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徽地理小论文_安徽地理小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8 02:29

安徽地理小论文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

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

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篇 目 单 位 作者

《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

《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

《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

《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

《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

《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

《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

《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 杨淑萍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

《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

《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

二等奖

《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

《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

《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

《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 彭长玉

《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 周慧本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 廖惠荣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

《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 李方平

《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

刘 俊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

《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 钟彩琴

《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

《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 陈相林

《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 崔仲文

《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

《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

《“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

《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

《“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 刘玉才

《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

《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

《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 钱义国

《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

《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 蔡金燕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

《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 张建国

《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 荣海侠

三等奖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

《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

《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

《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 赵东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章 波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

《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

《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

《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 凌文英

《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 胡义松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 吕文英

《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 汪明锋

《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 李 全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 廖和喜

《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 朱庆龙

《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 孙 峰

《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

《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 谢 尧

《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

《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 孙 凯

《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 聂 鑫

《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 马 燕

《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 李云静

《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 王海燕

《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 铜陵市第十三中学 戈广兵

《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 程纳新

《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 孙大信

《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 程胜来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

《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 周文招

《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 张 军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 黄郑尧

《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 段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 汪 宏

《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

《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

《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 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

《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

《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

《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 刘丛兰

《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 俞 敏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 邱玉启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裘伟东

《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 刘运良

《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

《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

《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 常书云

《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 苏 洪

《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 陈国华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 李永春

《关注学生发展 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 张 俊

《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 汪利军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 程丽萍

《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

《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

《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

《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

《构建师生互动合作 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 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 廖必根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

《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 提高能力 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 侯 俊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

《“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
自己百度吧~

关于安徽常见自然灾害的地理论文(600~800字)

白色污染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
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
1、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
2、 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 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4、 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
另外,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原理是纸制品的组成物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是,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纸制餐具同样也会带来视觉上的污染。它们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也不会降解彻底。其次,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第三,制纸浆历来是耗水大户、耗能大户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而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会引起水污染;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这样就会增加空气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1、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依赖塑料袋。在商店,完全可以用一两个塑料袋分类装好的商品,商品重量也完全在袋子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有些顾客却硬是要求多拿一两个袋子。大部分消费者把超市塑料袋带回家中当垃圾袋使用,丢弃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应拒绝使用塑料袋买菜或盛装食物,买菜可用菜篮子或布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盛装食物可以使用自备的不锈钢或塑胶饭盒,既卫生,又环保,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2、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其实,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经过处理,既能重新成为制品,亦可制得汽油与柴油。
近年来,在德、日、美等国家,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而在我国,回收废塑料的工作已经起步。我们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把废弃物分类,以便回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工业灾害
2006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

记者昨日从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座谈会上获悉,2006年,四川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2006年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减少3.5万吨,下降2.69%,化学需氧量减少2.9万吨,下降3.7%,氨氮减少0.066万吨,下降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生活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

据介绍,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2005年有所好转,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由2005年的6个城市增加到10个,全省五大流域121个省控监测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干流达到70%以上,纳入“责任书”考核的5个断面均完成了考核目标。虽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下降,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全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生活污染削减任务加大。

2007年我省将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对200家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施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农村污染源整治工作等。

伐木危害
沙漠化。
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
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
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
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概括起来,自然灾害的危害有10个方面。
对人身的危害

直接危害: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灾害,可以造成人员大批伤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人。

间接危害:①疾病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衍生灾害;②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危害。

对城市的危害

对城市影响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来势愈猛,灾情发展愈迅速,城市损失则愈严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风暴潮等。另外,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冰雪等对城市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缓变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也对城市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危害。我国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经被沙漠吞没,现在一些城市也已“沙临城下”。

求一篇关于安徽地理知识的论文,1000-2000字,要原创!!!!

