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鉴赏论文舞剧
赵氏孤儿鉴赏论文舞剧
全剧舞美阐述的中心词应该是“气势”,深邃的舞台进深,沿至天幕的僵冷岩石质感的背景,以及五万余块红砖铺就的地面,是舞美设计易立明为《赵氏孤儿》营造的一个自由而巨大的复仇空间。此后,除两个砖堆、一株桃树,以及结尾时倾泻而下的水柱,舞台上再无其他景致,大幕开启,一匹英俊的白马从空灵的舞台疾驶而过,一切宿怨恩仇就此展开。复仇主题在文学的世界范围内得以如此丰富而持久的表现,其中必定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而《赵氏孤儿》正给出了答案。全剧一个仇字贯穿始终,屠岸贾为复仇归来,程婴为复仇保全了赵氏孤儿,全剧故事结构紧凑.
看《赵氏孤儿》首先是看好故事,但要看立意看意境则要看故事的结尾处理。历经千辛万苦被赋予复仇大任的赵氏孤儿,居然不肯承担上辈人的恩怨情仇,一句“与我何干?!”的诘问令人目瞪口呆,胜此名言警句更能令人反省深思,生命的存在与历史的意义在飞逝的雨幕中回荡着程婴无尽的感叹:大道无道大仇无仇……
戏剧《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内容?
《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盾满门三百余口被诛杀事件。晋灵公时,国事依仗一文一武两个大臣。文臣赵盾忠良,其子赵朔招为驸马。武臣屠岸贾奸邪,设计蒙蔽灵公以欺君之罪将赵盾满门良贱杀绝。又假传圣旨命赵朔自尽。赵朔临死嘱咐怀孕的公主,生子唤作“赵氏孤儿”,长大报仇雪恨。公主被囚禁在府,断绝亲疏。这是楔子的内容。
第一折,屠岸贾要斩草除根,决定等赵氏孤儿一满月就“钢刀铡死”。公主为保留赵家一条根,跪求惟一能进出的草泽医生程婴。程婴是驸马门客,多受优待,此时深知关系重大,思虑再三,咬牙应承下来。公主托孤后自缢而死。程婴将孤儿放在药箱里,鼓起勇气往外闯。守府门的是正直的下将军韩厥。他不满屠岸贾倒行逆施,但作为军人又服从命令严守府门。程婴出门,韩厥盘问时已觉察药箱中肯定有夹带。他屏退手下,揭箱验查,猛见婴儿“额颅上汗津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将咱认,悄促促箱儿里似把声吞”,心中暗暗怜悯。程婴一面向他晓明大义,呼吁他拔刀相助;一面也表示自己拼得一死,韩厥可以捉拿他去“请功受赏”。一席话激起韩厥英雄胆,他慨然放行并自刎而死。
第二折,屠岸贾发现公主、韩厥均自尽,得知孤儿被救,又生毒计。他假借灵公命令,要将晋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生婴儿全都“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违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程婴抱着孤儿逃亡,想起下野的宰辅公孙杵臼,他为人正直,与赵盾相交情厚,如今年老退隐在吕太平庄。程婴即刻投奔公孙杵臼。两人反复商议,决定由壮年的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婴儿,交付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救藏赵氏孤儿;由年已七十的公孙杵臼假意保护假赵氏孤儿而牺牲。
第三折,程婴报案,屠岸贾当然不会轻易相信。程婴经受了严厉的审讯,并且被屠岸贾逼着亲手拷打公孙杵臼,最后亲眼看着亲生儿子被搜出,被当作赵氏孤儿“剁做三段”,眼看着公孙杵臼为保守秘密撞阶自尽。屠岸贾满意地收程婴为心腹,抬举程婴的“儿子”做了义子。
第四折,二十年过去,赵氏孤儿在屠岸贾眼皮底下长大成人。随程婴习文,随屠岸贾习武,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逐渐年老,将从前为救孤儿而死的忠臣良将事迹画成一个手卷,让赵氏孤儿明白了身世,杀了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大冤仇。
十万火急!!赵氏孤儿为什么是悲剧?它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氏孤儿》就是以这段历史为题材,主要通过春秋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殊死搏斗那悲壮动人的戏剧场景。全剧始终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所以,此剧产生几百年来,长演不衰,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给人以情感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美的享受。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在世界剧坛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便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继而又有英文、俄文、德文等译本。尤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还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演出,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
