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薇薇心理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3-12-06 22:46

薇薇心理杂志社

薇薇是中国内地出的一本自称是VIVI的杂志,和COCO一个出版社,与日本的那个VIVI没有关系~昕薇是日杂VIVI的中文版~
就是这样...

女孩子都喜欢看些什么杂志呢?

●《ELLE-世界时装之苑》

这是本人在小的时候最早接触到的在内地发行的时装杂志之一。这本杂志是由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法国桦榭菲力柏契(Hachette Filipacchi)出版社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合作出版的,它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对外进行版权合作的杂志,可谓“老资格”了。

大家都知道《世界服装之苑》的外文名是《ELLE》,“ELLE”在法文里是“她”的意思,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时尚杂志。在台湾,Hachette Filipacchi还出版了《ELLEgirl》(艾阁儿)杂志。

●《HOW.好》

这也是本人小时候较早接触的时尚杂志之一。这本杂志是由中国上海文化出版社主办,由好.HOW杂志社(杂志社的名字以中文‘好’打头)出版,于1994年创刊。

这本杂志中的《Street Fashion》(街头流行随拍),是本人从小就非常喜欢并且加以收集(小时候会把它cut下来,呵呵~)的一个专栏。虽然在当时,“街头随拍”早已风靡日本,但是对于中国内地的读者却是鲜见。记得小时候,杂志中只有“东京街头流行”,而现在,杂志中还附有“纽约街头流行”、“巴黎街头流行”等等。要知道,“东京街头流行”是这本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独家栏目,是该杂志社最引以为自豪的栏目之一,当然也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

这本杂志以日本风貌为特色,这一点从每期封面的Model就能看出来。BTW,下面要介绍的《瑞丽》杂志的名Model桥本丽香,也曾是《HOW.好》的封面人物呢。

《HOW.好》并不是一本仅仅专门介绍服饰和美容的杂志,其内容还涉及到家居、旅游、美食等多个方面。

●《瑞丽》系列

《瑞丽》系列中的《服饰美容》、《伊人风尚》、《可爱先锋》这三本杂志,恐怕是在目前内地喜欢追求服饰美容时尚的年轻女性中知名度最高的了,尤其是《服饰美容》,其著名Model桥本丽香的绰约风姿可谓是深入人心。

虽然这三本中文杂志都是由日本《主妇之友》(Shufunotomo)出版社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合作的,但是它们的由来各不相同。《服饰美容》对应的日本原版杂志是《Ray》(‘瑞丽’则作‘Ray-li’);《伊人风尚》则对应的则是《ef》(所以起名‘伊...风...’);《可爱先锋》则是《Cawaii!》(请注意〈可爱先锋〉封面标题上的‘可’字和日本杂志〈Cawaii!〉封面标题上的‘C’字,都是的拟人化美术字,且风格一致)。

中文杂志《服饰美容》创刊于1995年9月,1996年时为季刊,1999年改为隔月刊,2001年终于更新为月刊,这本杂志的不断壮实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这里再补充说一点吧,据2002年的统计,《服饰美容》在中国内地发行量已达40万册,超过了《Ray》在日本32万册的发行量。难怪桥本丽香来访中国时,表示她很惊讶,居然在中国有这么多她的拥趸,超出她的意料。

《伊人风尚》于2000年4月以隔月刊形式创刊,2002年改为月刊。日本原版《ef》杂志过刊,以前可以在南京的湖南路东口的江苏省外文书店中专门出售海外书刊的部门(要上楼)购买到,但是现在那里正在Rebuilding,没“楼”了。

《可爱先锋》以季刊形式创刊于1999年,2000年改为隔月刊,2002年改为月刊。而中文杂志《可爱先锋》在Model选用方面与中文杂志《服饰美容》与《伊人风尚》迥然不同,后两者主要是直接引用日本原版杂志中的日本Model,中国内地的Model只是相当少量。而《瑞可》杂志中大量起用中国内地的少女Model,有时也会登出韩国少女,但《Cawaii!》中日本卡哇伊少女在《瑞可》中则真是身影难觅,如果你要看日本卡哇伊少女,请关注下面要介绍的《昕薇 ViVi》吧!

