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新概念论文
女性新概念论文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
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
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
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
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
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
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
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
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
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
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
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
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
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
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
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
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
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
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
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
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
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
理疾病的基础。
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
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
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
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
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
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
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
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
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
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
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
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
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
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
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
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
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
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
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
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
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
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
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
模式不谋而合。
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
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
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
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
和行为的指导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
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
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
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
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
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
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
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
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
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
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
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
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
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
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
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
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
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
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
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
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
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
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
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
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
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
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
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
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
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
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
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
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
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
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
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
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
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
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
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
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
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
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
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
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
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
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
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
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
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
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
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
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
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
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
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
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
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
的手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
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
?89?
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
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
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
重要的影响。
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
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
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
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
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
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
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
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
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
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
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
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
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
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
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
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
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
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
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
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
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
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
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
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
气息。
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
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
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
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
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
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
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
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
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
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
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
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
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
入手推动人格塑造。
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
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
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
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
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
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
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
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
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
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
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
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
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
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
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
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
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
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
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
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
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
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
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
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
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
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
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
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
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
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
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新概念作文 我的爱情观
小时候天真地以为,每个公主长大以后都能遇见属于她的王子,每一对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一定是因为他们热烈地爱着对方,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长大了以后,见了很多也听了很多,才发现,爱情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能窥其一隅。多数情况是:年纪到了,条件相当,于是凑合着过呗!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在苦苦坚持,等待真爱降临。我很欣赏他们的自信,勇敢,慎重和对自己的坚守,并衷心地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结局。我总觉得人生苦短,并没有必要委屈自己或强迫自己来迎合一些世俗的东西,比如外表的光鲜亮丽,比如外人看我们的眼光,对我们的评判,还比如婚姻。
我曾经一度以为,爱情就是互相磨合互相妥协,互相迁就互相接受对方缺点的过程;可是后来发现,爱情这件事,有它的独一无二性,也是唯一一件不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就到达圆满境地的事。它不能与其他任何事情作类比,比如求学路上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比如朋友之间的磨合。因为爱情本来就是纯感性,纯精神性,纯生理性的一种情感,没有任何理智性可言,所以自身的感觉太重要了。将就妥协,可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可它在爱情里行不通——在磨合和接受缺陷的同时,那种原始的冲动和激情就已经慢慢被消耗掉了,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心如止水的平和境地,那么恭喜你,爱情已经早早远离了你。妥协和将就都解决不了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本质矛盾,顶多让自己的心一层一层地灰死过去,最后不再抱任何希望,于是也就不会有失望了。当然我知道婚姻和爱情是有区别的,但我这里说的是爱情观,所以在婚姻关系里两个人情感转换最终到达一种混合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深厚情感,在这里暂且不表。
可是,难道婚姻就真的不需要爱情的参与吗?是不是随便找个什么人一起过日子,然后两个人在长久的相处中各持一把砍刀,一刀一刀砍掉对方的棱角,最后就能契合无间了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心灵的共鸣,是促使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最主要原因,换个角度来说,婚姻的基石,应该是基于相同价值观上的互相欣赏和互相认同。不光是找爱人,交朋友也是这样。曾经在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体会过琴瑟和鸣,高山流水的感觉,那种快感真的是,要拿500万来换我都不干。我想如果能和自己的soul mate在长久的相处中共同体会这种默契,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也许我还是无知,幼稚,不切实际,完美主义并且好高骛远吧,But this is just me who I love so much, and I will never change so lovely me according to others' regulations.
