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杂志社马川
时代杂志社马川
出自《吸血姬美夕》《吸血姬美夕》是一套在九十年代风行日、台、港的动漫画,漫画作者为垣野内成美,动画创作者为垣野的丈夫平野俊贵,是美夕系列的开山之作,1988年7月被制成原创动画(OVA),1998年以TV动画型式在日本播出,其细腻唯美的画风深受观众喜爱,成为 少女漫画的新指标。作品介绍:神魔, 是从黑暗世界中逃出的潜伏在人们心灵软弱处将人类引导入死亡的一种东西,而将这样神魔再次赶入黑暗世界的就是一位美丽的吸血鬼——美夕。《吸血姬美夕》TV版中,故事围绕着吸血鬼美夕与她的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宠物死无,以及她的朋友(关系暧昧)拉法与神魔间的斗争展开的。基本上是一集打跨一个神魔的单独小故事,但是其中穿插着美夕与一心要打倒她的雪女冷羽和最后的神魔、亦即美夕的好朋友千里之间的恩怨作为主线。美夕是东方的吸血鬼,奉命守护自己的魔界,与西方习惯意义上的吸血鬼不同,她不是为了伤害人类而存在的恶鬼,而是降妖驱魔的吸血姬。但由于她独特的身份和封印神魔的方式,再加上人与魔不断的互相纠缠,使得吸血姬美夕成为一个在作品中毁誉参半的主角,她救过很多被神魔纠缠的人,也将不少和神魔纠缠甚深的人类送到了冥。就如同双刃剑一般,无法断言成败得失,但相信很多读者都认同于吸血姬美夕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夕每一次将人类送到冥间之时,都可以感受到美夕的无奈和发自她心底的悲伤。
什么人会造反知识分子
《觉醒年代》:一个“秀才造反”的故事。以前的统治者,害怕的是农民起义。
到了民国时期,农民安分了,秀才却“造反”了。
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个“运动”,开始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是这本杂志的主要撰稿人,而其背后的支持者和庇护者,是北大校长蔡元培。
这些“秀才”为什么要“造反”呢?
有人说,这是民不聊生、政府腐败、国难当头之下知识分子的觉醒。
他们要爱国,要救国,必须在思想上,甚至在行动上造反,冲破旧藩篱,打破旧传统,创造自由和民主的新世界。
但民不聊生、国难当头的年代,多了去了。
翻开史书,老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记载,数不胜数;元灭宋,清灭明……外族入侵中原也不是一次两次。
为什么那时秀才不造反?
所以归根结底,民国的秀才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自从1905年废除科举后,知识分子失去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上升渠道,原本的社会结构,也开始松动和瓦解。
当然,上升渠道也不是全然没有。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发表演讲时就说:很多人上北大,是抱着当官发财的思想,想以此为捷径,等文凭一到手,就可以“活动于社会”。
所谓“活动于社会”,最好的出路,无非是进入北洋政府的统治秩序之中,成为北洋政府与各地督军政府中的一员。
蔡元培对此风气狠批了一通,并强调,北大是应该是出思想大家文化大家的地方,不是某些人的进身之阶。
当时,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识分子,都不想做官。
为什么不想做官呢?
因为北洋政府实在不像话。
从1912年正式建立民国到1917年,短短六年时间,就搞了两次复辟:
一次是袁世凯称帝,一次是张勋复辟。
到底是搞帝制,还是搞共和,统治者自己都稀里糊涂,你让这些知识分子如何自处?
而且自从1915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就分成了几个派系,形成割据局面。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又在广州成立南方军政府,目的是打倒北洋政府的“假共和”。
全国上下,乱得简直像一锅粥。
知识分子是一个“一根筋”“认死理”的群体,他们不像商人和政客那么会变通。
他们想寻找一个确切的阶级身份却不得,那就只能重构阶级身份了。或者说,不同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构想,开始出现根本的分野。
“共识时代”,结束了。
这就是“秀才造反”的社会根源。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那是还没把他们逼急,只要是逼急了,且时机成熟,甭管他是农民、秀才,还是工人,造起反来都可能摧枯拉朽。
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讲的就是这么个“秀才造反”的故事。
0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觉醒年代》这个剧,虽然是为了庆祝我党建党一百周年而推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部难得的良心剧。
豆瓣上前两天还是9.1分,现在已经9.2了。
这部剧,讲的就是一百年前,在内忧外患之下,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在一个混乱失序的年代,知识分子在理念和道路的选择上,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分歧。
帝制,还是共和?
改良,还是革命?
向欧美学习,还是向俄国学习?