要原创就要自己写哦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论文

第二届
地球不需要浓妆地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蓝宝石般的肤色使她成为太阳系中最美丽的一颗行星。她不停地转动着,她身边的一切也在不停地转变。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身边出现了一群化妆师——人类。起初,人类只是在地球的身上零星地点缀些房屋,理理地球那多年无人打理的毛发,让地球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精神。化妆师们认为这样给地球打扮,不妥,地球还是那个老样子,并未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于是,他们开始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整容行动。首先,化妆师们整治的对象还是地球那“郁郁葱葱”的毛发。他们认为头发过多会影响视觉效果,再者地球的毛发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那就是给地球理一个碎发,越碎越好,有可理出一个碎得不能再碎的发型——“三毛”。若是一不小心将那三根毛弄掉的话,就可能变成“濯濯童山”了。所以说,化妆师们也不知道地球是否有可能被他们理成光头。他们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我们的目的是让她的发型变得前卫,怎么会给她理光头呢?”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为了让地球的发型更加前卫,他们立马破土动工。殊不知,按他们的计划发展下去,地球变成一个大光头将成为必然。于是,他们请来了很多的伐木工人和搬运工,将伐好的树木全都搬往他们已经规划好的地方进行建房大行动。当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时,地球确实变得越来越美丽,发型也变得越来越前卫了,化妆师们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伟大。他们认为他们大胆的设计是成功的。于是他们让伐木工人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让建筑师们疯狂地建房。本来生活得悠闲自在的地球不再觉得自己活得轻松。机器们没日没夜的吼叫让地球感到心烦意乱,建筑时飞扬的尘土让地球喘不过气来。于是,地球开始悲伤,开始流泪,泪水淹没了很多的城市。但化妆师们不理会这些,他们只是一个劲地干他们的。他们不但要给地球理头发,做衣服,还要给她“涂脂抹粉”。本来碧蓝剔透的脸蛋,被他们的脂粉一弄,变得浑浊粗糙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给她抹上一层厚厚的油彩。地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打扮变得更加美丽,相反,还失去了以前的清醇。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开始发怒,她呼啸,她流泪。当化妆师们被地球的泪水冲到老远时,他们才明白她们给地球的妆太浓了,浓得让地球快要停止呼吸。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在装扮地球,而是在折磨地球,并且他们并未使地球因他们的存在而焕发出更迷人的色彩。于是,他们开始给地球卸装,好在他们的醒悟还算太迟,卸了妆的地球又充满了朝气,洋溢着一脸的轻松。豪华落尽见真淳,地球又像以前一样悠闲自在地转动着

第三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之论文写作辅导建议

安徽界首一中 刘金老师

大赛论文写作题目:

灾害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学发展注重的是经济、社会、人文、自然间的协调发展,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其内容而言,减灾当属重要内容,因为减灾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请以“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600-800之间。

(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

大赛辅导之写作建议:

一、写作思路:

可主要围绕灾前防灾和灾后重建两个大的方面展开思考与论述,要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主题,即要科学防灾和重建。

参考思路:第一步,**灾害(如地震、雪灾、洪涝、干旱、台风等)之成因与危害分析;第二步,加强灾前应急预案(包括灾前准确检测预警、灾中科学调度部署、灾后及时修复与合理安置)建设的重要性;第三步,就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防灾与重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既可从宏观层面,如国家或政府在大的决策层面需……;也可从微观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对灾后交通、电力、通讯、农业或灾后卫生防疫与心理修复等具体方面应……;还可就这两个方面兼有论述)。最后,略作总结。

二、写作要求:

1、字数在600-800之间。2、要观点鲜明,思路明确,论证有力,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切忌罗列啰嗦。3、字迹清晰,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4、初稿请用方格纸撰写,以便修改指导(各班辅导由本班地理老师负责)。

三、参考范围:

围绕2008年1月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地震,重点内容是对灾害的深层次分析和今后减灾防灾的建议。具体征文范围为:

(一)灾害天气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

(二)灾害后对输电线路、变电设备进行抢险、加固、恢复重建方面的经验与做法,灾害后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的荷载周期、设计标准的思考,灾害后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破坏的应急机制的探讨,在输电线路、变电设备运行中采用防冰、除冰和融冰技术的探讨。

(三)灾害中的应急通信需求分析,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在应急减灾中的应用,移动卫星系统及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卫星通信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四)灾害条件下铁路应急指挥和运输组织、保证铁路设备正常运行应急对策和措施,极端气候条件下铁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及应急预防措施。

(五)公路交通灾害损失及评价,应急预案制定、实施及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公路交通防灾抗灾能力的措施建议。

(六)灾害对航空运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通用航空与防灾、减灾、救灾。

(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与灾害有关的土木工程技术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

(八)灾害对我国农业减灾工作的启示,农业科技在抵御灾害中的作用,农业应对灾害的措施与对策。

(九)灾害对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造成的巨大损失及评价,灾后林业与生态恢复重建。

