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报小木虫
计算机学报小木虫
今年的光棍儿节,大家都脱光了吗???
所谓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始: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一些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
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有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
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读书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同学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哪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
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撇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的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
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稿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哪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怎样创新题目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多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较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的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自动化学报英文版是ei检吗 小木虫
是属于EI检索的,详细情况如下: 自动化学报 [ISSN:0254-4156]
本刊收录在: Ei Compendex (2010年)
本刊收录在: Ei Compendex (2011年)
本刊收录在: Ei Compendex (2013年)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1.328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1.39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5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6位
主题分类: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译文: Chinese journal of automation [ISSN:1044-064X]
上一篇:地学类sci期刊
下一篇:系统科学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