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徐明才论文_中国地质大学徐林刚
地质徐明才论文
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土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管控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随着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实施构建中复杂性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质量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样也越来越多,进而也就更加需要从质量管理方面入手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本文就重点针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从现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优化措施入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1引言
在当前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土木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建设确实也在较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价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然,相应土木工程项目作用效果的呈现还需要以其具备较高的质量为基本前提,这也就需要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好对于质量方面的管控,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施工质量效果,有效规避以往施工操作过程中可能最为常见的一些缺陷影响。
2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现阶段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作的实施操作过程来看,为了较好提升其质量管理效果,尽可能确保相应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能够具备理想的质量水平,必须要促使相应质量管理工作具备理想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方面的明确也就需要针对相应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当前比较突出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设计方面的影响。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实施操作工作的具体落实而言,其施工操作的执行主要就是参考设计方案进行处理,由此可见,如果设计方案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最终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产生一些质量问题,这一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围绕着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来看,其一方面和设计单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设计单位的能力不理想,导致其设计方案中存在着较多的缺陷问题,错漏百出,最终也就必然会带来施工质量方面的不利干扰;另外一方面,施工人员对于设计方案的了解不准确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问题表现,尤其是不注意设计图纸中的相应标注内容,仅仅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施工处理,进而也就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2)施工材料方面的影响。
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其施工材料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随着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对于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施工材料方面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强,如果随意选择和应用施工材料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其施工质量受损。另外,从当前我国施工材料市场的发展中来看,随着相应施工材料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施工材料售卖方的增加,其中必然也会导致其充斥着较多的劣质产品,这些劣质产品的存在也就很可能会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质量问题,施工效果不佳。
(3)施工现场方面的影响。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来看,其在施工现场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较多的影响因素和问题,并且该方面的表现同样也是比较复杂的,土木工程项目自身规模的提升,更是会导致其相应的施工现场环境方面出现较多的隐患问题,对于最终施工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结合这种施工现场存在的影响因素来看,其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内以及外界环境两个方面,施工现场内部的影响主要就是指其在施工材料的堆放以及施工技术的操作落实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进而带来较为直接的施工质量问题;而对于施工现场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来看,其则主要就是指一些天气变化或者是不可抗力的产生而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产生较大干扰。
(4)施工管理方面的影响。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产生和遗漏来看,其必然也会和管理不全面和不严格存在较为直接的联系,这种施工管理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同样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表现。从现阶段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执行中来看,其虽然可供选择和应用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其落实效果却并不是特别理想,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不恰当之处。这种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能力不佳,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就很可能导致一些施工对象得不到有效监管,最终形成质量缺陷问题,而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佳,则会导致其相应的管理任务落实不理想,最终同样也会形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3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围绕着上述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能够影响其质量效果的各个因素来看,为了较好提升其施工质量水平,必须要从管理方面予以控制,其中比较有效地管理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设计方案的审查分析。
为了确保后续土木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备较为理想的操作效果,降低因为施工操作偏差而带来的一些质量问题,必须要首先明确如何进行施工处理,尤其是对于施工操作过程中如何落实相应的施工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从设计方案入手进行审查,促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设计图纸的具体指导和约束进行落实。这种设计方案方面的审查工作需要协同设计人员进行共同处理,如此才能够保障相应设计方案能够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2)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严格管理。
为了较好规避施工材料方面带来的不良威胁和影响,还需要在整个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于施工材料的严格管理和控制。这种施工材料的管理需要首先把好源头关,尤其是要重点针对施工材料的采购进行严格审查,对于所采购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抽查和试验检测,进而也就能够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劣质材料以次充好问题;此外,还需要在各类施工材料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管控,确保其在类型以及数量方面均能够具备理想的作用效果,避免使用出现偏差的问题。
(3)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全面管控。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严格把关和控制同样也是较好提升其施工质量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施工现场的管控同样也需要从施工操作基本环境以及外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控制。首先从施工现场入手进行规范,促使其材料的摆放、施工现场电力线路的铺设、机械设备的运行以及施工人员的操作平台,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设置,如此也就能够保障施工现场各项操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确保施工质量效果;而对于外界环境方面存在的威胁和影响而言,则需要重点加强全面监控,相应的监控操作也就可以为具体的预防提供较强参考价值,降低其不利威胁和影响。
(4)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优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优化需要首先把握好对于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管理任务,必须要进行细化,将细化后的施工质量管理任务进行有效分配,构建较为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进而也就能够依托这一责任制度进行有序管控,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另外,为了较好提升其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还需要重点从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入手进行培训和教育,促使其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并且能够学会如何运用各类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操作管控,将各个方面的质量干扰和影响降到最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而言,其必要性是比较突出的,并且随着当前土木工程项目的发展,其复杂性也正在不断提升,需要具体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针对整个土木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管控和约束,尽可能降低质量问题出现几率。
参考文献:
[1]许长江.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加强[J].四川水泥,2016(7):218+57.
