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中国人
自然杂志中国人
北京时间6月21日,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的新闻特写栏目专门介绍了十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这十位科学家由《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选出,他们在神经科学、空间科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份名单中包括4位女科学家,她们是率先在小麦和大米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中科院遗传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观察到蛋白质在原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基础神经生物学和大脑健康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用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付巧梅。此外,这十位科学家还包括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现场海试副总指挥崔维成、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秦为稼、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以及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自然》此次聚焦中国科学家,与近年来中国科研在世界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密不可分。《自然》的特写编辑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凯(Richard Monastersky)认为,这十位科学家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对于创新的承诺,其强劲的推动力迟早会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者。
中国有多少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
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
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
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
(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
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
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
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
入围。
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
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
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
(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
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
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
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
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
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
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
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
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
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
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
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
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
发一篇《科学》
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
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
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
《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
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
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
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
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
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
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九三学社社员谁入选自然2017年十大科学人物
潘建伟
伦敦时间18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与其他9人因为在各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入选2017年《自然》杂志十大科学人物。
在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内,潘建伟院士在了解科研情况(4月20日摄)。新华社发(张大岗 摄)
《自然》杂志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
在这份榜单上,
“入选人士都是过去一年里在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或者说具重要性的人物。”
曹原为什么才21岁就可以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
据澎湃新闻12月19日报道,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在北京时间12月19日零时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神童”曹原,以及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名列其中。
22岁的天才少年曹原出现在榜单的第一位。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这一发现轰动国际学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新领域。如今,正有无数学者试图重复、拓展他的研究。
在相关的特写文章中,曹原称自己“并不特别”,大学还是读满了4年,只是跳过了中学阶段的一些“无聊东西”。他在麻省理工的导师评价道,曹原的实验技巧在研究中至关重要。曹原在内心深处是个“修补匠”,喜欢把东西拆开重装,办公室里堆满了计算机和自制望远镜的零件,乱糟糟的。
虽然每年《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图片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10”,但具体样式和底纹都会融入当年的科技热点进行设计。比如,2016年的封面图片形如涟漪,暗示当年最大的科学成果引力波的发现。被外界评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7年的封面图片则融入了计算机代码的元素。
今年的封面图片明显指向曹原的成果。数字“10”中的“0”被处理成一个正六边形,宛如构成石墨烯的碳环结构。再仔细看,整个数字“10”由2层蜂窝状的小小正六边形填涂而成,分别为红色和蓝色,两层之间有微小的夹角,使得图像出现了重影。这点出了赋予石墨烯超导能力的“魔角”。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选取当年对科学界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物,并不一定是正面形象。2017年的榜单中就出现了一名“反派”—— 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环保署署长斯科特·普鲁特(Scott Pruitt)。这名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入职后瓦解了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环保遗产。今年榜单中的“反派”则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主角、南科大副教授贺建奎担任。
贺建奎在11月宣布两名经CRISPR编辑基因的双胞胎女婴降生,尽管现代辅助生育技术足以患有艾滋病的父亲生出健康的孩子,贺建奎依然决意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试图达到免疫艾滋病的目的。外界普遍担忧,两个孩子的一生将被未知的健康风险笼罩。打开基因编辑伦理的“潘多拉魔盒”更令国际科学界物议沸腾。
上一篇:选煤技术编辑部
下一篇:科技管理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