那么,《赵氏孤儿》怎么能产生那样激动人心的悲剧力量呢?换句话说,这部历史悲剧的美学意义究意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表现在程婴等义士身上所体现的义烈精神。
《赵氏孤儿》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晋灵公时代,赵盾与屠岸贾文武不和,屠岸贾遂起杀赵之心。几次密谋,先是派刺客暗杀,后又训练恶犬(名唤神獒)谋害赵盾,均未能得手。于是便假传灵公诏命,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全部杀光。赵盾的儿子赵朔为灵公附马,公主正怀胎有孕。赵朔被屠岸贾用三般朝典(弓弦、毒酒、短刀)赐死后,公主被囚进冷宫,生了一子,取名赵氏孤儿。对于这样一个婴儿,屠岸贾也不肯放过,定要斩草除根。屠岸贾倒行逆施、杀害忠良的暴行,激发了许多仁人义士的正义感。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立志要拯救忠良这唯一的后代。全剧紧紧围绕着搜孤与救孤这一核心事件组织戏剧冲突,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并在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群象。剧情展开以后,公主被囚,被迫把孤儿托给了程婴,然后便悬梁自尽了。程婴受公主之托,用药箱把孤儿带出宫门。奉命把守宫门的是屠岸贾手下的将军韩厥。韩厥虽为屠岸贾的部将,但他对屠岸贾挟势弄权、残害忠良的暴虐行径极为不满,认为好端端的一个晋国,就是被屠岸贾这样的奸贼胡作非为,搞得国衰民穷,混乱不堪。这就为他后来的搜孤又放孤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程婴掩藏孤儿来到宫门时,终于被韩厥搜出。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显示了人物的性格。正如他对程婴说的:“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出于对赵氏忠良的无限同情和对屠岸贾的无比愤慨,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且为了取信于程婴,好让程婴带孤儿“去的放心”,拔剑自刻。这样就割断了屠岸贾老贼追查赵氏孤儿的线索,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正气歌。
但是,悲剧并没有到此结束。屠岸贾得知走了赵氏孤儿,韩厥自杀又断了线索,便又心生毒计:下令将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处死。在这严峻形势下,程婴为阻止屠岸贾残无人道的野蛮行为,只好找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宰辅公孙杵臼商议良策。由此,把公孙杵臼推到了斗争的漩涡之中。
公孙杵臼也是个忠直正义之士。他和赵盾曾为一殿之臣,深知赵氏满门忠良,而对屠岸贾倒行逆施、惑乱朝纲痛恨不已。因此,面对来自屠岸贾方面乌云滚滚、遮天蔽日的沉重压力,他和程婴从容镇定,义无反顾地作出了震古烁今而又合情合理的决定:一个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一个献出自己的生命。终于遏止了屠岸贾灭绝人性的罪恶行径。特别是两人定计,由程婴“出首”,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捉拿以后,屠岸贾心狠手辣,严刑拷打,千方百计要逼出赵氏孤儿。在这生死关头,公孙杵臼坚强不屈,宁死不招,从始至终骂不绝口。当军士从土窑中搜出了“赵氏孤儿”以后,被屠岸贾连剁三刀,死于非命,公孙杵臼更是义愤填膺,痛骂屠岸贾残害忠良,终有报应,然后毅然撞阶身亡,表现了他誓与贼臣屠岸贾不共戴天之仇恨。在这位七旬老臣的身上,到处弥漫着一种正直、慷慨、义烈的凛然正气。
除了韩厥、公孙杵臼之外,作品还突出塑造了程婴这位“草泽医生”的义士形象。
当公主托孤给程婴时,面对屠岸贾四处张挂的榜文:“但有掩藏孤儿的,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程婴虽也产生了“我怎么掩藏的他出去”的思想矛盾,但扶危济困的正义感毕竟支持他承担起保护孤儿的重任。当他将孤儿大胆地带出宫门时,难免也会心慌脚乱,韩厥也看出让你去时,“似弩箭离弦”,让你回来,“便似毡上拖毛”。这正反映了他心中慌乱的心理状态。但程婴毕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从接受公主的重托之时,就已经下定了与孤儿同生死的决心。当孤儿被搜出以后,深知在劫难逃,因说道:“将军,你拿将程婴去,请功受赏;我与赵氏孤儿,情愿一处身亡便了!”显示了他的支持正义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正气。