大家都在摸索之中,而且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讲江湖纷争,讲女人宫斗的电视剧,我们都出过不少精品。但讲知识分子吵架的剧,却少得可怜,《觉醒年代》,算是补了一个缺。
知识分子吵得最凶,也吵得最精彩的,无非是两个年代:
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民国。
这两个时期都面临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
既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这部剧并没有在这群知识分子之间刻意分出正派、邪派。
而是大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该吵架吵架,该握手握手。
总体而言,他们分成了两大派: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守旧派。
但这两派,内部也不统一。
在守旧派内部,有保皇党,也有共和党。
在革新派内部,有信仰无政府主义的,有推崇杜威的实验主义的,也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有人走精英路线,有人走群众路线;有人局限于思想革命,有人兼搞政治革命。
他们谁是谁非?
电视剧没有明说,就像陈独秀对胡适说的那样:
功过是非,交给历史评判吧。
02
陈独秀VS李大钊
陈独秀,毫无疑问是这部剧的第一主角。
他不仅创办了《新青年》,还聚集了一大批革新派的知识分子,包括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的旗手。
在当时很多知识青年的眼里,陈独秀就是他们精神上的“爸爸”。
正是因为此,蔡元培才三顾茅庐,把他请到了北大,去当文科学长。
这个“文科学长”,相当于北大整个文科的学科带头人。
陈独秀17岁中秀才,曾反过清,也讨过袁(袁世凯),但他干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还是这两件:
一是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二是建立中国共产党。
这两件事,直接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所以他确实最有资格当此剧的第一主角。
这部剧的第二主角,是李大钊。
在学界有一个词,叫 “南陈北李”。
“陈”自然是指安徽人陈独秀,“李”则是指河北人李大钊。
这两个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更重要的是,1921年,两人还“相约建党”,所以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但这两个人,异中有同,同中又有异,而且是异多于同。
除了满脑子救国救民的念想,陈独秀和李大钊完全是两个路数的人。
陈独秀是个生性激烈的人。
文人的“温柔敦厚”,他一点没学会;文人的耿介,倒一点没少。
比如,他给没有道德底线的政治流氓取了个外号,叫“礼义廉”,别人问他为啥?
他回答:
“礼义廉耻,无耻啊!”
再比如,初见同盟会元老邹永成,对方给他让路,他毫不领情。旁人提醒他:“此人是邹永成将军,你居然不认识?”
陈独秀说:“不认识,我向来对官僚政客不感兴趣。”
当旁人介绍说,邹永成不是一般人,之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时,他深感民主共和将成泡影,于是留下绝命诗一首,后跳入黄浦江自杀,最后幸得渔民救起。
陈独秀却来了一句:
“革命者怎能轻生自杀?
我陈独秀此生绝不会做自绝于革命的蠢事。”
陈独秀就是这么个人,心直口快,经常搞得别人下不了台。
而李大钊,却能让人如沐春风。
口快他的个性,就像他那个土得掉渣的小名——“憨坨”。
外表憨实,信仰坚定如秤砣。虽然家里也没几个钱,却天天救济学生和穷人。
在那个时代,陈独秀和李大钊扮演的是“拯救者”的角色。
不同的是,陈独秀走的是精英路线,而李大钊走的是群众路线。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提出了一句口号——“二十年不谈政治”。
他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国民精神的问题,要想救亡图存,必须先改造国人的思想。
而且他毕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制度、任何学说能够包治百病,包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认为,指望通过废除私有财产来实现人类平等,也是一种空想。
李大钊不一样。
多次深入劳苦大众后,他发现,纯粹的思想革命救不了中国,要想救国救民,就一定要涉及政治,而且至死他都坚信,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
所以张勋复辟后,当陈独秀还在以《新青年》为阵地,进行思想启蒙,李大钊已经冒死站上街头,通过引导舆论来直接干预政治。
李大钊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第一人。
早在1918年,五四运动尚未爆发,他就发表了《庶民的胜利》,高喊“劳工万岁”:
“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都是强盗。”
而陈独秀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放弃“二十年不谈政治”的立场,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呢?
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在五四运动中,32名学生被捕。北大校长蔡元培义愤填膺:“国难当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李大钊随即响应:“那我陪您一起下地狱!”
此时,陈独秀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变坐而议,为起而行”,但他对暴力革命还是持排斥态度:“守常(李大钊)说俄国的革命是庶民的胜利,俄国的庶民用的是暴力,那我们中国的庶民可不可以用民主?”
