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人掌机要论文
寒人掌机要论文
刘裕上位不足3年,但因他本身出身寒族,也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不过刘裕最主要是掌军权,当时世族高门与他势力应该差不多,不然也不至于打下洛阳就匆匆跑回来政变。他死后,傅亮、徐羡之、谢晦都是高门出身,掌握重权,皇帝都敢废。宋文帝先拔掉这三家,然后进行土地改革,去掉士族很多特权,严重打击,任用寒族。但寒人掌机要应该是刘骏之后。你查下“典签”。典签是实际把权的人。
自己去看宋史吧……要考证得自己去看。
魏正始、晋永熙以来,皆大臣当国。晋元帝忌王氏之盛,欲政自己出,用协、刘隗等为私人,即召王敦之祸。自后非幼君即孱主,悉听命於柄臣,八九十年,已成故事。(晋韦华谓姚兴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统驭之实,宰辅执政,权在臣下,遂成习俗。)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於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戸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於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南史谓宋孝武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能无所寄,於是戴法兴、巣尚之等皆委任隆密。齐武帝亦曰:「学士辈但读书耳,不堪经国,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此当时朝局相沿,位尊望重者,其任转轻,而机要多任用此辈也。然地当清切,手持天宪,口衔诏命,则人虽寒而权自重,权重则势利尽归之。如法兴威行内外,江夏王义恭虽录尚书事,而积相畏服,犹不能与之抗。阮佃夫、王道隆等,权侔人主,其捉车人官虎贲中郎将,傍马者官员外郎。茹法亮当权,太尉王俭尝曰:「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朱权震内外,归饮私第,虑日晩台门闭,令卤簿(仪从、警卫)自家列至城门,门者遂不敢闭。此可见威势之薰灼也。法亮在中书,尝语人曰:「何须觅外禄?此戸内歳可百万。」佃夫宅舍园池,胜於诸王邸第,女妓数十,艺貌冠绝当时,出行遇胜流,便邀与同归。一时珍羞,莫不毕具,凡诸火剂,并皆始熟,至数十种。虽晋之王、石,不能过此。可见贿赂之盈溢也。盖出身寒贱,则小器易盈,不知大体,虽一时得其力用,而招权纳贿,不复顾惜名检。其中亦有如法兴遇废帝无道,颇能禁制,然持正者少,乘势作奸者多。唐寓之反,说者谓始於虞玩之而成於吕文度,此已见蠹国害民之大概。甚至佃夫弑主而推戴明帝。周石珍当侯景围台城,辄与景相结,遂为景佐命。至陈末,施文庆、沈客卿用事,自取身荣,不存国计。隋军临江,犹曰:「此常事,边臣足以当之。」不复警备,以致亡国。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其害可胜道哉?大臣不能体国,致人主委任下僚;人主不信大臣,而转以群小为心膂,此皆江左之流弊也。(按公孙常言,衣冠之人,皆自谓职当富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皆商贩庸儿,亦同此见。)
寒人崛起原因
两方面:一方面是门阀自身的衰败;另一方面是出现“寒人掌机要”现象
第一方面,门阀士族自身的衰败:
首先,门阀士族自身的腐败堕落;
其次,门阀士族多重名声,所作之官多为清流之职,多没有实权;
再次,门阀士族与外不通婚,导致自身发展范围越来越小;
最后,两晋南朝以来,门阀士族在战乱中遭到打击,最致命的打击是侯景之乱时,南朝门阀士族几乎被残杀殆尽。
第二方面,出现“寒人掌机要”的现象:
首先,寒人多由军功崛起,在朝政中多掌握着实权,主要是军权;
其次,宋朝开始后,朝廷重任——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
再次,宋朝后,寒人担任的“典鉴”的职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央监 督地方并与地方联络的要职,在地方上可代表朝廷。
上述两种方面,综合导致寒人的崛起。
关于日本俄国的改革对中国的启发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中国的启发:
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也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转变。这些转变在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
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体现为——
1、 诸藩割据,地方意识和等级意识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一统的转变;
2、 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到开放和学习的转变;
3、 盲目自大到追求自强的转变。
这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中国的近代史来看,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同样使中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持续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转变都是非常巨大的,为国民所认同,更为世界所瞩目。
但是,我们在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
1、 中国的整体国民性和民族性正在逐渐的削弱,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成为中国目前制度推广实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2、 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造成部分地区的发展迅速,而更多的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性差异正在逐步扩大中;
3、 中国政府鼓励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各种学科的建立健全,作为中国发展的有力工具,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并不多,更多的只停留在引进及应用上,是一种纯粹的学习和模仿,缺乏自主开发的能力;
4、 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下,国民意识中的价值观日益体现为对利益的追求,缺乏整体责任感,造成民族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削弱,直接导致了自强意识的丧失;
5、 为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际经济往来,中国注重与国际规范的接轨,反过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重视不够,对传统文化精华只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上,甚至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呼吁而非行动,对于文化本质的发掘和应用明显不够。国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具有粗浅的了解,更认为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只存在于历史的辉煌,不具有现代的指导意义。这进一步造成了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无能感,影响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导致了中国的文化特色的逐步丧失,引起广泛的迷茫感,形成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不良影响,有损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代之以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心,围绕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树立、保持和发扬中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是中国目前发展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具有非常鲜明的借鉴意义。
