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的讴歌 ——论三毛散文中的浪漫情怀 汉文1801 马芊芊 5120187377 摘要: 三毛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她将自己的传奇经历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流浪文学,受到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三毛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流浪生活以及纯真的人性无疑不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与色彩。而三毛作为一个“流浪者”,她那至善至真至爱的高尚品德,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智大勇,历尽磨难依然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她永不停止、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追求精神深深打动着我。透过三毛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更看到了她外表下那颗坚强、浪漫的心。 关键词: 流浪意识爱情异域文化女性意识一、 奔赴撒哈拉 在三毛的眼里,工业化的大都市是她害怕停留和渴望逃避的地方,被她称之为滚滚红尘,“轻流的小溪、宽阔的草原”这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才是她梦想的沃土,灵魂的栖息地。三毛自19岁离开台湾四处漂泊,流浪过的国家有59个之多。正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痴迷,使得三毛作品中的前世乡愁式的神奇沙漠和万水千山长路上的高原美景以及在这种自然景色下原住民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带着无穷神秘和美的风味。在三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是这样来形容她深切喜爱的撒哈拉沙漠的: “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撒哈拉沙漠是迷人的,虽然那里是炎热、原始、贫穷、荒芜,但却是最自然、最纯朴的家园。因为它远离了都市的繁华的生活,少了外界的干扰,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所侵蚀的地方;)对于三毛来讲撒哈拉就是一个世外桃园,三毛喜欢沙漠中的寂寞与纯朴,更难得的是自由。因此三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撒哈拉,记下了许多沙漠的故事,如《县壶济世》、《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等。 沙漠是三毛的栖息之地,心灵的归宿。她在沙漠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灵魂的升华与永恒。她一直在流浪,左手捧一枝花,右手 挽荷西,奔跑在沙漠之野。在普通 人眼里,沙漠是荒芜之境,寸草不 生,气候炎热,风沙扑面使人变得粗糙。但在怀有永恒精神的三毛眼里,沙漠是自然之境,是心灵之泉,广袤无垠,滚滚红尘。她将沙 漠用神来之笔美化,沙漠的异域 风情如痴如醉得以体现,令多少没见过沙漠的人神往,如《结婚记》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 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了沙漠里的人情冷暖,贴近生活,叙写真实的故事。 她努力克服刚到撒哈拉沙漠里的一切困难,苦中作乐,在寂寞漫长 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勇于帮助贫 困的撒哈拉威人。本是琐碎平庸 的日常小事,但在三毛的笔下散 发出巨大的能量。 “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时一群群飞奔野羚 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忘记了现 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回归自然,追寻本真的自我。二、 诗意流浪的芸芸众生 —— 女性视角下的落后 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背影》、《万水千山走遍》等一系列作品中,那些身处乡间及平原大漠居民的卑微纯朴、乐观善良以及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对生命的泰然处之深深地震撼了三毛的心灵。三毛是这样感动地来写他们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 个人都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 “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三毛的流浪作品始终萦绕一种“诚惶诚恐”、挥之不去的隐忧,即便中途 稍作停靠,对于归宿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疑总使流浪平添几 分甘苦清味。 首先,从情节来看,在表现底层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时, 艾芜会突出生命的张力,具有导人向上的倾向,“注重揭示 现实生活中可爱的一面 , 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 使人热爱生活。三毛笔下则没有那么多的强悍与自信,去除口号式的宣传,带着心绣莲花的细腻和与生俱来的悲悯,真实朴实地记录所见所感,悲情意识贯穿始终,孤独,是自由如三毛也无计可施的结。《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吝笔墨描写了一群撒哈拉人,他们是属于沙漠的原朴的生命,他们的生活原始而粗劣,带有脱离现代文明的野蛮,如果按照艾芜的方式,应该用现代精神予以开化,而三毛选择做冷静的旁观者,《芳邻》里蛮不讲理的邻居、《沙漠浴记》里肮脏的洗澡方式、《娃娃新娘》里的十岁新娘,三毛以理解与同情的笔触记录生命、尊重生命原貌。 《哑奴》一文中,三毛把哑奴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三毛赞美哑奴身上的真诚与朴实,为哑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但哑奴最终难逃被卖掉的命运。虽然当地政府允许了奴隶制度的存在,但不能否认奴隶制度的本质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不平等。连当地政府都不敢对地主进行管制,然而三毛却勇敢地抨击了当地的蓄奴制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的昏庸无能,同时展现了三毛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当地奴隶的深刻同情。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多取材自真实事件以散文的形式进行表现,独具实践性。符合时下大众化的审美情趣。
