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章阅读
小学生文章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 方法 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阅读 文章 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
一、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二、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 教育 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全篇内容。
3、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这样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4、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
1、恰当运用“三读法”
(1)浏览性的略读
略读是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只有略读才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可以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可以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速读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方式,一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限内,能够用高于他人的速度阅读同样的内容,那他的阅读量就会大很多。我们有时读书只是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一目十行”,对文章的内容没必要去思考、去分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用探求性的速读。然而, 快速阅读 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
(3)品味性的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对名篇名著和出色作品,我们需要一句一句的研读,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 造句 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也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2)写 读书笔记
低年级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可做摘抄、编提纲、写体会等。
(3)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 名言 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4)再创作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当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何况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这更是无需争辩的事实。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学生却未必适合。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无论孩子们选择哪种方法,只要是适合他们的,并有一定收获的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3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
一、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 儿童 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 自我评价 阅读效果。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
二、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和给《草原》一文分段,教师问本课分几段?按什么分?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发现他们的分段起止都不一样,并且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教师便说:“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参看课后练习题的提示,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我们将课文分5段”;其实学生按写景叙事分两段也是完全正确的。这样,老师只是“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而机械地把答案扔给学生,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反馈调节自己的指导方法,而是让学生盲目地猜测、争论、等待,虽然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三、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却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度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
四、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 语文学习 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上进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要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巩固学生生成的阅读动机。
1、 “课本”导趣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教完《狱中联欢》后,我便诱导学生去读《红岩》。
有些阅读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后,我布置学生看几个革命 故事 ,讲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动人故事。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请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林海》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养花》等。
2、 故事引趣
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反而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 “季、节”牵趣
一年有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每年的不同季节,我都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观赏完后,我就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然后开一个“赞(春、夏、秋、冬)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从学生朗读过的《春》、《荷塘月色》、《秋菊》、《梅花》等中,可见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另外,一年之中,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 国庆节 、 中秋节 、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
4、 表演成趣
有许多课内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先教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表演比赛,以 寓言故事 为表演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寓言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做人的道理,应该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并且也要做一个默默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关于科学、做人的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我再进行批阅,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摘抄得太过粗糙、 总结 文章的中心不明确的再进行指导,并且让学生下去之后将自己的“美文摘抄本”进行传阅,彼此取长补短,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团结互助。
(5)写 心得体会 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 日记 或 读后感 ,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短文阅读 方法 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了解 文章 大意
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
②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
③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
④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
①.纵向思路,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 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如:《做风车的 故事 》,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 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②.横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分别从海面、海 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 总结 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 造句 ,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 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 句子 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读懂每一段话
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要准确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话的意思,必须掌握“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1、抓中心词。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就像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一样,有的段落它有一、两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2、理清层次。有些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必须通过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话层次,先弄清每层意思,再归纳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意思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划分。
五、最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各段大意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 记叙文 基本要素归纳文章内容。
3、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归纳主要内容。
2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
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 思维训练 ,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 雨水 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
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 快速阅读 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 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泽民同志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
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3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
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
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 反义词 ,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
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
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
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
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
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1:“笔直的公路上,一队队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柱的整齐地立在公路上的特点。
例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强调了蝙蝠的特点,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也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并加强了语气。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 短语 用了比喻、对比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技巧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分享
★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理解得高分的四个技巧
★ 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汇总
★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与技巧总结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方法技巧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小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阅读方法如下:通篇阅读,整体浏览。分段阅读,每段进行详细阅读。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阅读,掌握文章思路。反复阅读,理解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内涵。探究式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先调研再阅读。
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部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教学为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也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 方法 包括哪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怎样阅读写人 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 言行举止 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怎样阅读写事文章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这“六要素”。阅读时,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有哪些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弄清了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文。
