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束缚微博杂志
南昌束缚微博杂志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为大家整理了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发言稿,欢迎大家阅读。
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中国大地,使这种精神世代相传。它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的体现。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之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民主和团结的精神、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正如精辟概括的那样:“延安精神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延安精神的学习,我以前的想法观点,处世态度发生了些许改变,下面我将以我的改变为基础,来叙述一下我学习延安精神的 心得体会 。
一、坚持正确的群众观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基本 经验 ,也是延安精神的精华所在
延安精神是中国我党在延安时期精心培养和全面构成的先进的群体意识。从中国我党的群众线路可以看出,中国我党最根本的动身点是一切为了群众, 最重要的支持点是一切依托群众,最成功的切进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最闪耀的闪光点是为民、务实、清廉。宏扬延安精神、坚持群众线路,对推动机关转变作风、展开好 教育 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冷漠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党眼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情势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这“四风”上,其中最核心的是少数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思想上轻视群众,感情上冷落群众,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漠不关心,这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对此,新一届党中央部署全党展开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整风的精神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深进分析发生题目的缘由,努力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题目,这本质上就是要整治党的作风,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我党人政治本质,恢复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二、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就要改进作风,进步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
作为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增强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德修身,切实把服务群众、为广大群众谋取利益作为谋划工作、落实决策、化解矛盾的根本动身点,把群众是不是同意、是不是答应、是不是兴奋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
要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权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想办的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敏锐感知群众冷热,关心群众诉求,通过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回属感等多种方式,解决企业职工最迫切、最现实的困难和题目。我们不能为官一任只斟酌如何满足自己的私利,只图自己方便享受而不顾群众的利益,不顾党纪国法的束缚。只有自己的境地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强联系、团结、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要善于听取不同声音、聚集民智、聚集民力;就是要在制度框架内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就要聆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看闻问切”,从群众中了解情况、汲取营养,发掘群众中隐躲的聪明,避免“闭门造车”、“唱独脚戏”,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 文章 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举措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实际题目。要做“明眼人”、“有心人”,努力获得那些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容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既要解剖麻雀,也要了解全局;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既要到工作先进的地方往 总结 经验,也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往研究解决题目。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名,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清正、清廉、 清明 。
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中国大地,使这种精神世代相传。它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的体现。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之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民主和团结的精神、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正如精辟概括的那样:“延安精神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四、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关键要加强迫度束缚,使我们党的干部将党纪国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推动群众线路的贯彻
一是要完善服务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让党员干部觉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是运动式的一窝蜂或随大流;二是将干部是不是贯彻制度作为评判是不是合格、提升的标准纳进考核体系,不断健全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提拔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员干部;三是建立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对群众缺少感情、疏忽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而群众又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要予以处理。
通过学习,我深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特别是延安精神的学习永无止尽。学习延安精神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在于用延安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
党的以来,同志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先进性和纯洁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同志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历史之“根”。我们党是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同志告诫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因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之“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如此。如果忘记了我们党是从哪里走来的,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如果忘记了我们党的历史之“根”,执政之树就难以长青。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之所以“四风”盛行、不严不实,甚至陷入腐败泥潭,就是因为忘记了我们党的历史之“根”,忘记了我们党的精神血脉,也忘记了自己入党时候的初心。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本来,才有未来。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返本才能开新。大力弘扬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让党员干部重温那些苦难辉煌的伟大历史,经常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以精神纽带连接历史和现实,强固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之“根”,为全面从严治党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可以使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获得源头活水、永远保持生机活力。