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论文
微表情心理学论文
微表情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本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 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2013,朱晓琳)。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即通过微表情、肢体动作获取学生的内心想法,那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实现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践和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表情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梁静等,201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 秒至 1/5 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吴奇等,2010)。
1966 年,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 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梁静等,2013),Ekman 团队也成为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团队和Shreve 团队,加拿大的 Porter 团队和李康团队,日本的Polikovsky 团队,芬兰的赵国英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在开展微表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掌握微表情的特点以及如何识别微表情,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心理学的基础(梁静等,2013)。微表情的应用大都在刑侦、司法以及测谎等方面,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较少。
目前大多数阐释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文献都是从肢体语言出发,更多关注教师教态,对于学生的肢体语言关注很少,更别提及微表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师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开始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那么情感、态度这些隐形的心理语言要通过什么被察觉到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号呢?
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关,但人是否能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微表情?Ekman 认为,人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无意识的(梁静等,2013)。研究者对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的上限尚未达成共识。Ekman 通常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5s,但他有时也将 1/4s 作为持续时间的上限;Frank 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应小于 1/2s。从以上研究可看出,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这种短暂的面部表情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察觉出来,如果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和学生实现双赢局面。
二、微表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一条这样阐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部,2011)。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点、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以教材为媒介,运用某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反应,这种反应更多是非语言行为,因为学生害怕说自己没有听懂而被嘲笑,而老师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时非言语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内容有些难理解。那么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学生微表情,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某些有趣表情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理解、收获、消化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课堂老师永远说的多,而学生一直是低头听,就像一句话描写的:stop talking like a teacher.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老师,而是反映了传统课堂的特点,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说话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学习技能的。因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的(Nunan,1999;转自程晓堂,2009)。互动是交际的核心(Brown,1994;转引自程晓堂,2009),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09)。由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换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师的授课只关注自己教学计划的进行以及教案的实施,较少关注学生对课堂的的互动与反应,从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时候关注学生微表情,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填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实现互动,完全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激烈的探讨中、积极的互动中传授知识点,发展学习技能。
