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国贫富差距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22:58

美国贫富差距论文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叶 君 田淑慧
(吉林大学, 长春 130012)
摘 要 自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可以说, 美
国的减税政策史是一部沉痛与光辉并行、曲折与浩荡兼具的发展史。本文重点研究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
变轨迹,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减税政策 税收负担 演变 启示 美国
中图分类号 F81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
作者简介: 叶君,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美历史文化、跨文化交际。田淑慧,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它是指通过降
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取消或停征某些税种等
手段来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 进而降低企业或居
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
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它通过发挥税
收的乘数效应, 对经济增长、供求关系、财政收
支、价格机制、就业水平等产生影响。美国是世
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 被公认为是在减税方面最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税收政策是其宏观经济
政策及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消费及社
会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减税政策取向对世界
各国的税制变革及经济增长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1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标志性的著作是凯恩斯
于1936 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
减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美国的GDP 不同程度的增
长, 增加了私人储蓄和投资, ∃ 唤醒% 了美国经
济。美国减税政策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5 个
时期。
11 正统凯恩斯主义: 20 世纪40~ 70 年代的美
国减税政策
在20 世纪 30 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失业率居高不下, 银行机
构大量倒闭, 通货膨胀加剧。这些严重动摇了西
方世界对自由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心。自
此, 提倡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
台。凯恩斯主张实施减税在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以刺激总需求, 它成为二战后直至整个70 年代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灵魂。
就在20 世纪40 年代,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
阿尔文&哈维&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行事, 交替使用扩张与
紧缩两种办法: 在经济萧条期间, 采用赤字预算
的膨胀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 减低税率, 提高社
会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期间, 采用盈余财政的紧
缩政策, 缩减政府开支, 提高税率, 降低社会总
需求[ 1]
。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赢
得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到了 20 世纪50
年代, 补偿性财政政策出现了各种失误, 导致经
济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 ∃ 艾森豪威尔停滞% 局面。
1961 年,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为了使国内
! 150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经济迅速走出 ∃ 艾森豪威尔停滞% 的泥潭, 他接
受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海勒等凯恩斯主
义者的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并于 1962 年开始
全面推行减税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个人所得
税税率由20% ~ 91%的范围降到14% ~ 70% , 公
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 48% [ 2]
。它扩大了社会总
需求, 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次减税
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成功的应用之一。
随后的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减
税政策。一方面, 他于1964 年2 月推动国会批准
了肯尼迪生前留下的 ∀减税法案#, 使公司税削减
255 亿美元, 个人所得税削减110 亿美元; 另一
方面, 又提出 ∃ 向贫穷开战%、建立 ∃ 伟大社会%
等执政口号, 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
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美国的实际
GDP 以令人瞩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长。但是
到70 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的局面, 凯恩
斯主义宣告失灵。美国终结了长期单一使用凯恩
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历史。
12 里根革命: 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 供给性减
税%政策
1981 年里根上台, 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
滞胀问题, 他转而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
张, 以全面减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里根
政府共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减税方案: ( 1) 198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1981 年经济复兴法案#。此
法案主要包括将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14%和最高
税率70%分别降至11%和50% ; 颁布了加速折旧
条例 (ACRS) , 允许企业以 ∃ 重置成本% 来计提
折旧; 减少政府对个人、企业和州政府工作的不
必要干预; 支持稳妥可靠的货币政策; 增加国防
开支, 提高军事预算等内容; ( 2) 1986 年通过的
税制改革法案。在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的同时,
进行税制改革, 通过扩大税基, 降低税率, 加强
公平, 简化管理等方式来解决税制繁杂的弊端,
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税收
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表 1 详细列出了 1981
~ 1986年间里根政府的减税额度。
表 1 里根政府的 ∀经济复兴法案# 对联邦政府税收的影响[ 3 ]
项 目
个人税和非税收入 48 1414 1721
公司利润税收入 57 112 208 277 398 537
企业间接税和非税收入 5 2 6 5
社会保险税收入 5 5 6 6 6
总 额
(注: 减少额, 亿美元)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涉及的税种多、减税数
额庞大, 在世界减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有资
料表明, 里根1981~ 1986 年的减税使得美国国内
的GDP 迅速增长, 1983 年、1984 年和1985 年的
