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编辑李达可
晨报编辑李达可
我国的古代报纸,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其中官报指的是“邸报”,它有很多名称,比如“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等等,“邸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称。民报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宋代的非法的小报,另一种是出现于清朝的合法的京报。它们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和邸报比起来,形式和内容都更为先进,具有更多的社会进步性。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都只能是古代报纸。它们共同的具有古代报纸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是通过与现代报纸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它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1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辕门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都难以和西方的近代报纸相比。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新闻的数量和时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产生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但是这时,旧时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变的要求,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只得逐渐被近代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背景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报房京报从崇祯末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4、我国唐朝出现的古代报纸是有史料为证的,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5、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6、“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7、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是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8、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10、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活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由梁启超主持编务。戊戍政变后,得以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是《知新报》(澳门)。
17、太平天国设立的“刷书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所办的第一个出版宣传机关。
1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阐述他的报刊思想的第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了“耳目喉舌”论。
19、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是《女学报》,是上海女学会的会刊。
20、维新时期重要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译文《天演论》和《群学肄言》(部分)最初发表在《国闻汇编》
21、1911年7月,《大江报》发表了两篇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是詹大悲。
22、《苏报》易帜后,开设了“学界风潮”专栏,集中报道学生革命团体活动的消息。
23、兴中会办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第一任社长是陈少白。
24、黄远生的采访四能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5、1872年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26、于右任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州主等。所谓“竖三民”是指他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27、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家英文报纸是《德臣报》和
28、同盟会在海外创办的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在东京出版的《民报》,首任主编是胡汉民,后由章太炎主编,与在横滨出版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大论战。
29、中国在清代末年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和《大清报律》(1908年,第一部新闻法)
30、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1月在上海建立起来的。国人自办电台最早的是1926年的哈尔滨电台。
3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于1868年创刊。
32、五四时期著名刊物《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即发表在《新青年》上。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自己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发表陈独秀写的《谈政治》一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这表明它的改组基本完成,由启蒙报刊转变为无产阶级报刊。为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新青年》同时创办了小型政治报纸《每周评论》,1918年-1919年在北京出版,宣传了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参加该报编辑的三位文化名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周作人。
33、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第一个党的日报是《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热血日报》办有副刊《呼声》,刊载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
34、由周恩来领导组建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试验播音,呼号XNCR,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35、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中社”,1937年1月改为现名,1939年初,与《新中华报》分开而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是向仲华。
36、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共产党的《译报》停刊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每日译报》出版,以英商的名义发行,此类报纸被称不“洋旗报”。
3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先驱》。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该报23年10月创刊,第一任主编为恽代英。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常用的笔名有但一、天逸、稚宜等。《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在动员苏区青年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贡献。
38、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39、《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复刊出版了《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时,曾声称“四不”,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后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40、《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戈公振,该书出版于1927年。
41、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42、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新闻工作者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43、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战线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打击了新闻报道中虚夸不实的报道作风,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4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了《新青年》月刊和《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主编是李达。
45、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于1932年3月20日。
46、毛泽东1919年7月曾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连载的大文章,题为《民众的大联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名义主办的《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编辑了前四期,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等文章,以子任的笔名为《政治周报》的“反攻”专栏写了一系列的犀利杂文。
47、邓小平1933年5月曾主编《红星报》
48、《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是潘梓年。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兼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1945年11月和1946年4月,《新华日报》曾先后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和《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两篇文章,与《大公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9、复旦大学新闻系于1929年正式组建,首任系主任是谢六逸。
50、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曾详细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51、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了公开机关报《解放》。
5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曾开展拒检运动。
53、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
54、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边区群众报》。
55、1918年10月,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
56、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报纸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该报于1942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无产阶级党报经验的文章,其中1943年9月1日发表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新闻学研究。
57、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社长、总编是邓拓。1950年到58年,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8、拒检运动中,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是《延安归来》,作者黄炎培。
59、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倡导集纳批判,目的是批判反动新闻事业,建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60、1948年6月,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61、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作新闻通讯著称,他曾反对孙中山,但对袁世凯某些专制和卖国行为表示不满,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遭暗杀。其著作后人编成四册。
62、旧中国报业家史良才,曾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倾向抗日,革新《申报》,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63、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学习时,主编革命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组织革命团体,1920年1月创办《觉悟》革命刊物。
64、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著作,于1923年出版。
65、1931年,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红星报》,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红星报》在长征中继续出版。
66、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主编出版《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67、解放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在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发表了大量的旅行游记,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68、五四前后,我国报纸著名的四大副刊是《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镌》和《学灯》。其中上海的两大报纸副刊是指《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其余两刊则在北京出版。