[2]徐明晶.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6(6):142.
[3]廖翔.如何加强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5):198.
[4]张晓玲.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97~98.
[5]胡春锦.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24~26.
[6]王明,邓冬冬.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门窗,2013(1):227+229.
猜你喜欢:
1.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2.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3.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范本
4. 浅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5. 关于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科学家的名字
新中国托起的东方朝阳光芒四射。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国留美学者升起五星红旗,他们的目光越过重洋,被北京开国大典的礼花照亮。
(侯祥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虽然反动宣传很厉害,但是很多人对国民党的统治是不满意的,所以把国民党统治推翻了,很多人是高兴的。
五千年的深厚土地投射着巨大的磁力,百年来的民族屈辱将被彻底埋葬。海外科学家的报国热忱和救国、强国的理想具备了现实的政治条件。
(侯祥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我们开始做准备工作。到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说要动员留美学生回来。当时有人回来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外交部工作的,叫徐明。所以我们就号召大家回来,从49年11月就正式号召了,自己带头,当时我也回来了。回来很困难,原来从美国到中国很容易,有邮轮到上海,解放后不去上海了,只到香港。到香港了英国就卡你,要办入境证很麻烦,办了好几个月没办成,后来是旅行社找了一条挪威货船,我买了船票。在5月初从洛杉矶到青岛。
许多海外学子与侯祥麟的归来经历类似。他们纷纷从美洲,从欧洲,从四面八方向自己的家园汇聚。钱三强回来了,彭桓武回来了,李四光回来了,还有数不清的科学家整装待发。
1950年2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出了《致中国全体留美生的公开信》。信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公开信,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心声。
然而,科学家们归来的航程并不平静,太平洋时时掀起拍天的恶浪。1950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与罗时钧、沈善炯、鲍立奎四人乘坐“威尔逊号”客轮归国,同船的还有邓稼先、涂光炽等一百多位留美学者。
(赵维志 赵忠尧女儿)
(父亲)上了“威尔逊”号海轮,说是9月份到上海,结果船到上海以后,留学生都下来了,少了三个人,一个是我父亲,一个姓沈的和姓罗的。
在客轮抵达日本横滨时,驻日美军非法拘留了赵忠尧、罗时钧和沈善炯三位科学家。
(赵维志 赵忠尧女儿)
当时的情况十分紧张,台湾代表团在日本来了3人,硬逼着爸爸说只要回美国或台湾事情就好解决,但是爸爸坚决说不行,一定要回祖国大陆。有一天,让他们三个面对墙不准回头,在后面拉枪栓吓唬他们。后来又拿出台湾大学校长的一封电报:“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他是爸爸原来在西南联大的同事,结果爸爸说:也不去。
(栾中新 原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 郭沫若秘书)
赵忠尧到日本时被驻日美军扣押了,国内的人都很着急。当时郭老是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副主席,亲自写信给世界和平大会主席约里奥? 居里,向美国提出抗议,号召全世界科学家促使赵忠尧办公厅主任及时回国。因为赵忠尧被扣押,和家里的经济关系也断绝了。郭老知道这事以后,找人核定了一下假如赵忠尧回国以后应该给他定什么工资,这样定了以后就把工资的一部分提早给了他的家属,解决生活的困难。
祖国关注着他们。1950年9月24日,刚刚历尽千难万险从海外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致电美国总统,提出严正抗议。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和大学教授的联名抗议书。
(赵维志 赵忠尧女儿)
周总理代表外交部提出抗议,美国扣押我们的中国科学家,这是非法的。吴有训联合198名科学家提出抗议,还有人民团体和各界科技人员纷纷提出抗议。最后美国当局没查出任何结果,迫不得已,说是“误会”才放行。