随着情节的发展,斗争形势更加恶化。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和全国的幼儿,程婴和公孙杵臼巧定计谋。虽然受苦受难的是公孙杵臼,但程婴内心的痛苦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要知道,他也是献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孤儿”被搜出以后,他亲眼看到亲生儿子被屠岸贾连剁三刀,惨死在血泊之中,心里的痛苦读者是不难想象的。正象公孙杵臼看到的情景:“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此后,他整天提心吊胆,养孤教孤,渡过了难熬的二十个春秋,终于完成了立孤报仇的历史使命。尽管程婴为保护孤儿,在与屠岸贾激烈的冲突中,内心曾有过紧张和痛苦,但是这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并没有把他压垮,使他屈服。作品充分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动摇,而是更说明了当时斗争的严酷,表现了他意志的坚韧顽强。程婴也是一个常人,作品写了他有思想,有感情,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就使得这一形象更真实、更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因而也就更典型。
据史书记载,程婴本是赵家的门客,救孤完全是为了报恩。对此,作者进行了艺术的处理,把程婴的身份改为“草泽医生”,和赵家并没有主奴关系。经过这种艺术加工,就更突出表现了他救孤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正义感,出于对忠良的同情和对权奸的愤恨。从而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仗义勇为而又顽强不屈的英雄性格。主题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赵氏孤儿》一剧就是这样紧紧围绕“搜孤”与“救孤”这一中心事件安排情节,组织冲突,并在激烈地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群象。作品中的主人公程婴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直品格,重然诺、讲信义、轻死生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和济困扶危的义烈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这部作品悲剧力量和美学价值之所在。
第二,表现在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并艺术地加以体现。
《赵氏孤儿》虽然是一个大报仇的结局,但全剧从头至尾弥漫着一层不散的悲剧气氛。戏剧一开始,屠岸贾便杀气腾腾,假传灵公诏命,将赵氏良贱三百余口全部诛杀。接着在序幕里,三般朝典赐死赵朔(见楔子)。公主生下孤儿后,也被迫含恨悬梁自尽(见第一折)。此后,为了保护孤儿,将军韩厥拔剑自刎,老臣公孙杵臼撞阶身亡。程婴虽然幸存,可他也献出了自己生不满月的亲生儿子。尤其在二十年的养孤教孤生涯中,他每时每刻都是在陪着小心、提心吊胆渡过的。所以,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的历史悲剧。
但是,此剧虽为悲剧,读了作品以后,却感到它“悲而不惨”。在全剧中,特别是在那些悲剧主人公身上,始终激荡着一种慷慨悲壮的凛凛正气,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感染。虽然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的牺牲又不是悲观的、绝望的、哀怨的,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一种信仰,为了支持真理而甘愿作出的牺牲,是满怀着希望悲壮而死的。这种希望来源于坚强的信念,即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代替黑暗。只要保住孤儿,就一定会有报仇雪恨的一天,正义就有伸张的一天。尽管这种希望是缈茫的,但却是支持他们行动的精神力量。
当然,剧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来源于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来源于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尽管他不是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他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他更懂得在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总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总是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的。反之,一切丑恶的东西,一切反动的势力,必定要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反对,他们尽管可以猖撅一时,但绝不可能猖撅一世。光明必将代替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扭转的历史大趋势。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作者精心创作了这部激动人心的历史悲剧,生动地描绘了正义与邪恶所展开的这场殊死搏斗,并以正义力量的最后胜利和反动势力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美学理想。作品的这种审美意义,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全剧剧情的总体构思上。