《瑞丽》系列,还有《家居设计》(有时简称《瑞丽家居》)和《都市主妇》两本杂志。

《瑞丽家居》创刊于2001年,号称“是中国第一本设计生活的实用时尚型家居杂志”,其特色在于,鲜明的女性化色彩,并且强调家居设计的实用性,不愧秉承《主妇之友》出版社之风格。

这些杂志的全面推出与更新,终于可以让《瑞丽》系列杂志进一步践行其“设计美丽,设计生活”的宗旨,以及“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个阶段”的理念了。

●《昕薇 ViVi》和《秀 With》

这两本杂志都是来自日本大名鼎鼎的讲谈社(Kodansha)。

讲谈社的《ViVi》、《With》、《Style》、《VoCE》、《FRaU》、《MINE》、《Grazia》等众多知名女性杂志,而其中《ViVi》和《With》,是最“火”的。作为日本传媒的“头龙老大”,讲谈社可谓实至名归。

讲谈社与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01年1月推出《ViVi》的中国内地版:《昕薇 ViVi》,最先是双月刊,发行数量为3万册。后来改为目前的月刊。

虽然目前在中国内地,《昕薇 ViVi》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要逊于《瑞丽》系列一筹,但是要知道,《昕薇 ViVi》对应的日本原版杂志《ViVi》在日本的青春流行资讯刊物排行榜之中,无疑是独占鳌头,最具人气。说得稍微严重一点:《Ray》、《ef》、《Cawaii!》还很难对《ViVi》构成竞争威胁。(其实,从某种角度上准确地来说,只有《Cawaii!》和《ViVi》算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杂志,而《Ray》、《ef》的受众类型,与前两者的相比,是不同的。)由在亚洲地区的不同语言版本组成的《ViVi》杂志整体,号称“亚洲最流行的时尚刊物”!

按《ViVi》的话来说,“V”代表了一类追求个性自我、时尚前卫、活出自身“胜利(VICTORY)”生活精神的人群,也就是《ViVi》所倡导的“‘V’类人”的概念。《ViVi》在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最热烈的拥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在于,《ViVi》具有非常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尤其对年轻人来说难以抗拒的精神感召力,而并非是它外观上的绚丽。《ViVi》对年轻人的生活指导是非常积极和具体的,并且有着“享受今天、自在今天、活在今天、美在今天”的口号。——这和目前内地有些年轻人一味追求外观上的“扮靓”“玩酷”,断章取义地理解“时尚”从而片面地“哈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恕我直言。

注:中国内地还有一本叫《VIVI》的杂志,全名是《VIVI少女服饰》,也称《薇薇》,自1999年起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主办,广西少女服饰杂志社编辑出版,该社还有一本杂志叫《COCO少女服饰》,这两本杂志均是台湾知名的时尚杂志《薇薇》和《COCO darb哈衣族》的中文简体版。

讲谈社于1981年8月创立《With》杂志,历经二十余载,《With》现在已经成为最受日本青年女性欢迎的时尚杂志,也是在亚洲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时尚杂志。 1995年,《With》杂志韩国版创刊后,很快成为韩国影响最大的女性时尚杂志,其广告收入远远超过了日本。在《With》杂志诞生21年后的2002年,讲谈社和中国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在上海签约,于当年年底推出《With》杂志的中国内地版:《秀 With》。

在日本,《With》的主要受众是青年白领和自由职业者,60%左右的读者年龄在22到35岁之间,目前的月平均发行量是75万册,读者总数是167万人(《秀 With》在中国内地的数字分别是32万册和79万人)。

●《今日风采 Oggi》

《今日风采 Oggi》(简称《今日风采》)是日本小学馆(Shogakukan)出版的时尚杂志《Oggi》的中国内地版本。2001年11月,小学馆与中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开始推出《今日风采》。“Oggi”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是“今日”的意思。

