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土木结构抗震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01:31

土木结构抗震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优质选题230个)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而已,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那么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如何拟定比较好呢? 本文精选了230个优秀选题,供该专业的毕业生参考。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一:

1、基于现代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

5、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

10、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探讨

11、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1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14、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探讨

16、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17、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

19、试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20、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有效应用

21、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2、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研究

23、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24、浅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实践与规划分析

27、大型土木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改革措施

2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32、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33、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34、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35、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36、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3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做好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4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4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研究

4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43、注浆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初探

44、浅谈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5、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的探讨

47、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48、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探究

49、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50、浅析建筑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51、土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BIM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52、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53、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分析

54、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55、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56、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5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5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59、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0、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控制策略

6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62、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64、浅谈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6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6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

67、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8、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70、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71、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7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

7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

74、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75、对土木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探究和应对措施

76、高层建筑施工土木工程问题初探贺建彪

7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78、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7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

80、土木工程建筑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二:

81、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8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分析

83、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4、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析

8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8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探讨

8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88、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9、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90、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9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92、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93、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阐释

9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9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探讨

96、试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97、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98、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问题分析

99、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10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01、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02、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103、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探究

10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建筑与土木工程抗震分析浅谈

10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109、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1、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1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3、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14、基于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115、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11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1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118、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119、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20、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2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123、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

124、无人机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5、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26、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127、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128、对土木工程监理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29、解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

131、浅谈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133、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

134、基于项目实践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13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6、标准化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137、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138、解析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39、试析土木工程项目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

14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14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

143、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44、土木工程发展状况与趋势

145、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研究--

146、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14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8、浅谈土木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49、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50、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51、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15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3、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54、浅议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155、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6、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57、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探究

158、《铁道车辆毕业论文题目》

159、燃料电池铁道车辆的开发

160、铁道车辆液压减振器油液热平衡研究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三:

161、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对车体振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162、基于非线性因素的铁道车辆运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163、铁道车辆节能技术研究及展望

164、铁道车辆吸能式防爬器垂向屈曲研究

165、混合动力列车的应用前景展望

166、常规铁道车辆的节能技术

167、用阻燃性镁合金实现铁道车辆轻量化

168、东日本铁路公司ATACS的最新动向

169、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170、最新研发的转向架技术

171、使用压力传感器的转向架构架损伤的检测

172、基于测力轮对的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性验证

173、铁道车辆整车铆接质量分析诊断系统的研究

174、车轮扁疤对铁道车辆齿轮箱动态特性影响

175、铁道车辆用轴承及其技术动向

176、基于SIMPACK的铁道车辆曲线通过能力研究

177、铁道车辆空气弹簧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方

178、铁道车辆系统垂向非线性动力学的定量分析

179、基于HyperMesh与ANSYS的镐窝回填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180、铁道车辆车体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

181、铁道车辆主电路和牵引系统最新研究趋势

182、电阻点焊质量稳定性研究

183、转向架技术的研究开发

184、铁道车辆车轮的锻造及热处理技术

185、铁道车辆用牵引电动机的最新技术动向

186、铁道车辆上压电橡胶的应用

187、在设计阶段提高车辆乘坐舒适度的振动分析模型的构建

188、转向架中心距对机后一位单编组运行车辆轴重转移的影响

189、火车车轴加工工序图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90、基于数理统计的铁道车辆车轮轮缘厚度旋修值研究

191、试论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应用

192、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193、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铁道车辆轴箱弹簧参数化设计

194、三菱公司的铁道车辆用空气压缩机技术与产品

195、基于传感器的铁道车辆转向架维修技术

196、铁道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及优化分析

197、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运用

198、欧标铁道车辆车轴用钢EAN的研制与开发

199、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

200、吊挂方式对铁道车辆设备模态和传递特性的影响

201、铁道车辆用转K型承载鞍鞍面加工

202、蛇行运动对铁道车辆平稳性的影响探究

203、铁道车辆规范驱动三维布管技术研究

204、奥氏体形变对铁道车辆用高耐候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05、混合动力铁道车辆的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

206、欧洲货车转向架低噪声技术研究

207、空气弹簧在击穿状态下的车辆运行仿真建模

208、铁道车辆车轴轴箱用油封的技术动向

209、提高铁道车辆内饰件的质量及生产率——摩擦搅拌点焊面向内饰件的应用

210、铁道车辆的维修保养与修理焊接技术

211、运用全方位声源探测系统评价车内噪声特性

212、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213、镁合金材料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探究

214、铁道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动态曲线模拟方法

215、铁道车辆用SFH-C型电子防滑器主机研制

216、铁路特色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探析

217、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218、日本铁道振动的控制和振动特性的利用

219、利用对中式气动作动器改善铁道车辆的横向乘坐舒适度

220、铁道车辆的拖车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221、对某型车橡胶金属件生命周期的研究

222、UIC和我国铁道车辆卫生设备标准对比研究

223、铁道车辆承载摩擦副摩擦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224、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5、铁道车辆的焊接技术现状与前景