GDP增长率分别为36%、68% 和 34%; 失业
率从1982 年的97%下降到1985 年的72%。里
根政府的 ∃ 供给性减税% 扭转了 20 世纪70 年代
末高失业率、高通胀率的经济 ∃ 滞胀% 局面, 为
企业积累了资金,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刺激
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
13 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 20 世纪90 年代的美
国减税政策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
推动下,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加强,
税基复杂多变, 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日趋激烈, 再
加上战争因素, 美国财政于 1991 年出现了高达
2687 亿美元的巨额赤字。高赤字伴随着高利率、
高负债、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 这 ∃ 五高% 问题
! 151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使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为
了摆脱这种局面, 1993 年克林顿上台, 扭转了
∃ 里根经济学% 片面强调供给的财政政策, 推行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以振兴美国经济。
克林顿的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是一种增税
与减支并重的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政策。它在财
政税收方面的内容主要是: ∃ 把财政赤字从1993
年的3167 亿美元减至1997 年的1810 亿美元。办
法是: 5年内增税 3200 亿美元, 把个人所得税率
由31%提高到36%, 最高达39% , 公司所得税税
率由34% 提高到36% ; 削减预算支出5000 多亿
美元, 其中削减国防预算880 亿美元, 削减医疗
保健支出和裁减10 万名政府机构人员的支出。 [ 4]
%
1997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 ∀财政平衡预算法
案# 和 ∀减税法案#, 对税收进行可增可减的调
整。包括降低长期资本利得税的最高税率, 增加
儿童扣税额, 提高遗产税与赠予税的免征额, 提
高对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克林顿政
府实施的一系列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 使美国的
GDP增长率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年增长率的25% ,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削减了财政赤字, 美国
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
14 最富争议的联邦减税: 21 世纪初小布什政
府的减税政策
2001年3 月美国经济重现低迷, 结束了长达
120 个月的经济增长。美国税制不公平、偷税漏
税严重的弊端暴露无疑。小布什上台以后, 效仿
里根的减税增支政策, 企图再次利用减税拉动美
国经济增长。在一片反对声中, 美国议会终于在
2001年通过 10 年减税135 万亿美元的 ∀经济增
长与减税一致法案#。主要是削减个人所得税, 计
划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 396% 降至
33% , 并简化税率级次; 增加了儿童税收抵免限
额, 由500 美元增加到1000 美元; 提高遗产税的
免征额, 并计划于2010 年取消遗产税等。这些减
税措施使小布什政府见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布
什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减税的步伐, 于 2002 年通过
∀创造就业与工人受助法案#, 2003 年通过 ∀就业
和经济增长减税协调法案#, 又提出 10 年减税
3500 亿的计划。
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减税政策遭到了经济学界
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布什减税的政策效果究
竟如何呢? 美国商务部在 2003 年 7 月的报告显
示, 2003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 24% , 已
经超过了 18% 的预期, 经济开始复苏, 消费、
投资、就业、库存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均有所好转。
但也有批评显示, 布什的减税更有利于中高收入
阶层积累财富, 因为它将 60%的好处给了那些年
收入超过10 万美元的人, 使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和不公平现象加剧。
15 金融之战: 迎接世界性金融危机挑战的奥巴
马新政
始于2007 年8 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
内蔓延, 金融市场出现恐慌, 国际投资银行纷纷
破产。金融危机把美国带入二战后经济最漫长衰
退的寒冬。为拯救美国经济, 奥巴马提出了刺激
就业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奥巴马计划的关键词就
是 ∃ 减税%。他提议国会通过减税法案来鼓励小型
企业投资并且雇用更多工人, 新投资的资本收益
税在1 年时间内将降为零, 而对投资支出的减税
有效期将延长至2010 年底。
奥巴马的减税法案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特征。2008年2 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减税规模
为1680 亿美元的 ∀2008 经济刺激法案#。同年 8
月, 金融危机形势日趋恶化, 奥巴马政府又迅速
通过了 ∀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和 ∀2008 年
延长税收 (优惠) 和最低选择税减免法案#, 提出
减税约1100 亿美元的计划。其中包括对可再生能
源、交通和能源安全等4 个方面的税收优惠, 延
长灾害减免期限, 提高子女抵免限额等。进入
2009 年以后, 美国议会又通过了 ∃ 刺激经济法
案%, 规定的减税规模约为2810 亿美元, 创造350
万个就业机会。为了进一步控制财政赤字, 奥巴
马陆续向国会递交了2010 年度预算案和 2011 年
! 152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联邦政府预算案, 均涉及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税
收计划。
从美国减税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一个事
实十分明显: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减税和相关的
税制改革备受青睐。总体来讲, 美国的减税实践
没有阻碍自由市场的发育, 而且它已逐渐成长为
一种长期的财政战略选择。始于美国经济大萧条
时期的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到现在已经有70多
年的历史, 从其实践的效果来看, 适度、公平的
减税政策能够 ∃ 唤醒%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又
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
2 美国减税政策演变的启示
着眼于美国的减税政策, 无论是肯尼迪! 约
翰逊时期的需求性减税、里根的供给性减税, 抑
或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揽子计划等, 减税政策已经
成为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 体现了
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趋势。它
带来了诸如GDP 的增长、储蓄和投资增加、暂时
缓解通货膨胀等功效。从整个美国减税政策的历
史演变中, 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21 减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其作
用不可替代
减税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市场经济微观主
体的决策而间接实现的。对企业而言, 税收是企
业进行投资活动的重要成本。采取加速折旧、投
资抵免等减税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引导
资源由非生产性投资转向生产性使用, 扩大生产
规模, 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对个人而言,
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积极参与到各种
投资活动中, 抑制闲暇消费, 有利于劳动供给的
增加。因此, 减税政策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