(十)水产经济动物低温保苗促繁及养殖模式优化,水产经济动物低温性疾病防治。

(十一)灾害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的影响及应急防控措施。

(十二)自然与社会——08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

(十三)雨雪冰冻与融化、地震引发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的成因分析;雨雪冰冻融化、地震引发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十四)汶川地震与防震减灾。

(十五)抗震救灾过程中心理援助的方式与方法;如何组织开展震后受灾群众的中长期心理重建工作。

(十六)建筑抗震标准和设防;建筑设计与施工;震后设施抢修与维护;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

(十七)地震灾害后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应急防控措施及对策建议;地震灾害对我国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损失及评价,灾区恢复畜牧生产的对策建议;灾害情况下的畜禽资源保护。

(十八)地震衍生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报机制研究;地震衍生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及运行机制;如何完善以县为主导的地震衍生灾害群策群防管理及预警体系;如何建立以县政府为主导的减灾防灾高效决策体系。

(十九)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二十)灾害对卫生防疫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如何做好灾后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消毒等工作,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论题参考:

如:1.我为汶川灾后重建进一言

2.由汶川地震看我国救援产业的发展方向

3.大灾之后加强幸存者心理修复至关重要

4.科学防灾之我见

5.科学防范**灾害之我见

6.地震来了,怎么办?

7.让灾区人民具备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

……………………

董孝芳的泾县中学优秀教师

董孝芳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研究变革中的教学大纲,驾驭中学教材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施教,实践素质教育的真谛,在多年推行“愉快教育法”的基础上,突出教法重点,结合电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广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其课任班级的会考合格率,即使是非重点班,也达百分之百。在实施新大纲的2003年高考中,董老师与同仁们共同努力,把泾县中学文科达线率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名列全市第三位。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参加过国家地学夏令营安徽分营的具体工作,出席了国家人口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和多次省级相关专业学术研讨会议,交流观点,博采众长。他先后考察过葛洲坝------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河谷地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连城市规划和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村地学规划、千岛湖旅游风景、黄山----九华山花岗岩地貌、齐云山沉积岩地貌,巢湖地质地貌调查,金寨县山区经济综合开发和天堂寨北亚热带植被考察,屯溪老街和西递村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对杭州西湖和上海港口历史地理以及马鞍山钢铁企业布局进行过调研。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调查实践,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教育教学思想。在80年代初,董老师率先在全市提出了乡土地理教育的课题,开始了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的建设。他清醒地认识到,乡土地理的推广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素,促使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丰富美育因素,探究地理“开放式”教学都将起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县调查的基础上他编写了《泾县地理》并作为全县首本初中乡土教材,以后又参与了《宣城地理》主编和多次修订。积极协助地区教研室首先在全区推行有特色的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把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支持与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全区中学生小论文参加全国竞赛并一炮大响,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我市在全国学科竞赛中争得了一席之地,乡土地理教育教学因而也成为宣城市中学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全国小有名气。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董孝芳老师的一贯教学理念。多年来,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他研读了大量的专业书刊和与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接受新理论,汲取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以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董老师从未间断过教科研工作。他与市教研室教研员周军怀及其他同仁合作完成了三项省级课题。1996年7月完成的《乡土地理教学与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获省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年8月完成的《高初中地理衔接问题研究》获省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年11月完成的《环境教育读本》获省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撰写了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其中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有10余篇,7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上交流过,获得省优秀论文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有4篇。除此以外,他还出版了专著《中学地理纵横》2004年6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走进知识经济》(中国特级教师文从)已被学校列为校本教材。新著《地理高考门槛经》正在付印之中。2005年,董孝芳老师被泾县教育局党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求地理论文关于“我眼中的中国”

