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育心理学论文1200

发布时间:2023-12-11 11:35

教育心理学论文1200

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弄清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当代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教育心理学发展演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内的心理学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这种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内容复杂凌乱,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学科性质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的对象不够明确。本文主要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科对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这个学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上世纪初,ike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问世向世界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出现。随后这个学科传入国内,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国内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联系不明确,缺少系统梳理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在起步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西方先进成果进行翻译和引进,这种工作为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后,有不少学者基于这种工作,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进行了针对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依旧是理论知识,重视的还是学习心理,偶有涉及教学情况及其他情况下的心理状态。现在,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常见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这些成果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排序定位却鲜有一致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更加侧重学习心理,有的则更倾向品德心理的研究,还有的认为教学心理最为有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内容过多的情况。

2.研究方法陈旧,手段缺少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给成熟的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其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比较陈旧,缺少必要的创新。到现在为止,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完成研究方法创新,其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大多来自基础心理学,并没有真正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教育心理学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研究方法重视定量研究,受西方影响较大,有些情况下存在忽视定性分析的情况,并未真正将这二者的区别进行界定。其次,研究手段不够先进,虽然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等手段,但是这种使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据分析领域,其本身对于研究工作的帮助还是非常有限的。

3.理论并未及时联系实际,理论研究效率较低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言,确定这个学科的学科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问题。其学科性质存在两种声音,有的人主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重视的是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教育活动的应用行为。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学科,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也存在着不同,它重视的是针对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这种学科性质上的争论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研究并未真正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有着较久的研究历程,但是其本质还是舶来品。国内最初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借鉴的对象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加过以后则以前苏联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借鉴对象。“”时,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以借鉴为主,缺少对本土实际情况的考虑,大部分研究内容是从西方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主观创新,缺少对国内实际情况的结合。其本身产生于西方,发展非常迅速,国家也很重视。但是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却比较坎坷,真正的快速发展时期非常有限。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资料有限,但是实际需求又非常大,所以只能借西方经验“解渴”。也正因如此,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西方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树立全局性的研究观念

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状况是互相影响的,并非孤立存在的。笔者认为,国内现在的教育心理学缺少必要的科学的内核,它不具备系统性,并未真正明确学科研究的“范式”。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现状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很杂,没有固定的理论指导,研究课题非常丰富,选择困难。研究内容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下,没有稳定性。所以,人本身也是各种机能的综合。而教育的意义就是使人才的心理和身体保持一致,人格成熟。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不可以将心理现象分割开来,孤立的看。比如在进行学习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不能仅仅站在认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将情感因素,动机情况以及个人意志力等考虑进来。

2.创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研究方法常见的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这种方法追求准确性以及数据表达,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实验法,测量法等等。另一种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这种方法主张利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包括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等等。

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它应该把定性研究的方法也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量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教育心理大多数相容的,所以仅仅使用这一种方法并不能解决教育心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三、小结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和其背后的规律,它需要研究者对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分析。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369.

[2]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88.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366.

[4]章泽渊等.教育心理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539.

作者简介:蔡春燕(1975―),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教育与教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

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2)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核心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4]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5]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张春兴.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J].心理科学,2004(2):420~4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3-01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从目前来讲生命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但仅仅只靠学校单方面的行动不足以树立生命教育的丰碑,还要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努力,才能使每个社会人受益于生命教育,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中国教师,2006(36).

[2] 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93-95.

[3] 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523.

上一篇:公共政策之公共性论文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