69、成舍我所办的《立报》之所以能创当时报纸发行的最高记录,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化”。
70、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的范长江,在采写这些通讯时是《大公报》的记者。
71、徐宝璜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参考资料:
求法学通论案例分析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就此案,
1、李达可向孙攀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李达并无重大过失,不能减轻孙攀的责任;孙攀承担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2、李达可向杜风、杜雨追偿,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此案中,蜂多来蜜蜂养殖公司尚未对涉案蜜蜂形成实质控制,也并未实际承担饲养和管理义务,杜氏三兄弟仍是蜜蜂的饲养人,杜霜所装运的50箱蜜蜂始终处于封闭的状态,因而其并未实施侵害行为,如不能查明蛰伤蜜蜂来源,则可判定杜风、杜雨因未密封蜂箱而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李达的特殊体质不影响因果关系的成立,李达并无重大过失,不能减轻杜氏兄弟责任。
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是
100年前的1920年3月,在五四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的成立,对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乃至成立中国共产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李大钊的带领和影响下,1920年3月31日,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在成立之初没有公开开展活动,实际运转一年后,经报蔡元培校长同意,于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成立启事,对外正式公开活动。启事刊出后,全校为之震动。
扩展资料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之初,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室,取名“亢慕义斋”(德文“共产主义”Kommunismus的谐音),也即“共产主义小室”之意,专门存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多方努力和筹措,至1922年12月,“亢慕义斋”收藏有数百部中、英、德、俄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其所藏图书对毛泽东等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必要准备,是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阶段和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零星地、片断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但限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传播开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工人阶级这时已经成长壮大起来,开始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1918年夏天起,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在五四运动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有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学习与宣传。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连载了他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中国人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介绍。与此同时,《晨报》副刊在李大钊主持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刊登从日本刊物上翻译过来的解释唯物史观的有关文章;其他一些进步刊物也相继发表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的文章。在广大青年和一些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高潮,日益发展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和思想主流,产生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慌。1917年7月,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公开声称中国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不需要根本改造。李大钊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革经济制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次论战以及后来进行的“社会主义”的论战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1920年 5月以后,各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出版各种刊物和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知识的宣传,批判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的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21年 9月在上海正式建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准备以“马克思全书”和“列宁全书”的形式系统地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出版社计划未能完全实现,只翻译和重印了《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少数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在《新青年》、《共产党》和《向导》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文章和小册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国范围的传播。
主要团体和刊物 五四运动前后全国出现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和刊物。在北京,有李大钊倡导下成立的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党北京支部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等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除利用《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的宣传外,还组织讨论和举办演讲会,创办《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等通俗刊物,向工人宣传劳工神圣、工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劳资的根本对立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导工人进行斗争。在上海,陈独秀领导的新青年社和他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海党组织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和《劳动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领导和支持创办的《建设》、《星期评论》周刊以及邵力子等人主办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湖南,毛泽东等人在五四运动前就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以后不久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夏天又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在长沙和湖南各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起了显著的作用。五四运动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天津创办觉悟社,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觉悟》月刊,并请李大钊到天津讲授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在武汉,有陈潭秋、恽代英等人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及其所领导下的互助社、利群书社等团体。他们组织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解马克思的学说。在济南,有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励新学会、 齐鲁书社, 出版了《励新》半月刊等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广州,五四运动前进步知识分子彭湃等人也办了许多刊物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中华新报》在五四运动后连续发表了杨匏安写的《唯物论》、《社会主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等十几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文章。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 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办《群报》、《劳动者》周刊和《劳动与妇女》等公开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全国其他许多进步刊物如《少年》、《先驱》、《青年周刊》等也都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从1918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在各种刊物上刊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文章达 300余篇。这一时期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译本和节译本除 《共产党宣言》外, 还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反杜林论》第三编的一部分)等;列宁的著作有《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国家与革命》、《伟大的创举》等;同时还出版了K.考茨基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资本论解说》,Н .И.马尔西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刻卡朴的《社会主义史》,Н.И.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介绍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的传播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努力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其中李大钊是最杰出的代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大量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并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历史系、法律系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 《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利用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这些文章和讲稿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说明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最后原因。 陈独秀从 1920年夏秋开始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他在关于社会主义讨论和同无政府主义论战中,先后发表《谈政治》、《国庆纪念的价值》、《社会主义批评》、《讨论无政府主义》等文章,着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1922年7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克思学说》一文,介绍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一些观点。李达从十月革命以后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他从日本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并写了《马克思还原》、《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现代社会学》等文章和专著,阐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国家、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 在他主办的《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发动和联合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五四运动后,他在与蔡和森的通讯中批判了B.A.W.罗素的改良主义,宣传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蔡和森1920年初到法国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在和毛泽东的通信中提出用唯物史观作为建党武器的想法。他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社会哲学的出发点。1924年他写了唯物史观的专著──《社会进化史》一书,论述了家庭、财产、国家的起源与进化,说明了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国家、道德等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更, 并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发展。 瞿秋白在1920年底到俄国考察,接触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回国后写了《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著作,结合唯物辩证法阐述唯物史观的原理。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批判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引起了中国哲学的深刻革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理论准备。
上一篇:中山日报总编辑
下一篇:海峡导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