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爱人》杂志目录

发布时间:2023-12-07 17:09

《爱人》杂志目录

  《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文章名称作者荐稿人姓名及文章出处
  你能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吗 刘燕敏 杨 松摘自《东西南北》
  最后的遗书 习习 马永碧摘自《知音海外版》
  爱我的人请举手 袁小明 张小雷摘自《百花》
  被谋杀的开拓者 彭武胜 陈 新摘自《格言》
  青春的邮戳 羽毛 姚章宪摘自《人生与伴侣》
  装了一回哑吧 天狗 孙 建摘自《古今故事报》
  游戏的车站 无字仓颉 吴德宝摘自《青年博览》
  人体克隆店 张鸣跃 吴彦子摘自《故事报》
  赠送唠叨 高军 杨进修摘自《小小说月刊》
  你那边是什么声音 肖潇 黄玲娜摘自《广西文学》
  正式工 秦德龙 秦德龙摘自《河南工人报》
  18岁那年曾远行 雪小禅 白振伟摘自《中国青年》
  19岁那年的夜奔 洛美 姚章宪摘自《哲思》
  孝子 王蒙 刘国生摘自《小小说月刊》
  用心歌唱 王奎山 王奎山摘自《天池》
  搬家 刘国芳 吴德宝摘自《喜剧世界》
  那一夜,飞短流长 九斗 於 奋摘自〈百花〉
  长达半天的快乐 张铭书 赵兵儒摘自〈现代女报〉
  失信的种子 冰焰 谢邦明摘自〈思维与智慧〉
  产房里的致命信仰 陈诺译 魏传中摘自〈现代女报〉
  最后一次与你共处一室 淮南非非 马玉良摘自〈爱人〉
  电话里的歌声 邢庆杰 邢庆杰摘自〈长河晨报〉
  女人有了钱 陈永林 吴彦子摘自〈爱情婚姻家庭
  你的清白无需请明 羽毛
  刘修英摘自〈意林〉
  绑架 乔 迁乔 迁摘自〈天池〉
  是个好人冷鬼李 杰摘自〈天池〉
  女人桂香吴保成张 颖摘自〈小说月刊〉
  木梯邵宝健何泉福摘自〈文学港〉
  翠色陈毓边 际摘自〈新课程报〉
  B角临川柴子何泉福摘自〈古今故事报〉
  大辫子的诱惑陈金顺於 奋摘自〈百花〉
  轮胎申弓申 弓摘自〈羊城晚报〉
  危机处理专家老松史志多摘自〈现代快报〉
  大肚子风波万俊华万俊华摘自〈哈蜜广播电视报〉
  昨天再现徐均生许青青摘自〈小说月刊〉
  好心人在行动高琦林小淑摘自〈新乡日报〉
  窑神吴保成吴保成摘自《小说月刊》
  副作用星新一著梁衍军摘自《星新一微型小说》
  老处女的黄昏生死恋徐澄编译夏天行摘自《青年参考》

柏拉图早、中、晚期著作目录及作品提要

  著作的三个阶段
  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苏格拉底”的对话   
  2.成熟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   
  3.后期的对话,包括《法律篇》
  著作简介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世界文学评论的期刊目录