《Oggi》的主要受众定位在23至35岁的职业女性或曰白领女性或曰OL,目前在日本的读者已逾30多万。

最早发现中国内地的《今日风采 Oggi》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它作为中国内地版的杂志,却是沿用了日本版的右侧装订形式,即页码从右向左增加。

《今日风采 Oggi》中的一个亮点人物是注明Model长谷川理惠,见下面贴出的前两个封面。

父母灌输给孩子的这种思想,会让娃成为软柿子任人欺凌,有据可循

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教育出听话懂事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懂谦让。

但在真正的生活之中, 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或许并不是明智之举 ,千万别因为教育的 “一头倒”,让孩子变成任人欺凌的“软柿子”。

薇薇是一个90后宝妈,作为新时代女性,她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薇薇经常会 教导儿子要做个“小绅士”。

孩子刚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非常积极,每天都希望能够去学校跟小朋友玩。然而没过几天,她在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就发现儿子哭红了眼睛。

在详细的询问之下才知道,在幼儿园里有小女生抢孩子的玩具,还拿坚硬的书角打了孩子的头。

薇薇一听对方是小女生,就跟着儿子说: “宝贝,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嘛,我们是男子汉,就一定要让着女孩子呀。你看在家里,爸爸是不是什么都让着妈妈呀。”

薇薇的儿子有些委屈地说: “妈妈,我有让着她,我把小熊让给她了,可是她又抢我的小兔子的书,还用书打我的头。”

薇薇听了皱起眉头,虽然她也很心疼儿子被打,但是仍然觉得教育孩子礼让更重要。于是板起脸来训斥道 :“妈妈说的礼让你都不记得了吗?再这样不懂事,妈妈要生气了。” 薇薇的儿子在妈妈严厉教育下噤了声。

自那之后,薇薇发现儿子身上,常会有一些类似磕磕碰碰的小伤,她以为是孩子在幼儿园疯玩碰撞出来的,也没在意,直到儿子 越来越抵触去幼儿园,也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交流,薇薇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儿科医生的建议之下,薇薇还带着孩子看了儿童心理医生,才搞明白孩子出现这种不正常转变的原因。原来薇薇的儿子在幼儿园中经常被不同的小朋友欺负。

虽然只不过是抢玩具一类的小争执,但是因为薇薇始终在和孩子强调不要和别人发生冲突,要懂得礼让,孩子在被小伙伴们抢了玩具时也不敢反抗,导致小朋友都觉得从薇薇儿子手中抢东西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久而久之也就把薇薇的儿子当成了“软柿子”,习惯性地欺负他、抢他的东西。

孩子在这样环境和互动状态之下,越来越怯懦,对周围人产生了不自觉地躲避,甚至出现了自闭倾向。薇薇 万没想到,自己给孩子灌输的“正能量”思想,差点害了孩子。

实际上, 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有思想“一头倒”的倾向, 要么就是教育孩子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么就是鼓励孩子做个“无条件礼让”的人。这样的思维传递,都很容易导致孩子成为被其他孩子孤立或是欺负的对象。

1、无条件忍让

或许很多人都和小女孩的妈妈一样,对自己丈夫的做法不赞成。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只知道传递“礼让”与“忍耐”,不同的传达“自我保护”与“勇敢反抗” ,孩子会在被欺负中迷失对错观念,亦或是 成为任人欺凌的“软柿子”。

亦或是在极端压制下转变身份,成为任意妄为欺凌他人的“坏孩子”。

2、不问对错贬低孩子

很多家长在知道孩子受欺负之后的第一反应,要么是不问对错地训斥,要么就是毫无尺度的贬低:

这些都是出自家长之口的话,这些话会将孩子表达委屈的意愿和途径切断。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选择的是愤怒以对,不问青红皂白先训斥,把罪过、错误都归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出现“无力分辩”的情况, 对家长产生了防备,变得越来越不善沟通,内向、怯懦 ,对待欺负也只是默默忍耐,轻易不敢反抗。

太多的“正能量”或是太多的指责与贬低,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道伤疤,使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弱者”。

虽然我们不崇尚暴力,但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沟通互动和保护自己,必要的时候也要懂得勇敢反抗。

