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论文
国际金融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人民币的发展之路,然后写出人民币在国际上被限制的事实,最后写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方法。
正文: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汇率的决定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人民币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汇率由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仅作为调控进出口贸易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
例如,在1979年,当中国人民银行将汇率定为1美元:1.55元人民币时,尽管政府严厉打击,黑市还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赚取外汇的出口商在中国银行指定的兑换柜台获得大量补贴。而自1981年以来,汇率一路下滑,直到1994年触及1:8.61的底部,双轨制的结束为两年后宣布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铺平了道路。
当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黑市消失了,作为货币管制工具的外汇凭证(FEC)也被逐步取消。汇率在接近1:8.30的水平上稳定了10年,直到2005年,它完全取消了与美元挂钩的联系,并将其价值与全球5种主要货币(英镑、日元、美元、欧元和港元)挂钩。这使人民币进入升值轨道,成功抵御了世纪之交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仍保持着弹性。
自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外汇交易以来,中国央行管理外汇动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其目的是维护其货币稳定,同时谨慎扩大波动通道,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除了以主要货币进行双边和对现货交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外,还使用了许多金融工具,包括信贷贷款、债券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和商业票据报价。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PBOC)采用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人民币指数,对目前上市并正在直接交易的13种货币的人民币进行加权,进一步拉开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距离。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表现都不必紧跟在美国货币政策摇摇欲坠的美元之后。
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SDR),尽管在国际商界获得更广泛的效用还需要时间,这被认为是人民币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被视为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金融机构继欧元诞生后的又一次结构调整,在短期内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同时,这也给中国货币管理局注入了更强烈的责任感,以提高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避免了与邻国类似的货币贬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货币信誉的兑现,中国已经成功地与30多个伙伴国签订了一系列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这是一项旨在为应对2008年以来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构筑一道屏障的共同努力。
总部设在上海和北京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新的多边金融机构,中国认为在这些机构中,中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NDB仍然仅限于金砖五国的框架下,但亚投行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到102个批准成员。自2016年投入运营以来,数十个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中。
它们不仅弥补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多边金融机构的不足,而且也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做出了创新性贡献,这完全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的相关措施,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和基金经理手中的中国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诱惑下,在全球金融界引起轰动。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可以说类似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11项措施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和参股的限制进行了彻底改革,规定了具体的条款和时间表。
2019年初,标普全球获得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本土分支机构的外国信用评级机构,随后不久,负责中国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证券评级的惠誉评级也相继获批。预计外国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中国更加接近全球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简而言之,中国人民币走的最为显著的道路就是:自由化和全球化。虽然时不时的谨慎可能会被批评为保护性的政策,尤其是考虑到境外资金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待已久,但这是一条负责任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全球资本!
我需要一篇中专生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2500字 以(金融危机)为话题
我有,发给你吧。是pdf格式的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
林正平①
摘 要: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
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坚持改革开放,
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坚持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等举措,都
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新兴市场国家;政策主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768(2008)12-0017-0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
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告诫全党增强忧
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最近美国经历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造成的严重冲击和对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我们要以国际视
野和战略眼光,审视这场危机的起因、过程、负面效益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冷静观察,认真
应对,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应对危机中着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
时,负责任地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我们应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发,继续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症结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具体包括贸
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投资跨国化、金融全球化,其中贸易、生产的全球自由化是全球化的基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林正平,男,福建中诚信信用评级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国际金融危机专栏
18