一、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通地方差异的壁垒,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对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性的认知和建立,强化国民对于国家、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 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交通运输网。以庞大的网络覆盖全国,促进各地区间的互动沟通和贸易往来,将整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利益和价值体系,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国民性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保障和前提。
2、 传播媒介。以灌输和宣导的方式强化国民对于国家发展和自身利益的联系性的认识,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和目标,加深对于国家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国民性的同时,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教育体制。普及型义务教育,将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强化国民勤奋好学的积极态度,成为统一国民价值观念,将国民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最有效措施。
4、 兵役制度。打破阶级差异,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强化国民的纪律性和服从意识,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为国家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保障。
5、 宏观调控。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前提,用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标准,将整个国家整合为统一的价值体系之下,发挥地方优势,取长补短,均衡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国民牢牢地团结在国家发展目标周围,群策群力,协同发展。
二、 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针对国家发展需要,以审视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并迅速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
1、 对于学习对象的选择,重点研究与本国基础状况和国情相同或类似,但更为先进和发展更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具有相对比较明显的比较性,有助于迅速地找出差距和差异点,以确定当前发展的重点。
2、 以政府为主导的学习,尤其是国家管理者的学习,是整个国家学习风气形成的关键。
(1) 体现了国家学习和进步的决心和信念,同时标示出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的学习重点,成为国民学习的表率。
(2) 国家管理者的学习,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国家的需求,以明确发展政策的制订。
3、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突出对技术和经验的模仿和应用。
(1) 技术的学习是比较直接的,而且比较容易模仿和复制。
(2) 经验的学习,可以避免在竞争中时间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 对于观念的学习以借鉴为主,重点是将技术和经验在应用中与本国文化相结合,以免动摇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在保护文化的同时,避免削弱国民的能动性和自信心,强化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有助于对国民的统治与团结,同时也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优势的关键。
4、 主动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并明确自身想要达到的目标。
(1) 带着目标和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性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东西,是后进者相对于先进者的优势所在,并使超越成为可能。
(2) 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不可能实现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为本民族的自力更生奠定了长期基础。
(3) 学习的主动性决定了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审视和筛选,可以有效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省去了在不适当的尝试中时间的浪费,避免了更多的决策失误的风险,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和进一步综合提纯,找出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部分,减少对国民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伤害。
(4) 主动学习是“拿来主义”,是以同等地位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不同于被动学习中施与受的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姿态高低,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并进一步强化了自信心。
5、 迅速地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是后进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越先进者的关键。
(1) 学习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应付差事,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实现更高要求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是活学而不是死学,这种应用式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是在竞争环境中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经济的学习方式,符合快速发展的要求。
(2) 对学习到的内容的应用要尽可能快速。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但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不可能等到有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出现后才采取行动的。应该抓紧时间,并在实践应用中,找出或者提炼出更适用于本国实际的新的知识。
(3) 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将学到的内容迅速应用,可以使人养成一种对于效率和效果的习惯性关注。这种习惯性关注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可以改善国民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有效的政治决策提供了必须的意识保障。