现代人都想找到灵魂伴侣再结婚,心理专家:你会错过对的人

最近,大叔看了一部陈年老片:《寻情历险记》,直接颠覆了我的爱情观。

薇薇和杰毅一见钟情,当场闪婚,这就是找到了 “对的人”、找到了灵魂伴侣的感觉。

但结婚第一天,悲剧就开始了。

那晚闹完洞房,薇薇让杰毅 “好歹也换件睡衣”,但杰毅太累了,也不管脏不脏,一头就倒在床上睡。

一想到以后他就是自己老公了,薇薇顿时就很不爽。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谈恋爱的时候,杰毅总是哄着她,把她捧在手心,结果婚后就变了一个人。反正都是一家人了,什么都随便了起来。

她特别后悔。

接下来,他们每天都在吵架。为了该不该载她下班的事情,吵了一整晚。

杰毅不停地数落薇薇,薇薇让他闭嘴,他不听。但当他发现薇薇也没有听进去自己的抱怨,甚至反击说 “这样做就是我的选择” 的时候,杰毅也愤怒了。

他冷着脸说:“那你选择去死,你可以去死,你不要伤害你老公啊。” 二人的 “冷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是的,当你以为这个人是自己生命中的 “正确人选”、是对的人时,如果突然发现他的不足、他的坏处,很可能就像薇薇这样,感到崩溃。甚至会觉得,原来自己其实是遇到了错误的对象。这太糟心了。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爱情中可以遇到 “对的人、遇到那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灵魂伴侣”:一房两人,三餐四季,厮守终生。

无论是恋爱和婚姻,三观都会紧密契合,两个人的爱情不多不少刚刚好。

可是,《寻情历险记》里的媒婆陈海伦女士说,她见过那么多想要得到真爱的人,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因此走了很多弯路。

那就是,他们太过相信“对的人”、太过相信 “灵魂伴侣” 了。

总觉得,只有一拍即合,一个眼神彼此就懂的爱情,才是正确的爱情;

总觉得,只要一直等,一直换,一直寻找,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完美伴侣。

于是,终其一生,都很难觅得真爱。

我们内心,总是有一种对灵魂伴侣的强烈渴望,深深地相信早晚会遇到这样一个人,就像《长安十二时辰》里檀棋遇到张小敬,就像《鬼怪》里池恩倬遇见鬼怪大叔,就像《泰坦尼克号》里露丝遇到杰克……

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里,大约 75% 的人都相信,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一定有 “对的人” 等着自己。

他们的一生,就是为了找到那个人,只有找到那个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更加完整。[6]

壹心理曾经也做过一个相关调查,在回收到的 6000+ 份数据里,一半以上的人相信灵魂伴侣存在,而且想要等 Ta 出现;80% 的 90 后都相信,自己还没有等到对的人。[2]

大叔想起了著名诗人徐志摩所说的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1]

然而,徐志摩的感情生活虽然很丰富,他的爱情、婚姻中有过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但寻来寻去,终究未曾寻得灵魂伴侣。

为什么苦苦寻觅而不得呢?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先生给出了答案: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难”。

意思是: 年轻人确实都对爱情有着无限的向往与遐想,但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那些多情多感之人,对爱情的幻想起伏不定,很难得到满足与平静。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相信对的人、灵魂伴侣一定存在,并遥遥无期地等待与寻觅,反而会让人得不到真爱。

首先,从概率的角度来讲,想要遇见、找到一个与自己十分契合的人,真的特别难。

虽然我们会看到 “灵魂伴侣高甜瞬间”、“遇见对的人是什么体验”之类,让人瞬间化身柠檬精的甜文,但这种甜甜的偶像剧式爱情,出现的概率其实很低。

之所以有种,“除我以外人人都找到对的人、找到灵魂伴侣” 的错觉,可能是因为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8]