既然是论文,就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网上搜索的只是一部分,我在这里就不全部复制过来,因为浪费地方浪费大家资源。我稍做点缀,您自己通过我在网上找的资料,然后再去书馆再做详细查证,这样会给论文一种更强的真实力量。1:从三毛的散文作品中寻找出表现语言特点的部分,重点是分析语言的朴实美这是两篇网上对三毛文字语言的评论。2:从三毛散文作品中分析作品主人公形象跟语言特点。从而反映出三毛散文的语言朴实美这个小论点范围有些大,我推荐这个网站。因为作为三毛所有资料中,它是最全,而且也是最偏的。3:分析三毛这种语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影响或环境下形成的。百度百科的资料对于三毛的一生有极为浓缩简练的概括,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的点评,而且颇有一种感人的力量。4:阐述三毛朴实的语言特点对现当代人影响以及社会现实意义。参考资料:1.三毛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sanmao2.http://www.lifeall.com/Memorial/MemorialDefault.aspx?MemorialID=843.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s/01-san_m/san_mao.htm4.流浪的三毛--陈平纪念:这些是一些纪念的网站,其中收录了一些比较平实的纪念文字,突出了现实的意义,而对艺术的追求并不产生分歧和冲突。目前来讲,我能做的就仅仅如此,您再去图书馆查查资料,然后在论文后面多加几行文献资料。如有疑问,知无不言。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 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文 / 清枕
三毛的一生较为短暂 47时自缢 我自认为她的文风应分为两个阶段 以其夫荷西死为界但总的来说三毛的文风是干净且直接的 语言朴素简洁 直抒胸臆 清澈 率真 一如她的为人 文既是人 不妨看看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会使你对三毛和她的文章有较为真切的了解 风逝
多取材自真实事件以散文的形式进行表现,独具实践性。符合时下大众化的审美情趣。
三毛 台湾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1三毛的好,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独特壮阔的生活方式。她满足了我们对自身生活的幻想——从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到和荷西的爱情。后来,我自己去过沙漠,我才发现在沙漠生活很大的组成部分是寂寥和恐惧。我看《温柔的夜》里三毛的日记,发现她和荷西的爱情也充满了关于金钱物质琐碎的争吵。 看肖全给三毛拍的照片——她直面镜头,苍白惨淡,不带一丝笑容。也许那才是她真实的样子。后来三毛自杀,我非常冒昧诛心地猜测,大概也是因为太多读者把对生活的美好幻想投射到她身上,她被我们绑架,太沉,太重了。 素材运用角度:平常心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没有人是完美的 2爱生活,爱地球,爱世界。要想照亮世界,总得有东西在燃烧。她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女子。有人说她的作品里有虚构,她死后仍有非议。这又怎么样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也不需要完美的人。但是,她写有完美的书。当一个人用生命照亮你……我们多么幸福。 素材运用角度:只要有爱,不完美又如何 3三毛真正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她那颗一直在流浪,一直在旅行的心。其实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一些事禁锢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一种心态里。而三毛是那种即使被囚禁在一个牢笼里她也可以用她的心在撒哈拉流浪的女人,她对于爱情的勇敢与执着,是那么的让人着迷,一个爱上流浪的人,一个在流浪中爱着的女人。突然觉得这种流浪的浪漫情怀,在我们越来越世俗的世界里渐渐的远去了。我想流浪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足够虔诚地面对流浪,我们就不会感觉到深深的寂寞。 素材运用角度:让精神去流浪 三毛语录:①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自己去尝一尝啊!②我迎著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③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④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⑤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因为巧合,我看到了三毛的文字:浅显而又深邃,如大自然般清新自然,如孩童般俏皮而又灵动。三毛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作家,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三毛的 作文 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三毛的作文素材一 三毛,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三毛,原名陈平,台湾著名女作家,1943年在四川出生。从小便显现出对书的 爱好 ,五岁时就看《红楼梦》,读书无数,这也印证了这句话,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三毛的求学经历,人生阅历十分丰富,这都在她的作品中体现无遗。第一次接触到三毛是一篇关于她童年“拾垃圾”的 文章 。心想:终于找到同样也有这么一个“怪癖”的人,但她的程度之深,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使我不得不感慨。