础。由于经济运行日益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金融关系为纽带,所以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
核心,并成为全球化新的主导动力;也因此金融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三者之中
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特定的新国际环境中,美国为挽救经济推行了一种借钱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
利用美元霸主权地位和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滥用金融衍生品。在无力监管的情况下,通过
各种金融工具诱导人性的贪婪与投机,在消费模式上,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
础的储蓄模式转变,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带来了大量的透支消费和高负债;金融职业道德上,高
薪激励离开了合理边界,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无限制地放大,大搞金融冒险,设计的金融
产品无限延长了信用链,不断升高虚拟性,信用关系高度复杂化,产权关系越来越模糊,可控性
越来越低,风险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危机已经开始扩散,如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出
现巨亏,市场流动性骤减,还继续推出金融资产违约保险。所谓“信用违约互换”(CDS),这个产
品说是保险,但担保对象不透明,已经看不到其价值所在,不能定价,也不能很好地在市场上交易,
实际已经异化为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最后风险爆发,根本不能避险,反而加剧了信用危机。
二、透过危机看中国经济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二战以后全球经济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全球经济的特点,基本是美国凭借其相
对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先进技术,依托资产价格泡沫的财富效应,支撑了亚洲制造圈的迅速扩张,
进而带动了中东能源及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国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最终造成全球经
济增长潜力的过度消耗。国际收支表现上基本是东亚国家输出实体商品,资源国家输出资源,美
国输出美元及金融产品以换取商品和资源。在这场全球产业大转移中,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既求
生存,又求发展,以政策性开放为主导,选择了国家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并以渐进式区域开
放为经济转型的主线,实现了开放与改革的良性互动,使整个经济向开放型转变。这个阶段中国
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付出资源环境代价,依赖扩
大出口来平衡国内储蓄,通过商品输出消化吸收国内过剩的储蓄资源,从而迅速提升了国家工业
化水平,也壮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为继续发展打下了结实基础。无疑这是一个必然而成功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进出口贸易增长104 倍,在世界
贸易中的位次从32 位到2004 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78 年的不
到1%提高到2007 年的8%;从1993 年起,连续15 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到
2007 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以年均20.1%的速度增长。
近几年全球经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循环,是建立在支持经济平衡的新兴市场国家自身不
平衡的基础上。我国的政策性开放的发展路子得到了利益也带不少问题:首先,世界出现了以美
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的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结构
失衡。那些过度消费模式的欧美国家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条件下,长期奉行低利率政策,货币
过度发行,加剧了金融体系乃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而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推进了
投资,压抑了本国消费,加剧了经济结构不平衡。改革开放的开始年份,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拉动
作用基本交替变化,其规律是出口增长快、经济高速增长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率贡献高于消费;
经济比较正常年份,消费贡献率则高于投资。但2001-2006 年消费增长拉动力明显减弱,进出口
对任务贡献率在1999 年前呈起伏不定,往后年平均在7%左右,2005 年开始稳定在20%到24%
之间。而消费率却低于50%,有的年份只40%左右,一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 个百分点。其
19
次,由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我国进入世界资源型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最大需求国和最大消费国的行列。2007 年以来虽然重要矿种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但如原油、铁
矿石等仍在50%以上,已出现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三,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不仅总量规模快
速增长,而且已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为特征的势头,2000-2007 年国际收
支总顺差逐年扩大,2007 年达4453 亿美元,年均增长53%,顺差占同期GDP 的比例越来越高,
平衡状态偏离度在逐步扩大,给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带来越来越大压力。
现在我们处于更加开放和伟大变革的时代,我国出口已占 GDP 的37%,而美国这个比例不
足10%。这种结构已被世界各国走过的历程证明,非常容易受外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
断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还在继续延伸,而全球市场是一种零和博弈,市场变
化最终都表现为财富和资产的转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改革开放,把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平台。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是
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根据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应该用发展创新思维来转变引导社会
的思维定式,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始终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继续
解放思想,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立足自身是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一)认识自己,增强信心,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这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风险前所未有,机
遇前所未有,我们要在困难中发现机遇,在风险中寻求发展。目前金融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转移,
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外部风险加剧。虽然目前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健康稳定,我国金融市
场体系相对独立,受到这场危机的直接冲击要好于欧洲等其他国家,但要看到我国经济的负面问
题,已经越来越表现为经济下行的风险。欧美需求减缓,由于价格成本和改革开放时间的长短,
以及认识深化等原因,我国的外部需求减缓程度可能更甚于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目前中央已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作为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当前的
问题是:(1)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受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资产财富缩水、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尚待时日、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的制约;(2)我们在践行科学发展中,要重新