那些谈恋爱越谈越苦的人儿,才不会把他的辛酸故事晒给我们看的。只有谈得好的神仙眷侣,才会被大家羡慕,被传播到你我的面前。

这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别人的甜美爱情,因而对爱情抱有更高的幻想。

例如,当提到完美恋爱、灵魂伴侣时,你可能会想到刚刚结婚不久的著名钢琴家郎朗。

郎朗结婚时,发了一条微博:“我找到我的爱丽丝啦。”

大家纷纷在微博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酸柠檬。他的“爱丽丝”,跟他性格相似,同样热爱钢琴,对未来的想法和规划,都跟他十分契合。

甚至看到他们一起弹钢琴并悄悄接吻时,大叔我这种钢铁直男,都被他俩的甜蜜暴击到了。

是的,因为看多了影视剧、明星艺人们的爱情故事,我们常常会觉得,遇到灵魂伴侣很常见呀。

但仔细想想,如果灵魂伴侣那么容易找,为什么各大媒体还天天疯狂宣传呢?

可惜的是,这世界上有一条常理叫做:道理我都听过,但我就是做不到。

不过,大叔还是要跟你说,一直心心念念要等灵魂伴侣出现,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心理学中,大量研究都发现,那些相信缘分天注定的人,爱情中更容易出现危机。他们在一起很快,分开更快。 [4、5]

因为,这种信念、这种爱情观,很容易就会对自己的伴侣有过高的期待。

很多人都以为,好的爱情是不费力的,他一定能接纳,包容自己的全部,知道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内心需求。

而这,对爱情关系是极具杀伤力的。

不仅如此,为了验证自己找的人是对的,会一直关注对方的缺点,甚至是故意挑对方身上的毛病,而往往忽视其固有的优点与长处。

只要遇到意见不合、遇到障碍或是遇到困难,就以为问题是对方的,结果换个人也还是有这个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又选择逃避……

不断寻找新的伴侣,不断发现缺点,不断分手,在爱情里从来不成长。就这样,可能已经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认为: 相信冥冥之中会遇见灵魂伴侣、遇见对的人,反而很难找到真爱。相反,放弃不断寻觅、一起成长,才是走向灵魂相遇的正确道路。

大叔知道,每个人的爱情观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相信一见钟情、相信命中注定会遇到对的人,而有人则相信真正的爱情是日久生情的,是彼此一起成长的结晶,而不是遇见后浑然天成。

前者也被称为 “宿命型”(Destiny),而后者则被称为 “成长型”(Growth)。

大叔其实更看好成长型的恋爱观,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真爱不是找到的,而是彼此构建的、彼此创造的,也就不会陷入只看到对方问题,自己不愿成长的怪圈。

为什么大叔一直强调成长呢?

因为最近有心理研究发现,我们在爱情中,确实存在一种 “喜欢类型”,也就是你喜欢的人,总是相似的。[7]

这种喜欢类型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就算谈了很多次恋爱,也能发现前任们身上总是有共同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

是的,我们都喜欢熟悉的事物,因为那样会感到特别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每次可以让自己堕入爱河的对象都差不多,与其重蹈覆辙,不如给自己一段时间,像成长型的人那样尝试改善关系。

爱情中的矛盾、僵局与摩擦,对宿命型的人可以说是一场噩梦,因为这会让他们严重怀疑与自己在一起的人不是灵魂伴侣,是错的人。

但对成长型的人来说,这却是一种契机。

看到爱情里的问题,看到彼此的分歧,然后一起探讨,一起解决。这会让两个人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提升关系质量,不断向灵魂伴侣的方向迈进,最终 “培养” 出对的人。

就像大叔最爱的美剧之一《老友记》中,钱德勒与莫妮卡的爱情一样。

莫妮卡明确说过自己不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她只相信断努力经营感情得来的幸福。

钱德勒虽然也不是十分相信灵魂伴侣,但他因为童年时不好的经历,也不相信爱情,对爱人不敢做出应有的承诺,每当感情生活出现问题时,他都会选择退缩、会选择放弃。

例如,在一次争吵后,钱德勒以为彼此要分手了。

可是莫妮卡却觉得是这是小事情,“我们仅仅是在吵架而已,这是恋人间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吵架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分手。”

