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都娱乐编辑招聘

发布时间:2023-12-07 05:53

南都娱乐编辑招聘

我认为没有

互联网没有兴起的时候,人们获取国家、 社会 等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主要就是报纸期刊。那时候的报纸期刊竞争少,利润相对也较高。有的也仅仅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我最喜欢的报纸是《参考消息》,每天一早都急着去买,像着了魔一样。

互联网兴起之后,以网易、新浪、Sohu为首的新媒体凭借及时性、全面性、免费性的特点彻底颠覆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轰炸的开始。曾经的挚爱《参考消息》买的也不像原先那么勤了。偶尔买一份,也不再有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了。或许是以前购买的惯性,或者想体会原先的那种感觉吧。

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将便捷、及时性发挥到了极致。人走到哪,信息跟到哪,真正做到了信息大爆炸,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的迫切需求。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将传统媒体、以PC为载体的媒体挤到了边缘角色。

总结:如果你问报纸期刊还有发展前途吗?在我看来毫无希望。人类追求的方向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及时、越来越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传统的报纸期刊已经远远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受众只会越来越少。

新媒体对报纸期刊业的挑战短期内或许不会是报纸期刊的灭顶之灾,但也足以让其陷入一个相当难堪的境地。主动求变比被动应变对于中国报业而言会是更好的选择。

来势汹涌的美国报业危机已经将不少老牌报业集团打了个措手不及,尽管新媒体对期刊业的冲击会比对报业的冲击来得慢一些,但不论如何,沉浸在眼前的自足情绪当中肯定是危险的。另,期刊的深度报道和专题策划是其他媒体暂时难以取代的。期刊如果能够坚持专业主义导向,还是能够在现阶段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保证内容上的优势的。

当下国内的报纸期刊在建立新媒体平台时如果仅仅是像过去一样建立一个简单官方网站已经是远远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了——建立数字在线阅读平台、提供电子版杂志下载、提供实时内容订阅、建立读者互动组群和用户信息管理平台及提供相关的衍生服务,只有全方位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综合平台建设才是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王道。

在这一方面,《 财经 》杂志力图和旗下的 财经 网共同打造成一个共享“ 财经 ”品牌的媒体组合, 财经 网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支持、用户体验的流畅度在国内同行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除此之外,目前大多数国内报纸期刊仍然倾向于让新媒体平台作为传统出版物的辅助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出版物的的销售量而考虑的。然而在面对整个报纸期刊业面对新媒体冲击还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是否可以转换一下思路,让报业产品作为整个新媒体组合策略中的一个环节呢?上海文广的《第一 财经 周刊》和凤凰的《凤凰周刊》的运作大体上就是以这种思路为导向并取得不错的成效。我认为这种多元组合的精英策略更有可能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变局。

如同Apple的iTunes给唱片工业带来的惊喜一样,Amazon的Kindle(电子阅读器)或许也会在将来的纸媒业中重复这样的惊喜。寻找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对报纸期刊业而言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报纸期刊现在还有发展前景吗?

看今天铺天盖地的智能化平面媒体发展,人们索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从过去天天一张报纸的时代走向现代化、智能化。

过去信息闭塞,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只能靠报纸来传递国家政策和每天所发生新闻。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天翻地覆,不是以前的:今天事明天见报,而是看到发生的事马上就有人拍发到各大平台上,如果有传播价值前后不超过五分钟全国、全世界都能看到,今非昔比。

我家在农村,九十年代的农村想看报纸比登天都难,村里没有固定的村委会,一个自然村一份报纸,都放在村干部家里,没有板报,报纸也不是每个村民都可以看,即便是看了也要凑机会、抓紧时间看一眼赶紧放回去给领导们看。

高中的时候偶然得到一份香港的画报期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期刊原来可以这样印吗?我把期刊拿回家里当成了宝贝存放,后来拆开分贴在房子的墙上炫耀。

这就是当年和今天的不一样,却真真切切存在了几个时代,被今天的繁华似锦取而代之。

报纸和期刊的发展前景堪忧!

我高中时,每个班都会订阅省、市报纸。我是很热衷去收发室领报纸的。这样一来,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国际、国内尤其是本地新闻。而本地报纸时常也会做一些文学、农业方面的版面,挺有趣的。

特别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一个举国伤痛,一个举国欢腾。彼时,报纸也是黄金时期吧,起码还没受到新媒体带来的重大转型压力。地震发生后,中央、省、市报纸都做了大量的报道,感人肺腑。

北京奥运会,这是全国的大事、喜事,除了日常看党报外,我还特意去买了奥运特刊,没记错的话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负责的,价钱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并不便宜,几十期一期不落。

上述只是想说,报纸有其独特功能。在当下,报纸仍有其重要价值和地位,是权威信息的发布平台。

融媒时代,一端新媒体,一端思想纸。新媒体,要平台到位、流程到位、人员到位;思想纸,或许相对难,但成事在人。

虽已不在报纸领域工作,但改下《流浪地球》一句话,“不论时代将报纸推向何方,依然会关注它、抱有感情。”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报刊还有发展前景吗?

纵观当今智能印刷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从过去每天一份报纸的时代走向现代化和智能化。

过去,信息被封锁,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只有报纸可以传送国家政策和每日新闻。今天的情况和过去是颠倒的。这不是过去: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会被报道,但是发生的事情会被立即拍摄下来并分发给不同的平台。如果有任何传播价值,整个国家和世界都可以在不到五分钟内看到。这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我家在农村,九十年代在农村看报纸比去天堂更难。这个村子里没有固定的村委会。自然村的报纸放在村干部家里。没有黑板报纸。不是每个村民都能看报纸。即使他们读了,他们也必须抓住机会,看一看,然后把它还给领导人。

当我在高中的时候,我碰巧从香港得到一本画报杂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杂志能这样印刷吗?我把期刊带回家,并把它作为珍宝储存起来。后来我把它拆开,贴在房子的墙上炫耀。

这与今天不同,但它已经存在了几次,并被今天的繁荣所取代。

报刊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没有发展前途。打败他的就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就像蒸汽机打败马车一样,道理显而易见:报刊具有的优势新媒体同样具有,新媒体具有的优势报刊不一定有,更何况报刊还有两个致命的缺点:新闻的更新速度慢和不环保。

但是报刊还会生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最长不会超过50年,那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些保守派的读者等米下锅。

