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群众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15:23

关于群众的论文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本节应该了解存在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具体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0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论文3篇精选 详细�0�3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论文3 篇精选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和考验。准确把握党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是自觉坚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 党的群众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党要通过深入细致、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准确地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密切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始终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正是这一优良传统,才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 训过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的考验非常严峻,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存在。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所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漠。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滞后,正确处理群众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本领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形势,我们只有立足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加强群众工作,才能始终代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保持先进性,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 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离开了这个核心,就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坚持这个核心,就能够使党赢得群众的支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较为集中和凸现的时期。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而利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这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所在。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民众的血肉联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要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每一步、施政的每一策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我们的力量之源,筑牢我们的执政之基。 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 群众立场是反映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始终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社会条件下人民利益的实现。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要因素来看,依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解决矛盾、做好工作的根本之道。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第二,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情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寻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三,某些人民内部矛盾是由城 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带来和加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是正确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开展工作并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不断提升素质的群众面前做好群众工作,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确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并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作发现事物内在问题和规律的过程;当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作不断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其次,要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主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主动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要运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注意在把握全局的过程中克服对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第四,要运用说服、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通 过自觉运用此方法,要善于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善于在联系群众、为民谋利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在为服务群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第五,要运用总结经验、吸收借鉴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努力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并在解决新问题中实现新的探索、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群众工作五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也是各级党委、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自觉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想不想”的问题 想不想做群众工作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和官德人品。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有的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像鸭子浮在水面游,对群众没有感情,哪怕给群众送去钱物,群众也不会满意。增强群众感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如果对人民无所挂念,奢谈做群众工作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纸上谈兵、无的放矢。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做好群众 工作作为一种修养来加强,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种作风来锤炼。要时刻把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视人民的事业重如山,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要带着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干事业,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期望挂在心上。 第二,要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愿不愿做群众工作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群众立场。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人民群众要常有敬重之念。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对人民群众要常存畏惧之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因此人民群众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惧之心。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大党老党的执政教训,往往是在取得政权之前不乏奉献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连得紧,在取得政权之后却把人民群众作为统治对象,对人民群众的畏惧之心荡然无存,执政危险由此产生。因此,在人民群众面前,领导干部必须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记根本、忘记初衷、忘记使命。 第三,要解决“敢不敢”的问题 敢不敢做群众工作彰显了领导干部的气节和操守。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要成为群众公认的领头羊和带头人,这种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上级封不出来,权力压不出来,自己喊不出来的,必须以个人良好的操守和形象来形成和造就。 要把人民当主人来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领导干部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资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而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同时,公仆就意味着牺牲、奉献,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毛泽东同志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发扬和保持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要牢记责任,扑下身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业余爱好,保持一身正气,才 能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勇敢地担负起团结带领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任。 第四,要解决“善不善”的问题 善不善做群众工作映衬出领导干部的谋略和智慧。领导干部是管宏观、管方向的,形势越复杂,“罗盘”的引领作用就越突出,任务越艰巨,“战鼓”的激励作用就越重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干正确的事”的硬本领,更要有“正确地干事”的大智慧,遇到问题必须拿得出主意、拿得出好主意、拿得定主意。要尽量把视野拓宽一些,把眼光尽量放长远一些,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在党的群众工作全局中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科学安排工作,合理配置资源,使决策符合人民的愿望。 要主动问政于民。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能否坚持问政于民,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主动问需于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主动问计于民。领导干部要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起来,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第五,要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意志。做群众工作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凝聚着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了解群众疾苦,做到在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热情服务群众,坚决克服官僚作风,切实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使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 要依法维护好群众权益。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检验尺度,努力解决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要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尽早处置矛盾和问题,努力使简单矛盾不演化成复杂矛盾,小问题不延误成大问题。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现场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做好群众工作,是对每一名法官能力的严峻考验。法官在新时期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工作中,法官要随时注意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对人民群众和颜悦色、亲密无间,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做到“三心”,即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探索和建立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对法官来说,对群众的感情,是衡量法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一把标尺。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就越强,就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自觉与群众结合,并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就会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份内事,把为民办事当成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同时,法官与群众建立了感情,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就能体谅,矛盾就容易化解,问题就容易解决。“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法官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利益和命运与老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更好地更有利地维护群众利益。 法官要善于从政治上判断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况下控制局面。要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保障和服务民计民生是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官只有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才会把法官看在眼里。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实际,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百姓身上,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访民情、知民意、解民难、暖民心, 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让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宁稳定的好日子。 在新时期下,法官要牢固树立好群众观点。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形成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的正确司法理念。要把司法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坚持公正廉洁文明规范司法,认真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努力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司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对法官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法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群众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群众文化话动有着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活动的群体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遍及人群的各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首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其次,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发现各个社区的优势,有利于发现社区各类人才的长处,进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健康发展,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之一。我们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会关注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增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有较高艺术天赋的艺术人才,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培养专业人才不应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但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得以扩大影响的基础。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长期忽视了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把群众文化看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群众文化仅仅理解为涂涂画画、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等等,对一般人而言可有可无。其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群众的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知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思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体现。第四,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部门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文化部门应积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完善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创业家杂志知乎

下一篇:生态学杂志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