人群体等方面还没有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的普及力度,能够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认识计算机,并且能够实现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全民化目标,有利于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4***拓宽多媒体技术的效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应该与网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能够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帮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延伸,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能够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5***创新技术推动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奈米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计算机受到电子元件效能的制约,进而衍生出更为先进的生物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机,进而能够促进计算机效能得飞跃发展。奈米技术并不会受到计算机整合和处理速度的限制,必然会成为未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必须不断的培养人才,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 操作系统 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数字逻辑为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 方法 及将各部件接连成整机的方法,建立CPU级和硬件系统级的整机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设计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学好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学习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掌握有关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硬件结构;软件结构;控制单元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顾名思义,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分别是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现今绝大部门都是此类型计算机。通过对这么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个整体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内容上看一、虽然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自成体系,较为独立,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二、某些设计思想可应用于不同的部件,具有相通性,例如并行性思想。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部设备等。所谓软件,它看不见摸不着,由人们事先编制的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程序组成。通常把这些程序寄寓于各类媒体(如RAM、ROM、磁带、磁盘、光盘、甚至纸袋),他们通常存放在计算机的主存或辅存内。
(二)系统总线
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各部件之间使用单独的连线,称为分散连接;另一种是将各部件连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称为总线连接。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势必导致信号冲突,传输无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收相同的信息。
总线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片内总线是指芯片内部的总线;系统总线又可分为三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总线的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申请分配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结束阶段。
总线与计算机所有的器件数据传输都离不开关系,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三)存储器
存储器按存储介质分类: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类: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控制存储器。其中静态RAM是用触发器工作原理存储信息,因此即使信息读出后,他仍然保持其原状,不需要再生,但是电源掉电时,原存储信息丢失。动态RAM是靠电容存储电荷的原理来寄存信息。但是电容上的电荷只能维持1~2ms,因此即使电源不掉电,信息也会因此自动消失,为此,必须在2ms内对其所有存储单元恢复一次原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生或刷新。
由于单个存储芯片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要进行位扩展和字扩展。存储芯片的容量不同,其地址线也不同,通常将CPU地址线的低位与存储芯片的低址线相连。
同样,CPU的数据线数与存储芯片的数据线也不一定相等。此时,必须对存储芯片扩位,使其位数与CPU的数据线相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要解决主存与CPU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主存与cache地址映射关系有:直接相联映射、全相联映射、组相联映射。
(四)输入输出系统
I/O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统一编址和不统一编址。统一编址就是将I/O地址看做是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不统一编址是指I/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是分开的,所有对I/O设备的访问必须有专用的I/O指令。传送方式有串行传送和并行传送。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有三种:程序查询方式(主机与设备是串行工作的),程序中断方式(程序与主机是并行工作的)和DMA方式(主机与设备是并行工作的)。DMA方式工作:1、中断 cpu 访存,2、挪用周期,3、与CPU交互访存。输出设备有打印机, 显示器 等。
(五)计算方法
计算机的运行需要有运算的参与,参与运算的数有无符号类和有符号类。掌握二进制原码和补码的加减乘除运算。
(六)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指明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例如加减,传送,移位,转移等;其位数反映了操作的种类也即机器允许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指出该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地址(一个或两个)、结果的地址以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指令寻址分为顺序寻址和跳跃寻址两种。其寻址方式分为10种,分别是: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隐含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堆栈寻址。指令格式有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地址等。需能分析指令格式所含的意义。
(七)CPU的结构与功能
CPU实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基本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CPU的寄存器有用户可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控制和状态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存储器数据寄存器,程序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流水处理减少了运行时间,提高机器效率。中断系统在前面章节介绍过,此处在简单补充一些,引起中断的有很多种因素:人为设置的中断,程序性事故,硬件故障,I/O设备,外部事件。中断判优可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寻找方法:硬件向量方法和软件查询法。中断响应的过程:响应中断的条件,响应中断的时间,中断隐指令和关中断。其中中断隐指令就是机器指令系统中没有的指令,他是CPU在中断周期内由硬件自动完成的一条指令。在中断响应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保护,中断结束之后需要对现场进行恢复。中断屏蔽技术主要用于多级中断,屏蔽技术可以改变优先级。
(八)控制单元的功能