我还想说一句:报刊遗留下来的传统媒体人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肯定不会过时,并且会随着新媒体的泥沙俱下犹显珍贵。

出版社与报纸、杂志不在一个层面上。 出版社是产业,是行业,作一种行业。 报纸、杂志他们尽管是一种渠道,但本质是一种产品。 渠道加载附加产品再多,仍然是渠道。出版社可以制作、租赁、控制渠道。出版社的经营主营范围大的多,主营结构复杂,抗市场风险能力强,善变。国际世界范围有多少文学、各种作品转为其他创造利润的模式:电影、电视剧、广告。又有多少渗透进众多其他的行业:服装、餐饮业、文具、 娱乐 、音乐、 体育 。 作行业是作产品没法竞争的。 报纸较杂志好。报纸流通渠道广泛。成本低。信息负载率高的。现在报纸的容量,比杂志厉害。有报纸吃杂志的趋势。报纸行业,作为人类重要的媒体传媒,本人认为是不会消失的,但在现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纸制传媒会一统天下的局面会逐渐被现代传媒所瓜分!所以,现在新型传媒集团--企业化的传媒公司就是报纸的发展方向。

报纸行业,作为人类重要的媒体传媒,本人认为是不会消失的,但在现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纸制传媒会一统天下的局面会逐渐被现代传媒所瓜分!所以,现在新型传媒集团--企业化的传媒公司就是报纸的发展方向。

我在报社工作了7年了,12年左右是报社最效益好的时期,那时一天可以做到200多万的广告收入(节日特刊)然后往后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行业的崛起对纸媒冲击非常大,现在做广告都讲究个精准投放!那种铺天盖地整版打广告的越来越少。所以现在报社都在寻求转型,转向新媒体方向发展,转型成功则好,若不成功则难以生存,加之纸媒信息传播速度滞后,而且现在年轻人根本不看报纸,所以个人感觉纸媒的前景并不乐观。当然党媒除外!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我们身边已经被手机,电脑等各类网络设备充斥着,几乎是没有什么人再看报纸和杂志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一句话“纸媒已死”。其他地区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广州地区,南都周刊,南都日报,这些报纸在整个中国的报业都是领军报业集团,但是从2015年至今,南都开始大幅裁员,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少,所以大幅度裁员。但是在大幅度裁员的同时,南都又开始在大量招聘新媒体的员工,一边裁员,一边招人,这体现的也是现在报纸期刊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由纸媒转向网络新媒体、

随着 科技 的发展,简约也成为了生活的一种方式,手机,电脑,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科技 在改革,报业也在改革,现在报业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新媒体的形式进行阅读传播,例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这些渠道来传播新闻,这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现象,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通过这些新媒体的渠道传播,首先是符合了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媒体发展趋势,其次是节省了成本。

另外,视频阅读也是现在纸媒行业正在转型的一个方向,就像马东说的,现在人们对于阅读的部分是非常少的,但是通过视频传播的视频阅读是很多人接受的方式,所以将报纸,期刊做成视频阅读的方式,传播量会更加大,同时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纸媒是在不断转型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纸媒是不会消失的,报纸依然会存在,提供给需要的人看,但是整体来说,会慢慢转化为新媒体的形式。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报纸是一种主流媒体,是不会被淘汰的,新媒体自媒体对报纸的冲击肯定有,但是报纸的 历史 地位不能被撼动,这是一种 历史 的传承!

报刊行业趋势研究报告是通过对影响报刊行业市场运行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掌握报刊行业市场运行规律,从而对报刊行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特点、市场容量、竞争趋势、细分下游市场需求趋势等进行预测。

报刊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主要分析要点包括:

1)报刊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分析。通过对报刊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出未来报刊行业总体运行趋势特点;

2)预测报刊行业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对生产发展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这是对市场中商品供给量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

3)预测报刊行业市场容量及变化。综合分析预测期内报刊行业生产技术、产品结构的调整,预测报刊行业的需求结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4)预测报刊行业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生产中投入品的价格和产品的销售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水平。在商品价格的预测中,要充分研究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利润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货币价值和货币流通量变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报刊行业趋势研究报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杂志等的基础信息,结合报刊行业历年供需关系变化规律,对报刊行业内的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对报刊行业环境、报刊市场供需、报刊行业经济运行、报刊市场格局、报刊生产企业等的详尽分析。在对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报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与预

黄晓明老婆叫什么?

杨颖(Angelababy)

Angelababy(杨颖),1989年2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时尚模特。

2003年,Angelababy以模特身份出道,此后,她因担任时尚模特而在香港崭露头角。2007年,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大银幕。2011年,在爱情片《夏日乐悠悠》中首次担任电影女主角 。2012年,凭借言情片《第一次》获得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受瞩目女演员奖。

2013年,Angelababy与其她三位女艺人被《南都娱乐周刊》选为新“四小花旦”;同年,她还完成了个人的荧屏处女作《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2014年,Angelababy开始凭借真人秀《奔跑吧兄弟》赢得广泛关注;同年,她还因出演古装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奖。2015年,其主演的冒险片《鬼吹灯之寻龙诀》票房突破16亿人民币,而她也凭借该片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

2017年,其主演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取得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冠军。2020年,主演爱情片《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同年,第八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并位列第16位 。2021年,获得新浪微博之夜年度之星 。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

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有内部人士表示,真快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曝国美真快乐App开始大裁员,比例达60%。

深陷裁员潮的国美迎来重大调整,国美旗下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国美管家售后公司 CEO 曾之宁被免职,该职务由国美管家公司董事长林超兼任;张斌则被任命为国美通信公司 CEO。对此,国美方面不予置评。

自国美电器创始人回归后,国美高层变动频频,组织架构连续多次发生调整,核心业务也不断发生转型。2021 年 2 月,国美创始人获释后在开工首日发表内部讲话。他表示要力争用未来 18 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到 4 月份的国美零售全球投资人会议,国美创始人公开亮相并具体表示,国美计划未来 18 个月内,以加盟为主自营为辅的方式网格化发展线下门店,数量将从如今 3000 家突破至 6000 家,不排除和任何一家合作的可能性。今年初,国美创始人发布 2022 年新年寄语称,2022 年,国美将全力推进 " 家 · 生活 " 第二阶段战略的全面落地和深化落实。