归国后,赵忠尧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必要准备。这台加速器几乎被那时所有的核物理学家使用过,它将我国核物理研究的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上。
在赵忠尧等科学家遭受驻日美军非法拘留的同时,另一位等待回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则被美国麦卡锡当局怀疑为“毛的间谍”而遭逮捕。这位美国空气动力学大师冯? 卡门的高足被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里。他在那里受到非人的折磨、摧残,夜晚每隔十分钟就开一次电灯,使他无法休息。随后,钱学森被保释出来。美国政府的逆行更加坚定了他归国的决心。
(李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50年要走的时候,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都装了箱,后来统统都被美国政府扣押了。大概是最后吧,经过钱夫人的交涉,就把那台钢琴还给了他们家。
53年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他那个客厅是空空荡荡的,钢琴还摆在那儿。就我知道,他家里搁了几个提箱。他说,我这几个箱子是准备好的,随时一声知道让我们走,我们拎了箱子就走。
5年之后,钱学森重获自由,全家立即乘船归国,在简陋的三等舱里渡过万里波涛。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赤子归航的决心。
1940年郭永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出国深造。1945年,他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成为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1946年郭永怀在应聘康乃尔大学时首先声明:“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去”。为此,校方不允许他从事机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当局以摸底的方式威胁中国学者,而郭永怀在表上毅然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走”。结果,他成为禁止离开美国的人。为了早日归国,消除美国当局的怀疑,他不惜烧掉自己论文的全部手稿和研究资料。
(李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郭永怀夫人)
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主任威廉? 西尔斯为他送行的那一个野餐会上,烧烤食品之后,炭火还有很多,他就在那儿一页一页地把稿子给烧了。当时在场的很多学生和参加的教工人是都在看着,我当时也在现场,大家都很受感动。
(裴丽生 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在美国把他十几年主要的著作在美国公开的场合全部曝光,就是公开吧,然后亲自烧掉,表示我不把机密带回国去。(他是搞导弹的。钱学森是力学所的所长,他是副所长。)这样,美国人才放松控制让他回来。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科学家大都有着共同的经历。他们在科学救国的思想支配下走出国门,学成之后,又以拳拳赤诚之心,投入爱国之志的实践之中。
(卢嘉锡 全国政协副主席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我留在那边工资是很高的,可是我不想留在美国。在那边多留没有什么好处。所以,那个时候我一直求着赶快回来,我是头一批,算是美国同意我回来的。
(李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女儿)
我父亲在海边住的时候,他每天都看英共办的《工人日报》,英共办的《工人日报》有中国解放战争的消息。我记得有个礼拜天,我正好去看他,那时就登了沈阳解放的消息,他就跟我母亲讲,我们要去订船,那时都坐船,从沈阳解放的那天起,他就去订船。
(陈芳允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是44年的时候,“二战”快结束了。当时英、美在中国招一批留学生,我想离开国民党,所以就去考了电子工程,到美国去,先考取了。后来到重庆碰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机关的人,告诉我英国的留学也考取了,让我去报到,后来就到了英国。三年中间差不多有半年在印度。回来是48年。
(夏培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是1947年到英国去的,到爱丁堡大学念博士。50年获博士学位,又在大学里做博士后,51年从英国回国。
在众多归国的科学家中,地质学家翁文灏身份特殊。他曾经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与蒋介石、白崇禧等人被共和国列为首批十二名战犯。在欧洲时,国民党政府曾设法让他前往台湾任职,但他仍然选择了新中国作为归宿。
望采纳
几年时间,徐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令人(),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成语?
