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挑食的7大理由1过早接触高度加工食品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幼儿挑食原因。宝宝的味蕾敏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给孩子吃含有各种添加剂、糖、香精、增味剂的加工食品,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味觉刺激,而孩子一旦习惯这样的味道,往往不肯再接受天然食物的味道。2食物本身的味道过浓一些像蒜苗、芹菜、香菜、青椒之类味道独特的食物,幼年的孩子可能感觉刺激过度强烈,从而本能地产生拒绝。3受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孩子没有鉴别力,加上对社交需求的渴望,就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所以电视上各种零食的有趣广告,孩子很容易全盘接受,因为电视里的小朋友都吃这个。4食物烹调不当这个原因是对万千家长说的。如今很多年轻父母烹饪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也难怪孩子不爱吃。比如菜炒太老,米饭太硬,花样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造成对饭菜的拒绝。5食物不符合孩子兴趣宝宝往往喜欢那些看起来漂亮小巧的食物,对于形状过大、过粗、色泽暗淡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宝宝觉得吃起来太费劲,根本吃不完,就会产生畏难情绪。6因情绪因素产生好恶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好的情绪而反感某些食品。如果曾因为不吃某种食品而遭到训斥,很可能会使他们对这种食品产生反感。7因吃了食物不舒服而反感在少数情况下,宝宝吃了某种食物确实感觉口腔或胃肠不舒服,他就本能地表示反感。所以,父母不必强迫孩子吃某种东西,而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特别是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或者可能造成粘膜损伤的食物,都要格外留心观察。等到孩子身体强壮一些,长大一些,还有很多机会来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食物。纠正挑食的7大对策1从6个月开始,及时给予各种天然食物宝宝到了6个月以后,会对食物产生自然而然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利用他们对奶以外各种食物的兴趣和感情,不仅要喂给他们各种天然口味的食物,也要让他们看到一些天然食材,比如给个胡萝卜,给个苹果,没有危险的就可以让他自己拿着玩,闻一闻,咬一咬,不仅能发展感官能力和锻炼牙齿,更能建立对食物的认知和感情,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到了两岁就可以正常、自主地吃三餐饭了,这个时候不要因为父母老人怕弄脏衣服餐桌,什么食物都不让宝宝自己接触,到了两三岁还要大人一口一口喂,这样孩子失去了接受食物和自主进食的最佳时机,以后就会很难矫正。2避免太早让孩子接触高度加工食品不少大人喜欢按照自己的味觉喜好,给宝宝吃各种浓味食品。特别是爷爷奶奶,总觉得用各种「好吃」的饮料、糖果来逗宝宝,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过多的钠盐会伤害到宝宝尚未成熟的肾脏。一旦宝宝爱上这些食物,口味就会变「刁」。所以,一岁以内宝宝不能加盐,两岁以内不能加味精鸡精,也不能加糖,盐的摄入量只能为成年人的一半。如果想吃甜的东西,只能用水果、水果干之类,饼干都不要给。这样,宝宝会很乖,不会大面积挑食。3潜移默化的营养健康教育孩子对食物的认识是从小形成的,从小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健康的饮食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如果饮食习惯不好,就很难长成身体健康、头脑聪明、活力十足的人。如果周围有很多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挑食偏食,我们可以用一种不赞成的态度来谈论这些事情,同时肯定自己家的宝贝不会这样做。当然了,光说不练嘴把式,我们自己更要以身作则!4参与食物的栽种,增加天然感情如果让孩子对天然食物多一些了解,他们就会对食物产生心理认同,也能减少对很多食物的偏见。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和大人去郊区看看菜地里的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可以让孩子和爸妈一起去超市买菜;让孩子帮助大人择菜洗菜,甚至让他们自己在家动手种菜苗、发豆芽,这些都会成为非常好的饮食教育。孩子也会爱上自己参与制作的这些食物。5改善家庭烹调方法在监督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烹调技艺,把食物切小一点,适合孩子取食;做得更美味些,用漂亮的餐具盛放。只要食物味道柔和,样子可爱,孩子通常都会乐于接受。看看别人家的父母——Watsons Thailand - Facebook6心平气和地对待挑食行为如果孩子不吃某些食物,既不要大惊小怪、过分批评,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纵容肯定,强化挑食行为。这种食品应当继续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只是父母可以问一问:觉得这个菜有什么不好吃?然后承诺孩子下次会烹调得更好一些。不要提醒别人,孩子不吃某种食品,或者特别爱吃某种食品。如果父母和老人天天都挂在嘴上说「宝宝不爱吃这个」,结果就别指望宝宝会主动吃它。7建立共同遵守的饮食规则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饭,无非是基于两个判断: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把这两个前提去掉,把家里的所有零食收起来, 这顿不好好吃就要饿到下一顿。在家里必须有规矩,孩子必须守规矩,父母必须执行规矩。(注意:这个规矩是与孩子一同商定的,一旦确定,必须共同遵守。)说好夏季每天只能吃1个冰淇淋,就不能吃两个。说好每餐吃一小盘蔬菜,就必须吃够数量。另外,千万不要以为服用了一些维生素增补剂,就可以完全解决不好好吃饭带来的健康损失,从而纵容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维生素永远不能替代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补充剂永远不能替代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实在不吃某些食材,如青菜,怎么办?可以试试:①把食物制成馅料,包在其他食物中吃②把这种食物和其他食品搭配起来,作为配料不引人注目地吃③找到这种食物的替代物,能提供相同的营养价值④找来其他爱吃这些食物的小朋友,帮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种食品⑤请孩子最崇拜的人与他共进一餐,看到别人吃什么都香⑥找到孩子在口味上最喜欢的餐馆,点含有这类食品的菜肴
大班幼儿挑食,神秘的研究方法,挑食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宝宝什么都要吃药,让他养成这种习惯,培养他的习惯。
幼儿挑食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文献查阅,幼儿挑食偏食也叫做选择性饮食失调症,是饮食失调症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仅接受某些食物,而对多样化的饮食感到恐惧。所以,幼儿挑食偏食的行为现状急需解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见幼儿挑食偏食对其身体的危害。随着现在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本应不存在挑食偏食的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却看到了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而出现的挑食状况。我在实习中发现一些幼儿在进餐时非常挑剔,有的只吃主食不吃蔬菜,而有的幼儿偏向甜食,却对其他食物非常抗拒。现实生活中在幼儿群体中遇到“我只喜欢吃肯德基”的现象很普遍。