226、铁道车辆地板布起泡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

227、基于UM的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

228、旅客舒适度与车辆设计问题探讨

229、铁道车辆单元制动缸用耐低温橡胶皮碗的研制

230、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

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建筑体系设计工作,需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加入灵活的创新思维,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土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设计、建设经验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策略和设计安全性考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土木工程设计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

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

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

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张吉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相关的论文谁有网上的就可以。8000个字左右。

给你找了三篇,你筛选一下吧。CNKI、万方数据库还有维普数据库是国内领先的三个数据库,只不过一般是大学里才买,有条件的话你可以去那里找到更多的你所需要的文章。

浅谈由建筑施工引发的结构设计问题
Discussion on structural design issues caused by building construction

章亚光 (福州市房管局建筑设计院 350001)

[提 要] 介绍了建筑施工中引起的几个质量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从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加强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 结构设计 安全 质量
Abstract: Introducing some quality problems usually happened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giving the suggestion and measures from structural design。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uction ; structural design ; security ; quality
设计与施工是建筑工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工程完成的好坏,设计与施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结构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施工。建筑施工能否按图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施工质量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这些都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关注的。下面就施工中容易产生的几个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宜针对这些对结构不利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1 现浇钢筋砼楼板支座负钢筋倒伏问题
楼板上的钢筋按设计要求绑扎完毕,隐蔽验收后方可开始浇捣砼,但施工中往往未注意保护已架立好的支座负钢筋,造成这些钢筋倒伏情况严重。这种情况造成支座负弯矩无足够的钢筋来承担,支座处板面就容易出现裂缝,板的刚度降低和挠度加大,使板的受力状态逐渐趋向简支,即跨中实际弯矩比设计弯矩大许多,因而使板配筋偏于不安全。
这种由于施工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当然首先应从施工方法及操作规程上采取措施,加强质量管理及隐蔽签证。另外结构设计也应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提出施工要保证支座负筋位置准确的要求,施工时应设置足够的钢筋撑脚(马凳筋),以加强支座负筋的抗踩踏能力,设计时应注意适当加粗支座负筋和架立筋的直径。既然计算中连续板支座负钢筋按弹性分析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楼面板宜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从而减小支座弯矩,增大跨中弯矩,而屋面板考虑到防水防裂,仅跨中弯矩按塑性分析,这样使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实际,也提高了板的安全度。
2 面层和装修的超重超载
施工中常常由于模板支撑不平,造成楼屋面板结构层不平整。有时由于砼浇捣不够认真,也会造成面层凹凸不平,这样就导致砂浆找平层加厚。一般设计找平层厚为20~25mm,而实际找平层最厚可达到70~80mm,平均也达到了20~30mm,无形之中就使恒载增加0.4~0.6KN/m2。同样砌体墙面不平,也存在面层加厚加重的情况。
当前住宅多为毛坯房,由业主自行装修,木地板与花岗岩地面荷重相差较大,还有顶棚有无做吊顶、吊柜等,这样造成装修荷载较难确定。
以上超重情况相当于设计降低了楼面的使用活荷载、降低了结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中可根据当地的施工水平适当加厚面层进行计算。装修荷载方面,可考虑卧室采用木地板,厅、厨、卫部分采用花岗岩或缸砖地面。
3 柱与非承重墙、构造柱与梁的连接
在框架结构中后砌的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处,沿高度每隔500mm或400mm设2Φ6与柱拉结,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小于规范规定的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施工中浇柱砼之前须预留插筋,在柱侧模上钻孔,这在施工上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如果施工措施未跟上,容易造成漏筋、错位情况严重。对后浇的构造柱往往都是上下各预留插筋,柱下端与梁上预留的插筋连接施工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上端,需要在模板上钻孔,定位困难,常常造成上下错位,插筋形同虚设。通常施工单位对遗漏、错位的插筋往往不够重视,采取钻孔,灌环氧树脂,然后插筋的办法,这种措施存在孔深不足,抗拔不满足要求的弊端。有的施工单位干脆凿开砼保护层,将拉结筋焊在柱箍筋上,这种破坏柱结构的做法更是不可取。拉结筋与构造柱对于抗震结构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施工还是设计都应采取措施保证它们的有效作用。针对这种情况结构设计可修改插筋做法,以有利于施工和质量保证。对于遗漏错位的柱插筋、拉结筋设计上须明确采用植筋的做法,钻孔,灌结构胶,插筋锚入的深度不小于10d,这样才能确保起到构造柱和拉结筋的作用。
4 现浇砼楼板的干缩开裂问题
现浇砼楼板浇完砼后,往往在很短的时间楼面就开始出现龟裂,在温差较大的地区或季节尤为明显。显然这种裂缝不是板受荷重引起的,而是砼在干缩开始时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的产生多数都是由于砼的水灰比太大引起的,这种干缩裂缝的存在使结构的刚度降低,挠度增大,受力后加速裂缝的开展,从而降低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现在不少工程采用的是商品砼(泵送砼),由砼预拌厂提供,因为泵送砼要求砼的和易性要好,流动性高,要有较大的坍落度。普通梁板结构的非泵送砼的坍落度是30~50mm,而泵送砼坍落度是100~200mm,相差很大。砼预拌厂为了达到可泵性,可能采取多掺水的做法,导致砼水灰比太大。
为了防止砼水灰比太大引起的干缩裂缝,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砼的耐久性要求,结构设计文件上写明该工程砼允许的最大水灰比,避免砼出现太大的水灰比。同时砼预拌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加强对砼制作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以防止水灰比太大的砼在工程中使用。
5 梁贯通钢筋的连接
由于抗震结构承受地震反复作用,规范规定梁顶面和底面应有贯通全梁的钢筋,并规定了相应的构造要求,但对钢筋的接头位置未给予明确,而施工单位对接头位置应设于何处比较合适未必很清楚,这样可能造成接头设在结构不利之处。因此设计中宜对接头位置加以明确。钢筋不应在梁柱节点中切断或搭接,宜避开梁端加密区,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同时接头数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4。对于基础梁的受力情况往往同楼层梁相反,更应注明接头位置。
综上所述,设计与施工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结构设计人员如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存在的具体问题,就能不断积累经验,针对工程通病及施工难度,对设计进行不断地改进,提高设计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中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4)

