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历史论文800字司马懿

发布时间:2023-12-08 05:52

历史论文800字司马懿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
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
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
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
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
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
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
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
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
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
,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
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
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
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
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
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
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
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
,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
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
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
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
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
,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
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
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
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
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
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
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
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
“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
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
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
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
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
、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
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
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
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叡
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
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
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
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
宫。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
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
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
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
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
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
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
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
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
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
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
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
名正言顺。
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
的呢?
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
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
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
办法把司马懿架空。
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
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
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
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
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
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
务院负责人。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
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
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
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
正是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老
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
扩张开来。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
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
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
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
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
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
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
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
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
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
己领兵去打仗。打东吴,他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
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
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
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
叡的时代,他都打仗。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
边,打败了。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表面司马懿在谦让
,实际上在进取。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表面上看,曹爽无限
膨胀。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
小。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
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架子端得很
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
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曹操不相信,派一名
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
反应。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
动,刺客相信了。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
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
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
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
。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
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
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
,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
能忍”。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接下去机会就来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
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
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
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
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
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
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
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
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
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
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
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
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
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
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
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
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
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
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
,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
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
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
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
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
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
,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
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
个富家公吧。
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
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
最后投降了。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
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
有问题。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
舒服,吃吃喝喝。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
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
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
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
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
轨全都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
,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
不连坐。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
半”。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
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
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我印象中的司马懿 作文800字

司马懿,字仲达,汉族,我个人认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黄初三年,曹丕大兴水军攻吴,命司马懿留守“内镇外供军资”临行,下诏给司马懿“吾深以后事为念,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亡,不亦可乎!”后曹丕回师洛阳,又召对司马懿说“吾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在政治上为曹信赖,以后可以独当一面,并培养其治国理民的才干,增自己的势力。”
  
  一、等火烧大了,才去救火
  
  孔明出师北伐,因戒惧司马其人,故使人反间之计,广贴布告,令魏主弃司马不用,使兵败如山倒,孟达更是为蜀汉内应,欲举新城,(陪蜀入侵的总关口)投汉,如果孟达投蜀成功,魏国则无险可守,内外人心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复起司马懿为大将军,八日挥军而至,而孟达并无准备杀孟达,而使内外人心安定,孔明震惧。
  
  我个人认为魏蜀吴三国之间连年征战,广布间谍,魏主英明,而只因其流言,布告而下,最有大功的,可能是司马有意为之,借托明反间之手,托病不出,观望曹家的(或忠于曹魏)的人物的能力或躲避政敌发难,或等五人能抵抗蜀汉在表现自己的能力。
  
  有几件小事可能佐证我的猜想:
  
  ①反将孟达的子侄到司马府中告密(当时司马懿并未复起)
  
  ②复位大将军则立刻开展行动,欲将发兵而克孟达。(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知道魏国已无人可用,自己一定会再次启用。)
  
  ③是他的一句话,托陛下洪福,旦夕不用吾,则魏国危矣。(除了他,谁也不能克敌制胜)
  
  就像主人家中失了火,当火势不大你就去把火扑灭,主人家会认为火不大,自己能搞定,不会有太大的奖励,可如果等到火势很大了,主人怕大火夺走一切的时候,这时再出来救火,主人一定会非常感激,司马懿就是等孔明把火烧大了,才出山救火的。
  
  二、真假空城计
  
  孔明在兵微将寡的情况下大开城门,司马挥十万雄兵而无寸进,为世人所笑。
  
  我认为,司马对蜀的战略胸有成竹的,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魏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蜀中地少人稀,孔明之外别无能者,孔明日夜操劳,时日无多,蜀对魏无太大的威胁,挥军不进,欲留孔明牵制自己的政敌和魏主,保持兵权和地位,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孔明知道司马会用自己对付政敌,保持军权,双方都明白,用了一出空城计来迷惑世人。
  
  三、“死诸葛吓走活司马”
  
  孔明病故于军,蜀军人心不安,正是司马成大功灭蜀之时,而为何被吓走呢?我认为司马在朝中与军中以成势力与气候,可魏主明睿,除去蜀国,可能成不世之功,而走兔死狗烹的路,司马选择了忍耐与等待,后果被夺权,可曹氏人中,人才凋零,都是志大才疏之人。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洛闻,伏庸儒家”时曹操为司空之时,征司马于府中在职,司马不服其才,而因惧诀而起,曹操后来看出司马能力超群,说他“鹰视,狼顾,不可拥兵权”被曹操所疑惧,为了不使人所疑,司马选择忍耐,等待、臣服,为了以后重用养成自己的势力而努力,后利用孔明剪出对手为西晋王朝奠定基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我眼中的司马懿。