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补足精神之“钙”。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的滑坡最危险,精神支柱的坍塌最致命。因此,同志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冲击,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之“钙”流失严重,得了“软骨病”,成为精神上的侏儒,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医治这种“软骨病”,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延安精神的形成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因为延安是一个有理想信念、可以实现理想信念的地方。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后,看到的是一种“东方魔力”;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们所说的“魔力”“希望”,反映的正是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延安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需要我们像当年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用延安精神打扫思想灰尘,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挺起精神脊梁,践行“三严三实”,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健全教育之“体”。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就是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同志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制度“笼子”扎得更严密,把思想“总开关”拧得更紧,把教育体系建得更完备。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在制度这一“刚”的方面抓得比较多,这两年成效尤为显著;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教育体系方面还大有空间、大有工作可做。延安时期,党确立的一系列 规章制度 ,关于民主集中制、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关于统一战线等许多经验和做法,有些沿用至今;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我们,不断给我们增添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营养剂。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核心在“从严”。建立健全从严治党教育体系,可以在更深层次和长远发展上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促进党的“五位一体”建设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精神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新闻宣传责无旁贷,人民日报社更要自觉发挥“旗舰”和“排头兵”的作用。我们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宣传好、弘扬好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精神滋养、提供精神支撑。当前,尤其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在内容上做足“融通”文章。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已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宣传弘扬革命精神,不能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不能标签化、程式化、简单化,而要将其有机渗透、融入到相关宣传之中,实现内容上“融通”,使革命精神成为相关宣传的价值底色和精神内核,在润物无声中让人们感受革命精神的真谛和魅力。二是在平台上做好“融合”传播。当前我们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时代,革命精神的宣传弘扬如果只局限于传统媒体上,就很难让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的宣传弘扬更加广泛地覆盖到方方面面受众。现在,人民日报社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类别、数百个终端载体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我们要把弘扬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的宣传拓展到新兴媒体的各种平台上,以一个融合的大平台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进一步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唱响,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发言稿”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编辑本段书法成就
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胡歌的微博粉丝数量有多少,胡歌发一条微博
最近,许久不见的胡歌,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录制。
此微博一出,粉丝们便纷纷写出:“老胡,你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语言艺术大师。”
胡粉们 除了送上祝福,更多的是期待胡歌的下一部作品《繁花》。
胡歌,他是娱乐圈里的一股清流,胡粉们更是经久不衰。
那么,知乎上有人很好奇地问:“胡歌,他的人设会崩塌吗?”
答案是不会。
因为纵观他这十多年来的经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悟出了大生的真谛--------那就是他懂得了三个舍得的智慧。
初识胡歌 ,是因为《仙剑》。
当年胡歌拍摄的李逍遥真的是年少轻狂,肆意飞扬,曾有人说:“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能与自己脑海中的幻想角色完美重合。”
23岁的他,真的是名声大噪,一幅仗剑走天涯的画面,一曲《逍遥叹》至今都让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年少的他也是鲜花与赞誉齐飞。
在仙剑很火的第二年,胡歌进入《射雕英雄传》的拍摄,他成为了郭靖的扮演者,与他搭档的有:袁弘、林依晨、刘诗诗......
那个时候,他24岁,还处在人生把酒话歌的年龄。因为,在不拍戏的时候,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喝得醉熏熏的,再倒头就睡。
24岁,像极了李逍遥,处在名利的高峰,俯瞰着整个娱乐圈。
可是,胡歌并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章节会走向那里,那一次,他的人生被动地按下了暂停键。
2006年8月29日,胡歌在拍摄玩《射雕英雄传》返回上海酒店的途中,由于司机疲劳驾驶,导致他和他的助理发生了一场车祸。
这场车祸,造成胡歌的脸、右眼、颈部都被玻璃大面积割伤,甚至毁容。
那时,胡歌走过人生最低迷的时期,但常常给自己很多否定:“干脆不演戏了,去做幕后,也挺好的。”
因为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差点毁了胡歌的大半生。沉寂许久后,胡歌他选择不没有放弃,鼓起勇气继续演戏。后来才有了《苦咖啡》《生活启示录》,但都反响平平。
好在幸运之神要开始眷顾这个与命运做斗争的青年。
2012年,那一年,胡歌30岁。
胡歌欣然答应了, 他更在意的是不断去打磨自己的演技。
就像他曾说过:“我的行业价值是我的作品带给我的,我的生命力来自作品,来自角色。”
这一演,便是6年。
在演话剧的头3年里,他把“五号病人”的那一角,演的特别好。或悲伤,或喜悦,或挣扎,演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3年的打磨,让他的演技炉火纯青。
2015年,胡歌先后出来的《伪装者》《琅琊榜》播出,创造了极大的收视率。2016年胡歌本人也获得了金鹰节的双料影帝。
这一年,距离车祸整整10年。
胡歌再一次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拥护,可是令人错愕的是,他没有选择继续拍戏,而是到了英国去学习半年。
这一次,他主动放下名利,深耕自己。
因为经历大是大非后的 他知道名利之门是虚掩的,但是门后的的世界却引人而异。
有的人走进去的时候带有洞悉这一切的明烛,有的人却闭着眼睛走进去,哪管是否陷入泥潭。
胡歌深知,那种在灯光下瞩目的焦点,被鲜花包围的胡歌,不是自己。
所有的退却都是为将来更大的发展做铺垫。
一个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不为名利所累,才会抵达生活的另一极,也有了更多的回报。
放下的名利的胡歌似乎越活越自由,他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也有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底气。
收获了 更多的是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接受了自己的烟火气,也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曾经有一位白血病的姑娘,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发了一条微博:
“我生病的时候又看了一遍琅琊榜,感慨万千,特别@胡歌,能对我说有一句话或者写一段话就好了。虽然有点做梦,但是能做的时候多做一些的好。”
却没有想到,胡歌竟然回复了。
他不仅仅给这个女孩子送上了祝福,而且还给对方的父母送了三张话剧票,邀请他们来观看话剧表演。
就像胡歌说的:“你给了我百分百的信任,我怎么舍得让你失望。”
这样的胡歌真的是没有任何偶像包袱,暖心待人。
在一期《如梦之梦》的发布会上,一粉丝对胡歌说:“我妈妈今年89岁,身患癌症,她很喜欢你,希望你能写句话鼓励下她吗?”