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喜欢看她的书,因为她的文字源于生活,俭朴真实,无华丽词藻,却流露出真情实感,让人感到舒服,并非有多高深,却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妙。 从她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她与荷西的爱情,沙漠生活的精彩,你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女作家对生活的敏感,对生命的感概。《我的宝贝》叙述了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一个又一个不同独特的 故事 ;《淘学记》展示了不一样的学堂,不同的学习乐趣…… 许多人对三毛羡慕不已,对她迷恋,但亦有人不认同她。李敖有篇文章写三毛和金庸,说两个人都是伪善的。尤其讲三毛的时候,评价她说:三毛就是风花雪月淡淡的哀愁在加一把黄沙,她不是个魅力的女人却硬要演绎出那么多情爱故事,这是她的荷西无法承受的,于是干脆死掉。还评价说三毛的文章大多充斥着白开水般泛滥的感情……而鲁豫对三毛的喜爱已接近崇拜,她在《心相约》中写道:“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由衷的羡慕一个人,并且想知道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我和三毛之间有着太多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对她的迷恋……那些有关三毛就真真假假都不会令我失望,我喜欢的是文章里的三毛,至于生活中的她到底是什么样子,何必去管呢?” 三毛在书中常常会谈及生命的话题,告诉读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也曾说:“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条幸福的归宿。”1991年1月4日清晨,三毛终于用她决绝的方式给无数热爱他,热爱她的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 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上的奇葩,至今还是多少人难忘的梦里落花…… 关于三毛的作文素材二 偶尔会读三毛的作品。总是希望读懂她,并且自信满满的以为能懂。结果,心理的困惑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现在想想,兴许她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让人总琢磨不透吧! 第一次接触三毛,是从她自杀开始的。 某一天在网上看到一张帖子——三毛自杀之谜。好奇心驱使我点击并认真地阅读起来。从那一天开始,我知道了这样一个充满才情,性格奇异的女子。我又开始疯狂地买她的作品,如饥似渴地阅读。是的,我渴望从她的作品里读出她的感情,读出她的灵魂。 原本以为,一个终究自杀的人是整天生活在忧苦不堪,浑浑噩噩,甚至是有点忧郁的人。因为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在医院用丝袜掉在点滴架上自杀。虽说如此的自杀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又是经过多大的思想挣扎才能做出来的决定呢?又或许,三毛早已抱着淡然的入世情怀。愿到天堂和亲爱的荷西做一对天上鸳鸯,早已放弃了尘世的荣耀与喧哗,心如死灰。这,谁又能知道呢? 感受三毛勇闯撒哈拉的豪气,我为之佩服不已。她放弃了繁华城市的灯火辉煌,执着于那份对撒哈拉的爱。尽管生活条件不好,尽管黄沙漫漫,也未曾漫没三毛的狂热。 有人说,三毛是死于江郎才尽!笑话,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写作的材料就可从她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即使真的江郎才尽,一向淡泊名利的三毛也不会因为这个而毁掉她如此美好的生活。也有些人说,三毛的死是随了丈夫荷西而去的。她爱荷西之深与荷西离去后的痛心疾首也有可能让她寂寞地自杀。可是,这又有谁能说清楚呢? 看完了整部三毛作品集,不失为里面偶尔的幽默偶尔的忧伤而感动。印象深刻的是三毛在描述自己与荷西和亲家婆婆的相处中的搞笑连连。想来她其实也是个极普通的人女人。不乏有小女人的调皮和身为媳妇的无奈与苦衷。其实,三毛是懂得感恩,独立,有才华和独特个性的精灵。 三毛去世很久了,可世人人忘不了她。她的作品每天仍在制造着人的感动。不管怎么样,逝者已逝,留下的人唯有借鉴前人的 经验 好好地活着,并不忘珍惜。孔夫子道:逝者如夫斯,不舍昼夜! 关于三毛的作文素材三 三毛,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字。那个嘻嘻哈哈却又坚韧勇敢的女子,那个将刻骨忧伤漂洗成淡淡微笑却依旧让人心酸不依的女子,那个用生命去追求浪漫唯美却最终选择最心酸的浪漫结束生命的女子。 我在暮色四合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远去,只留下满天繁星永恒的光芒。我想起她的一颦一笑,和那字里行间掩饰不住的天真与善良。 或许她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传说 ,然而她却真真切切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经历了多少的悲欢离合,而又在一片安谧中离去。 她已然远去,留下的是一串深深浅浅支离破碎的足迹,在星光闪烁中忽明忽暗,神秘莫测。那是怎样的传奇人生?在跳跃的文字中,隐隐约约地摇曳。 异乡。沙漠。一段曾经不愿想记的记忆,连同自己的如花岁月,葬在了荒凉而单调的沙漠。然而她却将这一段寂寞与黑暗疯狂滋长的日子,描写成最温暖的平淡,平淡的没有一丝波澜。 但是,那是怎样的生活啊!那个敏感多疑的女子旅居异乡,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与离别。那是怎样无边的痛苦啊!一颗年轻美好的心,如何承载命运的多舛?然而她却依旧低低地笑了,正如提琴舒缓而哀伤的低音,轻吟浅唱。我似乎看到她略微上弯的嘴角,款款滑过忧伤的高度。 再后来,她的文字似乎更加柔和了。我触摸不到忧伤。但那些微微的蓝色,却依旧是柔软而疼痛,点滴如刹那流星划过的光芒。她的文字慢慢长大了,有稚嫩变得成熟。然而最打动我的却仍是那些青涩如同橄榄的雨季故事,简约而真实。 那是一些很咸的文字,清晰而锐利,瞬间划破她生命中积淀许久的黑暗,让我措手不及。我触摸到的那些美丽而真实的情感,在一片柔和中横冲直撞,义无返顾。 我看见她那棱角分明的性格,在沉寂许久的黑暗中熠熠发光。 我听见她恣意汹涌的心情在文字中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那是青春奔放的文字,不曾掩饰。 整整一个雨季的泪与笑,被她大篇大篇不饰雕琢的文字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后她不得不将这倏忽而逝的青春埋葬,即便那里有她最真实的影子。 她充满忧伤地说:雨季不再来。 刹那间,陌生的路灯在我眼前交织成无数幻影。 以袜结绳,她远去了。不再沾染尘事纷杂。 挽三毛。挽那个早已逝去的雨季。也挽那个雨季里最真实的三毛。
