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关于影评写作的指导供您参考——包含了一些在实际写作中的技巧。我们不限制你的写作风格、字数、你必须写(或不能写)的内容,我们提供了如下的指导意见来帮助你写一篇影评。影评标题第一段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影片名称,主演,场景(时间和地点),以及电影类型(喜剧,冒险,戏剧等)第二段需要介绍该电影的剧情梗概。不需要透露结局。讨论至少5件小事,并确保它们覆盖了整部电影,除了结局。第三段讨论电影的一个方面。您可以从演技,导演,剪辑,服装设计,布景设计,摄影,背景音乐,或其他任何你可能想到的方面来选择。要确保你的描写是具体详细,可以从电影中找例子。第四段讨论电影的另一个方面。您可以从演技,导演,剪辑,服装设计,布景设计,摄影,背景音乐,或其他任何你可能想到的方面来选择。当然很明显,这段选择的方面是不同于上一个段落的。也要确保你的描写是具体详细的,可以从电影中找例子。第五段写出这部电影给你的总体感受以及你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包括你向观众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记住,以上的指导意见仅仅是一般的格式。它只是一个广范的参考,如果你想套用这个格式写出自己的影评,就需要你跳出自己原来的模式。下面提供一个影评范文——“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Forrest Gump“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However, when you watch Forrest Gump starring Tom Hanks as Forrest and Robin Wright as Jenny, you know you are going to get a lot of laughs and even a few tears. The screenplay for the 1994 movie was written by Eric Roth, based on the novel by Winston Groom. The story follows Forrest through 30 years of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placing Forrest within historical moments of history, and in pursuit of his one dream–his “most special friend,” Jenny. According to the Washington Post, Forrest Gump won Oscar awards for Best Picture, Best Actor (Hanks), Best Director (Robert Zemeckis), Film Editing, Visual Effects and Adapted Screenplay. The movie was well deserving of these awards since the acting and the visual effects were extraordinary.The films’ actors success in portraying their characters is a major factor in the film’s awards. Tom Hanks and Robin Wright worked well together, just like “peas and carrots.” The on-screen chemistry between the two was phenomenal. I felt a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finding myself mad at Jenny when she blew Forrest off and in tears when he told her that he was heading to Vietnam. Mokui’s Movie Review states “Tom Hanks IS Forrest Gump…He breathes life into the guy and you will feel what Forrest feels” (1994, par 1). James Berardinelli states, “Robin Wright gives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her career, surpassing what she accomplished in The Playboys” (1994, par2). Another performance that stands out is that of Gary Sinise. Sinise plays the part of Lieutenant Dan Taylor, whose life is saved by Forrest during the Vietnam War. James Berardinelli writes, “In this movie, his Lieutenant Dan Taylor is riveting” (1994, par 3). I thought that Sinise was quite convincing with his emotions throughout the movie, as if he was really a disabled vet who had lost both legs in the war.Just as good as the actors were those working behind the scenes with the special effects. Throughout Forrest Gump the special effects were incredible. During Lieutenant Taylor’s scenes, I was convinced that he really didn’t have legs. I was studying the scenes, looking for any signs of legs,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it was done. It turns out that each and every frame was painted over to give it the true to life values that it holds. Also bringing the movie more credibility was the ability to place Forrest in history making events. These events ranged from Forrest teaching Elvis how to swing his hips to meeting Presidents for various accomplishments. These television clips of Forrest were done with such finesse that they look real. Critic Brian Webster (2003) states, “This is handled virtually flawlessly; if you didn’t know better, you’d believe that a fellow named Gump really did tell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that he had been shot in the rump while acting heroically in Vietnam” (par 2). Rolling Stone (2003) states, “The effects dazzle, though never at the expense of the story” (Travers, par 2).This story, complete with the Oscar winning performances in both acting and special effects is perfect for those in need of a dose of goodness. My family enjoys watching Forrest Gump together for rejuvenation, to view someone with true values of honesty, friendship and family. Forrest, with his heart of gold and his low IQ, never gives up. He always looks for the best in every scenario. The movie opens with a feather floating down over the city, landing at Forrest’s feet. Near the end of the story, Forrest questions, “Do we each have a destiny – or do we just float around accidental, like on a breeze?” As you are contemplating this question, the feather reappears and floats through the countryside right up into the ending credits.现在,让我们看看你在写影评之前需要做些什么:步骤看一部电影。在看电影时思考你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并努力记住这些,因为你需要在写影评时用到。回家,写下你在看电影时收集到的所有的信息。先将这些信息放在那里,因为你现在需要时间去回顾思考这部电影。但不要将这些信息放在那里超过一整天,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你可能会对电影失去兴趣也会忘掉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信息。以一种方便读者阅读的形式写下你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所有信息。记住,要给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一个简单的总结,但要记住的是,不能给出电影的最终结局,也不能写出任何他们不想得到的部分,因为这些部分可能会破坏掉人们对电影的印象。记住整个影评到约600-700字就足够了。向其他人展示出你的影评,以至于他们有机会看到你的观点,之后,你可能会开始让人们想要看到你的更多的影评。小贴士记得回顾你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因为当你养成这个习惯时,你会发现写影评会变得很容易。一旦你从影评中得到自信,你需要试图将电影的风格与评论的语气相匹配。比如,幽默的写作风格更适合喜剧,而严肃的语气更适合写戏剧评论。同样,正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影评格式以及影评字数的限制。我们主要是鼓励你要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使你写作更顺利而不是写作更死板。你将会得到更多的读者,更多的人欣赏你的风格并同意你的观点。ESSAYSHIFU 拥有五年的留学生学术论文定制写作与指导经验,为上万留学生朋友(及本土华人)提供了优质的定制写作、作文润色、文书写作等服务,广受好评。Movie Review 是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均会遇到的一种写作形式,任何课程中都可能出现,当你没有时间去看一部film,去写作一篇Review时,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帮助,R&D旗下写手会根据您的要求去观看电影(纪录片或视频片段),按照Guide完成一篇原创、独特符合您要求的Movie Review。Movie Review的写作在英国留学期间是接触非常多的,因为这是在英国留学期间老师给你布置的经常会写作的作业论文,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掌握Movie Review的写作,以上为大家所讲述的Movie Review写作辅导和Movie Review的写作范文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的Movie Review写作,当然大家也可以试试咨询专业的教育组织,像是51due、留学府,上面有挺多相关的资讯信息可以了解。
如果你是一名编导艺考生,想要学习影评应试的写作框架的话。从统考联考的维度来看,其实无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 结尾段落:全文的结束语。对自己的全文进行再次的总结,同时结合电影的主题进行升华。
贴一篇湃乐思学员写的《流浪地球》的高分范文,同学可以重点结合写作框架进行学习参考:
燃希望之火,踏流浪之途
——浅析《流浪地球》视听特色
苍茫广漠的宇宙、急速膨胀的太阳、拥挤逼仄的地下城......地木相撞的巨大危机感笼罩着人心,濒临绝境的人类不得不“带上地球”前往外天空深处寻找新的家园。导演郭帆将艺术视点置于富有中国元素的亲情与救赎主题上,运用特征鲜明的色彩美学,透过科幻而极具质感的镜头,在充满了希望与绝望对峙的声音设计中,把科幻创作与家国情怀的勾连关系延拓开来,溶注到每个细节中,这是对影片普世价值的诠释,亦是一种“茫茫宇宙,何以为家”般的——对未来生存命运的深沉思考。
以镜头铺陈冷峻而残酷的末日画卷。作为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里程碑,震撼人心的影像呈现自然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其实现方式为质感十足的镜头语言。多用远景大景深的俯拍镜头以还原地表零下八十摄氏度下的极寒恶劣的废墟世界:嵌于冰雪之中中央电视台、凝固于冰川顶端的东方明珠、整体封冻的环球金融中心......科幻而不失真实的残酷生存环境通过精致的特效镜头展现于观众眼前......