三、 树立国民整体的自强意识,培养国民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上升为一种评判标准,体现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自强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1、 自强意识源于对国家、民族,以及对集体、家庭,甚至对个人的责任感,当责任感成为普遍意识为大众所接受,并上升为一种评判标准的时候,自强变从空喊的口号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2、 后进者对于先进者的学习和竞争,要善于模仿和借鉴,但一定要立足于自强。
(1) 后进者相对于先进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由于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不足或者落后造成的发展程度的不同上,而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来弥补的。后进者的优势便体现在可以更直接的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掌握最高端的知识,省略了在技术的改进,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深入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 学习、借鉴和模仿的东西,真正的所有权依然在别人的手里。省略了开发和积累的过程,相对的,带来的是对别人的依赖性。学习和模仿只能对眼下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只能跟在别人的后头亦步亦趋,由别人来引导自己的前进方向,如同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对自身发展前途的迷茫,造成自身的无能感,严重影响民众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丧失前进的激情和动力,成为别人的附庸。
(3) 自强是借助于学习和模仿先进者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依照别人已有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出路,把别人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自强才能真正的避免受制于人,才能使超越成为可能。因此说,自强才是发展的基础,才是后进者的唯一出路。
3、 自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
(1) 任何一种资源、技术和知识能否发挥其效用以及能发挥多少效用,归根结底是由人来把握的。因此,应用的主体是人。只有肯于用人,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才能真正的把握应用的效果。
(2) 自强表现在通过自己的人来对别人的学习和模仿、借鉴来掌握对方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别人的本事转变为自己的本事。
(3) 真正优秀的人才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面临更多的诱惑,因而表现出较大的流动性。自强要求能够吸引和把握住人才。除了利益的驱使外,更好的办法是观念上的从属意识,即责任意识。将消极被动的诱惑、吸引和笼络人才变成人才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驱使下的自觉行动。这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中,首先便具有这样的意识,通过灌输、宣导等方式,将责任意识上升为一种社会评判标准,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准则和自觉意识,促使人才将国家、民族、集体、家庭甚至个人的发展都视为足以引以为傲的责任感的体现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了这一点,才能最有效的实现对人才的长期和有效把握及激励,同时,这也是统一的国民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以上,是我从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中受到的启发和思考。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方面。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国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曾一度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民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正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和利益追求,这必然导致国家发展动力的不足,造成国家政策和制度推广的困难和障碍,影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危及国家的长远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挥中国文化特色,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
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意识,全方位的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
个人认为俄国农奴改革对中国么什么启发。。(汗,说得太直了。。)
简单说一下。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861年改革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9亿卢布,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20亿卢布。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所以农奴改革对中国来说基本上么什么影响,要说影响的话,还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比较有影响。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社会主义。有一些讲社会主义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有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社会主义”措施,以“预防”将来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这种学说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出现,无论从根本原因或导火线来看,都不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至于十月革命对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开始,革命范畴和性质发生新的变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被赋以新纪元的含义。
从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罗马文化缺乏中国文化的哪些要素
为什么罗马会崩溃 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罗马缺乏中国的以下特点:
1、政治统治而非强力统治
2、统一的文化所形成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知识分子与国家结合(科举取士、寒人掌机要)
4、政权与主流经济相结合
5、高效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有效分工
6、政府主管公共利益 中央地方的一致性
7、世袭制和政权交接的稳定性
8、中庸性和强大的综合能力~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灭族呢?