按照国美创始人的战略,国美按照线上平台 " 真快乐 "App,线下平台 " 国美家 " 的

重点板块进行建设和推进 。不过,真快乐 App 却并没有激起多大水花,此后还传出开始大裁员。到了 2022 年 7 月 22 日,数名国美员工表示,国美真快乐部门已拖欠员工两月工资,6 月、7 月工资均未发放。曾经的线下零售巨头不断尝试突围,但目前来看结果并不美好。

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迎来裁员潮。8月3日消息,据财新网报道,国美旗下的电商平台真快乐有重大调整。有内部人士表示,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已被免职,团队已大幅裁员。

不仅仅如此,国美多个业务板块均有人员上的重大调整。其中,国美管家售后公司CEO曾之宁被免职,该职务由国美家公司董事长林超兼任;张斌则被任命为国美通信公司CEO。

目前,国美方面还没有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今年1月份,有消息称,国美电器创始人回归后对国美组织架构进行过调整,包括新增董事长一职(由黄秀虹担任)等。目前来看,国美的高层仍然没有稳定下来。按照原定计划,国美调整好组织架构后,需从渠道、全品类采购平台、数字化渠道平台三方面发力,目的是“恢复原有地位”。

不过,国美仍然在开发新业务,其中就包括元宇宙。今年6月份消息,国美已将元宇宙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而且在积极招聘元宇宙人才,相关项目在今年7月初部分上线。目前来看,国美在元宇宙赛道上还没有重大动作,只是上线了国美折上折平台自主研发的虚拟艺术品。

近日有消息称,国美旗下电商平台“真快乐”目前团队已大幅裁员,真快乐公司执行副总裁丁薇也已被免职。 8月3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就上述内容采访国美方面,但是截至发稿时,国美仍未回应。

7月6日,国美电器CEO王巍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目前国美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迭代和调整。未来国美将陆续优化门店网络,增强线下门店展示及互动体验感。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2021年1月,原国美APP更名为“真快乐”APP。当时国美方面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推出“真快乐”APP意味着国美全面吹响娱乐化社交零售号角,“真快乐”定位为一个娱乐化、社交化的零售平台。

真快乐APP页面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国美零售2021年年报发现,年报多次提及真快乐。按照国美零售2021年年报,真快乐平台日均活跃数上涨到300万,SKU数接近200万,进一步丰富库存商品。合作商家增长到6000家以上,服务会员超过2.4亿。报告期内,“真快乐”APP的商品成交金额(GMV)同比增长108.4%,每月活跃用户(MAU)稳定在5000万以上规模,活动单日活跃用户(DAU)近1000万。

然而,这个被国美寄予厚望的“真快乐”近期却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裁员等消息。南都湾财社记者在脉脉发现,已经有多个认证为国美员工的网友发帖称:7月底时,真快乐公司已经通知裁员60%,涉及多个部门。

“国美最痛快一次N+1”,有网友表示,8月2日周二时,公司谈的裁员赔偿为N+1,不过赔偿款超过2万元的`需要分三批次发(今年10、11、12月发放),如果不超过2万元的则在10月时一次性发放。其还表示,自己已经在今天(8月3日)办理离职,这次裁员后,剩下的员工可能合并到国美电器里。

对此,也有网友表示,“这一幕很熟悉,跟当初打扮家宣布裁员时一样。”当时国美旗下互联网家装平台打扮家也是赔偿N+1,同样延期发放赔偿款。“打扮家”此前被爆出高层离职、经营困难、拖欠员工薪资等消息。多位员工表示,自2022年4月起,打扮家停发全员工资,至今已超过三个月没有拿到工资。

7月22日,国美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以及CEO崔健确实已经离职,也因此“造成该公司管理层调整变动,导致其战略推进、业务发展、经营营收在一定层面受限。”

“目前打扮家公司员工薪资的确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员工情绪波动” ,国美方面还表示,公司正在协助打扮家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团队调整重建,并积极督促公司管理层与员工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解决员工困难和补发员工应得工资”。此外,国美集团已将该公司搬迁至国美集团总部鹏润大厦办公,旨在缩减打扮家公司经营成本。

对于该事件的后续处理方案,国美方面表示,目前,国美集团作为大股东,并正在积极承担责任,协助打扮家公司处理其前期遗留问题事宜。“在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环境下,辅助该公司重新制定合理策略,多维度拓展经营模式,积极开展自救,恢复该公司的正常经营。”

在这之前,今年5月,国美还被传出缓缴员工公积金。当时国美方面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国美正在响应国家助企纾企相关政策申请公积金缓缴,目前仍在按流程申请中。”

值得一提的是,7月6日,国美零售才发布公告称公司完成配售19.63亿股,募资净额7.76亿港元。募集资金拟将用作以下方面:约7764.6万港元或10%将用作偿还债务;约4.66亿港元或60%将用于扩展在线及线下双平台业务;及约2.33亿港元或30%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用途。

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美再次准备发力线下的信号。但是在这一公告后,国美旗下线上平台却接连爆出欠薪、裁员等消息。

想知道3大网络歌手是谁?

徐 良
汪苏泷
许 嵩
你知道许嵩、徐良、汪苏泷是谁吗?如果你没听说过他们,那么……恭喜你,你老了!他们歌曲的播放量在互联网中可谓天文数字,百度MP3上排名与张学友、周杰伦、陈奕迅等人并驾齐驱;在QQ音乐上常年名列前茅,甚至超越那些大明星,他们被称为90后三分天下的人物,然而,与这一切疯狂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整个大众层面,他们没有“陈奕迅周杰伦们”家喻户晓,也没有“凤凰传奇慕容晓晓们”一首神曲红遍南北,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对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曲也一脸茫然,甚至多年从事传统媒体的音乐记者们对他们也知之甚少,或嗤之以鼻或错愕费解:这些所谓的“新人”怎么会这么红?这些发布会上尖叫的众多粉丝居然不是花钱买来的,他们长得也不“偶像”啊?他们的歌到底有什么魔力?—我们也不禁发出疑问:这是怎么了?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采写_本刊记者 蔡慧