胡歌二话不说,帮老人家拿走前面的障碍物,谦虚地跪在地上写了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教白卷。”
这样谦和有礼的胡歌,致使老人家非常的感动。
待己待人,他一直温暖如初。
中国有句古句:“与人为善。”是说人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以善的一面对待别人。
而胡歌做到了,他放下了偶像包袱,放下了明星的光环,善待了别人。那么,在他的心中就赢得了更广阔的视野。
走入摄影,也是他放下负累的另一个表现。
在车祸后的胡歌,并没有做好重回演艺圈的准备,所以,他到了普陀山成为了一名行者。慢慢地,他热爱上旅行,一个人骑摩托车,登海拔6206米的西藏启孜峰,千里骑行去色达。
在这期间,他拍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有些作品还登上过《华夏地理》杂志,上过影展。
微博上也常常发一些他的摄影作品。很多作品,都是“雾里看花"的境界,有着多重的意境,只有懂他的人才看得明白。
这些摄影作品,似乎是他的心安之处。
要想心灵上的自由,便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繁华。
生活中,他放下对外物的追求和执著,放下了负累和身份,造就真实的自我,平易近人,才会让生活轻松无羁。
除了演戏、旅行、摄影,胡歌会把自己其他的时间都泡在书里。常常在微博上,会看到胡歌在看某本书。
他也曾在微博上发表到:“阅读和写作让我可以抛开烦恼,进入豁然开朗的另一个灵感之地。”
爱看书的胡歌,能够心怀若谷,持之空杯心态,谦虚前行。
此后,胡歌常常感怀于母亲。有一次,他到了长江大峡谷,看着远处的云和植物,仿佛母亲就在那里,他感慨到:“我仿佛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
胡歌是娱乐圈出了名的孝子,当年甚至因为母亲的极力反对,胡歌放弃了薛佳凝。
一个人,懂得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感恩,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胡歌在获奖的时候,他先朝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再走到李雪健老师的面前,弯腰,敬礼,轻声地说句:“受之有愧。”
因为,他最想感恩的的那个人是李雪健老师和林依晨。
获奖感言中曾这样说到:"我要感谢林依晨,因为她和我说过两句话,影响我至今。第一个是演戏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第二个是她是在用生命在演戏。”
在自己获奖的时候,还不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用肺腑之言诠释了自己的感恩之心,这份心难得可贵。
他的这份感恩之心,让人倍感温暖。
后来,编剧王丽萍去找胡歌演戏时,给了胡歌高度的评价:“胡歌非常有修养,非常自律。”
就是这么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也开始了公益事业。
他常常被娱乐圈称为“失踪人口。”除了演戏,他从不打扰我们。
取而代之的是,他开始每年出现在高原青海的荒漠中,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在沿海地带捡垃圾, 以自己亲身践行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
甚至,也开始不深不响地做起慈善,以助理张冕的名义建造了一所小学。
他没有深究这些事的意义,他只是说:“我只是当下想去这么做。”
善行,可以让生活更有层次。
一个人在自己好的时候,懂得回馈社会,懂得感恩,并能以实际行动回报,那是多么难得的。
就是这样一个懂得放下名利,平易待人,常怀感恩之心是人,他的人设会崩塌吗?想来是不会的。
在娱乐圈里,有很多人都靠着综艺博眼球,但他没有上过任何综艺。
甚至他还把自己的个性签名改成:“演员”,更明白自己要什么了。
就像在《琅琊榜》里梅长苏说的那句话:“我既然活下来了,此生就不会白白活着。”
颠过李逍遥,活过梅长苏,现在的胡歌,更是自己!
