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准备的教师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6:31

有准备的教师论文

  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规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演进的,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是不同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个人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篇一
  教师的角色期待

  摘要: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规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演进的,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是不同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存在着共识。

  关键词:教师;角色;角色期待

  角色是指社会结构中对于承担某一特定职位者的一套期待与规范,预期某一角色可能的表现,希望该角色应该如何表现。教师作为专门职业,其角色认同是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发展的,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深化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具体实践者教育的职能,培养和造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个体。教师的角色认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而逐步演进和凸显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教育隐于生活,没有独立的教育和专门的教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教育分化、独立也就出现了专门的教师。但在稳定的农业社会里,教育所关心的事情是谋业技能、传统和价值的渗透,这种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问题而产生它本来特殊的问题。犹如人处于“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里一样,教育也还是附属物。教师角色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特别是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被要求把日益丰富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人数日益增多的人们,因为机器工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更多更新的熟练技术工人。“机器工业的本性”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客观要求,必然反映到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传递要求上;同时,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与权威,教师必须传递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和精神传统。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对社会生产发展、儿童培养的教师的作用,但这种知识、技能和传统、价值的单唯模式的传递产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律,也就树立了权威似的师生关系,并“仍在世界上大多数学校里流行着”,[1]这种典型的权威似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成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就将教师角色凝固化了、简单化了。随着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知识、技术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要想将人类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经验、知识、技能、传统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的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当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2]教师角色也就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渐变为知识传递者和能力培养者。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正日益加深,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发展也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平衡现象所造成的紧张关系(如贫富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与局部、普遍与个别之间)也时有加剧,人们也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只再现即存社会的现有社会关系,单纯传授被确认的知识、技能、价值,“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准备,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而应更深化、更拓展,应该教会学生不单从过去学习,还要面向未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以便终生吸取新的知识;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发展”。[3]也就是雅克·德洛尔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其角色从“独唱者”演变为“伴奏者”,将重点从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转移到帮助学生寻求、组织和运用知识,引导学生而不是去铸造学生,并在那些指引终生的基本价值方面,则始终坚定,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角色因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科学发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而深化。

  二、现代教师角色的共同期待

  教师的角色期待,有教师自己的,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有家长的,有学生的;有社会的,有历史的,有现代的,有未来的 ……这样,因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精神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期待是不同的。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似乎更明确而又更模糊不清,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的文明十字路口,人们已越来越共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尽管教育并非解决所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但教育却常是我们战胜挑战取得平等发展的有效途径”,[4]“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此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5]教师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社会个体,以期使学生能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备受瞩目,期望殷殷。也因此,对现代教师的角色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达成一定的共识。

  1、教师要成为教学艺术家——明了教什么,所以教,如何教。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发展活动,在这种独特的转换活动中,教师必不可少地要:①有目的地干预别人的生活;②行使很少的教学活动本身的自由;③在一般无法预测的情况下作出决定;④都有益处地影响所有参加者;以及⑤承担传递价值观的道义。在教师——学生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条件、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并价值渗透,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对教学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对教学情境给予艺术处理的艺术化过程。要完成这一艺术过程,教师至少要具备八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①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征及发展周期;②人们学习的方式和方法;③概念的结构、概括、探究的方法,综合知识的范例以及关于各门学术性科目的专门知识;④教学方法;⑤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的学习目标;⑥有助于学习和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态度;⑦交谈、解决和减少矛盾,处理人际关系及作决定的能力;⑧使以上七个范畴彼此结合起来的技能。[6]因此,教师不能不是一个教学艺术家,于语言、于行动,不可不具有艺术家的能力。   2、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共同生活的指导者。信息社会使得人类活动范围走向世界化,全球相互依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世界也是一个各种紧张关系时有加剧、危机重重的世界。如何适应地球村的团结合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已要求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人们接受昔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他还应对“我们共同生活为了什么?干什么?”这个问题作出答复。教师在进新知识传授、信息选择时就应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下,置于未来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更广泛的背景、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在尽可能理解正在发生变化的文化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的或歪曲的看法,真正地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这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明确地显示出教师在培养判断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十分有益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可以引导人们寻求有助于建立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宣布的“人类理性与道德上之团结”的共同价值观;指导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社会的生活。

  3、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品质的培养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依靠生产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生存空间。发展科学技术,在教学中强调科学精神已普遍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同时,对科学技术贪婪、掠夺性的利用,也造成了一系列众所周知的灾难性的后果,战争屠杀、恐怖活动、排斥、剥夺、贫困、生态破坏等等,也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到,片面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教育还应“从事物世界转向人格世界”,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消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强调科学与人文相接合。教师在现代社会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品质的培养。

  4、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7]这种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在现代社会提供广泛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和联系日以拓展和深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育自身的经验不断积累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空想——科学——实践”的历史脉络已说明了这一点。发展到现代社会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主动发展的把握,都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既受现代生产及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在创造、扬弃、超越现有条件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中显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表征出“自由个性”。现代教育理应培养学生“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地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维、判断、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推卸地要反映现代社会和人自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判断能力,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自我确定应该做的事情。

  5、教师应成为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为提高教育质量,反映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潮蔚然可观,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反映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方法等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具体执行、操作、落实,而且,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变革与稳定、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理性深化,从而保证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和顺利实施,“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9]教育改革不应也无法漠视教师的存在。

  6、教师要成为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现代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人已成为一个完整的、一生的经历,已不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行为,而是维系终身。那种一时的培训就可以受用无穷的观点已不适宜,教师本身就有一个终生学习、不断提高的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期望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思想也需要教师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自我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以期培养学生相应的品质。