走红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悄悄地走红
许嵩
许嵩是三人中最早走红于互联网界的,早在2006年初,许嵩尚在大学时期就用自己的电脑录制了一些随意的半成品,署名“Vae”上传在个人网站里头,此后,他一直保持着新作品推出,到了2007年、2008年间,他就在QQ音乐在线播放试听量达到了前五名,当时日均试听量就达到了300万人次。2009年,许嵩花了半年时间制作了一张唱片《自定义》。至今令很多人吃惊的是,这张完全独立制作并在个人论坛上销售的唱片十天的预售量就突破了一万张,几天就售罄了,这个网站的论坛注册用户已经超过85万,是迄今为止国内网络歌手中人气最高的论坛。
徐良、汪苏泷
与许嵩类似的是,同样没有唱片公司背景、无制作团队,同样是包揽词曲创作制作,徐良和汪苏泷的歌曲也同样在网络悄然通过口碑的方式走红。这种走红毫无疑问也很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在走红之前,他们并没有强烈的“明星梦”,在面对“你是否曾考虑过参加选秀”的问题时,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从未想过。徐良当时只是因为一款游戏音乐软件才开始尝试创作并有了新作就“丢到网上”,没想到慢慢地网友反馈越来越多,“有点像音乐类的互动游戏,我出招了,你反应了,这个过程对一个初玩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是兴奋的。”徐良这样形容。
业内观察
对互联网音乐颇有研究的某知名音乐平台内容运营主管李先生回忆,许嵩早在2006年一首《玫瑰花的葬礼》就在新媒体上小有名气,因为带有强烈的周杰伦痕迹,这首歌一度被“有心”的盗版商挂上“演唱者:周杰伦”,而真正奠定了许嵩在新媒体界绝对地位的是2010年一首叫做《素颜》的歌曲;而徐良和汪苏泷的音乐是2010年底则开始在网络试听和彩铃下载中有很大的传播,相比较许嵩晚了几年。
传播路线
而谁都不能否认,有相当一批年轻人跟他们一样都在网络上自己上传翻唱或者原创的音乐。
提到这种自媒体性质的音乐传播方式,就不能忽视5Sing和 YYFC两大音乐网站。李先生认为包括许嵩、徐良、汪苏泷在内的一批类似的网络歌手,他们的原始人气积累是在这种网站完成的,与传统唱片行业并不相同,有很多网络上做歌曲推广的运营商很爱在此类网站找寻适合彩铃、手机下载等增值业务的歌曲,拿到更大的网站或者平台去推广,在大网站上的传播数据非常好看,接下来被大唱片公司相中,从而转为“正规化”的歌手,这是这个群体的发展路线。
媒体观察
说“红”,他们真的很红,因为那些网络数据摆在那里,搜狐音乐的主编陈贤江至今还记得两年前曾被许嵩的网络试听数据震惊到,没有经纪人没有团队,就是在论坛推广自己的音乐居然可以做到这样,他深感不可思议。而随后徐良和汪苏泷出现,这几位歌手在数据上的反馈都非常之高,不论是试听下载还是粉丝留言,而且他们的歌曲都在彩铃上也反应出奇良好—这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收入。
加盟唱片业
这个群体目前的状元探花和榜眼是许嵩、徐良和汪苏泷,从事新媒体音乐的业内人评价他们“三分天下”,许嵩在2011年3月签约了曾推出林俊杰、阿杜等人的海蝶唱片,而徐良和汪苏泷也在今年宣布签约了拥有孙燕姿等艺人的美妙音乐。事实上,这些人也改变了传统唱片行业的游戏规则。过去歌手是唱片公司推广出来的,而现在他们签约传统唱片公司成为“新人”,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人气王。美妙音乐经纪部总监黄钫也坦承如果时间倒退三年,她仍在传统唱片公司语境下,徐良和汪苏泷是不会引起她关注的,但现在传播音乐的渠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得不提的是,许嵩已经是海蝶唱片最赚钱的歌手,现在公认的海蝶一哥,小道消息甚至传过许嵩每年挣一个亿,当然,海蝶方面并没有认可这个数字。
乐评人观察
《音乐周刊》的主笔卢世伟记得两年前就从朋友处听说过徐良和汪苏泷,但他当时并不以为然,直到今年回老家被很多十岁上下孩子围着管他要这两个人的签名;而许嵩,最早卢世伟是从“周杰伦专辑小样外泄”的乌龙事件中得知,但他也不觉得许嵩能折腾多大,而现实不由令他惊讶,30多岁的他承认这不仅是代沟,也是自己对音乐关注的方式比较传统,并没有关注到传统唱片市场渠道以外的歌手。
红之数据
粉丝量
他们拥有粉丝量惊人,从腾讯微博上看,许嵩的粉丝超过千万,徐良和汪苏泷的粉丝数也近五百万,值得惊讶的还有许嵩一条随手发送的破折号微博都引来了40万条转发。
播放量
以许嵩为例,他的每一首歌在QQ音乐的试听都是千万量级(这样的数字被互联网音乐从业者定义为“顶级播放量”),而唱片公司海蝶提供的数据则是上张专辑网络下载量超过2亿;而今年他的新歌《幻听》上线的时候,曾有粉丝留意到5分钟增12万试听的数据,一度被形容为“逆天”。
专辑销量
许嵩的公司海蝶唱片掷地有声宣称“2011实体专辑销量第一”,《苏格拉没有底》专辑实际销量过22万张,今年的新专辑《梦游计》首周就破了12万。
签售会
不仅如此,许嵩新专辑发布会,因场内满员上千位无法入场的粉丝有秩序地在外等候只为见偶像一面。而他去年的13场唱片签售会每场都场面火爆,最低签售量也是3000张,所到之处甚至造成交通瘫痪。而全民偶像林丹的签售会读者把王府井图书大厦从六楼转着圈儿排队排到一楼也只有过千人-这不能不说是给“唱片已死”的论调轻轻扇了一巴掌。
疑问
火在90后,为什么?
许嵩、徐良、汪苏泷尽管只是三个从网络中脱颖而出并签约主流唱片公司的新生代创作歌手,但是他们已然形成了一种现象。《南都娱乐周刊》也带着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试图分析出他们为什么在90后中这么火。
“打怪升级”,邻家男孩的代入感
有研究过许嵩的媒体人将他们在网络上的成功形容为“如网游一般地打怪升级”,《音乐周刊》的主笔卢世伟则用“网络原生态”来表达,这三个人长相普通、唱功一般,爱网络生活爱唱歌,本身就是当下在网络上生活的青少年的状态,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在上传歌曲的时候跟爱玩网游的技术控宅男一样,用自己的各种装备和武器把大家的共同爱好玩得更好,坚持下来又得到反响,就成了他们当中“港台周杰伦”与“民间英雄”,当然也得到他们积极的推崇。“他们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想不是‘天王性’儿时生活的代入感。”卢世伟说。
而他们从自媒体传播音乐伊始,跟歌迷之间就非常没有距离感,过去许嵩经常在自己的论坛上发帖、跟歌迷交流,翟喆就透露许嵩至今每个月还会有固定回答歌迷问题的板块,非常有别于传统唱片公司歌手,他对于歌迷的经营是非常用心的;而且跟其他充满明星优越感的歌手相比,唱片销量这么好、商演也不少的许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摆出所谓高高在上的明星气质,他是个很宅的人,工作之余并不会参加什么“江湖聚会”,更多的时候就是待在酒店或者家中看书。许嵩论坛的版主陌上繁也对此感同身受,她说在歌迷心中,许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明星”,而是属于歌迷们的亲切的邻家男孩。
