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五年级方程
数学小论文五年级方程
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200➗5等于40度。 40大于30。200小时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小时)30小时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 算。也可以这样算:
或者这样算: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小学5年级数学小论文(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五年级数学日记(关于简易方程)
数学日记,这个名词一直使我很不明白,日记我是知道的,可是加上数学二字,到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呢?与平时的日记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次偶然上课的机会使我认识到了它的作用。 ; 一次我在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共同说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六个长方形面的总面积,但是我让学生试着自己算一下某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动脑子思考问题,而是等着好学生或教师来讲时,我非常生气,但是作为新老师的我控制住了自己。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知识点难,也不是我没有讲好,而是学生的内因没有起作用,即使我批评全班同学那效果也是不佳的,怎样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思考”呢?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思”这个字。多么好的一个字呀! ; 面对学生我在黑板的右侧写了一个大大的“思”字,问学生:“这是什么字?”做为五年级的学生当然认得这个字,但是他们迷惑的是数学课堂上出现这个字的目的。随即我又问:“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分别由什么字组成?”有学生很快说出,“上下结构,田和心组成。”“好!”我说,“那么谁知道什么才能称之为田?”“能长粮食的土地”,“南方的水田”……学生说了很多,“那么田是天然形成的吗?”“不是,只有农民耕种才可以。”有学生回答,“那好,农民伯伯种地辛苦吗?”我接着问。同学们点点头。“那请同学们看,田的下面那个心字,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这样理解,用心去种田,数学的学习就要靠思,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在知识的土地上耕种,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 看到学生的表情,相信当时学生有了很深的触动,在接下去的教学进行地很顺利。下课后,我想使这节课更有意义,就布置了一篇作文谈谈今天上数学课的体会,当然也限制了字数,否则这些小家伙又该给我随便写三言两语应付了之。 ; 第二天,当我收上来后,发现学生都很认真的写了这篇文章。有的学生谈了今后的学习,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学生谈了自己学习中做的不对的事,比如:有位学生一次考试没让家长签字,而是找别人签的,现在感到很不应该;还有一位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告诉我,她为了使每次作业得优,常常和别人对题。当然这次作文学生还向我提了一些数学问题和很多建议。 ; 看着一篇篇文章,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数学日记吗?这篇篇作文使我更了解学生了,当然我在教学中的改进也使学生看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意识到了数学日记的作用,有时因很多的缘故很多学生没机会提问,数学日记就可以帮助我们沟通,更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 2月23日 星期三 阴 今天,我去学校报名回家后,包好书皮,就开始计算这学期我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学费。学费410元,加上饮水费20元,共430元。接着是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收费180元,估计还要20元的乘车费用,共200元。还有练习本的钱:《课课通》2本21.5元;《英语练习》1本9.9元;2本《试卷课课通》15.9元;《江苏大试卷》3本21元。21.5+9.9+15.9+13+21=81.3(元)。 学习用费: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费:这学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 ,5×30=150(元)。每顿饭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还有什么呢?”我咬着铅笔自言自语道,“还有你的学习用品。”哎,妈妈回来了。没错,还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一只笔袋8元,一只铅笔盒3元(很便宜,清仓货),六枝铅笔3元,一块橡皮0.5元,两把三角尺1元,两枝自动铅笔5元,8+3+0.5+1+5=20.5(元)。 总支出:711.3+150+1125+20.5=2006.8(元)。 哇,没想到,平时不太花钱的我,竟然会让父母花2006.8元钱在我这一学期上。看来,我可要节约用钱呀! 2005年9月3日 星期六 天气:阴天 何家鸿 我们的新数学老师 一个金色的九月,新学期开始了,我幸运地认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杨征。一听这名字,你们别以为是个男的,其实她是个女老师。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起来像个中学生。她讲的第一节课是:乘除法。她分析数学题时不但画图画,而且还引用生活实例,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完全听懂向她点头为止。杨老师教得真棒,第一节课就让我回味无穷了。 2005年9月17日 星期六 天气:阴雨 何家鸿 上课时,我们为什么喜欢讲小话 昨天,杨老师要我们讨论一下,上课时有些同学为什么喜欢讲小话?我觉得这种事情的原因是不唯一的。记得有一次上外教课,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因为不喜欢上英语课,也听不懂那美国老师讲的话。于是偷偷的找我讲小话。我因为受不了他那迪士尼话题的诱惑,就与他“讨论”了起来。后来给老师批评了。我想:上课时讲小话不但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别人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 2005年9月25日 星期日 天气:雨 何家鸿 称鞋子 今天,数学作业有一道题是要称一双鞋子的重量。于是,我便去找妈妈要“秤”。妈妈说她没有“秤”。怎么办呢?不过,俗语说:“世上无难事”。我想,一定有办法的。 于是,我开动了自己聪明的脑袋,想出了:自制天平。 我把空月饼盒的纸皮一块块相应地剪下来,拿来透明胶纸,把其中一块纸皮折成一个正的三角体,贴好放在台面上。另一块纸皮做天平的左右盘,平衡地放在三角体的顶上。然后在家里找来一些已标有重量的东西作砝码。如:妈妈新买回来的牙膏,唇膏等物品,有120克的,有40克的,有18克的,有3 克的都有。 激动人心的称鞋子活动开始了。我将鞋子放在自制天平的左边,“物品砝码”便放在右边,重量放至两边平衡为好。然后把砝码重量相加的和就是我鞋子的重量了。刚好86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完成数学作业了。妈妈知道后对我赞不绝口。还开玩笑地对我说:“古代有聪明的曹冲称象,现代就有聪明的鸿鸿称鞋呢!”说完,大家便哈哈地笑起来了。 原来,生活上处处都有“秤”呢! 2005年9月29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何家鸿 快乐的数学课 昨天的数学课,杨老师跟我们讲“去游乐场”这一节。因为讲的是玩的项目,所以同学们提问题时非常积极。