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麻黄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

麻黄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麻黄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

麻黄碱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也可通过促使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具有以下作用:1、心血管系统:使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冠脉和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用药后血压升高,脉压加大。使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故心率不变或稍慢。2、支气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α效应尚可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有利于改善小气道阻塞。但长期应用反致粘膜血管过度收缩,毛细血管压增加,充血水肿反加重。此外,α效应尚可加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产生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和震颤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黄碱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3)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3.对平滑肌的影响:(1)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2)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可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4.对代谢的影响麻黄碱有增加代谢的作用。解热、抗病毒作用麻黄碱对人能诱发出汗.6.其他作用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麻黄碱还有升高血糖、收缩脾脏、增加红细胞等作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通常表现抑制。还可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高.为拟肾上腺素药,兼具α与β受体兴奋作用,作用似肾上腺素,但较温和。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等作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较弱,但较持久,使血管收缩,但无后扩张作用。临床用其盐酸盐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尤其蛛网膜下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亦用于滴鼻消除粘膜充血。小鼠口服的LD50为400mg/kg。

1、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另外,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兴奋a,B-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以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麻黄碱溶液用于粘膜,能满意地消除血管充血,且不伴有后扩张。麻黄碱以鼻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比伪麻黄碱强,维持时间亦较长。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犬小剂量(0.01-0.2mg/kg)静脉注射,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脉注射,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管下降。3、对平滑肌的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离体兔肺支气管灌注,低浓度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均引起支气管扩张。左旋麻黄碱和右旋伪麻黄碱能缓解由组胺或乙酰胆碱所致犬呼吸道阻力增加,甲基麻黄碱也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麻黄碱作用于虹膜辐状肌可使瞳孔扩大,故有散瞳作用。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麻黄次碱对离体兔肠先抑制后兴奋。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对离体动情期大鼠子宫表现抗5-羟色胺作用,麻黄次碱对豚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力强,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麻黄碱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兔呼吸表现先兴奋后抑制。一定量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挥发油乳剂引起小鼠镇静作用。5、发汗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人工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萜品烯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以萜品烯醇作用更为明显,二者对正常及发热猫未见引起发汗。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当人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与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对人有中等度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D-伪麻黄碱口服50mg,可使实验动物血管通透性降低,而呈抗炎作用,这也有助于解热。6、抗菌抗病毒作用:麻黄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种链球菌、乙种链球菌、炭痕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PR,株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麻黄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mg/ml。7、抗过敏及免疫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补体)的释放,但对组胺等介质没有对抗作用。静脉注射奥昔麻黄碱10mg/kg可使兔脾脏和胸腺重量明显减轻。8、镇咳平喘祛痰作用:麻黄水提物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镇咳作用。用组胺气雾致喘法试验,小鼠腹腔注射麻黄挥发油0.1ml/kg具有平喘作用,麻黄挥发油组小鼠致喘时间为7.2±2.1分钟,而生理盐水组为2.2±0.7分钟(P<0.05)。酚红法试验发现给小鼠灌胃麻黄挥发油0.4ml/kg具有促进气管排泌酚红的作用。9、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另能显著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连续给药3-5天可明显减轻肾上腺素加冰水2天组大鼠心肌坏死病变,坏死程度减轻,范围缩小。麻黄水提取物550mg/kg十二指肠给药或27mg/kg静脉注射可升高麻醉犬的血压。麻黄碱 静脉注射0.1-0.3mg/kg,描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衍生物A0静脉注射给药68mg/kg可引起家兔血压显著下降。麻黄碱能引起家兔离体主动脉、肺动脉条浓度依赖性收缩。有报道,麻黄碱能使豚鼠门静脉环产生浓度依赖性收缩;酚妥拉明能明显抑制,而利血平有显铃增强作用,麻黄碱还能增强电场刺激引起的门静脉的收缩幅度,但可被普萘洛尔明显抑制。提示麻黄碱以直接激动突触后a-受体为上,以促进NA释放的间接作用为辅,后者与激动突触前β-受体力主,以促进NA释放的间接作用为辅,后者与激动突触前β-受体有关。另奥昔麻黄碱有降血粘度作用等。10、对骨胳肌的作用:麻黄碱叫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高。11、伪麻黄碱的作用:伪麻黄碱比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犬仍然产生利尿作用,严重者则无利尿反应。离体兔肺灌流实验表明,伪麻黄碱极稀溶液及浓溶液均使支气管松弛,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肌收缩,而甲基麻黄碱任何浓度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相互作用同时应用麻黄和氨茶碱可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降低,消除速率增加,消除半衰 期缩短,最高血药浓度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增加,曲线下面积减少。因而从药物动力学角度看,临床上麻黄与氨茶碱同时应用是不合理的。