定位和纠正过去那种牺牲劳动者利益、损害环境、滥用土地、削弱经济自主性等行为,必然要推
高劳动成本、环保成本,甚至必要时提高农产品价格;(3)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可避免要
经受一个与国际价格体系接轨的长期痛苦的通货膨胀。
美国是黄金储备大国、石油储备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从次贷危机看,不否认美国通过降
低美元利率的预期,促使大宗商品暴涨,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元今后会不会再次走弱和大宗商
品阶段性上涨,如何判断美元走势,已成为我国外汇增值以及与外汇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产业、企
业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当前我国国内能源、土地矿产资源等重要资源紧
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相互叠加,给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造成巨大
的压力,进而给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币值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目前
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有条件、有能力抵御外部冲击。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依赖出口和外资的经济增
20
长模式,近年来我国每年10%左右的GDP 增长中有2~3 个百分点来自外需贡献,国家统计局初
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回落2.3 个百分点,其中有1.2 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减速。财政收入8
月份增速还能坚持两位数,9 月份回落到3.1%,而财政支出压力在不断增强。外汇储备也出现异
常现象,9 月份新增214 亿美元,低于FDI 和外贸顺差之和,一反过去高于而且有的月份高很多
的现象。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和遭遇全球性危机的冲击,还显得比较脆弱。所以,发展仍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速增长仍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必要条件。当前首先要减少、消除危机
冲击的损失,进而利用危机削弱竞争对手的机遇,建立巩固国家和民族资本对国内市场的主导,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在不断调整,各国经济增长模式都应不同发展阶
段的经济背景条件变化和要素约束而变化。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要把发展理念、措施、
政策引导到真正的经济增长上来,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不能无限的增加投入。经济工作
要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在推动经济三大轮子中,坚持“三架马车”均衡拉动,三大产业协
调运行。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投资与出口以及利用外资方面都不能偏废,着重点在加快
结构调整。投资仍是目前保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资本/劳动力比率还远低于美国、日本水平,城
市化率不仅低于韩国,也低于菲律宾。同时铁路、公路等大项基础设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
总结1998 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甚至允许财政收入有稳定来源、财
政盈余稳定的省市发行地方建设国债,增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房地产业在投资中的
比重约1/4-1/5 之间,涉及50 多个行业,对于保增长和劳动就业有许多积极作用,仍要作为国民
经济的支柱产业,重在结构调整。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目前仍处于重要地位,至今我国作为
全球重要制造业的基本地位没有改变,出口的比较优势还没有消退。现在贸易政策上应有战略作
为,要着力于通过政策制定培育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同时加强外贸产品和区域的结构
调整。据海关统计数据,1996-2007 年我国与欧盟15 国的贸易增长还超过中美贸易增长,亚欧之间
经济上互有需求是增长合作的主要动力所在,同时要大力开拓拉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二)坚持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场危机给世界各国一个重要警示,那种认为政府对经济“无为”的自由主义经济的英美模
式再次接受检验而适当淡化,中国模式引人注目。市场确实具有高效、自我平衡和自愈功能,但
自由市场经济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这次危机中得到全面彻底暴露。充分说明市场功能还不足以与市
场自身的问题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相抗衡,政府管制是必须的,宏观调控更需要贯穿市场经济的
全过程。改革三十年来我国选择政策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不改变国家的控制和管理,由国家主
导工业化和管理资源、能源产业,政府是强大的经济组织力量,体现了国家经济的控制力和政府
管理的主导性作用,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全球化深刻改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
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基本吸纳了我国由于日益增长的、庞大的国内储蓄,通过庞大的投资活动而
形成日益增长的产能所产出的剩余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外部失衡掩盖了内部失衡。今天我们要
从战略上解决现阶段生产过剩的矛盾,不能长期用价格管制和政策性补贴的方法应该理顺价格市
场形成机制。不然,扭曲了市场,扭曲了企业利润,还扭曲了许多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会
越积越多。
(三)深化金融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逐步暴露,流动性风险将越显突出。前一段物价上涨,
某种意义上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成熟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效果要好于周
边国家,统计数据已出现CPI 连续五个月的减缓趋势。虽然目前还不能因此对物价控制放松,但
21
当前信心是第一位,在实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中,应该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保证金融体系
尤其是银行的流动性。预计短期内我国仍然保持负利率时代,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在进一
步完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应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增加流动性有可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现在的难点在于既要考虑货币的波动,更要考虑由此带来
的信心散失问题,这就是宏观调控科学性所在。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最后变成祸害社会的“洪水猛兽”。我国
今天则完全不同,虚拟经济整体还处于浅层次阶段,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总体还有较大的距离。虚
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不但可以使经济社会中投资与金融商品的货币需求量增加,推动储蓄转化为
投资,还可以吸收过多的流动性,而且可通过金融产品发现价格和定价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益,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在一个国际化环境中,一流
的企业更需要一流的金融服务。目前当务之急要深化金融改革,建设多层次、能适应各种所有制、
行业、企业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目前应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
金融管制,解决金融压抑问题,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否则,只能成为金融风险的被动
承担者。当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有一个稳定关系,不能无限延升信用链和过高的杠杆比率,
假使过多的脱离实体经济,必然要造成庞大的泡沫。金融业要炼好内功,尤其要完善治理结构,
