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现代装饰雕塑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06:40

现代装饰雕塑论文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有关雕塑艺术专业研究论文

雕塑艺术的发展史跟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孕育出了雕塑艺术千姿百态的形态样式,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都蕴含有丰富的 文化 历史与精神内涵在里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雕塑艺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亨利·摩尔是现代雕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吸收众多优秀 传统文化 的同时对现代雕塑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尤其是他的大型室外雕塑,既遵循了人文主义的道路,又把作品完全融合到现代的环境中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雕塑 材料的真实 空间 主题 环境

20世纪的世界雕塑艺术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天下,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这漫长的100年里充满了变革与传播。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19世纪罗丹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那么亨利·摩尔则把现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种高度。摩尔的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语言将雕塑完全推向室外,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人的共语状态,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亨利·摩尔1898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卡索福德镇矿工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摩尔接受了良好的 教育 ,并在16岁时获得了剑桥高级证书。“一战”爆发后,摩尔应征入伍,后在法国作战中因毒气所伤回国治疗,1919年退伍并被录取到利兹艺术学院学习雕塑艺术,第二年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奖金。

在皇家艺术学院求学期间,摩尔得到校长威廉·罗森斯汀爵士的赏识和大力支持而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一名雕塑教师,这对于摩尔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初期,摩尔的一次展览给他带来了莫名的污蔑和攻击,他的顶头上司利用这些流言迫使摩尔离开了皇家艺术学院,后来摩尔去了切尔西艺术学院重新开始雕塑教育一直到1940年。摩尔于1986年逝世。在摩尔长寿的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雕塑作品,母与子群像和斜倚的人物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就形式和材料而言,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摩尔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他从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馆等艺术宝藏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受到米开朗琪罗、乔托、马萨西乔等大师作品的深刻影响。1926年至1930年之间,他的作品明显受到前哥伦比亚雕塑的影响。1929年至1930年摩尔创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最早的雕塑杰作之一,其原始的灵感应源于后古典时期墨西哥玛雅文化与托尔特克文化相融合的雨神洽克摩尔像。在这件作品中以及其他的斜倚的人物、躯干包括1920年代后期摩尔所创作的母子群像中,基本确立了他作品的程式、风格和基本主题。

他在继承古代文化原始风格的同时更多地给他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力量和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摩尔对于石头的厚重感的热爱体现了他对于材料的真实追求,这也是他一生的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艺术的首要原则之一……艺术家必须具有一种本能,充分理解材料的特性,正确地使用它,并尽量地发挥材料的可能性。”他对石头、木头等这些硬质材料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原始形状,以保持它们的完整性,最终和他的创作初衷相融合。

20世纪的前50年里,西方各种重要的现代艺术思潮和现代哲学流派纷纷登场。30年代里摩尔同其中的超现实主义有一些短暂的来往,虽不能将这一时期的摩尔划为超现实主义流派之中,但其创作思想还是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比如变形,对于抽象形式的探索。这种抽象形式有别于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怪诞的虚无的表达,而是对大自然界中有机物的概括和提炼。他在观察大自然中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这些形态时,从中悟出空间、形体的虚实关系。

在创作时,他吸收、提炼出这些自然形的精髓运用到他的雕塑之中,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内在真实,这一时期他对于雕塑空间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大量地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空洞作为虚空间,和实体形成富有节奏、韵味无穷的变化,生动而微妙,有力而温存。如作品1936年的《母与子》和《两件形体》等。在摩尔专注空洞和实体的关系,用内部的形式来表现雕塑的个性语言的同时,又对他的雕塑形式进行了革新:用弦来连接雕塑的两端使雕塑更具立体感。例如他的《弦卧像》《弦体》《母与子》。

“二战”爆发后,摩尔作为战时艺术家出入火线,画了几千幅伦敦地方防空洞的 素描 。对战争的再一次认识让摩尔更加坚定了人文主义的道路,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充满温情的家庭群像和肃穆、尊严的____作品来表达他内心的感想。1943—1944年,《圣母玛丽亚和孩子》诞生,这是一件带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艺术时期风格的作品,作品中圣母置于矮凳上,双膝有角度地微微抬起,用大腿兜护住婴儿,双肩低垂,脸部微倾,优雅的气质之中透出丝丝的悲凉。