以声音建构希望与绝望的锋利对峙。宇宙尺度下,人心、事物变化更加复杂,以合适的声音效果辅助情绪的表达必不可缺。譬如刘培强驾驶空间站撞向木星的段落,在观众情绪达到顶峰的同时,声音倏然一收——万籁俱寂的太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一切复归平静,正是这种“无声”成了情感的介质,倍添绝望与伤感,在观者内心迸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萦绕不绝......
以色彩奠定科技和热血的鲜明基调。统一的色彩倾向可使不同的画面产生有机联系,呈现有序而不是散乱的镜头,一如本片中贯穿始终的蓝色和红色。蓝色象征着科技,辉煌的空间站、复杂的装载车内部,仪器灰蓝的金属色无不塑造出高级的未来感,契合了科幻的题材;蓝也是冰冷、机械的,“叛变”的moss常隐约笼罩于明度较低的蓝光之下,给人以压抑之感......
影片不乏泪点、燃点,然而在对抗灾难的宏大命题、拯救家园的艰巨任务上,它并不是特定党派的喉舌之音,也不是单一民族的一揽包收,更非个人英雄主义的体规画圆,而是以声音、色彩、镜头等视听技巧的匠心独运,呈现出一场中国味道的“饱和式”盛大救援,肯定了超越种族的团结力量。如此,便避免了在毁灭困境前绝望气氛的过分渲染......
由于字数过多,没有全文进行呈现。全文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湃乐思《影评高分范文集》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题目、开头、正文、结尾。
1、题目
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要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从题目入手。影评的题目注重巧妙,新颖,构思独特,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最好使用概括性的词语。
2、开头
题目-开头-(中间)-结尾是既定的格式,影评最重要的是开头,要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他们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开头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3、正文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影评就是写一篇比较日常的议论文,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
4、结尾
正所谓虎头蛇尾,在结尾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点的概括,然后根据自己所围绕的中心思想能够进行感情上的表达,其次要阐述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最后运用名言进行收尾,让主题得到升华。
扩展资料:
影评的注意事项:
1、捕捉细节
一个善于分析的观众,必须养成的习惯:即使在几秒的时间里,也能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影像。看的片越多,捕捉细节差异性的敏感度会越来越强,就越能够发现不一样的论据。
2、要会识别
因为电影是流动的,没有人能瞬间记下想记的一切,识别出那些关键的场景、镜头和叙述情节。一部电影,一般也就四到五个这种关键片段,把它们尽可能详细地记下来,包括摄影角度、灯光、景深和剪辑技巧等,这些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措施。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电影观后感的论比我分析,可以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影视后期技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在“影视后期技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影视后期技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在“影视后期技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写作思路:可以从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过程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具有逻辑连贯性等等。
正文:
任何形式、体裁的影视作品, 都离不开剪辑这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剪辑决不是剪剪接接的简单技艺性操作。一个合格的剪辑师, 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及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摄制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取舍, 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有机组合,使之达到结构严谨、节奏张弛有度、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完整作品。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时代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过渡,原始资本开始迅速膨胀,这为电影电视产业夯实了基础。1895年上映的《火车进站》,全长50秒,仅仅只是火车从远处驶进车站的单一无声镜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1927年有了有声片,20世纪初期有了故事片,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这样电影产业才慢慢成熟起来。剪辑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剪辑,把不同的单一镜头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和感知,构成一组戏剧性的段落。
众所周知,纪录片要通过前期选题、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完成。纪录片中期拍摄不同于影视故事片,故事片可以根据导演的分镜头脚本逐一拍摄,最后按照分镜头脚本稍加改动便可成片,这种剪辑观念在分镜头脚本里袒露无遗,是一种显现的剪辑观念。
纪录片的特征就在于,所拍摄的镜头没有分镜头脚本作为依据,剪辑观念蕴含在导演的思想里。中期拍摄的时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素材以保证后期剪辑能顺利完成,而且所有的素材都是在现场临时采集的,这就决定了纪录片拍摄的周期相对要比影视故事片长一些,素材的采集过程中往往一个动作过去就没有第二遍的重复,这不仅要求摄影师拍摄时的捕捉能力,更要求导演具有逻辑性的剪辑思维,因此,这种剪辑观念是隐现的。
电影开始发展以来,形成了两种理论学派,一类是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蒙太奇学派,他认为将电影进行剪辑之后可以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类是以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他从自己的摄影本体论中提出了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的长镜头理论,着重体现“空间的真实”。这两种学派,其实都是建立在剪辑这门艺术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定位于第三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的创作不同于抒情散文的笔法,他要求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戏剧冲突,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合理的情节叙事以及完整的情景,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只有坚实的基础,影视作品才能继续下去。
二度创作是导演拍摄的素材,这是建立在文学剧本之上,将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导演的调度安排和视角去诠释文学剧本,这时候影片的雏形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三度创作就是剪辑了,剪辑要在感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导演的思想,将零散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要把握好影片的结构、速度,加之导演的先进世界观,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最终才能形成一部视听语言准确、故事讲述通畅、并告诉观众导演眼中的世界的优秀影片。
要研究纪录片的剪辑效果,首先要从纪录片的定义说起,所谓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而电影的含义则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
由此对比可见,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重现,这就奠定了纪录片剪辑的风格。它不能像影视故事片那样加入很多的剪辑特技,必须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前提,形成一种质朴的剪辑风格。
最初的纪录片是没有剪辑观念的,《火车进站》一镜到底,纪录片发展到现在,虽然必须保留着这种质朴的风格,但是在剪辑上也进行了较大的革新,《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一集中,对于白马砍树上树采蜂蜜这个过程就使用了碎片化剪辑,增强了这个过程的紧张感。
因此,现代纪录片已经摒弃了古老呆板的剪接模式,也抛弃了纪录片由多数长镜头组成的观念,开始走向技巧化和大众化。现代纪录片中不仅仅只有长镜头理论,也会运用蒙太奇效果。
纪录片《阳光宝贝》中使用了对比蒙太奇,美日和非洲蒙古宝宝在生活条件上的鲜明对比,意在形成反差和冲突。在潘小扬的《小留学生》中多次运用了象征蒙太奇,影片多次出现倾斜的道路镜头,是象征日本经济的下滑。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中,导演将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交织剪辑在一起,这两件故事同时发生,但是却发生在不同的空间里,这就是平行蒙太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歌曲重复了四次,便是重复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电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手法,用来交待情节,展现事件,依据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现代纪录片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使得纪录片的发展不再单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因为现在短视频的崛起,任何企业,任何工作室或者个人都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发抖音,发朋友圈,发淘宝等自媒体渠道做展示。因为每天都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所以剪辑师根本招不够,供需失衡就造成了剪辑师高薪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在家里接私单,月收入轻松过万,两三万也是稀松平常。)【推荐一个免费“短视频剪辑后期”学习网址】: 而且剪辑这个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电脑技术,也不需要美术音乐造诣,基本都是固定套路,要什么风格的片要什么节奏,经过三四个月的培训可以轻松掌握。但凡有点电脑基础,会用鼠标拖拽,会点击图标,会保存,除非自己不想学,没有学不会的。但要学好学精,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王氏教育。在视频剪辑这块,【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每个城市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0基础的学生。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记住,一定要按议论文的格式! 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自己想,别被这东西束缚···
题目、开头、正文、结尾。
1、题目
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要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从题目入手。影评的题目注重巧妙,新颖,构思独特,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最好使用概括性的词语。
2、开头