《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总第15辑)目录中外学者与名家访谈天涯每惜此心清——苏炜访谈录 江少川(1)亚裔美国文学研究  跨国研究语境下华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赵文书(9)  不应忽视的声音——评美国亚裔戏剧三作家及其作品 陈爱敏(13)  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批评范式的形成——以1970年代为观照 蒲若茜(21)文学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 祝朝伟(26)  论翻译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颜 林 海(33)  论许渊冲“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向 琳(39)欧洲文学研究  论费特诗歌的艺术美 林明理(42)  《伊戈尔出征记》中罗斯大地的象征意蕴 杜国英 秦怡(47)  《鞑靼人的沙漠》:存在的抽象演示 贾晶(52)  《等待戈多》:对话主义的典范之作 侯春林(57)美国文学研究  “神经症与宗教”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现当代经典诗歌的文化透视 张士民(61)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解读 樊晓君(71)  论《纳粹高徒》中的隐形监狱 仇云龙 关 馨(75)  论《黛妈妈》中的乌托邦书写 武玉莲(78)  《拯救溺水鱼》与电影化叙事策略 邹建军 周亚芬(84)  论福克纳《野棕榈》的地理空间对位 张 静 陈海容(90)  《宠儿》中的身体书写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 许庆红 杨 梅(96)英国文学研究  曼斯菲尔德《毒药》的文体形式与双层主题意义 贺赛波(102)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庄子生态哲学思想 李 璐(106)  多角度认识和评价《苔丝》中的亚雷·德伯 郑长发(111)  人内心深处之原始之地:人性中怪异又黑暗之角落——劳伦斯《菊花的幽香》的象征和  自然主义手法新析 汪志勤(117)  新女性的“新”与“悲”——《占有:一部传奇》中的女诗人拉摩特形象解读 张 璐(123)  精神分析视角下普鲁弗洛克的焦虑 于元元(128)  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与殖民话语的阴霾——对小说《砖巷》评论的探讨 张珊珊(133)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云图》 刘文如(139)  反本质人文主义批评——论多利默对《李尔王》的解读 许勤超(142)日本文学研究  《星座》中的三重地理空间 谭杉杉(149)  文化“边缘人”视角与新女性的“神秘”气质——以夏目漱石小说《三四郎》为例 陈 雪(155)  对话自我理论视角下的《浮世画家》解读 郭 欣(160)  论《河雾》中的回乡悲剧 吴 辻(164)中国文学研究  高建群与《最后一个匈奴》的文化原型 张祖群(169)  乡土规范视野下的史诗建构——《新安家族》解读 张宏国 汪 杨(177)  汉语视域下的诗语光辉 陈仲义(181)  融通与新创:惟山汉语十四行抒情诗之“美”的境界 李志艳(187)比较文学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 刘立辉(191)  那一段穿越古今的回响——白居易与詹姆斯·赖特 李广寒(198)  英雄倒地空扼腕,骑士精神不复存——莎翁对《伊利亚特》的反拨 田朝绪(202)  同性恋电影刻板形象——戴尔对电影再现政治的研究与发现探源 赵 伟(207)  玛格达消解时间和历史 弥补身份缺失 孙晓蕾(212)  《黎明之屋》中的印第安文化及其生态启示 张 林(216)  身份的漩涡:《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现代主义叙事视角  ——与莎士比亚《爱人的怨诉》对比 傅 悦(223)研究综述与图书述评  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读任蒙散文集《反读五千年》 卢锡铭(230)  女性解放的身体寓言——评杨秀芝、田美丽《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常 芳(233)  马修·阿诺德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述评 吕佩爱(236)  文心所寄,如切如磋——《文学创作论》编后记 宋 焱(241)  2000年以后国内外关于《洛丽塔》的研究综述 李 莹(243)  “期刊编辑与中外文学史的构成”研讨会综述 刘玉杰(251)  爱在青山白云间——评赵文“人本主义”现代诗 居 北(255)

有许多作家都很喜欢杜拉斯,比如安妮宝贝,帮忙告诉我杜拉斯的详细资料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4.4~1996.3.3)
  因为电影而成就一个作家的事,总是屡见不鲜的。《情人》与杜拉斯就是这样。杜拉斯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这使得杜拉斯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又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
  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Marguerite Duras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
  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 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作品目录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琴声如诉》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
  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水和森林——广场——音乐之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8年 伽利玛
  《毁灭吧,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吧,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1977年 子夜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无限的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自《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丛林猛兽>,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詹姆斯·洛德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改编;<阿斯珀恩文件>,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杜拉斯和罗伯特·安泰尔姆合作改编;<死亡的舞蹈>,根据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改编,杜拉斯改编》
  1984年/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爱人随风而来的目录一览

第1章:相遇,迷恋,步步接近第2章:承诺和追随第3章:友谊,依靠,烦恼的家第4章: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滋味第5章:成长的重压,第一次第6章:不变的情,东北记忆第7章:迷茫与逃离第8章:十年后的归来第9章:相依相伴第10章:在思念中顿悟

上一篇: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下一篇:论文投稿如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