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钢管混凝土论文研究方向

钢管混凝土论文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

钢管混凝土论文研究方向

纵向的搞研究还是王春生比较强,同济的博士,清华博士后,少壮派掌门方向:钢桥,疲劳; 胡兆同的抗风也是很强。横向的比较多了,钱也可以,主要是搞工程:贺拴海,黄平明,许汉铮等。

论文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 文章 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关于工科方面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工科方面的 毕业 论文题目选题方向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1、130吨小型冷库设计与控制

2、专用可编程控制器的研制

3、基于VPVT控制算法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究

4、基于四卷筒电气差动的抓斗卸船机控制系统研究

5、高速全伺服热收缩膜包装机的电气自动化设计

6、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7、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课程实训课题设计研究

8、醋酸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与实现

9、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10、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及纳入DCS应用的研究

11、火电厂电气监控中主控单元的研究

12、现场总线应用于发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13、110kV变电所继电保护自动化设计分析

14、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探讨

15、电控及自动化设备可靠性试验 方法 研究

16、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的探讨

17、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及实现分析

18、巷道堆垛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9、分析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20、厚板厂冷矫直机区域全自动控制功能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措施

22、酰氯尾气吸收项目的仪电自动化设计

23、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4、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问题探讨

25、基于课程群及项目驱动的教学新模式探索

26、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7、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28、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29、发电厂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方式研究

30、探析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31、基于低压电器的电气工程继电器自动化应用研究

32、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33、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水电站自动化控制与应用

35、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应用分析

36、沈海电厂200MW机组励磁系统及自动化装置改造分析

37、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初探

38、楼宇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39、高职自动化类专业的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0、电器自动化调试系统探究

41、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2、浅谈电力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

43、大型设备或构件高空从室外向室内吊装工艺

44、高职电气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45、提高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46、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

47、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浅析

48、水电厂电气工程自动化监控 系统安全 防护探讨

49、提高中职PLC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50、火车站警戒线监控系统设计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论文题目

1、基于振镜扫描的激光微焊接技术研究

2、摩擦叠焊试验装置及焊接工艺研究

3、核电厂检修局部干法自动水下焊接技术研究

4、汽车白车身零部件激光三维切割与搭接焊研究

5、基于Agent及FEA的焊接加工过程协同设计系统研究

6、大厚板高强钢双面双弧焊新工艺及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

7、海底管道铺设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

8、轨道客车用SUS301L奥氏体不锈钢激光叠焊技术研究

9、机器人双丝共熔池脉冲MAG高速焊及协同控制模式熔滴过渡行为研究

10、基于视觉及电弧传感技术的机器人GTAW三维焊缝实时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11、中厚板复杂轨迹焊缝跟踪的关键技术研究

12、送置焊剂片链超窄间隙电弧焊接方法研究

13、镍直缝管焊接成型设备与工艺

14、飞机油箱搅拌摩擦焊缝超声特征成像方法研究

15、基于激光加工技术的激光熔锡焊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

16、管道窄焊缝摆动电弧跟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7、基于磁控传感器的窄间隙CO_2气体保护焊跟踪方法的研究

18、铝合金中厚板窄间隙激光焊接技术研究

19、管道闪光对焊在线监测系统及焊接工艺研究

20、机器人管板自动焊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重大装备结构模块螺柱焊焊接工艺的优化

22、专业集群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23、机器人焊接自动跟踪及FPGA控制器的研究

24、钢/铝异种金属激光深熔焊接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25、激光焊缝视觉测量系统研究

26、船舶船体建造中焊接质量控制的研究

27、管桩端板多工位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设计

28、环盘类零件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设计与仿真

29、马鞍型焊缝焊接机器人机构设计与仿真

30、工艺管道自动焊工作站研发及工艺推广应用

31、45钢-40Cr钢传动轴激光焊接工艺研究

32、基于移动及Windows平台的焊接技术研究所OA系统研发

33、金属网带机器人等离子弧焊自动化生产线及工艺参数研究

34、膜式壁焊机的设计与相关技术研究

35、四轴激光焊接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36、汽车减震器活塞杆激光焊接专用设备的设计与研制

37、小型压力容器MAG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研究

38、基于线结构光的管体直焊缝焊接质量控制算法研究

39、基于汽车座椅调角器激光远程焊接系统设计及工艺研究

40、光纤激光柔性焊接装备研发及TA15钛合金焊接工艺研究

机械论文题目

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

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

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

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

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

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

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

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

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方法

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

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

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

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

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

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

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

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

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措施分析

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

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

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

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

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

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

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

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

工科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方向相关文章:

★ 工科开题报告范文(2)

★ 工科毕业论文范文

★ 工科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2)

★ 工科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及字体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 对论文的总结和展望

这两点不好全满足。

我们系老师大多都能满足你的要求,关键看你的情况,想选择那一类型的老师。 推荐一位 长安大学桥桥梁与隧道博导: 刘永健,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于江西婺源。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理事;《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桥梁工程、结构工程。 目前研究方向:①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②钢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理论与养护技术,③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监控,④中小跨径桥涵结构。 曾经主持或者承担的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浙江省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十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博士点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 现在主持或者承担的项目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矩形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工程科研与合作研究项目“独斜塔组合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的动态跟踪研究”、“自锚式钢箱梁悬索桥施工监控理论研究”、“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养护对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计算方法与桁架极限跨度研究”等。 获得奖励科研或者其他 先后获湖南省建设进步壹等奖(1996)、湖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997)、湖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2003)和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贰等奖(2005)各一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发表论文代表作 主编《钢结构学习指导》,参编《钢结构设计原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等教材和标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Research on Residual Static Bearing Capacity of Tubular T-joints with Fatigue Damage”(ISTP)、“单边索斜塔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塔梁根部应力分析”、“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试验研究”(EI)等学术论文30余篇。 联系电话 E-mail ; 补充: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论文