“二战”后不久英国重建工作引起了民众对雕塑的兴趣,1950年左右摩尔制作了几件雕塑,其中有《家庭群像》和《着衣卧像》,这两件有着浓郁亲情和反战情绪的雕塑立于伦敦街头,为英国民众赢得了荣誉和光荣。同一时期,摩尔又进行了新的形式探索,1952—1953年创作了著名的《国王与王后》,这是他扁平造型的代表作,人物细薄,是简练的平片状,头带梭角,骨瘦如柴。尽管没有写实性雕塑的优美,但强烈的视觉冲击、夸张的变形,对于空间形体的大胆表现把国王的尊严和王后的气质表达得完美无缺。对于这件雕塑,摩尔说:“王的头部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王权和动物性的潘神气质的混合。”“国王看上去比王后更加轻松、自信,王后则直立表现出王后的风范,当我制作手和脚的时候,它们使我有机会通过更为现实的制作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思想——将人类的优雅和权威的概念进行对比。”1950年以后,摩尔受别人委托制作了大批直立的母体,同样受到了极高而广泛的赞美。

20世纪50年代后,摩尔成为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也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名士,由此他接到了大量为建筑、博物馆或商业公司做雕塑的任务,这种大型的艺术活动使摩尔的雕塑更多地走向了室外与环境融合在一起,作品也愈加成熟。

他继续着他斜倚人物和母与子主题的探索,把每一件作品升华到与大自然相统一的境地。60年代的作品更加概括和简练,从这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主题以及给予他灵感的骨形的迷恋,如1962—1965年的《刀刃两件套》、1969年的《两件套卧像:触点》等。这些大型的室外 雕刻 在整体的效果上更加宏伟,让人联想更加丰富。他所探求的实体与虚空间在这一时期更加成熟与老练,在这里负空间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他把远处的风景吸纳到雕塑之中来,达到了风景融于作品,作品融于风景的完美关系。

和50年代以前的母与子主题雕塑相比较,50年代以后的这一主题作品摩尔做得更为大胆和简洁,他去掉一切不必要的所谓的细节来突出主题的形象,让母体这一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大地和风景之中,为了让婴儿更为舒适和安全,他把婴儿置于更合适的位置,在粗放的同时更加细腻,既有人性的温暖,又有探寻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哲学意味。

对于雕塑所依赖的材料的运用和探索,摩尔在早期曾强调和追求“原料的真实”,发挥原料最大限度的美感,这种思想基于他最初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生命力的物体上,如石头、骨骼、贝类等,这种原始的自然的形是摩尔一生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把这些天然造型升华到理性的高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在大多数摩尔后期的雕塑作品中,摩尔使用青铜作为他的材料,这样看来似乎他早期所追求的坚持原料的真实不再是主要目的了,但青铜的铸造过程所具有的特殊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色泽变化同样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传统意义上,青铜作为主要的媒介大量运用到雕塑上,但众多的青铜雕塑和艺术家只是停留在材料的使用上,而摩尔把雕塑的形式、肌理、青铜铸造后期所产生的色彩变化等因素统一到一起,尤其把色泽的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创造保持他独有的风格的同时,大量用线和空洞来探索新的雕塑空间,他对于现代环境中合理解决雕塑和环境的关系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他的人文主义创作道路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 H.H. 阿纳森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

[3]《世界美术史》 第十卷山东美术出版社

摘要:浅析中国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的差异性,看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

中国古代较少有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也使得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 泥塑 、石刻和木雕。

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像 人物画 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

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 国画 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 浮雕 ——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 方法 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例如,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

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像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

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

雕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社会体制等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雕塑艺术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已荡然无存,通过对历代雕塑遗产的研究能充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形态。雕塑艺术越来越强烈的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甲骨文”,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这也同样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保护和发扬。

公共性是指在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公开与认同,它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而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是它的派生。这个词汇的定义在欧美文化圈中也存在着相似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涵盖了部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成为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态度,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形态和风格。公共雕塑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它是在广义上的造型艺术中来探讨的。传统公共雕塑的发展,为现代造型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思想。雕塑艺术在传统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在社会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它是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公共雕塑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造型结构,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公共雕塑能够让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公共关系中,所以公共雕塑才能成为构成整体环境艺术有机的一部分。