结局你们都知道了,兜兜转转之后,钱德勒的心防被打开了,里面装进了莫妮卡。

莫妮卡无疑对爱情有着想要坚持与改善的强烈信念,她相信两个人可以一起成长,可以共同创造一份美好的爱情,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成为彼此的 “正确人选”。他们真的是大叔眼里的 “模范夫妻”。

是的,对成长型的人来说,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相信,真爱是可以通过两个人共同努力而得到的。

当然,现实中的相爱,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容易。

在这里,大叔给你请来了爱情心理学专家 John Gottman,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 4 个主要因素会毁掉一段关系,如果可以避免这 “4 个雷区”,那么得到美好的爱情、得到灵魂伴侣,就不再是苦苦等待而不遇了。[3]

1. 批评(Criticism)

批评、责怪、挑错,会让人很难接受,特别是认为对方这个人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你迟到是因为不关心我!”

我们都会犯错,但关键是如何解释犯错的原因,如果把犯错归于内在,而不是一些不可抗的外在条件(如严重堵车),那么会让人感觉自己被误解了。

不被理解,是感情破裂的开始。

其实你想说的也许只是:“我等那么久,你都不安慰我”,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

你可以试试,语气中带着关心,并诚意做出一个请求,例如:“我一个人等了这么久很无聊,甚至有些生气,你下次要早点来哦。”

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以促进彼此的沟通,并真正解决问题。

2. 轻视(Contempt)

关注对方的缺点,轻视对方,觉得 Ta 不好,不是自己的 “正确人选”,无疑会给这段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

例如,挖苦、辱骂、模仿表情或语气、翻白眼…… 不管是怎样的形式,都会让人感到自己好像一文不值。

取而代之,你应该多多关注伴侣身上的长处,那些积极的方面,甚至可以经常罗列、记下对方的好,建立起对 Ta 的尊重。

尊重是可以沟通,可以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3. 防御(Defensiveness)

当一个人总是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或失误找借口时,那么他就显得太过于防御了。人们有时会自动地这样做,但当它成为关系中一个持久的行为时,这可能就意味着结束。特别是,对方觉得你的防御性很强。

取而代之,你可以收起自己的借口,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承认错误,表露内心的脆弱,是信任对方、深爱对方的一个特征,这种做法同样能够增进两个人之间的连接感。

4. 不理睬(Stonewalling)

不理睬意味着拒绝与对方交流。当与伴侣交谈时,没有鼓励性点头,没有试图去共情、理解对方,也没有努力去回应或联系 Ta。

还记得文章开头薇薇与杰毅的故事吗?

薇薇虽然抱怨杰毅对她的感情变淡了,但杰毅却表示,薇薇拒绝和自己讨论、拒绝认真交流探讨问题。

我们应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回应点什么,积极参与到关系改善的行为中,而不是一直争吵谁对谁错。

这 4 种简单的改变,或许就可以让你得到真爱,两个人共同成长,彼此互为灵魂伴侣、互为对的人。

记得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当法莱和拉杰为成绩苦苦熬夜学习的时候,阿米尔汗扮演的主角兰彻是这么说的:“人不要追求成功,你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追着你跑。”

大叔觉得,这句话放在爱情里一样适用:

“你不要追求一个 360° 连火锅口味都一样的灵魂伴侣,你追求一段美好的、舒服的、包容的、有成长性的爱情,那个对的人自然会追着和你跑。

最后,鸣谢时差少女对本文的编辑。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徐志摩资料: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2] 壹心理(2014). 壹调查·谁会是你的灵魂伴侣?

[3] Gottman, J. M., & Silver, N. (2015).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A practical guide from the country's foremost relationship expert. Harmony.(John Gottman’s The Four Horsemen)

[4] Knee, C. R., Patrick, H., & Lonsbary, C. (200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7(1), 41-55.

[5]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183-198.

[6] Poll, M. (2011). It’s Destiny!. Most Americans Believe in Soul Mates.

[7] Park, Y., & MacDonald, G. (2019).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6), 12793-12797.

[8]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

上一篇:半月刊投稿邮箱

下一篇:心血管介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