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世族出身,祖先历任显职,父防曾为京兆尹。曹操少时所以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马防的推荐。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晋书》卷1《宣帝纪》称懿原来“不欲屈节曹氏”。这是司马氏自行润饰之词,司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样,都是称说天命,劝曹操父子代汉的鼓动者。在曹操时,司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为魏太子时,懿为丕中庶子,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谓“奇策”,无非是给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宝座而已。因此,曹丕为帝后,对懿极为“信重”,给以领兵大权。丕临死,令曹真、曹休、陈群与懿“并受顾命”辅曹睿。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系“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遂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懿共同辅政。
  过去许多史家认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代表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两个阶层的斗争,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曹氏自曹腾兄弟以来就累世富贵,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曹洪伯父鼎尚书令;曹休祖吴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孙多有文才,曹魏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皇族,所以早已跻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统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乐于拥护曹操,曹魏统治者之所以屡次给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权,都该作何解释呢?《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
  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见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与出身于寒门的新贵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杀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权门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为操“收养”,“见宠如公子”,并“尚主”。显然是紧紧靠拢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邓飏,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丁谧,父斐,为曹操“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毕轨,父“建安中为典农校尉”。桓范,“世为冠族”。曹爽派这几个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资深,然而他与曹爽的关系并“不甚亲”,其余何晏、邓飏、丁谧、毕轨都是少年公子。他们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只利用他们的知识“修浮华,合虚誉“。曹睿时,这些浮华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这些少年,生于富贵之家,没有领受过农民起义的教训,充满骄奢淫佚,不切实际的气息。史言邓飏“为人好货”;毕轨“在并州,名为骄豪”;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们秉权之时,还搜刮土地财物,如史云“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至于曹爽,如前所述“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如果说这些人代表什么比较先进的庶族地主,是难以令人理解的。确切地说,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
  再看司马懿一派。这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马懿对于农业生产比较注意。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后所兴办的屯田,主要是民屯,至于大规模的军士屯田,则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由于军屯的兴办,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军粮的供应,所以我们说继承执行曹操的屯田政策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氏子孙,这些事后面再论。
  在政治上,司马氏父子比曹爽兄弟也有较好的作为。《晋书》卷1《宣帝纪》言:“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三国志》卷9《夏侯尚传》裴注引《魏略》亦言:“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从史书上看,当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揽魏政期间,没有什么扰民虐政,虽然是由于司马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不能不采取一些收买人心的措施,但较之曹睿的大兴土木,扰民伤财,总是大有区别的。另外,司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贱但有实际能力的年轻人担任军政要职。例如原来曾“为襄城典农部民”及“御隶”的邓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马懿的赏识和拔擢而成为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又如与邓艾为“州里时辈”的州泰,被司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致被钟繇嘲笑为“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可见司马懿很能擢用一些才智之士。反过来看看身为皇族兼首辅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与重用的,还不是像何晏、邓飏那班著名的浮华哥儿们吗?所以在两派斗争中,除了司马懿的少数政敌以外,大多数朝臣都愿意选择司马懿。司马懿对曹爽的胜利决非只靠阴谋。司马懿的政敌王淩之弟王广曾说: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继曹操时之崇尚事功政策),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