控制单元具有发出各种微操作(即控制信号)序列的功能。取指周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操作,1.PC->MAR2.1->R3.M(MAR)->MDR4.MDR->IR5.OP(IR)->CU6(PC)+1->PC。间址周期:1.AD(IR)->MAR2.1->R3.M(MAR)->MDR4.MDR->AD(IR).执行周期中不同执行周期的微操作是不同的:1、非访存类指令2、访存指令3、转移类指令。非访存类指令:1、清除累加器指令CLA----0->ACC;2、累加器取反指令、算数右移一位指令SHRL(ACC)->R(ACC),ACC0->ACC0;4、循环左移一位指令CSLR(ACC)->L(ACC)ACCo->ACCn;5、停机指令0->G。访存指令:这类指令在执行阶段都需要访存存储器。
1、加法指令ADDX。
2、存数指令STAX(3)取值指令LDAX。转移类指令:
(1)无条件转移指令JMPX。
(2)条件转移指令BANX。在执行周期结束时刻,cpu要查询是否有请求中断的事件发生,如果有则进入中断周期。在中断周期,由中断隐指令自动完成保护断点、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以及硬件关中断的操作。控制信号的外特性:a.输入信号:时钟,指令寄存器,标志,来自系统总线的控制信号。b.输出信号:CPU内的控制信号,送至系统总线的信号。
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
(九)控制单元的设计
组合逻辑的设计又称硬布线控制器,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形网络形成的逻辑电路。安排微操作节拍时注意以下三点:1、有些微操作的次序是不容改变的,故安排微操作的节拍时必须注意微操作的先后顺序。2、凡是控制对象不同的微操作,若能在一个节拍内执行,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个节拍内,以节省时间。3、如果有些微操作所占的时间不长,应该将它们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且允许这些微操作有先后次序。微程序的设计:采用微程序设计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过程就是编写每一条机器指令的微程序,他是按执行每一条机器指令所需要的微操作命令的先后顺序而编写的,因此,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共分为两个字段,一个为操作控制字段,该字段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另一个为顺序控制字段,它可以指出下条微指令的地址(简称下地址),以控制微指令序列的执行顺序。工作原理:取指阶段: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下一条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执行阶段:取数指令微程序首地址的形成---取微指令---产生微操作命令---形成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取微命令.........循环。微指令的编码方式:直接编码方式,字段直接编码方式,字段间接编码方式,混合编码。后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断定方式,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形成,增量计数器法,分支转移,通过测试网络形成,由硬件产生微程序入口地址。微指令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
三、实际应用
自ENIAC问世后将近30余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一直被作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娇贵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集成工艺日趋成熟,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一直按每3年翻两番的Moore定律增长,微处理器的性能也按此几何级数提高,而价格也以同样的几何级数下降,以至于以前需花数百万美元的机器(如80MFLOPS的CRAY)变得价值仅为数千美元(而此类机器的性能可达200MFLOPS),至于对性能不高的微处理器芯片而言,仅花数美元就可购到。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计算机走出实验室而渗透到各个领域,乃至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也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等传统领域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商务,虚拟工厂,远程 教育 等,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个人 文化 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 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都离不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不要死记硬背,重在理解,工科类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就会的,还是要理解记忆才会牢靠。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
五、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各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的艰难发展历程,这门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一切技术的最基本,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好的。在这次课程综述论文过程中,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受益匪浅。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授计算机基本部件的构造和组织方式、基本运算的操作原理以及部件和单元的设计思想等。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新器件、新概念和新内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自主学习新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使用面积广、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和技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了解和清楚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本文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做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字:构造组织方式;基本运算;操作原理;设计思想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计算机学科传统的专业优势已经不再存在。社会和应用对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们指出,未来10~15年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相互联系和作用,最终达到从系统、整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课程的编写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这样便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观念。
该课程总共分为四篇十章,第一篇(第1、2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应用与发展。第二篇(第3、4、5章)详细介绍了出CPU外的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以及连接CPU、存储器和I/O之间的通信总线。第三篇(第6、7、8、章)详细介绍了CPU(除控制单元外)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等。第四篇(9、10章)专门介绍控制单元的功能,以及采用组合逻辑和微程序方法设计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 措施 。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材”中的一本硬件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及其互联机构,输入/输出系统。它是一门理论性强,而又与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其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基本概念多,并且比较抽象,特别是难以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本书以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为主线,讲授单处理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将各大部件连接成整机的工作原理。从教学上,本课程是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的主干课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结构。
