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日报论文
黔西南日报论文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因为一个情绪而开始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也会由于一点教师眼里的小事而开始不爱学习。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写自己先进事迹的文章?
给你些 自己仿照着写吧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教师篇2008-04-17 09:44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李明素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韦正雄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接着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马上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择了学生。
2006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殷雪梅
殷雪梅,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六、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
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弘扬地矿“三光荣”传统唱响地矿文化主旋律
欧德琳
(贵州省地矿局 贵阳 550004)
摘要 贵州地矿文化,根植于贵州高原,独具地矿行业特色,是以 “三光荣”精神为核心、以“找矿兴黔”为精髓的文化。30年来,出作品,出人才,建阵地,获殊荣,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化现象”。为国土资源文化和贵州多彩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三光荣”贵州 地矿 文化
地矿文化是地矿事业的命脉,是地矿职工的精神家园。贵州地矿文化,作为根植于贵州高原独具地矿行业特色、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形成了以“三光荣”精神为核心、以“找矿兴黔”为精髓的地矿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地矿工作者,丹心献贵州,辛勤探宝藏,当好先行兵,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保障。
贵州省地矿局作为全省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的主力军,建局5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勘高山探峡谷,艰苦跋涉在贵州高原17.6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在把贵州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与钡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及磨料、磨具生产基地、全国新兴的黄金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煤电基地,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以“三光荣”为代表的地矿时代精神,创造了富有贵州高原特色的地矿文化。
1 在“三光荣”旗帜下,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化”现象
“三光荣”提出30年来,贵州地质工作者的创业和奉献,使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流光溢彩;贵州地矿文化独有的特色和贡献,使多彩贵州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丰富灿烂。
1.1 出作品
全局职工创作出版一大批引起社会反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作品100余部,出版专著30多部,创作了10多部电影、电视剧。全局职工创作的文学作品已愈1000万字以上。贵州地矿局在电影、电视、小说、诗歌、散文、科普等领域创作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作品,走在了全省和国土资源部行业文学创作的前列。欧阳黔森出版10多部,《雄关漫道》、《绝地逢生》、电视剧和长篇小说在全国引起轰动;袁浪出版《黄鹤儿女魂》等4部;李绍珊出版《岁末集》等作品4部;刘龙材出版《刘龙材文集》科普文学作品等7部;陈履安出版《两难困惑中的抉择》等作品4部;李绍珊、袁浪、冉正万、何毓敏、冯飞、陈跃康、李文炎、李承钰、管利民等都出版了文学作品专著。2000年,贵州地矿局编辑的地质文学丛书《高原拓荒人》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地质文联第一部文学作品之集大成。这部丛书分报告文学卷、小说卷、诗歌卷三大卷,计120万字,汇集了1984~2000年间全局地矿职工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丛书的写作主体是地质工作者,其作品内容更是以地质工作为主要创作对象。集中展示了贵州地矿局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和贵州地矿职工的精神风貌。
拍摄电视专题片。在上世纪90年代末,贵州地矿局和省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这是贵州省乃至全国第一部反映地质工作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片,塑造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时代群像,歌颂了贵州地质工作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此片在贵州电视台播出后,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2007年1月,在贵州地矿局建局50周年之际,贵州局和贵州电视台合作拍摄的9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苗岭先行兵》,在贵州卫视黄金时间播出,获得贵州省第八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影视类一等奖,同时选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获得“中国十佳行业片奖”,这是贵州省专题片获得的最高奖。2011年,反映贵州地矿局抗旱打井的电视专题片《甘霖行动》,作为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专题片使用,产生了良好反响。
