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家的著名论文
化学科学家的著名论文
艾伦.G.麦克德尔米德
(rmid)1927年生于新西兰。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对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兴趣始于1975年,当时白川英树博士在东京技术研究所向他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聚乙炔。接下来,麦克德尔米德与白川英树及艾伦?黑格尔(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工作)的合作促成了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某些有机聚合物具有金属导电能力。这一发现打开了世界性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研究的大门,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半导体和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物质结构及导电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日。
唐敖庆 男,江苏宜兴县人,著名化学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创建人及主要代表者。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 于195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三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分子轨道图式理论(中、英文版)》、《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化学》、《约化密度矩阵引论》、《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中、英文版)》、《微观反应动态学》等8部学术专著。
范特荷莆的生平事迹对自己的影响?
范特荷莆(1852—1911),荷兰化学家。因为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研究上的贡献,于1901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范特荷莆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医生。家中7个孩子,他排行老三。
上中学时,学校的化学实验课吸引了他。实验中红色的液体瞬间变成了紫色,平静的液体会突然冒出许多气泡,这些现象令他兴奋不已。他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总想亲手摆弄一下那些瓶瓶罐罐。有一次,范特霍夫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外经过,望着那整齐排列的实验器皿和化学试剂,他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要能进去做个实验多好啊。”范特霍夫发现一扇窗子开着,他犹豫了一下,便纵身跳上窗台,溜进了实验室。他支起铁架台,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面,找来化学试剂。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试管,内心的喜悦使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实验室内的响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从窗口望去,范特霍夫正在那儿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呢。这太危险了!老师怕范特霍夫在惊慌中出危险,没有惊动他,绕到门口,悄悄把门打开。范特霍夫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就像刚从梦中惊醒。这位老师知道范特霍夫平时是个勤奋好学又尊重老师的学生,没有严厉批评他,只是平静地制止了他的探索行动。后来,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范特霍夫的父亲。
范特霍夫的父亲从这件事中得知儿子很喜欢化学,于是就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子当工作室,专门供儿子做化学实验。从此,范特霍夫开始拥有自己的小实验室。他用积蓄的零用钱购买了各种实验器具和化学试剂,课余时间开始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化学实验。
父母并不想让他成为一个化学家,而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工程师。范特霍夫进入了荷兰的台夫特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后,主教化学课的奥德曼教授推理清晰,论述有序,很能激发起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范特霍夫在奥德曼教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范特霍夫毕业后说服了父母,还是选择了化学专业。他来到德国波恩,在著名化学家凯库勒的实验室工作,并在这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范特荷莆的两篇著名论文《化学动力学研究》和《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使他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对中国近代化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王璡,分析化学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毕生致力于理科和师范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培育了
中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还长期从事化学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实验结果为依据并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学史的开拓者之一。
候德榜,著名化工专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候县坡尾乡一农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于北京。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教会办的福州英华书院,1910年考取清华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课十科均满分完成预科学业并公费派往美国留学,191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出任中国化工工业开拓者范旭东开办的天津塘沽碱厂总工程师。
建国后,1951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63年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候德榜一生功绩卓越,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权威。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撰写过《manufacture of soda》、《从化学家观点谈原子能》、《制碱工学》等10余部著作,发表过60多篇论文,被范旭东称为“国宝”,其塑像立于北京化工大学院内,为后人共仰。
邱宗岳,化学教育家,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南开大学化学系办出了特色,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为国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
还有??太多了!!!!!!!
化学史上各时期杰出的化学家及其取得的主要成就
如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个人简介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 门捷列夫
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重大成果
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表1)。同年3月,他委托N.A.缅舒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元素的属性与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点:
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单质的发现,例如,预料应有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元素。
④已知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1871年门捷列夫又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依赖关系》论文,对化学元素周期律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还重新修订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表2),把1869年竖排的表格改为横列,突出了元素族和周期的规律性;划分了主族和副族,使之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及制作周期表的过程中,除了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并且考虑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订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预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在1869年的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为4种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留下空位。1871年他又发表论文《元素的自然体系和运用它指明某些元素的性质》,对一些元素,例如,类铝、类硼和类硅的存在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原子量做了详尽的预言。这样的空位共留下6个。门捷列夫的这些推断为后来的化学实验所证实。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激起了人们发现新元素和研究无机化学理论的热潮。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几百年来关于各种元素的大量知识系统化起来,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系,进而使之上升为理论。
门捷列夫还曾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于1860年发现气体的临界温度并提出了液体热膨胀的经验式。1865年研究了溶液的性质,提出了溶液的水合物学说,为近代溶液学说奠定了基础。1872~1882年,他和他的学生准确地测定了数种气体的压缩系数。
门捷列夫因发现周期律而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他还曾获英国科普利奖章。1955年科学家们为了纪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门捷列夫运用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观点写成《化学原理》一书,曾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
其他详见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
下一篇:有关高中化学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