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会议论文主持

发布时间:2023-12-10 08:31

国际会议论文主持

如果会议的级别高,通常会比多懂你东西的人在。所以ppt尽量突出创新些,避免太多细节。如果有人问了又回答不了,可以用还在后续研究来应付

研究生如何进行论文答辩?

研究生如何进行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及学位的授予是比较重要的,为了更好的通过答辩,我们就申请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条件、申请论文答辩的程序、答辩者或答辩秘书需提交的材料向大家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申请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条件

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品德。

2.申请者必须修满本学科、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学位课程学分,考试成绩及格或补考通过。

3.硕士研究生最低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⑴在SCI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⑵有一项发明专利被受理,同时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4.博士研究生按不同学科最低应达到下列条件:

⑴博士生在SCI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

⑵博士生在SCI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同时有一项发明专利被受理;

⑶博士生在SCI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5.本条款的3、4两项中成果均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或发明人)。在国际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大会上宣读论文、在新华社或人民日报内参上发表的文章可以替代一篇SCI论文。

6.如遇特殊情况,可由研究生导师予以说明,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申请论文答辩的程序

1.研究生应按时认真完成学位论文并按照本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中提出的有关事项和格式撰写论文。

2.学位论文成稿并交导师审阅通过后,方可提出答辩申请。

3.答辩申请者须将《研究生答辩申请报告》、《学位论文摘要》、在学期间的获奖证明、发表文章的全文或录用证明等其它证明材料于规定时间之前一并交人事教育处,过期或材料不齐全者不予受理。

4.申请者所交材料经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初审合格后,交中心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专业组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及论文书写文字和格式等项目的预审。预审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5.研究生答辩之前由答辩秘书将毕业论文送至有关专家评阅。硕士研究生答辩至少有3名评阅人的意见,其中有1名是外单位专家;博士研究生答辩至少有5名评阅人的意见,其中有2名是外单位专家。

6.由人事教育处或答辩秘书负责收回评阅人的评阅意见,评阅意见对申请人保密。若评阅人对论文没有提出异议,则可组织答辩。由答辩秘书领取《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表》、《毕业研究生登记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程序》、《答辩选票》、《答辩记录纸》等并组织实施。若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持反对意见,则不能组织答辩,但可保留申请资格,将论文修改后可以重新申请答辩。保留资格的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7.答辩秘书应提前二天向全中心通报答辩事宜(内容保密者除外)。

8.硕士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由5名具有副高级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有1名是外单位专家;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至少由7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有2名是外单位专家。

9.如论文内容确属保密,则由主管领导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指定有关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在内部进行评审和答辩。

10.答辩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论文答辩是否通过及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者为通过。

11.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由所在研究室负责组织。具体答辩程序按照本学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程序进行。