我也不例外。通过思考后,我举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00元够不够16人把三个项目都玩一遍呢?”杨老师听后夸奖我提了超难的问题。不过,在杨老师的提示下也给同学解答了。记得有位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节数学课,我们不仅提出问题了许多问题,而且也解决了许多问题,我们真了不起啊! 2005年10月2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何家鸿 我真棒 今天,我们去了“欢乐谷”游玩。欢乐谷的大人门票价是:140元;小孩半票。排队买票时,妈妈要我算一算我们一共要多少钱买票。我便脱口而出:“一共要700元。”妈妈惊奇地问我是怎样算得这么快的。其实我是这样想的:4个小孩的半票也就等于2个大人的票价,再加上3个大人,刚好是5个大人的票价,5个140刚好等于700元。妈妈夸我真棒! 2005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何家鸿 神舟六号每天绕地球几圈 今天,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向采访的记者们说:“神舟六号每绕地球一圈要90分钟。”我听后便想:“那么神舟六号一天能绕地球几圈呢?于是我赶紧地开动自己的脑筋算了算:一天有24小时,1小时是60分钟,即:24乘60是1440分钟一天。然后用1440分钟除以90,等于16圈。还有,神舟六号要在太空探索5天,也就是要绕地球80圈。宇航员们真了不起啊! 2005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何家鸿 数黄豆 今天的数学课是实践活动,我们分成每8人一小组。接着每个小组的组员便分工合作地想办法估计出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根据书里介绍的估计方法看来不难,但是要把误差减到最低就非认真不可了。 我本来建议本小组用杯子来量会准确一点。但是找不到杯子。后来本组选择了用手抓的方法。由组员罗广源负责来抓。哎呀!罗广源那只小手还挺大呢!一抓就是180粒,连续抓了30下刚好抓完1千克黄豆。终于大功告成了。30个180等于5400粒。就这样,我知道了1千黄豆大约有5400粒。 从这个实践活动中我受到了启发,不妨用这些方法来试试瓜子,糖果,花生等等。其实数学问题与生活真是息息想关的。
数学小论文小学五年级的!!~
数学发展史
此书记录了世界初等数学的发展与变迁。可大体分为“数的出现”、“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分数”、“代数与方程”、“几何”、“数论”与“名著录”七大项,跨度千万年。可让读者了解数学的光辉历史与发展。是将历史与数学结合出的趣味百科读物。
数的出现
一、数的概念出现
人对于“数”的概念是与身俱来的。从原始人开始,人就能分出一与二与三的区别,从而,就有了对数的认识。而为了表示数,原始人就创造并使用了一种古老却笨拙且不太实用的方法——结绳计数。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表示所指物体的数量,而为了辨认数量,也就出现了数数这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如今看来十分笨拙,但却是人对数学的认识由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从这笨拙的一步人们也意识到:对数学的阐述必须要尽量得简洁清楚。这是一个从那时开始便影响至今的人类第一个数学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人类为了解数学而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数字与符号的起源与发展
一、数的出现
很快,人类就又迈出了一大步。随着文字的出现,最原始的数字就出现了。且更令人高兴的是,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代入了设计之中,他们想到了“以一个大的代替多个小的”这种方法来设计,而在字符表示之中,就是“进位制”。在众多的数码之中,有古巴比仑的二十进制数码、古罗马字符,但一直流传至今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它们告诉了我们:简洁的,就是最好的。
而现在,又出现了“二进制数”、“三进制数”等低位进制数,有时人们会认为它们有些过度的“简洁”,使数据会过多得长,而不便书写,且熟悉了十进制的阿拉伯数字后,改变进制的换算也十分麻烦。其实,人是高等动物 ,理解能力强,从古至今都以十为整,所以习惯了十进制。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智商,而且不可能智商高到能明显区分1-10,却能通过明显相反的方式表达两个数码。于是,人类创造了“二进制数”,不过它们不便书写,只适用于计算机和某些智能机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数码表示方法。
二、符号的出现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
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1、加号(+)和减号(-)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2、乘号(×、·)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3、除号(÷)
除法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4、等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分数
一、分数的产生与定义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正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叫做分母,表示有这样多少份的叫做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一般包括: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带分数大于1而又是最简分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
注意 :
①分母和分子中不能有0,否则无意义。
②分数中的分子或分母不能出现无理数(如2的平方根),否则就不是分数。
③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有2和5两个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纯循环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既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也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混循环小数。(注:如果不是一个最简分数就要先化成最简分数再判断;分母是2或5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质数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纯循环小数)
二、分数的历史与演变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在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一样古老。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
在许多民族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和各种不同的分数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伦人(现处伊拉克一带)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数。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学文献中,也开始使用分数。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3/7 米.像3/7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
上一篇:日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