  我学汉语已经两年多了,现在我已经可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一些日常的交流了。想想当初学汉语的原因还要从一部电视剧说起。 在韩国我最喜欢看中国的连续剧《还珠格格》,因为在里边不仅可以听到像唱歌一样的语言,还能看到各式各样漂亮的旗袍,而且每个穿着旗袍的女孩儿都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苗条。当时我就觉得在中国每个女孩儿都应该穿着旗袍,我就梦想有一天我也能穿上漂亮的旗袍说着像唱歌一样美的语言。 后来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当我还在飞机上的时候,就想象着满大街上都是穿着旗袍的女孩儿,但是当我下飞机的那一刻,我就发现不是这样的。女孩儿们都没有穿漂亮的旗袍,她们的衣服和我们韩国女孩子们穿的差不多。 而且在以后的两年中,我发现除了某些饭店的服务员会穿旗袍外,其他的中国女孩儿们平时都不穿。我真的很喜欢旗袍,但是又不敢一个人穿,那样一定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来到中国以后虽然不常看到让我朝思暮想的旗袍,但中国学生的勤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韩国,学生们只要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就不太经常去图书馆学习了。而在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学校的自习室里从早上开门一直到晚上关门都会有很多学生在里面学习。我真的很佩服他们这种好学的精神。 另外在中国我还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中国人很喜欢说“马上”,“等会儿” , 但是中国人的马上并不是真正的几分钟后的马上。记得有一次我宿舍的网线出了问题,我就给管理员打了个电话,请她派人来修。在电话里管理员说:“请您等会儿,我马上就过去。”。可是30分钟过去了,也没人来敲门。所以我又打了个电话,他们还是那句话“我们马上到”。后来我在宿舍等了3个小时才有两个人过来。然后我就问他们,你们不是说马上吗?怎么过了三个小时才来呀!他们笑着对我说,别着急 ,我们这不是来了吗?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我的中国朋友 ,他说有的中国人做事确实是慢条斯理。 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动作太慢也不好,因为那样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这些就是现在我眼中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除了北京以外, 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地方。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饮食、风俗都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 因此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了解中国更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更多的中国回望都市的一角…… 高二(1)余日臻喧闹的街道,此起彼伏吆喝声,清晨原本的静谧在此时此刻化为乌有。小道上蔬菜水果摊摆起了长龙,讨价还价、缺斤少两、无端漫骂……不经意间,城管部门驾临,于是乎,收摊的收摊,逃跑的逃跑,罚款的罚款……顷刻间,喧闹烟消云散。街道上,唯有几片剥剩的烂菜叶在诉说着生命旅程的艰难……多少天的辛勤劳作,多少天的汗洒黄土,播种,施肥,浇灌,顶着炎炎烈日,与自然进行抗争,与灾害进行抗争。总盼着自己的播种能有所收获,一锄一锄的砸向大地,一点一点的让幼苗生长。好不容易到了秋季,结出了累累硕果,欢喜着自己长年劳作终于有了回报,一家上下终于有了解决温饱的本钱,乐得整夜合不拢嘴。第二天,赶着驴车,装着满车的蔬菜进城,满眼都市的繁华,寻觅着空地摆摊,在菜市场里找到摊位吧,又有各种各样的付费等着他们……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为生命的延续而奔波,为温饱的解决而辛劳。生活的穷困是悲哀的源泉,精神的贫乏是悲哀的根本。中国农民的世俗,是一种很中庸很安分的生活状态,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脚下的一片黄土,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学识,亦不会了解与关心新闻大事,更不会为自己的,为社会的现状而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只知道,人生的本质就是活着,来到世上,无非就是走过,然后归于大地。他们不会关心天地的本质,却会关心天气的好坏,会关心蔬菜的市场价,会关心地里的秧苗长势如何……若说最能坚守平凡的,恐怕唯农民是也。在欧美,农民代表着中产阶级。而在中国,人们一旦将他们提起,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提及农民,“粗俗、低劣,没文化,没品质”等词便是中国人民对其最“完美”的评价。难道,他们真的如此吗?他们甘愿如此吗?又或是,他们本不愿如此,只是他们被逼迫若此。时常思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我们对农民的态度的不佳?似乎在曾经不公的封建社会中都非如此,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传唱。可在时时发展社会主义的今天,人们却如此对待农民。商店中营业员突变的眼神,公交车上乘客厌恶的回避,餐厅里顾客的不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农民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更多的是自认为地位比农民高的人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吧。农民的孩子节俭,因为他们知道钱得来不易,他们知道这由汗水凝聚。而我们却把这看成吝啬,平日自己挥金若土,似乎他们若不与我们相同便是另类,为人所不齿。殊不知,我们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着蜕变,我们变得不再如从前那般,从而审识美好的尺度也在变化。我们会认为满眼的富丽堂皇是美,却忽略了烈日照耀下农田的绚烂。我们会羡慕别人物质上的富裕,却忽略了自己心灵是否充实。在宽敞明亮,各种设备齐全的办公室里工作是福,是我们的心之所盼,似乎那样便是为国贡献,是光荣。而让那些白领拿起锄头下地劳作,谁干?他们中的大部分会认为种地是低劣的工作,不配他们的身份,可他们想过自己每日所食出自何方吗?农民的本分,农民的坚守,农民的勤劳,农民的无奈……这些我们何曾体会过?农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的耕耘者,他们的脚下,是大地的本源。他们手中生产的,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基础。很想向全中国人们呼吁,在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生活改善的今天,切勿忘了众生平等,切勿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带到现今,切勿因为自己脑中的墨水多就忽略了体力的辛劳。在经济力争上游,欲与欧美强国一决高下的今天,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今天,是否也该向它们学习对待农民的态度呢?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的农民观念,是长期的,无可动摇。但是,社会形态都可以改变,那么一点点思维的扭转又有何不可?热切地希望,在宁静的村落,不再会有昏渴欲死,辗转无奈的哭号。热切地希望,在繁华的都市,不再会有灵魂枯萎,思维腐蚀的绝望!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丰富多样、潜力巨大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① 土地资源。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中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占的面积超过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与1/3之比;二、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点。目前,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4%,耕地占10.4%,林地约占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0.5%。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

