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四川历史系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2 08:10

四川历史系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由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和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组成。《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学校之一——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本。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的其它信息

出版地:四川省达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4-5248CN: 51-1717/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曾用刊名:师专教育研究(1987-);川东学刊;达县师专学报(-1998);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006)

彭裕商的论著著作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历史学专业师资简介

历史学方向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历史教育四个教研室,现有教师近30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0人。先后有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成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2人被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4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在学院工作,现已退休或调离学院的教师还有罗志田、杨天宏、彭久松、侯德础、张邦炜、黄修明、谢元鲁等学者。  王川,男,1969年生,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四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史;近代康藏史;以陈寅恪、李源澄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许晓光,男,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社科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聘请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陈辉,男,1963年生,重庆垫江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点负责人及专门史(历史教育史方向)硕士点领衔导师。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UFV)教师教育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担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及中西部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成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田利军,男,1964年生,四川新津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川西北民族史。曹成建,男,1969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隗瀛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杨天石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时期政治,社会史。邓前程,男,1965年生,四川平昌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康藏史研究。方燕,女,1969年生,四川岳池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刘复生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秦汉史、宋史。王晓焰,女,1963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的研究,魏华仙,女,1964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李华瑞先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李华瑞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社会经济史,吴达德,男,1952年生,四川自贡人,云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谢本书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自贡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自贡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历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共自贡市委党史办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西南地区政治、社会、军事史、史学理论研究。邓绍辉,男,1956年生,四川乐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夏东元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经济史研究。周小粒,女,1963年生,重庆大足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史、旅游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汪洪亮,男,1976年生,四川峨眉人, 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近代史和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和边疆学术史。黄天华,男,1977年生,四川盐亭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杨天宏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汪朝光老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关注近代政治史、抗日战争史、川康地方史。王化雨,男,1979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邓小南老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潘树林,男,1966年生,四川乐山人,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刘开军,男,1981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瞿林东先生,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明清史。兰建英,女,1964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当代史、国际关系史的教学科研。王雪梅,女,1969年生,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法律史的研究。王孙盈政,女,197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等。张晓川,男,1983年生,上海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章清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晚清史,近代学术思想史,中外交通史。张利娟,女,1976年生,重庆人,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在读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文化史、历史实践教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吕丹,男,1963年生,四川岳池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张松韬,男,1979年生,山东烟台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英国近代早期、欧洲中世纪史。陈向阳,男,1982年生,四川武胜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曾为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习国际关系、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李峻杰,男,1986年生,四川乐山人,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纪宗安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学术史和中国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张兰星,男,1980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张箭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冯玮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日本史、东西交通交流和比较。何文华,女,1985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川大的历史系有哪些专业?每个专业四川的考生多少分?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 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文科 历史学基地班,最高分632 ,最低分619 考古学,最高分602,最低分599 2007年四川文科 历史学基地班,最高分599 ,最低分583 考古学,最高分585,最低分582 2006年四川文科

上一篇:sci英文杂志

下一篇:压缩机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