明晰产权关系,加强内控机制,使每个从业人员都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同时让所有市场参与者
承担风险,并在承担风险中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而努力
由于全球化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不断加深。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
升,我国将在全球的经济、汇率、环境乃至防病卫生等方面负起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面对
这场危机,我们同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危机作出经济努力,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
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当前国际和国内都是一个转折点,都要关注美国这样一种债务帝国
的发展方式能不能持续下去,美元的世界主导地位是否会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走势如何,美元
能否回归现实,等等。目前这些问题还难以回答,但必须看清其大体走势,从长期看必须呼唤公
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话语权;从现阶
段看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关注国际资金在全球流动的监管,同时从中发现蕴藏着的发展机会,并维
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这些方面的努力是长期的,也是艰苦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谁提供一篇关于国际金融的论文,
国际金融业的电子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推动下,西方商业银行出现全面改革。他们长期实施的是以提高盈利为宗旨的服务竞争机制,随着银行间竞争日趋激化,金融风险增大,银行现代化改革出现重大变化,即国际金融业的电子化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与国际接轨,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竞争、求生存,势必要熔入国际金融业的电子化时代,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电子金融服务。 在西方,金融业与工商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注重市场营销,将市场营销观念作为指导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思想。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顾客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早期银行的市场营销,基本上以联系与争夺客户、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随着银行之间兼并加剧,竞争激化,单纯用礼貌、周到的服务,已较难进一步拓宽顾客渠道。银行为了在信息技术时代求生存首先也是要争取顾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促使银行服务手段现代化。银行致力于采用新技术,为银行与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客户间的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银行内部管理的电子化。 一、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是针对金融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相关服务而设计建设的,客户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与服务网络中心取得联系并得到身份确认后,即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及有限定范围的账户操作服务,如获取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查询新业务开办方法,客户账户往来查询,查对用户相关社会服务行业收费账单,用户进行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以及其它某些相关行业特别业务操作,等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BANK SERVICE CALL CENTER)。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缓慢,仍处于低速增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 范文 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 出国 ,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8]陈永杰.世界影响中国发展方向,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45-50.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人民币币值趋势保持稳定,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伴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俨然得到了我国决策层、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不受国际限制在国际范围流通,进一步转变成在国际上获取广泛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上流通已经在诸多国家展开,但这还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国际化,伴随人民币国际流通逐步扩大,相信势必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可概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I.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础;II.以人民币计价的主要金融产品转变成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此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当逐步对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进行开拓,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III.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额应当达到一定的份额。上述三方面标准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币国际化,且后两方 面相 对更为重要。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分析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平均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提升,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等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出现不稳定局面,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冲击着新兴经济体。然而,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仍旧处在预期的正常区间范围[1]。
2.2金融环境推动进程
经历30多年来国家金融体系逐步转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在国家金融改革、货币外汇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获取了极为丰富的 经验 。我国金融环境获得了系统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内容分别有提升金融监督力度、提升金融体制改革速度、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及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等。尽管如此,相较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经济、金融市场依旧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该类情形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融资功能、股票市场等快速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切忌操之过急。
2.3“汇改”后脚步放缓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产生机制体系,我国全面推行基于市场供求,结合一篮子货币展开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国资金及证券服务副主席罗丽莎指出,人民币汇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结合自身对外经济发展实情,认准多种相关货币,附加针对的权重,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结合市场内外金融发展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展开调节、管理,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在科学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