一、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

1.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

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雕塑艺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得以体现。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表现,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以艺术服务于社会公众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创作于特定公共环境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并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雕塑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的完美体现。这就意味着雕塑已不再只是艺术家单单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品,同时在本质上雕塑已经日益发展为公众行为,雕塑是整体环境的一组成要素,处理好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雕塑作品的设计才能成功,两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

有利于美化和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环境的质量。雕塑以公共环境作为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公共环境增添了美感,给观赏者带来了极高的视觉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设计者不考虑环境因素,甚至还会造成公共环境的视觉破坏。城市雕塑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放置独特的城市雕塑,来营造美景,点缀城市景观,平衡广场等偏实用性建筑的审美功能,美化环境。

3.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和谐统一

有利于实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人文气息,提高审美情趣。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互为主体,空间环境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间,而雕塑又为空间环境增光添彩,具有艺术性的雕塑艺术记录着历史事件,承载着这一大背景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及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与环境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通过表达特定的空间意境与氛围,以鲜明的视觉形象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情感共鸣。

二、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相互协调

1.雕塑的形式风格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结构和风格也是复杂多变,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必须呈现出相应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出彩的灵魂,同样的材料及工艺,却能创作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不同优秀雕塑作品,优秀的雕塑艺术通过自身的形式结构及风格特征,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呼应,以空间为依托,同时雕塑以其独特的审美影响力来维系空间环境,最终达到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设计与环境相融合。

比如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的雕塑,应该放置在带有中国传统格调和庄严肃穆的建筑环境中,这样才能最好地凸显出两者威武宏伟的特点;而园林雕塑则应结合园林恬静闲适的特点,如意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再比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里的《美人鱼》便是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美人鱼雕像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与礁石、天光、海水和迷蒙的倒影交相辉映,营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围。

2.雕塑的尺度大小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的尺度体积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将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又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雕塑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在尺度与体积的设计上都较为庞大,装饰性雕塑的形式则较为自由灵活,并无尺度和体积的限制。在设计雕塑的尺度与体积时,应与周围的建筑、地面实际空间以及观赏者的审美心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乐山大佛》体积极其庞大,陕西《秦始皇兵马俑》规模超前,数量众多,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瀑布》雄伟宽广,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当的尺度与体积,加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给人以迫人的气势和宏大无比的气魄,鲜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而如无锡的雕塑《小阿福》则以小巧的体积给人以可爱玲珑的审美感受。

3.雕塑的材质选择应与环境相协调

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也是设计雕塑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雕塑本身的材质所具有的审美感受经由它的质感、色彩及肌理作用于观赏者的视觉,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如今现代工业的进步使得制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为雕塑与环境的完美契合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雕塑艺术的材质,一方面要与雕塑的主题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质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通过合理运用材质来与环境更好地交流与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奥运精神》这一雕塑采用不锈钢加工成具有强烈动感的彩色线条,不锈钢的材质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体育场环境和谐交融,表达了 体育运动 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采用天然砂岩,这一材质不仅突出大写意风格,还与雄伟连绵的山脉和肃穆壮观的陵寝和谐交融,与环境充分结合的雕塑理念可见一斑。

4.雕塑的主题内涵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雕塑并非独立的艺术品,将雕塑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必定有其人文价值。不同的环境,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环境下的雕塑,也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人们对雕塑的欣赏,不仅仅在于雕塑优美的外观和技艺的精湛,更应该从雕塑中了解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

雕塑《五月的风》放置在东海路五四广场,它是五四运动精神的象征,弘扬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月的风、钢铁的风,其火红的颜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衬托着周围的人文环境,与五四广场的环境和谐统一。

三、结束语

黑格尔说:“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眼前……凭它自己而独立地站在那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造型艺术,人们不仅可以多角度获得审美享受,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体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处理好雕塑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将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质、颜色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是推动雕塑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猜你感兴趣: 1. 从雕塑艺术的角度来看当今建筑形体的塑造论文