你好!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1、什么是幼儿的饮食?2、幼儿饮食习惯有哪些?(是什么)3、哪些是不良的幼儿饮食习惯?不良幼儿饮食习惯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4、如何改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策略)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班幼儿年龄的分布 小班的幼儿年龄集中分布在3岁到4岁,3-4岁是幼儿身体和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各个身体器官开始逐渐发展,孩子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形成,为了孩子身体能健康发育,我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文:(一)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及分析:幼儿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幼儿会无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所以在模仿大人的同时幼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在饮食方面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家长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喜欢什么食物都会对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1)家长无引导家长的引导就是指家长在幼儿挑食时,想办法或告诉幼儿不能挑食,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去接受他们不喜欢的食物。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养成的,挑食也是一样,如果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关键期出现挑食问题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挑食的习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食物,而且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种食物的厌恶,长此以往,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抗拒这种食物。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家长就必须起到带头作用。(2)饭菜单一不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很容易被一些东西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对于食物也是一样的。如果饭菜形状有趣,味道飘香,色彩鲜艳,那么幼儿的食欲一定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饭菜菜色单调、缺乏吸引力,也会变成导致幼儿挑食的一大原因。(二)避免小班幼儿偏食的对策:目前,偏食的孩子人数 不少,改变偏食,幼儿园应当与家长配合。让幼儿去吃那些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食物或减少已经吃惯了的食物,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孩子偏食并非是生来就有的习惯,它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尤为重要。每次进餐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通过进餐时间和环境的“刺激”,使幼儿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为就餐做好心理准备,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另外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2)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食物的习惯为避免幼儿偏食,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豆制品及各类蔬菜均要安排食用。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变换花样,同时注意烹调的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多样食物,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在饭菜品种及合理搭配上,多下点功夫,使幼儿保持旺盛的食欲,每种饭菜都能吃得有滋有味。(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从以下方面入手:1、家长以身作则。2、进行认知教育。 3、采用鼓励法。
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作者 : 何梦露摘 要: 挑食是幼儿进餐过程中最常发现的问题,它反映在就餐时幼儿只吃自己喜爱的食物而不喜欢其他食物。挑食会导致幼儿营养摄入不平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家庭对幼儿的挑食行为影响最为重要,家长对食物的喜厌时时刻刻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环境等引起幼儿的挑食行为。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家长的积极示范及正确的教养观念对于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对家园联系工作的重视,可以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以强化等,这些方法对幼儿挑食行为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挑食行为 家园联系 积极示范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与爸爸妈妈分开和其他幼儿相处、大小便自理、独自睡觉、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饭、接受知识等。而吃饭是最难过的一关,也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总会向老师询问幼儿的就餐情况。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现的问题。挑食导致幼儿摄取营养不均衡,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导致幼儿营养不良、变得瘦小,甚至会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幼儿挑食成为家长与教师最担忧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事物的品种逐渐增多,以前的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而现在的人们对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种类多了,自然就会有所挑剔,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挑食的行为,而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期养成的。因此,在幼儿期对挑食行为的纠正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是什么引起幼儿挑食的呢?怎样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幼儿园的15名幼儿,其中5名女幼儿,10名男幼儿。该班幼儿年龄均在两三岁之间,年龄较其他小班班级幼儿年龄小,幼儿属于托班与小班的过渡期,部分幼儿刚入园两个月,幼儿挑食行为比较明显,有利于对于挑食行为的研究。通过非正式访谈级观察法对幼儿挑食行为进行研究,一日活动中的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及水果活动都为我们研究的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15天的研究时间,及时记录每日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并对其幼儿进行询问,以了解幼儿的情况,根据每月观察的幼儿挑食行为及幼儿言语表达的叙述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原因,对试验的纠正幼儿挑食行为的方法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挑食行为原因 1.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 研究发现,家长是引起幼儿挑食行为的主要原因,家长的不良示范是引起幼儿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习惯,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在孩子面前说这个不好吃,说那个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评食物,从而影响小孩有样学样,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似的饮食偏好。 2.幼儿自身。 有些孩子喜爱零食,每天回家后都会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类的食品。幼儿喜欢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饱了,等到吃饭的时候一点也不饿,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常吃零食会导致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欲下降,幼儿在幼儿园里吃了零食,到吃饭时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欢的菜,久而久之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3.