许嵩自己很认同这种“透明化”、“升级化”的感觉:“我和其他很多的歌手不同在于,别的歌手出唱片前,可能已经默默做了多年的积累,但大家是看着我从19岁到26岁,从青涩的样子到现在一步一步成长的,并不是一上来就看到我专业和成熟的作品,说这是乐趣也好、弊端也好,听众跟我一起同步成长的过程很特别,让大家觉得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从我19岁写校园里头的情感和见闻到现在,大家都有一种代入感,也跟歌迷有很多互通的地方。”
填补空白,写90后需要的音乐
但从2004年以来就有各种模仿周杰伦的人,为什么偏偏他们能在90后中走红呢?
当然首先是内容。徐良和汪苏泷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共鸣”这个词,他们的歌曲内容是十几岁人所关心所想的,符合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生活方式,内容上带有小情调以及网络热点,比起其他网络歌手过分直白、粗糙和重复的苦愁大情歌调子更为新潮;音乐形态上带点电子、中国风和R&B,基本代表了这个年纪青少年的音乐兴趣点。
《精品购物指南》的音乐记者李森认为他们在90后中的走红跟整个90后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生活和社交网络牢牢绑在一起不无关系,信息传送的及时化,信息处理的碎片化,信息消费的快餐化,这些歌都恰恰符合这些标准。
资深媒体人贾维认为,在主流歌坛上,其实真正写给十几岁人的歌曲很少,而这几年传统乐坛的萧条出现的新人并不多,张学友张惠妹是给很大年纪的人听的了,而林宥嘉、苏打绿等人虽然也受年轻人欢迎,但歌曲内容本身还是更偏成人化,初中生高中生的音乐很少有人做,他们填补的是这部分空白。
而某新媒体音乐编辑Emi认同贾维的观点,一语道出个中究竟:校园歌曲的缺乏-90后群体自身强调个性的特质让他们会去选择一些认为“新潮”的歌曲,这三位的作品都有“中国风”的影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下热爱祖国的青少年更受用,加上三位唱腔都是轻柔细软,不会给听者压力,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脆弱的小心灵也有保护作用。
李先生也认为,尽管同样类型内容也有一些人在做,例如在网络上也有一定人气的小贱、乔洋和本兮,但是从内容本身判断,这三个人还是优于其他歌手,所以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
周董杰伦,如影随形
尽管他们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歌手时,许嵩表示是Babyface、徐良说是BigBang,而汪苏泷则说是陶喆,但在更多人心中这几位的歌曲中多少都有些周杰伦的痕迹,“周杰伦”对于许嵩、徐良和汪苏泷来说,是个难以回避的名字:跟R&B、或者中国风有点沾边的调子、听似随意但又有点小想法的吟唱,加上一些跟动漫有关的元素,构成一首有画面感的歌曲-这种类型的歌曲都曾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而周杰伦式的旋律以及歌词对于青少年来说确实非常“容易听”,美妙音乐经纪部总监黄钫并不回避这一点:“他们85后都是听着周杰伦长大的,他们音乐中出现周杰伦的影子并不稀奇。”
但李先生也指出他们虽然有“周杰伦内核”,但是包装上更接大陆的地气,更简单、更直接,年轻人更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毕竟是共同的文化,一听就懂他们在唱什么。
现象反差
90后的疯狂追捧和大众的知之甚少
说他们红,但是随机做一些调查,在大众层面似乎又没什么人听说过他们,不要说旭日阳刚这些草根歌手,甚至早些年的网络歌手杨臣刚、香香都比他们知名度高。红在哪儿?可以确定地说,他们是90后最具人气的创作型男歌手。
徐良和汪苏泷签约的美妙音乐是一家名叫“滚石移动”的数字娱乐公司投资成立的,滚石移动的CEO李敬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在北师大做校园招聘的头一天,汪苏泷在暨南大学做歌友会,跟随前往的、并不太了解汪苏泷的台湾制作人给他发了信息,说到处都是女生的尖叫,终于相信了汪苏泷在学生族中真的火;而他却发现在前来听他校招聘讲座的大四学生对汪苏泷的名字却反应平淡,他后来经过市场的调研分析,得出结论:大一大二的学生愿意听汪苏泷,但是大三大四这个年龄段就不怎么听了,“我现在觉得音乐可以用三年一代来区别,五年一代都不够了。”李敬感叹。
对话
许嵩:已经很久没人跟我提周杰伦了
关于“网络歌手”:没有谁比谁更高端、谁比谁更牛
南都娱乐周刊:你们这一代网络上出来的歌手跟之前的网络歌手还是发生了变化的。
许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吧,过去成为网络歌曲感觉很特殊,但现在就算是主流唱片公司的歌手也需要通过网络推广,大家都在上网,那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南都娱乐周刊:但网络歌手总被偏见,你介意大家叫你“网络歌手”吗?
许嵩:选秀也好、酒吧也好,总有个出道方式,至于别人怎么定义,标签很无所谓,没有谁比谁更高端、谁比谁更牛,我自己做音乐就是两方面:一是自己高兴,二是希望给别人传达一些正面的感动和视听的愉悦。大家认识我的渠道是网络,叫“网络歌手”也没有什么不妥,对我来说现在签了约做音乐也没有什么不同。
音乐理念: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旋律性的东西
南都娱乐周刊:但不能否认签约对你来说还是有改变的。
许嵩:签约前的两张专辑和签约后的两张专辑都是自己制作,从创作和制作方式上没有太多的改变,制作团队的人都也是我自己去联系的,做完成品给老板看一下,公司还是尊重我的整体把握。改变的在于宣传力度。
南都娱乐周刊:你说很喜欢欧美音乐,像Babyface你就提过,你是想做那样的音乐吗?
许嵩:还好吧,制作上确实华语的赶不上西洋,但我什么都会听一听,我其实听华语音乐还是比国外音乐多一些,因为,流行音乐虽然是从西方过来的,节奏和制作方面比我们领先很多,但华语音乐也有不可撼动的优势:歌词层面的复杂性是国外的歌词所不具备的,婉转、韵味深长,有更多拓展的空间,而且我们的音乐跟别人音乐的属性也不一样,中国的听众还是更喜欢旋律性的东西,对于节奏性的东西,可能不是那么感冒,所以你在什么地方做音乐,就要保证接地气,本土性。我虽然研究西洋音乐的制作,但在作词作曲方面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没有要去仿装什么风格,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自己的态度最重要,别人好坏评价都是很主观的,没有哪一种音乐高端或者低端,或者哪一个就是主流哪一个就是另类,还是靠成绩说话吧。
