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研究投稿
中原文化研究投稿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光明日报》2013.4.24The agricultural trait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landscape, Ritsumeika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2013.3《中国美学史应该从何处写起》,《文艺争鸣》2013年1月号。《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中国春秋时期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批评》,《哲学家》2012年12月。《中国远古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古今之争:春秋乐论的核心问题》,《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美的历程与真味——刘成纪教授访谈》,《美与时代》2012年第8期。《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西周用乐状况及相关美学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Re-consideration as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modern aesthetics,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Vol. 4,2011《城市作为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1日。《美的悖论与公共艺术的审美质量》,《中国艺术报》2011年4月18日。《道性之“真”与形式之“真”——刘成纪教授谈中西绘画》,《美与时代》2011年第1期。《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第1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美及美学的位置》,《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文化遗产之争与中国史学的观念变革》,《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9期。《重构美的形而上学》,《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自然的人化”与新中国自然美理论的逻辑进展》,《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道禅语言观及中国诗性精神之诞生》,《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多元一体的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光、风》,《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美育哲学基础的重建》,《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中原文化研究及其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08年2月5日。《刘成纪访谈》,《中国画研究》2008年第2期。《汉代哲学的身体整体观及对美学的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重建中国文化的历史论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关于中原文化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及其映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真理符合论与虚无的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什么是审美体验》,《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8日。《以中原的眼睛看江南》,《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理论的重构》,《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匮乏时代,美学何为》,《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期。《自然美:一个经典范畴的当代价值》,《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诗性地理与庄子的哲学发现》,《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维柯与中国文化诗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10月。《怎样理解西方美学中的理性》,《泰安学报》2003年第2期。《非主流与美学的第三条道路》,《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为什么是物象美学》,《美与时代》2003年第8期。《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从实践、生命到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3期。《美学漫谈》,《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自由主义与20世纪中国美学进程》《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新华文摘》2000年11期。《90年代感觉主义文化备忘》,《民族艺术》2000年4期。《瓷音舞影,为美而存》,《东方艺术》2000年第4期。《丘山之性,林泉之心》,《东方艺术》2000年第6期。《文化的性幻相》,《书摘》2000年第2期。《中央之地为浑沌》《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走向散步美学》《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芬兰美学家索妮娅·塞尔俄玛》,《美与时代》1999年第12期。《向美还归:散步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失美的美学与当代美育的困境》,《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宋陈文化与宋陈之学》《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前卫的根据》,《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重新认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90年代审美文化的四种倾向》《美术观察》1997年第10期。《心的发现与音乐心理学的重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12月。《生命之流与审美之变》,《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新时期美学发展的三大误区》,《东方艺术》1997年第4期。《论庄子美学的物象系统》,《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随缘韧游于都市丛林》,《东方艺术》1995年第6期。《月亮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5年第1期。《艺术家的美学》《美术史论》1995年第1期。《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庄子畸人四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心音同形理论与音乐格式塔重建》《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20世纪西方荒原精神流变观》,《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蝴蝶与中国文化》,《东方艺术》1994年第3期。《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文艺》《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2期。《从结体变迁看中国书法的哲学隐匿功能》,《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西方现代诗寓言三则》,《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一次震撼灵腑的审美体验》,《美与时代》1992年第8期。《冲突与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庄子审美遗忘说试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拯救与梦想--水浒传理想主题的文化阐释》,《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美丑冲突与现代人的心灵震荡》,《黄淮学刊》1989年第1期。《从峰巅到深渊》,《学术百家》1989年第1期。《论现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承受力》,《文艺百家报》1987年8月。
曹胜高的科研成果
专著《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专著《中国的修养》,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专著《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专著《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汉赋与汉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合译《六韬鬼谷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主要论文:《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士的演进与殷周文化之转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当前道德困境与文化的社会属性》,《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5期《中晚唐商禁松弛与庶民文化的兴起》,《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反玄虚思潮与两晋文风之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论两汉玄学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晚唐“开教坊”与曲子词的繁荣》,《中国诗歌研究》第7辑《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 、《新远见》2009年第12期转摘)《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南都学刊》,2008年第5期《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第4期。《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东亚文化之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长白学刊》,2006年第1期。《论元杂剧叙述口吻的确立与成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 3 期列入“中国文化”要目辑览。《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刘梦溪的著作简目
《红楼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文学的思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文艺学:历史与方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学术思想与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陈寅恪与红楼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情问红楼》,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大师与传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中华书局,2007《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8《论国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书生留得一分狂》,作家出版社,2010《牡丹亭与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国学与红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三联书店,2012《陈宝箴与湖南新政》,故宫出版社,2012《大师与传统》(增订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陈寅恪的学说》,三联书店,2014 《当代中国之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新加坡青年书局,2014 《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体意义》,载《中国文化》1990年秋季号《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连载于台北《书目季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第5期《汉译佛典与中国的文体流变》,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3期《文化托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载《中国文化》1992年第6期《汤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角色意义——为纪念这位历史人物的四百周年诞辰而作》,载《中国文化》1992年第7期《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载《中国文化书院建院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学行小记》,首载《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载《学人》1996年第10期,《中国现代学术要略》,连载于1996年12月18日、25日《中华读书报》。