题目-开头-(中间)-结尾是既定的格式,影评最重要的是开头,要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他们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开头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3、正文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影评就是写一篇比较日常的议论文,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
4、结尾
正所谓虎头蛇尾,在结尾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点的概括,然后根据自己所围绕的中心思想能够进行感情上的表达,其次要阐述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最后运用名言进行收尾,让主题得到升华。
扩展资料:
影评的注意事项:
1、捕捉细节
一个善于分析的观众,必须养成的习惯:即使在几秒的时间里,也能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影像。看的片越多,捕捉细节差异性的敏感度会越来越强,就越能够发现不一样的论据。
2、要会识别
因为电影是流动的,没有人能瞬间记下想记的一切,识别出那些关键的场景、镜头和叙述情节。一部电影,一般也就四到五个这种关键片段,把它们尽可能详细地记下来,包括摄影角度、灯光、景深和剪辑技巧等,这些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措施。
《奇迹男孩》是一部不需要明星,不需要效果,不需要3D就可以给人带来震撼的电影。我为大家带来几篇《奇迹男孩》 观后感 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奇迹男孩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更多“奇迹男孩”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奇迹男孩》观后感范文精选
★奇迹男孩观后感作文300字十篇
★ 电影《奇迹男孩》500字观后感初中作文
★电影《奇迹男孩》600字观后感小学作文
★电影《奇迹男孩》300字观后感5篇精选
电影《奇迹男孩》影评观后感1
“请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与生活苦战”这句话出自电影《奇迹男孩》,《奇迹男孩》讲述了小男孩奥吉因为天生的面部缺陷而不能正常上学,但是因为身边的家人、朋友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使奥吉成为了一个奇迹,能够笑对生活的 故事 。
奥吉,因为上帝的那一点点偏心使他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愉快的校园生活,他甚至交不到一个能够谈谈心的朋友,他渴望学习,渴望交到朋友,但是他的样貌使他的这些“渴望”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伊莎贝尔,奥吉的妈妈,奥吉的科学老师,在他十岁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奥吉要去上学,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使奥吉有了一个面对生活、挑战自己的机会,让他认识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样貌,或许大家可以毫不在意地说样貌不是一切,但是对于奥吉来说,样貌真的使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观。因为他的外表使同学们讥笑他、讽刺他,使他的校园生活没有那么的美好,但是请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吧,或许因为你的那一点点善良、帮助,对于别人来说是巨大无比的。
杰克,一个普通的男孩,他起初是因为妈妈对他奖学金的威胁才帮助奥吉的,但是后来渐渐地他了解了奥吉,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奥吉当作了真正的朋友,虽然之后有过一些矛盾,但是正如杰克自己说的那样,如果要交朋友,那么非奥吉不可,因为奥吉有着那份别人所没有的真诚、淳朴和善良。杰克因为最初对奥吉的那份善良,使他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棒的朋友。
《奇迹男孩》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会从中体会到很多,也许是亲情的可贵,也许是友谊的重要,也许是那一份来源于自生的改变。它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电影,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了每个人生来就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这部电影中,或许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就在那一刹那,是我们的内心触动,产生共鸣,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从电影中反省自己,像电影中的人物好好学习。
善良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悟,因为如果没有杰克最初对奥吉的那份善良,奥吉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朋友,他也就不会有自信和别的同学们正常相处了,如果周围的人最后还是没有接纳奥吉,他们没有奉献出自己的那一点点善良,那么奥吉最后的结局或许就没有那么的美好了。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吧,你的那一点点善良,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巨大无比的。
《奇迹男孩》,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电影,一部让人感触很深的电影,一部好电影。
电影《奇迹男孩》影评观后感2
听说最近有部和先天性面部畸形有关的电影在热播,刚好是我专业研究的领域,我就来了兴趣,忙里偷闲,去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慨,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影片里的男孩奥吉一出生就患了“下颌骨颅面发育不全症”(一种严重的面部畸形),医生断定他活不过三个月。先后经历了27次大大小小的面部整容手术之后,奥吉的面部五官仍然扭曲。
十岁之前,奥吉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和姐姐用爱为他建造的“幻想王国”里,戴上“太空帽”他就可以躲开所有人的异样眼光,随时化身为“星球大战”中的勇士,走进任何一个专属于他的精神乐园。
虽然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 教育 ,在妈妈的全力培养之下,天资聪颖的奥吉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有着远大的理想:有一天,成为宇航员,到月亮上去。
然而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奥吉十岁的时候,戛然而止。
奥吉要被送去一所普通学校上学,因为父母希望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走出家门,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拥有正常的生活。
幸运的是,奥吉遇到了一位懂教育又擅长人文关怀的校长,和一位有爱心、关注孩子品质教育的老师。
但是摘下头盔、走向校园的奥吉,还是因为这张“特殊”的脸遭受了许多同龄人的白眼、嘲笑和排挤。而此时的奥吉,再也没有家人和幻想乐园的保护,孤零零的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怪物、野兽”之类的评价语伴随着同学们的嬉笑声传入他的耳中。
当我们回顾成长之痛,总会有类似这样不被接纳、倍感孤单的时刻。而对于那些先天畸形的孩子来说,这种疼痛的感受是加倍放大的。
可是当奥吉表现出对学校环境的厌烦和抗拒,他的父母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爸爸偷偷告诉儿子,不要害怕上学,如果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勇敢反抗。妈妈则鼓励儿子不要退缩,妈妈告诉奥吉,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印记,比如奥吉的第一次手术,比如妈妈脸上的皱纹。要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试着去寻找朋友,虽然这很难。
后来,朋友成为奥吉生命中最温暖的那束光。当一些小伙伴终于透过外表,发现了奥吉的善良、幽默,钦佩于他在自然科学课上卓然超群的才华,一直孤单、落寞的奥吉,终于慢慢拥有了和他共同对抗霸凌,打完架后一起开怀大笑的朋友。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拥有多少来自家人和成人世界的特殊关怀与照拂,他们都同样需要和渴望同龄人给予的友谊和认同。而这,才是父母让奥吉摘下头盔,站到阳光下的意义所在。
影片的最后,当五年级学年结束的时候,奥吉得了学校的唯一一个重要奖项,获奖不是因为成绩最优,而是他勇敢、乐观面对一切的精神,激励了身边的很多人。
我这大半生,接触了许许多多先天畸形的孩子。身为一名医生,我可以去修复他们体表的缺陷,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伤痕,却需要家人、亲友和社会来共同治愈。这部影片中,奥吉的家人、校长、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全社会来借鉴的。
让我们告诉这些孩子,这个世界原本就不完美,每个人都生来不同,当面对既定的自身困境,自身的态度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摘下面具,接纳自己,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相信总有一天,会被善良的人们温柔以待。
我们也要告诉那些幸运的、身体健全的孩子,在正确与善良之间,请选择善良。因为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那些看上去更不幸的人,他们也同样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最后,我想借用影片中的话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拥有两张地图,一张在心灵深处,一张在脸上。脸上的这张地图只是为了记录我们走过的路,心灵的地图才能为我们指引方向。
总会有人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来到这个世界,但当他们尝过酸甜苦辣之后,这些经历往往会使得生命更加厚重。
电影《奇迹男孩》影评观后感3
“《奇迹男孩》?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呢?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呢?”这部电影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走进电影院想去了解它。
电影的的主人公是名叫奥吉的男孩,因为基因问题,一出生就脸部畸形,经历了27次手术,但还是奇丑无比。虽然他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永远支持他的姐姐,总逗他笑的爸爸,还有从不放弃他的妈妈。良好的家庭环境养成了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好个性。十岁的时候,他走进校园,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怪兽”、“丑八怪”,没有人和他做朋友,他总是孤零零地坐在角落里。但他在家人的鼓励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在科学课上,他大放异彩;在同学学习有困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在杰克被推倒在地时,他勇敢地挡在了他身前……渐渐地,奥吉的乐观、聪慧和勇敢打动了同学们,他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
最终,在 毕业 典礼上,奥吉得到了学校的最高荣誉亨利·沃德·比彻奖章。所有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他成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我很胆小,不敢上台表达。在课堂上,我总是因为害怕回答错了被嘲笑而不敢举手发言,因此同学们都叫我“胆小鬼”。我很难过,妈妈总是温柔地告诉我,你要靠自己克服害怕的心理,大胆积极地去尝试。之后,我开始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大声地朗读,每次在课堂上举手时,我都会在心里说:“加油,你可以的。”经过一次次的心理斗争,我终于做到了敢举手发言,老师和同学们都夸我进步了。但是,在我人生中第一次班干部竞选时,我还是双腿发软,发不出声音。这时,我看到了台下老师鼓励的眼神,我顿时觉得充满了力量,顺利地讲完了我的竞选宣言。现在,上舞台已经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曾经通过学校选拔参加县朗诵比赛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县里参加了市里的比赛。我还做到了站在主席台上代表全体少先队员发言。想想以前的自己,谁能说现在的我不是一个奇迹呢?
