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何谓哲学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9 08:25

何谓哲学论文1500字

当我还未曾接触哲学时,常常认为哲学是神秘的、抽象的,是一门虚无飘渺的学问。究竟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疑问道。当我们在不断深入地学习哲学时,才发现生活处处有哲学。
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知识,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关于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是推动人们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入反思的知识。这是因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就是智慧之学,追求智慧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作为中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哲学的知识,深刻理解什么是哲学,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哲学并不只是对我们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追溯哲学的历史时态发展线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都汇集在哲学的思想里。在21世纪的这个信息时代里,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我们现时代的精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它牢牢地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它推动了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当我们呱呱落地起,无时无刻不在和世界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通。即使面对高寒缺氧,高山冻土等困难,国家仍不遗余力地完成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工作。国家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事实,国家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多达15亿元,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而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唯物辨证法的哲学让我们了解了,新时代要求我们具备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种创新行为总是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人格等因素相联系,总要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更多地掌握知识,因为它是攀登高峰的阶梯,但对知识的深入了解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试想,如果人类没有怀疑精神,那么社会进步从何谈起?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否定,后世科学发展将何以为继?试想,革命先辈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今天正是所谓知识爆炸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所以说,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从今天的学生中培养出来。
对学习哲学的感悟当然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点,通过往后的学习,我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体会哲学知识,用哲学的思维来感悟生活,指导实践。

哲学是什么 1500字论文

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东西是网上抄不来的?因为它们是真实体验,是思想,而思想是抄不来的。
生存状态无关哲学认知,思想的维度决定了境界的高下。
——题记



古希腊对于哲学的定义可以写成:哲学=爱智慧。这“爱智慧”字间可是没有标点的,人可以理解为爱和智慧,或喜爱智慧、爱是一种智慧、爱需要智慧等等。
马哲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这个定义的主干拿出来就是: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定义的时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此前之初,应无定义。
就个人心得来讲,哲学就是通过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一切存在和不存在获得一步步趋向正确的认识而给人以潜移默化指导和指引的一种东西。例如,贯穿于中国哲学始终的,是阴阳互生互化,是矛盾对立统一,是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天地人“三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让我们知道世界不仅仅是物质的,我们在物质层面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能过于庸俗,还至少应争取精神境界的提升。



哲学来自于对宇宙人生起原、归宿及期间纷繁复杂过程的思考,其最重要的本质是思辨性,古人叫变动不居、与时偕行,现在稍微换一下,叫与时俱进,讲得都是不僵化、不教条,顺应自然的、历史的有序传承与流变。
辩证法是我们在探寻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实践则是反过来检验这种认知方法是否正确有效的最佳途径,即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是互相检验的辩证统一关系。
无论我们如何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思维、实践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哲学毕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各个流派哲学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而已,犹如太阳系之于浩瀚宇宙。
广泛了解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我们启发思维空间、提高认知水平来说,很有必要。



哲学不仅仅是如梦初醒,同时也如游历梦境。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有时候,梦在现实里。有时候,现实在梦里。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不存在?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哲学就是超越于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元素之上的,道层次的一种亦实亦空的东西?
我们从现实现象总提炼出来一些结论,这结论高于现象,高于现实,以至于我们用这一结论回去解释现实现象的时候反倒显得无力、无用?这是哲学的无奈么。



