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文学投稿
微雨文学投稿
《微雨》原文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
《微雨》鉴赏
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如何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呢?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开头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霭,雾气。稍,渐渐。微雨初起时,只觉得它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
迥,远。虚,空。微雨久落后气温下降,人坐屋内,尽管远隔窗户,仍然感觉出寒气透入户内,侵蚀到闪烁不定的灯火上;同时,落久后空气潮湿,雨点逐渐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近处水面传来细微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画的艺术功底。下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微雨》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麻烦也请发给我光受的小说,行吗?谢谢啦 han-hanhan@
恩~~~ 耽 美小说吗~~?
我给你推荐几本吧!
《难为小人》 by 冷音
《看着你》
师生恋。小受因为车祸而双眼失明(这样竟然还能做老师,佩服佩服)。小受的感觉稍微有些弱,筒子们看着办吧。
《好人难为》 by 易人北
《南柯奇谭》
《微雨》
双生恋,虽然他们没有H,不过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应该是哥哥做受。两兄弟出生时医生告诉父母体质较弱的很有可能会有先天性的遗传疾病。他们一直以为是小攻,而忽略了小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受……小受真是惹人疼
《篱歌》
微雨象征着什么
微雨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代表着生机与活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美好的,是人们开始一年美好生活的开始,万物复苏,一切生机勃勃,春雨象征着勃发向上,它洗去旧一年的尘埃,为新一年带来光彩。
雨在文学里,“一场秋雨一场寒”,象征愁苦,是凄凉的一种景象。
雨的其他意向
1、雨的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由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这些意义的“雨”读为yǔ。文言文中用为动词,指降雨,读yù;又用来比喻像雨一样地降落。
2、雨可以象征愁绪、离别与忧愁,比如贺铸《青玉案》,雨也可以象征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3、雨是一个阴性名词。在用作名字时,是完完全全女性化的。
中国二十年代诗歌创中,出现了哪些诗派?
*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诗刊派和新月派,本属一派,甚难分别。《诗刊》见民国十五年在《北京晨报》上刊
的,《新月》则民国十七年在上海办的。在《新月》投稿多的,就叫他为新月派,该派重要
诗人是孙大雨、饶孟侃、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臧克家、刘梦苇、蹇先艾、沈从文、孙
毓棠等。还有方玮德及其姑母方令孺。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歌出现于出现于20世纪的20年代,主要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其他的象征派诗人或者著有象征主义诗歌作品的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
象征主义始于法国的19世纪下半叶的诗歌运动,象征主义最早的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之后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诗人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1886年《象征主义宣言》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从此象征主义作为流派走向成熟。象征主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已经进入白话诗歌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产生影响,1925年李金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作品《微雨》,在此之后的4年中,他发表了更多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此外,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蓬子和创造社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也陆续发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作品。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来暗示主观的精神意义,在非理性的心灵世界中认识自我。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原则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个人认为,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是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优美如画;着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妩媚,也十分动人。这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丁香花》是作家宗璞写的散文。
作者看到丁香花非常繁茂,想起了自己每年在室外盛开的三株白色丁香花,从丁香花中联想到象征愁怨的“丁香花结”。
最后出“结”是不能解决的。
人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否则,岂不是太无味了”。 文章表现了作者阔绰的人生态度。
生活总是不顺利,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高兴,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味深长的散文。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真实地写下丁香花的形象,寄托在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上。
作者介绍:
宗璞:
1928年出生,女,本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过。
现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红豆》 《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句子分析:
1 .月光下白色帅气,紫色薄雾。 还有淡淡的幽邃甜蜜的香味。 不是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认出来。 这是丁香。
这句话主要写丁香的颜色、气味。 晚上之所以能知道是丁香的花,是因为它独特的淡淡安静的甜香,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
2 .花墙边有两瓶紫色的。 就像印象派的画一样,线条模糊,一直向窗前的莹白渗出。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丁香花比作印象派的画,就像雨中丁香花的颜色在流动一样,紫色和白色自然融合,给人以很美的感觉。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是第一~三自然段,致力于描摹丁香花。
其中,第1自然段写镇上繁茂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从花色和花香简洁地写镇外丁香花的美丽香味,第3自然段在室外详细地写与作者生活密切相关的3根白色丁香花。
第二部分是第4-6自然段,致力于“丁香结”的领悟。 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中,作者写下了微雨中的丁香花,通过偶然的观察理解了“丁香结”的措辞,最后脱离了丁香结寄来的愁思想,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表现了作者积极的生活方式。
文本主题:
作者用清新高雅的语言描述不同地方的丁香花,从颜色、形状、气味、姿态多方面细致地描述丁香花的美,表达对丁香花的爱,从古人的诗句中联想到愁怨的丁香结,人生没有任何困难,反而平淡漠不关心,作者
问题总结:
1 .阅读课文,想想。 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描绘了镇上街道旁、宅邸里、郊外校园里,他住了30年的斗室外丁香的各种形态。
2 .阅读课文,作者是从什么方面画丁香的?
你给丁香花带来了什么感情?
作者从丁香花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成群)、颜色、气味(淡淡幽邃的甜香)等方面进行描写,给丁香花带来了优雅、雪白、可爱的香味感情。
默读3.1到3的自然段,思考:
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作者写了镇外、斗室外、雨中的丁香。
古人对丁香怀有什么感情?
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它起什么作用?
“芭蕉不系丁香结”“丁香花在空结雨中忧愁”这两首诗中花蕾丛生的丁香花,暗示着忧虑,丁香花在古人眼里是忧郁的代表,是忧郁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美好。
上一篇:好的中文期刊
下一篇:期刊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