就像影片的最后,奥吉有一段独白:“没有人是普通的,每个人都至少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一次掌。如果你要了解他人,请用心去看。”在我们的身边,有的同学看上去很矮小,但在体育场上健步如飞,得了一个又一个金牌;有的同学长得不好看,但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是我们的好榜样。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上帝关上了你的一道门,会为你开启一扇窗,最重要的是你要坚守本心,做一个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人。
只要坚持不懈,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我可以,你也可以……
电影《奇迹男孩》影评观后感4
《奇迹男孩》则是不用太伤脑筋,安心被灌暖心鸡汤,尽情扭开情绪的水龙头就是。对在豆瓣看到影迷写的一句“能让观众在电影开篇不到10分钟就哭出来,就很已经厉害了”十分同感,而多人角度叙事,让人觉得鸡汤更淡淡回甘、易于入口。
自己也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对维娅一时脱口而出的“我也是独生子女”,到后来跟男友、好友和弟弟、母亲说出了一直隐忍的心声,有种特别的共鸣感。说有点儿“双重人格”,也许有些言重,但我觉得,并无选择地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在因为没有而特别想有个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一念渴望中,在得知同辈朋友跟兄弟姐妹如何爱恨相处的一念庆幸中,在数不清的自言自语时光中,我是我,也是我自己的哥哥姐姐、我自己的弟弟妹妹,这种一人分饰多角的多重身份或多重思维,正应了校长那句“每件事/每个人都有两面性”。
比起“剧情”“家庭”我更偏向为《奇迹男孩》备注“教育”“心理学”标签。就像我跟生了娃的(准备生娃的)朋友聊天时,常说的一句“有了孩子之后,你的世界中心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多数的孩子都是在世界中心的爱下成长起来的(也许许多人觉得独生子女更甚)。我也觉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先感知身边最亲近之人的善意之爱,再慢慢从生活中见识到身边人或陌生人的恶意之行,然后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自己做出了善举或恶行。联想起最近看的日剧《anone》中一句让被父母抛弃的女主角很受伤的话,“你没有拥有被父母疼爱的记忆,是无法爱人的吧?”。不可否认成人的情商,跟童年家庭父母的爱有着很大的牵系,父母的善意也好恶意也好,都可能耳濡目染地种在孩子的心里,长成孩子的善意或而恶意。在电影的小镇里——观《迷镇凶案》《奇迹男孩》有感
前面提到的《太空救援》《尼斯:疯狂的心》恰巧都是真实故事改编,会让观者对真实世界还有这样的人而肃然起敬;后面两部《迷阵凶案》是原创剧本,《奇迹男孩》是小说改编,则会让观者深深庆幸这都是情节纯属虚构,要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中实在是太艰难了。现代先进社会的霸凌,已不仅仅是我们从前熟知的拳头揍打,还有网路的漫骂,动不动的人肉搜索,不动手也不动口的冷眼;也不仅仅来自于那些陌生的恶人、坏人,还有可能来自于我们的亲人、友朋、长辈、同龄人、低龄人;我们不仅仅可能成为受者也随时可能是施者……而在这进化中,那句曾被多少代人口口相传,也曾被我们自己声声念叨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念了几千年仍未成梦成真。
看完的两部电影后还发现两个巧合的地方,《迷镇凶案》的主角小男生尼基的饰演者诺亚·尤佩 Noah Jupe,在《奇迹男孩》里饰演了主角小男生的好朋友杰克·威尔是;《迷镇凶案》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僻静小镇,《奇迹男孩》姐姐演出的话剧名叫《我们的小镇》(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作品,讲述着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小事,用平常的点滴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威严与平凡。希望通过这部戏让人们体会到,在任何年代、地域琐碎和平凡贯穿于每个人出生、成长、恋爱、婚姻和死亡的过程中。然而只有在活着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此时此刻生活的价值,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从某个角度来说,社区、学校都是由巧合相遇的家庭而组成的特殊区域,但从另一面来讲,也可以看成如此多的家庭做出的选择的必然结果。正如《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对白:“我们不是偶然相遇,也不是顺势,我们都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走到这一步的,也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你做的选择和我做的的选择,让我们遇见了彼此,我们是靠自己的意愿相遇的”。遇见一部电影,在电影里遇见似曾相似的自己,想想也是我们做出无数选择后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好看的电影,好的故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让屏幕下的人看到屏幕上的人的内心戏,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由别人的挣扎共振出自己的扎挣,即使大多数情况下,挣扎会随戏的落幕一切恢复如常,但少数情况下,挣扎也许会像无意栽种的种子,哪一天不觉间长出新芽。
从倒吸一口冷死充满恶的气场中跳转到催泪虐心充满爱的气场,其实不存在一扇门能像防火门那样把火星燃起的大火挡在外头,无论是沉默的、吆喝的、出格行动的、冷眼旁观的,每个人都无法把善恶简单地置身事外。希望被善待是内心的选择,善待别人则是内心和行为的选择。正如《奇迹男孩》中老师的每日箴言:“当你必须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请选择善良”。
电影《奇迹男孩》影评观后感5
天生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奥吉,从小由母亲在家里教导,五年级时,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普通的学校学习。初进学校的奥吉因为自己的长相受到以朱利安为首的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但是在父亲、母亲、姐姐、老师以及好友的帮助下,他最终找到了自信,并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在此期间他和一位叫杰克·威尔的小男孩相爱相杀,最终成为了彼此最要好的朋友。
这部电影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导演擅长多角度叙事。在电影中,根据不同的人物切换镜头,以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仅有主人公奥吉,还有他的好朋友杰克·威尔,还有姐姐维娅以及她的好朋友米兰达。这种独树一帜(在我看来算)的方式非常好,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入的看待问题,不过我建议应该加一个朱利安的角度,虽然他是个反派形象,但我觉得他也是个有底线的小孩,他在听了校长的话之后尝试和奥吉的关系走向正常化,他是个有故事的小孩,或许他的家庭看似富裕,但是并不像奥吉家庭那样幸福。这部电影其实是两条故事线并行,但最后融入在了一起的走势。所以我还想 说说 有关姐姐维娅的另一条故事线。
维娅小时候生日许愿希望有个弟弟,她实现了愿望,但却发现父母不像以前那样关心她了,全身心投入到她的弟弟奥吉身上(当今的二胎社会都是这样)她回到学校,发现她曾经最好的朋友米兰达不再理她,她感受到和奥吉同样的孤独。这个时候她开始理解她的弟弟。这个时候她遇见了一个黑人帅哥(在我看来在黑人中算长得好看的了)贾斯汀,最开始是彼此理解的独生子女line(维娅渴望得到关爱而撒了谎),最后果然不出意外的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我想说,奥吉一家真的太好了,很友善的接纳了男友,而且没有种族歧视,这一点我真的觉得很nice,这就是最完美的美国家庭,然而只出现在电影中,希望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个时候米兰达察觉了,估计是有吃醋哈哈哈,当然她也应该是“浪女回头”,和维娅又暗戳戳的重归于好了。没错,这就是维娅的故事,和奥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很幸运,她的基因没有问题,是个正常人的相貌;她也不幸,因为她和奥吉一样,也遭遇了情感上的波折(亲情、友情)