目标:我不可能让所有人耐心地听自己的唱片
南都娱乐周刊:你最早被叫做“小周杰伦”,对你来说是高兴还是烦恼?
许嵩:现在这样叫的少一些了。我没有刻意地要怎样啊,别人的评价其实也无所谓。
南都娱乐周刊:坦白说,你觉得自己像他吗?
许嵩:很早期的歌就真的像,特别是《玫瑰花的葬礼》,就是吊儿郎当地学着唱着玩,80后谁没听过周杰伦啊!但那个状态是个过程,之后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也会渐渐地忘掉这些所谓的起步时候欣赏的人或风格,听得多见得多就不会再陷入所谓模仿的套路。再说周杰伦,我觉得跟我没什么关系了,从第二张第三张唱片开始,已经很久没有人跟我提到过周杰伦了。
南都娱乐周刊:你在音乐上有什么目标吗?
许嵩:就是要不断地去写,别人的赞美一笑而过,批评也一笑而过。比如我在出第一张唱片之前,如果大家都说你没什么个性化,那你就放弃了,放弃了不也就放弃了,但是你坚持了,渐渐地就会找到自己,别人也就会重新认知你,当然这需要时间,但是我其实也没有很急于要证明什么,还是那句话,自己写歌高兴就行,我就是常常提醒我做音乐不要功利心太重。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有心思去耐心地听自己的唱片,特别是当他本身就带着他固有的成见来听你的东西的时候,他就没有心思去了解你了。
无所谓啊,没有任何一个歌手不会有自己固有的不足,或者别人看来固有的不足,你永远都无法逃脱被评价,而且在我看来,被误解就是艺人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解你,别人也没有那个工夫和义务来理解你,人家只是从你身上选取他需要的东西就行了,得到了就赞美你,得不到就打倒你。
徐良、汪苏泷:我的作品可能就不是质疑者们的菜
关于签约:转入专业领域后会有压力
南都娱乐周刊:决定签约对你而言艰难吗?
徐良:签约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做一个能够让自己更贴近梦想的决定,不用犹豫。
汪苏泷:我对音乐的掌控欲很强,但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很少会有唱片公司愿意放手让你去决定整张专辑的走向。但感谢美妙音乐对我的信赖,而且这里有我非常喜欢的前辈艺人,又有非常强大的专业团队,整个签约过程是个非常美妙的决定。
南都娱乐周刊:变成签约,从创作上、到宣传推广上谈谈“好处和难处”。
徐良:签约后,有了自己的音乐团队,在很多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不断的进步,做出来的作品也比之前趋向成熟。宣传上也会有团队在背后支持,之前做独立音乐人的时候几乎没有宣传,所以刚开始宣传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难处,就是在我的个人层面。在原先的非职业领域内,无论做出怎样的作品,都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因为周围玩音乐的大多都是和我一样是非职业歌手,所以作品无论给谁听都会得到很好的评价。但是转入专业领域后,会写歌就变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作品也会受到专业人士的检视,会有压力。
汪苏泷:以前做音乐更多是兴趣,风格、主题,都由着性子来。但现在将歌手作为一种职业,做的音乐要求更高,考虑地更多、更全面。在其他方面,反而倒比较轻松,以前总是一个人来做所有的事情,现在我只要把音乐做好,其他的事情,就主要交给公司来运行就好。
走红状态:大金曲的诞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南都娱乐周刊:对于大众而言,你缺少一首真正的大金曲。遗憾吗?
徐良:认同,我明白自己缺少一首或是贪心一点几首真正意义的大金曲,就像张学友、陈奕迅他们当年那样。我想除了继续努力学习和不断创作外,大金曲的诞生有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汪苏泷:歌曲做到朗朗上口也许是好事情,但并不是我的全部追求。我想更多表达的是音乐本身。我新专辑中的《不可思议》,是一首现场录制的歌,比较FUNKY风格,可能是比较不会受到国语乐迷喜欢的类型,但所有的乐手老师包括我那天都录得特别开心,因为他们已经好久没再录到这种歌了。
南都娱乐周刊:红,对你而言是什么呢?
徐良:我没有特别意识到自己红的状态,但当你走在不同的城市听到街上在放自己的歌,或者很多歌迷一听前奏就会唱,这是开心的。
汪苏泷:红不红就意味着听你音乐的人多不多吧。
关于标签化:周杰伦毕竟影响了一个时代
南都娱乐周刊:你对“网络歌手”这样的头衔怎么看?尽管你在百度、QQ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是,尤其乐坛或者媒体很多人对这个头衔仍戴有色眼镜来看,而且豆瓣的用户可能也会质疑你。
徐良:这本来就是个全民皆网络的时代,无论是大牌还是新人,网络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传播平台,所以并不排斥“网络歌手”。至于可能会遭到豆瓣用户的质疑,这太正常了,我的作品可能就不是他们的菜,这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听众选择。而媒体的态度,我想任何一位乐坛新人刚出来时,都有个被检验的过程。
汪苏泷:歌曲的风格是可以分类的,但歌手是无法分类的。每个人的音乐都是不同的,不能用同一种评价来给一批人做标签。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初期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就连邓丽君老师在开始也被人说过“靡靡之音”。
南都娱乐周刊:我相信每位歌手都不愿被人贴标签,但的确有人会觉得你的音乐带有周杰伦的影子,你认同吗?
徐良:周杰伦影响了一个时代,或多或少有他音乐的影子我觉得是可能的,但这绝不是我创作的初衷和目的。其实我非常喜欢日韩音乐,平时最多听的也是这类型的歌。
汪苏泷:我认真地在做我自己喜欢做的音乐,与大家分享,也乐于见到有各种不同的评价。不过我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声音都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以上摘自 《 元芳,你怎么看?90后互联网音乐界 汪苏泷 徐良 许嵩 三分天下,这才是中国好声音》的QQ日志