浅谈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摘 要]结构设计的目的、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关键词]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打通关节、建筑结构。

结构的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安全和能够适应使用的要求。结构设计还要遵循结构设计的主要要求是结构安全可靠(节省资金也是一项),所以,我们在结构设计中要保证这样要求和遵循这个原则。我们现在学习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刚结构、道路和桥梁结构,我们毕业后将要从事的也是结构的设计,我们不能不去考虑一下有关结构设计的要求及其基本的原则,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和建筑业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安全。基于这样的要求,下面来总结一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1、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
2、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也许我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绝对安全的防备构件是存在的,还是应该多多考虑:当第一道防线跨了,第二道防线能顶住吗?或者能顶住多少?还有没有第三、第四道防线?
3、抓大放小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所有构件都很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
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简单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建筑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不倒的。可见柱承担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
4、打通关节
在结构体系中,所谓关节,是指变化相聚之处,或变化出现的地方。不同类型的构件相接处,同一构件截面改变之处,是关节。广义上,诸如结构错层之处,体量改变之处,转换层亦是关节。关节无处不在,因为结构体系乃是变化的统一。外力突然袭来之时,对于单一的构件,力量的传递简明,因而容易控制。对于复杂的结构体系,关节的复杂性难于预测和控制,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组成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关节的普遍存在,力量的传递往往不能畅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历次灾害表明,从节点开始破坏的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
如何打通关节?在设计概念里,要解决的是外力在结构体系内重分配的问题,要确保力量是按照各构件的刚度大小进行分配的,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集中,最终达致静态的平衡。因结构形本为“静”,灭于“动”中。所有 “动” 的因素对于结构均为不利。打通关节保持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结构变成机动,“动”即是死,即为终结。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的了解一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我们设计的合理和安全也奠定了基础。

浅谈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施工
绍兴市水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王开元 王水超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根据笔者体会,将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作一介绍。
一、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高低结构的高层住宅、公共建筑及超长结构的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施工,其他有特殊要求结构中的后浇带施工可参照本方法。
二、施工工艺
1、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状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
2、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少于40天;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应保留60天。
3、后浇带的保护。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毫米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4、后浇带的封闭。浇筑结构混凝土时,后浇带的模板上应设一层钢丝网,后浇带施工时,钢丝网不必拆除。后浇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置,都必须在封闭前仔细地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除,并凿成毛面,彻底清除后浇带中的垃圾及杂物,并隔夜浇水湿润,铺设水泥浆,以确保后浇带砼与先浇捣的砼连接良好。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后浇带的止水处理,按设计要求及相应施工验收规范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材料应采用比先浇捣的结构砼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UEA,掺量为12%—15%)浇筑振捣密实,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温、保湿养护。
三、施工要点
1、后浇带砼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量。
2、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3、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2%。
4、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
5、后浇带砼应密实,与先浇捣的砼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
6、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
7、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此处的后浇带砼浇捣时,应高度注意其密实度。
8、地下室底板中后浇带内的施工缝应设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间,形状为“U”字型。
9、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间一般砼不得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
10、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范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四、质量要求
后浇带施工时模板应支撑安装牢固,钢筋进行清理整形,施工质量应满足钢筋混凝土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密实无裂缝。
五、效益分析
通过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由于不设永久性的沉降缝,简化了建筑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同时也减少了渗漏水的因素。
(绍兴市水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王开元 王水超)

注: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的,8000字的论文要交很多钱的,基本没有。

急...求一篇有关土木工程防灾的论文5000字左右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上一篇:龙源是省级期刊吗

下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