哎,说了这么多,现在该谈谈我的感受了。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更多的不是励志啊,勇敢追梦啊什么的,首先我还是想谈谈家庭。我真的很喜欢奥吉的这个家庭,它比米格的墨西哥传统家庭看来更符合实际一点。光是从没有种族歧视来说就值得尊重了。对于奥吉的父母,我觉得奥吉真是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了。他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他,特别是他的妈妈,影片中的对他妈妈的描写更多一些。奥吉的妈妈在我看来是个女强人,她为了奥吉暂时放弃了事业,但最后她完成论文, 考研 成功,我十分佩服她。奥吉的父母教子有方,他们非常了解奥吉,并且用合理的 方法 教导他,从来不会用手段。他的姐姐也是个很友善的知心姐姐,尤其是她和奥吉经历过相似的事件之后。就连家里的狗也好的不得了,虽然最终去世了(也是条老狗了)虽然不会说人话,但它在家里绝不是个隐身的存在,它对于家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家庭。家里的人很重视这条狗。真的,在这种家庭我当一条狗就知足了!
然后吧,嗯...我想谈谈美国教育。看了这部电影我对美国的教育也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其实,我觉得他们的教育方式更为科学,虽然我知道如今我们中国也在试图靠近,也做得很不错。为什么歪果仁的创新能力更强?首先,他们的科学课很早就开始上了,没错就是物理课,五年级就有了。你可能会说我们小学也有,还比他们早,但我们学的太浅了,并且没有真正的实践和举一反三。我们真正的科学课(物理课)起步晚了,初二才开始正式接触。所以我们就算数学比美国学生强,但物理能力应该是比他们弱的,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平起平坐。并且美国学校会组织出去野外实践,比我们远足要来的好一些。他们学到的其实比我们多。而我们的考试,在他们那叫做随堂测验(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看看美国和中国学生如出一辙的神同步表情)他们的作业,动手的作业显然占主要成分,而不是我们书面作业闯天下。所以啊,作为中国的一位即将升初三的苦逼中学生,希望教育局的各位大佬们可以看看这部《奇迹男孩》,感受一下,我国的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最后,我想谈谈我在电影里看到的一些萌娃小演员们。我觉得杰克和朱利安长得都挺好看的,虽然两人打了一架。不过我私心觉得杰克更可爱一些,棕色的卷卷毛让人忍不住伸手想摸摸头。突然觉得,外国的小萌娃也好可爱啊!后来查到了他的资料,竟然...只比我小一岁!!!!!我真的看!不!出!来!还演过《寂静之地》!或许是我长得太显老,要么就是他长得太嫩。我觉得两种猜测都对。上帝啊,你怎么这么偏心!我们只是一岁之差,为什么一个是“老阿姨”长相,一个是盛世童颜!It`s unfair!
突然忘了一点,抱歉。我想说,奥吉和维娅的遭遇和我简直是太类似,以至于我看这部电影时和他俩很有共鸣感。虽然我没有长相缺陷(其实我有,真的,但不是奥吉那种严重的)但是我在这段时间,也经历了这种友情上的创伤。有那么一个女孩,我的初中同学,在我看来就是米兰达的缩影...又或许,她私下对别人说我坏话的样子又像极了杰克·威尔。而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不敢去面对,也不敢找人倾诉(至今都还没)只能把这颗痛苦的果实默默地埋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尝试让它腐烂,但事实证明我不能。它是一个永久的创伤,可能会陪伴我十年以上,又或许是我的陪葬品。但如今的我不能再过多计较,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卸下负担,卸下不好的猜测,学会独立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你不是孤身一人,你有朋友,虽然在你看来不是知己;你有家人,虽然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相爱相杀,但,无论怎样,请不要断送你的未来。活好每一天,像奥吉一样,既然不能改变一些事实,那就尝试改变自己的角度,或者尝试改变他人的看法。一切会变得更好的,请相信自己。
这就是我夸不够,谈不够的《奇迹男孩》,电影同样也是一个奇迹。谢谢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许多。希望我也能和奥吉一样,实现我自己的奇迹。
电影《奇迹男孩》5篇影评观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 电影《奇迹男孩》5篇影评精选范文
★ 电影《奇迹男孩》5篇1000字观后感范文
★ 《奇迹男孩》观后感5篇精选
★ 电影《奇迹男孩》5篇1000字观后感高中范文
★ 电影《奇迹男孩》观后感5篇300字初二作文
★ 电影《奇迹男孩》观后感5篇300字三年级作文
★ 《奇迹男孩》观后感5篇300字精选
★ 《奇迹男孩》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 《奇迹男孩》影片观后感范文
★ 电影《奇迹男孩》观后感5篇300字初中作文
昨天,我和妈妈去看电影《萨米大冒险》。电影讲的是:一只刚出生的小海龟萨米和另外一只海龟雷一块去冒险,有一天,人类在岸上钓鱼,把它们两个都抓住了,两个海龟分开了。萨米假装晕倒,人类就说这只海龟已经死了,扔了吧,就这样萨米就继续冒险。在冒险途中,有一只鲨鱼扑向另一只海龟,萨米把那只海龟救了,后来它发现那只海龟曾经在小时候救过它,名字叫莎莉。它们俩就共同冒险。萨米说:“它要看整个世界,要去穿梭秘密通道。”它们到了一只船的螺旋桨那,莎莉不小心掉到螺旋桨里,萨米以为她死了,其实她已经逃走了。萨米独自一个又到了好多地方,老海龟对它说:“她(莎莉)说要去看整个世界,还说要去穿梭秘密通道。”一只鸽子对它说:“她(莎莉)说什么走秘密通道。”萨米知道莎莉没有死,它就继续找啊找啊,它坚持不懈的找。最后它找到了雷,也找到了莎莉,就这样它们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这个电影里的萨米,因为它遇到困难不退缩,也勇敢的去冒险。
这个是抄的,你根据这个仿写
影片讲述蒙古族少年呼斯勒和一匹叫查干的白马的故事。呼斯勒从3个寻马人那里得知他的白马查干就是传说中守护大英雄博尔忽敖包的转世神马,非常兴奋,但家里人却不以为然。后来,呼斯勒要到城里上学,他的父亲便想卖掉白马离开草原到城里定居。围绕卖不卖白马,呼斯勒与家人产生了严重分歧和冲突。最终,呼斯勒在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通过参加那达慕赛马,说服了父亲和家人,让白马查干回归草原。
故事很单纯,通过呼斯勒与白马查干的故事,表现出在城市化进程中,蒙古族少年对草原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依恋。一匹普通的白马,在呼斯勒心中却是转世神马,他对白马查干的友爱和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的真情实感,使整个影片浸润在一片美丽温馨的童话氛围里。
有一句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呼斯勒和神马查干的故事却告诉人们,神马不是“浮云”!并非所有的“神马”都可以像“浮云”一样轻易散去,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非但不应散去,还应该得到格外珍惜和有效的保护。影片从儿童的视角,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草原文明的蜕变,传统民族文化面临被忽视、被淡化的危险,颇能发人深省。
影片在艺术上,追求一种朴素平实和从容自然的叙事风格,把儿童奇特的幻想融入现实生活里,把人与马的关系升华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神马对草原的向往,升华为草原孩子对即将消逝的草原文明以及被渐渐淡化了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舍。呼斯勒到城里上学,白马查干跟踪而来;白马被送到马术俱乐部,却在夜里偷偷跑到学校与呼斯勒相会;在呼斯勒的感召下,同学、姑姑、宝音叔叔都加入到营救白马的行动中。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中,呼斯勒虽未拔得头筹,却因为发扬风格赢得对手尊敬,显示出呼斯勒对赛马这一民族习俗的独特理解。影片多用长镜头展示草原的广袤雄浑,用民歌改编的音乐衬托草原民族文化的深邃,将草原自然风光与美丽的历史神话传说渲染得出神入化。
影片在当代时空营造上也颇费匠心。草原的白马与城市的汽车、摩托车同时呈现,学校里孩子们传统的游戏与最现代化的拟音手机一起保留,让人感到城市化进程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部影片在创作上还力求克服目前儿童片在儿童理想信念展示上过分游戏化的倾向。影片表现儿童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通过司空见惯的“游戏设置”,而是直接将童话与现实对接,在大人眼里属于神话和童话的东西,在少年呼斯勒那里变成了现实,化作一匹马。呼斯勒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大胆纯真的幻想都与白马查干联系起来。影片最后,白马查干被放归草原,回到属于它的大自然中去,与呼斯勒告别时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眼神,让人感慨良多。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草原文明逐步被城市文明取代和同化也似乎无可避免,但是,物质世界的变迁是否就意味着精神家园必然被废弃和被冷落呢?这部影片的回答是:否!一切文明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光彩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依然有永恒不朽的生命力,它们像神马查干那样,不但不能被废弃和冷落,还应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应当受到人们的敬畏和弘扬。