  ② 能源。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

  ③ 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 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 钛、 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

  ⑤ 森林资源。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⑥ 生物资源。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的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 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国 6大地区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现简述如下:

  ① 东北地区。多种自然资源富饶,且结合较好。可耕地广,仅黑龙江一省耕地面积即占全国的9.23%,且有大片宜农荒地。森林资源丰富,占全国的33%,野生动植物资源亦丰。能源资源中以石油最为雄厚,探明储量占全国45~50%。煤炭资源不足,占全国的9%,有赖调入。铁矿储量占全国1/4,矿种配套以黑龙江、辽宁两省较好,吉林较差。

  ② 华北地区。为富煤省(区),内蒙古和山西并列全国前茅,河北次之。3省(区)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1/3。铁矿储量大,与煤配套好。内蒙古的稀土矿驰名世界。但水和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区境北部草场广大,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③ 华东地区。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能源以煤为主,集中于鲁皖苏边区,安徽且有一定储量的铁矿与之配合。山东矿种也较多,苏、浙、闽3省则矿产贫乏。水资源以淮河以南较丰沛;杭州湾以南虽属丰水区域,但河流短促。全区水力资源仅占全国的 4%。华东海域辽阔,东海鱼类资源尤见丰富。森林资源则以杉木、毛竹和马尾松等用材林著称。

  ④ 中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22.82%,居全国首位。除南部地区属丰水带外,其余广大地区为多水带。森林和水产资源具有一定规模。森林面积虽略小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然其蓄积量则远小于这 2个地区。区内以有色金属居优势,湖南和赣南的钨、湘中的锑、湘南、湘西的铅、锌及赣东北的铜矿在全国均负盛名。能源方面,水力蕴藏丰富,占全国的13.8%。煤则集中于河南省。

  ⑤ 西南地区。以金属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至为重要。金属矿产、如铁、锰、铜、锡、铅、锌等,在国内均具一定地位,并有盐、磷等非金属。水力蕴藏量占全国的68%。黔、 滇、 川邻界地区有相当规模的煤田,其中贵州为富煤省,居江南各省前列。川、黔 2省还富天然气。西南地区为中国第2大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20%以上,仅次于东北。区内多山地,耕地占全国比例最小。

举例说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
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秦岭的地理意义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将淮河看做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带来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水系上,这也和淮河的实际流域有关。

急求一篇小论文~~~~~~~~~~~~~``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初中地理小论文,家乡的污染问题,我家在青岛市平度县,急!!!!