(三)有利于教师更好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便利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学生把这些电子产品带入了课堂,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玩手机、听 MP3、玩游戏等。正常有序的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聊天,声音很大时,老师可以通过用眼睛直视他,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严肃的目光凝视他,这种微表情表示一种警告与威慑,学生会立马停下来,投入课堂。从而帮助老师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纪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化。
(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的听、接受信息的'角色,所以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刺激他们,他们就是不发言。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格导致,有的是已有知识不足,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熟悉等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例如,撇嘴就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这表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下意识地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对方眉毛向上,脸部拉紧便是恐惧的表现。这些微表情都在告诉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不自信与不确定,老师如果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发出的信息,就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强化,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
(五)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很多老师把原因都归咎在学生身上,觉得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学生目光的游离、思想走神。但很少有老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例如;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所以当老师捕捉到这类信息时就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式重新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的思绪带回课堂,重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当中。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 38%以上(朱晓琳,2013),也就说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他在紧张情况下的高 38%。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保持活泼、轻松及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输入的语言点会事半功倍。老师在课堂捕捉学生微表情,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和策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微表情是一套不能由人自身控制但却能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的短暂的表情符号,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弥补和帮助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学生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及时捕捉和观察学生的微表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第63周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读书心得 Frank
作者在心理学微表情方面出版了很多著作,如《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全集》《在任何场合说服任何人》。
本书主要从微表情的定义、微表情的内涵,以及如何掌握运用微表情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微表情的定义
1、微表情
有些表情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是下意识的表情,往往会一闪而过,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微表情”。
微表情是一种瞬间的表情,快速短暂,往往能表达出最真实的内心状态。
微表情往往不受大脑控制,自然流露,而很多情况下人的表情,是善于掩饰和伪装的。
2、微表情的时间标志
微表情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为1/4秒,最短的可以达到1/25秒,可以说一闪即逝。
例如,面试官会不经意的把玩自己的领带或者身上手上的饰物。看起来好像随意不拘谨,但实际上这就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心心神不定。
例如,在人们开心的时候,有些人的微笑会有一瞬间的轻蔑表情。这说明这个人不是发自内心的单纯高兴,情绪里还包含了别的因素。
总之, 观察微表情的精髓在于,判断其持续时间是否短暂,是不是一瞬间的反应 。
3、判断对方的假表情
因为表情可以掩饰和伪装,而微表情是无法伪装的。所以, 在对话过程中面部表情不对称、时间因素和相对的顺序,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表现出假表情 。
真实的面部表情整体具有联动性。
例如,笑容。真心的笑容两个嘴角会同时上翘,眼睛眯起来,眼角产生皱纹,眉毛微微倾斜。
假笑时,当前眼角的皱纹和倾斜的眉毛是无法伪装的,因为眼部的肌肉不受人意识的支配,只有真的有感而发才会发生变化。
真实的面部表情很少能持续很长时间。
例如,惊讶。发生到消退时间特别短暂,实际上不到一秒。由惊讶表情的持续时长,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表情是真的惊讶,还是说演出来的。
4、微表情的表现形式
第一,面部表情。
上面提到的笑容、惊讶,就是面部表情的丰富展现。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容纳了非常多的因素,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更多的线索。
有部美剧叫做《别对我说谎》,说的就是主人公对微表情的运用,帮助破获各种案件。
第二,肢体行为。
除了面部表情,肢体行为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当一个人感到舒适时,有时会双腿交叉。而当我们不喜欢的人出现时,又会立即恢复常态。
当一个人在欢乐时,双腿和双脚会不由自主地摆动和颤动。
当一个人看到或听到消极和不高兴的事,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向上下踢动。
以上这些动作行为,都是不自觉的行为。
第三,语言。
包括一个人声音、韵律、语调的升高和降低等,细微地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在心理变化。
例如,对于比较重要或者急切的事,我们通常会提高音量。
第四,社交习惯。