当然,影片也有些许遗憾和不足,由于是小成本制作,拍摄资金有限,神马的神韵还不够到位;对转世神马的前世今生还缺乏更细腻的铺垫;对呼斯勒与父亲的冲突与和解还缺乏更多展示等等。但瑕不掩瑜,它的确给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享受。希望编创者能拍出更多既好看又有更多文化意味的儿童影片来。
《骆驼祥子读后感》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 *** 的侦探又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
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
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 *** 不断深化的过程。
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
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
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第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
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1、内容简介。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2、发表评论。
写。
今天下午我们小记者班的同学一起观看《功夫熊猫》。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熊猫。主要演义着这只熊猫通过自己的信心,浣熊师傅的信任,勤劳、刻苦的练习功夫,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最终练出一身好功夫打败了太郎。影片赞扬了这只熊猫相信自我,不轻易放弃,勤劳刻苦的奋斗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还是浣熊师傅在厨房发现熊猫只要有了食物,就会实现它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浣熊师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导它学功夫。这一画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深深的体会到浣熊师傅的用心良苦。师傅它以引食学功夫的方法来 *** 熊猫学功夫的兴趣,熊猫也知道这是激起它学功夫的兴趣,但它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和刻苦的坚持学下去。熊猫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从熊猫这种精神中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妈妈认为我写日记方面很欠缺,便让我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听后十分不情愿,每次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最后彻底放弃了写日记,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惭愧,与功夫熊猫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今天看了一部老片子《楚门的世界》,虽然介绍说是一部喜剧,可看完以后可怎么也笑不出来,感觉更象一部恐怖片。
在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故事发生一个叫楚门的年青人身上,他每天上班下班,有很多友好的邻居、同事和朋友,日子过得十分平静而祥和。一切都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了改变,一天,楚门竟然在街上碰到自己的已经死去十多年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调查,他发现包括他妻子、朋友、同事等所有的人都在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事情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所有的一切都显得不对头,由此而慢慢揭开了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件。,
原来,楚门从小到大生活的这座叫桃源的小岛,实际上是一座十分巨大的摄影棚,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包括楚门的出生、上学、成长、工作、结婚,他的邻居、朋友、同事,甚至他的父母、妻子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剧中人物,这个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大海、城市、打雷、下雨甚至空气和阳光……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惟一的、真实的主角——楚门。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在多达5000多个镜头前长大,这些摄象头遍布他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就这样,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只不过是一部超长的肥皂剧,摄象头记录下他所有的生活,并转播给全世界的观众观看,这个电视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全世界的观众们已经观看了三十年。(真是太可怕了)
当楚门发现这一切后,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摄影棚,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发现所有的通路都被堵死了,他离不开这个小岛了,经过最后的考虑,楚门决定独自一人冒险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岛,通过斗智斗勇,楚门终于避开了摄象头,逃到海上,他历尽艰辛,勇敢的和暴风雨战斗,终于成功的到达了大海深处,他站在船头,迎着阳光和海风,心情霍然开朗。可就在此时,船头突然撞上一堵巨大的墙壁,楚门却绝望地发现,他前面的大海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远处的蓝天白云只不过是画在一块世大墙壁上的布景,楚门万念俱灰,生不如死,在空矿的大海上放声痛哭,这时,在这堵巨大的墙上出现一扇小门,楚门呆住了,整个肥皂剧的导演——克里斯托弗出现了,他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视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如果楚门走出这扇小门,他所有的一切都将失去,但能得到自由,如果楚门愿意留在桃源岛,就可以继续过明星生活……
关键时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墙后的自由之路……
看完整部片子后,我久久沉静在对楚门生活的感悟中,以至于中午饭都吃不下,呵呵,从表面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也许,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某种生物创造出的一个世大摄影棚,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观众是宇宙中的其他生物,它们一直在观看着我们…………
《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阿甘读后感》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在这个纸醉金迷,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中,阿甘,作为一个最纯朴的原形,用最本质的最纯朴的人性,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与这个时代并不相符,但却是这个时代最应该珍惜的形象.