刮目相看
[读音][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处]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例句]1. 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近义词]另眼相看
[反义词]横加白眼
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渠道》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指导;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全国中职生在校已突破1800万人,创历史最高,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样一个年龄小、社会经验、阅历不足的群体进行就业教育,以完善的职业指导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就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觉得目前就业指导课不够实用。他们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空洞。现行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材自2008年发行以来,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基本上是再版,这样一来内容不免陈旧。再者,在教材使用中,我总觉得教材教学内容有些空洞。比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理论阐述,理论联系实际太少,这也决定了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枯燥无味。
2、教学形式简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毕业生工作、心理、法律、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社交礼仪、创业教育等,但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统一上课,统一内容,无法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就业指导课除了讲述理论外,还应引导学生去进行模拟训练,如可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讲述应聘技巧,也可以带学生去公司或宾馆及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和从事工作的技巧。这就是说,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情境,让教学切近实践,给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和技巧,让学生有更多能力体验机会。
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课,但大学并没有将这门课形成公共必修课,这门课在大学里只是专业选修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现在承担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德育课老师组成,并非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因此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就业信息,指导老师自己也没有实践经验,辅导方法很简单,就业分析不全面,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就业市场调查,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讲授。
由于上述情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效性。
二、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这一规定为深化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我校结合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教学,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弥补不足之处。
(一)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就业指导课老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
1、案例引导法。①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引导法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是引用本地、本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例,可使学生体会到真实感,从而更加关注。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老师举例,设置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先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教师适度引导,分歧较大时可不必下结论,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面试的方法与技巧"这一内容时,我以"细微之处见功夫"为例。某职业学校推荐小张、小王和小李三名毕业生与某公司人事主管见面,该公司拟从三个人中招聘一人为总经理办公室的职员。他们三人同时走进人事主管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门口地上有一页文件,小张、小李进门后,依次坐在了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上等待提问,只有小王走过去把落在地上的那页文件捡起来,很有礼貌地交给工作人员,然后才落座准备应对。或许是这个细小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王被录用了。为什么小王会被录用?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鲜活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理论用之于实践,避免理论架空的现象出现。
2、场景模拟法。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如我们组织了模拟应聘的现场,在课堂上安排模拟考场,从学生的站、走、立、行、问候、如何回答用人单位的提问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是分角色进行表演,部分同学当考官,设置问题对应聘的同学进行考查,其余同学则进行评判打分。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参观讨论法。"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为此,我们组织了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亲自体验,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参观带有明确的目标,绝不是走马观花。如参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我们首先研讨参观目的,确定问题,提出问题:本场招聘会有多少招聘单位,各单位招多少,应聘者需带哪些证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有侧重点地去实地考证。回来后让各小组进行分析归纳,介绍各自的见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应聘者,我行吗?我还差在哪些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常常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培养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紧迫感。
4、个别辅导法。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了广泛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区域壁垒也相应地被打破,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人权得到切实的确立。但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求职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同样的就业条件,经常导致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么如何针对这种差异,有效地提供不同的的咨询呢?主要方式是就业指导老师与前来咨询的毕业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气氛往往都是很友好的,指导老师平易近人,被指导者也很放松。指导老师一般要询问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择业的技巧与方法,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个人的职业计划,个人在职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一般来说长于德育课教学,这也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必备条件。但光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就业理论,把握就业动态,经过实践学会进行就业指导。