幼儿的心情也会影响幼儿的就餐。 幼儿的心情不好时,会对食物产生厌恶感,当幼儿再次吃到这个食物时,便会想到不好的事情,长期这样,便养成挑食的习惯。 (二)解决幼儿挑食的方法 幼儿挑食的坏毛病会导致孩子摄取营养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因此应及时纠正幼儿的挑食行为。 1.与家园密切配合。 老师的鼓励劝说仅限于幼儿园内,家中时间占幼儿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时就需要家园共育,共同解决幼儿的挑食问题。 很多幼儿来园和在家里的表现常常不一致,在幼儿园里保持的良好习惯,但在家会变成另一副样子。有些幼儿在园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里就挑食,赵嘉瑞刚入园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幼儿,因为她从不吃蔬菜及水果,后来了解到,这是因为家里人从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后来对她进行教育,引导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瑞瑞开始吃蔬菜、水果,没有以前那么讨厌蔬菜水果。而且现在基本上都能自己乐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园共育特别重要。 2.老师鼓励劝说。 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多少都会存在挑食现象。此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鼓励和劝说幼儿。对于大多数初来幼儿园的幼儿,陌生的人、环境会导致幼儿的恐惧心理,而当吃饭时碰到不爱吃的饭菜时,幼儿的情绪会低落。这时老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口气鼓励劝说幼儿,而非严厉的批评。 3.家长积极示范。 挑食、偏食的习惯表现在孩子的身上,但责任却在父母。任何一种饮食习惯都不是一日养成的,它与家庭的饮食行为有紧密的关系。家长在做饭时可以鼓励幼儿加入进来,让幼儿有意识地观摩了解做饭的过程。有时孩子不愿尝试一些食物或许因为对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里平时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儿园时大多会不喜欢。因此,平日家里的饭菜可以相对多样化一些。遇到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家长更应该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激发孩子进餐时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游戏活动,诱导幼儿喜欢吃饭。 首先教师在游戏中有意让幼儿扮演厨师、顾客的角色,让她认识菜的多样性,并且各有各的味道和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不能只吃小菜,否则会长不高长不胖,也长不漂亮,让幼儿认识到挑食是不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艳.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幼儿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4]陈继英.如何纠正幼儿偏食. 论文来源:《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宝宝挑食的7大理由1过早接触高度加工食品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幼儿挑食原因。宝宝的味蕾敏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给孩子吃含有各种添加剂、糖、香精、增味剂的加工食品,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味觉刺激,而孩子一旦习惯这样的味道,往往不肯再接受天然食物的味道。2食物本身的味道过浓一些像蒜苗、芹菜、香菜、青椒之类味道独特的食物,幼年的孩子可能感觉刺激过度强烈,从而本能地产生拒绝。3受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孩子没有鉴别力,加上对社交需求的渴望,就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所以电视上各种零食的有趣广告,孩子很容易全盘接受,因为电视里的小朋友都吃这个。4食物烹调不当这个原因是对万千家长说的。如今很多年轻父母烹饪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也难怪孩子不爱吃。比如菜炒太老,米饭太硬,花样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造成对饭菜的拒绝。5食物不符合孩子兴趣宝宝往往喜欢那些看起来漂亮小巧的食物,对于形状过大、过粗、色泽暗淡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宝宝觉得吃起来太费劲,根本吃不完,就会产生畏难情绪。6因情绪因素产生好恶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好的情绪而反感某些食品。如果曾因为不吃某种食品而遭到训斥,很可能会使他们对这种食品产生反感。7因吃了食物不舒服而反感在少数情况下,宝宝吃了某种食物确实感觉口腔或胃肠不舒服,他就本能地表示反感。所以,父母不必强迫孩子吃某种东西,而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特别是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或者可能造成粘膜损伤的食物,都要格外留心观察。等到孩子身体强壮一些,长大一些,还有很多机会来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食物。纠正挑食的7大对策1从6个月开始,及时给予各种天然食物宝宝到了6个月以后,会对食物产生自然而然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利用他们对奶以外各种食物的兴趣和感情,不仅要喂给他们各种天然口味的食物,也要让他们看到一些天然食材,比如给个胡萝卜,给个苹果,没有危险的就可以让他自己拿着玩,闻一闻,咬一咬,不仅能发展感官能力和锻炼牙齿,更能建立对食物的认知和感情,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到了两岁就可以正常、自主地吃三餐饭了,这个时候不要因为父母老人怕弄脏衣服餐桌,什么食物都不让宝宝自己接触,到了两三岁还要大人一口一口喂,这样孩子失去了接受食物和自主进食的最佳时机,以后就会很难矫正。2避免太早让孩子接触高度加工食品不少大人喜欢按照自己的味觉喜好,给宝宝吃各种浓味食品。特别是爷爷奶奶,总觉得用各种「好吃」的饮料、糖果来逗宝宝,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过多的钠盐会伤害到宝宝尚未成熟的肾脏。一旦宝宝爱上这些食物,口味就会变「刁」。所以,一岁以内宝宝不能加盐,两岁以内不能加味精鸡精,也不能加糖,盐的摄入量只能为成年人的一半。如果想吃甜的东西,只能用水果、水果干之类,饼干都不要给。这样,宝宝会很乖,不会大面积挑食。3潜移默化的营养健康教育孩子对食物的认识是从小形成的,从小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健康的饮食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如果饮食习惯不好,就很难长成身体健康、头脑聪明、活力十足的人。如果周围有很多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挑食偏食,我们可以用一种不赞成的态度来谈论这些事情,同时肯定自己家的宝贝不会这样做。当然了,光说不练嘴把式,我们自己更要以身作则!4参与食物的栽种,增加天然感情如果让孩子对天然食物多一些了解,他们就会对食物产生心理认同,也能减少对很多食物的偏见。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和大人去郊区看看菜地里的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可以让孩子和爸妈一起去超市买菜;让孩子帮助大人择菜洗菜,甚至让他们自己在家动手种菜苗、发豆芽,这些都会成为非常好的饮食教育。孩子也会爱上自己参与制作的这些食物。5改善家庭烹调方法在监督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烹调技艺,把食物切小一点,适合孩子取食;做得更美味些,用漂亮的餐具盛放。只要食物味道柔和,样子可爱,孩子通常都会乐于接受。看看别人家的父母——Watsons Thailand - Facebook6心平气和地对待挑食行为如果孩子不吃某些食物,既不要大惊小怪、过分批评,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纵容肯定,强化挑食行为。这种食品应当继续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只是父母可以问一问:觉得这个菜有什么不好吃?然后承诺孩子下次会烹调得更好一些。不要提醒别人,孩子不吃某种食品,或者特别爱吃某种食品。