  当后来司马昭兴兵伐蜀的时候,吴国的张悌也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氏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灭蜀、代魏、吞吴,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正是由于司马氏比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有作为,行政效能也较高的缘故。
  四、司马氏专政与消灭反抗势力
  司马懿杀曹爽之后,魏中央军政大权全归其掌握。可是,反对司马氏的活动还不断发生。主要有如下几件事。
  (1)王淩图谋废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迁车骑将军、司空。司马懿专政后,王淩与其甥衮州刺史令狐愚私议:以为少主曹芳已是司马懿手中的傀儡,不如另立年长而有才的曹操子楚王彪为帝,建都于许昌。于是令狐愚一再派人与楚王彪相约结。可是就在这时,令狐愚一病身亡,王淩被司马懿崇以太尉的官衔,仍旧驻守扬州,于是废立事暂时搁置下来。
  嘉平三年(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县),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道。王淩因此请求发兵击敌,司马懿不从。王淩派将军杨弘把准备易帝的意图告知兖州刺史黄华,黄华与杨弘连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立即亲自统率中军从水道伐淩,首先下令赦淩罪淩,然后令淩子广写书告喻淩,诱淩投降。大军掩至百尺(堰名,今河南沈丘西北),淩自知势穷力孤,不得不乘船迎懿。懿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淩面缚请罪,懿派人解其缚,慰劳之,继又派步骑六百人送淩还洛阳,淩知难幸免,于途中饮药而死。懿到寿春,穷究其事,牵连者皆夷三族。六月,赐楚王彪死。所有曹魏王公均录名安置在邺城,由专人监管,不令他们和外界来往。
  (2)李丰、张缉反对司马师之失败李丰,故卫尉李义之子, 十七八岁时已饶有声誉。正始年间,李丰为尚书仆射,对曹爽、司马懿两方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死,其长子司马师代懿专政,用李丰为中书令。丰虽受司马师亲待,可是内心拥戴夏侯玄。玄,夏侯尚子,又为曹爽姑子,素有重名,因爽败而失势,心常怏怏不欢。皇后父张缉对司马师之专权亦颇不满。于是李丰同夏侯玄、张缉亲善。丰在中书二年,少帝多次召丰入内。司马师知道他们是谈论自己,特将李丰召来盘问。丰不肯吐露真情,师令勇士以刀镮杀丰,丰了韬及玄、缉等亦被收下廷尉,诬以图谋劫持少帝、诛大将军司马师,皆夷三族。
  (3)废少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件少帝曹芳因李丰等被杀,心不自安,他想除掉司马师,可是又不敢采取行动。司马师亦怕为帝所图,因之借口“帝荒淫无度,亵近倡优”,拟废帝,使郭太后从父郭芝入胁太后。太后方与帝对坐,郭芝谓帝曰:“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帝乃起去。太后不悦,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芝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绥”。司马师又派人向太后请玺绶授彭城王。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将何之?且明皇帝当永绝嗣乎?高贵乡公,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于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于是司马师与群臣议,终于迎高贵乡公髦为帝。髦系曹丕子东海定王霖之子,时年十四。
  (4)毋丘俭、文钦起兵淮南的失败扬州刺史文钦骁果粗猛,曹爽因与钦同乡里,故爱之。文钦凭恃曹爽的权势,多有骄纵及欺侮他人之事。曹爽被杀后,文钦亦内怀疑惧。镇东将军毋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亲善,玄等死,俭亦不自安,故厚待文钦。两人情好欢洽。毋丘俭子甸谓俭曰:“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家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矣”。俭然之。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声讨司马师。俭遣使邀镇南将军诸葛诞与己合作,诞不从而斩其使。俭、钦将兵五六万渡淮,西至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北)。俭守项,钦在外为游兵。时司马师刚割眼瘤,伤势甚重,因事关重大,仍带病东行,率中外诸军讨俭、钦。次月,司马师到达�桥(今河南周口市西),俭将史招、李续相继投降。时荆州刺史王基为前军,向师建议速进,占据“有大邸阁,足供军人四十日粮的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五十里)”。师未即应允,王基复言:“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亦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地,南顿是也”。于是进据南顿。俭等亦感到南顿的重要,从项来争,行十余里,闻基先到,乃复还保项。
  不久,吴丞相孙峻率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来袭寿春。司马师令诸军皆深沟高垒,以待青、徐、兖诸军来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诱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师随后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今河南睢阳)之间,绝其归路;师自在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南)扎屯。母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被袭,计穷不知所为。由于诸将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俭初起兵时,遣使赍书往说兖州刺史邓艾,艾斩其使。艾率兵万余人趋乐嘉城(今河南项城西北),作浮桥以待师。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师自汝阳潜遣兵援艾。钦猝见大军,惊愕不知所措。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师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师军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以忍疼。及天明,钦兵不至,鸯乃引还。文钦畏师军盛,遂与鸯俱退。