这对于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任课教师应多学习就业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知识,最关键的是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以教学实践和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另外,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纪律、作业、课堂演讲、课余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课堂讨论。②期终考核以调查表的形式,避免过去以客观题为主的形式,抛弃死记硬背的教条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最后写一个总结性的报告,这样既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注重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下,中职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群体将是无法避免的。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将会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③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使学生觉得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从而自觉和乐于接受就业指导甚至主动要求就业指导。
注释:
①芦京昌、徐明、徐乐蔚、邹大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②朱珍葶.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
③江小卫.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作者简介:郑东和,(1962-),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就业指导;郑岚希(1989-),女,华东政法大学研教院2012级法学(法律与金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金融法、证券法。
形势与政策有关就业指导的论文2000字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指导》
摘要: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全文分析了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就业;整体素质;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2.2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2.3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2.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3.1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3.2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3.3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网络。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4.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4.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本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4.3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4.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放性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和市场反馈信息。高校要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
5结论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4(10)
寻一篇6000字左右的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摘 要:当今的酒店业,培训已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既是培养酒店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搞好酒店工作、加强管理、提高竟争、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法宝。充分认识岗位培训的作用和地位,努力掌握酒店岗位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并认真实施培训工作质量的控制,是搞好酒店培训的关键。? 关键词:酒店管理;员工培训;关键因素? 1 酒店员工培训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 酒店是旅游业的重点支撑,酒店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对酒店企业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酒店企业的效益和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靠人、靠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出色的创造。 市场同业所有的竞争最终还是队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获得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对外招聘和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 通常企业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即使招得到,也有一个提高、更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 因此,从长远来看,人才的培训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培训的任务是创造员工与顾客之间的默契。 因此要传授给员工他们需要的全部技能,以便使每一位顾客都能有一次满意的经历。 没有正确的方式,员工们都难以博得顾客的称赞,不会提供赢得回头客的高水平的服务。? 2 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 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领导、师资、教材、基地等要素。这也是作为一个酒店的培训管理部门必备的条件'在酒店的培训得到充分重视以后,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应建立有效组织体系。在酒店处于发展初期,体系建设主要是明确培训负责人、加强全员培训学习意识,培训以实用为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培训核心人物,从而带有号召性的建立酒店的培训职能。酒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规范化,可以考虑建立培训员队伍,召开定期的培训分析工作会议。当酒店进入规范期后,酒店平稳发展,需要培训体系来保证后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这时培训部要大力培养内部讲师,建立三级培训组织体系,即酒店培训部为一级、部门培训师为二级、部门训练员为三级。三级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培训体系建立的关键,它的作用在于培训部结合酒店发展战略制定培训战略并传达给部门培训师。很多酒店培训讲大课,培训师水平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员工对培训也认可,就是酒店服务质量上不去、顾客满意度提不高,问题就在于缺少第三级组织体系。? 根据酒店培训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资可以从酒店有关部门中具有一定资历,思想作风并熟悉业务操作技能,有擅长培训工作的人员中选拔,也可以从经过一定实践锻炼,又乐于本职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他们主要担任公共课程(包括外语)和专业基础课。有些课程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外聘一些国内外的专家、教授、讲师来讲授。而酒店各部门岗位培训中的业务专门技术技能课程的讲授和训练,则可由部门的管理人员(经理和主管)兼任。酒店从事培训工作的专职师资是少数,更多的是在各部门内兼职的。为了使我们的师资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适应酒店培训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酒店应鼓励他们积极的在实践中自我提高,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他们一定的进修机会。? 培训教材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结晶,它是使酒店培训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能够使用国家权威部门编写的教材固然重要,但酒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适应自己需要的教材。