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在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共性,总结归纳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很多人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将学术研究变成了抒发个人感慨。须知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术研究讲究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并用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论证将事物的结构和矛盾等展示出来。它本质上要求我们摒弃个人主观情感,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研究对象。当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
抒发感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所着重的,更多的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如何呈现的问题。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在这样的写作方式面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因为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或许他也强调逻辑,但这个逻辑只是“他”的逻辑,而不是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逻辑。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就是情感的逻辑代替了论证的逻辑。
究竟一篇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暂且不说内容方面,针对格式规范而言,很多人问题也还不少。有的论文连注释都没有,让阅读的人怎么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最低限度需要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以及论文主体。只有这些东西都具备,我们才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讲,这才算是一篇学术论文,才可以发表到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面去,这也是为论文发表打下坚实的基础,绝对不能马虎。
摘要是作者对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的主要概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关键词则体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以及关注的重点所在,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更有针对性。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我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也就是说,对于重大的学术问题,前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思考,从而印证它们;也可以反对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驳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必须正视它们,不可以跳过、无视,直接进入自己发表看法的环节。这既显示出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也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
最后一点是引用文献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因为读者可以借助它进行原文的回溯和查阅,以便印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对比现在很多中文期刊投稿须知可以知道,文献的要求也是有严格的审定的,切不可随意添加文献,否则也是不予通过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像“望文生义”这样的随意引用很多,这对论证的严谨性构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作者标出引用文献,那么读者就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监督。这样一来,论证的合法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引用的书籍、报刊等,而后者只是与该论题有关的资料。两者之间不可以直接划等号,不能混淆。
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概念思维。具体来说,它需要对每个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区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判断和推理的环节,从而展开论证,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柏拉图曾经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表象世界”是流变的,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也是靠不住的。“理念世界”则是恒常的,固定的,永久的,因此是真实的。为了达到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我们需要借助于哲学思辩,而哲学思辨所使用的方式,恰恰是概念式的思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不是别的,恰恰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这种“双重模仿”非但对理性思辨无益,反而害处很大。《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应于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即:前者是“真理之路”,后者是“意见之路”。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思考的起点问题。所谓的起点,也就是开端,即思想作为思想,它从哪里开始。对于哲学思考而言,开端往往决定着结果,即结果怎么样,早已经蕴含在开端中。有什么样的开端,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开端非常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概念的分析,除了重视起点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概念的演绎。概念的演绎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上级阶位的概念和下级阶位的概念之间要有连续性,二是同一阶位之间的概念之间要有相关性,或者用一种形象的说法,要能实现“无缝对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种加属差”。我们首先需要将“种”找出来,在此范围之类进行“属差”的划分,只有这两方面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进行定义。不管是演绎还是定义,都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有明澈的分析,这是概念思维的前提。
停留于表象式的思维中的例子太多,比如说对“无为”和“自然”的分析。大家都是举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来论证“无为”和“自然”,很少有从“无为”和“自然”本身来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哲学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而我们却用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论证。须知具体的例子是“特殊”,而普遍的真理是“一般”,“特殊”如何能保证“一般”呢?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论证的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学会努力挣脱表象思维的束缚,进入到概念思维中来,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撰写论文,保证论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1.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二、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3.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3.4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在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着共性,总结归纳下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很多人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将学术研究变成了抒发个人感慨。须知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术研究讲究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并用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论证将事物的结构和矛盾等展示出来。它本质上要求我们摒弃个人主观情感,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研究对象。当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