如果父母和老人天天都挂在嘴上说「宝宝不爱吃这个」,结果就别指望宝宝会主动吃它。7建立共同遵守的饮食规则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饭,无非是基于两个判断: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把这两个前提去掉,把家里的所有零食收起来, 这顿不好好吃就要饿到下一顿。在家里必须有规矩,孩子必须守规矩,父母必须执行规矩。(注意:这个规矩是与孩子一同商定的,一旦确定,必须共同遵守。)说好夏季每天只能吃1个冰淇淋,就不能吃两个。说好每餐吃一小盘蔬菜,就必须吃够数量。另外,千万不要以为服用了一些维生素增补剂,就可以完全解决不好好吃饭带来的健康损失,从而纵容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维生素永远不能替代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补充剂永远不能替代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实在不吃某些食材,如青菜,怎么办?可以试试:①把食物制成馅料,包在其他食物中吃②把这种食物和其他食品搭配起来,作为配料不引人注目地吃③找到这种食物的替代物,能提供相同的营养价值④找来其他爱吃这些食物的小朋友,帮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种食品⑤请孩子最崇拜的人与他共进一餐,看到别人吃什么都香⑥找到孩子在口味上最喜欢的餐馆,点含有这类食品的菜肴
1.改善食物外观及味道精美诱人的食物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食用欲望,幼儿比较喜欢颜色艳丽以及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家长在幼儿日常饮食方面可适当多下点功夫,例如可以将饭菜拼成一些卡通动物形象来刺激幼儿的感官。有些食物的味道比较特殊,家长则可以将几种菜混搭在一起,试图分散掉点食物原有的味道。2.控制幼儿零食的摄入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幼儿零食的摄入量,饭前尽量减少零食的摄入,保证幼儿正常的一日三餐,不要将零食代替正餐。饭前饭后可适当的吃一些水果,有助于消化。3.激发幼儿主动进食的兴趣要激发幼儿主动进食的兴趣,如何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幼儿不喜欢吃饭只吃菜,此时家长可以将饭做成饭团,在饭团中加入菜,这种新鲜的吃饭方式或许可以勾起幼儿的进食兴趣。由于幼儿喜欢新鲜事物,因此通过改变食物本身的外观及搭配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另外幼儿在家中一般都是和父母吃饭,比较单调,那么我们可以适当去亲戚家吃吃饭,或是邀请亲戚家的孩子或者小伙伴一起来家里吃饭,幼儿是好模仿的,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津津有味的吃着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时,幼儿或许会选择在同伴的鼓励下也来吃一吃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也得到了改善。4.家园共同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家长及幼儿园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进食,家长在家中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当幼儿出现挑食的现象时要及时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告诉幼儿不能养成挑食的坏习惯,每种食物都应该吃一点,这样才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和幼儿园内的老师可定期的进行沟通交流,询问幼儿近期的饮食情况,针对幼儿饮食习惯中的不良行为加强引导与教育,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5.为幼儿科学合理的配餐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可根据幼儿每日营养所需来科学合理的为幼儿配餐,饭后可适当添加水果。家长可学习一些幼儿饮食方面的知识,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当幼儿对某些食物出现挑拣的情况时,家长可利用其他食物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慢慢习惯了这种混搭的方式后,可慢慢的改变此搭配形式,重新制造出新的搭配模式,当幼儿完全可以适应这多种不同的搭配模式时,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适应了这几种菜,那么幼儿挑食的问题就得到了改善甚至是解决。随着幼儿挑食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幼儿挑食的原因主要为食物特殊的外观、气味特殊;幼儿认知水平较低;家长不良饮食习惯对幼儿饮食的影响。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对幼儿的生活饮食极为关注,针对幼儿挑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为幼儿科学合理的配餐;激发幼儿的饮食兴趣;家长以身作则,发挥其榜样作用;家园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孩子对喜欢吃的某种食物就吃得很多,而对不喜欢吃的食物则吃得很少,甚至不吃。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某些食物时,家长并不是劝说或讲道理,而是一味地迁就。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然而然改掉挑食的毛病。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提醒,孩子的过分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的摄入不足或过量,导致孩子容易生病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其实,孩子有挑食的情况,这与家长的态度也有关系。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某些食物时,家长都在一味地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口腹之欲”,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然而然改掉挑食的毛病。甚至有些家长追着孩子喂饭。对待幼儿“挑食”行为,请家长朋友们尽量做到以下:1、合理安排孩子吃零食的时间、数量,尽量减少消零食;2、不要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免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3、经常变化花样以及创造愉快的进餐环境等,引起孩子的食欲;4、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诱导孩子懂得吃各种食物的好处。其实,孩子的偏食或挑食习惯往往是受到成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就挑食或偏食,见样学样,孩子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家长喂养不当造成的,比如对于孩子爱吃的东西,有的家长就随意让他吃,有时一次吃得太多,孩子容易吃伤。当然也有孩子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口味比较挑剔、吃零食影响进餐时的食欲、饭前或吃饭时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等。所以,专家提议,家长要想丰富孩子的口味,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自我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孩子做出示范。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允许孩子选择自我喜欢的食物;在指导孩子的饮食时,不要威胁或哄,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小班幼儿年龄的分布 小班的幼儿年龄集中分布在3岁到4岁,3-4岁是幼儿身体和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各个身体器官开始逐渐发展,孩子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形成,为了孩子身体能健康发育,我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文:(一)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及分析:幼儿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幼儿会无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所以在模仿大人的同时幼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在饮食方面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家长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喜欢什么食物都会对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1)家长无引导家长的引导就是指家长在幼儿挑食时,想办法或告诉幼儿不能挑食,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去接受他们不喜欢的食物。