麻黄作用: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1、发汗、解热及抗病毒:有关成分为挥发油。 可能是麻黄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腺分泌增加,麻黄挥发油有解毒作用,并且能使血管通透性降低,而呈抗炎作用,这有利于解热。2、拟肾上腺素及抗过敏作用: 有关成分为麻黄碱等。拟肾上腺素作用其机理为:(1)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2)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的化学结构类似,可直接与α、β-受体结合,使其兴奋,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抗过敏作用:麻黄的水提取物或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补体)的释放,但对组胺等介质物对抗作用。3、平喘作用:有关成分为麻黄碱。 麻黄碱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且麻黄主要是通过兴奋α-受体,是血管末梢收缩,从而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兴奋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由于这三方面的作用以达到平喘的目的。4、升压作用:麻黄的升压作用也是通过它的拟肾腺作用而产生。当α-受体兴奋时,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使阻力升高;β-受体兴奋时,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多,冠状血管、骨骼肌血管扩张结果使血压升高,其特点为缓慢温和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但停药数小时后又可恢复其固有作用。5、利尿:有效成分为d-伪麻黄碱。 其作用机理:a.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 b.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6、抗炎作用:麻黄所含麻黄碱具有兴奋α、β-受体的作用,当α-受体兴奋时,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炎症的渗出,减轻皮肤黏膜的肿胀,有助于减轻炎症的症状。7、兴奋中枢系统:有关成分主要为麻黄碱。 综上所诉,麻黄是通过发汗、解热、抗病毒而解除风寒表证;通过解除支气管痉挛、抗炎、抗过敏、解热、抗病毒、减少支气管肿胀等作用达到宣肺平喘;通过利尿发汗而消除水肿;坏具有升高血压和兴奋中枢的作用。

麻黄的药理研究论文

可以帮助人发汗,可以消除体内寒气,可以治疗感冒,可以平喘,能够止咳,可以消除水肿。

麻黄的功效就是可以发汗解表,而且还可以治疗由于风寒导致的发热头痛,也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而且麻黄还可以帮助身体去除水肿,还可以治疗头疼,这些都是麻黄的功效。

可以有助于消肿,也可以及时排出身体中的水分,也可以发汗,也可以缓解咳喘,也对肺部非常的有好处。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重点研究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务工作者在用药时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论(2)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中药学的发展。(3)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4)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老药新用。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收药73O种,不仅增加了药物品种,而且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开创了本草学药品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效法。它还设有“诸病通用药”一栏,对于辨证用药,甚为方便。书中并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公元七世纪,本草学著作已近三十种,编写体例和内容取材出现了某些重复,证治和解说也互有短长,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苏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北宋时期,更为重视整理重校古代医籍,先后编纂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年间,掌各种禹锡主编《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绘《本草图经》,唐慎微据此两书并参考其他医方类书,汇编成大型综合的药物学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此后历代医家的重视。宋朝先后几次由国家派人修订,续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后世将上述二书统称为《证类本草》,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药书,保存了许多古代名著的精华,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貌,是《本草纲目》问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书中所引的古代医书有的现己失传,而从本书尚能窥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明,刘文泰等奉命编纂《本草品汇精要》,取材简明精当,是继《新修本草》后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二部本草书。稍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著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译本,蜚声国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问世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其有关的本草学著作,如增补纠误的《本草纲目拾遗》,删繁就简的《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还有临床实用小型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其澞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以实物为依据,精绘药图,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图绘的错误,“长编”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及文史杂书中的有关记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解放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十分关心,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设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药院校。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观察等,均积累了大量资料。中央卫生部编纂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不少中药书籍,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均从不同侧面作了初步总结。还出版了大型综合药物书,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药研究的成就,而后者还摘录了古代本草文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2)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己有八十余载。二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定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由于发现它的特异药理作用,其论文报告不仅震动国内,也受到国外的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学者对麻黄碱及其他中药研究的兴趣,致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物。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安,设备简陋,人员极少,故研究缓慢,成果甚少。主要进行了一此单味药的研究,而且没有化学、药理与临床三者的协作。化学方面主要对延胡索、钩藤、麻黄、常山、防己等数十种药材进行研究。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使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发展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药理学药理直至临床,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对延胡索、粉防己、人参、黄连、葛根、川芎、丹参、三七、枳实、枳壳、灵芝、莪术、大黄、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较深入,还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抗高血压、抗心律不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不但对传统中药研究较多,还研究了很多草药,如穿心莲、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寿草、满山红等,并已提供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药物品种。综括中草药药理研究,其中部分阐明了中医药理论(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则),搞清了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剂型(如感冒冲剂、生脉注射液等),发现了某些药的新用途(如枳实、青皮、鹤草芽等)。但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个成分绝不能代表一味中药,某个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药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麻黄的研究进展论文