可以说,陈独秀最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和践行者,和李大钊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两人的结局,依然大相径庭。
1921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后,李大钊积极开展工人运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7年,李大钊被军阀杀害,年仅38岁。
而陈独秀在建党后并不顺利,并且因为理念的差异,他最终被开除党籍。1942年,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友人胡适曾对他有句评语——“终身反对派。”
事实上,陈独秀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李大钊更契合后来的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才是两人根本的分野。
所以“憨砣”先生虽然英年早逝,却能“泽被后世”;而“终身反对派”先生,则“祸及子孙”。
两人虽并称“南陈北李”,其实不仅殊途,而且不同归。
两位革命者,一个悲壮,一个悲情。
03
蔡元培VS辜鸿铭
蔡元培应该算是这部剧的第三主角。
如果说,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那么,蔡元培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守护者。
1916年底,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此时,他已年近五旬,在那一批革新派文人中,算是“大哥”级的人物。
他1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原本走的是中规中矩的明清文人之路,后来却追随孙中山,成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并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当年也正是他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
直至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遂辞职。
就任北大校长后,他立即想到了在上海办《新青年》的陈独秀。
这两人曾一起做过炸药,搞过革命,有着非同一般的革命情谊,而且他极为看中陈独秀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力邀陈独秀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
陈独秀断然拒绝,说他放不下上海的《新青年》。
蔡元培回去想了想,之后又跑去找陈独秀,说可以将《新青年》搬进北大,把北大当成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讲堂。
陈独秀这才欣然去北大赴任。
无论对陈独秀个人,还是对新文化运动而言,这都是个极其重要的决定。
一者,搬到北京这个政治和文化中心,《新青年》才有了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的宏大格局;
二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北大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新青年》的同人编辑,先后被蔡元培请进了北大,后来又在北大孕育出了五四运动;
三者,也正是因为有蔡元培和北大的庇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才得以多次脱险。
而这些,都离不开蔡元培的筹谋和奔走。
蔡元培是个文人,也是个教育家,但在那批知识分子中,他最具政治智慧,也最懂得如何与政府周旋。
1917年,张勋复辟后派兵围攻北大,声称要逮捕李大钊等人。蔡元培大怒:
“现在北大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面前,我们必须把态度给亮明了,我要去辞职!我要去抗议!我要去教育部!”
陈独秀觉得张勋复辟就是场闹剧,大可不必理会。
蔡元培露出狡黠一笑:
“政治它是门大学问,既然辫子军注定昙花一现,那我就要大做文章了,为我们新北大做点贡献,不好吗?”
陈独秀听完,直夸他是狡猾的老兔子。
陈独秀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但政治谋略远不如蔡元培,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当陈独秀、李大钊冲锋在前,而蔡元培是保护在后。
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撇不开蔡元培。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当时陆征祥等中国代表团一致决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但段祺瑞又命令他们签字。
陆征祥自知无颜面对国人,但也无能为力,于是向当时的外交总长汪大燮求救。
此时,汪大燮想到了蔡元培。
蔡元培义不容辞地说:“我乃一介书生,您说,我能做什么?”
汪大燮说:“你能,你背后有北大,北大背后有中国,只要四万万同胞一条心,中国就不会亡!”
之后,蔡元培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商讨,一起策划学生的示威游行,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这场发端于北大的学生运动,最后演变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全国性运动。
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毫无疑问,蔡元培属于革新一派。
但身为北大校长,他并没有打压和排挤异见者。
所以,北大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标杆,但在北大内部,并没有一边倒,而同时存在两大对立的阵营:革新派和守旧派。
革新派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守旧派,则是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式文人。
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十岁求学欧洲,精通9种语言,手握文学、哲学、历史、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翻译了众多中国的经典古籍,曾和泰戈尔共同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交往的也都是托尔斯泰、毛姆、芥川龙之介这样的世界文豪。
因为性格乖张,被称为「清末怪杰」。
蔡元培对他的评价是——“铁杆的保皇派,满嘴的春秋大义”。
而他对蔡元培的评价是——“放眼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另一个就是我辜鸿铭。我这个保皇党只听两个人的使唤,一个是皇上,另一个就是蔡元培先生。”
听听这语气,就知道此人是何等乖张。
当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台上演讲,辜鸿铭就在台下刁难他:“请问陈先生毕业于哪所大学?在哪个专业有所研究?”
陈独秀虽然是新文化的旗手,但并没有什么学术背景,他只能如实回答: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过,但没毕业,也没有专修过哪门学问。
辜鸿铭遂质问:“那你凭什么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
以陈独秀激烈的性格,肯定是要应战的,于是和辜鸿铭约战小操场,后来被蔡元培给拦下了。
胡适去北大赴任,辜鸿铭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在开学典礼上,新入职的胡适上台发表演讲,一开场,他用英语引用了古希腊经典《荷马史诗》中的一句话:
“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
辜鸿铭立马站起来,用希腊语引用了《荷马史诗》中的另一句话完全,不懂希腊语的胡适听得一愣一愣。
辜鸿铭得意地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荷马史诗》。
胡博士不懂希腊语,用英语朗读希腊的古诗,情有可原,但是,朗读希腊的古诗,一定要用英国伦敦绅士纯正的英语,你的发音太不地道了,完全是下等人的发音。”
然后他用纯正的英式英语重读了一遍“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
不过胡适毕竟是胡适,他虽然博士文凭还没到手,学术功底也和辜鸿铭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脑子很好使。
他不失风度地说,他引用这句话,不在乎他是伦敦腔,还是下等人的发音,他在乎的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
辜先生,这句话也是我想对您说的。
这句话也是我想对一个旧中国,一个旧文化的宣言。”
在北大内部,这样的交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没有蔡元培,早就糊成一锅粥了。
蔡元培一方面支持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他又始终坚持,大学是搞学术的,而不是搞政治的地方。
所以当辜鸿铭因参与张勋复辟,被学生要求逐出北大。蔡元培却设法保护这个大儒:
“有证据吗?