《红楼梦》中,王熙凤一出场,就通过爽朗的笑声和游刃有余的话术,生动展现出她是个厉害的管家角色。所有人和她打交道都小心谨慎。
林黛玉一出场就因宝玉摔玉哭了半夜,身边人都劝不了,直到宝玉的丫鬟袭人前来解释,才止住了,多愁善感的气质跃然纸上,所以大家在相处中都会比较照顾她。
总之,一个人行为习惯中,包含了他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情绪传达方式。通过一个人的习惯性社交行为,你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企图和内心需求。
二、微表情的内涵
通过微表情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玄机。不管是眼角眉梢的变化,还是音容笑貌的细节,都是内心真相的流露。
1、面部表情
一是眼睛。
眼睛作为连接心灵与外界的窗口,想要走近别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就要看他的眼睛。
例如,眼神沉静,说明其对所处的问题已然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眼神散乱,说明他对问题也毫无办法。
频繁地眨眼睛,很有可能对方慌乱正在说谎。
二是眉毛。
紧锁眉头,说明一个人此时比较苦闷。
同时,内心忧虑,遇事犹豫不决时,也会有这个表情。
三是笑声。
如果一个人的笑声干涩,笑起来若断若续,略带冷漠,则说明这些人大多比较现实和实际,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笑很多情况下都是附和他人,但在心里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
如果一个人的声音柔和,则说明这个人在个性上比较温柔敦厚,不喜欢与人争执。并且还善于处理人事纠纷,帮他人安抚情绪。
2、如何判断出假情绪甚至说谎呢?
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在特定情境下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判断。
例如,摸鼻子。
撒谎者往往会触摸鼻子。这背后是皮诺基奥效应,即,人们说谎时会产生压力,这会引起鼻腔内的细胞肿胀和血压上升,鼻子会有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频繁地触摸鼻子,缓解这种症状。
同时,不一定所有摸鼻子的动作都代表撒谎,一个人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愤怒时,也会有摸鼻子的动作。
例如,摸耳朵。
当我们不同意别人的意见时,习惯用手摸耳朵。说话的时候加上这个动作,很可能是说话人言不由衷的表现。
抓挠耳垂、耳背代表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说话的人通过这种行为释放内心的压力。
例如,捂住嘴巴。
当人们说出了不该说的话,会下意识地捂住嘴巴,表示懊悔、或者防止自己再继续说下去。可能是对方不愿意告诉你这件事情,但是毫无防备地说了半截。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相信他捂住嘴巴之后所说的话,那很可能是他临时编的谎言。
因为遮住嘴巴就是在告诫自己,“不要让他看出我在说谎”,蕴含了“不能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的心理。
3、弦外之音
一方面,当有人向你询问第三者的意见时,其实,他是想确定你的意见。
因为人在面对一些令自己警觉或者不好意思的话题时,会假借他人之名说出口。并且,就算你真的是在转述第三者的话语,一般从心理层面也会选择自己比较赞同的部分。
例如,男友可能希望知道你对出轨的看法,可能会说一个不存在的朋友或者旧同学出轨被发现的故事,通过复述这个故事,并根据你的反应,随时调整故事的发展,来套你对出轨的这个容忍度到哪一个水平。
例如,提供“二选一”选项的人,多半都是设下“圈套”,因为这种心理战术是对方事先为你设定好了答案,给你选择的权利,表面上给了你自主权,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答案,都是对方想要的。
所以避免“二选一”的干扰,最好的方式是两个都不选。例如,我们在商场试了衣服,销售会夸奖说这件显瘦漂亮,另一件实用大方,问你选择哪一件。无论答案是哪一件,对销售来说,都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看似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的意思也是丰富的。
越是有经验的人,从话语中就越能够探视内心的需求,而不需要表情的传达。
总之,微表情是一个人内在心理的反应,因为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当事人的内心变化。捕捉这些关键的信息,将会有助于彼此的沟通。
三、如何掌握运用微表情
1、微表情背后的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是用来观察身边的人举手投足间的规律和含义的。而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判断方法,也就是行为心理学,才能了解自己,从而窥探出他人内心的秘密。
行为心理学是通过人类的动作行为,发掘心理活动,是发掘行为背后隐藏意义的最基础实用的方法。
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各种行为。
不同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无意识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个个的条件反射,而这些反射,代表的是人们心中真正的想法。
行为多数源自于潜意识,潜意识所代表的,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未知的“自己”。
微表情就是通过人们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和情绪,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到,行为才是判断的根源。
这里提一下 攻心术 。
攻心术大多讲的是技巧、方法,如果无法很好地判断出对方的心理,那么技巧掌握得再多也事倍功半;如果可以正确掌控对方心理,那么所有的技巧使用起来,都会事半功倍。
2、如何认识、分析他人?
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辨明对方的人格类型,摸清行为模式,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他人,察人用人。
人格,指的是人们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不同人格的人,为人处事的风格也不大相同。
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类型,对你判断出他是什么“型号”,应采取什么“程序”来沟通大有裨益。
人格类型有很多,比如双重人格、自恋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分裂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例如,双重人格。
他们会以遇到你、认识你的人格为主,来与你进行交流。
对于他们在微表情中有意无意所显露出的另一种人格,在不影响你的情况下你可以熟视无睹。
如果影响到了交往,就要试着适应他的另一种人格,将两个人的谈话转变为三个人的谈话。
例如,自恋型人格。
在相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精明强干、自私专横的一面,因为他们将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对他人不屑一顾。
正确方法是,不卑不亢,心态平和,让他们觉得你是有修养和内涵的人,他们会对你保持尊重。
通过一个人的人格类型,辨明对方的行为特征,透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我们识人察人用人,有着意义重大的帮助。
3、如何避免被人看穿,失去自我,被他人操作?
