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汉中师范学院围绕教学改革和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在科研的总体方向上注重为教学、教育学科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科学方面,以地方文化研究为主;自然科学方面,则突出学科优势,发挥地方有利自然条件,以应用生物、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学院设有教育科学研究室、食品科学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仅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就发表各种论文505篇,专著、译著近百部,完成科研成果747项,获省教委级奖励的成果17项,转让技术成果20项。有些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图书馆现有中、外藏书41万多册,各种期刊杂志达2100多种。各系(科)还分别建立资料室11个。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汉中师院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国内外颇具影响,被北京图书馆指定为国家收藏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反映学院动态的《汉中师院》院刊,已经成为与全国兄弟院校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园地。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学术交流,学院自1982年以来先后召开过多次有关学科的省级乃至全国规模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来学院访问、讲学。还常年聘请外籍专家、教授来院任教。汉中师范学院建校3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6 千余名专门人才。他们有的已获得省级或全国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有的已成为颇有建树的医师、农艺师、知名作家,有的在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则正留学于大洋彼岸。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多少?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历史
汉中师范学院时期
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
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
1966年学校停招,
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学院时期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时期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陕西理工大学时期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
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
学术资源
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黄大宏的主要著述
1、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2005年精装版);2、八代谈薮校笺,中华书局,“古体小说丛刊”系列,2010年(2013年修订再版);3、唐五代逸句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11年;4、《钟云舫全集校注》之《招隐居校注》,第二作者,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5、王筠集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6、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一),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7、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二),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8、初中文言文精析训练(初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2005年;9、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主编,重庆出版社,2010年;10、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读本,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读点经典(36辑),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08年至2011年;12、读点经典(2009年合订本),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10年;13、读点经典(第1-20辑精选本),重庆出版社,2010年;14、诸子百家箴言精选,第三副主编,重庆出版社,2011年;15、读点经典(俭以养德专集),重庆出版社,2011年; 1、明陈继儒《虎荟》研究,文献,1998(3)。2、仙凡之爱及其磨难―关于题材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3)。3、中国“难题求婚”型故事的婚俗历史观―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制度的关系假说,延安大学学报,1999(1)。4、李善注《登徒子好色赋》勘误,江海学刊,1999(4)。5、原始部族成人仪式的巫术内涵――回归经典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0(1)。6、《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简论,西北大学学报,2000(2)。7、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辨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8、白行简年谱,文献,2002(3)。9、白行简行年事迹及其作年考,文学遗产,2003(4)。10、《李娃传》主题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3(1)。11、《李娃传》为白行简晚年作品新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3(1)。12、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海南大学学报,2002(4)。13、中国古代小说重写结构型本事的四种基本模式,海南大学学报,2003(4)。14、勾栏: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影响的一个范例,唐都学刊,2002(1)15、唐人小说对“三言二拍”素材与成书方式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2002(3)。16、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17、体大思精洞彻禅机――评吴言生博士《禅诗研究》,中国禅学(第二辑),2003。18、“二度创作”文本的主题与小说本事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4(3)。19、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东方丛刊,2004(第二辑)。20、《全唐诗》收诗拟题署名并误且重出一则考辨,江海学刊,2004(6)。21、日本汉诗新生运命的契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22、《敦煌变文集》补校散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23、沉默的妇德与宗法家庭婚姻伦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24、《莺莺传》:唐中期政治文化变迁与唐传奇诗法叙事的典型读本,东方丛刊,2005(第三辑)。25、贾松即曹松考辨,江海学刊,2005(4)。26、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2005(3)。27、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28、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论《周秦行纪》,中文自学指导,2007(5)。30、唐传奇《三梦记》的叙事语境及其题材重写史论,清华大学学报,2008(3)。31、论梁代诗人王筠,西南大学学报,2008(4)。32、论唐五代小说中的小说评论行为,海南大学学报,2009(6)。33、隋《谈薮》及其作者阳玠考,文学遗产,2011(1)。34、《厨院新池记》作者新考,第二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2)。35、“元超三恨”与唐人相关小说叙事三探,文艺研究,2012(6)。36、王筠年谱,中华文学史料(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37、《全唐诗》编撰失误考证及其启示,第一作者,出版发行研究,2013(5)。38、社会化生存中的道德困境:《任氏传》的主题与叙事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 1、白行简行年事迹及其作年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重写视角下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3、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摘发4、“元超三恨”与唐人相关小说叙事三探,《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承担课题:1、梁《王筠集》辑校与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20072、《全唐诗》逸句及作者综考,教育部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83、《全唐诗》逸句及作者汇考,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084、唐古文家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文集整理与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20095、唐李华集研究与校注,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中心)项目,20106、清明、端午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经典,重庆市委宣传部重点项目,20127、空间视野中的唐五代佛寺与文学互动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8、钟云舫戏剧研究,重庆市“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主研第二,20069、经典阅读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大课题,主研第一,200910、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制作,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201011、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与非师范方向教学方案与评估标准研究,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012、大学生经典阅读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重庆市教委高教改革重大项目,主研第一,201013、教师教育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资助项目,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985”平台项目,201114、“含弘学院文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西南大学教改重点项目,201215、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
汉水文化的专家名著
汉水文化研究开创者:冯天瑜、匡裕从汉水文化研究集大成者: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汉水文化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2》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汉水文化研究代表学者和重要著作:左鹏《汉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杨洪林《汉水审美文化论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论楚风汉韵——汉水文化与楚汉文化之关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2)梁中效《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2/01)《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襄樊学院学报2008/07)《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和谐特色》(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06 /5 )《汉水上游文化史探微》(《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4/01《 汉水文化与五斗米教》(《唐都学刊》1995年第3期)徐永安《武当山丧歌中的楚文化精神》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2《略论郧阳抚治的制度文化》江汉大学学报2011/3《对汉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0/09《再论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8)《汉水文化三部曲》《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他放眼汉水文化的大背景,选择了汉水岸边的一座古城(襄阳)、一条古巷(马背巷)和一个古渡口(襄阳渡口),作为“汉水文化小说”的叙事载体,在扑朔迷离的故事和三教九流人物的关系中,发掘“汉水文化”的深厚底蕴。《阴阳碑》中的码头文化,《传世古》中的古钱文化,《金匮银楼》中的银楼文化,都散发出汉水流域的醇厚气息,具有襄阳民众生存史、文化史的意义。在“汉水文化三部曲”中,成功塑造了100多位土生土长或移民汉水流域的各式人物,如《阴阳碑》中的鞭炮铺老板权国思、奶妈女贞、丐帮六爷,《传世古》中的古钱家祥符先生、沈氏茶娘,《金匮银楼》中的银楼老板贾哲义、丫头彩凤等。这些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命运浮沉,读来都扣人心弦。 重要研究机构·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专题会议
上一篇:三峡日报投稿热线
下一篇:园艺植物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