对于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职能、要求和操作流程可以自编一些相应的统一教材,甚至摄制服务操作流程VCD,还可以自编诸如结合酒店服务需要的《实用英语》、《礼貌用语》、《员工手册》、《酒店常识》等教材。? 在日常的培训工作中,除了注重自编的教材外,还应积极引进和购入国内外书籍、录音、录像等培训资料,并将外聘教授、讲师的讲课资料进行整理,作为培训教材,也不失为好的方法3 完善培训内容及培训实施计划? (1)内容要专业化,方式要多样化。培训的目的是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训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强调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核心是学习的内容与工作需要相结合。内容应有一定程度的深度、广度、针对性,不能浮于表面,不切实际。最好一个部门就专门讲授本部门的知识,详细而又明确。讲授者要有较深的相关知识的造诣。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激发学员兴趣,营造轻松而又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励学员参与,同时利用各种教具和图片资料、实物等刺激学员的视觉、听觉,使学员的大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2)加强员工对自身工作及价值的认识。出现以上各种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员工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意义及工作本身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只把眼前利益当作工作动力,没有巨大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 (3)重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敬业精神、进取心、职业道德修养。虽然这些都被列人培训的内容中,但实际上还是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培养员工服务意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办到的,它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应将培训从课堂内搬到课外,长期贯彻下去。敬业精神对从事酒店服务业的员工来讲尤其重要,让员工懂得关心、体贴客人,是培养员工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进取心是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它能帮助员工积极地开发自我的内在潜能,将工作态度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无论在早期的岗前培训还是在后面阶段的培训,都应帮助员工树立起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可以加强员工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和信念,磨炼意志,从而使员工在本职工作中追求高标准,并且形成长期的职业习惯,将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运用到本职工作中去。? (4)提倡人性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情味,是留住客人、保证服务质量的又一途径。在一切设计上都要以客人需求为本,体现出浓厚的人性化特点。具体又分两个方面:①达到设计的服务标准;②超出客人期望,令客人感到受到了高层次服务享受,从而达到需求满足。? (5)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 巩固培训效果在进行员工培训后应当及时有效地强化员工在工作中的进步, 使之变成个人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巩固培训效果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抓住员工的关键需求, 将培训与升迁等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有效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 培训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整个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酒店通过招聘录用、考核评估、报酬分配及开发培训的有机组合, 实现酒店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 4 结论?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酒店业作为现代企业, 面对国际酒店业的纷纷介入及激烈竞争, 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 要想“与狼共舞”, 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 狼”吃掉, 又有可能打败“ 狼”的本领。抓好酒店员工的综合培训, 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 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 提高思想认识, 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知识化经营的思想,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培训工作, 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 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参考文献? 〔1〕?邰启扬,张卫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梭伦.现代宾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贺湘辉,徐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
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郭宁的发表论文
1. Honghong Fan, Tingchun Li, Lei Guan,Zhengpeng Li, Ning Guo, Yongping Cai& Yi Lin. Effects of exogenous nitric oxide on antioxidation and DNA methylation of Dendrobium huoshanense grown under drought stress,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 胡超,杨园园,郭宁,蔡永萍,林毅,高俊山,姜家生.棕色棉与白色棉缩合单宁单体儿茶素动态变化的比较,植物生理学报,2 0 1 1 ,4 7( 7 ) :6 8 5 ~6 9 0 3. 郭宁,王 娣,林 毅,蔡永萍.霍山石斛与内生真菌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3),423-4264. 郭宁,张玉江,江昌俊.转bar基因小麦的抗性遗传及农艺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192-1955. 郭宁,宗利丽,严景华,丁丽华,朱建华,叶棋浓.Smads转录激活检测系统的建立.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189-1926. 郭宁,张玉江,江昌俊.转bar基因小麦的回交转育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2)218-2217. 郭宁,徐明照,张玉江.钒酸铵对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安徽大学学报,2007,31(3) 79-818. 徐明照,王尉,李静,郭宁(通讯作者).钙离子胁迫诱导大豆根尖细胞凋亡.核农学报,2010,24 (2) :370~3749. 徐明照,郭宁,朱贝贝. NaCl诱导大豆根尖细胞凋亡的细胞学效应.大豆科学,2010,29(1):25-29.10. 徐明照,郭宁,张永凤,刘新元.Co一γ射线辐照玉米种子对基因组 DN A分子的影响.激光生物学报,2007.16(3),276-27811. 樊洪泓,郭宁(通讯作者),张云华.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创新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2. 孙旭,郭宁(通讯作者).高等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4
米红的会议或其他