劳动以及就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比增加政府支出
更有效应。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减税
在财政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提升减税政策的重要
性, 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22 减税政策应该供求并重, 并适时作出调整
美国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减税实践表明,
减税具有 ∃ 需求% 与 ∃ 供给% 双重效应, 单一地
使用需求或者供给手段都行不通。供求 ∃ 天枰%
的失衡, 必然限制减税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
需求决定供给, 而供给又反过来对需求起到引导
作用。如果只重视总需求, 实施片面的需求管理
政策, 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调, 出现经济 ∃ 滞
涨%; 如果只重视总供给, 则容易引发经济衰退或
下降。因此, 减税政策的设计者应该以美为鉴,
努力寻求各种财政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避免出现
供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并在供求失衡之时进
行适当的微调, 做到供需并重。
23 对减税风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谨慎选择减
税策略
从美国减税的历史实践上看, 减税对经济发
展能起促进作用。但减税风险是减税政策制定和
实施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
(1)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就短期来看,
减税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进而会造成政府可
利用支出的减少, 并可能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和
∃ 债台高筑% 现象; ( 2) 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减
税的出发点是税收政策延伸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
积极效应, 实际上是向公众让渡部分利益, 引发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如果减税措施
使用不当, 将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 ( 3)
影响税制的严肃性和固定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是
对税收政策的局部调整或否定, 因此必然对既定
税制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如果不同时期和不同目
标的减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就更会加剧税
制的复杂化; ( 4) 减税政策本身具有时滞性。减
税的政策效果不如增加财政支出那样明显和直接,
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它对经济的激励效果往往
在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完全凸显出来, 尤其是在
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购买力方面。
减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它给减税政策的运
用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借鉴美国减税
的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对减税风险给予充分的重
视。如果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充足, 则可考虑实施
! 153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全面的大规模减税, 否则应采取相对谨慎的减税
策略, 力争把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24 减税应与发展民生相结合, 努力寻求社会公平
从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去考察减税政策的动
机及效果并不难, 难的是减税如何真正的实现社
会公平。从实际情况看, 美国的减税法案受到抨
击和质疑最多的也正是关于减税的公平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 美国减税拉大了贫富差距, 不符
合低收入者福利的增加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它
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财富的积累, 使得纵向公
平难以实现。因此, 在设计减税政策时要有意识
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倾斜, 着重减轻低收
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对民众基本公共物品的供应, 并且通过各种
∃ 民生% 支出, 加大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出和补助
的力度, 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顾, 使减税政策最大
限度的发挥作用。
25 减税要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共同发挥作用
相对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如
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可谓时过境迁。但美国减税政策的
历史经验表明, 美国政府在实施减税政策的同时,
还配合着财政、货币、汇率、价格杠杆等措施,
使他们共同发挥作用。比如,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
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用发行货币的手段
来配合减税政策; 当减税造成收不抵支时, 可以
利用发行国债的手段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为了平
衡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减少, 可以采用有增有
减的税收政策, 在某些不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部
门适当的增税等。总之, 为了应对刚性的财政支
出, 使减税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避免单兵冒进,
有关减税的安排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何盛明: 财经大辞典 ( 下卷) [M] . 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 1990: 1836
2. Anthony S. Campagna: US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1917~ 1985, New York: Praeger, 1987
3. 章嘉琳.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 [M] . 学林出版社,
375
4. 丁冰, 张连城.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M] . 中国经
济出版社, 2002: 97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Policy
Ye Jun Tian Shuhui
( Jilin Universi 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30s, large- scale tax reduction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times in the US. history. In another
word, the US. hi story of tax red uction has bitter experience parallels with glory and both t wists and magnificence. The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and thus further analyzes i 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us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ax reduction policy; tax burden; development; enligh tenment; The United States
! 154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