难道因为守着传统思想,
就不能有一个容身之地?”
辜鸿铭得知后,对蔡元培感激涕零:“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我辜鸿铭拳拳爱国之心,东西南北,只有你蔡公知我也。”
辜鸿铭虽然是个复古派,是个保皇党,始终留着个长辫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爱国。
只不过,他不认为剪个辫子,赶跑皇帝,就能改变中国,用他的话说:
“辫子是我们中华文化一条斩不断的根。不管你们承不承认,只要你们是中国人,就要依附于这根辫子,只不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辜鸿铭虽然是个顽固的保皇派,却从不失文人气节。
和流氓政治家比起来,他是“保皇派中的清流”。
蔡元培和辜鸿铭,他们算得上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敌”,却惺惺相惜。
他们一个从古典走向现代,一个从现代走向古典;一个装作很清醒,一个干脆坦坦荡荡地糊里糊涂。
两人也是殊途,且不同归。
04
鲁迅VS胡适
殊途且不同归的,还有鲁迅和胡适。
为什么要把这两人放一块讲呢?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同一种气质:疏离感。
他们对时代,对人性,是迟疑的,所以没有李大钊式的“纯粹和激情”。
他们绝不会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鲁迅是怕当他“引刀成一快”,吃瓜群众却在一旁叫好:
“哎呀,这刀法远不如大清啊!”
“是啊,这刀啊,也不如戊戌年间的刀快了。”
“那是没喷酒,黄酒配钢刀,砍头如切糕啊!”
胡适则是觉得,与其“高谈主义”,不如“研究问题”。
既然没有对“主义”的 信仰,哪来“引刀成一快”的决绝?
所以,五四运动中,当蔡元培、李大钊等人聚在一起慷慨陈词:“国难当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此时,鲁迅和胡适一般是不说话的。
难道“纯粹”且充满“革命激情”的李大钊,就没有过迟疑?
当然也是有过的。
比如当他说这话的时候:“这还是我们值得为其奋斗的民国吗?这还是徐锡麟、秋瑾这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共和吗?你不觉得这个国家很荒唐吗?”
但这种迟疑很快就会被他自己消化掉,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纯粹与激情”:
“如果一个国家,强权压倒了公理,如果一个国家涉及到核心利益,而人民的意愿不能表达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公民,就可以行使民主的权利。
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话听得人落泪,但鲁迅和胡适绝不会说。
李大钊是绝顶赤诚。而鲁迅和胡适是绝顶聪明,总是带着质疑和迟疑。
比如说鲁迅吧。
钱玄同曾向他约稿,希望他多参与新文化运动。
鲁迅却表示,他现在只干三件事,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总之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铁窗理论”:
“假如有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里边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那几个较为清醒的少数者,他们要承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以为你对得起他们吗?”
意思是,他觉得搞思想启蒙,没意义。
实际上,自始至终,他对社会改良和革命都持悲观态度。
鲁迅看人的眼光,也很毒。
对于陈独秀和胡适,他是这么评价的: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陈独秀是外面竖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胡适是紧紧关着门,门上写着‘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可能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正因为犀利深邃,所以他给人一副横眉冷对的样子。
胡适和鲁迅不一样。
胡适也绝顶聪明,但他永远笑眯着眼,看起来似乎敦厚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杀伤力。
一次,胡适就白话文运动和守旧派的国学大师黄侃论战。
胡适说,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形象生动活泼。黄侃却说,文言文比白话文精炼,发电报更省钱,黄侃还举了个例子:
“就比如,你妻子死了,你朋友给你发电报,用白话文说是‘你妻子死了,请赶快回来’。但用文言文只需四个字——‘妻死速归’。”
大家都替胡适捏了一把汗,觉得这回胡适是输定了。不料,胡适却笑眯眯地说:
“那是黄侃先生还不大会使用白话文。
前段时间,我朋友给我发电报,推荐我一个职位,我拒绝了,请问黄侃先生,如果用文言文,这份拒绝的电报该怎么写?”
黄侃回答了12个字: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结果胡适用白话文却只说了五个字:
“干不了,谢谢。”
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鲁迅、胡适二人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还体现在对政治的态度上。
胡适一直反对《新青年》评论时事,因为他觉得政治是权术,是交易,是一种肮脏的游戏,而《新青年》应该是个严肃而纯粹的学术刊物。
当李大钊在《新青年》上为工人做了一期专刊,他质问李大钊:
“堂堂《新青年》,为不识字的工人做了一期专刊;堂堂《新青年》,里面讲的竟然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堂堂《新青年》,还讲不讲学术品位了?”
