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矿石的地质论文
写矿石的地质论文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1211.88Kg,平均品位3.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1.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0.76 g/t和 0.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0.61 g/t和 0.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谁能给我写份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地质方面的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2.5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2.5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毕业论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
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
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
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
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
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
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
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
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
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
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
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
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
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
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
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
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
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
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
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
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
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
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
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
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
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
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
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
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
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
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
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
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
的必然趋势。
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
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
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
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
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
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
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
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
2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2. 1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
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
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
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
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
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
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
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
的研究[2, 3]。
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
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
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
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
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
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
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
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
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
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
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
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
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
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
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
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
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
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
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
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
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
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
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
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
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
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
志。
2. 2 成矿系统理论
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
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
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
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
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
观[4]。
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
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
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
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
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
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
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
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
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
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
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
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
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
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
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
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
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
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
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
的。
2. 3 矿床模型理论
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
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
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
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
过程的指导原则。
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
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
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
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
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
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
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
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
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
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
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
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
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
2. 4 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
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
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
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
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
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
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
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
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
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
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
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
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
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
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
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
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
2. 5 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
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
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
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
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
指导。
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
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
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
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
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
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
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
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
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
据。
2. 6 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
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
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
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
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
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
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
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
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
题。
(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
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
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
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
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
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
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
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
向。
(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
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
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
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
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
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
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
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
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
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
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
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
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
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
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
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
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
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
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
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
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
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
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
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
得突破。
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
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
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
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
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
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
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
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
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
(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
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
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
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
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
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
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2. 7 矿体侧伏理论
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
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
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
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
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
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
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
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
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
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
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
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
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
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
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
果。
3 结 语
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
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
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
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
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
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
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
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
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
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
[2] 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
质出版社, 1998: 4-7.
[3] 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
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4] 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
[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
[5] 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
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
[6] 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4-15.
[7] 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
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地质论文提纲怎么写
概述
地质毕业论文是指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前,为了全面表述学业水平而撰写的一篇综合性学术论文或某一领域的专业论文,要求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合理、科学,数据翔实可靠,结论明确。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若暗色矿物多系辉石,则属基性岩。对于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矿物形态、大小及其性质。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沉积岩是分布于地表的主要岩类。它种类繁多,岩性变化较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凡具碎屑结构,即碎屑粒径大于2—0.005毫米,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质结构,即粒径小于0.005毫米,质地均匀、较软,有细腻感,常具页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学和生物化学结构,多为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由于各类沉积岩的岩性差别,因此在鉴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碎屑岩时着重观察其岩石结构与主要矿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结构。抓住这一特征,就不会与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细观察碎屑颗粒大小:粒径大于2毫米是砾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颗粒肉眼难以分辩,用手指研磨有轻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径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细砂岩(0.25—0.05毫米)。对于砾岩,还应注意观察其颗粒形状,颗粒外形呈棱角状者是角砾岩,系圆状或次圆状者为砾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砾岩类的碎屑成分复杂,分选较差,颗粒较大,一般不参与定名;砂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见的胶结物有铁质(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硅质(二氧化硅)、泥质(粘土质)、钙质(碳酸钙)等。铁质胶结物多呈红色、褐红色或黄色。硅质最硬,小刀刻不动。钙质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结构和成分,就可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超过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胶结物命名,如可称某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见化石,但一般保存较差。 火山碎屑岩的鉴别比较困难。因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喷发和沉积的双重性,是一种介于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点、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胶结物的特征来区别于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鉴定
鉴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据是其泥质结构。粘土岩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仅能按其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及结构、构造来鉴定。它多具滑腻感,粘重,有可塑性、烧结性等物理性质。若是纯净的粘土岩,一般为浅色的土状岩石。层理是粘土岩中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人们就按粘土岩层理(倘层理厚度小于1毫米称页理)及其固结程度进行分类,将固结程度很高、页理发育,可剥成薄片者称作页岩。页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页岩为主。将那些固结程度较高、不具页理,遇水不易变软者称泥岩。最后,再根据颜色与混入物的不同进行命名,如可称作紫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钙质页岩等。
3、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肉眼鉴定
此类岩石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有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和磷质岩,尤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为广。有无生物遗骸是判断属于生物化学岩或是化学岩的标志。化学岩成分常较单一。它们多为单矿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矿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鉴定。 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即结晶粒状结构和鲕状结构等;生物化学岩具生物结构,即全贝壳结构、生物碎屑结构等。 综合上述,在观察和描述沉积岩时应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体的颜色,区分岩石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或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等; 据其矿物成分、颗粒大小及颜色上的差异,观察岩石的层理,注意层面上波痕、泥裂等构造特征; 要描述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碎屑物及胶结物等成分。 对砾石的形状、大小、磨圆度和分选性等特征要描述,并要确定胶结类型,以及胶结程度。 对沉积岩命名时应遵循“颜色+胶结物+岩石名称”的法则。此外,还需注意沉积岩体形状、岩层厚度及产状、风化程度、化石保存情况及其类属。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 、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上一篇:新疆大学学报编辑
下一篇:没有邮箱怎么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