名人故事素材:三毛的故事
一、孤独的三毛——负责任的三毛
她的孤独表现在她的独特的个性,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感情丰富,她的敏感,她的细致,她的从小看书,她的幻想,她的天真,她的浪漫,她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的生活在童话世界中,她的我行我素,她的对美的认知,对美的不懈追求,珍妮的画像,表现她对美丽的向往,一次次地去欣赏她。她的善良,哑奴、·军曹和她建立的纯洁的友情,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独特的感受,而和她同龄的小朋友,却没有这样的表现,她和女同学跟男生的约会,那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爱的甜蜜,表现了她的早熟。
这使她在以后的日子里,疯狂地爱上了毕加索,也是很正常的事。更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在德国留学的日子里,演绎了一场倾城之恋,也是一位少女对爱的渴望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她是一个多情的女孩,是一个深受言情小说影响的女孩,她从小就向往王子与灰姑娘的神话故事,生活在自己向往的爱的世界里。
她在追寻着,用她一生的时间,不停地追寻着,直到她遇到了荷西,经历了几年的.历程,终于使自己的爱有了归宿,可是不幸的是,她的爱人突然离开了她,又使她孓然一身。她的心碎了,她的爱累了,她在艰难地跋涉着。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爱的招呼,那就是王洛滨的出现。那可能就是她从小的时候心中的梦想吧,也许正是她追寻了一生的毕加索,她的梦中情人。可是,王洛滨让她失望了,她的梦也漂走了。
二、我笔写我心——不负我心的三毛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 “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走遍了万水千山的三毛,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走向撒哈拉沙漠,她义无反顾地去了,在那里开始了她人生第二次的写作高潮。《撒哈拉的故事》、《五月花》两个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
《士为知己者死》写的是米盖无奈的世俗婚姻,折射的是三毛追求个性平等的现代爱情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坦露的是三毛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揭示的是人间自私、欺诈、wu耻的行为,反衬的是三毛夫妇的善良、淳厚。无论是往来密切、感情相通,如与姑卡、达尼埃、哑奴、沙伊达、鲁阿这些沙哈拉威人的交往;或是和周围环境发生着碰撞与矛盾,如与卖花女、玛利亚的相遇与纠纷。一旦作品的主人公命运或性格心态发生演变,“我”不可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我”势必对这一切做出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我”的性格也会在生活的各种碰撞中迸出火花,散发出自我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光辉,这实际上是从特殊的角度完成了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
三、对美好的追求——善良的三毛
《哭泣的骆驼》写了朋友一家的善良、和睦、亲情,他们一家为了追求民族的独立坚持不懈、英勇奋斗、视死如归的精神,《背景》里写父母之爱,写丈夫荷西死后,父母的拳拳之心,为了安慰和照顾自己,“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双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
“当我黄昏又回荷西的身畔去时,看见父母亲的那束康乃馨插在别人的地方了,那是荷西逝后旁边的一座新坟,听说是一位老太太睡了。老婆婆,花给了你是好的,请你好好照顾荷西吧!”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写到:“我们的家伙食总比外边的好些,为着荷西爱朋友的真心,为着他热切期望将他温馨的家让朋友分享,我晓得,在他内心深处,亦是因为有了我而骄傲,这份感激当然是全心全意地在家事上回报了他。”在这篇文章里,三毛尽了她的《红楼梦》的情结,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她和荷西的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凄艳动人。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被称为“赋圣”。他和卓文君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凤求凰》司马相如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唐诗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唐诗作者众多:李白、杜甫、“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 宋词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词牌如《点绛唇》、《曲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小说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三国演义》罗贯中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战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描写最成功的一部。主要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此书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它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梁山英雄形象:林冲、鲁达、李逵、武松、杨志等。 