从出生到成功,阿甘经历了与常人同样的过程,只是他的命运与常人有所不同,但是天生纯朴的阿甘有着一颗永远善良的心.无论是在他平凡的生活中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阿甘勇永远用一颗最纯朴的心面对这一切.它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去救助自己的伙伴,即使伙伴已经魂归天堂.它可以不顾危险去救自己的长官,即使他的长官已经失去双腿.他也曾经困惑曾经迷茫过,为了他所爱的人,他曾经不顾一切,虽然他并不懂得那就是所谓的爱情.但他始终遵循着甘福利的本质--善良!于是他有了自己的爱,有了自己的伙伴,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最后也不得不为他的伟大而折服.
阿甘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他听自己母亲的话,他总是说--妈妈说,以至于他把人生简单的规划为一盒巧克力,这就是它的全部智慧.他与世无争,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应该做的本分,他从不去伤害任何人,即使受到伤害依旧以善良面对.
影片的开始,那个羽毛或多或少的说明了影片的主旨,亦可在风中漂浮的羽毛,没有人知道会去向何方,但羽毛始终是洁白的,无论他飞过多远飞过多久.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洁白无瑕.
阿甘是不幸的,它的人生中充满了上天的不公,让他与常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上天赋予了这个被人们称为"傻子"的不幸儿一个礼物,那就是一颗无论受过多少洗礼与挫折依旧会洁白无瑕的心.阿甘是坚强的,他面对母亲的离去,面对妻子的逝世,用快乐冲淡自己的悲哀.阿甘是勇敢的,面对纷飞的子弹,他为了占有不顾一切,阿甘是守信用的,为了曾经的一句诺言,他把自己的已故朋友的遗愿最终变成了现实.阿甘是执着的,他为了属于自己的爱与善良,从来都没有去伤害过任何一个人,所以上天富裕这个"傻子"的礼物比他的不幸要幸运得多.
成功的阿甘,他的智慧不在于有多么的精明,也不再有多么的伟大,仅仅在于他那颗永远善良的心.因为他坚定着善良的本质,坚定这善良的方向.
一根洁白的羽毛,随风飘舞,无论飞过多少地方,依旧洁白无瑕.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广告行业从产生以来就极度依赖资讯的传播,如果不能将资讯传递出去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广告的功能就算没有实现,因此它对于媒体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新模式分析 》
摘要:本文对微电影广告作了概述,分析了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探讨了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要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品牌塑造;商业价值
在“网际网路+”的大潮流下,媒介融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凭借网际网路播放平台发展起来的微电影广告也成为了品牌进行宣传的新方式。品牌不仅能够通过微电影广告充分地介绍自家的产品,还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受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一、微电影广告概述
微电影,是电影的浓缩版产物。微电影广告作为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产物,也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在网际网路平台下的又一次创新之作。微电影广告的时长一般在30秒到300秒之间,与电影相类似,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会将品牌诉求与企业精神完美的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广告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增加了更多故事性和艺术性。相较于传统植入广告的生硬,微电影广告的制作更加专业、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与产品的结合也更加自然生动,因而更受品牌的青睐。一直以来,广告的营销模式一直是以传统的植入式广告为主,早从国外的知名电影《罗马假日》,再到国内冯小刚制作的《非诚勿扰》,植入式广告则是将广告的商业性发挥到了极致。但由于媒介的大肆宣传,国内的植入式广告氾滥,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与评价大打折扣,对植入式广告也产生了牴触心理。为寻求好的广告效果,品牌探寻逆向思维方式,开创了广告植入电影的新模式,将电影的拍摄技巧与娱乐的广告创意相结合,让消费者主动关注并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品牌微电影广告在获取受众关注的同时,也使品牌形象得到升华,使品牌更具有创造性与拓展性。
二、麦肯光明的微电影广告案例分析
从2013到2016年,麦肯光明一直在对春节系列微电影广告进行故事挖掘。2013年推出了《回家——迟到的新衣》,讲述在外地打工的返程大军回家过年路的艰辛与不易,广告片结尾以孩子收到父母迟到的新衣收场,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2014年推出了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将孩子从小使用筷子的阶段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启蒙、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小故事中,凸显中国人的情感。2015年推出《春联》系列广告,选取春联成为讲述春节故事的物化载体,加深了受众对春联及新年的理解。2016年“梦想照进故乡”系列微电影广告让中国人记住了“故乡”这个词,相较之前的“回家”主题,“故乡”则是对其的进一步物化与升华。从麦肯光明的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不难发现,麦肯在广告故事选取背后所做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调查,随着生活大环境的改变,麦肯的创意思路也在紧紧跟随着社会的热点,在令人感动的同时引发思考和共鸣,这是麦肯在公益微电影广告上的成功之处,同时,麦肯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微电影广告提供了借鉴。
1、故事讲述是关键
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在海量的媒介资讯中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成为了品牌关注的焦点。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塑造品牌的核心,有了好的主题,广告对品牌的渗透才更具有价值。其次,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要使受众通过片中的人物感受到其代表的品质和意志,传递的是企业精神和品牌理念。
2、品牌内涵为核心
品牌在进行宣传时,要将品牌资讯融入微电影中、将企业精神通过微电影进行推广,以广告创意来赢得关注、以品牌为核心来讲故事,从而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品牌文化,如麦肯为强生、雀巢、黑人牙膏所做的广告,都是依托其独特的品牌内涵为出发点进行创意构思,最终所呈现出的广告片应该回归各自的品牌文化,才能实现品牌的精准营销。
3、受众定位是重点
年轻受众是接触新媒体、新事物的最活跃人群,他们与微电影营销的参与和互动较多,微电影营销使其能很好地发挥自我优势,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产品进而体会到蕴藏在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与品牌精神。微电影广告的投放要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受众对网路的使用习惯和偏好,选择在特定人群中重点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宣传目标定位和精准程度。
4、渠道扩大成必然
微电影广告的投放渠道需要实现多元化,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在依托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略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电视媒体在广告传播中依旧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对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品牌与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微电影广告的品牌营销新模式
为了得到需求不同的新媒体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更进一步依托其媒介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
1、用故事赢得关注,用主题创造价值
对于广告营销而言,微电影是营销热点,也是营销工具。现如今,一些知名企业也更多地把宣传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通过宣传品牌内在价值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用故事吸引受众、用主题提升价值,建立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提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
2、不是单纯的产品促销,而是更深的品牌感悟
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使受众接受广告中所传达的理念,成功的关键是将企业所倡导的品牌价值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微电影广告营销应致力于让观众认可品牌,进而产生对产品的购买欲望,而不仅限于单纯的产品促销与宣传,让受众理解品牌精神,打造特色品牌理念,才是成功的营销理念。事实上,从单纯的产品体验上升到更深的品牌感悟才是微电影广告营销的精髓之处。
3、借助新媒体之力,联合电视媒体之优势
微电影广告营销离不开网路这一平台,网路是微电影传播的最好载体,发行者只有充分利用好网际网路这一强大平台,选择适当的媒介发行微电影广告,才能实现广告的广泛传播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双重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广告只能通过新媒体播放,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基数,选择电视媒体可以为广告的投放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企业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微电影广告宣传片,引起电视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激发受众的自主消费欲望,使其能够自觉形成对品牌形象的认识,引发进一步消费行动。
4、赢得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
广告营销的目的在于实现产品销量的增加,在传统营销模式深入人心的现实环境下,微电影营销应该找到突破口,品牌要淡化广告的商业气息,思考如何将企业的品牌理念汇入广告宣传中。通过感性故事的讲述,在融合品牌精神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生活,宣传生活正能量,通过微电影广告的宣传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更优质、更负责任的广告营销。
四、结语
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要建立在同受众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变化相适应的基础之上,创新广告营销模式,淡化商业色彩,传递品牌价值,注重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品牌推广,达到良好的企业营销效果。
作者:周东华 魏静茹 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
[2]刘颖.“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西江月,2012.12.