《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载《中国文化》1997年第15、16期合刊《陈寅恪与现代性》,载1998年2月15日《中华读书报》《百年红学说索隐》,载1998年3月23日《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史学的艺术之境》,载1999年4月21日《人民政协报》《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载2001年1月17日《中华读书报》,暨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期《陈寅恪与红楼梦》,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200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同时刊出《21世纪的挑战:亚洲价值的反省》,载2001年2月18日《深圳特区报》暨2001年2月24日《文汇报》《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载《读书》杂志2001年第2期《慈禧密旨赐死陈宝箴考实》,载《中国文化》2001年第17、18期合刊《〈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载2001年5月8日《文汇报》《“借传修史”──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2001年5月26日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近代史学思想和历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刊于荷兰莱顿汉学院主办的《史学:东与西》杂志。《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在《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3期《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2002年7月13日《文汇报》,《新华文摘》转载《陈宝箴与湖南新政》,载《中国文化》2003年第19、20期合刊《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载2003年7月2日《中华读书报》《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之一瞥》,载2003年7月27日《文汇报》《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载中华书局2003年7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敬意与温情——学术思想与人物后序》,连载于2003年12月24日、31日《中华读书报》,《新华文摘》本 年第 7 期转载《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载2003年11月25日《中华读书报》《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晚清新学叙论》,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马一浮与复性书院》,载香港《九州学林》2004年第1期《冯友兰和“贞元六书”》,载2004年3月22日《人民政协报》《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载2004年4月28日《光明日报》《熊十力和马一浮》,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2005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转载《“花开正满枝”——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连载于《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5~6期《牡丹亭》与《红楼梦》——他们怎样写情,载2006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载2006年8月13日《文汇报》《国学的缘起:民族的回望与自省》,载2006年10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导》《论国学》,载《中国文化》2006年秋季号《史华慈:最后发表的思想》,载2007年3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报》《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连载于2007年7月23日、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问》,载2007年9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论陈寅恪的阐释学》,载《中国文化》2007年秋季号《我这样看国学》,载2008年1月19日《文汇报》《文明的共相》,载2008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大师与传统》,载2008年2月24日《文汇报》《读经典可以改变气质》,载2008年4月7日《京华时报》《国学热不必“一窝蜂”》,载2008年4月8日《人民日报》《国故与国学》,载2008年5月21日《中华读书报》《寻绎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载《儒学天地》2008年第3期《国学辨义》节录,载2008年8月4日《文汇报》《“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载2008年9月3日《中华读书报》,2010年春季号《中国文化》增补重刊《马一浮和“六艺论”》,载《中国文化》2008年秋季号《“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载《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11期《马一浮和“六艺之学”》,载2008年11月20日《新京报》《现代文明体系的建构和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载《炎黄文化》2008年第5辑《国学和“六艺之学”》,载2008年12月8日《人民政协报》《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载《中国政协》2009年第2期《国学,不必一窝蜂大热——刘梦溪先生再谈国学和传统文化》,连载于2009年3月9日、30日《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1世纪的人类能否在非对抗中重生》,载2009年4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义》,载2009年6月17日《中华读书报》《“敬”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价值》,在2009年7月11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发表《到底什么是国学》,载《中国政协》杂志2009年第7期《竹柏春深护讲筵——白鹿洞书院访学记》,载2009年8月9日《文汇报》“学林”专版《现代化,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载2009年9月9日《新华日报》《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分上中下三篇连载于《读书》杂志2010年第3、4、5期《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载2010年3月25日《光明日报》《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载2011年1月17日《学习时报》《国学与诗学》,载2011年3月6日《人民政协报》《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载2011年6月20日《光明日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载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载2012年3月5日《人民政协报》《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载2012年3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报》《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连载于2012年2月17日、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新华文摘》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的“精神”紊乱》,载2012年4月26日《社会科学报》;《决策探索》2012年第4期转载。《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载2012年5月1日《中国文化报》《红学考证集大成者》,载2012年6月21日《社会科学报》。《慈禧的第二次杀机和陈三立的“倒后复帝”活动》,9000字,载2012年6月24日《上海书评》。《国学与国民教育》,载2012年7月9日《科学时报》。2012年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法制资讯》2013年第3期转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分上下两篇,10000字,载《紫光阁》杂志2012年第10期、第11期。《“将无同”:人类未来大趋势》,载2012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国学”专版。《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贡献》,载2013年1月14日《人民政协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如何在今天发用》,载《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14000字。《马一浮与国学》,载2013年6月3日《人民政协报》。《“求才三令”开启的魏晋人才鼎盛之局》,载2013年7月15日《北京日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8期、《现代人才》2013年第4期转载。《“城镇化”的忧思》,载《北京观察》2013年第7期。《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开放》,载《北京观察》2013年第9期。《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5000字,载2014年3月5日《中华读书报》。《中华文化的特质》,载《法制资讯》2014年第2期。《怀念吴小如先生》,载2014年6月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一整版,7000字,载2014年7月3日《中国文化报》。《到底什么是国学》,载2014年8月16日《深圳特区报》,系转自著者凤凰网博客。《最具儒者气象的现代学者——在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载2014年8月19日《中国文化报》。《陈宝箴系慈禧密旨赐死新证》,载2014年9月2日《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现代方向——陈方正博士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4年第9期《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余英时教授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为了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金耀基教授访谈录》,载《中国文化》1996年第14期《“先行一步:为了美国与中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载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第3期《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载《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载2007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记者杜悦访谈采写《中华民族之再生和文化信息传递——杜维明教授访谈录》,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9月上半月期。《不要“国学热”,而要“国学做”——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载《领先》杂志2009年第4期《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专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载2009年8月7日《解放日报》“解放周末”《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文化报记者对话刘梦溪》,载《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22日。《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对话刘梦溪》,载新华社2014年7月24日出刊之《半月谈》杂志。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三册),180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至1986年出版。《中国现代学术经典》,35卷,250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10卷,300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商洛学院学报官网
下一篇:商洛日报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