2. 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论文

3. 浅析现代城市雕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 浅析煤雕艺术的当代启示论文

5.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6. 浅谈现代雕塑中材料语言的运用

需要一篇1500左右的西方雕塑赏析的论文,哪位高手帮我找下,最好是比较没人知道的

  罗马雕刻家除了表现统帅、英雄人物、全家群像、夫妇合像、单人墓碑像外,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艺术史上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它延续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具有代表性。
  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彩色玻璃窗画的明暗变化,各色各样轻巧玲陇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脱尔教堂、理姆斯教堂等,都是哥特式教堂。而哥特式雕塑则基本上代表了中世纪保守落后的宗教艺术。
  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多有于取材古希腊神话(及其发展--古罗马神话)的,而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古希腊雕塑代表着一种美学高度。希腊艺术家确立规范和原则,对后世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就以其为标杆。古希腊的艺术家确定了最美的人体的原则。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古艺术家波利克里托斯是第一个“规范”了“美”的艺术家,他从纯数学理论角度,计算出一个做为人类身材范本的男士应该具有的身材比例。他是“黄金分割律”的鼻祖。并且,评判他人、修炼自己的身材仪容也成为古希腊人的习惯。“苏格拉底一贯认为:凡是身材不佳、仪容不整的人都是没有公共精神、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在苏格拉底的眼里,公民身材肥硕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而肥胖也是政治问题。”尼采就曾说过,要在“身体上做一个古希腊人”。有意思的是,如果不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印度,将雕塑艺术带到恒河流域,恐怕流传到东方各国的佛教也就不会有后来繁荣不已的造像艺术(云冈,龙门,莫高窟,巴米扬大佛...),甚至在佛教、道教(借鉴了佛教的传教形式)的寺庙里也不会供奉着偶像。因为,古印度的宗教传统里是不崇尚偶像崇拜的。坦胸露乳的佛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古希腊的文明吧!

  【吻】 "Le Baiser"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
  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创作风格深受米开朗基罗影响,擅长人物、情感及动态的深入刻画。「吻」是罗丹众多的知名作品中,少数能与「沉思者」相提并论的名作;藉由罗丹这件神来之作,但丁「神曲」里保罗与法兰契斯卡的悲剧爱情,得以感性地呈现出刹那间的永恒

  【遗弃】 "L'abandon"
  卡蜜儿.克劳戴(法国,1861~1943)
  1886年与卡蜜儿热恋中的罗丹完成名作「吻」,两年后卡蜜儿完成了「遗弃」的陶塑原模。此作取材自印度爱情神话,原名「沙昆达娜」,又名「委身」,后才更名为「遗弃」;作品的易名道尽了卡蜜儿与罗丹的恋情始末,此作也彷佛影射罗丹跪在被遗弃的卡蜜儿面前请求宽恕。奇美收藏的是,出卡蜜儿在1910年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的参展原作,系为1905年铸铜而成。

  【人型的橱柜】 "Cabinet Anthropomorphoque"
  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1904~1989)
  达利的创作特色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任意地扭曲变形,他在「米罗的维纳斯」一作中认为身体是有好几部分的,并可分开抽出来,而此作「人形的橱柜」他亦是秉持着这个观念,将人体的身体化为许多抽屉,可说是达利作品中相当典型的创作.

  【洗脚的女郎】 "Femme se lavant jambe gauche"
  艾德嘉.窦加(法国,1834~1917)
  艾德嘉.窦加受印象派的影响,整个作品在每个不同的角度中,均呈现出一种多变的不安定感。窦加把女与椅子表现得相当独特,尤其是披挂在椅子上的衣物相当抽象,反观女郎面前的水桶,却相当写实,如此极端的两种风格,在窦加独具用心的诠释下,展露出无与伦比的完美组合。
  【铁修斯战胜半人半马的怪兽】
  "Thésée combatant centaure Biénor"
  安端-路易.巴里 (法国,1795~1875)
  巴里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最重要的动物雕塑家。此作的石膏原型曾在1850 年的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展出。半人半马的怪兽(Centaure)和Lapithes 族人的争战是古典艺术中常常取材的主题,它也文明战胜野蛮的象征。此作品系由 Barbedienne所翻制,有 Barye 1860之签名,是最原始的大尺寸(当时仅铸作两件),也是巴里生前所有创作售价纪录最昂贵之作。现今典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罗浮宫的同尺寸作品皆为巴里死后才翻铸而成。

  【人体】 "Torso"
  亚历山大.阿基边克(俄裔美籍,1887~1964)
  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十五年间,欧洲艺坛出现了两个代表现代造型理念的艺术理念,分别是野兽派及立体派。阿基边克是立体派重要雕塑家。立体派有感于非洲艺术单纯造型的美感,正如此像以极简练的几何造型呈现女性胴体,作品透露理性、纯粹的美感。此作完成于1914年,正值阿基边克的创作盛期.