  不给分啊 看在都是平度人的份上给你
  5.3.2古树景观资源的开发

  5.3.2.1科学移植古树,再创佳景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满足景观生态需要的前提下,现代设计师采用科学移植技术和养护技术对散生在荒山、野地的古树进行保护性移栽,使古树的景观价值、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设计师主要通过以古树为主景和以古树为衬景这两方面,根据古树树种、树形、四时之景以及它独特的人文气息来对景观环境进行空间的塑造和场所精神的营建。以古树为主景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以古树为主景,主要是以点景的方式来塑造空间,形成视觉焦点。它们一般运用在城市道路、住宅公共区、建筑入口、公园入口等地,既为城市增添特色景观,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凉而优美的休闲处所。如图所示是某公园以古树作为入口标志,形成公园标志性景观。广州流花湖古榕复壮后景观效果树古树景观也常运用在建筑庭院空间中。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部庭院空间(见图5.17),移植的古树无论是从树叶色泽、形态、体量上都与棋盘般的菱形白墙、灰色石材屋面、庭院中的池水相统一,整个环境看上去让人觉得有种轻灵而写意、素淡而隽永的江南神韵,甚至有点像一张浅浅着色的剪纸画片。又如在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庭设计中(见图5.18),建筑师采用建筑半围合空间,轻质玻璃材料映衬着古树青翠的绿叶,使古树与建筑相得意彰。物质世界的发展使得当今社会喧嚣繁杂,人们厌烦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获得自然。景观设计师们通过选取古树这一既具有自然绿意又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景要素,结合其他造景要素,如草地、小型灌木、水等,力求营造出一种自然的、乡土的气息,让人们达到心灵上的一种对“家”的回归。在空间的塑造上力求达到一种静谧、清幽的效果。如图5.19和图5.20所示设计师通过科学移植古树,将古树安排在建筑庭院空间中,再配合其他低矮绿化、清石等,营造出充满自然气息的庭院景观空间。人们透过玻璃可以欣赏到室外的绿意,也可以走进庭院更真切的感受自然。以古树为衬景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用古树作陪衬,使主景形象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例如苏州博物馆,其入口厚重而气派,作为陪衬的古柏树叶深绿、树形低矮,与入口风格和谐统一。既不图5.19古树庭院(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5.21苏州博物馆入口庭院空间宣宾夺主,又点缀了建筑入口空间(见图5.21)。博物馆中轴线上的北部主庭院(见图5.22),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设计师借补园之古树烘托北墙下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又如湖南大学美雅学院庭院中的古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仍然枝繁叶茂,荫蔽大半个学院(见图5.23),在它的衬托下使校园更加显得春意盎然、欣欣向荣。