抒发感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所着重的,更多的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如何呈现的问题。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在这样的写作方式面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因为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或许他也强调逻辑,但这个逻辑只是“他”的逻辑,而不是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逻辑。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就是情感的逻辑代替了论证的逻辑。
究竟一篇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暂且不说内容方面,针对格式规范而言,很多人问题也还不少。有的论文连注释都没有,让阅读的人怎么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最低限度需要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以及论文主体。只有这些东西都具备,我们才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讲,这才算是一篇学术论文,才可以发表到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面去,这也是为论文发表打下坚实的基础,绝对不能马虎。
摘要是作者对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的主要概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关键词则体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以及关注的重点所在,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更有针对性。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我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也就是说,对于重大的学术问题,前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思考,从而印证它们;也可以反对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驳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必须正视它们,不可以跳过、无视,直接进入自己发表看法的环节。这既显示出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也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
最后一点是引用文献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因为读者可以借助它进行原文的回溯和查阅,以便印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对比现在很多中文期刊投稿须知可以知道,文献的要求也是有严格的审定的,切不可随意添加文献,否则也是不予通过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像“望文生义”这样的随意引用很多,这对论证的严谨性构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作者标出引用文献,那么读者就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监督。这样一来,论证的合法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引用的书籍、报刊等,而后者只是与该论题有关的资料。两者之间不可以直接划等号,不能混淆。
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概念思维。具体来说,它需要对每个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区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判断和推理的环节,从而展开论证,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柏拉图曾经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表象世界”是流变的,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也是靠不住的。“理念世界”则是恒常的,固定的,永久的,因此是真实的。为了达到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我们需要借助于哲学思辩,而哲学思辨所使用的方式,恰恰是概念式的思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不是别的,恰恰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这种“双重模仿”非但对理性思辨无益,反而害处很大。《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应于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即:前者是“真理之路”,后者是“意见之路”。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思考的起点问题。所谓的起点,也就是开端,即思想作为思想,它从哪里开始。对于哲学思考而言,开端往往决定着结果,即结果怎么样,早已经蕴含在开端中。有什么样的开端,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开端非常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概念的分析,除了重视起点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概念的演绎。概念的演绎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上级阶位的概念和下级阶位的概念之间要有连续性,二是同一阶位之间的概念之间要有相关性,或者用一种形象的说法,要能实现“无缝对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种加属差”。我们首先需要将“种”找出来,在此范围之类进行“属差”的划分,只有这两方面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进行定义。不管是演绎还是定义,都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有明澈的分析,这是概念思维的前提。
停留于表象式的思维中的例子太多,比如说对“无为”和“自然”的分析。大家都是举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来论证“无为”和“自然”,很少有从“无为”和“自然”本身来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哲学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而我们却用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论证。须知具体的例子是“特殊”,而普遍的真理是“一般”,“特殊”如何能保证“一般”呢?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论证的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学会努力挣脱表象思维的束缚,进入到概念思维中来,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撰写论文,保证论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前些日子拜读了一下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合著的《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然当时并没有记录心得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书中所讲的很多知识以及自己从书中所学到的许多知识便有些遗忘了。今日趁着刚刚过完周末,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决定重新拾起这本书,并将其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笔录成文,以防他日遗忘。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汇聚了 凌晓峰 教授和 杨强 教授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经验和体会,并引用了大量形象而具体的案例,旨在帮助大家踏上科学研究的成功之道。全文以“如何做研究”为主题进行展开,共分为八个章节。下文将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予以概述。