Wei, Mi Hong, Calculation of Energy Demand, Energy Structure and CO2 Emissions in China(2010-2030) [C]. Energy, Environment, Ecosystems,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eries, 2009:157-162. (ISTP检索) Hong, Zhou Wei,Zhang Wenxuan. RESEARCH ON CHINA’S SUB-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2th IAEE European Energy Conference, September 9-12, 2012 in Venice, Hong, Zhou Wei.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China in Carbon Mitig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10, Post-Kyoto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Nihon University Mishima Campus. November 26, Hong, Wang Peng, Yuan Xiaohang. Simulation Research of China’s Social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XXV Annual Com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Population Economics,June, Hong, Zhao Dianguo, Niu Chunxiao, Yang Zhenzhen, Han Evaluation of New Rural Social Old-age Insurance Pilot Policy Implement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on103 villages of 10 pilot counties,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64th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Boston, November, Hong, Yang Zhenzhen. Research on Future Demand for Long Term Care Services in China: Based on Households with Elders.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64th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Boston, November, Hong, Yang Zhenzhen, Zhang Tiantian.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ese long-term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2012(8), 31-42.8. Yang Zhenzhen, Mi Hong. Living Arrangements Preference for the elderly person has a spouse and children. Advances i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Bio-demography and Multistate Event History Analysis on Healthy Aging. Beijing and Hangzhou in China. October 15-18, 2012.9. Mi Hong, Yang Zhenzhen, Yuan Xiaohang. China Rural Elders’Subjective Life Expectancy and Socioeconomic & So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a’s Development. Hangzhou in China, March 21-23,2012.10. 米红,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若干核心问题研究,《首届海峡两岸农村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1年9月。11.米红,杨翠迎.《嘉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2007年10月26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939期“浙江嘉兴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 《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1期。华建敏国务委员批示“请劳动保障部领导参研”,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浙江省政府采纳。12.米红,朱晓晓,方锐帆.《社会保障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西北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被浙江省政府采纳、引用。13.米红,刘力丰,邱婷婷,耿代.《基于UML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系统设计》,《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年第2期,被嘉兴、青岛市政府所采纳。14.米红,杨帆,曾东海.《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城市应急系统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5年第1期,被桂林市政府采纳、引用.15.米红.《中西部农村社保制度的模式选择》,《光明日报》2007年9月28日。16.米红,杨翠迎.《尽快构建一个统一联动、可转移、可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2008.3.2715.米红,杨翠迎,王晓琴,马克继.《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分析与发展研究》,《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 Hong.《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Problems and Policy-Simulating of Rural Social Old-age Insurance of Undeveloped Regions in Developed Provinc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n Lishui of Zhejiang Province》载于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全球化时代的安全转型: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2009年9月 Hong 《Research on the Scheme Innovation and Simulation of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in China》,载于Conference of 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CES) 2009 China,“Chinese Economic Growth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ontext”,June 13,2009.18.米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19.米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目标选择、模式识别与政策模拟——以浙江省为例》,第五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论文集《社会保障:从历史走向未来(养老、医疗及综合论坛部分)》北京2009.9.12-13(P76-P79)。20.米红,朱晓晓,方锐帆.《农保:谨防碎片化》,《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4期,36-38。21.米红,颜艺璇,王鹏.《基于分群体非均衡推进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临沂农村养老保险为例》,《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4期,57-61。22.尽快构建一个统一联动、可转移、可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2008.3.2723.米红 杨翠迎.《建立厦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载于《共建和谐社会》----厦门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成果,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厦门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厦)新出(2008)内部第30号,2008.2。24.米红.《住房保障新思路: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购买住房》,《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增刊(16卷),CN41-1213/C),18-20,2008.7。25.米红,王鹏.《新农保制度模式与财政投入实证研究》.《中国社会保障》2010年第6期。26.米红.《国家新农保制度安排的影响因素及仿真模型创新研究》,《2010年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2010.927.米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拉动消费内需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杭州2009.12.4。28.米红,周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对速度的国际比较》,《西北人口》,2009(4)。29.米红.《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吸引范围仿真分析-基于CPA和属性加权Voronoi图模型的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增刊,49-53。30.米红.《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2009.5.8-10。31.米红.