  是日,母丘俭闻钦退,恐惧夜走,军遂大溃。钦奔吴。俭于逃走途中,在安风津(今安徽霍丘县北)被民张属杀死,传首京师。诸葛诞进军至寿春,城中十余万口,因惧诛,或流窜山泽;或散走入吴。司马师以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毋丘俭被夷三族,其党七百余人入狱,侍御史杜友治之,惟诛首事者十余人,余皆奏免之。
  (5)诸葛诞起兵淮南的失败毋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失败以后,司马师不久也在许昌病死,其弟司马昭代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曹髦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昭叔司马孚升任太傅。司马氏之党高柔也被封为太尉,司马昭权势之大,更超过其父兄。
  继毋丘俭都督扬州的诸葛诞,琅邪郡阳都县人,是诸葛亮的族弟,原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与夏侯玄、邓飏相善,在京师颇有名誉,因此也招致了一些元老大臣的反对,认为诞等“修浮华、合虚誉”。魏明帝对诞等亦甚厌恶,将诞等免官禁锢。明帝死,曹爽秉政,夏侯玄及诞等受到重用。诞与夏侯玄亲善,玄既被杀,王淩、毋丘俭等又相继夷灭,诞心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又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数千人为死士。甘露元年(256年)冬,吴军来向徐堨。司马昭估计诸葛诞所督兵马足可抵御。但诞仍求调十万军队帮助守卫寿春,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以备吴,实际是想加强自己的实力。昭知诞有异心,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征诞回朝任司空。诞得诏书,恐惧,遂举兵反。诞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琳,然后敛淮南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及扬州新附士众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为坚守寿春之计。又遣长史吴纲携小子靓至吴,称臣求救。吴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等率兵三万,与文钦同来救诞。
  六月,司马昭奉帝及郭太后到项。昭督诸军二十六万进屯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镇南将军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围寿春。王基初至,尚未将城完全围住,文钦、全怿等军已从东北突入城中。不久,吴将朱异亦率三万人进屯安丰(今安徽霍丘西南),与进入城内的吴军相呼应。王基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文钦等屡次出城攻围,均被击退。昭又使奋武将军石苞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挑选锐卒为游军,以防吴人再行增援。朱异与州泰战于阳渊(在今安徽寿县与霍丘之间),异走,泰追之,杀伤吴兵二千人。
  秋,七月,吴大将军孙琳出兵屯于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又遣朱异率丁奉等五将前来解救寿春之围,被石苞、州泰击破于黎浆(今安徽寿县南)。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袭都陆,尽焚异资粮,异军乏粮,以葛叶为食,走归孙綝。綝使异复前死战,异以士卒乏食,不从綝命。綝怒,斩异于镬里。司马昭知寿春被围已久,敌军食粮必成问题,乃遣反间,扬言吴人将来救援,北军乏食,已分遣羸兵就谷淮北,势难久攻。诞等闻知,果放宽粮食限额,因之很快就缺粮,可是外援不至。于是城中人心涣散,惶惶不可终日。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诞、钦本不和睦,先以诡计苟合,事急转相猜疑,诞遂杀钦。钦子鸯、虎逾城投司马昭。昭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城内军民闻之,皆大欢喜。司马昭亲自临围,挥军四面进攻,同时鼓噪登城。二月乙酉,城破。诞窘急,单马将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将军胡奋部兵击斩之,夷其三族。
  司马氏之消灭反对派的各种反抗,尤其平定诸葛诞之役,显示其军事实力和谋略,远远胜过诸对手。因而司马氏之代魏与灭蜀、吴,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

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

历史评价司马懿:雄才伟略,却差评不断被黑无数,司马懿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直都是一个小人物,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就算终结了三国也不是靠正当手段,因此总是被我们看不起。其实他是一个正当的实权派,却因和诸葛亮对比产生了评价的偏差,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司马懿是三国终结者,他才是三国的最后赢家。首先我们知道,司马懿很长寿,先后辅佐曹操、曹丕等祖孙四代,他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可谓四朝元老。曹操在世时,因奇策善谋而被任用。因其“狼顾之相”且有“雄心壮志”故而被曹操忌惮不得重用。然司马懿与公子曹丕关系甚好,而未有事。为司马家族积攒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司马懿只是晋朝的奠基人。他只是为晋朝创立打立基础,定下规划。真正建筑晋朝建设一代的是司马师和马马昭兄弟,重新落实统一华夏的,建立晋朝是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他才是三国最后赢家。

请客观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司马懿是一个治国有方、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司马懿不仅谋害了很多曹操时期的大臣,而且也杀害了很多跟随自己的人。但是司马懿对于整个国家治理非常好,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

上一篇:工程概预算论文课题库

下一篇:工程概预算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