第一部分:什么是研究?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的本质在于两点:创新性和影响力。创新性即以前不为人所知,尚未为人所用,影响力即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只有二者合而为一,才能构成研究,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研究者还是非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等称之为研究者,他们以“研究”为职业生涯;而销售人员,以讲课为主的教师,医生等并不能称之为研究者,除非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具有创新性且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第三部分:研究者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任务:1、探索构思新的想法;2、将想法付诸实践,检验其可行性;3、将研究过程撰写成文并提交给学术期刊、会议等媒介进行发表;4、评审其他研究者的论文;5、管理学术期刊的运转,组织学术会议;6、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与其他研究者讨论、交流;7、申请经费;8、指导研究生的研究;9、上课;10、行政工作;11、申请专利以及技术转让。
第四部分:研究者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1、 激情、专注、热情和兴趣 ;2、 好奇心和创造性 ;3、 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 ;4、 冒险精神 ;5、 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勤奋 ;7、 表达和沟通能力 。
第五部分:以研究为生涯的利与弊。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他们自己认为的研究生涯的利与弊。“利”的方面:1、较高的事业满意度;2、受保护的研究环境;3、相对来说不错而稳定的收入;4、受到社会的尊敬。“弊”的方面:1、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2、漫长的“热身”时间;3、相对较窄的职业选择范围。
第六部分:如何成为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大多数的研究者的研究事业起于博士阶段。
第七部分: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区别。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一下他们认为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一些区别,并且说明没有办法完全划分出一道分界线用于区分二者。
第八部分:如何找到合适的导师?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几点选导师的建议:1、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是否与你一致;2、指导理念和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口味;3、经费是否充裕;4、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际网络是否广阔;5、在学术上的表现如何。
第九部分:拿到博士学位需要多久?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 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具备先知先觉能力以及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博士学位获得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发表论文的效率。
第十部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三种研究典型的研究生:1、博士研究生A,善于学术研究,计划做教授;2、博士研究生B,善于实验性研究,计划到公司的研究部门工作;3、博士研究生C,擅长工程和工业应用,计划创业。
第一部分:第一目标—成为最好。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博士生毕业答辩之后,其应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且其研究工作应该要成为领域内新的风向标。此外作者认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研究课题,然后深入研究,而糟糕的博士论文有两种:1、“课题游击战”,即涉猎多个领域,却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当前领域的最高水准;2、升级版的“课题游击战”,虽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小小的成就,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其立足于一个领域,更谈不上成为领域的风向标了。
第二部分:第二目标—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这一部分,作者认为 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尽快学会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
第三部分:通往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三个要素:1、探索、挖掘新的想法;2、严谨做研究;3、撰写、发表顶级论文。并且阐述了这三个要素是一个多层迭代和循环的过程,此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毕业。
第四部分:通往博士帽的几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攻读博士期间几个关键性的阶段:1、达到学分要求;2、通过博士资格考试;3、通过博士开题答辩;4、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第五部分:目标之外的那些事。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博士生涯中除了做研究这条主线之外,其它的一些事情,比如学英语、当助教,娱乐休闲等等。并且提醒读者, 攻读博士期间,在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主要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研究上 。
第一部分:头一年。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名博士生在第一年应该做的事情。首先上课是重点,然后在选课时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课程之余,如果对某领域感兴趣,作者建议:1、找导师约谈,告诉其你的兴趣所在;2、阅读与该领域感兴趣的最新综述文章;3、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4、阅读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5、尝试写一篇综述文章。
第二部分:文献检索。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文献检索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1、寻找高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2、寻找影响因子高的论文;4、多加留意本领域资深研究者;5、善于使用学术搜索引擎。
第三部分:如何阅读学术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对阅读学术论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快速浏览一遍论文,对于研究内容、假设条件、主要想法以及解决方案做大致了解,然后再次从头阅读一遍论文,细致地推敲论文内容,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从中挖掘出一些新的想法,再尝试着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该研究者的工作 。然后,作者给出了一张图(见下图),此图中介绍了一篇论文中哪部分应该花费时间去阅读,哪部分应该略读,哪部分应该略过。最后,作者提出阅读论文应该只需花费30%的时间,而另外70%的时间应该用于 批判性、创造性思考 。 批判性是指“找碴儿”,如作者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缺陷,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寻找到更好、更新和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第四部分:发掘新想法。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如何寻找到研究的灵感和新点子。首先作者 不建议从未来展望中寻找新点子 ,因为作者认为原论文的作者有可能已经开始在做了,因此很难赶上原作者的步伐,另外会很容易受到原作者的文字所束缚,仍然不具备产生新想法的能力。然后作者建议在阅读论文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接着作者提到了 “头脑风暴” 的方法,即几个人畅所欲言,不分对错,相互启发,群策群力。最后作者提到产生新想法的一个来源是要大胆,即想法完全异于旁人和前人,且要尽量避免明显的推广式扩展。此外,作者认为 找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之,比找到一个较小的、对已有解决方案的改动要好很多 。