所以,不管过来人再怎么提醒说,要相处,要磨合,我还是固执地相信,有些微妙的因素,必不可少。就像一道美味佳肴中的那一点点盐分,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却是决定这道菜的品质最关键的因素。磨合和迁就当然必不可少,但它们不是万金油;有些本质的原则的问题,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就永远不会消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从来不觉得以爱的名义改变一个人,或者自我改变,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深深地信奉“慎始而敬终”这五个字。可是问题就来了:要是一直找不到那几克拉盐,怎么办?宁缺毋滥or寥胜于无,这是一个两难抉择。平凡的小人物,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与常态的生活模式作斗争呢?但我坚信:奇迹只会发生在那些相信奇迹的人身上。最可悲的就是,自己先否认它的可能性,放弃了,这无异于不战而败。说真的,我一点不欣赏这种态度。试都不试就放弃的人,是懦夫。
所以现在我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想法就是六个字:“不成功,便成仁”。好吧,我承认我是个爱走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以前也因为这一点吃过大大小小的亏。我试过改变,试过在心里说服自己,什么事都差不多就行了,要求放低一点,得过且过,人活一辈子就那么回事,不必如此较真。可是后来发现,不行。如果有个梗一直梗在那里,会一辈子不痛快,简直比死还难受。以前看《立春》,蒋雯丽一句话掷地有声:“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我觉得真说到我心里去了。而且我一直是一个“冰山以上风和浪煦,冰山以下暗潮汹涌”的人,宁可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也要粉饰太平。很有可能发生的就是,我老公以为我过得幸福无比两个人的关系也融洽无比,可某一天我就因为内心的郁闷不得发泄积累成内伤,吐口血就倒地不起了;或者某一天觉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毫无预兆就提起行囊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杯具发生,我还是不要勉强自己,害人害己好了。
以前我很痛恨自己的这种完美主义,现在却爱得很。因为我现在也越来越懂得尊重自我了,深觉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大大不同的,不必一定要活得和别人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的人可以过得很简单很懵懂不需要思考,也很容易满足,只要吃饱喝足有房有车外人夸赞,就觉得很有面子很开心;我喜欢这类人的简单知足,可我自己,对不起,永远做不到。
更何况我所期待的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现实社会里并不是没有。不管最后结果如何,现在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尽全力争取过才不会让自己后悔,不是么?尽人事听天命吧。呵呵,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就像我对待自己的理想,其实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嘛,呵呵。过去我习惯于把一切失败都归结到自己的理想主义上,并且对之深恶痛绝;后来发现,我怪错对象了。关键问题并不在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而在于是否具有出色的行动力,能够把所想的积极主动落实到行动上。不管是实现梦想还是寻觅真爱,行动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如今我意识到这一点,正努力地培养自己的行动力,并一再提醒自己,一万句话比不上一个小小行动。至于理想主义,我觉得挺好的。我就不信了,具有同样行动力的两个人,有崇高理想的反而会不如没有理想的!
越来越觉得,做人要有一份傲骨在,尤其自尊与自爱,是获得其他人尊重和热爱的前提。那些沉不住气,心急火燎低三下四要将自己推销出去的人们,连你们自己都如此看轻自己,也就不要怪别人会看轻你们了。相反地,如果先对自己,对他人竖一道门槛,立一些规矩,接下来的一切反而好办多了。君不见那些一昧奉承逢迎的人,往往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和稳固的人际关系;而那些独立思考坚持主见,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的人,却总能在经年累月后获得大多数人的关注和热爱。所谓的“人格魅力”,大概就体现于此。以前我会揣摩别人的心思,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而现在觉得,什么迎合迁就,都比不上“做自己”三个字有吸引力。所以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自身的个性,增强个人的魅力才是王道。当然,做这些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打上更华丽的包装,然后放到货架上去任君挑选。每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的人,应该都会期待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吧?对待姻缘呢,就像对待金钱名利一样,应当居于有意和无意之间,等天时地利人和,自己又准备充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就像道家里说的,“以无为为,以不争争”。
好了,爱情观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说说我对于目前一些女生们的择偶观的看法吧。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桩好的婚姻可以让一个女人少奋斗20年”,这里的“嫁得好”,“好婚姻”多半是与金钱名利挂钩的。可我从不羡慕那些在外人口中“嫁了个好老公”的女人们,只羡慕那些真心相爱,有默契有共鸣的恋人们,比如A和她的男朋友,B和她的老公。
说真的,我觉得一个人在爱情上,和在事业上一样,需要有崇高而远大的抱负。要不然很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小东西(金钱,名利,虚荣等等)所左右,以至于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舍本逐末——要么急功近利,轻率地交出了自己,要么遇见真爱也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并不是说我多么仇富,要是和我相爱的人恰好又条件很好,那当然再好不过;只是如果有一个二选一摆在我面前让我抉择,那几乎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我觉得有些东西,越执着追求越得不到,金钱和名利什么的,可以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附加产物,但决不能是努力的终极目标。就像现在人们口中的“嫁个好老公”,无非房子几套名车几台,或者再牛一点,嫁入豪门,在家做阔太太,不必工作无需操劳,锦衣玉食供养着,闲来提着名牌包包到处显摆。呵呵,说实话,这些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甚至比不上恋人一个贴心的拥抱。