珍珠乐园的经历过程

2011年12月5日,天气,阴。香山网友“宝哥”到珍珠乐园进行最后的“怀旧之旅”。看着地上一堆被截断的钢筋铁块,他感慨不已,对于“宝哥”来说,拆除的不仅是摩天轮、高速滑车等娱乐项目,还是一段段的记忆碎片。珍珠乐园承载着珠海两代人的回忆。珍珠乐园25年,对于许多珠海人来说,代表了童年、见证了爱情,也伴随了特区的成长。珍珠乐园的没落,是否预示着主题公园都难逃“未老先衰”的宿命?作为一个适合居住的旅游城市,未来珠海的旅游业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满载爱与回忆的乐园“宝哥”几乎见证了珍珠乐园成长、凋零的整个过程。1988年,珍珠乐园开园的第三年,“宝哥”从沈阳来到珠海,第一站即是珍珠乐园,他称当时19岁,在北方“从未见过设备如此完善、先进的游乐场”。珍珠乐园坐落在唐家湾畔,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由日本高尔夫振兴株式会社投资,全套引进国外30多个各显奇趣的大型游乐项目,于1985年开始营业。此后还引进国内各省市著名文艺团体和国际上著名的俄罗斯马戏团、美国西部马戏团、日本木下马戏团、巴西桑巴舞等到园中献艺,被誉为珠海市“十大景点”。“宝哥”记得,他第一次游玩珍珠乐园时,由公司组织,当时真是“人山人海”,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排队十几二十分钟,最喜欢玩的是过山车,“来回玩了五六次,太刺激了!”此后,他陆续来过多次,包括2001年带着现任太太过来“谈恋爱”,以及后来带着十多岁的儿子来游玩,最直接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人少”。“宝哥”最近到珍珠乐园开展的“怀旧之旅”,乐园内空荡荡,一名工作人员在听见“宝哥”的脚步声后,好奇地从办公室门口探出了头。进入公园,“宝哥”一边比画一边回忆道:那里便是高速滑车的“遗址”,那些铁块曾经是摩天轮的组成部分。罗文尉在1988年通过招聘进入珍珠乐园工作,当时他仅是一名设备操作员,经过23年的努力,如今担任设备操作部的主管,不过他坦承,近期“没什么忙了”,游乐设备都被拆除了。拥有高级别的开幕式珍珠乐园的风光,是从诞生前开始的。它的产生与邓小平有关。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时,向日方传递了中国即将改革开放的信息。那个年代正是高尔夫运动风行日本之时,有日商担心到了中国没有球打,所以在一个与日本企业家聚会的场合,有人就问:中国什么时候会有高尔夫球场?小平同志回答:很快就会有。“邓小平发出的这一讯号,被大西一先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才促成了日资在珠海投资高尔夫球场,成立的珠海国际高尔夫球游乐公司。”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珍珠乐园和高尔夫山庄,是归属于珠海国际高尔夫游乐公司旗下的三家企业或经营主体,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引入的第一个中日合作项目。它的诞生有华罗庚见证。1985年5月4日,珠海国际高尔夫球游乐公司隆重开业,千只信鸽被放飞,场面轰动一时。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罗庚也出席了开幕式。建成后的珍珠乐园成为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珍珠乐园深陷经济泥潭曾经风光不已的珍珠乐园近年开始走向衰落。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园2010年亏损数十万元,而今年1-10月的亏损总额达到700万元。按照珍珠乐园目前的经营走势预测,明年整个项目的亏损或将超过千万元!内部人士分析,亏损主要集中在设备的维护、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税收等企业经营必须项目。曾经一个辉煌的游乐项目,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地步?珠海市旅游行业官方人士赵先生(化名)分析,珍珠乐园的衰败,主要是源于珠三角地区同类型的游乐场相继建立所形成的激烈竞争;其次,现有的游乐设施更新速度过慢,对游客吸引力不足。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孙九霞分析道:“后期投入不足,或是珍珠乐园的致命问题。”据了解,珍珠乐园建成后的经营投资靠企业的自有资金。2004年,日方投资人在日资产因经营困难进入破产重组,增加对珍珠乐园的资金投入更是无从说起。而珍珠乐园本身的经营状况一直不是特别乐观,“经营26年来赢利为1亿多元,平均每年赢利200万-300万元,最高峰时期赢利也仅有1000多万元/年。”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珍珠乐园的主要设施拆除,游客的数量急剧减少,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使该乐园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阶段。根据此前的合同约定,中日双方的合作期为50年,截至2010年5月,双方的协议合作时间将完成一半,现已进入下半场,不过,下半场的开局并不尽如人意。随着珍珠乐园摩天轮的拆除,不少市民对珍珠乐园的未来感到担心,是否会有新的游乐设备进驻,延续两代市民的“儿童梦想”,还是将会拆除全部设备,转营其他项目呢?不过,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中日双方探讨的焦点。主题公园难逃“短命”诅咒?曾贵为“珠海十景”的珍珠乐园逐渐走向没落,同时,分别建园于1997年的圆明新园、1999年的梦幻水城,虽然近三年能够保持100万的游客量,但其负责人坦承:“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与珍珠乐园“同龄”的大型主题乐园,比如广州的东方乐园和中山的长江乐园,也相继关闭。主题公园都难逃“短命”的诅咒?对此,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杨正浒认为“很正常”,因为“属于游乐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一去不复返”。他称,珍珠乐园衰退是内外受击的结果,除了珠三角地区后起之秀广州长隆欢乐世界和深圳欢乐谷、东部华侨城等的冲击,真正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正因为市民的消费偏好发生变迁、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增加而不得不走下坡路。王群在珠海从事旅游管理已十余年,他认为,一个景点能够生存多久,与产品的定位、经营的模式、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大背景、营销策略、品牌建设等息息相关。“与其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比较,主题公园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因为它是虚构的,需要讲故事,而圆明新园讲的清文化的故事,主题需要文化的沉淀与积累,需要不断的项目更新与再投入。”王群分析,世界之窗的成功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持续投入”,不断地增加项目,为整个主题注入新鲜血液。