二、理清叙事的顺序。
一般来说,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①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的事情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当插叙的内容结束后,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我们弄清了事情的发展顺序,阅读后,才能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文章。
三、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叙事文章一般都有详有略,凡是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作者都要选取典型的事例进行详写。阅读时,我们要抓住重点,认真分析,体会作者从中表达的看法、观点。
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的 记叙文 ,主要是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中心,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读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的特点,就是指景物的姿态、色彩、景物在动态或者静态时的样子等。了解了景物的特点,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
二、明确写景的写作顺序。
写景的文章都是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因此,在阅读时,要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写景的文章通常有以下几种顺序:①按观察的先后顺序。也就是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景。②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中间到四周等。③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
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我们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尽可能融入其中,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一、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
(一) 快速阅读
学生在进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快速地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与问题答案有关的信息。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材料的上下文去理解问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把信息进行筛选,选取关于问题答案的主要信息。
(二)目的性阅读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读物。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无论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遣词 造句 上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迅速找到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在掌握了读物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排除无关的材料,节省大量的时间,快速地达到自己进行阅读的目的。
(三)标记阅读
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上重要的 句子 、词语、段落进行标记,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对文章某句话、某段话或者整篇文章的感想。整个阅读就是对文章内容读透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对文章做标记有利于加深记忆,增强对文章的领悟能力。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文章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的工作,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 想象力 ,放飞思维,不能束缚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即使学生是对文章中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段话的理解,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长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介绍学生适合他们的读物,然后在下次课堂上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阅读书籍的感想,读过同样书籍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能激发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 教学方法 只是流于形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学到知识,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是关键。小学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某个知识点去设计,阅读课也不例外,不然学生既学不到知识,也提高不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在语文阅读中,文章中含有生动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感以及简单明了的道理等等,这些出色的品格都值得学生的学习。
除此之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语文教师要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学生不能真正学到阅读的技能。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行阅读的习惯。
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养成 课前预习 的好习惯,不懂的字词自己动手翻阅字典进行查找,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助。
或者引导小组互相监督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和建议,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难题,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解。
3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一、对人物描写类文章的阅读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对于此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读分析:
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主要包括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容貌、神态、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外貌描写不仅能描绘出该人物的外在形象,还能刻画出他内在的个性特征,给我们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阅读时可以从作者描写的外貌来了解该人物个性特征及心理变化。
如小学 五年级语文 下册(北师大版)《灯光》一文,对郝副营长的外貌描写,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憧憬美好生活的伟大英雄形象。
2、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阅读时我们常常发现,好多人物都是通过抓住其动作描写而获得了成功。从人物的动作中往往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阅读时要多注意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例如《凡卡》一文中“老板揪
着我的头发,把我托到院子里,拿皮带揍我??”中的“揪”、“托”、“揍”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就充分的反应了凡卡在鞋店里遭受的悲惨命运,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旧俄国时代穷孩子的悲惨生活。
3、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是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其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把人物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入细致,才能完全把握 故事 的发展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且往往要受到所处在的社会环境的局限。
因此,要在阅读中了解人物,还需要结合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活动。
二、对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1、弄清 “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的六大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结果。阅读时,可以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样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弄清写作顺序
阅读文章时,只有弄清楚作者的叙述顺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的发展情节和最后结果。记述文的一般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写,这是记事的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小学五年级阅读《西门豹治邺》和《牛和鹅》这两篇课文就
采用了顺叙的描写方法。倒叙是指先叙述事情的结局,然后再写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这种方法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使读者产生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如小学五年级中的《礼物》先叙述父亲买了自行车,却并没有告诉读者父亲为什么要买自行车,从而使读者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引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插叙是在叙述某件事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某一件事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一部分情节的一种写作顺序,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将继续进行。例如五年级语文《献你一束花》一文中,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了两年前她 出国 参加比赛出入意料的拿了两项冠军,回国后的骄傲和自豪。有了这部分插叙,使读者对原文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处典型事例
阅读记述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均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弄清处事物中的议论和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也就是直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些部分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文章议论的同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有利于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写景文章以描绘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抓住两点:其一,通篇文章都写景物,反映景物的状态和作用;其二,作者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类 文章阅读 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色特点,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
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静态特点、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要善于把握景色特点描写。另外,要抓住作者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分四种,即: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按景物的类别顺序。只要抓住特点描写,掌握描写顺序,就能很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情,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文章里常常交织在一起,在阅读时一定要区分开来。
4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 思维训练 ,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 雨水 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 总结 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泽民同志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
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包括哪些方法相关文章:
1.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2.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3. 小学语文阅读基本方法,
4. 小学生语文阅读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5. 小学生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6.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7. 小学语文有哪些具体阅读方法
8. 语文小学阅读方法有哪些
9.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步骤汇编
小学生应该读的美文有哪些?
推荐几篇自己小学时候阅读过几篇很不错的。(附录部分片段)
1.山茶花-郭沫若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出的一种风味。2.丑小鸭-安徒生冬天总算过去了。草儿青了,湖水蓝了,紫丁香散发着阵阵香气。丑小鸭高兴地扇动着翅膀。没想到,自己飞了起来。他飞呀,飞呀,飞进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轻轻地落在镜子似的湖面上。他抬起头,看见从远处飞来几只白天鹅,轻盈地浮在水面上,梳理着羽毛。他想:“我要是能过去和他们一起游,该多好哇……”3.吹泡泡-冰心小时候,我玩儿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阴雨时节,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儿,母亲就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她说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
上一篇:煤炭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西华大学的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