1. 王天贤、李宽、周天华. 带多构造柱墙片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西北建院学报》,1995.92. 周天华. 平板网架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协同工作的新构想—协同网架.《空间结构》,第3卷第4期(总第14期),P22~27,1997.113. 王素芬、周天华. 谈金工实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科技.人才.市场》,1997.124. 周天华、张翔生、王素芬. 网架结构施工安装的高空散装逐条累积滑移法. 《安装》,1998.45. 周天华. 协同网架的设计计算和算例分析,《空间结构》,第4卷第3期(总第17期),P43~52,1998.86. 张翔生、周天华,格构式压弯构件截面选择方法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增刊,1998.87. 张翔生、周天华,浅谈安装行业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选择,《安装》,1998.108. 何保康、周天华,矩形钢管截面b/t、h/t的限值确定,《钢结构》,第16卷第2期(总第52期),P29~31,2001.4(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9. 何保康、周天华,美国冷弯型钢结构的应用与研究情况,《建筑结构》,第31卷第8期(总第212期),P,2001.810. 周天华、何保康等,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建筑结构》,第33卷第一期(总第229期),P48~50,2003.111. 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P210-213,2002.9.——EI收录,(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12. 周天华、何保康等,广州新白云机场无檩屋面组合箱形压型钢板焊点间距s的确定及应用,《中国钢结构技术应用》论文集,2002.11.29。13. 周天华、何保康等, 压型钢板组合箱型截面翼边板焊点间距的确定与应用,《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第20卷第一期(总第64期),P21~24,2003.3。14. 马玉平、周天华等,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促进作用,长安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努力培养》,P40~42,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9.。15. 周天华、何保康等,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框架节点的抗震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Vol.25,No.1,P9-16,2004.2.——EI收录16.钟亚军,周天华,何保康,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临界屈曲荷载能量解,《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Vol.21,No.1,P8-11,2004.3.17.何保康、郭丽峰、周天华、杨家骥等,轻钢密立柱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2004增刊(庆祝陈绍蕃教授从事土木工程六十周年),P338-341,2004.8.18.刘前进,何保康,周天华等,低层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钢结构》,第19卷第4期(总第73期),P26~29,2004.8。19.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管壁局部屈曲性能研究,《建筑结构》,第35卷,第1期,P13-15,2005.1.(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20.周天华,石宇,何保康,杨家骥,杨朋飞,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2. Vol.38,No.1,P83~88。——EI收录21.周天华,郭彦利,卢林枫,何保康,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10. Vol.25,No.3,P283~287。22.周天华,聂少锋,卢林枫,何保康,带内隔板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10. Vol.26,No.5,P23~29。——EI收录23.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刘永健,卢林枫,王彦敏,G550级高强薄板钢材的材性及应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24.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9. Vol.22,No.3 ,P36~44。25.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蒋路,刘彦军,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P65~71。2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刘永健,周期石,卢林枫,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 ,P1~17。27.郭军庆,王雪韵,雷自学,周天华,加芯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 ,P45~49。28. 何保康,周天华,冷弯型钢截面局部屈曲和AISI规范有效宽度计算的统一法则,《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8. Vol.31,No.8。29. 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duction of building industry specification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cold-formed steel framing in China,2 China international steel construction congress 2005,Beijing,China,2005.9。30.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duc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Light-Weight Steel Fram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 Korea-China-Japan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steel construction,Seoul , Korea,2005.10。P147~154。31.何保康,蒋路,姚行友,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卷边槽形截面轴压柱畸变屈曲试验研 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32. 周绪红,石宇,周天华,狄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组合墙体受剪性能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33. 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外伸式锚栓端板连接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2006.3. Vol.35,No.3,P32~35。34.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龚焮,Research on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lateral stiffness of Cold-formed steel composed wall,《2006年中国西安国际建筑科技大会会议论文集》,2006.9。——ISTP收录35. 王秀梅,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削弱形式研究,《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45~64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36.周天华,叶武,王秀梅,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65~66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37.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Tors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staggered truss steel framing,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38.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Design method of the anchor bolt extended end-plate conne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39. 周丽红,周天华.550MPa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的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J].建筑技术,2006,37(增刊):133-13540. 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钢结构错列桁架体系扭转效应评定,《建筑结构》2007.2. Vol.37,No.2。41.周天华,王秀梅,叶武,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37(增刊):559-56242.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2007.10。——EI收录43.何保康,周天华, 多层轻钢住宅课题研究分报告—多层薄板轻钢房屋体系可行性报告(结构部分)[J],住宅产业, 2007.8. No.8, P39-45.44.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侧刚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30卷,第2期,2008.4。——EI收录45.郭军庆,雷自学,周天华,往复荷载作用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刚度与耗能试验分析,《建筑结构》2008.5. Vol.38,No.5。46.郭军庆,雷自学,陈鹏郎,周天华,高轴压比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延性与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8. Vol.29,No.4。——EI收录47. 周天华、汪乐、王群.双肢组合截面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石永久、冯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2-18897-1,P65。48.何保康,蒋路,刘艳军,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压杆试验及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工业建筑》,2008年08期,Vol38 ,No18 ,2008。49.何保康,郭鹏,王彦敏,周天华,袁耀明,高强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4. Vol.29,No.2。——EI收录50.周天华,聂少锋,王秀梅,郭军庆,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栓焊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6,Vol.31,No.03,P34~41——EI收录51.周天华,聂少锋,郭新艳,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Vol.26,No.152.周天华,何鑫,聂少锋,郭军庆,冷弯型钢住宅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研究,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53.周天华,盖磊,聂少锋,郭军庆,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54.卢林枫,方文琦,周天华;对规范GB50017—2003某强制性条文的思考,工业建筑,2009年06期,Vol39,No.6,55.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 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扭转效应的交错桁架内力和位移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年03期,Vol35,No.3 ,56. 聂少锋,王文可,周天华,何保康;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帽型截面连续檩条受力性能研究,工业建筑,2009年07期,Vol39,No.7,57.马玉平; 胡志平; 周天华; 马昕; 吴函恒; 董海涛; 混凝土剪切强度参数试验研究,混凝土,2009 年第9期(总第239期)58.周天华; 聂少锋; 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组合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41,No.559.周天华,聂少锋,叶武,刘慧颖,Research on Loading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with Reduced Beam Section Joint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687~694 ——ISTP收录60.贾子文,周绪红,周天华,石宇,Modal Analysis on Vibration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701~706 ——ISTP收录61.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龚欣,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Steady Atmospheric Flowaround High-Rise Building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1532~1537 ——ISTP收录62.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石宇,CAARC标准高层建筑三维钝体绕流风场数值模拟,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年06期,Vol.31,No.03,——EI收录63.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 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64. 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侧移刚度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65.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 龚焮,低层双坡屋面建筑三维定常风场的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10年03期。——EI收录6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于正宁,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10年05期,Vol.43,No.05。——EI收录67.Shi, Yu,Zhou, Xuhong; Nie, Shaofeng; Zhou, Tianhu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hear behavior of screw connections in cold-formed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 Source:Jianzhu Jiegou Xuebao/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 31, n SUPPL. 1, p 184-188, April 2010 Language: Chinese——EI收录68.张静晓,周天华,李慧,Value innovation cir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 Chinese case,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 ——EI收录69.Li, Bai; 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 Li, Hui,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valuation of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p 876-880, 2010,——EI收录70.陈建锋; 曹平周; 周天华; 董先锋,钢结构火灾温度推定方法研究,建筑科学,2010年09期,71.石宇; 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螺钉连接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1期。 ——EI收录72.Zhou, Xuhong; He, Yongjun ; Shi, Yu ;Zhou, Tianhua; Liu, Yongjian,Experiment and Fe analysis on shear resistance of cold-formed steel stud assembled wall in residential structure.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Volume 6,Issue:3,September 2010,Pages914-925。——EI收录73. 雷自学; 董三升; 郭军庆; 周天华;仇佩华;高强混凝土加芯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2期,Vol.31,No.12。——EI收录74.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 Tian-Hua; Lu, Ning,EPC constru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MO and MIS to become the beacon of performance growth,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 2767-2771, 2010, 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EI收录75.Li, Hui,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process design of energy-saving chai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 p 5919-5922,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76.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Tian-Hua,Chin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growth quality evalu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du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du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EI收录77.Tianhua Zhou,Shaofeng Nie, Xiangbin Liu,Guangyi Li.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Three Limbs Built-up Section Member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51-654.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78.Shaofeng Nie, Tianhua Zhou, Xiangbin Liu,Xiumei Wang.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Tubular Column and Bolt-Weld Steel Beam Joints with Reduced Beam Section.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20-623.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79. Bai, Liang,Tianhua Zhou,Liang, Xingwen,Research on deformation capacity design method of steel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163-167, p 1540-1546,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80.Du, Qiang,Yang, Jian; Zhou, Tianhua,Decision making on glass selection in building façad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50-253, p 2792-2795, 2011, Advanced Building Materials——EI收录81.Chi, Jiaxiang,Nie, Shaofeng;Zhou, Tianhua;Sun, Tao,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tubular joints with reduced beam sec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43-249, p 885-888, 2011,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EI收录82.Li, Hui,Zhou,Tian-Hua; Zhang, Jing-Xiao,Study on persistence diagnosi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process based on chain manag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 p 2653-2656,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83.Chen, Jianfeng;Zhou, Tianhua; Lu, Linfeng; Wu, Hanheng,The study of post-fir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column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exposure to one-side fir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84-286, p 330-334, 2011, Materials and Desig84.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袁春燕;我国建筑安全认知水平“身份”测度,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年 04期,85.张静晓; 周天华; 李慧; 陆秋虹; EPC承包商管理功能模块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13期 ,86.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王晓燕; 建筑业企业价值创新文化力效率评价,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04期,87.聂少锋; 周天华; 杨东华; 张亚江; 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立柱轴压承载力设计方法,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4期 ——EI收录88.周天华; 杨东华; 聂少锋; 吴函恒;四肢拼合冷弯薄壁型钢截面立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EI收录89. 周天华; 聂少锋; 刘向斌;冷弯薄壁型钢开口三肢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3期,Vol.33,No.3。——EI收录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粘结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性质的影响,以供参考。过去的研究已经总结了建筑中钢管混凝土(CFT)的应用,交互面的粘结应力状态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其组合效应。试验研究表明,收缩对粘结应力非常有害,而收缩的程度是由混凝土的特性、钢管直径以及钢管的内表面的状态而决定的。钢管直径以及d/t值越大,则粘结应力越小,粘结应力与钢与混凝土表面的滑动密切相关。1概述CFT柱的应用日本先于美国,而且多数研究成果来自日本,实践中,交互面性能的需求已经做了分析,对于美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有证实报告,但其也评估了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对于CFT粘结应力以及剪力连接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其中的实验数据可供我们参考。美国多数CFT柱为支撑构件,在竖直荷载作用下的轴向应力,要求粘结应力的持续发挥作用,其直径往往超过1000mm,甚至高达3000mm。而且d/t比率达到了100,有些结构甚至达到200。由于轴向刚度太弱会影响CFT的整体作用,因此常使用高强混凝土。日本抗震结构中CFT柱的应用更为广泛。不管是圆形管,还是矩形管,都得以推广。圆管直径通常不超过700mm,而d/t比率小于50。构件的抗剪连接方式防震隔板嵌入钢管中,然后用混凝土进行填充,这种固接形式的连接减轻了粘结应力的负荷。同时还在进行加强粘结能力的创新,如在钢管中设置肋。我国CFT研究开发始于60年代中期,首例应用在北京的地铁工程,并成功地用于"北京站"和"前门站"站台柱的建造,之后环线地铁工程的站台柱全部采用了钢管混凝土结构。70年代以后,逐渐应用于单层和多层工业厂房、高炉和锅炉构架、送变电构架及各种支架结构中,建成的建设工程超过百项,所采用的钢管直径也越来越大。2钢管混凝土粘结负荷首先设计结构模型,六层抵抗框架和十二层的支撑框架,荷载作用在同一中心来进行试验。粘结应力负载对于不同结构系统和在结构的不同位置是有变化的,在基础和连接等不连续的区域,负载最大,在连接处填入混凝土比直接的钢连接需要更小的连接力,受弯构件比支撑框架所受到的粘结应力小的多。承受横向荷载的含支撑的框架系统。每个结点处就像支撑上的轴向力转变为一种垂直荷载,在位置,拉力被传递至柱的基底,粘结应力在此处负荷最大。3交接面状态的判定约束力在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传递依赖于由于在壳内的塑性混凝土产生的压力和混凝土核心的收缩而产生的径向位移,以及钢管内部的不规则程度有关。径向位移仅仅局限于混凝土和钢的组合效应还未出现的范围,这时钢和混凝土的应变并不相同。因为CFT柱的截面是轴对称的,压力为P,可以导致横截面辐射e1扩大,对于钢管:(1)d=直径,t=壁厚,Es=弹性模量,c=混凝土线性收缩应变。压力范围取决于混凝土的粘度、两端潮湿度、混凝土自身承受的压力以及钢管直径;混凝土横向收缩值e2:(2)收缩的影响来自于混凝土自身,养护条件以及直径,交互表面可能存在三种状态:状态A:(3)状态B:(4)状态C:(5)e3钢管内部表面的不规则产生的间隙值。A状态:交互面上混凝土压力一直存在,收缩后的内部粘结强度是由钢和混凝土附着力提供的,这种状态被称为化学胶合力,当剪力增强超过这种粘结形成的承载力后,荷载主要由表面的机械咬合力承担。这时,存在两个特点:由表面压力相互作用产生的摩擦力,以及由钢和混凝土咬合产生的粘结应力,本论文没有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机械粘结应力;B状态:当发生收缩后,两种材料间出现了间隙,刚体产生运动,当其中一种材料受到推力时,只有较小的粘结强度和抗力;C状态:是一中间状态,粘结应力损失巨大,机械咬合力伴随不可预见到达B状态的行为。对CFT构件,从一种状态转变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试验是有益的。对此数据采用的缺省值一般为c=0.003,d/t=100。这数字表明当对混凝土的压力达到1.2MPa时,出现A状态,当d/t的值更小时,则需要更大的压力,实际条件下,这些压力很难获得。而收缩位移e2,一般都比e1大,这样在CFT中,状态A很难达到。