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论文_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12-05 22:21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

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
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
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
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
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
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
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
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
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
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
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
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
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
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
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
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
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
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
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
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
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
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
园林发展之一斑。
!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
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
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
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
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
“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
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
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
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
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
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
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
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
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
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
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
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
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
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
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
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
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
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
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
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
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
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
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
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
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
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
“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
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
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
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
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
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
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
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
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
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
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
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
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
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
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
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
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
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
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
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
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
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
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
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
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
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
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
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
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
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
“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
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
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
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
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
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
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
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
“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
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
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
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
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
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
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
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
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
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
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
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
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
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
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
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
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
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
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
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
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
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
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
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
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
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
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
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
(!)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
或顿悟发见本心;
(%)“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
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
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
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
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
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
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
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
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
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
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
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
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
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
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
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
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
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
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
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
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
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
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
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
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
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
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
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
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
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
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
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
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
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
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
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
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
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
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
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
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
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
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
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
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
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
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
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
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
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
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
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
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
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点论文

布局的差异

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建筑的表现手法

在西方园林中,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

中国园林建筑是以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其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对水的运用

在西方园林中,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从水的布局上分两种形式,集中用水特点: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分散用水特点: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使用雕塑与山石的差异

在西方园林中雕塑十分常见,且造型丰富,姿态各异,多以神祗为主题,或独立或作群像,大多与喷泉、栏杆、立柱、壁龛相结合,瓶饰多以大理石制作,表面饰有图案各异的浮雕。

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凡有园,必有山石,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幽石的艺术摹写,因又常称之为“假山”,它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具有传情作用,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比

在西方,唯理美学思想统治欧洲达几千年之久,例如秩序强调整一、强调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不外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一种继续和发展,其深深地影响到园林设计中。

中国古典园林则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精华,但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创作者感情的倾注;此外,中国园林还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中西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都十分鲜明。

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我们在造园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西古典园林的比较(论文)

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

令人琳琅满目的园林建筑,为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让我们领略到它们的魅力。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像一杯充满浓郁香气的茶叶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然后慢慢回味的话,那么,西方的园林就像一块精美的糕点,别具匠心,给人最直接的享受。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是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为一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的丰富的联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这种美表现地很直白,很显露,无须太多的揣摩,给人以直接的享受。

  从东西方园林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人,造园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就如吃饭,罗卜、青菜都要有才好,园林建设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风格的园林恰可与之相应。

  在我们今天,人们在追求绿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当千篇一律的公园、风景区越来越多时,我们是否该好好回过头来看一看东西方园林的经典之作?愿我们的家园里多一些个具特色的园林,愿世界美得如同园林一般,也愿世界上所有如园林般,凝聚人类伟大智慧的艺术作品,能百花齐放,为人类的艺术蓝图添抹最绚烂的色彩。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4 21:20

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古典园林无一不蕴含着人们在心理精神上的财富。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上一篇:园林景观设计赏析论文_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论文

下一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_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