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学理论期刊

发布时间:2023-12-07 00:52

文学理论期刊

就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目录中的 文学理论类和文学作品类的 期刊:

I0,I20,I210 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 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
3 当代作家评论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5 文艺研究
6 文艺理论研究
7 中国比较文学
8 鲁迅研究月刊
9 南方文坛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
11 红楼梦学刊
12 小说评论
13 明清小说研究
14 当代文坛
15 民族文学研究
16 中国文学研究
17 新文学史料
18 文艺评论
19 文艺争鸣
I21/I29(除I210) 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 收获
2 当代
3 上海文学
4 人民文学
5 钟山
6 小说月报. 原创版
7 十月
8 北京文学. 原创
9 天涯
10 花城
11 中国作家
12 长城
13 小说界
14 芙蓉
15 清明
16 诗刊
17 江南
18 长江文艺
19 芒种
20 作家
21 山花
22 短篇小说. 原创作品版

这是 201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2014版的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要到 今年7月份才公布,名单 到时候会有变化的。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组织刊物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原名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会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由陈荒煤先生出任杂志主编,黄药眠、陈白尘、徐中玉三位先生任副主编,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1985年,徐中玉、钱谷融先生出任主编。刊物现任主编为谭帆和方克强教授。刊物主要栏目有“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古代文论和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现当代文论与批评”、“中外文论研究”、“学术评论”、“访谈”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各种文论研究及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等。《文艺理论研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刊物系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资助期刊。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发行范围:公 开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刊名题字:周 扬 印 刷:华东师范大学印刷厂  [span]国内发行:上海邮政局报刊发行处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出版日期:单月25日 定 价:22.00元

文艺评论的黑龙江省文联主办的期刊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的双百方针,追踪和研究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研究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曾先后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文艺理论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文学评论类核心期刊。《文艺评论》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办刊道路,在创刊之初即引起全国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很大反响。其时“改革者形象塑造论”专栏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被全国各地报刊全文或摘要转载;“退稿小说选登”专栏,曾被《文学报》刊登文章誉为编辑工作的一个创举;而“北大荒文学风格探”专栏所展开的对于“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和争鸣,更是为我省作家艺术家认识黑龙江、反映黑龙江提供了理论上的滋养和参考,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此后我省曾引起全国注目的黑土戏剧、黑土影视等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二十年风雨过去,《文艺评论》一直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在此期间,密切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客观实际,又陆续推出了“女性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知青文学研究”、“平民文学”、“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黑龙江青年诗人扫描”、“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反串大戏台”等专栏和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创作界和理论界的注意,其中的不少文章被全国各地报刊全文转载或摘发,据不完全的统计,《文艺评论》所刊发的文章,每年被转载的就有20篇以上。这个比例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是名列前茅的。在坚持办刊宗旨的前提下,随着文艺形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相互渗透,为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对办文艺理论刊物的人来说,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在全国各地各级文艺理论期刊同时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关键是如何能站稳自己的脚跟,突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把握了全国创作界和理论界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果断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以文学透视文化,以文化反观文学,在所刊发的重要文章中,显示出一种大文化的视角,甚至有的文章粗看起来有一些“文艺之外”的味道,比如“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一个沉湎于思考的艺术家和他的友人的对话”等专栏和系列文章,都具有从中国当代文学来反观中国文化以至反观中国当代社会、又通过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社会来反观中国当代文学的意味,通过这种努力和尝试,发掘出文艺作品中的“文化意味”,并以此来透视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构成了《文艺评论》的一种“深思风格”。《新闻出版报》曾为此刊发了题为《〈文艺评论〉的个性与选择》的文章,对《文艺评论》的办刊特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医学文摘、应用力学评论、数学评论 由365学术交流网整理提供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余味”元朝诗人萨都剌题画诗的民族特征龚自珍“尊情说”的情感向度与诗学价值古代小说史学视界批评萌生发展与自我终结中国古典小说意境的表现形式《南柯太守传》对《枕中记》叙事艺术的发展晚唐五代愁苦词中的审美距离柳永歌妓词欲望化倾向的人本精神阐释“南宋中兴名将”张俊形象演变简论刘基的隐士身份与入明抉择乱世隐士心——论范凤翼诗歌情感的转变南朝抒情序文析论章学诚的八股文观论莫友芝的记体散文建国后郭茂倩《乐府诗集》研究综述洪兴祖《楚辞补注》对王逸《章句》的批评陈确结社考述从《诗经》中的女性情爱诗看孔子的伦理观中国上古神话“英雄”叙事论略元杂剧中寺庙场景的民俗文化意蕴论元杂剧传播中的异质文化交融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