麻黄为裸子植物,其茎为木质茎,属于茎木类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挥发油成分,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有显著的平喘作用,而伪麻黄碱则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后两者能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递质的破坏减慢,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中枢,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支气管平滑肌发生良好而持久的弛缓,作用于心脏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应激性和加快传导,从而增加心率,增加排出量.大剂量可引起心脏抑制。麻黄碱在治疗剂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服用过量可引起烦躁、失眠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也有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正是因为麻黄的副作用,所以对于麻黄的炮制有着严格的要求。《伤寒论》中麻黄汤13方中均要求“麻黄去节,先煮麻黄,去上沫”。在《金匮要略》中,用麻黄者约 23 方,其中约有 9 方未要求去节先煮麻黄去上沫”。 仲景所谓的“去节”是指去茎间节和根节。《雷公炮炙论》明确指出:“用夹刀剪去节并头,槐砧上用铜刀细锉。”这就足以证明麻黄“去节”,当是“根节”、“茎节”皆去。 麻黄“去节”与否在功效上是有区别的,《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使用麻黄方剂大多注明“去节”,因太阳伤寒病一类证候,正气未虚,故宜使用麻黄汤类急急开腠发汗,鼓荡风寒之邪外出。麻黄“去节”后发汗之力迅猛。《金匮》所论的内伤杂病多因脏腑气血乖戾所致,即使有兼外感者,亦属内虚所致,故其发表宜轻不宜峻;其使用麻黄的目的,也主要取其平喘利尿之功,所以《金匮》用麻黄多不去节。如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青龙汤,用其治疗表寒里饮时,其中的麻黄要“去节”是取其发表散寒温化之力;但用来治疗寒饮挟热的肺胀病时,其麻黄则不去节,是取其宣肺利水之功。于此可见,麻黄的“去节”与否,仲景全是以其病机为准绳。《本草纲目》曰:“麻黄发汗,驶不能御,根节止汗。”因此,麻黄带节虽然发汗力减弱,但没有直接的止汗作用;所以,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不去节时可以适当考虑增加用量。有的学者对古人麻黄去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节、全节和节间三者,对小鼠毒性试验,以节的毒性大,特别是出现惊厥现象”并通过测定含量表明:“麻黄碱主要存在于茎髓部,即节间含量远高于节”。由此可见,麻黄去节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麻黄疗效,而且可以降低毒性.而近代为简化操作,入药麻黄多不去节。如《中国药典》(九零版)在麻黄炮制载:“麻黄,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文中未有“去节、除沫”的内容,此显然与古人用药不符。 麻黄“先煎”与“去沫”是并列之意,也是两个环节,先煎的目的就是去沫,而“沫,令人烦”,据李心机考证“令人烦”中“烦”为恶心之义,因浊沫难以下咽,令人恶心。笔者认为,在仲景书中,‘心烦”这个术语,在特定条件下,有时是对恶心”的表述,并说在巢元方之前的医学文献中,无恶心这一术语,根据文意和具体病证,烦或心烦有三义:一为恶心之意,二为烦躁之义,三为症状严重。 古代医家在对麻黄的应用观察中认为,麻黄之所以发汗之力迅猛,关健就在其“沫”之中,因为这种力量本身最能体现麻黄的轻扬升散,麻黄一经煎煮,这种轻扬升散的成份首先疾奔急出,浮而上聚而为沫。所以方有执说:“麻黄必须先煎,掠去上沫,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张锡纯说:“麻黄发汗之力甚猛,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实际上,我在大剂量煎熬麻黄时发现,在内蒙地区温度达到90 左右就会泛起大量泡沫,此时水还并未完全沸腾,当然有效成分更未煎熬出来,不去浮沫就很难观察药物煎熬是否得当,就是说要想去浮沫最好单独先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先煮可增加麻黄碱的溶出率,亦可增加其挥发油成份的损失。其泡沫中含有麻黄碱及挥发油成分,挥发油有较强的解热发汗作用,麻黄碱虽以平喘为主,也有发汗作用。麻黄碱量大时可致大汗、烦躁、恶心等副作用,所以去上沫,可使麻黄喊及挥发油的含量降低,其发汗及副作用也随之减弱,即可“减轻其悍烈之性”,有其临床意义。麻黄经适当炮制也可以避免发汗太过及其他副作用。总之.麻黄先煎与否,是非常灵活机动的,要视病情、体质和麻黄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来选择。一般来说,欲大汗猛汗者,则不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则勿须先煎去沫;配伍单纯,不相互牵制者,应予先煎去沫,而配伍复杂,有相畏、相杀、相恶者,则不必先煎去沫。麻黄单煎最佳时间为30min;麻黄与葛根共煎最佳煎煮时间为 45min;麻黄、葛根与其他解表药合用时,麻黄与葛根同煎需先煎 35min以上,再与它药合煎。 作者曾经使用大剂量麻黄约40克左右的续命汤煮散,放水3000毫升煎熬一小时,水沸腾后降低温度到90度左右是泛出大量泡沫,去浮末约半小时后浮末散尽后继续熬半小时,从3000熬到1500~1700左右,治疗一中枢性面瘫,大约两周左右恢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的方剂 32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为12.40%。其中可进行剂量转换的为30 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剩余水量无相关性,这与麻黄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黄的剂量计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同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 因此,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思想。 此外,从六经分布来看其在阳证、阴证、阴阳合证中均有使用,与《伤寒来苏集》认为“太阳有麻黄症,阳明亦有麻黄症,则麻黄汤不独为太阳设也,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是仲景大法”的认识相符。因此,麻黄配伍特点及其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麻黄与杏仁配伍 麻黄为主药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3两,杏仁为70个(1.65 两)。非主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2两,杏仁为40个(0.94 两)。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剩余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黄与杏仁配伍时无量效关系。一方面当表邪突出或里邪并不严重时麻黄需要在组方中居于最大剂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当配伍药物的药量大于麻黄时,并不影响其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 味药,每日2次,如麻黄为主药,则其服药剂量为 10.29 g(≈10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 麻黄为主药的为麻黄升麻汤,其中麻黄2.5两、芍药0.25 两、桂枝0.25两,治疗“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药以葛根汤为代表,其中麻黄3两、芍药2两、桂枝2两,方中更加葛根 4 两,区别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时则需用麻黄以发汗解表。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药味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时,其主要作用仍为发汗解表。若表无外邪,可以通过调整配伍和用量发挥其“散”的作用而作为主药使用,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均突出其“散”的功效。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 2.96g(≈3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附子配伍 麻黄为主药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其中麻黄 2 两、附子1 枚(0.76 两)。 非主药时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代表,其中麻黄2两、附子1枚(0.76 两)。 胡希恕教授认为六经八纲体系中的太阳证和少阴证分别为表证的阳证和阴证,故在甘草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阴证则需加用附子。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各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麻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亦为发汗解表,加大麻黄的用量组成麻黄附子汤则发汗力强,若寒证明显则增细辛之热、去甘草之缓,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发汗。 虽然临床应用时,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 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5.24g(≈15g)明显大于其为非主药的服药剂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味数为7个所致,因此在应用此方剂时应仍按照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使用方法进行辨证应用,不能减少其用量。 麻黄与石膏配伍 麻黄均为非主药,以越婢汤为代表,方中麻黄6两、石膏8两,此二药均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大用量方。