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近期,《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在网络上火了,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历程。 这篇文章中究竟有许多感人之处:
1、被肖清和博士母亲深深爱子之前及远见卓识所感动。
他的母亲从始至终坚持让他读书,尽管家徒四壁,甚至不惜改嫁,可以说母亲付出了毕生心血。文章最让感动的是母亲的这句话: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这一句话看哭了不少网友。 不由的让读者想到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
2、被肖清和博士的坚毅精神所感动。
“寒门贵子”贵在坚信知识的力量。肖清和 身处困顿之境,仍然保持坚毅的决心去求学实属不易。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家庭环境贫困、父母变故很大。他一路走来,饱受冷眼,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依然不放弃、不抛弃。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用前半生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改变了自己后代的身份,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后半场。肖清和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之下,始终要坚信知识的力量,读书仍然是一条最公平、最直接、最低成本的人生进阶之路。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无论学业还是生活,苦并不可怕,可怕是没有信心,没有毅力。相信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费力拼搏,赢得更美好的明天。
放不下高学历的执念,人生不会幸福
文/黄昏的黎明
01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北大一位博士生写的博士论文后记——《我还是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艰难经历,读罢令人无限动容。
文中最后说道:“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期间,欢乐多于泪水,幸福多于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忍不住还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我一方面为这位博士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而感动,但同时也为他一心苦读,错过了许多人生美好的事物而感到惋惜。
假如,他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就工作的话,可能就不会发出“无法让母亲安享晚年”的叹息了!
这使我不仅深思,出身农家一路苦读到博士,是不是他的最优选择呢?
显然不是,如果他硕士就直接工作,凭借北大的学历,找个国企或事业单位应该不是难事。
工作几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就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把母亲接到城里与他同住,有个美满的家庭。
再过几年,当职业发展受限或遭遇瓶颈期,这时再读个在职的博士,岂不更好。
如果他选择了这条路,至少比现在过得幸福。但他没有,如果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就是因为他追求了博士这个并不适合他追求的东西。
这种错误的执念让他过得并不幸福,也没有机会再去弥补对母亲的爱。
02
一个健康成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要履行责任,二是要实现价值。
于大多数人而言,这辈子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幸福的生活是什么?
在城市有一个房子,有美满的家庭,有健康的家人,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等等。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家庭应尽的责任。
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妻子的责任和孩子的责任后,才能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北大博士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只能做个普通人,或者说先要尽普通人该尽的责任,在此之后,再去追去更高的东西。
而他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了,所以他自然感受不到幸福。
03
现在,一些文章传递了一种很不好的思想,就是在大学里只能一心学习而不能干别的事情,包括谈恋爱、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
一句话:只有好好学习,拿奖学金才是王道。
有的学生就真的把这种思想奉为圭臬,并照此实践。
结果,大学毕业之后才发现,好好学习与谈恋爱、当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并不冲突,这时为自己只会学习,而没有谈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没有组织一场有影响力的活动感到后悔。
一心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就会忽略另外的事情所带给你的美好。
有些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对的东西,认为得到它就能够过得更好,但恰恰是陷入了认知误区。这种错误的执念不是将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而是将我们推入了万丈深渊。
有人本科学校不太好,想要个名校学历,所以就一路考研、考博,那怕二战、三战,把年龄混大,把父母的钱花干,都在所不惜,只为这样一个学历。
他却不知道,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获得求生的技能,并凭借技能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是学历本身。
人生有很多东西比执念于学历更重要,放下错误的执念,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人生的幸福自然会如期而至。
博士和放牛娃的对话,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一位博士的人生和一个放牛娃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怎么样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也许,这篇文章能对你的人生有所启发!
一天,有一位北大博士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在山脚下,他碰到了一个放牛娃在放牛。可怜的放牛娃呀!一辈子没出小山村,生于此、长于此,也死于此、葬于此!这样的生命何等可怜!
学者的怜悯心肠大发,放下手中的包袱,想好好指点指点一下放牛娃.....
博士问:你为什么放牛?
放牛娃答:养大了卖钱。
又问:卖了钱干什么?
答:盖房子。
问:盖房子干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什么?
答:生娃。
问:生娃干什么?
答:放牛。
博士窘,无语......
继而,大发感慨:“唉,真是没救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感慨之余,正要起身离去,却见放牛娃傻傻地咧着嘴开始反问。
问:你为什么搞学问?
答:搞学问可以出人头地。
问:出人头地干什么?
答:既可以挣钱,又可以出名。
问:挣钱出名有什么用?
答:就可以买好房子,娶美丽的新娘子啦!
问:买了房、娶了新娘干什么?
答:就可以生儿育女、培养后代啦!
问:培养后代干什么?
答:让他们出人头地呀!
问:让他们出人头地干什么?
答:.....
博士突然觉得,他和放牛娃其实没什么区别,都在这样一个反复的循环公式里。于是,他再次无语.....
无论你处在哪个位置,放牛娃还是博士,人生的追求都不只是眼前的一点,而是有所追求。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
李应红的从放牛娃到博导
重庆奉节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山区,小时候,李应红一年四季都穿着草鞋到十几里外的学校捧书苦读,闲暇之余帮助家中放牛。1978年,年仅15岁的李应红参加了高考,当时按他的分数,完全可以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李应红毅然选择了空军工程学院,成为他们那个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而后李应红29岁晋升副教授,33岁晋升教授,35岁当上博士生导师。还在上军校时,李应红就开始从事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他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的论文,被钱学森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面的专著———《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诊断原理》;他主编的《飞机高原使用与装备技术》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飞机高原技术方面的专著…… 为延长某型飞机的发动机使用寿命,李应红带领课题组查阅了上千卷发动机大修履历本,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多次试车,最终将几种型号的发动机使用寿命从400小时延长到800小时。他和系里的专家教授用一台没有履历本的废弃发动机建起了少见的现代化的发动机试车台。他主持研究成功的《某型飞机地面压力加油数字控制系统》,缩短了该型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提高工效数倍。 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李应红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某型飞机高原作战研究试验”是一个风险性极大的课题,李应红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课题。他带领课题组三进高原,每次一呆就是一个月。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大胆挑战技术极限,取得了成功。
放牛娃的蜕变,一步步成为著名气象学家
曾经太平洋上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黄荣辉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 探索 。他提出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1981年——1986年,他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从而对准定量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以及其异常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通道进行传播的。这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那种家庭条件下,祖祖辈辈自然没有上过学。1949年解放后,家里分得土地,他这才有了钱上学。但那些钱只能维生,并不算富裕,他没有钱交伙食费。为了节省他每星期从自己家中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二十公里到学校。
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一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穿过一双买的鞋。毫不含糊的讲,中学时代他只穿了一双木质拖鞋,都没有换过。没钱买被子就跟同窗好友挤一张床,上学用的文具买不起,他便帮有钱子弟背书,换钱买文具。困苦并没有将他打倒,他更加努力读书。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领导见他情况特殊,给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生活物品和四季衣物。学校的关怀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他不畏贫苦,精心学习,一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肩膀一挨铺就睡着。
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他曾亲口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科学研究可以让黄荣辉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说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院士不否认自己的呆气,并表示:“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所以黄荣辉能从放牛娃变为院士,也正是因为他刻骨专研的结果。
上一篇:论文后记和总结的区别
下一篇:本科论文查重太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