《西游记》吴承恩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 “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聊斋志异》蒲松龄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作者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红楼梦》曹雪芹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艺术形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 晚清的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构成了一幅官场“百丑图”,发人深省。此外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此四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并称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它们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相。此外,被人熟知的明清小说还有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雷峰塔传奇》,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等
1.《〈孟子〉中的训诂》,《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1期。2.《〈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3.《〈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4.《训诂术语补正》,《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5.《〈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文汇报》1992年11月3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期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2期全文转载。6.《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启示》,《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4年第7期全文转载。7.《谈谈当前辞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杨合鸣合作),见《训诂与语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9.《 ’95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0.《〈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1.《元散曲重叠式形容词浅谈》,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13.《〈古尊宿语要〉的旁指代词》,《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14.《〈古尊宿语要〉的三身代词》,《人文论丛》1999卷。15.《〈古尊宿语要〉的语气助词“在”》,《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对外汉语教学论集”。16.《树立民族形象,推进社会文明》(谈《语言文字法》的意义),《湖北教育报》 2000年11月13日。17.《“移位说”献疑》,载《语苑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8.《〈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读后》,《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19.《湖北黄梅话的人称代词》,《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0.《〈古尊宿语要〉的“如何”》,载《Collected Essays in Ancient Chinese Grammar》,Paris──2001。721.《“这”单独作主语问题补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22.《“动+得+可能补语”中“得”字的语法性质》,载《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23.《疑问代词“云何”的历史发展》,载《新疆大学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湖北黄梅话的指示代词》,《方言》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5.《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26.“走作”补义,《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27.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光明日报》2004年4月22日C1版头版头条。28.《全元散曲》中的“被”字句,《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5月)29. 黄侃,《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0. “他”字复指词组的历史发展,《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31.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收入《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版。32. 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第31辑(2005年)33. 《黄侃年谱》序,司马朝军《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4.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序,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35. 《故训汇纂》的语义学价值,《〈故训汇纂〉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6. 