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论文提纲
半导体论文提纲
研究生论文提纲范文样本
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12-33
1.1 III-V族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史 12-18
1.2 LED工作原理及结构 18-21
1.3 结温对LED性能的影响 21-24
1.4 结温测试方法综述 24-31
1.4.1 热阻法 24-25
1.4.2 功率法 25-26
1.4.3 正向电压法 26-28
1.4.4 红外法和拉曼法 28-29
1.4.5 蓝白比法 29-30
1.4.6 峰位移动法 30-31
1.5 本论文的目标与工作 31-33
第二章 发光二极管发光及热传递理论基础 33-48
2.1 半导体中的光跃迁 33-42
2.1.1 半导体材料的态密度 33-35
2.1.2 载流子的分布 35-36
2.1.3 辐射复合理论 36-40
2.1.4 半导体荧光 40-42
2.2 异质结与多量子阱结构 42-44
2.2.1 异质结中的载流子 42-44
2.3 热产生、传递与分析 44-48
2.3.1 LED中的热产生 44-45
2.3.2 热传递方式 45-46
2.3.3 热分析 46-48
第三章 发光二极管结温测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8-69
3.1 结温测定系统的算法与流程 49-54
3.1.1 LED发光峰位的拟合 49-50
3.1.2 光谱峰位搜索算法 50-52
3.1.3 实验设计与控制流程 52-54
3.2 结温测定系统的硬件设计 54-60
3.2.1 温度控制 54-55
3.2.2 驱动脉冲 55
3.2.3 光谱的快速采集 55-56
3.2.4 结温测定系统的实现 56-59
3.2.5 实验参数的确定 59-60
3.3 结温测试系统的应用 60-68
3.3.1 结温测定实例 60-64
3.3.2 结温测试系统的推广 64-68
3.4 本章小结 68-69
第四章 结温测试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69-80
4.1 结温测试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69-73
4.1.1 系统的可重复性测量 69-72
4.1.2 系统的可再现性验证 72-73
4.2 峰位移动法与正向电压法的对比研究 73-79
4.2.1 不同大功率LED的定标比较 73-77
4.2.2 不同偏置电流下定标曲线的稳定性 77-78
4.2.3 同一来源样品的定标比较 78-79
4.3 本章小结 79-80
第五章 蓝、绿光LED局域态对结温定标曲线的影响 80-102
5.1 实验装置和方法 80-81
5.2 蓝、绿光LED的光致发光研究 81-89
5.2.1 局域态与QCSE对PL光谱的影响 81-84
5.2.2 铟 含量对PL光谱的`影响 84-89
5.3 蓝、绿光LED的电致发光研究 89-94
5.3.1 不同注入电流下的EL光谱变化 89-92
5.3.2 温度对EL光谱的影响 92-94
5.4 蓝、绿光LED结温定标曲线差异的分析 94-101
5.4.1 铟 含量与局域态的形成与分布 94-99
5.4.2 铟 含量对定标曲线的影响 99-101
5.5 本章小结 101-102
第六章 LED灯具热学参数的提取与研究 102-116
6.1 LED结温测试系统应用简介 103-108
6.2 LED灯具有效散热参数的提取 108-115
6.2.1 理论分析 108-109
6.2.2 实验方法 109-110
6.2.3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温度的关系 110-113
6.2.4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电流占空比的关系 113-115
6.3 本章小结 115-116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16-119
7.1 总结 116-117
7.2 展望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32
致谢 132-133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生论文提纲范文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生论文提纲格式
研究生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提纲格式一
摘要 4-6
Abstract 6-8
英文符号与缩略语 15-18
第1章 绪论 18-30
1.1 课题研究背景 18-22
1.1.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8-19
1.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9-22
1.2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22-28
1.2.1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发展 22-25
1.2.2 侧链对聚合物给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25-27
1.2.3 D-A共聚物光电转换过程的研究现状 27-28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8-29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29-30
第2章 一维D-A共聚物PBDTTT的溶液构象和光生电荷动力学 30-60
2.1 引言 30-32
2.2 PBDTTT溶液的制备与光谱测量方法 32-36
2.3 稳态光谱特性 36-42
2.3.1 稳态吸收和发光光谱特性 36-42
2.3.2 PBDTTT溶液极化子吸收的特征光谱 42
2.4 (BDT-TT)n单体到四聚体的构型 42-44
2.5 PBDTTT溶液极化子吸收在毫秒时间内的复合过程 44-46
2.6 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46-59
2.6.1 715nm波长激发时三个激发态产物的原初动力学 46-53
2.6.2 440nm波长激发时三个激发态产物的原初动力学 53-55
2.6.3 激发态产物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55-59
2.7 本章小结 59-60