3.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货币竞争属于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经济竞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倘若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的替代性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强化对应铸币税利益、转变各个国家储备货币分配格局,并且会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缓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它一方面存在相应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显然难以呈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致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具备对应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不前进、欧元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展开科学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积极投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脚步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多元化
在对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想要实质性地对美元进行制约,回至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等,这显然无法实现,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相互竞争的外部约束来对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势必会引出一系列国际化货币币种的出现,如此可有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作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期间,中国还能够与亚洲周边国家进行不同种类金融货币交流,探寻建立区域内汇率维稳体系及区域性货币,以为日后亚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就亚洲及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能够为中国贸易、投资提供有效便利,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或者以外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交流;还能够在人民币升值或者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是合算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为货币储备提供了又一选择。
3.3有利于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人民币具备主权、信用、稳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币持有者可通过人民币买入任何中国制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现如今,已有诸多国家购买人民币作为自身外汇储备,如此说明了人民币国家化发展成效显著。简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好比一个消费者在百货大楼中购物,倘若只有一种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那么其自然要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现了多种选择,市场力量便会为其营造缩减成本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美国、日本等先进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货币消费者提供又一种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4.1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当提升对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综合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综合风险规避工作[4]。要对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有着不同的优势及特色。鉴于此,在开展发展规划期间,同样应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有效实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应当进一步依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体量优势,使得人民币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扩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将伦敦作为中心,将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展至全面欧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为最庞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的作用,自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强化香港与内地及东南亚周边经贸合作力度;全力推进人民币在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成形,显现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辐射优势,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规范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机制,开拓市场规模,推出更多金融产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提升对人民币的定价权,从而转变成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5]。
4.3资本项目有序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深化对资本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鉴于此,要实现资本项目有序开发:I.推进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在开放期间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有效适应我国国情及全面国际环境要求,同时防止太过谨慎造成的管制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确适宜的开放顺序、内容,实现人民币有效跨境流动。II.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内容,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对发行市场、非居民国内交易进行优先开放,再对流通市场、局面境外交易进行开放,采取稳步推进、灵活调节 措施 ,促进完成以价格调控为中心的资本项目管理目标[6]。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属于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 总结 经验,清楚认识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全面分析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离岸金融市场”、“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等。积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序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与各个国家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和谐经济关系。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2. 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论文
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4. 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
5. 2016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金融学论文?