大力加强禅宗语录句法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版。37.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语文知识》(郑州大学)2007年第1期。38. 读《尔雅》及其注疏札记,《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39. 无主语“被”字句的历史发展,《汉语新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2月版。40.《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序,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41.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42.魏晋以后疑问代词“云何”的发展与衰亡,《长江学术》2008年第4期。43.汉语にぉける古今命名方法の变迁について(汉语古今命名模式变迁漫议)(全文被译成日文),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一《东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システムの近代的再编をめぐって》,2008年3月发行。44.动量短语句法功能补议,《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45.《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序,刘长庆《轻动词理论及汉语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46.《全元散曲》中的动态助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47.《〈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序,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8. 近代汉语书面文献与现代方言词语的考释,《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49. 从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看辞书相关条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50.从“小学”到“语言学”(『小学』より『语言学』ヘ),《东ァジァ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2008年11月日本京都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 “近代东亚概念和知识系统的再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 センタ一201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刊号:issn0915-2822。51. 黄侃学术在武汉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语言学》第四辑(北京大学,2010)。52.《近代汉语连词》序,席嘉《近代汉语连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53. 黄梅方言与近代汉语文献互证举隅,《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09《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54.《“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序,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55. 汉译佛经中的“为”字选择问句,《汉文佛典语言学—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56. 禅宗语录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57. 配对型“也好”源流考,《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58.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收入《圆融内外 综贯梵唐—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59. 谈谈禅宗语录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摘要。60.“莫非”源流考,《南开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61. 中国文化中花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韩国)第21集,2012年。62.“也罢”源流考,《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3. 禅宗语录中选择问句的发展,《东亚文献研究》(韩国)第11辑,2013年6月。64. 汉译佛经透露汉语发展变化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8日B01版。65.“枉状”“月朵”词义考,《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66.方以智语言哲学观浅论,《人文论丛》2013年卷。(排名第二)67. 黄梅方言中的“妈妈”和“老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2月版。68.“何莫不”小考,《正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69.《<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序,《<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台湾学生书局2014年8月版。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友友看上边的内容行不?回复里放不全文,你要是感觉行的话就到我空间看一下这个资料吧,希望能够帮到你@_@
哈哈 已经创作出来了 找KK拿吧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10.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