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养成的,挑食也是一样,如果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关键期出现挑食问题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挑食的习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食物,而且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种食物的厌恶,长此以往,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抗拒这种食物。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家长就必须起到带头作用。(2)饭菜单一不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很容易被一些东西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对于食物也是一样的。如果饭菜形状有趣,味道飘香,色彩鲜艳,那么幼儿的食欲一定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饭菜菜色单调、缺乏吸引力,也会变成导致幼儿挑食的一大原因。(二)避免小班幼儿偏食的对策:目前,偏食的孩子人数 不少,改变偏食,幼儿园应当与家长配合。让幼儿去吃那些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食物或减少已经吃惯了的食物,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孩子偏食并非是生来就有的习惯,它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尤为重要。每次进餐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通过进餐时间和环境的“刺激”,使幼儿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为就餐做好心理准备,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另外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2)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食物的习惯为避免幼儿偏食,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豆制品及各类蔬菜均要安排食用。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变换花样,同时注意烹调的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多样食物,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在饭菜品种及合理搭配上,多下点功夫,使幼儿保持旺盛的食欲,每种饭菜都能吃得有滋有味。(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从以下方面入手:1、家长以身作则。2、进行认知教育。 3、采用鼓励法。
【小学综合教育论文】摘 要:小班幼儿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很普遍,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极为重要。关键词:培养幼儿; 进餐习惯; 有效方法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18-001小班幼儿在没上幼儿园前绝大多数都是由家长喂食,所以他们就养成了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极为重要,其方法如下:一、餐前诱导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的特点,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在进餐前,教师有意识的吸吸鼻子,夸张的说:“哇,今天的菜好香啊,看!有木耳炒肉片,多香啊!营养很丰富,肯定好吃极了。”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引发了幼儿的食欲,这样,小朋友们也学着我的“馋”样,动手吃起饭来。班里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我就拿了一个玩偶“小山羊”来帮忙,以“小山羊”的口吻说:“哟,今天有我最喜爱的青菜呀,青菜营养好,可以让我长的棒棒的,我要吃,我要吃!”孩子们一看,小山羊要来抢他们的菜吃,一下子来劲了,都低下头吃起了青菜,吃得又快又香。同时,也可利用幼儿爱模仿动画人物的特点,告诉他们哪种食物是哪个动画人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也爱上吃这种食物。比如吃菠菜汤时,有的小朋友不爱吃菠菜,我就问了几个问题激励幼儿,例如:“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啊?”小朋友都说看过,我再问:“那么大力水手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许多小朋友马上说是菠菜,我说:“是啊,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的很神通,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吃了菠菜它能飞上天,还能变出宇宙飞船让小朋友到天上游玩。”听了我这些话,幼儿心已有所动了,我再引导幼儿了解菠菜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幼儿已经等不及想吃了,这次的菠菜汤空前畅销。再如吃西红柿时教师可以说,天眼神牛最爱吃西红柿,吃了西红柿力气会变的很大,美人鱼最爱吃海带,所以才长的这么漂亮等。利用幼儿爱看动画片爱模仿动画人物的心理,激励幼儿吃各种食物,从而保证了幼儿食物有均衡的营养,效果很好。二、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小班幼儿总有一个心理就是“吃不下”,无论多少的饭,他都想吃剩下。所以,为提高幼儿吃饭的积极性,教师在给幼儿盛饭时,可以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时再添。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所以我在给幼儿盛饭时,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鼓励幼儿吃完再添。这样既不减少饭量,又不会使孩子对吃饭有畏惧感。有些幼儿挑食,如果要他一下子改过来难度很大,对这类幼儿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还有的幼儿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少给他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的逐渐适应,教师及时鼓励:“今天你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学会吃胡萝卜了,真了不起啊。”在老师反复鼓励下,可以激起幼儿的食欲,帮助孩子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三、座位安排法教师在安排用餐位置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在每组上安排吃饭快的和慢的幼儿一起吃,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的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喜欢比较,别人吃的快了,感觉自己落后以后会产生竞争意识,因此这样做可增加幼儿吃饭的主动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四、表扬、奖励法每个孩子都喜欢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认同,当幼儿的某些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使之已有的一些良好习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进餐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好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给予鼓励,如奖给孩子一朵小红花、五角星、小贴纸或是一个和蔼的微笑、亲切的拥抱等精神奖励,都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同时开展“吃饭谁最棒”活动。