第五部分:从想法到毕业论文课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对选择博士课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研究课题要有热情和兴趣;2、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3、考虑课题的新度和热点;4、结合导师的洞察力和看法;5、考虑自己的职业倾向。
第六部分:我的博士研究对路吗?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博士课题的选择是否合适给出了一些建议:1、尽快作出一些研究工作投出去,听听同行评议的看法;2、经常与导师和学长进行讨论,听听他们的看法;3、与同领域的研究者互通邮件讨论你的想法;4、参加会议时,主动与研究者交谈,聊聊你的研究课题和想法;5、查找、阅读其他人的博士论文,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对比。
第七部分:尽早制定毕业论文的蓝图。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应该在博士二年级快要结束时,制定自己的博士论文蓝图,然后时刻以蓝图为中心展开研究。
第八部分:论文有条,想法有序。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要大量阅读论文,做笔记,然后有条理地管理论文。
第一部分:研究过程概览。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研究的全过程:1、为自己确立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2、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3、进行理论和实验的反复推敲;4、若3成立,则结束,否则继续2和3,直至3成立。
第二部分:格雷准则。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格雷准则:1、明显的益处;2、描述简单;3、尚不具备明确的解法;4、解决方案具备可测试性,大问题可以拆分成多个子问题,能观察到每个子问题的进程。另外,作者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一条:要确保研究中数据获取的可靠性以及足够的数量。
第三部分:棋盘法。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种寻找研究课题的方法:棋盘法,即将横轴代表相应的研究领域用到的不同方法,纵轴代表要解决的研究问题,接着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往中间放“棋子”—论文,若发现棋盘上有些格子空空如也,那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表明目前还没有多少人研究过。
第四部分:展开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整个过程。首先要清楚而具体地表述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然后开始做实验(选取、采样数据,选择评价方法和对比实验等),最后“看图说话”,阐释清楚每一张图表的意义。
第五部分:建立个人品牌。在这一部分,作者希望研究者可以在棋盘(棋盘法中的棋盘)中间找到一块空白区域,一旦找到,便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品牌,当填补完这些空白之后,便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此时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了。
第六部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实验型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区别,即实验型研究是实验在先,理论在后而理论性研究则与之相反,并且作者以瓦里安特提出的“概率近似正确”(实验型)和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理论性)为例,讲解了它们的区别。最后作者提到在研究中,理论和实验技能都不可或缺。
第七部分:团队协作,跨学科研究。作者这一部分鼓励大家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并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要么出版,要么出局。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 建议研究者发表少而精的论文,而不是发表一大堆平庸的论文 ,其次作者介绍了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及H因子等学术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有那么难吗?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顶级期刊和顶级会议的论文录取率较低,因此投稿难度较大,并且告诫研究者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进行一稿多投(这样可以增加论文录取率),因为一稿多投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会损坏声誉。
第三部分:优秀的论文怎么定义?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评审者对一篇论文打分的标准(不同期刊或会议可能会略有不同):1、 研究工作和实验是否新颖 ;2、 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力 ;3、 论文所用技术方法是否正确、可行 ;4、 论文书写是否清楚明白 ;5、 论文是否应该录用 ;6、 你对自己的评审是否有信心 。接着,作者强调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常识:1、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准确;2、切记不要照搬别人论文的句子;3、尽可能详细地讲述研究工作。
第五部分: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作者在这一部分大概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你,导师和文稿校对者的职责。
第六部分:写给导师们—如何高效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两种方式:1、循序渐进式的指导适合一对一的指导;2、召集所有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修改论文适合一对多的指导。
第七部分:是投会议还是期刊?作者在这一部分对投会议还是期刊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八部分:会议和期刊分别是是如何评审论文的?作者分别介绍了一个会议和一个期刊审阅论文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第九部分:作者的选择和排序以及SCI和EI检索。作者给出了一篇论文作者的选择和排序的建议,以及SCI和EI检索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误区一—“我的论文明显很棒啊!”。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撰写论文时,应该着重强调研究工作的新颖性以及影响力,但不能夸大其词,且尽可能在论文中提供支持你的论点的证据。
第二部分:误区二—“读懂我的论文是你(审稿人)的责任”。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论文应尽量写得清楚简单。
第三部分:10/30检测法。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检验一篇论文写作是否合格的“10/30检测法”,即对于一般评审者来说,是否可以在10分钟之内搞清楚你的研究问题、主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在30分钟内理解你的研究工作,并作出录用或拒稿的决定。
第四部分: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篇论文每个部分应该如何来撰写,并给出了一些实例。
第五部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创建有层次的文章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结构标题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论文写作技巧。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写作技巧;1、使用特定词来提示读者;2、通篇使用少量且一致性的词语;3、尽早使用实例,贯穿全文;4、视觉化表达;5、写清动机,解释论证;6、自问自答;7、多次强调关键点;8、前后呼应;9、论文格式。
第七部分:其他误区和错误。作者在这一部分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
第八部分:中国学者在论文的英文写作方面易犯的错误。在这一部分,作者给出了一些中国学者经常犯的英语语法错误:1、丢失冠词 a (an), the;2、表达不精确;3、中式英语;4、非正常断句;5、非正规写法;6、非正规缩写;7、非句子的组成部分;8、太多花哨的格式。