戏剧一开始,作为反动腐朽势力代表的屠岸贾就处在顺风头上。他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杀了赵家三百口良贱、赐死赵朔、逼死公主不算,连公主生下的一个遗腹子也不放过,定要斩草除根。又是张贴榜文,又是派兵将把守宫门,气焰何等嚣张!而作为正义力量代表的程婴等人,相形之下,其力量是那样弱小。在屠岸贾一手遮天、乌云滚滚的形势下,他们要救出赵氏孤儿谈何容易,这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啊!但是,作为正义力量的代表,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从本质上看,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为了保护忠良后代,韩厥、公孙杵臼流血牺牲,程婴献出了亲生的儿子。他们团结一心,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终于保护了孤儿。他们的血没有白流,最后,赵氏孤儿大报仇的结局,正是对他们这种义烈精神的最好回报。而屠岸贾则恰好相反,他心狠手毒,杀人如麻,表面看来十分强大,但从本质上看,他是虚弱的,是永远不得人心的。他的残忍暴虐、倒行逆施,导致了众叛亲离。韩厥将军的倒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他可以假传灵公诏命,将赵家三百余口杀得一个不留,包括公主、附马也不能幸免,但是,他对那个生未满月的孤儿却无能为力,使这个孤儿从他的铁掌底下一次又一次地逃走了;他布告天下:“但有盗出赵氏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但还是有人不避危险,不怕杀头,盗走了赵氏孤儿;他对孤儿既恨得要死,也怕得要命。这难道能说明他的强大吗?当他搜出了“孤儿”,连剁三刀,自以为已斩草除根,遂了平生心愿时,孤儿却在他的身边一天天长大;当他得意忘形地看到自己的义子长大成人,正在做着篡位称孤的美梦时,赵氏孤儿已在那里磨刀霍霍,为他掘好了坟墓。最后终于把他埋葬在正义力量的火海之中。
当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还表现在作品对每一个具体情节的安排上。
《赵氏孤儿》全剧由五折一个楔子组成。在楔子和前四折戏中,每一次都是由屠岸贾开场,杀气腾腾,不可一世,但每一次也都是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正是气汹汹而来,灰溜溜而去。在楔子里,屠岸贾首先上场,杀了赵家满门良贱三百余口,并用三般朝典赐死赵朔,但他却把公主囚在冷宫,公主腹中的小儿,正是他未来的掘墓人;第一折还是屠岸贾开场。他听说公主生下一子,叫做赵氏孤儿,便张挂榜文,派兵将严守宫门,准备待满月之后,再行处决,孤儿似乎已插翅难逃。可是竟有人不避杀身之祸,把孤儿带出宫来。而且守门将军韩厥杀身取义,放走了孤儿。真是有惊无险,失败的又是他自己。第二折也是屠岸贾开场。他得知韩厥自杀,走了赵氏孤儿,立刻心生一计,要将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婴儿全部处死,自以为这样一来,赵氏孤儿在劫难逃。但是,他哪里想到,程婴和公孙杵臼已经定好了对付他的巧计,终于有效地阻止了他这种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失败的还是他。第三折又是屠岸贾上场。他得到程婴的举报,带领人马抓到了公孙杵臼。他诡计多端,只怕上了程婴报假案的当,千方百计要逼出真孤。最后终于找到了“赵氏孤儿”,当众处死,以为称了他“平生所愿”。可他万没想到,真正的赵氏孤儿正在他身边一天天长大。第四折仍然是屠岸贾上场。时间已过二十年,他看到义子长大成人,便做起了弑君篡位的美梦。可是赵氏孤儿已经在程婴的教导下磨刀霍霍,怒牙切齿,发誓即是把老贼割舌、挑眼、刮肉、敲骨,也不足以解心头之恨。最后的第五折,当他美梦未醒的时候,赵氏孤儿已将他凌迟处死,得到了他应得的惩罚。
《赵氏孤儿》不愧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悲剧。作品中所着力描绘的程婴等义士的英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那种济困扶危、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闪耀着中国古老传统的道德光芒,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美学意蕴。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魂的基石。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无论是过去、今天、或将来,都将受到我国人民的悉心珍重。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和赵氏孤儿舞剧的区别
区别如下
两者就是一个题材的两种表现形式。舞剧是通过舞台布景和舞蹈演员来演绎这个题材,而影视剧则是通过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来表现这个故事。
上一篇:舞蹈生毕业论文结束语
下一篇:舞蹈史论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