三句“堂堂《新青年》……”,足以表明胡适对政治的态度。
鲁迅自然也是厌恶政治的,但他的厌恶带着泥土味儿。而胡适的厌恶,带着贵族范儿和精英范儿。
所以鲁迅的笔下是阿Q,是孔乙己,是祥林嫂,是闰土……
而胡适的笔下,是“两只黄蝴蝶”。
鲁迅和胡适,一个于1936年病逝,一个于1949年远走美国;一个死后成了“民族脊梁”,一个活成了争议人物。
又是殊途,且不同归的两个人。
05
写在最后
“殊途不同归”,应该是《觉醒年代》这部剧的一个题眼。
在一个混乱失序的年代,有人坚信不破则不立;有人不让破,也不让立;有人破了不知道该怎么立,立了又不知道该怎么破;有人破了立,立了破,破了继续立……
破不破?怎么破?又怎么立?
这些都是问题,随时会产生分歧。
到底谁对谁错?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百年,但大家还在争论不休。
在春秋战国那次千年之未遇大变革中,儒、墨、法、道各家一起探索了四五百年,后来商鞅在秦国搞变法,但他死后一百年,秦还没有统一六国。又过了一百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才从根子上灭了“六国”,商鞅的“法治”精神,也得以延绵数千年。
但关于儒墨法道,关于商鞅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何况是区区一百年前的是是非非?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曾提出“吃人”的概念,专门研究鲁迅的北大学者钱理群,则继续说,还有一种吃人,叫“杀反革命”。
但谁才是“反革命”呢?
非革命的人认为,那些搞革命的就是反革命;在革命者的眼里,那些不革命的就是反革命。
所以“杀反革命”这一行为很可怕,因为谁才是“反革命”,都是自己定的,说不定庵里的尼姑因为不让阿Q摸她的脸蛋,阿Q也会说庵里的尼姑是“反革命”。
当时的很多文人对“革命”都异常清醒。
比如蔡元培和鲁迅。
蔡元培曾两次引用同一个典故,一次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次出现在1926年写给胡适的一首诗中——
“杀君马者,道旁儿也。”
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那些在路旁给你鼓掌叫好的人。
而鲁迅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所以他才提醒我们:
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
而是教人活的。
明星的私生活该不该被大众高调议论?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明星的私生活不应该被大众高调议论,不管是我们,还是他们自己都应该让我们离他们的作品近一些,离他们的私生活远一些,可惜普罗大众的窥私欲总是十分旺盛,明星们也总是为了人设的塑造,大方而主动的放出私生活情况给我们。
另外,明星的私生活总是被高调议论的原因如下。
这些都让明星这个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被广而告之,让大众觉得自己离明星近了一步,满足粉丝的占有欲,大众的好奇心。往往能吸引大家高调议论的信息还都是明星们的情感生活,因为这些信息瓜足够大,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不会过于关注明星私生活,因为没有意义的,可现在每天都有明星各种的私生活八卦消息,不想看都不行,明星的私生活仿佛显得真的很有趣,你知道、我知道,你说说、我说说,不就变成被高调议论了吗?这要怎么办?
即使是这样,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想成为明星,因为赚钱快,拥有的喜爱多。实际上,明星属于“公众人物”,因此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明星的私生活是指除工作以外涉及的个人行为,没有义务公开的私人活动。某些私人信息是应该受到法律道德的保护,但如吸毒逃税出轨等会带来一定不良后果的问题应当公开制裁。明星的职责是给大众带来好的作品,在公开场合起到正面作用。但对不符合大众对其的期望,而对其私生活的过度苛责是不合理的。很多讨论声是带有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其实会导致明星社会性死亡。例如,白百合被曝光包养泰国男模后,网民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分青红皂白对其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至使她失去了许多代言和影视预约,即使在后来发现是陈羽凡吸毒在先,且已经离婚,可造成的后果已经无法挽回。
网络舆论具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很多时候不要急于去参与那些众多的所谓爆料,如果你喜欢他就坚持喜欢就好了,如果他伤害到你的切身利益,危害国家、社会那就另当别论,要明白不是他们混乱,只不过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而被广大关注。不喜欢时,就不喜欢就好,时间值得喜欢的人那么多,你也可以让自己喜欢随心自由。
建国后有谁是年事家
新中国享有“军事家”称号的只有36人,36位军事家排名
红尘烟雨情
2020-5-16 19:12 · 康平县海河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在众多将领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只有36人,可谓凤毛麟角。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毛泽东
1、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周恩来
2、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朱德
3、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邓小平
4、 邓小平(1904—1997年),四川广安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彭德怀
5、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坦荡的革命胸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极其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之本色,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尊敬、爱戴和怀念。
刘伯承
6、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今重庆市开州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刘伯承同志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兢兢业业,奋进不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历史功绩和优秀品德将永远彪炳史册。
贺龙
7 、贺龙(1896—196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陈毅
8、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文革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罗荣桓
9、 罗荣桓(1902—1963) 原名慎镇,字雅怀,湖南省衡山县人,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
徐向前
10、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聂荣臻
11、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叶剑英
12、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叶挺
13 、叶挺(1896—1946),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区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杨尚昆
14、 杨尚昆(1907—1998),重庆潼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早年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各个时期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先念