第九部分:总结。作者在这一部分对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强调了论文写作的两点目的:1、提出论点,越严密越好;2、简明扼要地阐述论点和结果。
第一部分:论点和博士论文。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论点应该是陈述一个假设或者一项声明,而博士论文则是将你的论点/论点的产生、现状及其他研究者对此论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与你自己的解决方案等内容条理清晰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架构清晰、思路清楚的论文文档。一篇博士论文应该包括支持所提出论点的所有证据以及你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作者在这一部分总结了两种博士论文组织和撰写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将中心论点按照“棋盘法”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均有相应的介绍、现有的解决方案和你提出的解决方案。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一堆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找出与博士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论文答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下博士答辩的过程。以及给出了一些应对博士答辩的建议。
第一部分:某大学教授的一天。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某位大学教授的一天(不知道是凌教授还是杨教授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教授的一天):1、7:00 am 起床,吃早饭以及回复一些邮件;2、8:00 am 健身;3、8:30 am 去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并且备课;4、9:00 am 上课;5、10:30 am 若学生课堂上有疑问,可以邀请他们到办公室继续讨论;6、11:00 am 参加委员会会议;7、12:00 pm 午餐;8、1:00 pm 出席学生的答辩;9、3:00 pm 小组例会;10、4:30 pm 参加研讨会;11、5:30 pm 撰写基金申请;12、6:30 pm 回家,与家人共度晚餐;13、8:30 pm 修改、审阅论文;14、10:30 pm 为出席学术会议预定行程。
第二部分:申请研究经费。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经费的类别,然后给出了申请经费时的建议,最后列出了评审项目申请书时的一些负面意见。
第三部分:技术转让。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技术转让的三种方式:1、授权,即在法律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指导下,授权相关公司使用此技术;2、申请专利;3、创办一家孵化公司。
第四部分:结束语。作者在这一部分对全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并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科学研究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研究问题产生一些启迪。
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全文概述写了一下,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自己的一些启迪和感悟:
1、自己目前已经是个博士研究生,因此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算爬着也要走完。
2、从这本书中了解了成为一名博士生的终极目标是:成为 最好 和成为 一名独立的研究者 。本人认为越早独立越好,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多数的想法都应该是自己在不停的试错中找到的。当然,有导师一起讨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有些意见未必可行,但是可以向导师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失败过程以及汲取一些导师的建议,会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信心。对于一些很不幸没有导师指导的小伙伴来说,最好的讨论方式便是找与自己做同一个方向的师兄或者师姐进行讨论。对于最不幸没有任何人讨论的小伙伴来说,也不要抱怨任何事情,因为事已至此,只能自己尽快独立,或者通过互联网与他人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减轻科研压力的方式,有时或许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但是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身上 ,因为即使是本领域深耕多年的大牛也未必可以找到一种解法很快便成功了,应该都是经过不停的试错,修改想法而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的。因此,一定要养成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这点真的非常重要,到研究的最后可能会发现真正能帮上自己的还是自己。
2、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研究的本质,即创新性和影响力。这既要求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又要求研究成果要能对世界产生影响,哪怕只是十分微小的影响。希望自己加下来也可以作出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吧!
3、再一次意识到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这个能力不仅在《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中提及到,在这本书中也是反复被提到。沟通,表达和写作应该是一名精英人士必备的条件,当然可能也有很多人这种能力并不是很强也成功了(国内的成功人士中较为常见)。但是这种能力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美国的顶尖名校中,大部分的精英人士都是掌握这种能力的佼佼者,反观我们国内,可能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应该很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中国人也在不断增强),导致很多人这种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我们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上还要多像外国人学习,这是除却自己学术能力之外的加分项。
4、在做博士课题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在一个研究领域,然后做到最顶尖,而不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到一个领域,然后对该领域进行深入钻研,在博士毕业之时,可以在该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这便算是一名合格的博士了,已经对得起博士这个头衔了。
5、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一篇论文的全部审稿过程(会议和期刊),看到了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之前也投过一些期刊和会议,对评审如何审阅论文并不太了解,通过这本书大概了解了一下评审的整体流程,开阔了一下自己的视野。
6、做论文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论文应该少而精,切勿多而滥。有些人可能迫于毕业压力,无奈发表一些不是很好的论文,这种事情应该尽量避免,这应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当自己还有机会可以作出比较好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作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去发表一些平庸的论文。另外,科研刚起步时,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先发表一些并不是顶级的论文作为跳板,之后在发表一系列顶级论文。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拥有顶级论文吧!
7、批判性阅读,创造性思考。希望以后自己在阅读论文时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读、多练。
8、文章中讲解了很多干货,比如,怎样阅读学术论文,怎样寻找一个好的研究课题,怎样写作,怎样答辩,怎样进行技术转让,等等。个人认为在自己的实践中要经常性的回顾这些知识,反复使用,最后达到烂熟于心、应用自如的境界。
这篇文章是自己写的第二篇读书心得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相对来讲这次好写了一点,用的时间也少了一些。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坚持写读书心得吧,不过估计最近一段时间应该都没有时间再写了吧。接下来自己也要收一收心思,沉下心来再去做一篇新的研究工作了,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涯中一切顺利!