有关贫富差距的方面的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为什么说美国贫困问题是它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1
  美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 2005年11月——2006年4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笔者就美国的贫困(poverty)、无家可归者(homeless)与反贫困政策等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许多社会福利机构,了解并实际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和项目,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贫困和无家可归问题的现状、分析反贫困政策和构成和演变,尝试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作出评价,并总结出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国内的贫困和无家可归者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反贫困、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等问题也是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福利政策的效果、反贫困政策的取向等问题,在美国学术界和知识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论,这也反映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一、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悲观与乐观

  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综合性社会现象,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收入贫困是现代贫困最重要的概念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1美国一般以处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贫困规模。贫困线由家庭规模和家庭总收入这两个因素来确定,并且每年都要重新测算、核定。如果一个美国家庭的年总收入低于“基本需求(basic needs)”就被认为属于贫困家庭。2005年美国家庭贫困线如下:单身收入9570元,2口之家12830元(2004年是12490元),3口之家16090元(2004年是15670元),4口之家19350元(2004年是18850元),5口之家22610元(2004年是22030元),6口之家25870元(2004年是25210元),7口之家29130元(2004年是28390元),8口之家32390元(2004年是31570元)。8口以上的家庭,每多一人增加3260元(2004年是3180元)2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总人数从3590万上升到3700万,增加了110万人,平均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详情参考:

  参考资料二
  关键词】 美国;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社会保障;

  【英文关键词】 American;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social securi-; ty;

  【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每逢无法预知的社会风险,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安全感。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全社会的人,或者至少大多数人,无论在发生 什么意外事故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标准,得到起码的保证。社会 保障减少了由发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不平等,从而大大消除了造成社会差 别的主要因素。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林登·约翰逊总统,美国联邦政 府制订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改善贫困阶层的生存、发展。从社会保障 政策的演变,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本文将着重探讨美国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及联邦政府的对策——社 会保障政策。30年代和60年代是这一政策产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 将对此作比较研究,并剖析社会保障思潮的来龙去脉,社会保障政策的负 面影响及发展前景,以期从中得到借鉴。论文共分四部分: 一、三十年代的绝对贫困与六十年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南北战争后,美国一直存在贫困隐患。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凸现了贫 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时期的贫困是绝对贫困,它危及人们的生存,对社 会发展亦造成极大危害,具体体现在...

  【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It s few people s privilege that could maintain safety when facing unexpected hazards. As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 tern, all the people, at least most of them, could make their living no matter what contingency happens. Social security reduces unequality resulted by unex- pected accident, so the main facter that causes social distinction fades away. From president Rousevelt to Johnson, successive American Adminis...
  详情参考:
  参考资料三
  1 学术上“分裂”(schizophrenia)的状况