很多人也是利用自己善于心理分析的优势,在人际交往中向对方施压、诱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操纵别人通常有三种方式,分别是正强化、负强化、间歇性强化。
一是正强化。
例如,在工作中上司一直采用语言上的鼓励和肯定,甚至根据你的意愿设定一些奖励,这种愉快的经历并不会造成你的反感。
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操纵者是否会兑现他的诺言,是否会让你压力过大不好推脱。
二是负强化。
负强化带给人的是恐惧、恼怒、不快,但是,由于害怕想象中的坏结果发生,被操纵者会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通常,强势的人,会通过负强化压迫别人,让你觉得命令无法违抗,又害怕任务无法完成,而给自己双重压力。
三是间歇性强化。
间歇性强化,更像是一个巴掌一颗糖,会让人无法确定感到焦虑。
例如,在一些恋爱关系中,人们对于对方温柔体贴的一面产生依赖,又害怕自己做的不好被冷漠对待。
现在网络上流传的PUA,PUA即是搭讪约会的社交学说,本意是帮助羞涩的男性去踏出第一步,但现在很多PUA业内老师,都在教男性如何在约会中,通过一定的话术和行为,例如故意扮作体贴温柔,却又时而疏离,以控制女伴的心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意识到旁人的操纵后,要学会摆脱这种诚惶诚恐的状态,拥有独立强大的内心,更加自信一点,不被别人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情绪所影响。
微表情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人,但是也不应过分在意微表情,而怀疑自我,陷入焦虑。我们都不是相机,没必要一帧一帧地来分析对方的行为和表情背后的意义。
总结一下,微表情是一种瞬间的表情,快速短暂,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行为,语言,社交习惯等,能表达出最一个人真实的内心状态。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和捕捉对方的微表情,就能判断出对方是在真实的表达自己,还是在隐瞒什么内容。
微表情背后依据的是行为心理学。一个人的行为,多数源自于潜意识,潜意识所代表的,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未知的“自己”。微表情就是通过人们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和情绪,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到,行为才是判断的根源。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警惕他人通过正强化、负强化、间歇性强化的方式,来操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更加自信,内心强大,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
总之,通过运用微表情,可以帮助我们摸清他人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他人,察人用人,以助于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笔者整理《微表情心理学全集》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 CoachMind ”聊天页面, 回复“119” ,领取《微表情心理学全集》高清思维导图。
微表情心理学(一)
微表情是个心理名词,它是表情的一种,是人们在遇到刺激后的第一反应,一瞬间出现,持续不到1/25秒,会直接暴露人的内心活动。
心理学家拉扎拉斯说,“当人类在外界环境中感受、接触到好的或不好的信号时,就会产生一种短时的或持续的生理、心理反应,这就是情绪。”
情绪有多种,高兴,惊奇,恐惧,伤心,委屈,愤怒,这些内在的情绪会通过表情显露出来。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再看人脸色是最不可轻视的,就是对方的眼睛。
1,瞳孔的变化。
人在情绪平稳时,瞳孔是正常大小。
感到恶心厌恶时,瞳孔会缩小。
感到惊喜,兴奋时瞳孔会明显放大。
遇到特别恐怖的事情时,瞳孔会放大到平时的4倍。
2,眨眼睛的意思。
一个人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快速眨眼睛的,说谎的人会不断的眨眼,仔细看眼神也是飘忽不定的。
3,闭眼睛的含义。
如果你在跟领导汇报工作,你正在慷慨激昂地陈述你的意见时,领导却闭上了眼睛,别傻了,赶紧闭嘴,领导这是表示他已经不想听你说了,你该识趣的给自己找个台阶,走为上策。
4,挤眉弄眼是暗示。
如果你正在公共场合发表不太得体的言语,有朋友给你“挤眉弄眼〞,你应马上意识到朋友在暗示自己停住,如果人家暗示你半天你毫无反应,那后果可能是你既得罪了大众,又得罪了朋友。
二,嘴巴可以不说话,但他可以表示内心世界的想法。
1,紧抿嘴:这个动作表明这个人正在思考问题,或是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表明这个人性格坚毅,能担责任,也能认真做事。
2,舔嘴唇人的心里感到紧张,慌张或不安时,会觉得口渴就会不住的舔嘴唇。
平时我们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时,如果朋友开始不住舔嘴唇,我们要意识到他的紧张和不安,给他一杯水,这样会缓解一下他的焦虑,使他尽快平静下来。
3,咬嘴唇:这个动作说明对方正在认真听你说话,或者在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人敦厚老实,勇于自我批评,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果女朋友是这样的人,那么两人吵架的几率会很少。
三,鼻子不会说话,但有弦外之音。
1,耸鼻子
如果一个人习惯耸鼻子这不算,一般情况下,当你发现对方无意识的在耸鼻子,表明对方不认可你的做法,甚至可能已经生气了,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明说。
聪明的你,这次最好停下来,避免引起真正的冲突。
也有的人本身性格内向腼腆,当被人指责时,他会感到委屈和不满也会耸鼻子。
因此同样一个耸鼻子的动作含义,也会因为动作者的性格而有所不同,但是耸鼻子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们一定要懂得并且注意分析。
2,摸鼻子。
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记》里有个说话鼻子就会变长的木偶匹诺曹,小时候大人教训我们的时候也会吓唬说,“别说谎啊,说谎鼻子就会变长。”
当然说谎鼻子没变长,但是一个人说话时忍不住摸鼻子,那肯定是在说谎了。
但是有的人过敏性鼻炎也是会不自觉的摸鼻子,这时不能一律主观判断为他摸鼻子,一定在说谎。
如果你很体贴的问对方,“你总是摸鼻子,是不是过敏鼻炎”?会让对方认为你是个细心的人,反而能获得一份友谊。
3,鼻孔放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感到不满激动的时候,人的神经会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就会出现鼻孔增大的动作。
如果我们和人沟通时,对方出现了鼻孔张大的表情,不用问他的心里是不满的,赶紧换话题或暂停沟通。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微表情心理学,也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咱们稍微用心一研究就能变成社交高手、处事达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明天继续。
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关注。
上一篇:航空恐怖主义论文
下一篇:年前能发表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