~与诸君共勉
一.首先列出这本书的基本资料——书名、作着、出版着、出版年月。有时也可以不拘形式、不用条列而在文张中叙述介绍。二.再写出这本书的内容大意——这本书主要在描述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摘要性的简介即可,千万不要冗长复叙,本末倒置。 三.接着说说自己得读后感想——令你印像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会想到什么?喜不喜欢这本书?为什么? 四.最后提出建意或批评——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哪些特色?你觉得怎样做,这本书会更好?画中的人物角色,你认同或修正的意见是什么? 五.还可以写出对这本书有意、有利的话,或着是你从这本书学到什么?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3.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3.4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论文是以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看法,而看法仅仅是你的感受
听后感是读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主要写心得、感想、发表的议论等。1、认真听,摘记要点,准备议论。2、回忆思索,确定论题。3、抓住重点,选取论据。围绕中心,回忆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记空泛议论。4、引用准确,转述扼要。总之,夹叙夹议,紧扣原文,联系实际。
1、认真听,摘记要点,准备议论。2、回忆思索,确定论题。3、抓住重点,选取论据。围绕中心,回忆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记空泛议论。4、引用准确,转述扼要。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听后感是读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主要写心得、感想、发表的议论等。1、认真听,摘记要点,准备议论。2、回忆思索,确定论题。3、抓住重点,选取论据。围绕中心,回忆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记空泛议论。4、引用准确,转述扼要。总之,夹叙夹议,紧扣原文,联系实际。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感想怎么写例文 读后感开头六法 一、 文复述法。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介绍所读作品,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即为文章的观点,属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 例1:《读<伤仲永>有感一文,仲永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深思.方仲永五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是,他那惟利是图的父亲却不为他继续学习提供条件,到二十岁时,便“泯然众人矣”。由此,我悟出: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就。这就是说,天赋是成材的基本条件,而勤奋是成材的决定因素。 二、 单刀直入法。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例2:《爱的播种,爱的萌发——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的开头一段:读完《祖国在我心中》一书,使我心潮汹涌情思横溢,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语言生动,内容感人,读过之后受到感染、薰陶,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我的心田。 三、 引申联想法。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 例3:《不要人挎颜色好,只留情气满乾坤——读〈党在我心中〉有感》一文开头一段: 常有人如此感喟:“民风日下,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一团糟。”听得多了,竟也怀疑起曾一度挂在嘴边得“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来。带着问号,我打开了这本书——《党在我心中》,虔诚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思想逐渐明朗了,我的疑虑逐渐消除了。终于,我又一次肯定了那一句朴实无华地歌词:“没有 *** ,就没有新中国!” 四、 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 例4:《路——读〈神州吟〉》的开头: 地球上有许多路,究竟有多少条,谁也无法回答。茫茫平原上有路,群山起伏中有路,辽阔的戈壁滩上有路,浩瀚的大沙漠里有路,荆棘荒草中有路,冰天雪地里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人走过的地方,就留下了路。 《神州吟》这本只66页的书,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其磅礴的气势向人们展示了近代中国走过地艰难之路。 五、 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 例5:《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读〈祖国在我心中〉》一文开头: 为什么苏武在大雪纷扬中几乎冻僵过去,手中还紧握著那支代表国家尊严的汉节?为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要燃起熊熊烈焰,吞末曹汝霖地老巢赵家楼?为什么有“中国毕加索”之称的韩美林要拒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什么那些漂泊海外地炎黄子孙会对着一杯黄土,面向东方,潸然泪下? 因为——祖国,在他们心中。 六、 设境烘托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先设置一个与所读作品表达的感情有关的典型环境,然后阐明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此法适合于阅读严肃作品之后产生的感想。 例6:《〈红巖〉读后》一文的开头一段: 深夜,周围一片肃静。微风习习,吹拂著握的头发,吹拂着我烧得滚烫的面颊。我凝视著这和平而又宁静的夜晚,眼前渐渐呈现出一座巨大的浮雕:在一块壮丽、鲜红的岩石上,屹立著高大、魁梧的许云峰,旁边是风华正茂怀抱“监狱之花”的江姐,手握《挺进报》的成岗,……他们那坚毅的目光充满信心地凝视著远方,脸上带着革命者那种特有的视死如归的宁静的微笑。他们憧憬著...... 听后感怎么写?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真心陶醉于她的课堂。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 *** ,笔者诉诸笔端的是一份甜甜的回忆。 一、轻松导入,蕴含 *** 课未开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古诗,并一起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春光中。窦老师又告诉学生们古诗不仅可以诵、唱,还可以吟,接着引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二字包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以此懂得古诗的内容都是字斟句酌而来。