说明麻黄与石膏配伍时用法较为单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热,且程度均较重,其中麻黄的作用为发汗解表。 此外,麻黄与石膏配伍时应作为非主药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为 3∶4。 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麻黄服药剂量为27.60g(≈28g)。 麻黄与半夏配伍 从半夏麻黄丸二者等量来看,麻黄在此方中为主药,在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则均为非主药,其中麻黄均为4两(55.2g),半夏均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认为此方证见于表实见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说明麻黄具有散水气的作用。 而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均治“咳”,麻黄的作用仍为“发汗解表”。 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则麻黄服药剂量为6.13 g(≈6g)。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仅用于表证,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仅麻黄升麻汤、半夏麻黄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黄无明显寒热属性 ,出现合并证时则通过配伍其他药物达到治疗复杂临床症状的目的。 量效关系研究发现, 麻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呈非剂量相关 ,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进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黄不与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大黄、芒硝合用,可见发汗时禁与“和法”或“下法”同时使用。 因此,严格遵守麻黄的药物配伍规律,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灵活掌握其使用方法。1 外感发热 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仲景治以 麻黄汤 ,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 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 等。 大青龙汤 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黄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其用量多为三至四两,常配伍细辛、半夏、干姜,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表寒里饮日久,饮郁化热则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 主之。”此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故以麻黄三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痰涤饮。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与小青龙汤证相比,病程更长,里饮郁久化热,热壅气逆而出现“烦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热。 仲景用麻黄亦治疗外邪束表,里热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热上壅,则“喘”;里热蒸津外出,则“汗出”。方中麻黄用四两,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而畅表,二者温寒相制,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3 身黄 仲景亦用麻黄治疗身黄,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单用麻黄,方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等。对于伤寒表实无汗,湿热蕴郁于内而发身黄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下而出,麻黄用二两走表祛湿,使湿邪从皮肤外泄, 与赤小豆分消湿热 。 《千金》 麻黄醇酒汤 用治伤寒表实无汗,风寒湿滞于肌表成黄之证,单用麻黄三两发汗,并用清酒助之,行阳开腠,使黄从表解。 4 浮肿 仲景用麻黄治疗浮肿,其用量较大,多配伍白术、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 主之。”本条为皮水挟热之浮肿。肺失宣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下输膀胱,故脉沉、小便不利,水湿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达,郁滞化热,泛溢肌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方中重用麻黄六两发越水气、通调水道,伍白术健脾除湿,使湿从下走,二者合用可内利外散一身表里之水,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旨。再配伍石膏,与麻黄合用可透表里郁闭之热。 对于风水挟热之浮肿,仲景用麻黄六两开鬼门,伍石膏清郁热,如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大青龙汤 治“病溢饮者”。 对于素体阳虚,复感风邪之浮肿,则治以 麻黄附子汤 ,方中麻黄减为三两伍炮附子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5 肢节疼痛 仲景用麻黄治疗肢节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乌头、附子、黄芪、薏苡仁、白术,代表方如 乌头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千金》 三黄汤 、 麻杏苡甘汤 、 麻黄加术汤 等。 仲景用 乌头汤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测证,其病机当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症以关节疼痛,遇寒加剧,屈伸不利为主,故以麻黄三两祛风发汗,通阳宣痹,祛逐寒湿,配伍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则用治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伤阴之关节肿痛,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中用麻黄二两伍附子开泄行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知母养阴清热。 《千金》三黄汤 则用于素体表虚,风湿困表,化热内郁之证,症见“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五分配伍细辛、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以息风祛湿,佐黄芩以清热除烦。 仲景治疗寒湿痹阻之“身烦疼”,方用 麻黄加术汤 ,以麻黄三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配伍白术,使湿亦从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黄过汗。 麻杏苡甘汤 之表证较前者轻,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经络,从阳化热之“一身尽疼”,方中用麻黄半两解表祛湿,配伍薏苡仁清热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还用麻黄配伍升麻、干姜、黄芩发越阳郁、清上温下治疗上热下寒之喉痹,如 麻黄升麻汤 ;用麻黄配伍半夏通阳蠲饮治疗饮盛阳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黄丸 ;用麻黄配伍人参、当归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两虚兼风中腠理、痹阻营卫之风痱,如 《古今录验》续命汤 ;用麻黄配伍牡蛎发越阳气、软坚消结治疗牝疟,如 牡蛎汤 ;用麻黄配伍桂枝、附子、生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治疗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之臌胀,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历来有多数医家言麻黄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畏其峻烈之性,特别是温病学家惧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药束之高阁。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发现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且其根据不同的病机,灵活地选择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为我们临床更好地使用麻黄提供了指导。“方证相应”理论源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阐明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将方剂与证候的这种特殊性的对应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证相应”理论。该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证”为原则,以“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为特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逐渐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施治的用药准则。 1 麻黄配桂枝 麻黄味苦辛,性温,宣肺平喘,能开闭郁之肺气,祛在表之风寒,为伤寒发表第一药 。