翻开这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的《文学理论》,我无比欣慰地发现,这本书不单有李欧梵的《总序(一)》,刘象愚的《总序(二)》,还有刘象愚用以代为本书译序的《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这么多伟大的前辈用密密麻麻的文字给我堵死了道路,我比当年呜呼他说不出话的鲁迅先生还要无语。我无意将上述三篇鸿文弄成压缩饼干,这不但是偷懒耍滑,而且一不小心还会硌着大家的牙。写推荐的意思无非两条:告诉大家这本书写了什么,以及告诉大家我为什么推荐,现在第一部分可以从简,第二部分可以从详,再加上从边边角角兜兜转转地提供一些补充资料和粗陋思考,倒是也能凑出一篇文章。只是这样的写法会让本人露怯露得更加严重,也罢,反正学问不扎实早晚都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1984年,两个美国老头写的《文学理论》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当时韦勒克已经81岁,另一位著者沃伦还有两年就将为学术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年此书发行数万册,是一本确凿无疑的畅销书,现在一本学术著作据说印三千本就能赚钱,能印到数万的几乎没有——当然,于丹和易中天那个本来就不叫学术著作,他们应该去和郭敬明或者郑渊洁去比。韦勒克拿到语文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才23岁,我现在也23岁,连个硕士学位还没拿到,人比人得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有学问又能赚钱,韦勒克简直就是一代学人的偶像和榜样。我推荐《文学理论》的动因之一,就是希望各位低年级的同学能把眼光从绩点上拉开,关注一些更为值得关注的东西。没听说过哪个人学问好不是因为他会写论文,有问题意识,而是因为他当年现汉考了99,这种事情传得越广就越丢人。

毫无疑问,《文学理论》的畅销不是因为80年代的中国人都比较土或者爱赶时髦,我们现在又何尝不土不爱赶时髦,只不过评判的维度和关心的视域不再相同罢了。教育部曾经将《文学理论》列为中文系学生值得阅读的100本推荐书目之一,不少高校的中文系也将其用作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理论》足以称得上是我们所理解的“经典的教科书”,换言之就是用得久,用得广,因为用得好。不过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经典的教科书”,这或许是一种文字游戏,不过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到《文学理论》真正的价值所在。平常我们提到教科书,基本上想到的是教的内容,好的教科书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就在于全面细致,深入浅出,这一点《文学理论》完全过关,后面我再细说。不过在我看来,教科书不应该只教内容,还应该教方法,教科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告诉我们知识是什么,还应该告诉我们如何抵达这些结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推荐所有低年级同学好好研究一下韦勒克和沃伦的治学门径,从最基本的:什么叫注释,什么叫参考文献,怎样获取材料,到高级一些的:怎样确定论述框架与层次,怎样进行概念辨析,怎样对既有的事实给出自己的声音,怎样寻找到自己的立场和位置。中文系没有专门教授论文写作的本科生课程,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基本上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回想起来走了不少弯路。从高中议论文到学术论文写作,这中间是一条漆黑而又漫长的道路。最开始你可能知道个摘要,知道个关键词,分不清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区别,不知道所谓抄袭或学术腐败的具体定义;等到论文格式层面的花架子搭起来了,又开始在前辈学人论文的缝隙里面求生存,做的也都是些填补犄角旮旯的空白的工作,有没有意义还真不好说;再到后来才开始逐渐明白自己的立场的位置,知道自己要针对什么发言,才朦胧地对论文选题产生自己的判断,将论文的价值或意义跟一个叫做问题意识的东西挂上钩……就初学者来说,拿到《文学理论》,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区别一目了然,立场位置、问题意识等等模糊不清的概念可能会从韦勒克和沃伦对“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扎实辨析中慢慢呈现出一个轮廓,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文学理论》所给予你的是真正典范的帮助,要比你从中国期刊网上搜罗来的一堆什么大王庄幸福村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垃圾强出银河里的星星那么多倍;从这里开始,“经典的教科书”的重心由“教科书”转向“经典”,我的描述也将由方法再次朝内容侧重。