窦老师然后出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向学生介绍有关古诗平仄的读法,示范读《寻隐者不遇》,读得抑扬顿挫,学生也跟着练读起来,“平”音延长,“仄”音短促,并学着试读《游园不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窦老师以宽松的教学氛围将古诗所涵盖的知识慢慢疏导给学生,从苦“吟”诗人说起,再到他的“不遇”诗,看似寻常,实则不一般,窦老师能将与本课所学的知识相似点尽量发掘出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无限的知识引领。特别是窦老师的范读,让人感受到她那如瀑布跌入深潭的美妙音色以及她那豁达的心胸。 二、巧抓题眼,走近诗句 上课一开始,窦老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说出“不”、“值”及“不值”的意思,接着就边打手势边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读诗方法读诗句,然后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窦老师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句,感知一下诗句的内容,再从“平”、“仄”的角度来对诗句进行初读,把诗句读得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一般教学思路。但不同的是,窦老师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用什么感情来读,但学生已经能够从老师“平”、“仄”的读法上习得了诗句的基本诵读基调,学生虽然对诗句还不太明白,但走近诗句读的感觉给了他们自信的力量。“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经从窦老师那儿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情结。可以推断,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会把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发扬下去。“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三、循诗明物,走进诗句 初读诗句后,窦老师让学生说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画下来?学生找到了“苍苔”、“柴扉”、“红杏”,然后窦老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根据图意来理解“苍苔”这个词语,是春天的象征,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并反复朗读这句诗。在理解“柴扉”时,窦老师出示了各种门的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柴门的普通、平常,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诗。在理解“红杏”时,窦老师出示了陆游的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并说:“由此看来,杏花是春天最先开放的,是春天的使者,更是春天的化身。”学生明白了杏花的意思后,师生配乐齐读诗句。 窦老师抓住游人路上看到的三个景物,每理解一个就要指导学生把这句诗读几遍,这正是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朗读技巧。理解完这三个词语后,配上音乐,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到诗的整体上,这种分不忘合,合不忘整的读书方法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整体意境的把握。 四、情从文出,走近诗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忘记让学生找出诗中关键字来概括诗人的写诗心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了“怜”字,心情找到了,读书又进了一层。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诗句,合作学习,自学推敲,看看每句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怜”。从诗的第一句中学生找到了“印”字,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用‘印’字可以突出什么?”“为什么不用踩?”“为什么要穿木屐?...... 心得体会的开头怎么写? 心得体会的开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怎么写及范文 1、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 *** 。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要点 1、要简洁、清晰、全面 上司在面对下属长篇大论式的工作总结免不了会头痛,尤其当下属不只三两人时,但工作总结通常关系到业绩评估,既要写全面,又不可能一一道来,怎么办?要保证年度工作总结简洁,使用ppt的形式写总结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 2、要用数据说话 在上例中也能体现该点,用数据对工作进行汇总,既简单明了,又能清楚地说明总结者的工作能力。但在工作中搜集、汇总、使用数据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需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有心地对工作进行记录。别忘了年度工作总结的数据,来自于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时的工作总结。在向阳生涯,公司每一位员工都进行过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每个人每天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表,一天中计划完成几项工作,实际完成情况如何等,都有记录,有备可查,这就是积累数据的好方法之一。 3、要有成绩,也要有不足 成绩肯定是工作总结的重头戏,但人无完人,总不能事事都做得那么圆满,没有一点进步空间也不行。不足该怎么提?既要提...... 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 会后感想怎么写 就写开会说了些什么,把内容写进去,然后再总结一下,听了有什么感想。 观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感想感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补充: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 学习感想怎么写? 把握希望,把握未来 陈昕怡 开学两周有余,我们承载着父母的希望,怀揣著自己的梦想,来到麓山国际这个大家庭开始我们的高中生涯,向梦想的远方扬帆。 我认为,高中与初中,就各方面而言,都有很大差别,需要每一位同学努力适应。首先,就学习内容而言,高中更深入的对问题进行剖析,锻炼我们用发展而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绝非仅仅凭单纯的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有的同学在初中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认为到考试时突击一下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事实上,由于高中内容更深,涵盖面更广,所以我们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才可以成功,与初中有所差别。