哲学不是高雅的代名词。一个人在成长涉世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逐步积淀起自己显性的或潜在的价值观,价值观未必都是高雅的。
哲学不是理性的代名词。世间很多合情合理或逆情悖理之事与理性无关。
哲学不是良知与道义的代名词。人生难料,世事无常,很多事,有缘无缘,都是一个缘分的问题,一个时空的离散或聚合问题,良知与道义远远不是全部。
批判性和包容性是哲学的双重属性。通俗哲学不等于庸俗哲学,前者引人观世,后者混淆视听。
人生的结局之一是不再单纯,也回不到单纯,是结局,也是代价。或兼得、或不可兼得,在生命的历程中总要进行取舍。
如果缺失对世间百态的洞察,缺失对宇宙自然及人之心性的把握,那么有限的而且并不完全是正确的知识会毁掉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自由、宽容是哲学的终极。自由就是某一主体在不伤害其他正当利益、侵扰公共正常秩序的前提下,自主作出任何选择,包括选择活着或者死去。对于这些选择,我们首先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而不是以任一教条去作貌似客观的分析和定性。
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其自身概念,包括哲学概念与反哲学概念的范畴,超然于存在或不存在之上,接纳一切、包容一切、融合一切、批判一切。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据此,将存在划分为合理与不合理并判断合理之存在应该继续存在而不合理的存在则理应被完结的努力就是不合理的,这种逻辑的结论是,让一切存在照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存在下去。
凭借阅历和常识,人可以感觉到世间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纠纷。显然,并非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但是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看来,盲目地认为合理的该存在而不合理的该完结,似乎又背离人类社会步步走向宽容的趋势。
人心的见解和观念总有差异。我们无法保证一些貌似普世价值的东西,不是一己之片面之见,所以哲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找出一种高于人的偏见之上的判准。
哲学的难度,在于为不同存在形式之事物作统一定性。定性是必要的,有时候也是野蛮的,所以需要谨慎。



对于哲学译著之中的一些晦涩概念,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就跳过。首先是因为中文和外文的语义和表达习惯有差别,没有人保证译者准确翻译了原著的确切意思。其次,哲学的本义决定很多哲学上的概念并不是真理,我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或钻牛角尖。哲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当你往前,或往任意方向走到一定程度再回头时可能发现,原先不理解的一些符号化的定义和概念,要么已经豁然开朗,要么已经被证明是无意绕腾人的大脑的东西,可以一笑置之了。我们完全可以绕过晦涩的片段而照样获得哲学知识与哲学思维。
若论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告诉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人类探索发现的无限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迷信科学,要承认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哲学与科学是两个概念。从历史进程来看,神学、哲学、科学,三者是相对独立、诉求递进的关系,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等同。
形式即形式之内容,内容即内容之形式,此即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性与两分性。真理本身可以包含与之完全相反的真理,这是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纯唯物主义和纯唯心主义都能把人引向歧途,这也是辩证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感悟真理,快乐生活。

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论文

不同的人对哲学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觉得哲学妙不可言,有人认为哲学一无是处,又有人觉得哲学神秘莫测。自然,认为哲学十分美妙的人是哲学的爱好者;责备哲学一无是处或者神秘莫测的人,并没有真正领会哲学的内涵。其原因部分要归咎于哲学的本性,它对于缺乏起码入门常识的人是非常费解的学科;部分应归咎于某些哲学教师,他们或是为了自我炫耀故意让自己显得十分神秘高深,或是不愿意引导初学者循序渐进。但主要应归咎于那些缺乏耐心的探索者,他们幻想只花片刻时间就能换来别人用一个小时才能取得的收获。从那些对哲学的低调评论中我们能得到不少启发。有个学生说:“‘哲学’这个术语对大多数人是模糊不清、飘浮不定的。围绕着毫无价值的题目,堆砌言过其实而且毫无意义的词语是哲学给人们的普遍印象。”这样的观点我们即便不能说是毫无根据,至少它也是建立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样的错误基础之上的。哲学神秘吗?C·J·杜卡斯说:“哲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但是哲学不会比农艺学、天体物理学、人种学、地震学或其他任何一门不为人们了解的学科更神秘,因为未知的东西总是显得很神秘。既然哲学的确涉及了许多未知的东西,所以它的神秘感主要来自无知和不熟悉。人们一旦对哲学有所领悟,对它的喜爱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论教育哲学的论文1500字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阐述了 教育 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拓宽了教育本身所局限的视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哲学的论文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哲学的论文1500字篇一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3-4289(2012)05-0008-03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 方法 ,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 文化 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上一篇:数学建模论文基本要求

下一篇:数学建模论文如何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