第3章 PBDTTT纯膜与PBDTTT:PC61BM共混膜的光生电荷动力学 60-84
3.1 引言 60-62
3.2 PBDTTT固态膜的制备和形貌、稳态光谱测量 62
3.3 PBDTTT器件的伏安曲线与外量子产率 62-63
3.4 形貌和稳态光谱特性 63-67
3.5 纯PBDTTT薄膜的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67-73
3.5.1 700nm激发时PBDTTT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67-70
3.5.2 490nm激发时PBDTTT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70-72
3.5.3 侧链和过剩激发能对纯聚合物薄膜电荷产生机制的影响 72-73
3.6 PBDTTT:PC61BM共混膜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73-82
3.6.1 700nm激发时PBDTTT:PC61BM膜ICT与CS的原初动力学 73-77
3.6.2 490nm激发时PBDTTT:PC61BM膜ICT与CS的原初动力学 77-78
3.6.3 侧链和过剩能对聚合物共混膜光生电荷动力学的影响 78-82
3.7 本章小结 82-84
第4章 二维D-A共聚物PF(S)DCN在液相和固相中的光生电荷动力学 84-117
4.1 引言 84-86
4.2 PF(S)DCN溶液与固态膜的制备 86
4.3 PFSDCN在液相中的激发态动力学 86-98
4.3.1 稳态光谱特性 86-88
4.3.2 PF(S)DCN单重态激子的衰减动力学 88-90
4.3.3 PFDCN溶液相激发态的原初动力学 90-93
4.3.4 PFSDCN溶液相激发态的原初动力学 93-96
4.3.5 侧链对PF(S)DCN溶液相的激发态性质影响 96-98
4.4 PF(S)DCN纯膜和PF(S)DCN:PC71BM共混膜的超快光生电荷动力学 98-115
4.4.1 稳态光谱和形貌特性 98-101
4.4.2 PFDCN和PFDCN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101-107
4.4.3 PF(S)DCN与PC70BM共混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107-111
4.4.4 侧链对PF(S)DCN固相的光生电荷动力学影响 111-115
4.5 本章小结 115-117
结论 117-118
创新点 118
展望 118-119
参考文献 119-13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131-134
致谢 134-136
个人简历 136
提纲格式二
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12-33
1.1 III-V族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史 12-18
1.2 LED工作原理及结构 18-21
1.3 结温对LED性能的影响 21-24
1.4 结温测试方法综述 24-31
1.4.1 热阻法 24-25
1.4.2 功率法 25-26
1.4.3 正向电压法 26-28
1.4.4 红外法和拉曼法 28-29
1.4.5 蓝白比法 29-30
1.4.6 峰位移动法 30-31
1.5 本论文的目标与工作 31-33
第二章 发光二极管发光及热传递理论基础 33-48
2.1 半导体中的光跃迁 33-42
2.1.1 半导体材料的态密度 33-35
2.1.2 载流子的分布 35-36
2.1.3 辐射复合理论 36-40
2.1.4 半导体荧光 40-42
2.2 异质结与多量子阱结构 42-44
2.2.1 异质结中的载流子 42-44
2.3 热产生、传递与分析 44-48
2.3.1 LED中的热产生 44-45
2.3.2 热传递方式 45-46
2.3.3 热分析 46-48
第三章 发光二极管结温测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8-69
3.1 结温测定系统的算法与流程 49-54
3.1.1 LED发光峰位的拟合 49-50
3.1.2 光谱峰位搜索算法 50-52
3.1.3 实验设计与控制流程 52-54
3.2 结温测定系统的硬件设计 54-60
3.2.1 温度控制 54-55
3.2.2 驱动脉冲 55
3.2.3 光谱的快速采集 55-56
3.2.4 结温测定系统的实现 56-59
3.2.5 实验参数的确定 59-60
3.3 结温测试系统的应用 60-68
3.3.1 结温测定实例 60-64
3.3.2 结温测试系统的推广 64-68
3.4 本章小结 68-69
第四章 结温测试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69-80
4.1 结温测试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69-73
4.1.1 系统的可重复性测量 69-72
4.1.2 系统的可再现性验证 72-73
4.2 峰位移动法与正向电压法的对比研究 73-79
4.2.1 不同大功率LED的.定标比较 73-77
4.2.2 不同偏置电流下定标曲线的稳定性 77-78
4.2.3 同一来源样品的定标比较 78-79
4.3 本章小结 79-80
第五章 蓝、绿光LED局域态对结温定标曲线的影响 80-102
5.1 实验装置和方法 80-81
5.2 蓝、绿光LED的光致发光研究 81-89
5.2.1 局域态与QCSE对PL光谱的影响 81-84
5.2.2 铟 含量对PL光谱的影响 84-89
5.3 蓝、绿光LED的电致发光研究 89-94
5.3.1 不同注入电流下的EL光谱变化 89-92
5.3.2 温度对EL光谱的影响 92-94
5.4 蓝、绿光LED结温定标曲线差异的分析 94-101
5.4.1 铟 含量与局域态的形成与分布 94-99
5.4.2 铟 含量对定标曲线的影响 99-101
5.5 本章小结 101-102
第六章 LED灯具热学参数的提取与研究 102-116
6.1 LED结温测试系统应用简介 103-108
6.2 LED灯具有效散热参数的提取 108-115
6.2.1 理论分析 108-109
6.2.2 实验方法 109-110
6.2.3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温度的关系 110-113
6.2.4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电流占空比的关系 113-115
6.3 本章小结 115-116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16-119
7.1 总结 116-117