而且命运无常,每个人都只能看见当前,以后的事情,谁能够预料?多少家道中落的富二代,多少女人忍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婚姻苦不堪言,又有多少负心汉的故事?也许到最后你发现,你出卖自己的真爱换来的,不过一场梦幻泡影,一钱不值。他可能有钱,他可能有权,他可能有名,可如果你们俩不相爱,他的那些好,都不是你的,你也享受不到半分。有人说爱情如空中楼阁,是最不坚固的东西,可我觉得,相比起那些浮夸的身外之物,爱情反而是最坚固的。再说我很怀疑那些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的人们,他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否真心享受那所谓“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人云亦云,把自己灌进世俗的模子里,铸造成让他人羡慕的形状,唯独失去了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喜好。
说了这么多,以上几乎就是我目前的全部爱情观了。囧,扬扬洒洒四千多字,该够上一篇小论文了。现在面临的是,马上就要走出象牙塔,接触的人多了,机会也多起来;同时,身边催促和询问的人们也会多起来,压力即将接踵而来。这篇文存在这里,算是给自己提个醒,打个预防针,同时也给自己加油打气吧。希望以后我在社会的大漩涡里,不管是在理想上,事业上,还是爱情上,都能够坚持自我,独立思考,我的人生我做主,绝不被别人的眼光和世俗压力牵着鼻子走。呵呵,不然真枉费了爸爸妈妈给我取名“立思”的良苦用心。
结果怎么样,I don't care。理想主义者自有理想主义者的好处。至少,做每一个决定都能遵从于自己的心,虽然所有的好与不好都得由自己后果自负,但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无怨无悔的。可以安然品尝所有的苦难,但不能容忍懦弱和窝囊;可以接受屡败屡战,但决不能活得没有希望。我的人生观里,打着深深的道家和佛家的底色,其好处就是,对任何一种境遇,都可以泰然处之。说出来不要笑话我,人生在我眼里就是一场体验,所以我对于一场丰足盛大的人生的定义,可能和一般人有所不同。贫穷或富贵,发达或潦倒,没啥差别,布景不同而已。浓烈的人生,都是好人生;白驹过隙几十年,尽兴就好^_^
From now on, what should I do when fears arise ? ——Just fuck it!
PS:一直很想对A说,你的好姻缘,请务必坚持下来。什么客观上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只要两个人扭成一根绳,往一处使力。唯有真心相爱的两颗心,千金不换呀!有些事情是冷暖自知,别人只能看个表面现象;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够审时度势,安排和决定他人的命运,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个能力——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因为世事太难料。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只有自己而已。多少人关心则乱,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我们虽然不应该责怪他们的好心办坏事,但也一定要保持自己冷静的判断。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啊!当然我在这里为你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雾里看花,谈不上多公正客观。真实的感受,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把所有的枷锁都取掉,放你的心出来透透气,诚恳地问问它的意见:它到底想要什么,什么对它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真爱,也许是稳定的生活,也许是金钱名利,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的,都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其实有些抉择并不是那么的难以做出^^
求三篇优美的议论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乍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町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
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
应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2.2推行粮食生物质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是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的丝毫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两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已开展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2008年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实现“低碳经济”这一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相当于什么水平?
1、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相当于达到初中或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词汇量达到800~1500个,能掌握英语初级语法并且能够应对一般的日常对话。
2、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能掌握1500至4000个单词,可以学习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能美化英语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4、学完新概念英语第四册,你会体味英语文化,熟练使用英语,把英语作为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
扩展资料:
学习新概念英语的方法
1、学习新概念的第一步,就是词汇。先把每片文章中的词汇都要搞懂。虽然新版的新概念在课文后面加上了生词部分,但是对于底子不牢的学生还是会有困难。这个时候可以用网络词典查出来这些生词,记住以后背
2、每篇文章的词汇都弄懂了,下一步就是语法。语法尤其重要,第二册中讲述了许多的语法点,而且比较基础。之前有些老师曾认为新概念只要背过了就好。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局限性的。对于简单的英语这样做的确有效,但是如果要学到后面复杂的部分,这种方法就不是那么有效了。所以,前期的语法基础还是很重要的。一旦遇到不懂的句子,就要想办法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可以买一本语法书备查。
3、等到词汇和语法都分析完全了,下一步就是一个熟练程度,每篇文章要经过两步:读的非常熟练和听的非常清晰。这是阅读和听力同时训练的过程。只有阅读和听力的能力同时上升,英语水平才算提高。
上一篇:自然杂志英文版
下一篇:株洲日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