15、 李先念(1909—1992),湖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毕生奋斗,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粟裕
16、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等职,指挥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以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徐海东
17、 徐海东(1900—1970),原名元清,湖北黄陂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黄麻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成功保卫了陕北根据地。中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70年于河南郑州逝世。
黄克诚
18、 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大将军衔。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陈赓
19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是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谭政
20、 谭政(1906—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他是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早年参加秋收起义。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后被诬陷、监禁,文化大革命后担任中央军委顾问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于北京逝世。
萧劲光
21、 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以他为题材的电视剧有《肖劲光大将[2]》。
张云逸
22、 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张云逸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人民,爱护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正如毛泽东所称赞的:“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海南省文昌市有张云逸纪念馆。
罗瑞卿
23、 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入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石家庄、太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王树声
24、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多个地方军区司令员。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许光达
25、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于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许继慎
26、 许继慎(1901—1931年),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军事家。先后参加黄埔军校两次东征,并历任工农红军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和团参谋长,在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红11师长时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取得双桥镇大捷等一系列胜利。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蔡申熙
27、 蔡申熙(1906—1932),湖南醴陵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蔡申熙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
段德昌
28、 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号魂,湖南南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在部队中宣传革命思想,期间介绍彭德怀入党。随后参加北伐战争。1952年,毛泽东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1994年,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曾中生
29、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湖南资兴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参加讨蒋斗争。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1930年9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1932年,由于张国焘作战指挥方针的错误,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曾中生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1933年9月,被张国焘逮捕。1935年8月中旬,张国焘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卓克基。时年35岁。1945年,党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
左权
30、 左权(1905—— 1942),字孳麟,号叔仁,曾用名左纪权,湖南醴陵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他协助指挥八路军,粉碎日伪军“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彭雪枫
31、 彭雪枫(1907—1944),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41年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为了纪念和歌颂彭雪枫,在河南省南阳镇平县城北隅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
罗炳辉
32、 罗炳辉(1897—1946),1897年12月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总司令朱德为他题词: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黄公略
33、 黄公略(1898—1931),湖南省湘乡人,红军将领、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秋,黄公略与李灿、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任连长。1926年7月,因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黄公略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第30团少校团副。1927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1928年7月,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930年7月,毛泽东率领红4军、红12军同红3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黄公略所部直接接受中央指挥。1931年,蒋介石亲自督阵,带领3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黄公略在此役中不幸牺牲。