  人们对教师的期待甚多,应予满足的要求又似乎是无限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问题又非常突出(如教师结构失衡、工作条件、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师自身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而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急需培训、再提高等),不利于教师角色职能的充分发挥,这必须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教师的资格、地位、培训和工作条件。“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给他们寄予的期待”。[10]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

  [3][美]范斯科徳,克拉夫特,哈斯.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7-328.
  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篇二
  教师文化建设

  摘 要:教师文化建设对教书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目前,各个学校的教育改革在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文化软环境方面许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人格素质方面。营造文化软环境,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教师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教师 文化建设 文化软环境

  悠悠万事,树人最大,教育为先。教坛之魂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具有引领性。教师的学识、个性、知识结构、行为习惯、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形成。所以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其产品――学生的质量。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师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智慧、治学的严谨及博大的胸怀。

  一、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教育者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职业形象,它表达的是职业美感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美要求。这不仅指衣着打扮,还包括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教师品德修养及知识能力的标识。它是唤起学生寻求知识、聆听教诲的注意力的无声号角。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开始了对教师仪表的品评。如果教师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举手投足不拘小节、精神不振、表情呆板、语言枯燥、知识乏味,这样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或干扰学生学习的情绪,使之产生厌倦感,有的可能会昏昏欲睡,或各行其事。同样,衣着华丽、袒胸露臂、浓妆艳抹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更不说屑博得学生的敬慕了。那么,如果教师拥有愉快的心境、饱满的情怀、旺盛的精力、微笑的表情、端庄的服饰、高雅的气质及高超的教学艺术便会像磁石一样,把分散、杂乱的目光吸拢过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海中畅游,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清人郑板桥一首题竹诗曰:“一枝一叶总关情”移到教师仪表上,不也可以说“一服一饰总关情” 、“一举一动总关情”吗?因此,我们不可将其视为皮毛、细目、小节。应该注重仪表,从小处着眼,处处严于律己,站有站样,坐有坐姿养成良好的习惯,给人以美的渲染。

  二、语言

  教师的评议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谓:心靠言传,言为心声。

  语言是思维的流泉,是丰采的外衣,是心灵的信使,是交往的媒介。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其语言应该是准确、简洁、精辟、条理清晰的,而不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2的。教师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准确、重点、难点不明确突出,或从东扯到西,即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也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师在为学生点拨迷津、引航指路时,其语言应该是真诚、亲切、含蓄的。如:一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名学生酷爱玩游戏,不学习,期末考试三门课程不及格,随后,班主任找这名学生谈话,学生本以为要挨“枪林弹雨”,没想到教师竟与他聊起家常,最后,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些话,使他声泪俱下,激动地说:“老师,我懂了。今后一定改!谢谢您!”说完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此后,他告别了游戏,潜心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每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老师真诚的话语像钟声,能使迷途的学生知迷而返,痛改前非。

  三、博学识广的智慧

  教师所讲的每一堂课即是对其智慧的展示,也是对其所拥有的智慧、知识水平及教学艺术的检验,而学生就是这一过程的评委。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高深的知识底蕴和娴熟的运用能力。教师为使每堂课成为精彩的时段,课外时间需要翻阅大量资料、研究教法、揣摩学生才能在课上吸引学生如痴如醉般地追随其神游于知识海洋之中。

  四、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为师,当严。严是一种爱的特殊方式,它不同于和风细雨般的爱。是玉需雕琢方成大器。为师之严爱就是炼钢、琢玉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根强大的支柱。但严并不是因为学生有错误,就对其实施体罚、人格的羞辱、打骂、甚至波及生命造成终生的遗恨。这不是爱,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严要有格、有度、有序、有恒、有法,不可超越限度,一曝十寒,否则会适得其反。

  为师,当诲人不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的领路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责任心,就像一个不停歇的时钟,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忘我地工作着。有时,为了一个词的释义、为了一道题的论证竟忘了下班、忘了吃饭,甚至为了学生的一点小事也要不辞辛劳地从遥远的家中赶来帮助解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别人都已进入梦乡,灯光下,只有老师仍在伏案工作。

  五、博大的胸怀

  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愁,但这一切在学生面前不应该有丝毫的流露,更不应该将自己不快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身居斗室,却从不抱怨;遭到挫折从不气馁;起早、贪晚不计酬劳;呕心沥血不争地位高低,即使在家庭、孩子和课堂、学生需要选择的岔道口,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更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教师要有献身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献身的事业。有的教师终日默默无闻、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用心、用血、用汗、用手撒下一批批种子,浇灌一棵棵幼苗,结出累累硕果,造就一批批人才,而他们自己却无怨、无悔,甘愿为他人搭桥、铺路、当梯。他们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别人的前途。

  世间有多少教师以其奇思、构想与践行,拓荒出博大精深的教育视野。视界有多宽宏,境界有多高远,心界有多浩茫。

  可见,一所学校好比一摆渡风帆、一个加工车间、一支育人的团队。何以使一所学校在自己的航道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何以打造其不同凡响鹤立鸡群?何以融其于社会大场且令众望所归趋之若鹜?教师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多么地至关重要。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简介:吴晓秋,1962年8月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事英语教育研究,现职称是副教授。

  看了"教师个人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2016教师个人年度总结

2. 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3. 教师个人工作报告

4. 关于教育类的学术论文

5. 教师个人科研工作计划2017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上一篇:室内设计方向论文

下一篇:现代经济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