1.2 出人才
培养了文学创作队伍。目前,地质文联这支文学创作队伍有32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贵州省作家协会,陈国栋当选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当选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袁浪两度担任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在地质文联的作者和《杜鹃花》的编辑中,有一批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通过群众性文艺活动,贵州地矿局培养和输送了近300人的文学创作人才,形成了颇具影响、令省内外瞩目的作家群。欧阳黔森、冉正万、何毓敏、刘龙材、陈跃康、管利明等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科普文艺作品和多部影视文学剧本,有的作品在省内外文坛引起了轰动。
1.3 建阵地
坚持以“地矿特色、边陲特色”,办好《杜鹃花》文学杂志。以《杜鹃花》为阵地,出作品出人才。地质文学刊物《杜鹃花》创刊于1984年,作为地质文联会刊。(2000~2009停刊10年)。2009年6月复刊出版,被《中国国土资源报》评为2009年度国土资源文化十件大事之一。《杜鹃花》至今出版了39期,共发表近8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贵州省文艺界和全国地矿系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誉为“贵州地质文学的摇篮”。刊登在《杜鹃花》杂志上拍成电视剧的有,王蔚桦的10集电视剧《悠悠赤水河》、《黄金高原》;拍成电影故事片的有,袁浪的《血溅秋风楼》、《无名三侠客》。同时,30年来,地质文联7次邀请著名作家叶辛、王蔚桦、何文等到黔西南金矿、务正道铝土矿、铜仁锰矿和地质队采风,前后共完成100多篇文章,总计70多万字。
1.4 获殊荣
1989年成立的贵州地质文联,在贵州地矿局党委的关怀和省文联、中国国土资源(地质)文联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精神和“团结、鼓劲、务实、繁荣”的指导思想,坚持扎根地矿沃土,唱响地矿主旋律,展现地矿风采,始终结合地矿行业实际,深入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创造了较好的成绩。1994年,地质文联被地矿部文联授予“文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地质文联被省文联评为优秀文联,受到表彰。2006年8月,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文联”称号,是全国地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局。2009年,贵州地质文联再度获贵州省先进文联称号。在贵州省一至十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中,贵州地矿局每届均以10多个奖项名列前茅,均获得组织奖。
贵州地质文学的异军突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独特的“贵州地质文化”现象。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了“贵州地质文学现象”。贵州地质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能成为“贵州地质文学现象”,体现了一个群体团结进取、勇于超越的精神。丰厚的生活土壤、积极的人生态度、浓郁的文化氛围、无私的团队核心最终成就了“贵州地质文学现象”。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还专门成立了“贵州地质文学分会”。独具特色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为国土资源文化和贵州多彩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 光大 “三光荣”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近年来,贵州地矿局坚持光大“三光荣”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紧密结合地质工作实际,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对待,作为凝聚职工、激励职工、教育职工、展示职工的大事抓落实,抓出实效。
2.1 进一步激活文学创作
一是贵州地质文联重新注册登记,成立文学、摄影、书画、艺术四个分会经常开展活动;现有会员200多人。《杜鹃花》复刊出版,被《中国国土资源报》评为2009年度国土资源文化十件大事之一。众多优秀作品也在历届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二是每年公开出版一部以上书籍:如记载贵州地矿局50年奋斗发展历程的《贵州地矿局局史》、反映贵州地矿局打井抗旱的报告文学集《甘霖行动》、《贵州地矿摄影书画作品集》等。三是组织采风活动,弘扬地矿文化。组织了“地质找矿突破文学创作采风活动”。邀请作家、记者深入地质一线进行采访,详细了解并报道贵州地矿局近年来在地质找矿、地下水勘查开发中取得的成果。一批弘扬主旋律,褒扬先进的报告文学、通讯、小说、诗歌发表后,在省内外引起反响。
2.2 《杜鹃花》、《贵州地矿》 报与地矿网站信息共享
成为繁荣地矿文化的载体和阵地。《贵州地矿》报获得省新闻出版局“2010年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优秀奖,且排名首位。贵州地矿网站4年来为省政府门户网站质量评比前3名。
2.3 对外宣传形成声势
贵州地矿局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两个国家级最高新闻媒体发表反映地矿局工作的新闻报道,每年在国家、省、部主要新闻媒体发表文章200多篇。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甘霖行动》,提升了地矿文化软实力。
2.4 群众性文化活动独具特色
每年轮流举办全局职工体育节或职工艺术节,开展活动的时间安排相对固定,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特色,项目设置突出地矿行业特点,适合职工年龄差异及不同年龄层段,展示地矿精神风采,活跃职工文体生活。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抢答赛、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基层单位还建立一些业余文艺演出队和体育专业骨干队伍,开展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如2007年,贵州地矿局组织6个职工家庭登上中央电视台3套《神州大舞台》,通过歌曲、舞蹈、器乐、书法、绘画、杂技、魔术等,展示地矿职工个人才艺,男女老少一起登台表演,充分展示了地矿职工家庭的时代风采,在全国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2.5 构筑贵州地矿精神高地