方志敏
34、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2009年9月10日,方志敏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志丹
35、 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子丹、志丹,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林彪
36、 林彪(1907—1971),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革”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开国中将、1988年上将、国防部长秦基伟(1914—1997)的悼词中也被称为“军事家”。
悼词中称为军事家的还有几位“无衔将军”:邵式平、何长工、伍修权、耿飚。这4人按战争时期的资历,1955年可评为上将。但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就离开军队,到中央或地方工作,而没有参加评衔。何长工、伍修权、耿飚后来回到军队,正处于两次军衔制之间,因此被称为“无衔将军”。
我军高级将领的悼词是经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定的,是盖棺论定性的权威评价。因此,从这种角度看,中国当代军事家的范围不仅限于36人。
有哪些宁波籍比较著名的美术家
你好,
宁波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姓名 出生年月 籍贯 特长 工作单位
1、 毛文彪 (1950.9-) 奉化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
2、 毛国富 (1937.5-) 宁波 宁波市展览馆
3、 毛树卫 (1954.8-) 宁波 水彩 上海长江机械包装厂
4、 王永杨 (1934.7-) 鄞州区 天津群艺馆
5、 王白水 (1922.9-) 鄞州区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
6、 王伟戎 (1934.2-) 鄞州区 年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 王晓明 (1945.10-) 宁波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
8、 王莉莎 (1934.10-) 镇海 广美版画系
9、 王棘旋 (1952.11-) 宁波 遵义日报社美术编辑
10、 王靖宪 (1928.11-) 宁海 理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11、 贝戎民 (1946-) 宁波 苏州工艺美校讲师
12、 史一 (1939.12-) 鄞州区 版画 云南艺术学校教授(鲁迅奖,建党70铜奖,八届美展优,十三届金奖,十四届铜奖)
13、 史济鸿 (1953.2-) 宁波 版画 中央美院
14、 叶春旸 (1932.5-) 余姚 工人日报主任编辑
15、 石奇人 (1946.12-) 鄞州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6、 任丽君 (1947.5-) 鄞州区 上海油雕院
17、 华三川 (1930.6-) 镇海 上海少儿出版社
18、 华其敏 (1953.8-) 镇海 中央美院
19、 孙浩 (1948.4-) 宁波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20、 孙忠祥 (1933.10-) 宁波 湖南省城雕办主任
21、 孙宁 (1957.12-) 宁波 水彩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22、 孙绍波 (1962.5-) 镇海 上海新民晚报《漫画世界》主编 23、 朱成梁 (1948.1-) 鄞州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4、 朱国荣 (1947.12-) 鄞州区 上海美协副主席
25、 朱根华 (1932.2-) 镇海 《人民日报》国际部
26、 朱维民 (1940.9-) 慈溪 中国美院
27、 朱新龙 (1952-) 镇海 安徽梅山书画院
28、 江碧波 (1939.3-)(女) 宁波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29、 严文俊 (1938.9-) 镇海 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
30、 严泰永 (1943.9-) 宁波 上海园林工程公司雕塑
31、 何永坤 (1953.1-) 鄞州区 版画(入选六、八届美展)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32、 何永明 (1948.7-) 宁波 云南锡业公司工会宣传干事
33、 何立宏 (1955.10-) 余姚 宁夏银川市卫生防疫站美术师(入选八、十、十四届版展,十届铜奖)
34、 余自墅 (1920.12-) 慈溪 版画前辈 上海书画出版社
35、 余积勇 (1956.1-) 慈溪 雕塑 上海油雕院
36、 吴永良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37、 应洪声 (1941.3-) 宁海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38、 张为之 (1943.5-) 宁波 中央美院附中校长
39、 张云骋 (1924.10-) 宁波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
40、 张令淘 (1903.12已故) 宁波 上海文史馆馆员
41、 张汝为 (1944.1-) 镇海 天津画院专业画家
42、 张和荣 (1932.9已故) 鄞州区 山东纺织工学院教师
43、 张国林 (1951.1-) 宁波 版画 合肥群艺馆馆员
44、 张英洪 (1931.5-) 宁波 水彩 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教授
45、 张顺川 (1952.9-) 鄞州区 宁波城展雕塑装潢有限公司经理
46、 张雪父 (1911.6-1987.10) 镇海 上海大学美院教授
47、 张奠宇 (1928.11-) 奉化 版画 中国美院教授
48、 忻礼良 (1913.8已故) 鄞州区 年画 上海美术出版社
49、 李磊 (1965.10-) 宁波 上海文化局群文馆处长
50、 李小明 (1951.3-) 镇海 版画 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云美副主席
51、 李仁才 (1935.12-) 鄞州区 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部主任
52、 李全华 (1951.11-) 镇海 七届美展 浙江幼儿师范高级讲师
53、 李含美 (1939.11-)(女) 镇海 雕塑 上海油雕院
54、 李国靖 (1932.10-)(女) 宁波 《人民文学》副编审
55、 李松石 (1923.2-) 镇海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
56、 李明媚 (1936.8-) 宁波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57、 杨宏昌 (1947.2-) 宁波 连环画,七届铜奖 上海燎原电影院美工
58、 杨顺泰 (1947.7-) 宁波 油画(水彩 上海画报出版社副编审
59、 汪日章 (1905-1992.12) 奉化 浙江美院艺术咨询委主任,原国立艺专校长
60、 沈尧定 (1941.2-) 镇海 舞美,油画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教授
61、 沈行工 (1943.8-) 宁波 油画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62、 沈松德 (1955.1-) 宁波 国画 湖北群艺馆美术部副研
63、 沈家琳 (1931.10-) 宁波 年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64、 沈蓉男 (1948.11-) 宁波 版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65、 邱绶臣 (1929.2-2002.4) 鄞州区 国画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66、 绍克萍 (1916.5-) 镇海 版画 上海美术馆
67、 邵洛羊 (1917.2-) 宁波 上海交通学教授