  【弓箭手】 "Tireur à l’are"
  皮耶.勒.法居叶兹(法国,1892年出生)
  装饰艺术(Art Deco)于1920年代、1930年代出现于欧美各地,它注重感官趣味,崇尚唯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飨宴。皮耶.勒.法居叶兹是法国极为成功的装饰艺术风格代表之一,他以象牙、青铜、银、石头等多媒材成功地刻划出一位古罗马造型的战士,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战士拉弓时,力道强劲的优美站姿,充分展现装饰艺术力与美的极致。

  【加拉蒂与海豚】 "Galatea Riding a Dolphin"
  安西里欧尼(意大利,1832~1894)
  在此作中加拉蒂丰腴的胴体扭曲斜倚着海豚,卷曲的秀发随风飘扬,造型动感十足;加拉蒂身上有许多雕刀刻出的细微纹样,或线条、或点状,在腹部、肘部、脚关节各处,类似真人肌肤上的肌理质感,使整个雕像栩栩如生。为了凸显女海神的主题,底座的石材特意挑选一满布细纹的大理石,彷佛海中起伏的波浪,遨游其上的海豚也呼应了主题,使作品充满了活力与生气。
  【奥塞罗】 "Othello"
  皮耶多.卡尔威(意大利,1833~1884)
  意大利雕塑家卡尔威以创作莎翁剧中人物而闻名,奥赛罗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主题人物,乃为十五世纪来自非洲的摩尔人,高居将军之位而遭嫉,遂在误杀妻子后也自杀身亡。作者以首位演出此角色的男性演员为模特色,而于1869年完成此尊结合青铜与大理石的杰作。

  【苏珊】 "SUZON"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
  罗丹(1840~1917)近代雕塑之父。他用黏土,青铜和大理石,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直接刻画平凡尘世的激情、痛苦情思欲念,他的艺术所展现出的时代性与浪漫气质是雕塑史上的一个高峰。漫长的艺术人生里他深受米开朗基罗,印象派及当代文豪雨果‧波特莱尔的影响。
  1870年进入卡里埃.贝流兹(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当时作品皆需刻上卡里埃签名,罗丹为了多攒些钱,所以利用晚上雕塑一些女性胸像,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苏珊即为此时之作品,强烈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苏珊温柔婉约的表情,精致的脸孔,极其腻人,轻柔的卷发系上柔软的丝带,高贵的气质从作品中一吋吋浓郁的散发出来,堪称罗丹创作生涯中精彩细腻的早期代表作。

  【坚忍的母与子】 "Mother and Child"
  亚堤里欧.皮奇瑞利(义裔美籍,1860~1945)
  此作曾于1915年在旧金山参展中获金牌奖。现今置于纽约中央公园的Columbus Circle入口作品乃为放大版本之作。作者大部份作品是以大理石或木材,但也有少数以石膏和青铜铸造的。此件作品描写受尽委屈的孩童,紧紧依偎在母亲的关爱的胳膊里,孩子好似找到安全的慰藉,哭泣倾诉与母亲温情的垂问,形成一个对应无间、自然写实的母子连心之实体。

  【运动员】 "The Athlete"

  唐纳多.巴卡里亚(意大利,1849~1930)
  来自米兰学院的巴卡里亚,在他十七岁首次参展时,创作才能即被肯定,他的创作风格深深受到卡诺瓦 Canova 影响。此作「运动员」完成于1898年,当年曾在米兰展出,并于1902年在圣彼得堡参展时嬴得首奖。其造型是来自于希腊英雄赫丘力斯(Hercules)的构思,不但融合了高度的写实技巧,更是兼具理想美的作品,是作者巴卡里亚生平最具代表性的创作。

  【爱神与赛姬】 "Cupid and Psyche"
  裘里欧.贝冈左里(意大利,1822~1868)
  相传赛姬拥有絻世的美色,使得维纳斯大为嫉妒,遂令儿子丘彼特用他那无可抗拒的箭,使赛姬爱上最丑恶的怪物,没想到连丘彼特也被赛姬的美迷惑而跌入爱情的漩涡之中。此件雕塑呈现丘彼特轻盈地浮在空中,温柔的吻着赛姬,丘彼特、赛姬双人形成X形的姿势,上扬的动态,传达出传说中缠绵爱情的浪漫,是意大利雕塑家贝冈左里的代表作之一。