对c取值0.003,d取值2540mm,那么为防止状态B出现,管内的粗糙程度应达到0.38mm。如果管径小,则应相应小些,在传统实践中,实际管内部的粗糙度一般能超过0.25mm。这就能预示出大多数CFT的表面状况都趋向于状态C。此外,这些比较还显示出,拥有大收缩度和大管径的CFT构件可能存在B状态。状态C提供可变性能,前提是混凝土与钢材表面不规则的咬合以及混凝土自身的收缩状态,先前提到,在比较大直径的钢管中,这种咬合力更小些;在更大直径的钢管中,或许不存在,且收缩状态是不确定的,长CFT构件和对管径大小的不确定性可能达到状态C。d/t的值很有意义,因为只有在管内保持不规则形状,咬合力才能有效阻碍混凝土滑动,拥有大的d/t值的钢管会在径向刚度上略低。因此容易扭曲而导致降低咬合效果产生的粘结应力。状态C这种不可预见的交合面状态,不仅沿长度而且在钢管内部的两种材料相交的边缘进行空间变化。这样的局部粘结应力的能力是不可靠的,必须在一个有限度的区域进行平均化,以便得到有用的设计值。计算机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钢—混凝土粘结应力,采取了一种将实体三维网格化为小单元,分析CFT柱中钢与混凝土的模拟状态,ANSYS和SAP通常用于这种分析。首先在钢或混凝土上施加轴向荷载或弯矩,接着弹性重分布达到一种混合作用,计算是以实际应用中的管直径、厚度与柱的长度来取值的。当交互面状态允许0滑动,粘结应力就按指数分布的实曲线,对混凝土的压应力使粘结应力正常化,其值在距施力点最近的交互面处达到最大(端部),但在大约距离端部d/2处近似为0,这种计算分布受长度影响不大,除非试件长度接近d/2。对于d/t值大于100的钢管来说,粘结应力接近零点的距离略小于d/2,而对于d/t值小于50的,则略大于d/2。正常化的粘结应力的极限值可达到1.0,在加压处0.2d范围内,滑动的长度再生了摩擦力,复制迭合了吸收无变化的粘结应力。滑动段荷载转换的特性以及在非滑动段粘结应力指数分布发展的特性、这些分析显示粘结应力的需求集中在某一区域,如果要避免滑动的发生,必须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不平衡荷载分布在小段区域内。4相应的试验的研究大多数评估粘结能力的试验为推力试验。粘结应力被定义为表面应力的平均值,与相对于钢管的混凝土核心刚体的滑动相关联。导致滑动的荷载为P,最大平均粘结应力为,表示为:(6)L=混凝土表面长度;另一种试验方案是去除空气隔离,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与钢的组合体,这样一来,公式(6)中P是在基础处转变为(传递)钢—混凝土复合比例的应力提供的最大荷载。在此类设备上已经进行过粘结应力试验的有Virdi,Dowling(1975),Shakir-Kalil(1991,1993a,b),Morishetal.(1979a,b),Morisnita以及Tomii(1982),得出的一些结论为:1、在偏心荷载作用下,值的增长率大于轴心受力;2、随着钢—混凝土交互面粗燥程度的增长值增长;3、无论安装不安装连接构件,值不变,连接键只有在滑动已经开始后才开始起作用。CFT粘结应力试验的试件直径最大达到300mm,大多数小于200mm,d/t值采用小于60,主要分布在15—35区间,这些试件的直径以及d/t取值要小于在实际中应用的构件,所以存在一个试验结果是否适用于实际的问题。5概括与总结通过确定建筑物对于粘结应力需求来设计和分析两种结构原型,分析结果显示,支撑构件粘结应力的需求大于抗弯构件。其中粘结应力需求的最重要部位是CFT柱与基础的连接,但支撑梁与CFT柱的连接同样重要,因为支撑起传送竖向构件力的作用。连接的细部对于粘结应力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有抗剪键的部件插入到混凝土填充物中来抵抗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滑移,可以大大减少粘结应力的要求。对于钢管与混凝土填充物交互面状态的分析显示了混凝土干缩的重要与柱直径对粘结应力性质的影响。如果防止了钢与混凝土交互面层发生滑移,那么粘结应力需求降低,并且沿交互面不超过直径的1/2,而对d/t值较大的钢管,其传送长度短一些,小一点d/t值,转换长度长一些。当滑移产生后,粘结应力沿滑动区域近似平均分布。先前的试验结果,用来检验影响粘结应力的因素,结果虽显得十分分散,但清楚的表明了三个趋势:1.矩形CFT柱的粘结应力低于圆形;2.不能明显看出粘结应力与混凝土的强度有关;3.粘结应力随管径和d/t值增大而降低。最后的现象值得重视,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益采用更大直径也就意味着更大d/t值的CFT柱,而过去没有这方面数据记录,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1) 郑振飞、陈宝春,钢筋混凝土无铰拱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1988年第4期2) 陈宝春、郑振飞,空间曲杆结构的内力分析,全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城市桥梁会议论文集,1990年5月,天津大学出版社3) 陈宝春、郑振飞,拱桥非线性温差的应力分析,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4) 郑振飞、陈宝春,福建古桥的建筑艺术,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5) 陈宝春、郑振飞,弯桥计算方法的研究述评,福建交通科技,1992年第2期6) 陈宝春、蒋春方、郑振飞,多格式斜桥受力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7) 郑振飞、陈宝春,拱桥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4期8) 陈宝春、郭金琼,安溪凤城悬索桥设计探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9) 陈宝春、郭金琼、郑振飞,铭选大桥设计,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0) 陈宝春等,某钢管混凝土拱桥静载测试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1) 陈宝春、张和秋、钱士唐,远行优先环交理论及其在紫阳分离式立交上的应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2) 陈宝春、吴明仁, PWS编索法在轻型悬索桥上的应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3) 陈宝春,肋板式钢筋混凝土悬索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增刊)14)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综述, 桥梁建设,1997(2)15) 陈宝春、郭金琼、毛承忠等,316国道福建闽清石潭溪大桥优化设计,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97(5)16) 陈宝春、孙潮,石潭溪大桥施工受力分析, 中国公路学报, 11(4),1998年12月,pp:51-5717)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桥设计计算探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12月, 26(6),pp: 81-8518) 陈宝春、邹中权,兰溪大桥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设计,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3(4),1998年12月,pp.73-7619)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设计,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199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 陈宝春、徐爱民,钢管混凝土拱肋截面温度场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1999(3):86-9121)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 等,コンクりート充填钢管ァーチ桥の非缐形地震応答特性,第25回地震工学研究発表会讲演论文集,1999.722)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中国における钢管コニケリート合成ァーチ桥ぉょび水平旋回架设工法の発展,桥梁と基础(日).1999(2)23) 陈宝春、陈友杰,钢管混凝土肋拱面内受力全过程试验研究,工程力学,17(2),2000年, pp. 44—50(EI收录)24) CHEN Baochun, LIN Ying, XU Aimin, Analysis of the CFST Arch Bridge Temperature Inner Forc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SCCS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Los Angeles , March, 2000, pp. 239--24625) Chen Baochun, Chen Youjie, Experimental Study on Whole Process of CFST Rib Arch Bridge under In-plane Loads,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SC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ch, 2000, Los Angeles, pp167--17226) 陈宝春、徐爱民、孙潮, 钢管混凝土拱桥温度内力计算时温差取值分析,中国公路学报, 13(2),2000年4月,pp. 52—56(EI收录)27) Baochun Chen, Shuisheng Chen, Yuqing Liu,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atural Vib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 Theories and Applying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th Experts), Y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pp136-14628)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设计探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505—51229) 陈宝春、刘织、林涵斌,世界海底隧道工程进展与台湾海峡通道构想,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4),2000年8月:51-5530) 陈宝春、陈友杰、刘玉擎,钢管与钢管混凝土复合拱桥,桥梁建设,2001(1),总第134期:17—2031) 陈宝春、孙潮、陈友杰,桥梁转体施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公路交通科技,2001(2),pp24—28 ,32) 刘玉擎、陈宝春、彦阪熙,架构式合成タイドァーチ桥の构造特性ぉょび耐震性能,构造工学论文集,Vol. 47A,2001.3,PP:1475-148433)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中国における长大スパン复合バランスドァーチ桥,桥梁&都市Project(日).2001(4),2001.4, pp:40-4434) Chen Baochun, Chen Youjie, Liu Yuqiong, HYBRID ARCH BRIDGE OF STEEL TUBE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9-21, Sept. 2001, Paries France35) 吴庆雄,陈宝春,高桥和雄等,中国におけるコニケリート充填钢管合成ァーチ桥の建设の状况と技术の课题[J]. 桥梁と基础(日),2001(10):40-46,36) 陈宝春、王来永、陈水盛, 钢管混凝土悬臂短柱试验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6),2001年12月,pp: 98-10337)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问题研究[J],桥梁建设,2002(3),总第143期,55-5938) Baochun Chen,STATE OF THE ART REPORT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August 28-31 2002, Tianjin, China, Science Press, 2002,Beijin: 759—765(ISTP收录)39) 陈宝春,欧智菁,王来永,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2002年12月,pp:838-84440) Chen Baochun,Hikosaka Hiroshi,Eccentricity Ratio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FST Columns,Advances in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Advances In Structures--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Aluminium, Sydney, Australia, 22-25 June 2003, A. A. Balkema Publisher, pp:973-978 (ISTP收录)41) 陈宝春、秦泽豹、 彦坂熙、陈友杰,钢管混凝土拱(单圆管)面内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5(4),2003年8月,80-84(EI收录)42) 陈宝春、王来永、欧智菁、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6),2003年12月,154-159(EI收录)43)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理论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36(12),2003年12月,pp:47-5744) Bao-Chun Chen,INSP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WULONGJIANG BRIDGE,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ris &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 18-19 December, 2003, Singapore, 41-4645) 陈宝春, 陈友杰, 王来永,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7(1),2004年1月,pp:24-2846) Chen Baochun,Hikosaka Hiroshi,Eccentricity Ratio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FST Columns,Advances in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Advances In Structures--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Aluminium, Sydney, Australia, 22-25 June 2003, A. A. Balkema Publisher, pp:973-978 (ISTP收录)47) 陈宝春、秦泽豹、 彦坂熙、陈友杰,钢管混凝土拱(单圆管)面内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5(4),2003年8月,80-84(EI收录)48) 陈宝春、王来永、欧智菁、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6),2003年12月,154-159(EI收录)49)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理论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36(12),2003年12月,pp:47-5750) Bao-Chun Chen,INSP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WULONGJIANG BRIDGE,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ris &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 18-19 December, 2003, Singapore, 41-4651) 陈宝春, 陈友杰, 王来永,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7(1),2004年1月,pp:24-28(EI收录)52) 陈宝春,拱桥技术成就与展望,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朝华出版社,2004年,121-12553) 陈宝春、黄卿维、盛叶,体外索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中外公路,24(2),2004年4月,34-3754) Bao-chun CHEN You-jie CHEN,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Truss Arch,Advances in Concrete an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ACS 2003, 17-19 September 2003, Xuzhou, China, pp:1367-137255) 陈宝春、杨亚林、孙潮,铝桥的应用与发展,世界桥梁,2004(2),2004年6月,68-7056) 陈宝春、黄福云、肖泽荣,钢管混凝土哑铃形短柱极限承载力的等效单圆管算法,公路交通科技,21(6),2004年6月:50-5357) 陈宝春,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肋刚度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4(3),2004年6月, pp:105-10958) 陈宝春、彭桂瀚,部分斜拉桥发展综述,华东公路,2004(3),2004年6月,89-9659) 陈宝春、秦泽豹,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面内受力性能分析,铁道学报,26(4),2004年8月:87-92(EI收录)60) Baochun Chen, Recent Advances on Design Theory of CFST Arch Bridges, Metropolitan Habitats and Infrastructure--IABSE Symposium, Shanghai 2004, IABSE Reports, Vol. 88, 244-24561) 陈宝春 刘振宇 孙潮,半圆形钢拱的空间稳定性试验,中外公路,24(5),2004年10月,61-6562) Bao-chun Chen, You-jie Chen, Ze-bao Qin, Hiroshi Hikosaka,APPLICA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 AND STUDY ON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rch Bridge IV, Advances in Assessment,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7-19, Novt. 2004, Barcelona, Spain, 38-5263) 陈宝春,黄玲,吴庆雄,波形钢腹板部分斜拉桥,世界桥梁,2004(4),2004年12月,5-864)陈宝春、肖泽荣,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拱肋灌注管内混凝土时的截面应力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8(1),2005年1月,73-7665)陈宝春、黄福云、盛叶.钢管混凝土哑铃形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2(1),2005年2月,187-19466) 陈宝春、肖泽荣 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哑铃形偏压构件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2(2),2005年4月,89-9567) 陈宝春,黄卿维, 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应用综述,公路,2005年7月,2005年第7期,45-5368)陈宝春、盛叶、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梁受弯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2(4),2005年8月,119-12569) Chen Baochun,State-of-the-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 brid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imensions of Bridge (Keynote paper), 24-25 October 2005, Fuzhou, China, 13-2470) 陈宝春,林嘉阳,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空间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005年第6期71)陈宝春,韦建刚,林英,管拱面内两点非对称加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39(1),2006年第1期:43-4972)陈宝春 杨亚林,钢管混凝土上承式拱桥桥型分析,公路,2006年第2期,1-473)陈宝春,黄卿维,600m跨径混凝土拱桥的试设计研究,中外公路, 26(1),2006年第1期:80-8274)陈宝春,超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研究进展,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4月:198-20475)陈宝春韦建刚林嘉阳,钢管混凝土(单圆管)单肋拱空间受力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3(5),2006年5月,99-10676)Baochun Chen, WEN-Jin Huang,Recent Achievements in Bridge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note report), Bridg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idges, Dubronvnik, Croatia, May 21-24, 2006, SECON HDGK, Dubronvnik, Croatia, 2006: 37-5677)Bao-chun Chen, Jing Gao, Huai-ying Zheng,Studies on Behaviors of CFST “Fly-bird-type”Arch Bridge, Bridg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idges, Dubronvnik, Croatia, May 21-24, 2006, SECON HDGK, Dubronvnik, Croatia, 2006: 205-21278)陈宝春,杨亚林,钢管混凝土拱桥调查与分析,世界桥梁,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73-7779)WU Qingxiong , TAKAHASHI Kazuo,CHEN Baochun , Using Cable Finite Elements to Analyze Parametric Vibrations of Stay Cables in Cable-stayed Bridges,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3(6), Aug20 2006:691-711.80)Bao-Chun Chen,Future Trends on Super-Long Span Arch Bridge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ISSEYE-9), Science Press, 18th—21th, Fuzhou: 1997-200281)CHEN Bao-chun, OU Zhi-jing, Analyses on Critical Load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Laced Columns Compressed Eccentrically,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August 2006, Harbin, China, 111-11582)陈宝春,欧智菁,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长细比影响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7(4),2006年第4期:73-7983)欧智菁,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面内极限承载力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7(4),2006年第4期:80-83(102)84)陈宝春,黄卿维,葡萄牙亨里克拱桥的设计与施工,世界桥梁,2006(3),2006年9月:1-485)陈宝春,韦建刚,林嘉阳,钢管混凝土拱空间受力性能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5),2006年10月:732-73886)陈宝春,王远洋,黄卿维,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新桥型构思,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6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09-21687)陈宝春,张伟中,汤意,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无风撑拱桥的设计构思,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6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29-23488)陈宝春、秦泽豹,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面内极限承载力计算的等效梁柱法,铁道学报,2006年第6期89)陈宝春,高婧,吴庆雄,钢拱桥发展概况,钢拱桥发展论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第30卷(增刊),2006年11月:22-3090)Wu Qingxiong, Takahashi Kazuo, Chen Baochun: Influence of Cable Loosening on Nonlinear Parametric Vibrations of Inclined Cabl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Vol.25, No.3, February20 2007: 219-237 (SCI, EI收录)91)吴庆雄,陈宝春,桅杆结构的斜索面内固有振动计算的修正Irvine方程,工程力学,24(4),2007年4月,18-2392)Bao-chun CHEN, Jing GAO, Lin YE, Long-Span Concrete Arch Bridges in China, Concrete Structures-Stimulators of development, Concrete Structures-Stimulators of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fib Symposium Dubrovnik 2007, Croatia, May 20-23, 2007: 69-7693)陈宝春,黄文金, 圆管截面桁梁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8(3),2007年6月,31-3694)Bao-chun Chen, Desig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Structural Design, 28-29 June 2007, Venice, Italy: 349-35795)陈宝春、欧智菁,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40(6),2007年6月:32-4196)陈宝春,韦建刚,管拱面内五点对称加载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7年6月,24(6):73-7897)陈宝春,吴庆雄,王远洋,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箱拱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7(3), 2007年6月:47-5398)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与研究最新进展,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II册),工程力学杂志社,2007年8月:395-39899)Bao-chun CHEN, An Overview of Concrete and CFST Arch Bridges in China (invited lecture), Proceedings of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2-14, Sept. 2007, Madeira, Portugal: 29--44100)Bao-chun CHEN, Yuan-yang WANG, Concrete Arch with Corrugated Web—A New Aprroach for Super-long Span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2-14, Sept. 2007, Madeira, Portugal: 807-814