教师利用自制表格,把幼儿的进餐表现分为几个方面(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三净习惯、按时吃完),把此表制作成一个个小天使模型,并张贴在墙面上,根据幼儿的进餐表现在自己相应的照片下面贴五角星,一个月之后看谁得的五角星最多,连续几月后,得的最多的小朋友将在“本月之星”上榜上有名。当幼儿用餐过后,教师也可组织幼儿进行餐后的活动。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卫生习惯,教师可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碗里的事物残渣清理干净,倒在指定的地方,并把碗轻轻地放在固定位置,养成饭后漱口、用毛巾擦嘴的好习惯,告诉幼儿餐后漱口、擦嘴不仅能使幼儿的牙齿得到保护,而且也会养成整洁、干净的好习惯。五、家园同步法单纯靠幼儿园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借助家庭的力量,使家园同步,一同对幼儿的饮食情况进行教育,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家长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进餐习惯的建立,我们利用多种渠道,例如家长宣传栏、短信、电话、班级网站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要求家长在家也要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进餐习惯。教师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就会有明显的好转。绝大部分幼儿能独立进餐,大部分幼儿都能自觉的将一份饭菜吃完并做到桌面、地面、自身保持干净整洁,幼儿挑食、偏食的行为会明显减少,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幼儿会逐步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打翻碗,掉落调羹的现象也慢慢减少,真正从老师要我吃转变为我要吃。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目前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发现许多幼儿存在吃饭挑剔、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进餐习惯,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意义重大。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一、创设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行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1.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引导幼儿愉快进餐幼儿进餐时要讲究秩序和纪律,不要拥挤,应从小学习饮食礼仪,不影响别的小朋友进餐,养成专心用餐,礼貌进餐的好习惯。幼儿进餐时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而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经常保持进餐时的愉快情绪,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幼儿进餐时,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能使幼儿愉快的进餐。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播放音乐。就是在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使幼儿边欣赏音乐,边愉快的进餐;二是对进餐表现良好的幼儿,给予鼓励,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用餐;三是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宽容。如:进餐过程中出现有的幼儿掉饭菜,有的剩饭,还有的把饭扣在地上等现象,这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而是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 给他们鼓励,这样他们才会越做越好。2.创设丰富的进餐主题墙饰,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中介和桥梁。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墙饰活动,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学会科学进餐的知识,懂得进餐时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增强幼儿科学进餐的自觉性。通过家长的反馈表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幼儿存在着挑食、偏食、边吃饭边玩耍,甚至个别幼儿进餐不吃一点菜等一些不良习惯。针对这些不良习惯,我们首先创设了“我是爱吃饭的好宝宝”主题墙饰。接着创设第一个子栏目“我会这样做”。把幼儿吃饭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拍下来,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一起看图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进餐时,如果哪个孩子做的不好,我们会说出儿歌中的某一句,提醒他,孩子会很快就调整过来。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学进餐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内容深入每个幼儿心里,我们和孩子一起把每一项步骤图展示在主题墙上,编成儿歌,照着去做。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用生硬的语言、命令等形式去教育幼儿,而是采用物化的教育目标,通过表扬、暗示、提醒儿歌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幼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离园时,进餐表现良好的小朋友就会奖励一朵小红花。激励的效应是神奇的,孩子之间也互相提醒,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教育不同,对食物的偏好也必然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进餐多少等,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1.逐渐加量法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给幼儿盛饭时,要留有余地。这样幼儿会很轻松地吃完一碗。然后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 “今天,你吃了两碗,真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达到逐渐增加饭量的目的。2.情绪感染法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极易受大人的情绪感染。因此,我们会用积极地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面对不爱吃蔬菜的小朋友,我们会神秘地说:“你一边吃蔬菜,一边还能听到蔬菜咯吱咯吱地为你唱歌呢!”面对食欲不佳的幼儿我们会认真地说:“你这个勇敢的奥特曼,快吃吧,补充能量才能打败怪兽。”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激起幼儿主动进餐的愿望,有效地解决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幼儿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3.榜样示范法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我们要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让孩子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有意地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4.观察法针对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如:有的孩子吃饭慢,是因为身体不适,我们会更加关心,鼓励他适量进餐;有的孩子是因为不爱吃,我们会用游戏口吻激励他,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5.亲身实践法亲身实践法就是教师与幼儿一起亲自实践,有地放矢的进行教育,改变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进餐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尤其是菠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菠菜种,种在种植区,经常带领孩子们去观察,给菠菜浇水、松土、除草。