  【女孩系列】胡恩.克拉拉(西班牙,1875~1957)
  胡恩.克拉拉以自然且生动传神的技法,雕出孩童纯真可爱的本质,更不忘以诙谐的手法呈现出孩童顽皮淘气的一面。这四件相继完成于二十世纪初,在动作上彷佛有其联贯性,件件趣味横生,不失童真。
  四件作品描绘一位好吃的小女孩坐在高椅上,她被眼前高处的饼干吸引住了,急着想站起来,没料到却滑落下来,心想干脆换张椅子再试着爬上去,可是她又担心会被妈妈发现,不禁频频回头,总算平安无事的站在高椅上了。这下子她又伤脑筋,因为眼前好吃的东西太多,真不知要挑哪一样?结果才想好好地享用手中这块得来不易的饼干,居然狗儿也来势汹汹,紧紧咬住她的裙摆。细细品味这四件淘气女孩作品里的小动作,相当可体会童心的可爱之处。

雕塑毕业论文

让雕塑为祖国“四化”出力
冯河;谈作动物雕塑[J];美术研究;1980年04期
刘开渠;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0年04期
傅天仇;雕塑的遗产和创造[J];文艺研究;1980年04期
路艳霞;环境剧 雕塑剧悄然露头[N];北京日报;2000年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王岩;现代雕塑与现代建筑的共融[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崔健;写实性雕塑的原理及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陈其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问题解析及其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刘熠;城市广场的水景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黑晓东;写实雕塑的观察方法及形体认识[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马军;试论雕塑材料语言与造型[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李亮;中国各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改革考察报告[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

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城市雕塑是指搁置在城市的公共区域中的室外雕塑,它的性能大抵可分为娱文娱、主题、装潢、留念、宗教等五类。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各地的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升起。许多城市道路上随处可见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不仅能够反映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也能提高居民文化审美的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雕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

关键词 :

城市雕塑; 城市艺术; 文明;

引言: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进步,城市建立不只是注重环境的绿化,更加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表现。这些雕塑耸立在高层建筑和交通中,一是能起到缓解建筑集中的压抑感的作用,为建筑增加一丝生气,二是能在场地上起到平衡建筑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展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同时,城市雕塑也是公共环境中最具有人性的文明元素。城市雕塑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灵气,让群众的生活空间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一个优异的都会雕塑可以或许反应一个都会的特色和一个时期的特色。中国雕塑史的历史来源要从原始社会开始追溯,在历史上雕塑的历史早于修建的历史。

一、经典城市雕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可以表现出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于城市藏馆内的历史收藏品,但它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理念。它在高楼耸立,道路密布的城市中,能够缓解建筑物集中造成的拥堵,停滞和暗沉,也可以增加开放空间的平衡。它能够采用不同的外型元素,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城市文明。

例如新加坡的鱼尾狮,高达八米,重有40吨,其实鱼尾狮并不是真正的动物。新加坡的鱼尾狮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它是由鱼的尾巴与狮子的头所组合而成的。这个城市雕塑的设计者是一位新加坡华人,名叫林浪新,为新加坡设计的旅游标志图像。鱼尾狮雕塑是新加坡市闻名的喷水雕塑,是新加坡这座都会的都会地标。鱼尾狮有着洁白的身形白璧无瑕,鱼尾巴上的鳞片刻的片片分明,它的双眸十分严肃炯炯有神,毛发柔韧蓬松,好不活泼。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要数狮子嘴了,狮子的嘴是大开着的,洁白透亮的水花一刻也不停地从口中喷出,嘴里喷出水柱,水花四溅,顺着新加坡的河流,一路涌向海洋。它有着非常美丽的含义,象征着金融资源的'滚动和繁荣。

狮子抽象的形象是原自与一位圣尼禄乌达玛王子的故事。在公元14世纪时,这位王子出海时遇到了大风暴,天气突然大变,海浪翻卷起伏。王子漂到了一座岛上,他看见一只野兽——狮身鱼头,于是将此岛命名Singapure.鱼尾是用来描绘新加坡从渔港向商业港的转变,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代又一代辛辛苦苦飘洋过海求生存的祖辈先人们。

一座经典的城市雕塑,它也能成为世界认识这个国家的一张文明名片,通过这些城市雕塑,就可以使得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快的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底蕴。