5.1 科研项目(代表性的项目)1、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303):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项目负责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57):震后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加固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033):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077):基于压电智能骨料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时变应力监测方法与地震灾变机理研究,排名第二。5、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ABA059):钢管混凝土结构住宅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6、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06-K1-41):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7、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13617411):高层钢管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8、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3A006):大型油气储罐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5.2 科研获奖(代表性的项目)1、高层建筑多种组合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2013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高层钢管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湖北省巴东县太矶头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方法研究,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4、老住宅功能提高改造成套技术研究-结构试验研究,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5.3 教研项目(代表性的项目)1、湖北省教育科学“九五”课题(鄂教科规[1997]0076):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参与人。2、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3、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建筑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参与人。4、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建筑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教材体系研究,项目参与人。5、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外向型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参与人。6、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参与人。2009年7、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206):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0年8、教育部-欧特克公司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102年5.4 教研获奖(代表性的项目)1、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 国家级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5.5 论著及论文(含教材编写)1、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副主编,2004年8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1月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6月工程结构,科学出版社,主编,2012年2月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2012年8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主编,2012年8月2、科研论文(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钢纤维混凝土迭合梁截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理论分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1-3(2)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 纤维混凝土三桩厚承台开裂荷载计算,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8-9(3) 许成祥,李继祥,彭少民. 二次受力钢纤维混凝土迭合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16-8(4) 许成祥,吴军民.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 P35-37(5) 许成祥,夏心红. 多层轻钢结构房屋设计探讨,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3), P66-68(6)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1), P88-91(7) 许成祥,张建设. 基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动态安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2),P36-39(8)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 考虑二次受力碳纤维布加固短柱的抗震试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7),P27-30(9) Xu Chengxiang.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beam-column joint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ISTP收录, IDS 号: BV54N), Science Press(10) 许成祥,熊英,卢海林.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静载试验研究,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3), P101-102(11) 许成祥,李忠献,蔡卫东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2002,35(4),P92-96(12) 许成祥,徐礼华,杜国锋 . Grey correlation index analysis of bearing capacity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ression members.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ISBN 7-03-013765-5. 2004.8: P279 283(ISTP~收录, IDS 号: BAZ72)(13) 许成祥,张建设 . Dynamic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project network schedule.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IV). Science press. ISBN 7-03-014386-8. 2004.10: P1922 1926~(14) 许成祥,陈松,徐登鸿 . Huge oil and gas tanks structural damage and health monitoring. Third China-Japan-US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nd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ISBN. 2004.10: P1 -5(15) 许成祥.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5,1(1): 84~ 86(17)许成祥,徐礼华.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脚延性试验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8) Cheng-Xiang Xu,Li-Hua Xu and Jun-Ning Hua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Loading Transfer Mechanism of Joints i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Frame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Science Press . 2006(ISTP检索,IDS 号:BEZ49) P1922-1926(19) 许成祥,徐礼华,杜国锋等. 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模型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06,39(3):68-72(20)Cheng-Xiang Xu and Shu-Yong Geng. Taijitou No. 1 Landslide treatment Project and Its Effects Analysi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Science Press . 2006(ISTP检索,IDS 号:BEZ49) P2213-2218(21) 许成祥,彭少民. 采用分离模量分析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29(专辑II): 28-33(22) C.X.Xu and D.H.Xu.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ude oil tank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7(ISTP检索,IDS 号 :BHT08). P1449 -1456(23)许成祥,徐登鸿. 基于试验模态分析的原油储罐损伤识别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24) Xu Chengxi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Behavior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olumn Frame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008年.Science Press. 705-709(ISTP检索,IDS 号: BIU29)(25)许成祥,杜国锋. 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P116-119. 2008年.科学出版社.(26)许成祥,曾磊. 基于结滑移理论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优化设计. 混凝土.2008,230(12): 98-10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7) Chengxiang Xu, Changan Zhu and Shuzhen Xu.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ic Reponese on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Mode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ISTP检索) . P311-316(28) 许成祥, 贾善坡. 储罐结构有限元动力模型修正及参数辨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9) 许成祥,朱长安,许淑珍. 设置钢筋加劲肋薄壁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2010,30(suppl 2):231-236(30) 许成祥,马进军. 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空心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混凝土. 2010,230(12): 98-10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1)许成祥,陈建权.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0,43(增刊):200-205.ISSN 1000-131X/CN 11-2120/TU(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EI收录,Accession number:20110713656949)(32)Cheng-xiang Xu, Jian-Quan Chen, Shu-Zhen Xu. Analysis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hin-wa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with steel bar stiffeners . Proceeding of th El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Science Press . 2010, P498~520。ISBN 978-7-03-029530-9/TU.878(33)许成祥. 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与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0,7(3):126-130. ISSN 1673-1409/CN 42-1741/N(34) Chengxiang Xu, Zanjun Wu.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s of T- shaped concrete - 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join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68-373 (2012) pp 38-41(35) 许成祥,李雪平.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选型与设计.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2,9(1):139-141.(36) 许成祥,万波,张继承,马进军.十字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中节点抗体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 2012,42(3):80-83.(37) 许成祥,吴赞军,曾磊,张继承,马进军.T形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框架顶层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2, 33(8):58-65.(38) 许成祥,刘晓强,杜国锋,张继承. 十字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中柱节点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2,34(8):118-122.(39) Chengxiang Xu, Xiaoqiang Liu, Jicheng Zhang. Expeimental Rea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apatial jionts in a Composite frame consisting of CFST Crisscrpss Section Columns and Steel Baems. Proceeding of th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cience Press . 2012, P370-375.(40)许成祥,贾善坡,涂金钊,杜国锋. 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管道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48(6):1031-1037(41)许成祥,徐晶金. 震后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现状及展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10(13) 117-1183、教学研究论文(1) 许成祥,马成松,刘昌明. 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全国建材院校教育研究论丛(第二卷).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5.(2) 许成祥.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新论,南海出版公司.1998.12. P72-74.(3) 许成祥,卢海林,李继祥.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煤炭高等教育,2000,64(3),P73-74(4) 许成祥,刘昌明,马成松. 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两创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增刊)(5) 许成祥, 李继祥,马成松. 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3卷)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5.(6) 许成祥.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3卷).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5.(7) Xu Chengxiang ,Pu Zhongbia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g Practice.ISSN:1609-2902(8) 许成祥,王天华.《混凝土结构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设计.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2),P66-67(9) 许成祥,杜国锋. 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8. P116-119.(10) 许成祥,曾磊,刘昌明. 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9-12(11) 许成祥,曾磊,彭从文.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建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增刊),66-69,ISSN1008-7192