菠菜成熟了,我们共同把收获的菠菜带回活动室,通过择、洗,再送伙房。带领幼儿参观伙房师傅烹饪菠菜的过程。进餐时,孩子们个个都吃得津津有味。三、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可以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完成的。这需要家园同步,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1.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互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长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从小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科学喂养幼儿等知识。通过qq群、微信、手机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针对偏食、挑食等现象介绍一些小窍门、小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2.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打破由原来家长是被动的倾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针对孩子近阶段饮食习惯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请进餐习惯良好的家长说说自己育儿经验;鼓励家长说出自己育儿困惑;大家互相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经验共享,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向沟通,也各自在活动中积累了教育经验,提高了教育水平。总之,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1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4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 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6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4]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第43――44页。
[8]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9]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不少家长认为,对于大量的高蛋白食物,孩子吃的越多越好。其实这么一来孩子的胃口就被塞满了,吃饭就成了负担。往往到了饭点的时候都难以让孩子定时定量的吃饭,甚至会对吃饭失去兴趣。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改变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纠正挑食、偏食的方法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点子:1.诱导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他吃某种食物长的壮,有力气。如不吃菠菜,可让他看“大力水手”,水手一吃菠菜就变得力大无比,既直观又形象,孩子可在模仿中纠正不吃菠菜的习惯。2.换烹法尽量不让孩子把不喜欢吃的食物挑拣出来,如有的孩子不吃鸡蛋黄,可将鸡蛋和面粉调和,烹制鸡蛋软饼或鸡蛋面条;不吃胡萝卜的,可做成胡萝卜猪肉馅包子或炸丸子,等吃完饭,再告诉他们所吃的食物。变换烹调方法,可引发孩子食欲,防止因偏食造成营养不良。3.比赛法可以当着孩子的面称赞某个小朋友吃的好,让孩子同他比赛吃食物,为了不输给他人,孩子常会马上吃。比赛应在孩子最熟悉的小朋友中进行,否则不构成刺激,效果不明显。4.角色扮演法让孩子扮演一个饥饿的小动物,如小兔、小羊、小老虎等,让他以动物的身份吃他不爱吃的东西,孩子往往会很乐意充当动物,此方法比较有效。5.激励法当孩子吃他不愿意吃的食物时,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可口头奖励“宝宝吃的真香,今天表现真好”,还可实物奖励:戴一朵小花或手上扣一个印章。6.给孩子安排丰富的户外活动如骑自行车、玩球、跑步比赛等。到了吃饭时间,让他安静一会,有了食欲再吃饭。经过活动,孩子肚子饿吃起饭来会觉得很香。7、选购孩子喜欢的餐具孩子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小孩买一些可爱的餐具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注意事项:减少正餐外的食物。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不可过量,应该严格而坚决做到饭前两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用餐之间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5-4小时左右,使胃肠道排空,产生饥饿感,饥饿时对不太喜欢吃的食物也会觉得味道不错,时间长了,便会慢慢适应。在纠正孩子不良饮食习惯时,不能操之过急,采取哄打骂等强制手段,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效果反而不好。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用正面教育及表扬鼓励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吃好饭,健康成长。听大家说,宝宝三岁就应该开始学习汉字,所以我最近也开始让他识字,认字。平常由于工作太忙也没啥时间陪宝宝,更别说教他学习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在带。买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两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宝宝也跟着学,以后不好改(那段时间真是愁死本宝妈了)。然后用手机给宝宝安装了一些教学软件,刚开始效果还不错,但是用到后面都要各种收费不断。(只能各种吐槽,然后放弃不用)
到大班了幼儿还挑食,说明自己在家就不对,应该在家里就训练孩子不要挑食。
摘 要 :早期营养为幼儿大脑及身心全面健康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对挑食偏食幼儿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幼儿饮食习惯养成中出现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分析了造成幼儿挑食偏食的形成原因:受大人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幼儿的口味比较挑剔且与成人不同;强迫进食,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借此要挟,控制父母;疾病及药物的影响。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浅议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是事实上,却看到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幼儿任性娇惯,只吃想吃的,结果饮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挑食偏食。据调查,偏食儿童在广大农村约占35% 左右,在各大城市中高达50%以上。营养摄入不全面、不平衡,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发育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让幼儿健康成长,家长必须注意孩子的全面饮食,帮助幼儿克服挑食偏食的毛病。 一、挑食偏食的定义及其对幼儿的危害 (一)挑食偏食的定义及其表现 挑食偏食是指孩子爱吃某些食品或调味品,不爱吃另一些食品或调味品。 喜欢吃的就爱吃并且多吃,不爱吃的就不吃。这种“喜欢吃的就没个够,不喜欢吃的就不沾边”的择食标准为挑食或叫偏食。幼儿的挑食与偏食往往表现为: 有的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有的只吃蔬菜而不吃肉,有的只吃鸡蛋,有的却怎么也不吃鸡蛋,有的爱吃甜食,有的只吃咸菜,以咸菜就饭吃等等。 (二)挑食与偏食对幼儿的危害 两岁的凉凉只吃小菜,其他菜一律不吃,并且吃饭的时候要大人喂,不喂就不吃。每次吃饭时总会把盛在碗里的晕菜挑选出来,还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她个儿长的非常瘦小,面黄肌瘦,走起路来感觉都不太稳,和同龄幼儿相比,显得有点不健康,就像营养跟不上的幼儿,动作发展也比较差。