68、 邵黎阳 (1942.5-) 镇海 版画,油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主任
69、 陆一飞 (1931.2-) 余姚 国画 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70、 陆汝浩 (1943.11-) 宁波 《上海少年报》童话报美编
71、 陆静波 (1954.11-) 余姚 安徽六安市文化馆
72、 陈川 (1943.12-) 宁波 十届版展铜奖 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
73、 陈辅 (1930.2-) 宁波 青岛文联一级美术师
74、 陈之佛 (1886.8-1962.1) 慈溪 南艺副院长
75、 陈永乐 (1944.3-) 奉化 版,国,六、七届美展铜奖 云南美协副主席
76、 陈创洛 (1928.12-) 镇海 油画 上海油雕院
77、 陈聿强 (1938.1-) 镇海 版画 中国美院教授
78、 陈秀莪 (1928.7-)(女) 奉化 水彩 广州美院教育系教授
79、 陈国强 (1942-) 鄞州区 连环画,插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80、 陈承豹 (1945.9-) 宁海 宁波美协副主席
81、 陈修范 (1934.7-)(女) 慈溪 江苏美术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82、 陈秋草 (1906.2-1988.5) 宁波 上海美术馆馆长
83、 陈望秋 (1933.6-)(女) 鄞州区 江苏美术出版社副主编
84、 陈惠冠 (1935.5-) 余姚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副社长
85、 周天初 (1894-已故) 奉化 国立杭州艺专国立英士大学副教授
86、 周建明 (1951.6-) 宁波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美编
87、 周昌源 (1933-) 宁波 宣传画 重庆南桐矿区万盛文化馆副研
88、 周鸣祥 (1948.4-) 宁波 油画 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89、 周美娟 (1940.2-)(女) 鄞州区 动画,漫画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教师
90、 周爱珍 (1939.1-)(女) 慈溪 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91、 林绍灵 (1957.3-) 宁波 宁波美协副主席
92、 范元和 (1934.12-) 慈溪 版画 北京某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93、 范汉成 (1954.1-) 鄞州区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
94、 郑力 (1964.10-) 镇海 国画 中国美院教授
95、 郑方伟 (1945.8-1999.6) 宁海 油画,水彩 福建省计生宣教中心主任
96、 郑叔方 (1941.3-) 宁波 版画,国画 北京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97、 郑家声 (1933.12-) 宁波 连环画,国画 上海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98、 郑霞秋 (1933.10-)(女) 镇海 国画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99、 金浪 ((1915.8-1999) 镇海 国画 浙江美院教授
100、 金铭 (1931.2-) 镇海 水彩,年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干部
101、 金立德 (1931.10-) 镇海 水彩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102、 俞启慧 (1934.11-) 镇海 版画 中国美院教授
103、 愈志达 (1949.7-) 宁波 漫画 浙江省电影学校校长
104、 愈沙丁 (1923.6-1966) 宁波 版画 天津美术出版社编辑
、 姚远 (1952.10-) 宁波 油画 北京画院高级美术师
106、 姚永康 (1942.11-) 宁波 雕塑,陶艺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107、 姚永德 (1953-) 宁波 南昌市园林开发公司
108、 姚有多 (1937.10-2001.1) 宁波 国画 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
109、 姜梁 (1932.8-)(女) 宁波 书籍装帧 商务印书馆主任编审
110、 娄溥义 (1932.10-) 余姚 油画 甘肃省美协副主席
111、 施于人 (1928.2-1986) 余姚 陶艺 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
112、 施选青 (1948.1-(1923.6-)(女) 鄞州区 美评 上海美协理论室主编美术馆顾问
113、 洪荒 (1923.6-) 慈溪 漫画,国画 上海比乐中学美术教师
114、 胡申得 (1932.12-) 宁波 版画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115、 胡振宇 (1939.10-) 宁波 油画 中国美院教教授
116、 费声福 (1927.3-) 慈溪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编审
117、 贺友直 (1922.11-) 镇海 连环画 上海美协副主席
118、 钟健 (1957.3-) 宁波 油画 湖北美协,现旅居美国
119、 夏亚一 (1921.1-) 象山 舞服 中国歌舞团一级舞美师
120、 徐飞鸿 (1918.5-已故) 鄞州区 年画,剪纸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主任
121、 徐启中 (1939.7-) 余姚 国画 舟山市群艺馆
122、 徐英培 (1941.2-) 宁波 版画 浙江美术学院师范系
123、 徐英槐 (1937.11-) 鄞州区 国画 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
124、 徐逸涛 (1960.4-) 宁波 上海纸盒印刷厂美术设计师
125、 徐韵新 (1949.9-) 宁波 雕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126、 桑麟康 (1957.6-) 鄞州区 国画,连环画 上海市农垦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天山商场美工
127、 钱美华 (1927.5-)(女) 宁海 北京珐琅厂科技研究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
128、 顾生岳 (1927-) 镇海 速写,国画 中国美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
129、 曹开翔 (1943.3-) 鄞州区 漫画 天津感光胶片厂工会干部
130、 盛元龙 (1949.1-) 鄞州区 舞美,国画 鄞州区越剧团二级美术师
131、 章育青 (1909.11-1993.10) 慈溪 年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
132、 章德甫 (1932.8-) 宁波 油画,水彩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副教授
133、 黄里 (1941.5-) 余姚 油画 邮电部邮票发行总局邮票设计师
134、 黄全昌 (1937.12-) 镇海 连环画,插画 上海人民出版社创作员
135、 黄英浩 (1949.9-) 镇海 油画,连环画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美编
136、 童介眉 (1940.2-) 宁波 连环画,国画 中国美术出版社编审《连环画报》主编
137、 童中焘 (1939.1-) 鄞州区 国画 中国美院教授
138、 董钢 (1928.4-) 鄞州区 油画 西安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139、 蒋铁峰 (1938.9-) 宁波 版画,国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上一篇:商情杂志社电话
下一篇:教研论文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