钢筋混凝土拱桥研究论文

一下是一篇论文,希望对楼主有帮助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施工技术摘要: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施工工艺主要特点是采用条形、分段预制构件使主拱先合拢成拱,然后安装微弯板、浇桥面组成整体。介绍327国道利沟大桥加宽施工中,构件预制、起吊、安装等施工技术。 关键词:刚架拱桥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是在双曲拱桥、桁架拱桥和斜腿刚架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主拱腿、实腹段、腹孔弦杆、斜撑和横系梁等构件拼组而成裸肋,然后在其上安装带有加劲肋的微弯板和悬臂板,并通过现浇混凝土桥面与裸肋结成整体组合结构。该桥型具有自重轻、材料省、整体性能好、外形美观、装配化程度高等优点。 327国道k164+k177处利沟大桥原为4m~30m双曲拱桥,桥宽仅7.94 m。1999年加宽7.06 m,列入山东省公路局养护改建工程。加宽部分下部为扩大式基础,重力式石砌墩台,上部为4m~30m钢筋混凝土刚架拱,该桥全长152.12m。利沟大桥加宽每孔采用三片拱肋,为卧式三片叠放浇筑,每拱片为实腹段一段、拱腿、斜撑、弦杆各二段共分七段预制,两台汽车吊(25t)同时起吊、翻身,炮车、挂车运输,有支架安装。实腹段与拱腿、弦杆与拱腿接头以及裸肋与横系梁接头采用钢板焊接接头(称干接头),以保证快速成拱;其余构件采用现浇混凝土接头(简称湿接头),以较大调节接头误差范围,节省钢材。同时,干接头钢板周侧缝采用环氧水泥砂浆,有效防止钢板锈蚀。 ①拱腿;②实腹段;③斜撑;④弦杆; ⑤现浇混凝土接头;⑥钢板焊接头;⑦横系梁 主拱片构造示意刚架拱桥受地形、跨径等限制,常规规划、建设采用较少。且现行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桥梁资料对该桥型施工技术介绍较少,缺乏施工经验,特别是拱片预制、吊装施工难度较大,现就利沟大桥加宽施工,构件预制、起吊、运输、安装等工艺要求及方法作简要介绍。 1 构件预制 327国道利沟大桥刚架拱桥的预制构件有:拱片12片,每片共计84根构件,横系梁112块,微弯板104块,悬臂板52块,全桥总计预制构件352块。为保证拼缝尺寸的精确度,预制构件采用放全桥大样进行预制。拱片预制采用卧浇且在竖向三片叠浇的方法,以节省预制场地,减少模板放样的工作量,并保证连接横系梁的预埋铁件位置的正确和避免放样差错,模板采用木制包白铁皮模板,方便加工。 1.1 构件预制场地 构件的预制在固定的混凝土预制场内进行。场地的铺筑,按如下程序进行:清除障碍物�粗整平�压实�测量并找平�铺片石(拳石)�浇混凝土面层。采用C15混凝土,厚6cm石砌地膜浇低标号混凝土,可充分利用当地砂石资源,又保证底模的强度和平整度。 1.2 拱片放样 采用坐标法放样,先放跨径尺寸,再分段放出纵横坐标,将坐标点连接到拱片下缘线。据设计尺寸定出拱片、斜撑、弦杆轴线,画出构件轮廓线及交角圆弧线,定出各吊点位置、横系梁联结点位置及大小结点位置。放样后由总工校核,临理工程师验收合格。 1.3 拱片模板 拱片为条弧形预制件,为制作方便、降低造价,可采用红松板材制作,用0.3mm厚的优质的铁皮覆包表面,这样既能达到钢模板的效果,又能现场加工,可缩短制作时间。为便于拆装,每块模板长3m~5m,接头采用企口式,模板厚5cm,为抵抗侧向弯曲,模板背面每隔50cm钉竖向肋木加固。 1.4 钢筋骨架制作与就位 钢筋骨架采用分部成型、整体入模的方法,采取先放置钢筋骨架,然后现场焊接接头和安装固定横向联结系预埋件,调整点焊好现浇混凝土接头处钢筋,校核无误后立模。施工时拱腿、斜撑、弦杆三部分提前加工成型,实腹段现场扎制,接头钢板提前加工,这样有利于分段接头钢板焊接时的位置准确,又便于各工序有效衔接,节省工时、方便施工、保证骨架成型的质量。 1.5 立模 把模板沿放样线拼装成整体,调整好板垂直度、直顺度、底部、上部用螺栓加固。接头缝用1cm厚的海绵条填塞,底模铺一层塑料薄膜。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剂。待第一片强度达到30%以上时,叠浇第二片、第三片,立模时,先做一层水泥掺粘土砂浆2cm 厚隔离层,然后加固模板,确保立模不变形,尺寸准确。浇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尺寸、钢筋尺寸、位置、焊接长度、预埋件数量、位置等做全面检查,无误后进入下道工序。 1.6 浇筑混凝土 严格按设计配合比配料、拌制。拌制时严格控制配合比及拌制时间,随时检查混凝土塌落度、和易性。浇筑时,每一预制段必须一次浇完,不留施工缝。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要控制振动时间,使混凝土表面达到不冒气泡、下沉、表面返浆平整。振捣器切勿碰撞侧模,也不能插入过深,以免模板变形。预制每个构件时,随机取样做三组混凝土试块,分别做3 d、7 d、28 d抗压强度试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25%后即可拆模。脱模后应及时养生,采取覆盖草袋并及时洒水,确保构件经常保持湿润。1.7 微弯板悬臂板预制 为了节省木材,采用土模,表层必须做6cm石灰土,并夯实。加强土模覆盖,以免经雨变形。横系梁的预制在浇筑地膜上,立木制包白铁皮的侧模板浇筑。可在大件预制的同时进行。 1.8 设置槽孔 为保证裸肋与桥面整体承受活载,在实腹段及腹孔弦杆截面的凸出部分,除应凿毛外,还需设置侧向齿槽或槽孔。槽孔的制作是在卧浇预制混凝土的构件时,在肋顶凸出部分紧靠上缘钢筋处,插入一块底面积为10×20(cm)的木块,于混凝土初凝前拔除成孔。同时在槽孔顶部留溢浆孔。每个槽孔中插入两根Φ8mm~Φ10mm的钢筋,长70cm,以便与桥面钢筋连接作为锚固筋。 2 构件的起吊 为使构件接头位置准确,起模前要将构件编号并复核尺寸,待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起吊。所有构件除实腹段应空中翻身外,其余构件均可直接翻身就位,其起吊翻身应须仔细小心,以免误伤构件。因此,利沟大桥所有预制构件起吊的重点是实腹段。因为实腹段内弧是二次抛物线,且为卧叠浇制,起吊不慎,容易因弯矩不等造成断裂或裂缝。其实腹段起吊过程如下。 (1)先将叠放的构件用撬棍多点微微撬动,同时准备2根~3根撬棍待起吊时再辅以撬动。 (2)用二台汽车吊(25t),分别拴住构件两端上、下缘吊环,拴下缘吊环必须用倒链,两吊车同时轻、慢提升,撬棍与之配合轻撬动,构件一端撬起的高度要控制在2cm之内,边撬边垫同一直径8mm的短钢筋,当4点一同上升上缘稍有移动时,再用20mm的短钢筋逐步深入,待与底部完全脱离,上部缓慢上升,下部倒链回放,使拴下缘吊链逐渐放长,构件逐渐立起,直至构件完全成垂直状,将倒链取下,构件翻身完成。 实腹段起吊示意(3)注意点:起吊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决不能使实腹段下缘两端点着地,造成跨中弯矩过大,而使构件发生裂缝甚至断裂。同时要注意两台吊车同时均匀、缓慢提升,保证两端升空高度一致,下缘回放迅速。 3 构件的运输 所有构件运输,根据构件重量采用10t~20t挂车,部队退役炮车最为理想。 (1)构件翻身完成起吊到一定高度,将准备好的拖车开入,使构件轻轻下放,构件两端吊环处放枕木,使构件两端不接触车厢为宜,然后用倒链将构件捆牢,以免在运输中倾斜或歪倒。 (2)吊装前修好预制场到桥位的便道,运输过程有专人指挥行驶,确保行车及构件的安全。 (3)其它构件可按安装次序直接起吊、装车、运输,但也要确保构件的完好、安全。 4 构件的安装 所有预制构件的安装应严格按设计说明及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前必须先搭好临时支架,准备好一切吊装设备、材料等。 4.1 临时支架的搭拆 本桥设计为有支架施工,因此在吊装前必须先搭设临时支架及安装操作脚手架。 4.1.1 支架的搭设 支架为临时支撑构件自重及分段接头施工方便,其位置均放在构件吊环处,同时考虑安装操作人员脚手架。构造:实腹段采用100×100(cm),其余采用100×200(cm)。每支架采用4根Φ48mm壁厚为3.5mm 空心钢管为立柱,每2m高设横撑及斜撑,同时,要进行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4.1.2 支架拆除 待接头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可松动楔木,实施落架,随后可拆除支架。拆除时应对称、均匀进行。 4.2 构件的安装 利沟大桥安装施工顺序及要求如下。 4.2.1 安装拱腿 拱腿起吊后,两端分别支撑于支座和支架上,支座内必须做浆,拱腿周围用硬木楔塞紧,尺寸就位检测准确。待微弯板安装完毕,拆除木楔后,再进行灌注侧壁砂浆,达到由铰结到固结目的。 4.2.2安装实腹段 用2台汽车吊同时起吊实腹段,在支架上与拱腿对接好后,电焊钢板接头,形成裸肋。 4.2.3安装裸肋部分横系梁 裸肋安装好后,安装拱腿与实腹段的横系梁,拱片内预埋的槽钢与横系梁预埋的槽钢由角钢相连焊接。焊前,由立柱底部木楔调整、控制好高程。焊好后立模浇接头混凝土。混凝土标号比构件高一级。 4.2.4安装斜撑 斜撑起吊后,分别支承于斜撑支座和支架上,斜撑底必须做水泥砂浆,支架可在安装裸肋完毕后搭设。 4.2.5安装弦杆 弦杆起吊后,分别支撑于弦杆支座和大节点上,调整弦杆与斜撑,弦杆与实腹段的接头位置,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先将弦杆与拱腿结合处的钢板、弦杆与实腹段接头钢筋焊接再浇混凝土接头。 4.2.6 安装弦杆部分的横系梁 弦杆安装完毕后,安装弦杆部分的横系梁,方法同4�2�3。安装前在实腹段及弦杆标出微弯板分块位置,安装时应从跨径两端向跨中进行,或拱顶向两端对称安放,砌缝均为1cm,板底要做浆。悬臂板安装要先搭支架,并与微弯板拉牢。板之间及与肋间的缝要用细石混凝土灌实,板底要用水泥砂浆勾缝。 5 构件拼接接头施工 构件安装的相应环节,要及时处理好构件的接头。利沟大桥施工,为能较大调节接头误差范围,减小接头拼接难度,采用干接头、湿接头及环氧水泥砂浆工艺,取得良好效果。 5.1 干接头施工程序 为保证安装时快速成拱,实腹段与拱腿、弦杆与拱腿接头以及裸肋与横系梁接头采用钢板焊接接头(简称干接头),全桥共272个干接头。其处理程序如下。 5.1.1 块件定位测量 构件起吊就位及时检测定位线、中线、高程,测量拱顶、拱脚、1/4处高程,各项指标及时调整直至满足设计。同时满足预留拱度(本桥为2.5cm)。 5.1.2 接头钢板检验 先清除污渍、锈蚀。检测两对接钢板有无缝隙、错位,是否牢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5.1.3 钢板接头焊接 要有熟练的专业技师,持证操作,所用焊条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焊接方法采用跳焊法,分段、对称交错焊接。既防止混凝土被烧坏,也可避免钢板局部过热变形。焊后,有专业技术员检验。 5.1.4 环氧水泥砂浆抹缝 接头焊好后,为防止干接缝中水气浸入,导致钢板锈蚀,接头钢板周圈用环氧水泥砂浆抹缝、颜色一致、外表美观。①环氧水泥砂浆的配比(质量比)为:环氧树脂E—44(6101)∶乙二胺(EDA)∶二丁脂∶甲苯∶细砂∶水泥=1∶0�1∶0�12∶0�18∶4�5∶1�5。②配制方法为:先称量前四种化学试剂倒入大容器内搅拌均匀,然后加入事先拌匀的水泥和砂混合料,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③注意:每次配料不宜过多,应随配随用,气温20 ℃时,有效使用时间为3 h~4 h。同时要注意,乙二胺毒性较大,操作人员须戴口罩和橡皮手套防毒。④使用效果:利沟大桥经一年多运行,接头所涂抹环氧水泥砂浆没脱落、裂缝,有效防止水气浸入。5.1.5 接缝养生 待接缝砂浆稍干后,先洒少量水,然后用黑色塑料薄膜将其周侧包扎紧,并定期洒水,以保持湿润,确保不脱落和强度的形成。 5.2 湿接头施工程序 为能较大调节接头误差范围,减少拼装难度,弦杆与实腹段、弦杆与斜撑接头采用现浇混凝土接头(湿接头),全桥共48个湿接头。其处理程序为:①块件定位、测量�②接头钢筋焊接�③安装湿接头模板�④现浇湿接头混凝土�湿接头混凝土脱模养生。 6 桥面系施工 6.1 现浇混凝土填平层及桥面 先将悬臂板与微弯板加劲肋外伸钢筋焊接,在每个预留肋顶槽孔内穿入两根10 mm~12mm,长70cm 的钢筋,然后将凹下去的三角形部分用现浇混凝土填平至微弯板顶,再铺设钢筋网现浇混凝土桥面。桥面的浇筑严格按路面施工规范进行。桥面混凝土每孔一天完成,避免施工缝。 6.2 现浇混凝土防撞栏 桥面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焊接防撞栏钢筋,立模,浇混凝土。 6.3伸缩缝处理 桥面浇筑时留出伸缩缝安装宽度,固定焊接伸缩缝,检测好高程,浇混凝土。混凝土标号为C40,混凝土掺入环氧树脂。浇好后,加强养生,确保混凝土强度。 7 施工注意事项 7.1 墩台帽、拱座台冒检测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桥位中线,跨径,墩台高程,弦杆支座位置、高程要满足设计要求,校核无误后方可吊装。 7.2 拱腿及斜撑伸入墩台帽30cm,在浇筑墩台帽时预留凹槽,并在凹槽内留深6cm,宽8cm的灌浆槽,确保各部位尺寸,位置准确。 7.3 吊安装前,两侧U型桥台背后最好填渗水性好的砂,碎石(卵石)等材料,保证填料的密实度,并填至台帽之上,以保证桥台受力时安全。 7.4 吊安装前干接头钢板、湿接头钢筋要检测,整型,使其位置、尺寸准确,同时要除锈蚀和污渍。构件凸出部分表面及构件湿接头表面必须凿毛。 7.5 拱片起吊要严格控制两端点的升空高度一致,必须在2cm之内。要恰当掌握预留拱度,及时检测。安装时严格操作程序。 7.6 环氧水泥砂浆的配制要严格配比称量,要随配随用,注意防毒。同时,不要将环氧残液或洗刷用具的残液倒入河中,以免污染河水,造成人、畜中毒。 7.7 制定质量、工期保证措施以及安全生产措施,防止人身及构件出现事故。要切实强化交通管制和高空作业、用电及施工机具的安全管理。 8 结语 327国道利沟大桥加宽,拱片采用三片卧叠预制,整体立模,分段浇筑,节省场地,拱片尺寸一致;采用干、湿接头,节点位置、尺寸控制准确。干接头能快速成拱,湿接头可较大调节接头误差范围,采用环氧水泥砂浆,能够有效防止水气浸入,砂浆不致随荷载振动而脱落,保证接头钢筋不锈蚀,为今后养护减少麻烦;预制地模采用石砌浇低标号混凝土,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保证底模强度,侧模采用红松木制包优质的白铁皮,既方便加工,又降低造价;钢筋骨架分段成型,现场焊接就位,有效节省工时,促进施工进度;采用2台汽车吊安装,有利拱片翻身就位,可方便拼装,减少工时;采用有支架安装,构件安装准确,工序少,工期短。因此,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具有较好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该桥的施工技术值得借鉴和推广。但是,还有许多环节,在今后的施工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1) 郑振飞、陈宝春,钢筋混凝土无铰拱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1988年第4期2) 陈宝春、郑振飞,空间曲杆结构的内力分析,全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城市桥梁会议论文集,1990年5月,天津大学出版社3) 陈宝春、郑振飞,拱桥非线性温差的应力分析,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4) 郑振飞、陈宝春,福建古桥的建筑艺术,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5) 陈宝春、郑振飞,弯桥计算方法的研究述评,福建交通科技,1992年第2期6) 陈宝春、蒋春方、郑振飞,多格式斜桥受力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7) 郑振飞、陈宝春,拱桥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4期8) 陈宝春、郭金琼,安溪凤城悬索桥设计探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9) 陈宝春、郭金琼、郑振飞,铭选大桥设计,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0) 陈宝春等,某钢管混凝土拱桥静载测试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1) 陈宝春、张和秋、钱士唐,远行优先环交理论及其在紫阳分离式立交上的应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2) 陈宝春、吴明仁, PWS编索法在轻型悬索桥上的应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4)13) 陈宝春,肋板式钢筋混凝土悬索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增刊)14)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综述, 桥梁建设,1997(2)15) 陈宝春、郭金琼、毛承忠等,316国道福建闽清石潭溪大桥优化设计,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97(5)16) 陈宝春、孙潮,石潭溪大桥施工受力分析, 中国公路学报, 11(4),1998年12月,pp:51-5717)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桥设计计算探讨,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12月, 26(6),pp: 81-8518) 陈宝春、邹中权,兰溪大桥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设计,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3(4),1998年12月,pp.73-7619)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设计,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199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 陈宝春、徐爱民,钢管混凝土拱肋截面温度场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1999(3):86-9121)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 等,コンクりート充填钢管ァーチ桥の非缐形地震応答特性,第25回地震工学研究発表会讲演论文集,1999.722)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中国における钢管コニケリート合成ァーチ桥ぉょび水平旋回架设工法の発展,桥梁と基础(日).1999(2)23) 陈宝春、陈友杰,钢管混凝土肋拱面内受力全过程试验研究,工程力学,17(2),2000年, pp. 44—50(EI收录)24) CHEN Baochun, LIN Ying, XU Aimin, Analysis of the CFST Arch Bridge Temperature Inner Forc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SCCS Conference on Steel an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Los Angeles , March, 2000, pp. 239--24625) Chen Baochun, Chen Youjie, Experimental Study on Whole Process of CFST Rib Arch Bridge under In-plane Loads,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SC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rch, 2000, Los Angeles, pp167--17226) 陈宝春、徐爱民、孙潮, 钢管混凝土拱桥温度内力计算时温差取值分析,中国公路学报, 13(2),2000年4月,pp. 52—56(EI收录)27) Baochun Chen, Shuisheng Chen, Yuqing Liu,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atural Vib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 Theories and Applying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th Experts), Y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pp136-14628)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设计探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505—51229) 陈宝春、刘织、林涵斌,世界海底隧道工程进展与台湾海峡通道构想,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4),2000年8月:51-5530) 陈宝春、陈友杰、刘玉擎,钢管与钢管混凝土复合拱桥,桥梁建设,2001(1),总第134期:17—2031) 陈宝春、孙潮、陈友杰,桥梁转体施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公路交通科技,2001(2),pp24—28 ,32) 刘玉擎、陈宝春、彦阪熙,架构式合成タイドァーチ桥の构造特性ぉょび耐震性能,构造工学论文集,Vol. 47A,2001.3,PP:1475-148433) 刘玉擎、陈宝春、彦坂熙.中国における长大スパン复合バランスドァーチ桥,桥梁&都市Project(日).2001(4),2001.4, pp:40-4434) Chen Baochun, Chen Youjie, Liu Yuqiong, HYBRID ARCH BRIDGE OF STEEL TUBE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9-21, Sept. 2001, Paries France35) 吴庆雄,陈宝春,高桥和雄等,中国におけるコニケリート充填钢管合成ァーチ桥の建设の状况と技术の课题[J]. 桥梁と基础(日),2001(10):40-46,36) 陈宝春、王来永、陈水盛, 钢管混凝土悬臂短柱试验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6),2001年12月,pp: 98-10337)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问题研究[J],桥梁建设,2002(3),总第143期,55-5938) Baochun Chen,STATE OF THE ART REPORT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August 28-31 2002, Tianjin, China, Science Press, 2002,Beijin: 759—765(ISTP收录)39) 陈宝春,欧智菁,王来永,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2002年12月,pp:838-84440) Chen Baochun,Hikosaka Hiroshi,Eccentricity Ratio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FST Columns,Advances in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Advances In Structures--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Aluminium, Sydney, Australia, 22-25 June 2003, A. A. Balkema Publisher, pp:973-978 (ISTP收录)41) 陈宝春、秦泽豹、 彦坂熙、陈友杰,钢管混凝土拱(单圆管)面内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5(4),2003年8月,80-84(EI收录)42) 陈宝春、王来永、欧智菁、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6),2003年12月,154-159(EI收录)43)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理论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36(12),2003年12月,pp:47-5744) Bao-Chun Chen,INSP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WULONGJIANG BRIDGE,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ris &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 18-19 December, 2003, Singapore, 41-4645) 陈宝春, 陈友杰, 王来永,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7(1),2004年1月,pp:24-2846) Chen Baochun,Hikosaka Hiroshi,Eccentricity Ratio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FST Columns,Advances in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Advances In Structures--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and Aluminium, Sydney, Australia, 22-25 June 2003, A. A. Balkema Publisher, pp:973-978 (ISTP收录)47) 陈宝春、秦泽豹、 彦坂熙、陈友杰,钢管混凝土拱(单圆管)面内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5(4),2003年8月,80-84(EI收录)48) 陈宝春、王来永、欧智菁、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6),2003年12月,154-159(EI收录)49)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计算理论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36(12),2003年12月,pp:47-5750) Bao-Chun Chen,INSP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WULONGJIANG BRIDGE,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ris &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 18-19 December, 2003, Singapore, 41-4651) 陈宝春, 陈友杰, 王来永,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7(1),2004年1月,pp:24-28(EI收录)52) 陈宝春,拱桥技术成就与展望,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朝华出版社,2004年,121-12553) 陈宝春、黄卿维、盛叶,体外索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中外公路,24(2),2004年4月,34-3754) Bao-chun CHEN You-jie CHEN,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Truss Arch,Advances in Concrete an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ACS 2003, 17-19 September 2003, Xuzhou, China, pp:1367-137255) 陈宝春、杨亚林、孙潮,铝桥的应用与发展,世界桥梁,2004(2),2004年6月,68-7056) 陈宝春、黄福云、肖泽荣,钢管混凝土哑铃形短柱极限承载力的等效单圆管算法,公路交通科技,21(6),2004年6月:50-5357) 陈宝春,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肋刚度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4(3),2004年6月, pp:105-10958) 陈宝春、彭桂瀚,部分斜拉桥发展综述,华东公路,2004(3),2004年6月,89-9659) 陈宝春、秦泽豹,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面内受力性能分析,铁道学报,26(4),2004年8月:87-92(EI收录)60) Baochun Chen, Recent Advances on Design Theory of CFST Arch Bridges, Metropolitan Habitats and Infrastructure--IABSE Symposium, Shanghai 2004, IABSE Reports, Vol. 88, 244-24561) 陈宝春 刘振宇 孙潮,半圆形钢拱的空间稳定性试验,中外公路,24(5),2004年10月,61-6562) Bao-chun Chen, You-jie Chen, Ze-bao Qin, Hiroshi Hikosaka,APPLICA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S AND STUDY ON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rch Bridge IV, Advances in Assessment,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7-19, Novt. 2004, Barcelona, Spain, 38-5263) 陈宝春,黄玲,吴庆雄,波形钢腹板部分斜拉桥,世界桥梁,2004(4),2004年12月,5-864)陈宝春、肖泽荣,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拱肋灌注管内混凝土时的截面应力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8(1),2005年1月,73-7665)陈宝春、黄福云、盛叶.