2012年初,贵州地矿局隆重召开了“贵州地矿文化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地矿文化建设促进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举办了“贵州地矿文化建设成果实物展”,近千件文化成果交相辉映,琳琅满目,令人振奋。省领导评价说,贵州地矿局不但是地质找矿的先行者,也是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在全局开展“贵州地矿精神”大讨论活动。系统内26个基层单位认真开展了群众大讨论、专题征文、专题研讨会、专家归纳梳理、专题研究浓缩等活动,上万人次地质职工、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参与了大讨论,经反复推敲、提炼,最后通过全局干部、职工投票推荐,经局党委研究确定:
贵州地矿精神为“找矿兴黔,求实创新”。
贵州地矿核心价值观为“找矿为本,科技为先,和谐为基,奉献为荣”。
贵州地矿精神释义如下:
找矿:体现我局资源保障的职能职责和艰苦奉献精神;
兴黔:体现我局在兴黔富民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求实:体现我局发扬传统作风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创新:体现地质工作科学发展动力和与时俱进时代特征。
局党委对“贵州地矿精神”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以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方式,让“贵州地矿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中“入目入耳、入脑入心”。《贵州地矿之歌》在职工中广泛传唱,地矿精神高地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心中构筑。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地矿局利用建局50周年及55周年契机开展系列活动,地矿文化得到了集中展示:如编写并公开出版了一部局史及大事记、拍摄并在贵州卫视播放了9集电视专题片;举办了文艺演出、出版获奖地质成果(论文)专著等。
最近,贵州地矿局与贵州省作协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联合创作、拍摄一部反映贵州地矿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由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牵头;这将是贵州地质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突破。
3 弘扬“三光荣”精神,打造地矿文化品牌
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新时期,做好地矿工作,实现找矿突破,构建和谐地矿,需要我们弘扬“三光荣”精神,在为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树立地矿形象,打造地矿文化品牌。我们的体会是: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局党委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培育优秀职工队伍、打造贵州地矿品牌的大事来抓,在资金、人员、时间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和大力支持,每年安排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在100万元以上;二是制度建设是保障。先后制定了《贵州省地矿局加强地矿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塑造“贵州地矿”品牌形象指导意见》等文件,将文化人才纳入专家和骨干管理,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保证;三是阵地建设是基础。全局基层单位全部建设成为文明基地,各单位普遍建起了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运动场、健身场;局专门修建了贵州地矿体育文化中心,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为北部、东部、西部和新天寨片区分别修建了室内篮球场和羽毛球场;不断提高一报一网一刊的质量。四是开展活动是载体。各种地矿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打响了地矿品牌,提高了地矿职工整体素质。五是促进发展是目的。通过扎实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地质找矿新突破和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地矿事业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和环境保障重任在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迫切需要我们高扬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加强地矿文化建设,打造地矿文化品牌,增强地矿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建设产生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等,促进地矿事业科学发展。
地矿行业“三光荣”是一种精神,激励着地质人找矿报国,艰苦奉献,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三光荣”是一种传统,30年来薪火相传,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地质,献身找矿。未来10年,贵州地矿文化发展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地矿文化灵魂,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和贵州地矿精神,职工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地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建立地矿文化创新体系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文化人才体系,地矿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使之成为凝聚职工、激励斗志、扩大社会影响、树立品牌形象、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文化强局战略中创造辉煌。
上一篇:河北冶金杂志社
下一篇:软件学报好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