12.答辩秘书应认真做好答辩记录,答辩结束后由答辩秘书将所有答辩材料在一周内交人事教育处存档。

国际会议论文怎么写

国际会议论文,先写个标题,再写个摘要,还要挑选关键词。下面写前方,实验,最后归纳实验数据。结尾要感谢提供帮助的人,最后列出参考文献。

王炜的国际会议论文及摘要

1. Wang, W; Li, XC; Tang, WZ; Rumalla, SC; Avula, B; Smillie, TJ; Khan, IA: New Phytochemicals from Acai (Euterpe oleracea Mart.) Planta Medica, 2010, 77(3), 523-4;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1. IF: 2.04 (2009)2. Liang, YH; Wang, W; Ye, M; Khan, IA; Guo, DA,Chiratane Triterpenoid from the Rhizomes of Drynaria fortunei Planta Medica, 2010, 77(3), 524;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1.3. Tang, WZ; Wang, W; Smillie, TJ; Khan, IA,Chemical Studies on the Leaves of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Bertoni Planta Medica, 2010, 77(3), 532;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1.4. Rumalla, CS; Avula, B; Ali, Z; Wang, W; Smillie, TJ; Khan, I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Saponins in Terminalia chebula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erminalia species by High Performanc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 IF: 2.04 (2009)5. Zeng, F, Wang, W; Wu, YS; Ye, M; Avery, MA; Khan, IA; “Two Prenylated and C-methylated Flavonids from Triperygium wilfordii Hook.F.”;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6. Du, XG; Wang, W; Zhang, QV; Ye, M; Zhao, YY; Pu,, XP; Wang, BR; Khan, IA; Guo, DA; “Xanthones from Seertia punicea (Gentianaceae)”;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7. Wang, W; Ali, Z; Li, XI, Khan, IA; “Neoglians and ent-Labdane Diterenoid from the Leaves of Casearia sylvestris (Flacourtiaceae)”;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8. Wang, W; Ali, Z; Sheng, YH; Li, XC; Khan, IA; “Triterpenoids from the Bark of Terminalia arjuna (Combretazeae); )”;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9. Zeng, F; Wang, W; Wang, XM; Liu, RX; Liang, Y, Yang, M; Khan, IA; “Analysis of Ginsenosides in Different Ginseng Populations Using HPLC-UV and HPLC-UV and HPLC-ESI-MS Methods”;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10. Shen, YH; Wang, YH; Wang, W; Smillie, TJ; Khan, IA; “Tannins and Related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Terminalia bellerica”;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11. Song, Zh; Qian, ZZ; Shen, YH, Wang, W; Rumalla, CS; Smillie, TJ; Khan, IA; “Marker Compounds from the Herb Lancea tibetica and Identification by HPTLC”; Planta Medica, 2010, 76(3), 512-547;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5, 2010.12. Wang W, Ali Z, Li XC, Khan IA, “Clerodane and Ent-kaurane Diterpenoids and C13 Nor-isoprenoids from Casearia sylvestris”; Planta Medica 2009, 75(4), 424;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6-9, 2009.13. Wang, W; Zhao, J; Wang, YH; Li, XC; Khan, IA; “Chemical studies of Caesaria sylvestris Swartz”; Planta medica, 2008, 74, 354;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of Botanicals, Oxford, MS, April 12-16, 2008.

叶培大的主要成就

1980年,叶培大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叶培大被选为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并兼任该学会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国际集成光学及光通信会议(IOOC)国际管理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部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TEA)院士。他的这些特殊身份和社会兼职,是与其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叶培大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80年代中后期,他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华沙、汉城等地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应邀作特邀报告和主持会议。他讲的“中国的光通信”、“中国的相干光纤通信研究发展”、“有关通信发展战略问题”都受到国际同行的称道。他多次担任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评审稿件,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宣传中国的光通信作出了贡献。1947至1949年间主持设计、安装、测试了国内第一部采用杜黑特(Doherty)线路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其效率之高为当时国际上所罕见,相关论文被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采纳作为补充教材。同一时期,还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对北美、西欧的菱形天线网。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新广播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并主持完成了各省广播电台播音大厦的标准设计。在微波通信领域,于195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958至1966年,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在H01微波圆波导通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973至1977年,参加了邮电部微波中继通信960路机的研制工作,特别是依靠自主创新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分并路器、直接耦合滤波器等器件,使微波中继通信960路二型机全部国产化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在光通信领域,于196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气光通信的研究工作。随后又于上世纪70年代转入光纤通信与光波技术的研究工作。从1980年起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相干光纤通信试验系统及长波长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等一批关键器件;率先开展了光孤子通信研究工作并研制成功相应的实验系统;系统地研究了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模式噪声和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极化噪声等重要课题,攻克了光时分复用、光波分复用等高速宽带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1959年他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生导师之一。从1984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截至1990年,他先后指导了32位硕士生和13位博士生,这些毕业研究生中有不少人已成为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多年讲授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光纤通信等方面二十多门课程,作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有的任大学校长,省邮电管理局局长以至邮电部部长。叶培大先生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他毕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从未间断。年近九旬之时仍坚持用英语讲授理论性很强的《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等研究生课程,每周4学时。他一生的教案都坚持亲自撰写并逐年更新,始终坚持亲自授课、坚持站着授课、坚持课前试讲,体现了“尊重科学、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他已经把讲课变成了一门艺术。他的课板书优美,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同学们说:“听叶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他坚持指导研究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9年还获得了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上一篇:基层纪检论文题目

下一篇:皖西日报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