钢管混凝土哑铃形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2(1),2005年2月,187-19466) 陈宝春、肖泽荣 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哑铃形偏压构件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2(2),2005年4月,89-9567) 陈宝春,黄卿维, 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应用综述,公路,2005年7月,2005年第7期,45-5368)陈宝春、盛叶、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梁受弯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2(4),2005年8月,119-12569) Chen Baochun,State-of-the-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 brid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imensions of Bridge (Keynote paper), 24-25 October 2005, Fuzhou, China, 13-2470) 陈宝春,林嘉阳,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空间受力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铁道学报,2005年第6期71)陈宝春,韦建刚,林英,管拱面内两点非对称加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39(1),2006年第1期:43-4972)陈宝春 杨亚林,钢管混凝土上承式拱桥桥型分析,公路,2006年第2期,1-473)陈宝春,黄卿维,600m跨径混凝土拱桥的试设计研究,中外公路, 26(1),2006年第1期:80-8274)陈宝春,超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研究进展,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4月:198-20475)陈宝春韦建刚林嘉阳,钢管混凝土(单圆管)单肋拱空间受力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3(5),2006年5月,99-10676)Baochun Chen, WEN-Jin Huang,Recent Achievements in Bridge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note report), Bridg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idges, Dubronvnik, Croatia, May 21-24, 2006, SECON HDGK, Dubronvnik, Croatia, 2006: 37-5677)Bao-chun Chen, Jing Gao, Huai-ying Zheng,Studies on Behaviors of CFST “Fly-bird-type”Arch Bridge, Bridg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idges, Dubronvnik, Croatia, May 21-24, 2006, SECON HDGK, Dubronvnik, Croatia, 2006: 205-21278)陈宝春,杨亚林,钢管混凝土拱桥调查与分析,世界桥梁,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73-7779)WU Qingxiong , TAKAHASHI Kazuo,CHEN Baochun , Using Cable Finite Elements to Analyze Parametric Vibrations of Stay Cables in Cable-stayed Bridges,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3(6), Aug20 2006:691-711.80)Bao-Chun Chen,Future Trends on Super-Long Span Arch Bridge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ISSEYE-9), Science Press, 18th—21th, Fuzhou: 1997-200281)CHEN Bao-chun, OU Zhi-jing, Analyses on Critical Load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Laced Columns Compressed Eccentrically,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August 2006, Harbin, China, 111-11582)陈宝春,欧智菁,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长细比影响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7(4),2006年第4期:73-7983)欧智菁,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偏心受压面内极限承载力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7(4),2006年第4期:80-83(102)84)陈宝春,黄卿维,葡萄牙亨里克拱桥的设计与施工,世界桥梁,2006(3),2006年9月:1-485)陈宝春,韦建刚,林嘉阳,钢管混凝土拱空间受力性能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5),2006年10月:732-73886)陈宝春,王远洋,黄卿维,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新桥型构思,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6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09-21687)陈宝春,张伟中,汤意,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无风撑拱桥的设计构思,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6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29-23488)陈宝春、秦泽豹,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面内极限承载力计算的等效梁柱法,铁道学报,2006年第6期89)陈宝春,高婧,吴庆雄,钢拱桥发展概况,钢拱桥发展论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第30卷(增刊),2006年11月:22-3090)Wu Qingxiong, Takahashi Kazuo, Chen Baochun: Influence of Cable Loosening on Nonlinear Parametric Vibrations of Inclined Cabl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Vol.25, No.3, February20 2007: 219-237 (SCI, EI收录)91)吴庆雄,陈宝春,桅杆结构的斜索面内固有振动计算的修正Irvine方程,工程力学,24(4),2007年4月,18-2392)Bao-chun CHEN, Jing GAO, Lin YE, Long-Span Concrete Arch Bridges in China, Concrete Structures-Stimulators of development, Concrete Structures-Stimulators of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fib Symposium Dubrovnik 2007, Croatia, May 20-23, 2007: 69-7693)陈宝春,黄文金, 圆管截面桁梁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8(3),2007年6月,31-3694)Bao-chun Chen, Desig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Structural Design, 28-29 June 2007, Venice, Italy: 349-35795)陈宝春、欧智菁,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40(6),2007年6月:32-4196)陈宝春,韦建刚,管拱面内五点对称加载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7年6月,24(6):73-7897)陈宝春,吴庆雄,王远洋,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箱拱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7(3), 2007年6月:47-5398)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与研究最新进展,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II册),工程力学杂志社,2007年8月:395-39899)Bao-chun CHEN, An Overview of Concrete and CFST Arch Bridges in China (invited lecture), Proceedings of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2-14, Sept. 2007, Madeira, Portugal: 29--44100)Bao-chun CHEN, Yuan-yang WANG, Concrete Arch with Corrugated Web—A New Aprroach for Super-long Span Arch 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12-14, Sept. 2007, Madeira, Portugal: 807-814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国家科委攻关计划“横张预应力砼梁工艺及性能试验研究”,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成套技术示范”和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易志坚: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裂纹弹塑性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裂纹线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成为国内外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种独立方法;首次提出了加筋土稳定和破坏的断裂力学机理;第一次提出了“过渡层”的概念及过渡层的损伤将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低应力水平下破坏的机理,提出了设置隔离层的路面结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刘忠: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桥梁非线性与空间分析研究。在大跨径拱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顾安邦:教授,博士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径桥梁的非线性分析、稳定分析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三项,以及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贡献奖”和“茅以升桥梁大奖提名奖”,出版科技著作和教材五部,发表论文50多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 协助指导博士生3人,并担任虎门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为桥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梁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学会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主持并参加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9篇,一级学报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参编教材三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在高速铁路中,率先提出了车—路垂向耦合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在加筋土强度机理方面,率先提出了等效侧向约束力模型;在可靠度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非线性相关可靠指标改进、简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近年研究了区域性或特殊条件下部分土工结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向中富:男,教授、硕士导师. 1960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道桥系桥梁与隧道专业,工学硕士,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咨询协会咨询专家。向中富教授长期从事桥梁工程教学(主讲“桥梁工程”、“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等)、科学研究及技术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设计理论(特别是桥梁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梁稳定性等)、桥梁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梁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桥梁工程研究课题,出版《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梁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教师奖3项。徐林生:男,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生,浙江桐乡市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师从中科院孙钧院士),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学会理事。作为项目主持和主研人员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达20多项,获各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与地下结构工程、桥梁基础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王成:男,工学博士、教授。1962年9月出生,岩土与地下工程系主任,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桩基础结构、隧道围岩结构、边坡锚固结构等的损伤断裂分析、缺陷及承载力研究,主持及主研纵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应用数学和力学》、《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多种学术刊物、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十余篇次。目前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10名,并协助后勤工程学院和重庆大学土木学院指导博士研究生各一名。韩西:男,汉族,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1964年12月生,重庆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现任实验教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学会会员、重庆市公路学会会员、桥梁及隧道工程学科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中国工程物理院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及重庆交通大学基金项目共1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6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徐君兰:女,教授。1936年2月21日生,1959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本科专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级咨询专家(重庆市科技咨询协会)。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过多项大跨度桥梁的科研工作, 编写出版了多部桥梁工程方面的专著,在大跨悬索桥的设计理论和桥梁施工控制工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应用于多座特大桥的设计施工中,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大跨桥梁的结构分析和工程控制。曾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已指导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十四人。 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很早就从事拱桥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及工程控制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并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悬索桥和吊拉组合桥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径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拱桥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非线形因素影响研究”、“邕宁大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虎门大桥施工控制研究”、“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收缩、徐变特性研究”、“乌江PEC吊拉组合桥设计与施工研究”等。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共10余项,确保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大桥、亚洲最大跨度的中承式混凝土拱桥--广西邕江大桥、第一座吊拉组合桥--贵州乌江大桥、最大跨径的石拱桥--丹河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等顺利建设。目前正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示范”,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顶目“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跨径桥梁监测、加固、养护成套技术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大跨径桥梁结构体系研究;(2)大跨径桥梁几何、物理及温度非线性分析;(3)大跨径桥梁静、动力稳定性研究;(4)大跨径桥梁施工及工程控制研究;(5)大型桥梁建设和管养技术研究混凝土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桥梁建设的实际情况,就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弯预应力混凝土梁、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载行为、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科委攻关计划“横张预应力梁性能及工艺试验研究”,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设计原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疲劳设计原理”,国家科委和交通部的重点科研项目、重庆市科委与重庆市交委等的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有特色、有档次的科研成果。其中“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被国内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首创,并且已在渝长高速公路多座桥梁上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已获得或公开的国家专利8项。本研究方向的成果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向在桥梁结构抗震以及钢混组合式桥梁结构设计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正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半主动智能控制”,国家春晖计划项目“钢—砼结合梁桥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钢-混凝土复合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3)桥梁抗风与抗震;(4)旧危桥增强机理与加固维护新技术研究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本研究方向在“裂纹线场参量的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和裂纹线场弹塑性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并数十次被国内外文献所引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断裂力学原理提出了具有超常承载力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新结构,发表论文50多篇,被SCI、EI大量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重点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同时,在主要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该方向还针对桥梁结构中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实践日益增多,以及随着大批桥梁进入老化期,开展桥梁结构的检测、评估、加固、维修及健康诊断。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梁结构状态诊断和静、动力性能评价模式研究;(2)结构损伤机理与桥梁衰变性态试验研究;(3)混凝土桥梁的FRP、预应力FRP加固、增强技术研究;(4)桥梁防撞保护结构的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桥梁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从80年代就开始结合实际工程,解决桥梁基础工程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问题。本方向在桩基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已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计算推力桩的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及钻(挖)孔灌注推力桩桩土参数的取值范围,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交通部标准桥梁地基基础规范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岩体力学性能的基础研究中,将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原理应用于地下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研究,将弹塑性断裂力学的裂纹线场分析方法首次用于研究岩体断续节理的损伤与断裂行为,取得若干创新成果,在《应用数学和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0多篇次。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梁桩基设计理论研究;(2)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及超长桩承载性能研究;(3)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评价以及环境灾害风险分析;(4)特殊条件下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和本构关系试验;(5)考虑基质吸力、应力路径的土的力学性状试验;(6)特殊地质条件下(高原冻土、岩溶地区)道路、地下工程修建技术。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岩石动、静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长大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技术”、“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以及“山岭隧道爆破掘进的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5篇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首次发现了岩溶区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变形超前释放的基本规律以及隧道侧面岩溶引起隧道偏压现象;首次提出了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反演分析新技术,在岩溶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岩石加、卸荷过程中声-应力相关性理论模型以及岩体卸荷本构模型;提出了高地应力区岩爆形成机制和判据,建立了隧道工程岩爆特征与防治措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岩体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模型;在冻土隧道回冻预测分析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开发了公路隧道送排式纵向通风、照明控制系统,编制了《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2)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系统力学问题研究和力学行为模拟;(3)隧道工程安全的智能控制及仿真数值模拟研究;(4)公路隧道结构缺陷测试及安全性分析;(5)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研究。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获奖、专利、文章、著作) 序号 成果(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授权国家,时间 1 万县长江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 2 低预应力度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 重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年 3 用扩张卡尔曼滤波器有限元方法反分析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动态研究 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 4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 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2年 5 特大石拱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6 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拱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7 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许沟特大桥设计、施工及其监控技术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8 横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研究 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03年 9 大跨径斜拉桥稳定性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10 大跨径钢管拱桥无支架吊装技术研究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11 混凝土桥梁工程控制抗震能力和承载力测评方法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2005年 12 由立柱竖转形成的八字拱桥的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ZL 00 1 30630.8) 13 设置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书(ZL 00 1 13169.9) 14 设置透水滤浆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书(ZL 01 1 07124.9) 15 一种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方法 发明专利公报( CN 1205378A) 16 混张工艺制作的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ZL 03 2 37674.X ) 17 The Method and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ly 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EI)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4 Feb 18 Analytic Model of A Long-Span Self-Shored Arch Bridge(EI)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ASCE. 2002.01 19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an eccentric crack loaded by two pairs of anti-plane point(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3.7 20 A new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echanics(EI) Damag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VII 2003 21 General form of matching equation of elastic-plastic field near crack line for mode I crack under plane stress condition(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1.10 22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ehicle-Sub grade Model of Vertical Coupled System(SCI&EI)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1) 23 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技术难点及力学问题(EI)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2004.9 24 Forecast Analysis for the Re-frozen of Feng Huoshan Permafrost Tunnel on Zing-Tibet Railway(SCI&EI)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1) 25 《公路与桥梁抗洪分析》 人民交通出版社 26 《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人民交通出版社 27 《土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8 《预应力砼桥梁新技术探索与实践》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9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5 30 《川藏公路隧道高地应力与岩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2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现如今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水平进行阐述,可以从技术创新体制建设方面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描述,中心要明确等等。