麻黄配伍桂枝含义有二:一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正如《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桂枝不仅可以助麻黄解表,增强发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温经止痛,可畅行营阴,缓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伤寒论》中麻桂是仲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经比较发现:1)麻桂辛温发汗的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以开泄太阳表邪;2)若恶寒发热重,急需发汗,如大青龙汤证,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意在麻桂相须,发汗解表开郁闭;3)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4)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2 麻黄配升麻 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比较特殊的方剂——麻黄升麻汤。本方是《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并且药物剂量也很小,以麻黄和升麻为君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当今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毒的作用,善于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黄,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温之药上行入颃嗓,抵咽喉从而达到实卫固表,宣散肺热之功;二可升散阳明清阳,下至厥阴,培其元气。此般配伍在寒热错杂的一个环境中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3 麻黄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伤寒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应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汤,见表 2。该方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 2 倍。此方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联合,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故需配伍适量石膏以清热散表,可以治疗风寒表实证。表 2 中其余二方均是由于表郁里热过重而成疾,治疗上应以发汗解表为重,兼清里热。故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体现了仲景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黄配附子、细辛类 《伤寒论》中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仅有治疗少阴伤寒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表3得知,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之功。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 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5 麻黄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为治疗咳喘之要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对经典组合。经研究发现,仲景应用麻黄配伍杏仁的方剂中,杏仁用量最多的当属麻黄汤,用至70个,相当于今天的23g,两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汤,见表 4。方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龙汤中,因主证见“不汗出而烦躁”,重点在发汗,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其余二方则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黄,微微发汗治疗在表之微邪。 6 麻黄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养血柔肝而止痛,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见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除了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外,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二是根据陈永财等的研究发现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药的有效成分 — 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黄类方中是个佐制药。在用量方面,仲景应用白芍与同方麻黄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两至三两。若因内有里寒出现疼痛症状则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 7 麻黄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诸多作用,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调节着每一首方剂中的诸多药物,为仲景常用配伍,见表 6。在《伤寒论》中麻黄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缓解药性,补脾扶正。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又可补中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汤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寒热,避免其寒凉伤胃;小青龙汤中麻草配伍不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还可以预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二是发汗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不仅可助麻黄少许发汗解表之力,还可配伍附子以温阳;三是缓急止痛。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缓和筋脉之急,为佐使之用。仲景应用麻黄配伍甘草时后者的用量多在一两至三两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以麻黄: 桂枝: 甘草 = 3:2:1 为宜,根据麻黄用量多少可以适量进行调整。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麻黄类方治疗不同证候麻黄的配伍规律初步分析如下:应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可以根据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开泄太阳表邪;治疗寒热错杂的证候可以配伍少许升麻以宣透阳郁;治疗肺热咳喘证候可以配伍适当石膏宣肺清热,兼配合麻黄解表开郁;治疗少阴伤寒证则需要配伍附子、细辛类以内补命火,外散风寒;治疗肺逆咳喘证候时配伍适当杏仁与麻黄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调和营卫,甘草可缓解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为佐使药,配合麻黄及全方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避免汗之大过而伤正。 应用禁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 一般老人 、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 也应慎用麻黄 。 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 凡气虚外感风寒, 症见恶风恶寒 、气短乏力、动则自汗 、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 应慎用麻黄。 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 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 即使有胸闷咳喘, 也应慎用麻黄。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 、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 凡心血虚衰 、心神不宁, 症见心悸、胸闷气喘 、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 应忌用麻黄。凡阴虚血热, 症见咯血、吐血、呕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 虽证属外感风寒, 或见咳嗽胸闷, 也应忌用麻黄。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 药理研究表明,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凡有心情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 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 甚至尿潴留或尿闭, 故凡小便不畅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 :成人水煎剂每日3~9g, 一般中毒剂量为30~ 50g, 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 、震颤及心绞痛发作,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 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 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甙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亚麻酸抗癌的作用研究论文