可见挑食偏食对幼儿存在着一系列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危害 (1)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目前,挑食偏食是独生子女中最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专门喜欢吃某几种食物,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一点也不理睬。久而久之食欲慢慢减退,有时甚至拒食。由于进食的种类和数量过少,就会引起营养成分的不足,即医学上所说的营养素不足,从而不仅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幼儿患营养素缺乏性疾病。如:佝偻病、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导致幼儿营养不良。 自然界当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完全包括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每一种食物只含有各自不同的营养素。如果只偏爱某几种食物,是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的。而不爱吃某几种食物 ,很可能就失去了补充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来源。比如:许多幼儿不爱吃青菜,这会引起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不足,有时还会腹痛和便秘;还有些幼儿不吃海带就会引起碘的缺乏,严重者就会得“大脖子”病。如果各种食物都吃,食物中所含营养 素 就可以互相补充,保持合适的比例,达到平衡合理的膳食标准,更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每种食物中都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及水, 对组成人体组织结构,发挥其特有的生理功能,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无论哪一种营养素都不能长期缺乏,哪怕有的营养素每天需要的量很少,如铁每日只需摄入约10毫克,缺少就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危害 挑食偏食对生长发育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危害。若长期营养素缺乏,还会导致幼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幼儿在入园后智力发育与同龄幼儿相比较缓慢。有研究发现,有的幼儿挑食偏食,“大舌头”,上学时造句有困难,都与4-6个月时缺乏咀嚼训练,即没有吃泥糊状食物有关。 3、对幼儿未来成长的危害 营养素缺乏甚至还会影响到成人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开拓力。幼儿时期的营养,其重要性还远不止眼前几年的生长发育,它还具有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一辈子。因为从每日的饮食中,幼儿不仅要获取其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素,而且还要积累对人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营养素,以保证老年时体内的营养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来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这是近几年来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与成年人老化进程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概念 ——“营养素银行”(是指在儿童期的早期,特别是出生第一年,如何给予均衡的、充足的营养素,使得肌体对营养物质的调节和控制模式达到正常的生理水平,可以保证年长期、青少年期,甚至于中老年期营养素的丢失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和速率内,防止提前出现一些那个年龄不该出现的疾病,这就相当于在银行里存了钱,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可以从里面取出钱来使用,形象的比喻为“营养素银行”)。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看到幼儿早期营养对今后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挑食偏食对幼儿未来成长的危害性。
小班幼儿年龄的分布 小班的幼儿年龄集中分布在3岁到4岁,3-4岁是幼儿身体和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各个身体器官开始逐渐发展,孩子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形成,为了孩子身体能健康发育,我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文:(一)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及分析:幼儿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幼儿会无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所以在模仿大人的同时幼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在饮食方面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家长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喜欢什么食物都会对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1)家长无引导家长的引导就是指家长在幼儿挑食时,想办法或告诉幼儿不能挑食,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去接受他们不喜欢的食物。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养成的,挑食也是一样,如果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关键期出现挑食问题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挑食的习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食物,而且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种食物的厌恶,长此以往,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抗拒这种食物。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家长就必须起到带头作用。(2)饭菜单一不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很容易被一些东西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对于食物也是一样的。如果饭菜形状有趣,味道飘香,色彩鲜艳,那么幼儿的食欲一定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饭菜菜色单调、缺乏吸引力,也会变成导致幼儿挑食的一大原因。(二)避免小班幼儿偏食的对策:目前,偏食的孩子人数 不少,改变偏食,幼儿园应当与家长配合。让幼儿去吃那些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食物或减少已经吃惯了的食物,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孩子偏食并非是生来就有的习惯,它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尤为重要。每次进餐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通过进餐时间和环境的“刺激”,使幼儿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为就餐做好心理准备,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另外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2)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食物的习惯为避免幼儿偏食,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豆制品及各类蔬菜均要安排食用。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变换花样,同时注意烹调的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多样食物,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在饭菜品种及合理搭配上,多下点功夫,使幼儿保持旺盛的食欲,每种饭菜都能吃得有滋有味。(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从以下方面入手:1、家长以身作则。2、进行认知教育。 3、采用鼓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