[3]严瑾.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推广[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9.
[4]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5]刘强.全球竞争时代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2010.10.
[6]李欣.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管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5.
[7]万新娜.浅谈广告创意理论、原则、过程及表现手法[J].企业导报,2012.11.
《 电影广告设计情感作用 》
进入20世纪以来.工业和科学把人类带入了新的境界,排山倒海的产品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把人类“逼”进了选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无论是从精神领域中选择一种宗教信仰或是从物质生活中选择某一种商品,都处在JIl流不息的广告宣传中。正如日本著名广告人柏木重秋所说:“广告就像我们日常生活的空气一样到处存在着。”对于企业来讲,广告是企业传递和接受市场资讯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企业促销和提高其知名度与产品品牌的重要手段,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趋向具有引导作用。西方广告界有一句格言:“推销产品不做广告,犹如黑夜之中暗送秋波。”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广告形式也不断地更新。影视广告是诸多广告形式中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大众生活的作用显而易见,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影视广告能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自愿产生购买欲望呢?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创意是广告的灵魂,那么情感作为人类的灵魂就成为影视广告的基础,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的认知、认可到最后的购买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
情感在影视广告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种:讯号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弄清楚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并对自己有利的资讯积极去获取;哪些不是自己需要的,对自己不利的资讯选择逃避。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识别和认知作用外,还有感情状态给人们提供的讯号作用。如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典型的电冰箱广告,广告语是“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了东方齐洛瓦”,在广告中将一个讯号植入某情节的人物身上,由于人物非常真实而且情节极为生动,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则沉浸到人物的角色中去了。这时情感的唤起同时还降低了人们对影视广告资讯的牴触心理。
再如正在热播的王子饼干的广告画面,一个勇敢的小王子在与恶魔战斗,当战胜了恶魔后自己变成了饼干上的图案,整个广告中王子展现出的正义、友爱、善良的表情,不知打动了多少小朋友的心。表情同样也是判断事物意义的重要依据,幼儿具有先天的对人类表情的鉴别能力,这也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在影视广告中,一个真正充满善意的表情比毫无表情的美人更能打动人动力作用_'.情感对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一般推动人们某种行为的背后必定有一定的感情状态的积累。如果感情状态良好,人们便会改心动为行动。
例如2009年的德芙巧克力的广告内容:轻松的音乐响起贯穿始终,憧憬爱情、追求浪漫的女主角正伏案微笑,看到门缝里出现一张明信片,她按照明信片上的指示来到那个地方,突然一条丝巾状的巧克力蒙住了她的眼睛,让她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然后乘坐男主角的车来到一个美丽的郊外并看到一个方盒子,里面飘出一条棕色丝巾,再一次蒙住了她的眼睛,当她睁开眼睛时,她的手里多出了一盒德芙巧克力。旁白响起:发现新德芙,更多丝滑感受,更多愉快惊喜。
文案出现:此刻尽丝滑。此广告渗透了儿女情长的浪漫情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利用影视广告中的情感手段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情调,或制造一个肯定的情绪气氛,达到使消费者能够加速消费或改变态度的目的。再例如,农夫山泉的一则以饮水思源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画面是在深山沟的一个小学,孩子们正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他们那明亮的双眸、纯真的语言、简单的美好心愿,让人不知不觉中深受感动,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可天使的命运却如此天上地下,广告语是“一瓶水,一分钱,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一分钱的阳光工程,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农夫山泉。因此,在广告中可以说:“只有感动,才有行动。”移情作用。
情感迁移,是指把广告中所激发的情感转移到广告产品上,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如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中.南方的一个悠远的曲巷深处传来悠长的叫卖声——“黑芝麻糊”,然后唤起对儿时的回忆:一个身着清代服饰的儿童在街头忘情地吃著黑芝麻糊,吃完后,面带微笑的老板娘又给孩子舀了一碗并充满怜爱地摸摸孩子的头。整个温馨的气氛.唤起了人们内心对儿时的怀旧情结。虽然这是则商业广告.但移情作用却使观众沉浸在温暖的画面中久久不愿醒来。
如此一来,消费者便无意中记住了这则广告中所推销的商品,使广告的目的得以实现。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情感因素不可,不然它就像被黑暗吞噬的船只。再如孔府家酒系列广告中的经典广告语“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了多少中华儿女对家的想念,同时也升华了产品的内涵,促进了产品的销售。负面作用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利弊之分.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也是如此,一般美好的情感广告通常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坏的情感让人不舒服甚至是反感,一个广告可以成功地捧红一个品牌,也可以轻易地毁掉一个品牌,在广告史上很多影视广告就因为“情感”的问题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所以,在情感尺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掌握分寸,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运用情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影视广告中。要弄清楚卖点,把情感和产品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要只为追求优美的广告而忽视了所要推出的产品,要避免广告的纯艺术化,因为广告还要承载着对产品促进销售的任务和指导消费的重要任务。
2.情感广告中的产品一定要和广告中注入的情感因素相匹配,拿东说西,必定会使广告效果适得其反。
3.把握情感尺度,情感不宜媚俗。情感需要大胆想象,但也需要小心表现,不宜媚俗,应使广告具有一定的品位。有时稍不注意,就会将高雅扭曲为庸俗,产生污染生活的副作用,令}肖费者厌恶或使消费者变得猥琐粗俗。
4.入乡随俗、入境问禁不得不让影视广告又多了一条束缚。由于生存环境和信仰的不同,各民族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约。在进行影视广告创意时一定要避免文化冲突,不然,做出的广告不仅祸害了广告主,也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美国骆驼牌香菸的一则广告就是一个例子,画面是菸民在镜头前高跷二郎腿,皮鞋底赫然洞穿,广告语是“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在西方国家颇有影响;而这则广告一做到泰国就出了问题,美国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选泰国最著名的佛庙做背景,让“骆驼人”穿着见底鞋悠然吸菸,谁知道在泰国的风俗里,脚底乃污秽之处,决不可在人前如此高跷,更何况是佛庙至尊圣地.高跷洞穿之鞋简直是大逆不道,这则广告严重地损害了泰国人的信仰。因此,在广告中运用情感因素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做到有的而发,不要使情感因素在广告中产生负面作用。
当今的社会经济已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广告战场,在激烈的搏击中,商家越来越多地注重情感创意在广告中的作用.在取得了不俗的关注率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因很简单,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情感又往往容易从消费上体现出来,也正因如此,情感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情感因素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总之,情感因素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这也就注定了情感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客观上说只要影视广告存在,情感就会存在其中,因为情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影视广告是商品促销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它的消费物件是广大消费者,要做好影视广告中的情感设计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设计师在制作广告时首先要了解人性,了解各个型别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的心理,可以在广告中的任何一种元素中加入合适的情感因素,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