  由上述研究主题,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惰性趋势延续下来,我今天着重讨论的是另一种持续性—美国贫困现象的空间分布。也许你想知道我是如何开始关注贫困现象的。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的地理学家而言,我们往往过着分裂的学术生活。我们有多个学术和理论研究兴趣,并常常通过探求一个来获得另一个,而我正是如此。在我训练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家的同时,我就对数量分析有浓厚兴趣,并以此为途径,寻求对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经济不平等的更好理解。我对世界钟表工业的研究源于我和一个朋友的一次谈话,他的家族在瑞士朱拉(Jura)拥有悠久的制表历史。他担心1980年代钟表产业所遭遇的全球化危机会破坏当地工业传统的文化基础。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些地区发展得如此艰难,是否有些地区不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潜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往往伴随着经济变化而发生的社会结构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每个地区都经历过落后的发展阶段,有的时候是一个接一个地落后,有的时候是成群地落后,这取决于它们基本的经济基础。一些地区的落后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

  2 老问题:发展不平衡

  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及模式一直在延续。政策制定者也知道经济增长和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为了彻底根除贫困所作的各种尝试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些问题,为什么政策在减少贫困方面如此无力?这是否应当归咎于对贫困问题的错误理解?政策制定领域的意识形态差异是否阻碍了某些必需措施的实施?是资本主义的原因么?还是某些与贫困的地域分布有关的东西,或者旨在消除贫困的有关政策反而导致了问题的加剧?

  这篇论文的一部分是反思过去,并从最近的事件中获得启示,但更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而理解美国贫困现象的地域基础。我认为:美国贫困现象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理本质。空间发展不平衡和它的流动性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不平衡现象是会迁移的),促成了美国贫困现象的持久性。贫困是可移动的。贫困的状态不仅仅反映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也能反映你过去和将来所处的环境,所以贫困本质上是具备地理性的。接下来我将探讨对贫困这一深入、持久的地理本质做出反应的公共政策及其历史根源。我认为,我们必须理解并接受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内涵及其根源,否则根除贫困将寸步难行。

  3 贫困与政党政策无关

  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研究兴趣呢?原因之一是最近的总统选举。这次选举令我陷入焦虑。在重新统计佛罗里达州选票的要求被最高法院驳回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对朋友说,我担心这个悬而未决的结果将会成为美国穷人的灾难。公众新闻媒体连续几个星期连篇累牍地报道选举结果的后续反应。人们关注的焦点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布什的上台会对最高法院的任命、国防部开销以及环境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我曾经在华盛顿工作过8年,和联邦机构打过交道,也担任过争取联邦政府开发扶持的社团代表。因此我认为,政策的改变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倒退,因为这个国家再次远离了对穷人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美国的很多地方来说,政策的改变意味着它们将陷入黑暗,回到被嘲笑和否定的时代。

  毫无疑问,这种剧本在很久之前就写定了。这次的总统选举决不会为美国的穷人创造一个独特的途径或者带来全新的实际内容。实际上,就算是民主党入主白宫也无法保证穷人的问题得到认真考虑。有些人会说,没有哪个政党的政策是为穷人服务的。无论哪个政党入主白宫,穷人的日子一样不好过。别忘了,在民主党执政期间,既发生了社会福利改革也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福利制度的终结。尽管过去100年来,穷人们在民主党的执政下过得更好些,但是不要被这个表象蒙蔽。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同情过那些生活窘迫的人、那些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和那些本身没有错却在错误的时间来到错误的地点的人。

  重要的是,所谓“错误的地点”通常由地理学来界定,并且和地理学有解不开的联系。在我们这样一个流动的社会里,空间相互作用、距离衰减、引力和集聚——这些我们所熟知并信手拈来的概念,时常被我们用来解释贫困现象或为贫困的存在自圆其说,甚至造成我们对持续贫困的忽视。难道地理学家助长了贫困的持续吗?在一些案例中,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人们对增长极(growth pole)与增长中心(growth center)政策狂热支持的年代。确切的说,在那个年代,空间理论被运用于粉饰和支持对特定地区的集中投资,而对邻近的贫困地区人们真正的需求未能予以足够重视。事后可以看到,这使我们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栽在未经验证的理论面前。总之,我认为在制定清晰明确的关于贫困问题的政策方面,我们(地理学家)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比起渴望在美国不平等问题上对舆论有所贡献,地理学家更执着于争取地理学科在学术界内部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例子证明,我们的思想和洞察力常常被其它学科思想控制,在风向变化时,只有我们仍然坚持这些曾经“公认的理论”(proverbial bag)。
  详情参考:

上一篇:红旗文稿期刊点评

下一篇:甘肃教育杂志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