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人体的健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旦人体缺乏亚麻酸,则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亚麻酸有利于提高智力,保持大脑健康并促进大脑发育。其可以增强人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激能力。对老人及小孩而言,可防止老年痴呆等大脑症状,促进小孩智力的提高。亚麻酸有益于增强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如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若缺乏亚麻酸则导致其他营养元素不能被机体有效利用和吸收。亚麻酸还具有抗癌的效果,能够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使得肿瘤愈加萎缩。亚麻酸能够降低高血压,还可以降低血脂。其能够使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中性脂肪减少,从而有效降低血压。

其实亚麻酸主要的功效是补充了人体必须又不能自身合成的omega-3脂肪酸,omega-3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医上来讲几乎所有的病变都是来自于细胞的发炎引起的,而omega-3恰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它能修复细胞的完整和改善细胞间的流动性和信息传递。omega-3一共有三种 DHA EPA GLA 其中DHA和 EPA主要存在深海的鱼油中,加工提炼需要技术很高而却数量上远远不够给人类补给的。所以现在药食界把GLA作为主要omega-3来源 而GLA在亚麻籽当中含量很高,可以大量种植开发。功效很多现在证实的功效大约有50多种,下面是FDA公布的亚麻酸的功效:亚麻籽(Flax Seed)在人类历史中已存在五千多年,它属于种籽类,生长于世界各地,但以严寒地带出产的方为上品,其中以加拿大西北部的亚麻籽营养质素为世界之冠。奥米茄三(Omega-3)脂肪酸属多元非饱和脂肪酸,是人体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成份之一,也是细胞膜运作正常必需物质,因此又称必需脂肪酸。现代人近年的饮食习惯改变,吸收过多饱和脂肪酸,影响细胞正常运作,因而引起三大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病、癌病、糖尿病。科学家认为增加吸收奥米茄三脂肪酸可以减少患上这些退化性疾病。 亚麻籽含极丰富奥米茄三(Omega-3)必需脂肪酸:一汤匙亚麻籽含有3800毫克的奥米茄三脂肪酸,相当于鱼肝油的10倍,但没有腥味、高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弊处。亚麻籽的功用近年经研究和临床实验,证实亚麻籽有以下功用:一、肌肤娇柔亮泽改善皮肤脂肪含量,使肌肤更幼滑、滋润、柔软有弹性,同时令皮肤呼吸及排汗正常,减轻种种皮肤问题。二、减肥可消耗身体多余脂肪,是健康减肥法。三、改善女性经前综合症有许多女性经前综合症的例子,症状都在一个内每天吃新鲜的亚麻子油后完全消失,当然需要配合维他命及矿物质。四、提升抗压力奥米茄三可减少身体受压力时所产生的有害生化学物质的影响,稳定情绪,保持平静心态,减少忧郁症及失眠症。五、减轻过敏反应奥米茄三有助减轻过敏反应,但由于整个身体要重新组织,要将过敏彻底消除需一段较长时间,更要全面性的营养辅助。六、减轻哮喘食用几天后就可以明显减轻哮喘发作。七、改善关节炎实验证明,奥米茄三对治疗及防止关节炎有极大作用。60%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奥米茄三及六脂肪酸治疗后,可以完全停止食用非类固醇的抗炎药物,而另外有20%则可次将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减半。八、改善器官组织发炎奥米茄三对预防器官组织发炎有很大帮助,其中包括脑膜炎、腱炎、扁桃腺炎、胃炎、回肠炎、结肠炎、动脉炎、静脉炎、摄护腺炎、肾脏炎、脾脏炎、肝炎、胰脏炎、耳炎等,还有癣及疮。九、降低胆固醇奥米茄三可降低血液中高胆固醇25%及三酸甘油脂65%,将多余的低密度胆固醇(LDL)转变成胆酸排出体外。十、减低心脏负荷可降低高血压,减少血脂含量,同时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改善血液浓度,减低血液的黏性,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预防血管阻塞及有关疾病。此外,亦能阻止血液凝结,预防中风(心脑动脉堵塞)、心脏病(心脏动脉堵塞)、肺脉栓塞(肺部动脉堵塞)及血管表面病症(即疸疮)。十一、改善滞水症帮助肾脏排除钠和水份。滞水症通常出现在脚踝肿胀、某种情形的过重、经前综合症、后期癌症和心脏血管症等。十二、改善肾功能奥米茄三调整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促进肝、胰及脾脏分泌,令身体代谢运作正常。十三、改善便秘改善肠脏功能,增加吸收能力,增加肠的蠕动能力使排便正常,减少便秘。十四、促进细胞健康改善细胞膜的水份和弹性,增加细胞呼吸和营养交换功能,并加强身体细胞修补及愈合能力,使细胞健康,减低癌病机会。十五、促进脑筋灵活增加脑部传递介质(Neurotransmitter),加强脑部活动功能,令脑部运作更有效,学习思考能力更佳。十六、精力充沛平衡及改善身体血糖量,令你更有活力。也能增加肌肉的持久力,更可令运动后疲劳肌肉更快复元。