正文:

现如今,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来满足人民对交通便利的需求,成为桥梁建设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相信随着施工施工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及计算软件的普及,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公路桥梁施工方法。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桥梁施工单位与其他一些企业一样,工作任务仍要靠上级直接下达命令,所要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改进还要靠有关部门立项拨款才可进行后续工作,而当桥梁施工完成后又往往束之高阁,只有一小部分能产生应有的可观效益。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我国桥梁建设行业与真正的国际标准要求还是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使得企业在桥梁施工的技术创新方面的紧迫感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首先,在技术创新体制建设方面出现了缓慢进展的局势。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令要求大型桥梁施工单位要建立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系统的创新体系,但仅仅有一小部分的企业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大部分桥梁施工单位仍选择维持旧有的施工技术体制,甚至有些企业仅仅在表面上建立了技术中心,而实际上却没有按新的体系运行。

其次,桥梁施工单位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施工建设市场的不完善和一些不良的施工风气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只要能拿下桥梁施工工程就可以把一系列的任务都能完成,这也就造成了他们重经营轻技术问题的产生。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施工技术创新的投入还是不够。这也就导致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多数桥梁施工单位对于科技的投入量不够,技术进步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产业升级相应滞缓。

施工人员可以利用强制式来对混凝土的拌制,需要注意的是拌制时间一定要达到施工要求,拌制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因为搅拌时间如果过短,那么混凝土的混合将不会均匀,而搅拌时间如果过长,那么将会破坏混凝土原材料的结构。

同时,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的用量。只有科学的控制水灰比例,减少混凝土的干缩量。只有把混凝土拌制均匀,才能达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从而满足桥梁施工的需要。

良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不仅能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还能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这样会使由温度造成的裂缝产生几率得到降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插入式振动器的振实来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是不允许过振现象所导的混凝土表面粗、细集料离析而靠近模板的混凝土表面集料集中问题的出现,也要注意不可产生漏振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麻面、蜂窝、孔洞、裂缝等质量问题。

在每次地振捣部位振动直到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才可以徐徐提起振动器。总之,混凝土的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只有混凝土振捣的结果符合要求,才能使桥梁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裂缝是桥梁施工的主要病害,那么对于防止裂缝产生的关键在于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收浆完成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的状态。由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热量,混凝土空心板在浇筑完成后必须在侧模外喷水散热,以免混凝土由于温度过高,体积膨胀过大,在冷却后体积收缩过大产生裂缝。

在桥梁工程的施工期间,预应力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在后期的相邻标段的现浇梁施工时,却发现梁顶面的高程出现异常,这很可能是由于边墩顶内侧支座脱空造成的。在对桥梁预应力问题的处理中,桥梁施工单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桥梁的基础、桥墩、现浇梁施工的各个工序都会造成预应力问题的发生。

在桥梁可以通车后,气温回升会造成桥梁弯处梁不同程度发生了支座脱空现象, 使桥面伸缩缝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使路面无法正常行车。支座脱空的处理方法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需要将箱梁整体起顶后进行支座位移,同时要对墩帽及桥墩进行加宽处理,基础要增加钻孔桩。匝道被迫封闭,处理时间长达半年。

局部蜂窝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强度大大降低了结构的严密性,其疏松的结构强度几乎达到了最低点。在桥梁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局部蜂窝问题,会导致它所承受能力极大地减少,并且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的几率更大,大大地降低了桥梁施工工程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现如今,我国的桥梁施工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利用现有的施工技术来满足人民对交通便利的需求成为桥梁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信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桥梁施工方法,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混凝土哪一类研究方向论文较多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多年来,关于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对其发展方向的制定,过于偏重于使其达到某种或综合的优良性能这一基本原则上,而对其耐久性重视程度不够。90 年代初高性能混凝土概念提出后,促使人们加强了对混凝土材料的施工性和耐久性的研究,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则是将单纯的材料性能的获得与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时的必然方向。1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应该具有下列某些或多项优良性能: (1) 优良的施工性:能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并尽量降低振动噪音和振实能耗; (2) 强度高:尽量减少肥梁胖柱,并要考虑到建筑的美学效果和结构挠度以及功能等方面的要求; (3)耐久性优良:如抗冻性、抗渗性、抗冲击性、抗水砂冲刷性等; (4) 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超早强、低脆性、高耐磨性、吸声、自呼吸性等。尽管在开发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过程中,一般都要使用高性能外加剂和性能优良的掺合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节约水泥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但高性能混凝土的提出者及研究开发者都很少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过分强调在任何工程中都使用高强混凝土,无凝是对宝贵而有限的地球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最早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教授。简要地说,符合以下条件的高性能混凝土才真正能称得上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1) 所使用的水泥必须为绿色水泥,砂石料的开采应以十分有序且不过分破坏环境为前提; (2) 最大限量地节约水泥用量,从而减少水泥生产中的“副产品”———CO2 、SO2 和NOx 等气体,以保护环境; (3) 更多地掺加经加工处理的工农业废渣,如磨细矿渣、优质粉煤灰、硅灰和稻壳灰等作为活性掺合料,以节约水泥保护环境,并改善混凝土耐久性; (4) 大量应用以工业废液,尤其是黑色纸浆废液为原料改性制造的减水剂,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其它复合外加剂,帮助其它工业消化处理难以处治的液体排放物; (5) 集中搅拌混凝土,消除现场搅拌混凝土所产生的废料、粉尘和废水,并加强对废料、废水的循环使用; (6) 发挥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势,通过提高强度,减小结构截面积或结构体积,减少混凝土用量,从而节约水泥和砂、石的用量;通过改善施工性能来减小浇筑密实能耗,降低噪音;通过大幅度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结构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节约维修和重建费用,减少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使用; (7) 对大量拆除废弃的混凝土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再生混凝土。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 尽管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相对节能的建筑材料,但随着世界水泥年产量和混凝土浇筑量的不断增加,它对资源、能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据估算,生产1t 水泥熟料所排放的CO2 约为1t ,同时还要排放SO2 、NOx 等有害气体,CO2 的大量排放直接导致“温室效应”,而SO2 、NOx 等气体的排放则会引起“酸雨”现象,由于收尘设施不佳,水泥生产还排放出大量粉尘,水泥厂一直被看作环境污染源;水泥工业也是耗煤、耗电大户,水泥的大量生产和应用还将导致地球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混凝土能否长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不仅要求其具备在耐久性、施工性和强度等方面的高性能,而且最关键之处在于其绿色“含量”是否高。水泥虽然只占混凝土所有原材料质量的10 %~20 % ,但水泥工业生产中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几乎占混凝土能耗的50 %~60 %;混凝土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到浇筑成型的整个过程中,水泥工业是排放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最大的污染源。 因而,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首要条件是生产和使用节能型、环境污染少的绿色水泥。“绿色”型水泥生产是将资源利用率和二次能源回收率均提高到最高水平,并能够循环利用其它工业的废渣和废料;技术装备上更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产品除了全面实行质量管理体系外,还真正实行全面环境保护的保证体系;粉尘、废渣和废气等的排放几乎接近于零,真正做到不但自身实现零污染,无公害,又因循环利用其它工业的废料、废渣,而帮助其它工业进行三废消化,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3 开发研制和应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尚需进行的工作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从原材料到具体工程应用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很多。实现水泥生产“绿色化”一个环节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开展如下工作: 第一、要加强混凝土科研开发、标准制定、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等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大“绿色”概念的宣传力度,引起混凝土工程领域各环节的高度重视。 第二、工程设计人员应更新传统的混凝土设计方法,敢于在重大工程中掺用活性混合材料和加大掺量;施工人员要提高质量意识,严格施工,加大活性混合材掺量对混凝土各项性能所产生的益处已众所周知,但未被工程界充分重视。比如,对粉煤灰的应用问题,尽管科研工作者早就着手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但目前即使在商品混凝土中粉煤灰的实际掺量一般也只有15 %左右,很少超过20 %。有人曾研究过粉煤灰替代率为35 %~50 %的低强度等级混凝土(14MPa)的性能,认为可大量用于道路的路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尤其适合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和海工混凝土工程。再如针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人们并没有象所期望的那样加大活性混合材的用量,控制某些种类防冻剂和早强剂的掺量,或者重视低碱水泥的使用,以致范围广泛的混凝土工程碱集料破坏现象仍很严重。 第三,研究对工业废渣行之有效的加工方法、加工设备,以期充分利用其活性;在工业废渣利用方面,还要坚持贯彻优质优用的原则,即超细磨矿渣和优质粉煤灰主要用于配制高强度混凝土,而配制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一般仍应采用普通细度矿渣或低等级粉煤灰。 第四,开发适合于掺活性混合材混凝土的高性能外加剂,以解决掺混合材对混凝土性能产生的某些负面效应,同时还可避免过分提倡混合材超细磨所引起的能耗问题。通过掺用合适的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可配制出各种性能相当优异的混凝土。对于大掺量普通细度活性混合材的混凝土,通过掺加有效的激发剂,有望改善其早期强度,但应严格限制激发剂中C1 和SO2的含量,或禁止使用这类激发剂,以免引起钢筋锈蚀或碱集料反应。 第五,研究一种或多种活性混合材和外加剂与水泥矿物成分的超叠加效应,以便针对具体材料提出最佳设计方案。 第六,对纸浆黑色废液进行加工处理,开发以纸浆废液为主要原材料的各种外加剂,并扩大其使用范围,长期以来,黑色纸浆废液一直是导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其它河道水质严重污染的“元凶”。我国大约有9000 多家造纸厂,每年产生的黑色废液大约有30 亿~90 亿t ,绝大多数厂家都把未经处理的废液直接排放到江河中,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竟占我国所有化工污染的1/ 4 ! 尽管国家已对部分厂家实行了关停并转,但处理纸浆废液的任务仍刻不容缓。利用纸浆废液来制取混凝土减水剂不仅可以节省工业萘的消耗,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可帮助造纸厂处理并循环利用废液,减少其对环境、工农业生产以及人身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 第七,研究和制定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法、验收标准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都要求掺加活性混合材,然而,除硅灰和稻壳灰等外,活性混合材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主要在后期。如果仍沿用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法和验收标准,即以28 d 抗压强度来衡量混凝土的质量,则不符合实际情况,势必要造成强度和材料的浪费,也影响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难以推广,这与混凝土“绿色化”的真正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另外,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具有较为优良的耐久性,但对混凝土质量评定的传统和现行的标准只考虑强度,而对耐久性指标一般不予考虑,希望新标准中增加耐久性指标。 第八,应针对当前城市改造过程中大量拆除旧结构物混凝土,研究出一整套破碎、分级技术,开发再生混凝土,用于浇筑强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地坪、中低等级混凝土路面、路基等工程。