这个观点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孙九霞的观点不谋而合。她认为,华侨城最大的成功在于对投资的控制,并不是一次性到位,而是逐步地投资,从早期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到欢乐谷,一直在进行良性运作。从最初的以游戏为主题,慢慢地带热周边的地产,并迅速地进军地产行业,在短时间内即获得丰厚的回报率,巨大的资金得以支持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珠海旅游业前景可期早几年,珠海定位为“百岛之市”、“浪漫之城”,此后又改为“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相继又有“幸福之城”的提法。珠海定位的“百变”,有业内人士认为,城市的定位不清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珠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定位、旅游核心产品的打造,对外宣传的力度,以及珠海旅游局与澳门发展的互补和借势,这四个原因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珠海经济特区圆明新园旅游有限公司、珠海梦幻水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群提道:“定位模糊不清将影响城市气质的塑造。”对此,旅游行业官方人士赵先生进行了反驳:“城市的发展不能以一种定位来规划,不同的时期就应该是不同的定位”。他认为,政府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但对于珠海的旅游业前景,王群与赵先生却一致看好,王群更认为是“大有所为”!他分析道,珠海城市虽然比较小,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对澳口岸。据非官方数据显示,珠海毗邻港澳,每年从珠海出入关口到香港澳门人数为一亿多,而珠海真正接待的有3000万游客,这个庞大的游客数据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从边缘城市发展为核心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珠海,将会为珠海旅游业注入新的商机与活力。此外,不足200万居民的珠海,星级酒店林立,光是五星级酒店就有近十家。赵先生称,旅行“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比珠三角城市,珠海与广州、深圳有差距,但是比同级城市发展得好。横琴长隆或成旅游业发展引擎这边厢珠海的主题公园举步维艰,那边厢横琴长隆海洋度假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10年11月,耗资200亿元的珠海长隆海洋度假区主体工程在横琴启动,这一项目为集游乐、表演、高科技体验、动物观赏为一体的超大型主题公园。南都记者上月探营长隆时了解到,长隆海洋王国工程已完成地下空间施工,根据工程进度,明年8月份开始投放鱼类。国内最大酒店———长隆海豚酒店主楼目前已经建至六层,附楼则已建至八层,预计在2012年春节前,全部大楼将封顶建成。横琴长隆海洋王国建成后,将有210米高的摩天轮、2公里长的过山车及巨型海博馆,这或将成为下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这个旅游界的“巨无霸”将有怎么样的命运呢?同行王群称,“长隆或成珠海旅游业发展的引擎”,专家孙九霞同样认为“值得期待!”王群告诉记者,珠海要形成真正的旅游城市,的确需要大型的旅游项目,才能把珠海从目前的“过境地”变成目的地,从珠海进出港澳的1亿多游客中分得一杯羹。“未来的海洋世界,就是一个旅游城的概念,是个很大的综合体。但是,不是一次性到位,也是分多年逐步地完成,这正好解决当前旅游项目陈旧的问题。”长隆项目对提升珠海的旅游城市形象和促进珠海的发展意义深远。孙九霞认为,横琴长隆项目本身就是亚洲区域内一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与普通的主题公园不同的是,长隆的目标消费群体至少是港澳、亚洲等区域高端游客。这个“集群式的主题公园”或将迅速地提升珠海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带动珠海的旅游业发展。可以预想的是,长隆项目一旦正式营业,对珠海以及周边城市的主题公园将会产生“巨人”一般的影响。王群坦承,“巨无霸”的出现,短期内会对其他主题公园有正面的冲击,但他强调,长隆能够把旅游整块蛋糕做大,对小企业来说,“确实是件好事情!”威水史外地游客“必游之地”1985年5月4日,珠海国际高尔夫球游乐公司隆重开业。珠海本土市民古国祥回忆,“真是人山人海啊!还放飞了1000只信鸽。场内除了嘉宾和工作人员之外,根本不给人进去。”他有一个朋友混进去酒会吃了好多东西,“那是他的荣耀,我们羡慕不已……”建成后的珍珠乐园成为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网友“宝哥”称,初期他的亲戚朋友从北方过来,他都会带到珍珠乐园好好地招待一番。招聘如考公务员而首批工作人员罗文尉在回忆之时,更是发出无限感慨,“当时招聘10个工人,就有500多人报名竞争”,一点都不亚于现在考公务员。他挤过“独木桥”之后,首月拿到100多元的工资,当时其他人的普通工资标准约为30元,真的“好威水”,“亲戚朋友无不羡慕我捧上了金饭碗。”小资料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珍珠乐园和高尔夫山庄,是归属于珠海国际高尔夫游乐公司旗下的三家企业或经营主体,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引入的第一个中日合作项目。今年1月份,珍珠乐园中的过山车、快速滑行车、摩天轮、急流滑板、小赛车、星际蜘蛛、旋转飞机、森林老鼠车、单轨车、升空圆环、小童滑行车、太空船12个项目开始停止运行并陆续拆除。大事记●1983年9月10日,珠海国际高尔夫球场破土动工。●1985年5月4日,珠海国际高尔夫球游乐公司隆重开业。当天,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罗庚,广东省副省长黄清渠,珠海市委书记方苞、市长梁广大,日本天皇第四皇女池田厚子,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柯正平、马万琪等500多人出席了开幕礼。●1993年,经过珠海市政府特批,珠海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开始开发和运营高尔夫山庄别墅项目。●2003年,受“非典”影响,珍珠乐园的经营进入“寒冬”时期,当时员工采取“半月上班、半月休息”的工作制度,持续约有半年之久。●2004年,日方投资人在日资产因经营困难进入破产重组。●2010年9月,因设备使用年限到期,珍珠乐园开始对部分使用期限到期的娱乐项目进行停用。●2011年11月底,作为珍珠乐园的标志性娱乐项目,摩天轮被拆除。(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唐薇)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下一篇:谈谈民生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