1、α-亚麻酸能降低肿瘤从血液中提取亚油酸的数量,减少了肿瘤的营养供给;2、α-亚麻酸会使癌细胞的细胞膜变得更不饱和,更易于被破坏;3、α-亚麻酸还与亚油酸争夺癌细胞产生所需要的酶。4、在癌细胞的扩散过程中,α-亚麻酸阻止癌细胞粘连在器官组织的基底膜上,阻止溶解基底膜的胶原酶的产生,使癌细胞无法渗透进器官组织中。

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α-LNA,全顺式9,12,15- 十八碳三烯酸)对于人类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α-亚麻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是一种生命核心物质,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类一生中每天都需要的一种营养素。α-亚麻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也是无法由其他营养来合成的,必须要依靠膳食来获得。α-亚麻酸属于ω-3系列(或n-3系列)脂肪酸,它进入人体后,在酶(脱氢酶和碳链延长酶)的催化下,转化成 EPA(Eicosa Pentaenoic Acid,EPA,二十碳五烯酸)和 DHA(Docosa Hex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样才会被吸收。α-亚麻酸、EPA 和 DHA 统称为ω-3系列(或n-3系列)脂肪酸,α-亚麻酸是前体或母体,而 EPA 和 DHA 是α-亚麻酸的后体或衍生物。α-亚麻酸不是药,存在于食物当中的时候是一种食品,而制做成胶囊时却是一种保健品。α-亚麻酸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紫苏籽油之中。许多科学家研究证明:人体饱和脂肪酸过剩和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是导致癌症、心脑血管病等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增加摄入α-亚麻酸可以显著地改变这种状态。α-亚麻酸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增强智力,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降低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血糖,抑制出血性脑疾病和血栓性疾病,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预防过敏性疾病,预防炎症以及减缓人体衰老等。α-亚麻酸有益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类风湿病、皮炎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过敏、哮喘、肾病和慢性塞性肺炎等。人体一旦缺乏α-亚麻酸,就会引起人体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免疫力降低、健忘、疲劳、视力减退、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的发生。尤其是婴幼儿、青少年,如果缺乏α-亚麻酸,就会严重影响其智力和视力的发育。α-亚麻酸有益于大脑健康和智力提高,α-亚麻酸是维持大脑和神经的机能所必须的因子,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大脑大约有60%是由脂肪构成的, 神经的生长需要α-亚麻酸作为原料,神经和神经原需要α-亚麻酸来提供能量。α-亚麻酸的衍生物 DHA 是大脑的重要物质,它能够促进核酸、新蛋白质生成。对于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传导突触的形成、生长、增殖、分化、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进大脑神经膜、突触前后膜的通透性,使神经信息传递通路畅通,提高神经反射能力,进而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应激能力。α-亚麻酸对于提高儿童智力和防止老年人大脑衰老都是必需的。对于学生来说, 大脑必须获得足够的 DHA 才能有很好的智力和记忆能力,否则即使刻苦学习, 大脑细胞也得不到良好的剌激及生长发育, 因此每天都必须摄入足够的α-亚麻酸,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孕妇与幼儿同样具有健脑作用, 如果孕妇缺少 DHA , 胎儿脑细胞数必然不足, 严重时会引起弱智或流产。所以孕妇必须获得足够的α-亚麻酸 , 才能够通过母体将其衍生物 DHA 输送到胎儿大脑,这对于胎儿大脑的初期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α-亚麻酸具有抗癌作用, 现在已经发现并分离出了导致癌症患者身体消瘦的一种物质, 而且还惊奇的发现这一物质的活动受到α-亚麻酸的衍生物 EPA 的控制。这种名叫“长奇非克因小”的物质是由某些顽固的肿瘤所产生的, 它利用脂肪来供给肿瘤, 促使肿瘤的生长, 从而使患者身体消瘦。而 EPA 能够控制“长奇非克因小”的活动, 从而控制癌症患者的消瘦, 并且能够使肿瘤缩小。α-亚麻酸具有降低血脂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已经证明α-亚麻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以及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α-亚麻酸对于境界域高血压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更高的血压或易产生出血性脑中风的状况,α-亚麻酸仍有降血压作用。其降压机理是因为α-亚麻酸能够使血浆中的中性脂肪(胆固醇、甘油三酯)减少,所以能够促使血压降低,进而抑制血栓性疾病,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紫苏油、亚麻籽油是世界上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油,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55%,亚麻籽油中ω-3系列脂肪酸含量≥46%。紫苏是“药食同源”的,紫苏是卫生部批准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中的物品。《本草纲目》载紫苏有“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除寒热,治一切冷气。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尤伤。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等功效。《本草汇言》称紫苏有“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诸气、化痰气”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0)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93年联合发表声明,鉴于α-亚麻酸的重要性和人类普遍缺乏的现状,决定在世界范围内专项推广α-亚麻酸。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都立法规定,在指定的食品中必须添加α-亚麻酸及代谢物,方可销售。我国人群膳食普遍缺乏α-亚麻酸,日摄入量不足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每人每日 1 克的一半。目前国内对于α-亚麻酸的认知还很不够,对于α-亚麻酸的使用也极为不普遍,专家纷纷呼吁国家立法专项补充α-亚麻酸。在通常的食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是极少的。只有亚麻籽、紫苏籽、火麻仁、核桃、蚕蛹、深海鱼等极少数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及其衍生物。富含α-亚麻酸最理想的食品或保健品是:紫苏籽油、亚麻籽油(或称为胡麻油)、α-亚麻酸胶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含有α-亚麻酸的食用调和油做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体的生理需要和食物营养供给之间建立的平衡关系就是营养平衡(或营养均衡)。即:热量营养素平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均能给人体提供热量,故称为热量营养素),氨基酸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人量之间的平衡,只有保持营养平衡才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平衡关系失调,也就是食物营养不适应人体的生理需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某些营养性疾病或慢性病。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今天,营养平衡中脂肪酸的平衡就显得极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食用油脂中三种脂肪酸的成分,向世界郑重建议,饱和脂肪酸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1 : 1 : 1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推荐值。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亚油酸虽然也是一种必需脂肪酸,但是人体的摄入量已经过剩了。比如人们经常吃的大豆油,其中亚油酸含量约为 60%。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人体内,要争夺同样的酶才能被转化,转化之后才能被吸收。亚油酸吃得太多了,α-亚麻酸就得不到足够的酶进行转化,自然无法被吸收。所以,必须要控制亚油酸和α-亚麻酸摄入量的比值,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所指定的推荐标准:具体划分为 0 - 6 个月的婴儿为 ω-6(亚油酸): ω-3(α-亚麻酸)= 4 : 1 ,其余(小学生、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均为 ω-6 : ω-3 =(4 - 6): 1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ω-6 : ω-3 应小于 6 : 1。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认为人体内 ω-6 与 ω-3 的最佳比例为 1 : 1 ,但目前已严重偏离为 25 : 1,甚至为 30 : 1 。如今各种含有α-亚麻酸的食用调和油不断的投放市场,不但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必需的食用油,而且还将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食疗油,在引导人们食用油的消费由营养型向健康型转变的过程中,势必引发人类食用油的一场新革命。不科学的饮食能够使人吃出疾病来,而科学的饮食一定能够使人吃出健康来。只要相信科学,按照科学规律改变落后的饮食习惯,人们的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健康。想了解更多亚麻酸相关知识,请登录