2. 可以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需要

城市文明的疾速发展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艺术渐渐开始重视了起来,同时也对生活空间的审美才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城市雕塑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如历史文明,神话传说,以及名人故事。就比如上海,南京东路口正对着外滩的陈毅雕像就是一件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城市雕塑作品。陈奕事建国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外滩则是上海最具有象征性的地区,当这样一副作品摆在公众面前,观者自会感受到所在城市的政治和历史气息。

城市雕塑可以鞭策城市化成长,使得人们的城市生活有着更好的成长。城市雕塑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型的装饰物,它可以体现出城市展开的内涵,更能够表达出当地居民的审美与民众的精神状态。所以一座城市雕塑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展开方向与指标,对城市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性。

二、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

所以说城市雕塑不单单只是考验一个设计师的手上功夫,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艺术要取得成长,必需要让更多市民赏识和介入艺术活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竭晋升观赏的目光、促进艺术的审美本领。而城市雕塑则是普及艺术教育与提高全民审美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城市雕塑建立在大众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欣赏城市雕塑获得审美感受,也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贝克·米歇尔创作的(相遇)位于英国托马斯莫尔广场超市外边,两个面对面的形态,紧密相连的腰身和曲线体态,没有面部细节和四肢造型,却暗示了男人和女人的靠近,简洁易懂。米歇尔是一位隐居在里昂郊外的雕塑家,她的这件城市雕塑以全人类为主体,所以看不出什么文化或人种的特征。而将这件雕塑置放在购物顾客的必经之路上表达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致意的有好心情。

城市雕塑是一种观点艺术,而城市雕塑则是可以以实际所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追求的物体。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并不在乎是否有完美的表现形式,而在乎是否能体现共同的精神价值。可以传承延续城市文化

1. 传承历史文明

城市雕塑有着娱乐、地域、纪念等特点,所以它不仅仅承担着美化环境美化建筑的任务,更肩负着展示城市文明内涵的重任。对于市民所生活的城市历史的了解,大多数人可能来自书本或博物馆,甚至有些是从影像资料里所了解的。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可供他们去参观展馆,看书和录像材料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那么我认为让这段历史成为城市雕塑,并将其设置在街道上是十分有必要的。任何经过这里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雕塑并了解这段历史。而这座饱含了历史文明的城市雕塑,不怕的风吹日晒。跟着时候的推移,城市雕塑自己已然成为一种汗青文明。

城市雕塑可以用来纪录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展示不同时代文明风貌,弘扬国家民族精神。例如,美国为了纪念二战的成功,所建立的《胜利之吻》城市雕塑,它位于美国纽约的广场。

2. 彰显地域文明

每一个的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天文位置和民俗习惯,当设计师为这个城市设计一件城市雕塑时,往往要考虑到城市的地域性的特点。例如,临海城市所建筑的城市雕塑,其中所蕴含的海洋元素就会比较多,例如坐落在厦门市的城市雕塑《鹭岛女神》,和坐落在珠海市的《渔女》。当我们行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时,除了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印象深刻的影响外,还有的就是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明。

因此,我认为城市雕塑最需要的是创作者要深入探索和了解某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地域环境,找到属于这个城市历史背景的最佳表达,并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使城市的地域文充分的展现出来。该部分以城市雕塑的形式呈现。

总结:城市雕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是多重多样的,随着城市的不停建立和发展,城市雕塑逐步被归入城市的布局之中。城市雕塑不只是美化城市的装饰品,同时,它也是承继了历史文明、突出地域文明、引领人生思想、增强居民审美意志的重要载体。在城市雕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雕塑不断涌现出来,我认为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雕塑将会很好的解决。

最后,我认为城市雕塑这座城市的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思想体现,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继承,城市雕塑则作为传承城市文明,历史背景的特殊载体,更是一张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王子凡,吴东蕾,吴礼程.浅析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的视觉构建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以重庆为例[J].大众文艺,2018.

[2]徐悦,张磊.城市景观的文化价值与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上):52-53.

[3]张如梦,李响.公共艺术与壁画--建筑与艺术的交融[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上):33.

[4]魏平,熊瑶,窦逗.浅析城市广场的起源及未来设计趋势[J].大众文艺,2018(19):47-48.

[5]孙祥炎,王纬.城市景观的视觉表征对城市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82-83.

上一篇:郑州航空期刊征稿

下一篇:女人坊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