愿他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
漫谈:人们如何从“他者”的思维束缚中跳出来?
1.
今日阅读文献时,读到了拉康的一句话:“ (People’s) desire is alway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即“人们的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
换言之, 我们的许多观念其实不是我们自己的观念,而是社会规约和周围环境的产物 。
具体而言,从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灌输开始,到成长的每个阶段接受不同的学科熏陶,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容器,在被装入客观知识的同时,也无意识中吸收了各类带有价值评判的观念。
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可能会被不同的大潮流所湮没,甚至如今看来荒谬的种种理念也可能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譬如说,非洲传统部落许多奇怪的习俗;中国古代社会令人难以置信的缠足传统;以及美国历史上,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
凡此种种观念,在今人眼中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若是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是被整个集体或社会普遍接受的准则。
2.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归根结底,我想因为至少有两点因素: 第一,人的社会性;第二,权力运作的产物。
究竟什么是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句子有点绕,只需在“社会关系”四个字上划重点,即人具有社会性。
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开始,为了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以求得生存,人们就不得不以群居的方式组建集体,谋求团结的力量。于是,从部落到城邦,再到国家,逐渐形成了集约化的生产协作模式。
而身处共同体中,若是对于整体的决议提出异议,必然面临驱逐的境地,那可是自断活路,所以人们习惯性服从。
正如房龙在《宽容》中讲到的一个故事:在宁静的无知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敢于探索的漫游者外出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当他回到山谷,向人们宣告外部世界的精彩时,却被守旧老人依据法律处死。尽管灾难来临时,人们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过上了新生活,终于明白了漫游者的苦心,但为时已晚。
世俗的力量常常强大到令人生畏,而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会对社会归属感产生习得性的追求。因此,生活在某一阶段的人们,对于普遍的标准和习俗通常会采取默然的态度,甚至成为固有传统的“卫道士”。
而针对第二点,所谓的“权力运作”其实跟话语权密切相关。
福柯曾经提到过,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为拥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就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与事,反过来又能够创造出更多获得权力的机会。
比方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面临极其严峻的经济危机,在接过胡佛总统留下的一堆乱摊子后,那位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上任了。
他就靠着“炉边谈话”的一档节目,向民众娓娓道来他的改革计划,而收效相当显著。
他曾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话不知道安抚了多少美国民众流血的心,可见话语的强大魅力。
与之相反,在二战期间,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上台也与他演讲的煽动性和鼓吹力分不开。
所以说, 权力能够赋予话语被聆听的机会,而话语反过来则可以操纵权力 。想想看,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就正是这一机制运作的典范?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权力的所有者制定的规则,自然而然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理念,被大众所接受甚至认同。
有了人类的社会本性,加上权力的运行机制,就不难弄清楚不同种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对于某类习以为常的观念的普遍接受了。
3.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很难逃脱这种社会规约呢?
的确,身而为人,必然难以真正脱离社会习惯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尽力去尝试更理性和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去尽量避免思维与视野的局限。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第一,对人对事,避免做过多的价值评判。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有关这一点的精妙论断:
我们自然不愿意承认自己一只不思考的兔子,当然此处并非对于兔子存在歧视,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多动自己脑子去鉴别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做出各类评价,就好像微博上无数层出不穷的道德绑架。
记得经常提醒自己去品读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开头,尼克的父亲教导他的那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第二,分清事实和观点 。
中国的教育传统缺失批判思维的训练,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分清楚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只有我们分清楚了某件事的事实部分,和各方基于自己利益的主观评价,我们才能用更公正和全局性的眼光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当多数人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甚至成为固有观念的拥护者时,总有人能砸破这所铁屋子的窗户,看到崭新的世界,正如《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一样。
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应该避免一叶障目的狭隘视野,而是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的萌芽,去做出考量与鉴别,而非一味扼杀。
正如《原则》一书中所提到:有两个障碍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过于自大而看不到现实;二是我们的思维盲点,总有很多东西我们天然看不到。
要想真正跨出我们自身以及社会规约带来的认知钳制,我们必然应当用极其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甚至颠覆性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在读到拉康的理论时产生的一点想法。
人永远无法真正摆脱历史和社会的语境,产生绝对独立和客观的观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尝试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克制非理性观念,在看待万事万物时保留真实、客观的态度。
记于2018/03/11
(10/100)
上一篇:国际农业经济杂志
下一篇:文章的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