中国麻黄研究论文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麻黄《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性能】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麻黄与现代疾病治疗 1. 治疗入冬屡患偏头痛: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 又兼少阴阳虚,入冬屡患偏头痛者,效果良好。(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28)。 2. 治疗老年皮肤瘙痒: 用麻黄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药物组成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配伍,治疗老年皮肤瘙痒,10天为1疗程,有较好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67)。 3. 治疗冻疮: 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在患处(新中医,1999,31(10):36)。 4. 治疗耳鸣: 取其宣肺透表,利尿开窍之功,重用单味麻黄10 30g,治疗肺气郁闭,清浊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不能上注于清窍之耳,浊气反升,蒙蔽耳窍,而产生的耳鸣(中国民间疗法,1999,7(1):30)。 5.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用麻黄、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鼾静通口服液,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改善换气,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医,2001,20(1):59)。 6. 治疗过敏性鼻炎 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20例,服药后,45min开始显效,效果可持续3 4小时(国医论坛,1998,13(2):44)。 7.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8. 还可以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肾衰、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感染性化脓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1、麻黄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2、连作地黄的生理生态响应与品质评价3、地黄内生真菌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4、冬虫夏草与其混淆品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5、中药山茱萸SCAR标记的研究6、红芪不同生长时期的剪根剪茎处理对其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7、乌头母根、子根、须根多糖的比较8、微波萃取快速分析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9、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用于白芍配方颗粒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10、桂皮酸类壳聚糖接枝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

  • 索引序列
  • 麻黄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
  • 麻黄的药理研究论文
  • 麻黄的研究进展论文
  • 亚麻酸抗癌的作用研究论文
  • 中国麻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