从这点上来说,高中更注重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也希望家长能与我们多沟通交流,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在校情况,随时查漏补缺,更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一举多得。 第三,就每天的学习任务量而言,不少同学深有体会。每节课的内容都凝结著老师们的精华,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学习。能否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觉性高低与否。新学期以来,我的英语成绩有所下降,我想说,刚进入新环境不适应是正常现象,只要进行大量练习,执著追求,没有什么迈步出去的坎,决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课后温习知识,进行大量练习,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扎实做好,方才能走向成功。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督促下,都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自觉性不知不觉中大大提升,少部分同学仍需加强。要认识到,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在老师的推荐下,大多数人都有《教材完全解读》进行同步配套练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我认为,每天的练习能否达到成效不是看做题量的多少,而是注重自己吸收了多少知识,哪怕每天只做几道题,弄懂弄会也是值得的。 第二,就上次周考而言,英语、物理方面,有的同学认为尚还不够理想。我认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便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不少同学已采取相应措施,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与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九班定会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辉煌。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又将我们送入麓山国际这样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高中。我们是父母的希望,在老师、家长和我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长风破浪,如一棵棵青翠的小树,在G1109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学习经验 饶拓 同学们好,我是G1109的饶盯。我并没有其他人那样的华丽的词藻,我只能用普通的语言来介绍我的学习经验。 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早自习的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大声的朗读,并且要在心中默读。这样才不会分心,读书才不会浪费我们的美好的早晨。 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所说的并认真做好笔记。想一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做题时应怎样运用这个知识点,还要认真思考老师所举的例题。这些例题往往是考试中所考的类型。做作业的时候将不懂的题目标记,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最重要的是将错题弄懂并抄在错题本上,以便于复习。只要把不懂的弄懂了,你成绩会不好吗?难道不是的吗? 到了高中,我们不只要的是这些,还要学会自主学习,怎样自主学习?每天要学会自主预习明天的内容,明天上的课将成为复习课而不是新课。 我所了解的学习经验就是这一些,欢迎大家来提意见,并提出我所应该改正的学习经验或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执手流年 刘星伶 我们对于流年,可能不太熟悉。我可以给它换个说法就是“时间”。一年年流水般滑过,其实我们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无价的流年。 我们经历初中三年,成长坚持到今夕。那三年时光,是如何度过的呢。恐怕我们早已......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3.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3.4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一):“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宋楚瑜先生亲民之风深受爱戴,然而2012年夫人陈万水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此后便较少公开露面。宋楚瑜先生与夫人陈万水在美国读书时相识相恋,陈万水比他大,有“万水姐姐”之昵称,在宋楚瑜先生的仕途高低起伏时,万水姐姐永远相持相扶。宋楚瑜先生在夫人陈万水逝世周年出版《如瑜得水》,纪念爱妻,他说︰“我无法面对万水的辞世,伤痛得难以承受,没有了生命的伴侣,什么都感到是空的。”他午夜梦回常梦见妻子,“梦境中的万水,有美国柏克莱读书的青春,有华府驻外代表的繁忙,有中兴新村省长夫人的婉约,记忆中的她健康灿烂欢笑如昔”。而本次《如何写学术论文》中文简体字版在大陆的出版,宋楚瑜先生更是亲自对书稿进行修改审定,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谨以此(中文简体字版)书献给我的挚爱陈万水,生生世世……”,其中深情,可见一斑。《如何写学术论文》读后感(二):期待更符合现代情况的论文写作方式看完这本书感觉是如何用纸笔写学术论文,看了一下还真的是1978年第一次出版,怪不得感觉还是和用计算机写论文有点区别。那个时候做笔记还是得用纸,写论文还是用纸,所以书上花了很大篇章来写怎么用小方块纸片写每个论文的关键叙述,要在每行留够间距方便改写。虽然是方法感觉还是很陈旧,但是核心思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要在相关性文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写大纲,写好大纲之后再往里面填写材料,以及论文题目的缩小方法之类的还是很实用。但是看完了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要更加严谨,和平时写论文的方式出入也不是太大,只是更加系统了而已。看到那个笔记整理方法的时候,到是真的想要去买一些小纸条来做一下试试呢。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过于严谨了,参考文献的写法和图书分类方法以及资料库等方面的解释太多,这些东西现在直接导出参考文献不就好了吗?而在这本书里面直接有占据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过多。还是希望能看到更符合现代的论文写作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