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二)中期目标: 扩大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业务,培育人民币国债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政府除了从内部着手,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之外,还需从外部着眼,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1.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人民币要成为强势货币必经过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后到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其进程也遵循着先周边化,后区域化,再国际化的顺序。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亦水涨船高,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繁荣稳定的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跟着强者走”
的现实主义传统让这些国家倾向人民币。与美元结算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准确估算预期收益。基于周边国家普遍缺乏硬通货的现实和人民币的良好市场信誉,人民币在边境地区已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正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人民币境外试点结算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逐渐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是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离岸金融中心则是人民币转换为国际货币的重要载体。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强势货币,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十分关键,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应运而生。中国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资者发行人民币国债,为海外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
力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尽管初始数额不大,但此举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重大进展。作为国际化的众多举措之一,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显示出中国政府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推动建立人民币海外债券市场,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虽然目前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屈指可数,在香港发行的国债规模也相当有限,但作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两个车轮一一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推行和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建立必将继续进行下去。
(三)远期目标:推动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创建超主权货币。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着眼未来。国际金融危机,不但促使我们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更为我们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
1.现实选择:扩大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现实条件下国际社会应考虑充分拓展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于1969年创设了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由于SDR具备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因此它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应着力推动SDR的分配改革,尽快落实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的SDR分配决议,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由于IME大失血,急需注资以扩大其“新借款安排”机制,而中国则利用手中流动性充裕的王牌,以购买I MF债券为筹码成功地赢得SDR第二次增发配股90{L美元。虽然该数额对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国显然不会就此停步。为了能恰当地反映中国在世界财经和经济领域的地位和实力,中国需要在I ME有足够发言权和代表权。在其它国家缺少硬通货的形势下,中国购买其他国家手中的SDR,进一步提升在I ME的话语权都在情理之中。铁板一块的既得利益集团迫于严峻的金融形势,在2o国峰会上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总裁卡恩所言:现在正是调整I MF成员国投票权比例的时机。中国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已经准备好承担更多的责任。
2.因地制宜:加强亚洲货币合作,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当金融危机影响一国币值稳定之时,区域性的货币组织往往比全球性的货币机构的反应更迅捷有效。受欧元鼓舞,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借鉴其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建
“亚元”的可行性。
但现实操作中,建立亚洲超主权货币面临着巨大“阻力” 。无论在经济上如何可行, “亚元”或“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都无法回避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政府间主义,基于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利益交换。且不说亚洲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迥异,单就其错综复杂的地区政治形势而言,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曰元虽身为老牌强势货币,但日本政治难以服众;韩元尽管后来居上,但总体实力太弱;人民币升势强劲,却孤掌难鸣。拥有全球印钞机的美国显然不愿意亚洲也出现个印钞机,对创建“亚元”的动议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受制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参差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迟迟不能建立。面对金融危机,为确保成员国央行拥有足够资金以抵御其本币可能遭遇的投机性攻击,在中日韩的鼎立支持下,亚洲终于成立了外汇储备基金库。新成立的基金实际运行之后,动用资金为发生货币危机的成员国进行贷款援助将水到渠成。虽然该基金数额并不巨大,但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泄洪渠。中国应加强与日韩合作,逐步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
3.终极目的:为创建全球性超主权货币而努力。
国际储备货币持有国的货币政策受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影响,而储备货币发行国往往首要考虑的是其国内的经济需要而非国际经济形势,创建超主权货币无疑是克服这一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既能摆脱国内经济束缚,又能有效调控国际流动性。尽管如此,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仍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就是以英美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与阻挠,不管是SDR拓展方案还是另起炉灶创造,用来替代美元帝国、欧元帝国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机所赐,改革呼声日渐高涨。中国作为重大利益攸关国,责无旁贷地成为变革的旗手。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一反低调内敛的传统,不断通过政府高层释放强烈信号,并联合俄、印、巴三国,高调提出创建超主权货币动议。在与美国就美元信用危机问题对话协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超主权货币动议是一着“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就必须拿出负责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这也正是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的保证。中国所彰显的努力和决心必将有力地触动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切实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货币攻防战略之前瞻
尽管戴相龙直言,loK后将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及其他货币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欧元之父蒙代尔也大胆建言: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英镑从中剔除。但考虑到中国现行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国际化进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特里芬难题” 。我们不会重蹈美元覆辙,人民币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发展方向,服务于促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权化这个总体目标。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元难以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监管,黄金无法为世界提供足够流动性等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国际社会应致力于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的成败既取决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与其他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如果说,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四伏的此岸,未来的“一超多强”乃至“超主权”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一次伟大变革的“彼岸” ,那么中国的对外货币政策将是这一制度性变革的桥梁。由“此岸”到“彼岸”的变革,将会改变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改变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全部认识。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上一篇:时政论文2022年400字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