《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第三届海峡两岸能源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会主题——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北京2009.10.32.米红,马鹏媛.《厦门市人口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实证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9(1)。33.米红.《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载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34.米红、李小娃.《曲折中前进: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载于《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第2期35.米红、李小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研究生院排行方法论的分析与启示》载于《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3期36.米红、马鹏媛.《厦门市人口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实证研究》载于《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37.米红、冯磊.《基于真实参保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展预测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载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8.米红、孙静.《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载于《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1期39.米红、马鹏媛.《中等职业教育对厦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载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40.米红、韩娟、谢红年.《论大学生创意就业》载于《中国劳动》2009年第10期41.米红、赵琳琳.《大众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探析》载于《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第4期42.米红、韩娟.《我国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的政府责任与制度选择》载于《第一资源》2009年12月(第8辑)43.米红.《新农保对改善我国老年农民的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载于《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与资讯》2011年第4期,P27-28.44.叶赛仙、米红、赵克勤.《基于集对理论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同一度研究》,载于《中国卫生统计》2011年第8卷第5期,P594-59545.米红、叶赛仙、赵克勤.《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合成公式应用》,载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16期,P85-90.46.米红、杨贞贞.《老年残疾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证研究》,载于《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2期,P17-21.47.邱思钧、叶翠柳、米红.《多目标可能满意度法在城市承载力测算中的应用——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载于《福建电脑》2011年第2期.48.郭书君,米红.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5,05:45-48.49.米红,韩娟. 区域竞争力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联模式的研究[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06:36-37.50.米红,郭书君.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角色演变的实证研究[J]. 民办教育研究,2005,01:28-35+107.51.米红. 内科学临床教学的建议与设想[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S1:140-141.52.米红,周仲高. 理论创新与方法抉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5-9+78.53.米红,陈芃,吴宇力,苏晓春. 高等学校对外教学服务收入分配政策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2004,04:32-38.54.米红,周仲高. 蒋正华教授:亦官亦民永葆本色,温文儒雅学界楷模[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6.55.米红,周仲高.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2004,05:55-57.56.王晓雪,米红,陈均宇. 逆系统方法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9-34.57.米红,文新兰,周仲高. 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J]. 人口研究,2003,06:76-81.58.杨柏林,米红,杨炳铎. 青岛软件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 发展研究,2003,12:39-40.59.米红,王德林. 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11-17.60.米红. 青岛人口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2003,01:28-33.61.米 红. 21世纪初期闽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模式[J]. 亚太经济,2002,01:47-51.62.米红 ,刘海峰.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J]. 理工高教研究,2002,01:16-20.63.米红,肖猛.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1,03:14-17.64.米红,吕潭华. 闽台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分析[J]. 亚太经济,2001,04:68-72+79.65.米红.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集合与可持续收入实证研究[J]. 中国经济问题,2001,04:10-19.66.米红,王晓雪. 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模式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35-44.67.吉国力,程军,米红. 应用混沌相空间模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短期负荷预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06:138-140+144.68.米红,朱红. 关注信誉成本[J]. 中国保险,2001,03:29.69.米红. 加快发展厦门观光旅游农业的研究[J]. 发展研究,2001,03:37-39.70.米红. 福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 发展研究,2000,04:21-24.71.魏群英,米红. 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法两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经济问题,1999,05:54-58.72.江三英,李朝阳,米红. 关于厦门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考[J]. 农业经济,1999,01:18-19.73.米红,丁煜. 未成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特征及其管理对照研究——来自厦门特区的调查报告[J]. 南方人口,1998,04:41-44.74.周翔鹤,米红.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04:59-64.75.米红,徐明生. 厦门未来住宅市场与人口变动关系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03:29-32.76.毛锋,米红. 可持续发展研究态势析评[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01:21-27.77.毛锋,米红. 论环境文明与可持续性发展[J]. 中国经济问题,1998,01:48-55.78.米红,解孟源. 西方历史人口学前沿研究评述[J]. 国外社会科学,1997,03:30-34.79.毛志锋,米红.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协同探析[J]. 人口与经济,1996,04:34-42.80.毛志锋,米红. 我国人口经济增长效应析评[J]. 西北人口,1996,01:23-25.
上一篇:地质杨少平论文_中国地质大学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