(三)实际应用: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科学计算一直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特点是计算量大和数值变化范围大。在天文学、量子化学、空气动力学和核物理学等领域都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复杂的运算。例如,人们生活难以摆脱的天气预报,要知道第二天的气候变化,采用1MIPS的计算机顷刻间便可获得。倘若要预报一个月乃至一年的气候变化,是各地提前做好防汛、防旱等工作,则100MIPS或更高的计算机才能满足。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如超音速飞行器的设计、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轨道的计算,也都离不开高速运算的计算机。
此外,计算机在 其它 学科和工程设计方面,诸如数学、力学、晶体结构分析、石油勘探、桥梁设计、建筑、土 木工 程设计等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处理也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就把大批复杂的事务数据交给了计算机处理,如政府机关公文、报表和档案。大银行、大公司、大企业的财务、人事、物料,包括市场预测、情报检索、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等大量的数据信息,都有计算机收集、存储、整理、检索、统计、修改、增删等,并由此获得某种决策数据或趋势,供各级决策指挥者参考。
(四)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单处理机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下面我就对这学期的学习做个 总结 ,讲讲有关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心得。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对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工作过程、以及部件间的连接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模型。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概论。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的硬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适配器,输入输出设备的本质所在。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它通常由微程序级,一般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组成,每一级都能进行程序设计,且得到下面各级的支持。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及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总线系统。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总线的概念、连接方式、总线的仲裁、总线的定时以及总线接口的概念的基本功能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章——存储系统。应重点掌握随机读写存储器的字位扩张情况,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以及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以及外围设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以及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六章——运算方法和相关的运算器。尽管有些计算比较麻烦,可这些是学习的基础。以及相关的指令系统和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使我们在概论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七章——指令系统。控制单元必须要发出相应的指令,机器才能完成相应的操作。本章介绍了指令的一般格式和寻址方式,不同的寻址方式操作数的有效地址计算也是不同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八章,是重点的重点——中央处理器。重点掌握到内容很多:CPU的功能与基本组成,微程序控制器的相关与微程序设计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九章——控制单元的功能。指令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控制单元会为完成不同指令所发出的各种操作命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设计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
通过本课程让我了解到,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时有些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但我还是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为它不仅是专业课,而且以后也是 考研 科目,而且它的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不好,那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难点和困惑,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形。
现在一个学期就快要过去了,基本的课程也已结束。由于老师细致全面的讲授和我自己课下的反复学习,这门课已经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和知识体系,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结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整理和实际应用,我深刻了解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姓,了解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基础在生活、工作等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姓和不可缺少姓。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也认识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在一些微小方面一些不足和亟待于解决的问题或者小缺陷,这是我通过整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而获得的极大收获。我相信这次的学习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这门课对于使我们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孙德文,等.微型计算机技术[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晨曦,等.计算机体系结构[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白中文,等.计算机组成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STALLINGSW.ComputerOraganizationandArchitecture:DesigningforPerformance[M].7thed.NewYork:PrenticeHall,2005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全国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实验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安排 实验教改
Abstract:This paper *** 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urrent puter 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eaching puter organization,and then propose a puter 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deas,and finally summarized.
Key words:experimental teaching;puter organization;experimental arrangement;experiment Reform