研读第六章《论据的编排与确定》,以及《文学理论》的各个注释,再加上70多页的参考文献和索引,我们大体可以明白什么叫做严谨扎实的学风。或者说,这不单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个态度问题。至于具体的方法,朱青生的《十九札》似乎有着更为详尽的指点,只可惜老朱是治艺术史的,好些地方跟人文科学研究还有着老大的不同,详尽归详尽,却并不贴切,不如《文学理论》的第六章更符合我们的学科习惯。其实,严谨扎实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积极的和消极的,消极的简单点儿说就是“笨”。所谓学问做得笨,是说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事倍功半,费了好大力气考证出贾宝玉的帽子到底有几个绒球,好像跟《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没什么关系。韩国人也费了好大力气,最后考证出端午节是他们那儿出的,这个不叫笨,这叫傻(叉),跟我说的不是一码事。学问笨不笨,说到底要看这个学问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不是功利的“用”,不是说研究透了这个问题可以给国家创多少收,意义是针对学术本身的意义,价值也是学术角度的价值。拿《文学理论》来说,20世纪理论界向内转,关注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某种意义上与之前的“外部研究”(内容、主题、人物和现实生活和关系)形成对话,韦勒克和沃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酝酿撰写这样一部符合现代主义文论精神的理论作品。说《文学理论》集大成或许有戴高帽之嫌,我没跟同窗打赌,不必急着送出去一顶,但至少韦勒克和沃伦的问题意识和立场姿态清晰可辨。好的学问是有情怀的,立场可以批判,情怀不容亵渎,《文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部有立场、有情怀的好学问。具体来说,“文学理论”,顾名思义,两个部分。第一:文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文学,这个就是所谓“文学的理论”;第二:怎样研究文学,研究文学的方法,这个就是所谓“研究文学的理论”。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方法论”。我上高中的时候和同学讨论物理问题,同学猛地蹦出一个字眼儿:“方法论”,当时给我听得一愣,然后为同学能说出这么玄妙的字眼而对他五体投地,那种新鲜感就跟我现在跟一些本科同学聊“问题意识”的时候差不多。“本体论”和“方法论”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两大版块,再加上前面说到的第六章(或可称之为“最本体的方法论”),这就是《文学理论》的总体框架和体系面貌。说到文学的本体论,大致有两种研究路数,一种说文学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可文学到底是什么说到最后也还是让人一头雾水,另外一种说文学是这个,是那个,或者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反正就不是文学。这两种路数当然有立场的不同,前者相信文学性,后者反对,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第三种道路似乎难上加难。《文学理论》经过大量的辨析,提出“想像性、虚构性、创造性”,并认为“虚构性”是文学的核心性质,可谓寻找第三条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结论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可能我们跟着韦勒克走到最后,发现他说的也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也还可能存在反证,这些自然都可以讨论,比结论更加重要的,恐怕还是韦勒克扫除障碍、无限逼近那个莫须有的“文学性”的这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接近思辨本身就是对思辨能力的一次检验或提高。比“本体论”更重要的是“方法论”,也就是《文学理论》成书背后的立场和情怀所在。描述本体论是为论证方法论提供前提,没有文学何来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又如何才是真正的“文学研究”?沿着这一思路出发,《文学理论》的重点就在于对“外部研究”的分析与批判还有与此同时对“内部研究”的表述和论证,看看各部分的篇幅就能对此一目了然:写内部研究的篇幅比写本体论和方法论加起来的两倍还多,外部研究的篇幅差不多又是写本体论的三倍。还是之前那句话,结论可以辨析,论证不可轻视,即便是对“谐音、节奏和格律”这样离我们的直观感知似乎略显遥远的理论探讨,也依然闪耀着令人钦佩的学理之光。

(废)话已经说得够多了。韦勒克、《文学理论》,以及我们不大那么强调的沃伦,都有太多的东西可说,要不然那么多人研究他们写他们的论文干嘛。泛泛而谈只能蜻蜓点水,帮助别人浅尝辄止不但浪费人家时间更有可能以片面的误解给人家设置无形的障碍。这篇小文只是一个浅薄的导引,我没有引人入门的能力,只能告诉大家门槛在那里,以及有无迈出这步的必要。我到现在已经不再相信什么文学性,对于《文学理论》严谨精密而又宏大系统的表述更多地也只是怀有一种敬畏的离经叛道之心,可我仍然认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阅读乃至重读的必要,即便你现在已经和我一样满嘴“文学是权力”、“文学是学院建构”,或者“文学是扯淡”。当我刚上中文系的时候,我毫不怀疑“文学性”的存在是一个真理,并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乃至叙事学和文体学抱有十足的好感,我真诚地相信“文学”的真理必将在这些充满活力的思想大厦之中得到呈现。没有接触就没有了解,没有了解何谈反思,我们要做的是言之有据的思辨,而非轻佻潇洒的调戏,没有当初的爱之深,我也就没有现在的痛之切。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只有在我们深入地接触、全面地了解、持续的思辨之后才会呈现出它真正的全貌,它的贡献与意义,它的洞见与盲视,更重要的是,我们才可能从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因为我们真正寻找到了一个“他者”。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向我们敞开,我们也向自己敞开。因此,听惯了我的牢骚,不相信所谓的文学,不是我们拒绝《文学理论》的理由,正如不相信文学性、质疑体制和权力,也不是生产文字垃圾还将其称为“文学”的理由一样。

通篇文字我都试图从“经典的教科书”的角度对《文学理论》做一个概要的描述,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经典”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卡尔维诺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里面提了12条理由,这里不再赘述。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经典都会给我带来全新的收获;比方说现在,我刚刚又重翻了一下《文学理论》,猛然意识到:我原以为这本书是我借别人的,风风火火地读完,原来错了,这本书本来就是我的。我现在恐怕要着手做两件事,二一件是把《文学理论》再好好重读一遍,而第一件则是,我得赶紧把借人家的那本书赶紧读完。

2008年12月8日

上一篇:商丘师范学报

下一篇:期刊发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