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论文
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论文
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们揭示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准确,然后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力量。
科学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艺术文化有相通之处,求真、求善、求美。科学最终造福于社会,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源头知识,也包括科学研究对于培养人才的促进作用,体现以科学为指导的为人类进步展示前景的价值观及发展观。
真正的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科学的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需要的精神:
一、专注精神。科学研究是发现,是质疑,是探索,是创新,对科学的研究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昼思夜想,穷究而不舍。反过来,只有专注,才可能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也才能在苦思冥想的过程中激发灵感、产生顿悟。
二、求实精神。客观求实就是无条件地“实事求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可能发现的事实,平心静气地承认已发现的事实,把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同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认为有事实根据的观点。
三、创新精神。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如果一个科学家不再创新了,其科学生命实际上就停止了,这就是科学为什么会永远向前发展的秘密。
怎样学会和做好科学研究
科学家的品质对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首先必须是要有好奇心,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普遍事物的好奇.据我所知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对于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够将事物归纳为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法则,并通过这些基本法则去了解许多其它事物.他们所了解的事物不单单是一个清单,或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是将对它们的认识归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素质都是应该具有的.另外,优秀的科学家必须要有恒心.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此外,优秀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对于年轻的科学家所需做的准备就是努力去具备我前面所讲的那些优秀科学家的素质.他们必须受到很好的训练,习惯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具备化繁为简的本领,有时你会阅读一篇内容非常复杂、有许多公式的科学报告,优秀科学家能够将其内容观点进行提纲挈领,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其转化成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自然的东西.如果用他们的语言进行复述,讲法肯定完全不一样,但是所领会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对事物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将其简单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那时你就真正理解了.一旦你理解了,你就会很容易记住.说实话,我的记性很差,我很难记住名字,但是对于接受一个观点,我会将其简单化,记住它将毫无问题,我可以永远记住.人的大脑结构是不同的,有些人记名字非常容易,但对于理解观点则非常吃力,我正好相反.学习科学、思考科学或研读科学论文与学习别人如何做事情是不同的.你必须做到你已经真正吸收掌握它了,当你再次回想或运用时,你要觉得它似乎就是由你自己发明出来的一样.你必须看到那些别人已经看过但没有发现的东西.你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有两种途径,要么你有先进的设备使你具备别人不具备的条件,比如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这样你无需非常聪慧,只要使用这些先进设备,你就可以研究出新成果;要么,你能尝试将问题“内在消化”,使其成为一种直觉,这样当你进行研究时,直觉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当然,毅力是一种非具备不可的素质. 科学家的精神比起他们的成就,这些大科学家留给我们的更多是精神的财富.他们身上有真正科学家的精神.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许多人都为名利奔波的时代,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尊敬. 科学家该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 1.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由于观察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很难脱离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现象,于是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无意识形成,当随着年龄增长观念僵化,则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说公正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事实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化了公正意识. 2.简单入手多元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幸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3.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我们称这为波普尔精神.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理论没有较多的实验支持,往往来源人为的演绎构造,这样的知识系统,只要有一个与观察不同,就应该推翻.但对经验科学,经验先于理论,则不应该轻易相信证伪,即使某个陈述被证伪,也应先考虑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论包容旧理论. 4.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体系都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来由无数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础. 5.争论与激励: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6.耐得住寂寞:它的头两条就意味着这点.与未知的东西打交道,科学家是第一人,除他和有限的几个人以外没有人会理解“阳春白雪”必定曲高和寡.这就要求科学家要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科学很少能成为赚大钱、暴富的工具,科学家必然不会,也不应该像明星那样倍受追捧.事实上,喜欢“鲜花如海,美女如云,掌声如雷”者不大可能成为科学家. 7.耐得住不解.新东西,必定与许多旧想法格格不入.每到这时,科学家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指责,或质疑,或嘲讽.这时就要求科学家能坚持以事实说话,顶住这些干扰,用事实说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真的失败,科学家也要有顶住这些干扰,重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 8.具有普世情怀.科学需要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所以科学家要有把自己的成果奉献出来,让它们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造福人类的决心.要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只能成为考试用的题目,那可真是可悲的事情.只有一般人能从科学家的成果中获益,这位科学家才可能被铭记,他才能被称为大家.
未来地球资源耗尽,科学家如何做的论文?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恩格斯一个世纪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3年前,第一个地球日发起,由丹尼斯编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所列举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令人振聋发聩。人们对地球现状的极大关注被唤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了这样的危机:如果现在的这种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变的话,人类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绝路。也许学者们对地球的未来过于悲观,但他们发出警告后,全世界都震惊了:情况真有如此严重吗?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与资源环境的问题。
1992年,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这呼声发自于由17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场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战役开始打响。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即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将是不可持续的。预测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至5倍。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已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而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
再有,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据有关部门分析,就耕地而言,如果递减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现存不到18.89亿亩耕
地将骤减,人均耕地将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
还有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则占有水平很低,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
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一方面是资源利用率低,使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工农业和民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因此,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实质上就是关爱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我们已经不能够仍然没有意识或者仅仅在口号上做文章。形势是如此地不容乐观,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资源都在减少,我们所在做着的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情也许都在影响着我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我们确实惧怕了没有洁净的水可供饮用、没有温暖可供汲取、没有各种工具用来生活。我们所依赖的东西太多了。失去这一切我们将如何生活?
真心地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努力去爱惜、去珍惜。哪怕只是从不多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做起。在4月22日,这个地球的节日,让我们用行动来祝福她。
科学家是怎样做科学研究的 ,在科研过程中应具有哪些科学素质
以前有人问过的。 这里再讲讲素质:
要见多识广,不能之局限于一个问题里。
要有胆量,敢于反对权威理论(不是形式上标新立异的个人秀)
要有远见, 看问题要比别人看的更深刻。
要有敏锐的直觉(主要是天生的,但长期的勤奋也会弥补少许)
要有意志力, 能忍受长期的失败,嘲讽,漠视和不理解。
要有自己的思考, 不会人云亦云,总是有自己的独到理解。
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表述问题,善于将问题简化。
要有制定计划的能力(整体思考), 将研究课题有效地分类,排序,逐一解决。
要有吸纳他人思想的能力。
要有 调和相互矛盾的哲学观的能力(靠直觉)。
要有幽默感。
要严谨诚实的学术态度。
要有创新, 这点最难, 需要综和以上的各类素质 ,才有可能。
上一篇:毕业论文ppt背景图片大全
下一篇: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