  5.3.2.2原生地古树景观的开发城市

  古树景观的开发城市中的古树,在历代城市营建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一方面表示了城市道路的位置;另一方面又装点美化了城市环境。它们历史悠久,古劲沧桑,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与战火浩劫的考验,是积淀历史风云的活化石,是城市兴衰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城市人文、地理起着巨大的陪衬与点缀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城市中的古树还具有潜在的旅游价值,它们是城市景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棵棵古树构成了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城市景观增添了魅力。它们还具有生物生态学价值,古树成荫的街道、社区,为人们提供一片休闲的好处所。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已逐渐意识到古树的珍贵,并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和开发城市中留存的古树资源(见图5.24)。除了通盘考虑这些古树的长势状况、所处地点的生长环境以外,还充分挖掘古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处在城市历史文化区中的古树,应从整体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出发,充分考虑历史街区、历史环境,来对古树进行保护性开发充分体现古树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风景。成都市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期保护性改造将青石、古树、庭院,青瓦、白墙、挑檐……结合营造具有特色的都市禅林)。同时,有关方面设想,在片区内恢复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目前已经消失了的东岳庙、五岳宫、娘娘庙、弥勒庵等众多庙堂建筑的外观。翘角的飞檐,雕花的门窗,苍老的古树,久远的岁月浓缩于一座座川西民居院落。这些院落前期将定位为“泛博物馆”的性质,成为川西民居和老成都生活的展示场所,让人感受到当时老民居的韵味和品位,体验到当时老成都人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走在老树红门的小巷,漫步于铺着青石的街道上,青瓦白墙,恍如进入城市岁月入口。还拟在保护区内形成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功能,以古建筑、古庙遗迹、古树、民俗景观为核心,突出现代体验式旅游。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林林总总、千转百回的古院旧街中细数前尘、追忆历史;可以在雕楼小筑中品味美食、把酒邀月;可以在院坝中品茗娱乐,回味悠悠老院时光;可以在暮鼓晨钟中拜佛参禅、修身养性……目前,社会上相关负责部门已实实在在地投入资金来保护古树名木,围绕古树名木建设公园景点(见图5.26)。比如城市街道古树景观的保护性开发,城市综合性公园、古树主题公园、生态景园、城市遗址公园的建立等,既保护了城市历史性环境,也极大的保护了古树名木,延续了城市历史性景观,体现了古树名木的潜在景观价值,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中,保护古树,街道绕道的情况已是普遍现象。比如去年,由长沙援建的龙华岳麓大道因一古树而绕道修建,如今,这棵古树以其最古老成为湖南龙山与湖北来凤融城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在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发达城市现已分别筹划建立以保护古树、再现古树景观的城市公园(见图5.28,图5.29)。在北京永定河西岸于2007年已筹划建立以200多株茂密成林的明清古树为环境背景,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其中包括太子峪古树公园等园区。上海市嘉定区为距今已有1217年的高龄古银杏树建造上海第一号古树景观园区。新建成的景观园占地9亩,是原来古树保护圈的60倍,投资100万元,除了原有的树木外,还将移栽数千棵香樟、银杏,周围用绿化勾勒,形成以千年古树为中心的景观园,并将免费对游客开放。杭州市为长期湮没在民居中的杭城罕见古树群建成古树公园。这一市区罕见的古树群以银杏为主,并有香樟、珊瑚朴、朴树等,树龄多为150年左右。整个公园以古树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绿化景观加以丰富和充实。公园还辟建了古树大草坪、休闲小广场和梅园三个景区,以满足游人的不同需要。杭州市古树公园内的古树群现已成为当地闹市街头的一大景观。此外,城市遗址公园的建立,既是恢复古城风貌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古城古树景观的有效性保护和开发。比如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的休闲环境。城墙北侧是封闭的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而城墙南侧园路的线形,结合古老苍劲的古树群进行绿化配置,力求简洁大方。站在城墙古树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见图5.30,图5.31)。风景名胜区古树景观旅游项目的开发有人说“风景是水,旅游是舟,无水则不能行舟”。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顺应人类文明的更替应运而生。设计者们在开发风景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先有认识风景、珍惜风景、保护风景,然后才是科学利用的思想,使人文与自然结合的风景名胜,成为取之不竭的财富,用其丰富的文化来滋养万代人。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资源是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或古朴虬劲、昂然向上,或枯木逢春、沧桑尽历,或旁逸斜出、奇枝异态,极具有审美价值(见图5.32,图5.33);同时,古树的存在常常有一段动人传奇的故事,它们或与神话传说有关、或与名人逸事有关,或与历史事件有关,让人深思让人遐想。充分保护利用这些资源,挖掘与古树景点有关联的人文和各种传说、典故与史料,可以使景点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意义,反映出风景区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如扬州八怪纪念馆旁的唐槐,游人在游玩八怪纪念馆后,再领略一下千年古槐,追索昔日的槐古道院风采,体会“南柯一梦”的意境,定会余味无穷。西山大觉寺里,游人在1200多年树龄的“西山银杏王下,以“西山系福”的形式,将“祈福长寿”、“百年好合”、“幸福合家欢”的祝福系在千年古树上,许下一个个祝福(见图5.35)。又如丽江玉水寨景区(见图5.34),是以纳西民族文化为核心,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风景名胜,景点神泉周围生长着的古树群,其中最大的两棵五角枫,1996年被列入《云南古树名录》当中。传说它们自古就是纳西族神泉的卫士,保护着纳西族人水源及树木。在古树下和神泉旁是纳西人祭拜自然神之地,现今成为人们留影纪念的场所。同时,在旅游区开展专线古树旅游线路,结合开展与古树品种相关的文化节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福州的荔枝节,集采摘、品尝游赏于一体,使人们在取得乐趣的同时对荔枝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有如湖南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每年开展的岳麓红枫节(见图5.36),以“红”为主题,开展旅游活动,力求在其中注入新鲜、健康的内涵,从而达到新颖、活泼、引人入胜,以达到集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融为一体,增强名胜旅游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提升人们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人们游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和旅游的意义。