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宋王朝上接东晋,下传南齐,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子孙,刘裕家境贫寒,从底层士卒一步步成长,刘裕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而且很谋略,因此他取得很多战功。
刘裕起初是东晋北府军将领孙无终的司马,协助刘牢之平定了孙恩的叛乱,之后刘裕联合北府兵旧将打败并斩杀自立为帝的桓玄,恢复晋安帝的帝位,刘裕也因此名声大振,成为东晋新进的军功阶层,同时凭借军功进入朝廷执掌大权。
刘裕掌权时期,北伐南燕,击败并灭亡了南燕政权,南燕皇帝慕容超被斩杀,这是东晋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之一,之后又平定了卢循的叛乱,又击败了心怀不轨的荆州刺史刘毅,刘裕还联合了朱龄石一起灭亡谯蜀政权,拿下了益州。
刘裕还击败了东晋宗室司马休之,收复了荆州及扬州,凭借一己之力,再次统一了整个南方,与此同时,刘裕在朝廷的声望无人能及,一个人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等于是掌控了朝廷所有的兵权和政权,更是获得了与当年萧何、曹操一样的待遇,也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权力。
刘裕因为巨大的军功而被封为宋公,并受九锡,实际上这个时候,刘裕已经具备篡位的能力和实力了,南北朝时期本来就是一个大乱世,皇帝经常被权臣所杀,刘裕在获取巨大权力和地位之后,想的也是篡位,但刘裕没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废立皇帝,刘裕派人杀了晋安帝,然后立他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帝,这就是晋恭帝。
几个月后,刘裕被封为宋王,随即逼晋恭帝禅让帝位,于是刘裕称帝,建立南朝宋,也叫刘宋,而晋恭帝司马德文则被刘裕派人杀死,晋安帝与晋恭帝两人的男性后裔都被杀害。
刘裕其实并没有把司马皇族的人灭族,主要对付的是对刘裕有威胁的人,比如上面说到的司马休之投靠了北魏,这个刘裕没法灭,还有晋元帝司马睿的曾孙司马宝,刘裕不仅没杀,反而高官厚爵,刘裕封司马宝为金紫光禄大夫,西丰侯,食邑千户。
刘裕对于东晋来说,他确实是篡位者,他得考虑自己建立政权的稳定,先要消除来自东晋王朝复辟的可能性,就得杀掉那些有继承权的司马皇族,这一做法是从西晋就开始了,当年司马懿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统一天下,但是大肆分封司马诸王,后来西晋朝廷内乱,皇帝昏庸,贾南风乱政之时,西晋就开始了八王之乱,司马懿的子孙亲戚就开始自相残杀。
西晋皇室之间的自杀残杀,给后来的五胡乱华提供了可能,同时这种乱杀也让华夏礼仪损失殆尽,包括西晋皇帝也被胡人所杀,到了南北朝时期,杀害皇帝灭其族的事迹,经常发生,这在西晋以前是从来没有的,曹丕取代东汉,西晋灭亡蜀汉和东吴,都善待了前朝皇帝,从西晋开始,皇帝经常被杀,这是时代变了,首先沦丧,刘裕只不过继承了这种风气罢了。
况且刘裕也没有真正对司马家族灭族,至少保留了司马宝这一系,主要是司马宝对刘裕没有威胁,而且一直对刘裕表现忠心,所以就活了下来,这是政治因素,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杀人和不杀人都是有政治原因,刘裕作为刘宋开国皇帝,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政权稳定。
刘裕的长子刘义符甚至还娶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司马茂英,杀了他父亲,却结成儿女亲家,这同样有安抚司马皇族的意思,但可惜是刘裕去世后,他的长子本来应该是继承帝位的,但被部将所杀,改立刘义隆为帝,所以刘裕并没有对司马家族赶尽杀绝,而是根据政治原因根据情况不同来处理。
上一篇:搜酷杂志排行榜
下一篇:华东科技期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