摘 要: 建筑结构的现场检测,按结构、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和钢结构现场检测。通过对混凝土建筑结构、砌体结构及钢结构现场检测方法的总结、分析、评价,结合检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提出对结构现场检测技术的展望。 关键词: 建筑结构;检测方法;非破损检测;强度 引言 建筑结构的现场检测,按不同结构、不同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和钢结构的现场检测,本文试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1、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方法 混凝土结构宏观性能试验方法是“试件试验”。这类方法以试件破坏时的实测值,作为判断混凝土性能的依据较为直观,称为破损性实验,由于试件中的混凝土与结构中的混凝土质量、受力状况及各种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对于建筑结构的现场检测也不太适用。 20 世纪30 年代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方法发展起来了,如回弹法、超声脉冲法等在不破损混凝土的条件下进行现场检测。 1. 1 回弹法 回弹法是用回弹仪弹击混凝土表面,由仪器重锤回弹能量的变化,反映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性质,测量混凝土的表面硬度推算抗压强度,是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中常用的一种非破损试验方法,我国已编制了规范。 回弹法的主要优点是:仪器构造简单,方法易于掌握,检测效率高,费用低廉,影响因素较少,但还存在一定不足:回弹值受碳化深度、测试角度的影响,石子种类对其也有影响,要对回弹值进行不同的修正,对存在有质量疑问区域的混凝土,需用其它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测。 1. 2 超声脉冲法 用超声脉冲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是测试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参数,找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这些参数的关系,确定其抗压强度。 混凝土是各向异性的多相复合材料,内部存在广泛分布的砂浆与骨料的界面和各种缺陷,使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要比在均匀介质中复杂得多,产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并出现较大衰减,因此超声脉冲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虽然能够检测出混凝土内部存在的问题,但是对测试仪器、换能器与混凝土的强度和超声传播声速间的定量关系受到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质及配合比的影响;测试试件的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建立高拟合度的专门曲线,使用时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精度。 1. 3 超声回弹综合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是建立在超声传播和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相互关系上,以声速和回弹值来综合反映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一种非破损检测方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单一指标评定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它把石子和测试面的影响,从检测结果中加以修正,对于多指标综合,能较全面地反映与混凝土强度有关的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了测试精度。 1. 4 钻芯法 钻芯法与前3 种方法不同。它用专用取芯机从被检测的结构或构件上直接钻取圆柱型的混凝土芯样,并根据芯样的抗压试验强度,推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一种较为直观可靠的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由于需要从结构上取样,对原结构有局部损伤,所以是一种现场检测的半破损试验方法。 钻芯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都制定了各自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提出了相应国际标准草案( ISO/ DIS7034) 。 1. 5 拔出法 拔出法试验也是一种半破损检测方法,它是用一金属锚固件预埋入未硬化的混凝土浇筑构件内,或在已硬化的混凝土构件上钻孔埋入一膨胀螺栓,然后测试锚固件或膨胀螺栓被拔出时的拉力,由被拔出时的锥台型混凝土块的投影面积确定混凝土的拔出强度,并由此推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拔出法在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已广泛得到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曾提出关于测定硬化混凝土拔出强度的国际标准草案( ISO/ DIS8046) 。 1. 6 超声脉冲法 超声脉冲法是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和操作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当结构混凝土中存在缺陷或损伤时,超声脉冲通过缺陷时会产生绕射,传播的声速要比相同种类材质无缺陷混凝土的传播声速要小,声时偏长;缺陷界面上产生反射,因而能量显著衰减,波幅和频率明显降低,接收信号的波形平缓,甚至发生畸变,因此可判别混凝土的缺陷与损伤,这在工程验收、事故处理和已建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工作中,可为结构补强和维修,提供可靠的判别依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波形显示的超声检测仪方可用于探伤,而无波形显示的数字式声速仪,只能提供声时和声速作为唯一的判别依据,容易造成误判。 1. 7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位置和钢筋锈蚀检测1. 7. 1 钢筋位置的检测 对已建混凝土结构作可靠性诊断和对新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鉴定时,要求确定钢筋位置、钢筋情况,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为所取部位避开钢筋,也常作钢筋位置检测。常用的电磁感应法检测,比较适用于配筋稀疏和混凝土保护层不太厚的情况,当钢筋位置在同一平面或在不同平面内距离较大时,测得的结果比较满意。 1. 7. 2 钢筋锈蚀的检测 混凝土若质量差、工作环境恶劣或其它原因使结构产生各种裂缝,就会造成钢筋的锈蚀。而钢筋锈蚀则导致混凝土保护层胀裂、剥落,钢筋有效面积削弱等,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而对已建结构进行结构鉴定和可靠度诊断时,必须对钢筋锈蚀进行检测。 用半电池法测量钢筋表面与探头之间的电位差,以判断钢筋锈蚀的可能性及锈蚀程度。 2、砌体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 砌体结构主要指砖砌体,砌体强度是由砖块和砂浆强度或施工时制做的砌体试块强度来决定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从砌体结构上截取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而砌体结构的特点导致取样存在较大难度,取样时的扰动又会对试样产生较大损伤,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砌体结构的现场原位非破损或半破损试验方法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 2. 1 砌体强度的间接测定法 砌体强度与砂浆和砖块强度有直接关系。由砂浆和砖块强度等级可确定砌体的抗压强度,间接测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和专门的测试方法,测量砂浆和砖块的某一项强度指标或与材料强度有关的某一项物理参数,并由此间接测定砌体强度。 (1) 冲击法。依据物体破碎时所消耗的功与破碎过程中新产生表面积成正比的基本原理、由事先建立的单位功表面积增量和抗压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求得砂浆或砖块试样的强度。 (2) 回弹法。检测砖块和砂浆强度的基本原理与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回弹法相同,只是采用专门的砂浆回弹仪,因为砖的表面硬度与强度有良好的相关性,所以,此法精度高,且简单、适用。 (3) 推出法。推出法又称顶推法、剪法,具体称单砖单剪法。即把一单砖的顶面、两侧面砂浆清除,只留底面,用特制的小千斤顶将其“顶出”,在极限状态时,测得砖与砂浆的粘接抗剪强度,并根据抗剪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推出抗压强度。 此外尚有筒压法、点荷法等通过测定砂浆的强度来测定砌体强度的方法,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2. 2 砌体强度直接测定法 (1) 抽样检测法。主要包括切割法与取芯法,切割法切割的试件宠大,搬运过程中扰动大,造成试验结果的离散性大,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只限于庞大砌体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及对其它方法的校准。取芯法是对芯样作抗压和抗剪试验,对砌体扰动也很大,其试验结果不太一致。 (2) 原位检测法。主要包括扁顶法、原位轴压法和原位剪切法。扁顶法是采用扁式液压测力器装入开挖的砌体灰缝中进行砌体强度的原位检测方法,它较好地克服了取样法的不足,但设备复杂,允许的极限应变较小,测定砌体的极限强度受到限制。原位轴压法是对扁顶法的改进,其原理与其一致,测定砌体的极限抗压强度,推算其标准抗压强度,缺点是设备较沉重,使用不便,原位剪切法是在墙体上直接测试砌体通缝的抗剪强度,由于对测试部位有限制,使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动测综合法。动测综合法是振动反演理论在工程上的应用。在脉动、起振机共振、自由释放或冲击等激振方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砌体结构的频率和振型等参数,根据系统识别理论得到层间刚度,推算出各层砌体轴心抗压强度,此法从房屋整体出发,不仅能得到砌体的强度,鉴定房屋的质量,便于对房屋进行安全性评定,随着检测仪器技术的改进,算法的优选,结果的精度不断提高,很有发展前途。 (4) 微观结构法。声、波、射线等在材料中传播时,会因材料的微观结构的判别而不同,由此可推断出材料的强度。我国在砌体房屋检测的方法有应力波法和超声波法。应力波法测低强和高强砂浆砌体时,精度不高,超声波法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测试结果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3、钢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 在我国的建筑结构形式中,钢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对已建钢结构鉴定时,检查钢结构材质,了解结构钢材的力学性能,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结构上截取试样,由拉伸试验确定其强度,但会损伤结构,影响它的正常工作,因此,常用的方法有表面硬度法、超声法等。 3. 1 表面硬度法 表面硬度法由布氏硬度仪测定,由硬度计端部的钢珠受压时在钢材表面和硬度标准试样上的凹痕直径,测得钢材的强度,换算得到钢材的强度、屈服强度。此法在检测中,由于仪器简单、使用方便、基本无损害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3. 2 超声法检测钢材和焊缝缺陷 超声法检测钢材,多采用脉冲反射法。超声波脉冲发射进入被测材料传播,无缺陷时,不出现缺陷反射波,反之产生部分反射,由于钢材密度比混凝土大得多,为了能检测到较小的缺陷,要求选用较高的超声频率,此法比磁粉探伤、射线探伤更有利于现场检测。 4 、结构现场检测技术展望 结构现场检测技术对工程质量事故的检测、处理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来看,该项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研究、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创新。 (1) 新参数、新性能指标的测试。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材料被工程所应用,建筑结构设计的不断改进,一些新的参数和新的性能指标能够说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可靠性,需要不断研究这些参数指标的测试方法,为工程实践服务,是当前测试技术发展的趋势。 (2) 新思想的引入、对数学模型的创新和改善。在建筑结构检测方法的研究中,引入新思想,不仅要考虑宏观力学,还要考虑微观力学,深入全面地看问题。已有的检测方法中用到的经验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的数学模型建立时,应更加注意其边界条件,扩大使用范围,提高拟合程度。 (3) 测量仪器的改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改进测量仪器成为必然,测量仪小型化、智能化,使测试精度不断提高,以保证现场检测的需要。 (4) 操作方法的改进。结构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要日趋简单化,使其更适合于大面积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

再生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泵送钢纤维混凝土

56毕业设计网 有

混凝土钢筋方面的论文题目

再生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泵送钢纤维混凝土

大体积砼裂缝控制。

1。原材料的问题:钢筋的抗拉强度,石子砂子的颗粒级配,含泥量。针片状石子的含量,水泥的强度,细度等等2.施工质量;配合比。坍落度是否合理。。搅拌,振捣,钢筋的位移,施工缝的留置。3养护:养护条件。养护时间,及温度,拆除模具时间等等。结构设计合理;钢筋和混凝土受力合理。不能出现超筋梁,少筋梁。及。。。。你使劲忽悠吧。。。这论文最好写了。想应付下,就去网站下载一下好了。

要想具体详细可就麻烦大了!最好还是去网站上黏贴吧!

  • 索引序列
  • 钢管混凝土论文研究方向
  •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论文
  • 钢筋混凝土拱桥研究论文
  • 混凝土哪一类研究方向论文较多
  • 混凝土钢筋方面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