乡村旅游中的古树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焕发。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求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现在有乡村旅游地开始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百花其放的局面(见图5.37)。乡村旅游中古树作为一特殊景点除了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之外还具有浓厚的地域人文色彩(见图5.38)。图5.37农业采摘节(图片来源:友人提供)古树景观资源在我国农村分布比较多,尤其是在一些古村落里,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村落风水林,这些风水林一般都在村落水口处(也称水口林),并且它们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古树景观资源,围绕这些风水林来营造乡村旅游景观(见图5.39),对提升村落景观环境以及保护古树群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像安徽古村落的风水林(见图5.40),现在已经是村落水口公园,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都无不在水口公园停留观看、欣赏。据了解,广州科学城2004年已规划在城内的玉树村建设“科学城古树生态公园”。村内有近百亩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树种有集秋风、木棉、榕树、荔枝等多种土生树种。保留和保护玉树村内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生态浓郁的自然环境以及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有的村落,还围绕村落古树营建古树农家乐,比如在古树下设凉亭,旅游者可感受到古树下的清凉。许多的古树所在地还是学生写生画画的地方(见图5.41)。在有的度假区,结合古树来建造度假休息场所,使旅游者更能感受到山林野趣。如珠海东澳仙泉山庄座落在苍翠的海岛山顶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在东澳岛山顶制高点,新建的三层主楼掩映原有百年古树,秀美绝伦,构成了仙泉山庄的独特风貌。还有的甚至在古树树身内开发景点。南非林波波省桑兰农场中一棵拥有6000年历史的空心古树竟被主人改成)古树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50了一个可以挤下54人的“树心酒吧”(见图5.42)。这棵空心古树是一棵猴面包树,人们在树洞发现了许多“历史文物”,显示了数百年前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土著居民“丛林人”曾在树洞中生活过的痕迹,此外人们在树洞中发现了一些在19世纪中期到南非旅行的荷兰探险者留下的文物。可见这棵古树是具有及其珍贵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5.3.2.3古树盆景我国盆景起源于东汉时期华北平原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盆景是以树、石等为主要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合理布局和精细的养护管理,同时运用美学法则,借鉴画理,融以诗情,在小小的盆景中再现大自然古树名木、秀山丽水的一种活的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主题思想”是中国盆景区别于其他国家盆景的最为重要的特征。韦金笙大师讲:“国际盆栽看重欣赏形象美。中国的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仅欣赏形象美,同时通过欣赏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诱发欣赏者共鸣,进入作品境界的意境美。故中国创作的盆景都给予题名,通过题名,概括意境特征、神韵、表达主题,使欣赏者顾名思义,对景生情,寻意探胜。”这是中国盆景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内涵、意蕴,也是赏析盆景艺术的一个着眼点[43]。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日益渐浓,盆景艺术在,它几乎已成为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种园林设施。我国树木盆景,种类繁多,许多是经过前辈精心养护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盆龄已上百年的盆景称为古树盆景。优秀的盆景作品,能振奋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当我们看到危崖挺生、雄踞高岗的松柏和古朴苍劲、姿态优美的梅桩时,常常为其坚贞高洁的形象所激励;当看到咫尺盆中的“三峡风光”、“桂林山水”时,就会更加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而当看到山崖叠嶂、碧水浅流时,又能平抚人燥动的心灵。现代公园景点设计中尤其是在植物园或花卉景园中,古树盆景是一大景点。欣赏者往往为作品的大效果、大气势、虬拙苍古所吸引而驻足欣赏,进而流连往返,反复观赏、比较,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艺术素养与作品进行交流融合、补充修正,在同化与顺化中完成美的欣赏活动[44]。此外,古树盆景自古以来在室内陈设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对室内环境生态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盆景中的绿色植物除了可为居室制造氧气外,还可增加空气湿度等。另一方面它可改善室内环境的艺术质量。因为盆景是立体的画,室内置一、二盆盆景,其效果不亚于挂一、二幅风景画。人们在欣赏古树盆景时能陶冶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工余之暇,明窗净几,置一、二盆盆景于室内欣赏,神游其中,可谓是一种雅趣,其味无穷。

中国工业用水现状

2007-06-27 | 水坝的利与弊——地理小博士论文 分享 世上万物的生存离不开什么?那当然是水。 自地球上有生命那一刻起,水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界

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试题 论文的格式怎么写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 2010年01月19日 19时15分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不晓得论文是啥玩意儿

经过精心筹备,认真实施,由学校教务处和地理学科组在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中开展的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小论文大赛顺利结束。 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

击球一篇地理小博士论文,最好是关于安徽的,字数在1000~2000左右,麻烦各位了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

解决时间:2010-2-23 22:47第四届地理小博士论文 最佳答案: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

上一篇:怎么免费看论文_怎么免费查重论文

下一篇:关于生物小论文_关于生物小论文的应该注意哪些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