7.2 展望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32
致谢 132-13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133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提纲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并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麻烦,只需要简单说明论文的成文思路即可。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提纲,欢迎阅读借鉴。
篇一:论文提纲
题目:红外成像系统性能分析的计算机模拟
为适应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DelPhi语言,对红外热成像系统性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对研究课题采用类和目标的定义方法,描述了红外热成像系统中目标、背景、大气传输、红外接收和信号处理等子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验证热成像仪静态性能的数学模型,运用Delphi语言和数据库,将数据输入,静态性能计算,结果输出和文件管理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包。达到了直观、方便的操作效果。 完成的程序对机载前视红外仪、医用热像仪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热像仪进行性能分析,得到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噪声等效温差(NETD)等性能参数的数据表格和曲线图,同野外实验所得数据相差误差在10%~20%左右,该模型基本反映系统特性,满足用户使用和二次开发的需要。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目 录5-6
第一章 绪论6-15
1.1 引言6-8
1.2 论文的提出和内容8-10
1.3 红外系统性能分析的概况10-11
1.4 论文在Delphi语言的实现11-15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类分析15-26
2.1 黑体辐射类15-21
2.2 大气传输的类建立21-26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26-42
3.1 热像仪组成和基本技术参数26-30
3.2 静态性能模型的建立30-40
3.3 视距估算模型的建立40-42
第四章 性能分析的计算机模拟实验42-50
4.1 数据模型在Delphi上实现的流程图42-44
4.2 类和对象在Delphi上实现的源程序44-47
4.3 主程序界面47-50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50-56
第六章 结论56-57
致 谢57-58
参考文献58-60
附 录60-74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本文对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激光发射子系统、PIN光电接收子系统和APD回波接收子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的理论依据。据此解决了PIN光电接收的抗强背景光饱和与抗背景光干扰的问题;用单片机模糊控制技术实现了某APD光电探测器偏压补偿的.实时化和智能化。 对安装面角误差影响随动光轴平行性的问题也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了分析结果;提出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安装面,通过拟合得到安装面的角误差;从而为减小这一误差源对随动光轴平行性的影响铺平了道路。 对稳定转台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数字PID结合微分顺馈的控制软件,满足控制要求。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目录5-7
第一章 绪论7-10
1.1 引言7
1.2 国外研究概况7-9
1.3 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研制、功能和本文内容9-10
第二章 激光识别与通信系统的组成10-13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10
2.2 激光发射与APD回波接收部分10
2.3 PIN光电接收部分10-12
2.4 主机控制部分12
2.5 调制解调键盘显示与控制部分12
2.6 稳定转台部分12-13
第三章 激光发射子系统13-18
3.1 激光器的调制特性和光束生成13-15
3.2 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参数15-16
3.3 激光发射方式16-17
3.4 激光发射子系统的组成17-18
第四章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18-29
4.1 激光功率探测和接收视场18-19
4.2 背景辐射与背景噪声19-21
4.3 开关键控(OOK)误码率21-24
4.4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的设计24-25
4.5 大气对激光接收子系统的影响25-26
4.6 PIN光电接收子系统的灵敏度26-29
第五章 APD回波接收子系统29-51
5.1 直接探测技术29-33
5.2 背景辐射33-35
5.3 APD光电探测器的基本特性及应用35-41
5.4 光电信号的检测与负载电阻41-42
5.5 判决门限的选择42-44
5.6 APD回波接收子系统的设计44-51
第六章 安装面误差与随动光轴的平行51-60
6.1 概述51-52
6.2 随动光轴的角误差分析52-58
6.3 安装面角误差的获得58-60
第七章 转台60-67
7.1 转台的组成和稳定原理60-61
7.2 稳定转台的控制系统61-62
7.3 控制算法和控制软件62-67
结论67-68
致谢68-69
参考文献69-70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杂志
下一篇:内蒙古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