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创新设计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将硬体描述语言、先进的EDA开发工具和技术引入实验中,逐步更新传统硬体实验中的陈旧内容、模式及其实验平台,将成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一个发展趋势。改进后的计算机组成实验将实用性、技术的前沿性和实现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对课程的内容有很好的对应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全国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配套实验,属于涉及计算机内部工作机制的硬体类实验。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硬体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环节才能加深理解,实验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体设计、制造、除错和执行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及认真、严谨的科研作风。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重点是组成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包括储存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和连线它们之间的系统汇流排的构成、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该课程的难点是如何掌握以控制流和资料流为主线,将计算机的各大部件联络起来,建立整机概念。所以,该门课的实验教学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首先教师讲解实验,学生再按照指导书的实验步骤,利用现成实验箱按部就班地进行验证实验,最后教师检查实验资料记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求甚解,根本无法直观、形象地描述计算机内部组成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者根据在教学中曾进行过的有效尝试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
我院所用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器材是复旦大学研制的FD-CES多功能计算机实验系统,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汇流排四个部件实验和一个整机实验。以前做实验基本上都属于验证型实验,实验课时,教师先讲一下实验原理,然后学生就按照厂家配备的实验板和实验步骤进行连线和操作,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按实验步骤连线和操作,根本不明白每步操作代表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运算器、储存器和汇流排实验由原来的验证型实验改成设计型实验。在实验前一周,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再把实验电路板的线路图影印给学生,让学生事先对整个电路详图有一定的了解,实验时,教师再结合实验板和线路图讲清实验板上各个晶片和讯号的作用,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发挥现代化的计算机,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计算机中比较抽象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资料流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更好地掌握整机的概念。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这样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3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
实验教学的安排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尽量避免过多过杂。内容选择注意举一反三,即以启发思维为主,对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只要能完成预定实验目标即可,不苛求实验过程与步骤的统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实验前的讲解以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为主,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观察、去思考。实验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同学通过操作行为感受计算机的物理过程。鼓励学生自己修改实验,有时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没有把握,一旦经过操作实践后就清楚了。他在实验一起上修改实验步骤,观察修改后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了解改动部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不是通过说教得来的,而是切身经历的、看到的,学生对它的理解、记忆就要深刻的多。
具体实验具体的实验内容应覆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各重要方面:计算器,储存器,时序部件,汇流排和整机实验。型别分为选作和必做。每个实验分属验证型、设计型或综合型。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件的组织等诸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编写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现列举几个必做实验内容如下。
3.1 实验一:运算器部件实验
***1***实验型别。
设计型实验。
***2***实验目的。
①掌握4位函式发生器74181,先行进位发生器74182,以及多功能8位移位暂存器74198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②掌握16位串/并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3***实验要求。
①用四片4位并行算术逻辑运算单元74181、一片先行进位发生电路74182、两片74198及两片74377等,组装一个组间进位并行/序列可变的16位运算器***每组四位***。
②验证积体电路74181、74198的功能。
③分别测试16位运算器组间序列进位和并行进位情况下的最大进位延迟时间。
3.2 实验二:储存部件实验
***1***实验型别。
设计型实验***给定实验方案,自行设计硬体连线和实验步骤***。
***2***实验目的。
①掌握半导体静态RAM6116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②掌握多片储存器的扩充套件技术和片选技术。
***3***实验要求。
①用两片6116***2K×8***构成一个4K×8bit 的RAM。
②测量6116的读/写时间。
3.3 实验三:时序电路部件实验
***1***实验型别。
验证型实验。
***2***实验目的。
①增强对计算机时序系统的认识。
②掌握使用中小规模积体电路研制计算机时序电路的方法。
***3***实验要求。
验证一个性能如下的计算机时序电路如下。
①能产生四个机器周期状态:M0,M1,M2,M3。
②每个机器周期状态均含有四个节拍电位:T0,T1,T2,T3。
③每个节拍电位中含有三个完整的时钟脉冲:CP1,CP2,Φ。
3.4 实验四:汇流排传输实验
***1***实验型别。
设计型实验。
***2***实验目的。
①通过一个简单的8位汇流排传输线路了解汇流排传输控制技术。
②熟悉几种常用的三态输出期间的效能和使用方法。
***3***实验要求。
给定实验部件,试设计连线和试验步骤,构成一个8位单汇流排系统,利用它完成储存器和暂存器的读写,并通过汇流排实现记忆体和储存器之间的资料交换。
3.5 实验五:整机实验
***1***实验型别。
综合型实验。
***2***实验目的。
①了解多累加器计算机的特点;
②了解几种定址方式的控制过程;
③掌握微程式控制的计算机的设计方法,加深了解微程式的特点;
④通过设计和除错了解计算机如何执行指令,如何控制I/O装置工作。
***3***实验要求。
对实验仪资源进行剪裁,自行研制一台实验计算机。要求实验计算机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外部装置。
②运算器采用单累加器结构***KA、KB、KC、KR分别置于左、右、右、左***。
③运算元采用直接地址方式。
④外设和主存统一编址,当a10=0,访问主存;a10=1,访问外设。
⑤自编微指令格式和微程式。
⑥自编除错程式及应用程式。
4 结语
改进后的计算机组成实验将实用性、技术的前沿性和实现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对课程的内容有很好的对应性,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不仅能亲手触控到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计算机主流应用的开发技术,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创新设计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将硬体描述语言、先进的EDA开发工具和技术引入实验中,逐步更新传统硬体实验中的陈旧内容、模式及其实验平台,将成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青峡,许文林,任蜀焱.连铸连轧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5-186.
[2] 于湛麟.Multisim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2***15***:15-17.
[3] 白明,张健.基于GEF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模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81-84.
[4] 陈辉,周自立.基于QuartusⅡ的ALU的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4***:67-70.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