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文章 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
一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 文化 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2]
二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关于郁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 草书 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 留学 ,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97年)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关于日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 方法 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在欧洲各地而兴起的一股革新思潮。这是欧洲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运动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在其影响之下,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兴起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对日本文坛以及日本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性爱。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爱欲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肉欲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日语开题报告范文 日语论文
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3. 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 报告
4.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 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6.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7. 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8.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9.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10. 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11.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12. 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13. 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14.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 教育 指导
15. 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16. 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 文化 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17. 《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 成语 的对比研究
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 广告 语言对比研究
2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2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23.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 说明书 翻译
24. 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二)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说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 近义词 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2.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3. 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4. 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5. 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6. 《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
7. 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
8.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9. 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
10. 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
11. 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
12. 「逼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
13. 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
14. 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
15. 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
16. 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
18.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
19. 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20. 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21. 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
22. 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23. 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 方法 的应用分析
24. 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
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 句子 结构调整
26.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27. 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28.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论文选题
2.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3.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4.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6.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日本文学毕业论文有哪些题目?
可以针对某个作者或者作品写,莫文网很多日语的论文,我也是学姐给介绍的,相当靠谱的说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
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
郁达夫的情爱书写与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
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
越界与位相:“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兼及中国日本文学教育孕育期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
日本文学特质与当前日本文学研究——李俄宪教授访谈录
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以南京大学引进课程“表象文化论”对日本文学教育的影响为例
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北京”的问题化——兼论日语学者日本文学研究的局限与可能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五四前后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
日本文学经典中的“歧视”——兼论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状况
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
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以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
多元文化与日本文学
谈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日本文学特殊论”之我见
基于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战后日本文学战争反思主题评析
世界文学能成为日本文学吗?
“新时期”构造中的日本文学——以森村诚一和川端康成为例
论郁达夫小说与日本文学的悲美传统
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2010年度日本文学研究综述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研究
日本文学民族特性论
2006年日本文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周作人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学科之建立——教育史与学术史的视角
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无常观”
湖南留日作家的日本文学影响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研究
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
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 优先出版
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
直接间接影响兼具,创作风格小同大异——鲁迅与日本文学
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
谈谈日本文学的特征
论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和景物观
上海与近现代转折期的日本文学——以芥川龙之介与横光利一的文学结合点为中心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
日本文学研究方法论──以文学思潮史为中心
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
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观
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成就
东方文学三大基石论
“风雅”与“超政治性”的日本文学
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
“日本文学”的暧昧——浅谈“日本”一词
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两千多年以上友好交往的历史,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1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 文学翻译 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在用语方面,在与日语原文一致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汉语习惯的翻译方式,必要时加上一些动词,使得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模式。比如在翻译“�セルの背�に、麦藁帽、藤蔓の杖をついて、やや前のめりにだらだらと坂を下りていく。”这句话时,翻译为“他身着条纹西装,头戴麦秸草帽,手拿藤蔓手杖……”,像使用“身着”“头戴”“手拿”这样的动词,更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翁的穿着打扮。还有在翻译“一行�いては�を留めてそのことを思う。また一行�く、また留める、また�いてはまた留めるという�。”这句话时,译者对同一个动词“留める”采用了不同的译法,分别翻译为“停住”“撂下”,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译文更加生动。
在段落方面,对于很长的一段原文,会根据句子间结构,分解为比较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短句。比如在翻译“神�の女学院の生徒で、生まれは�中の新�町で、渠の著作の崇�者で、名を横山芳子という女から崇�の情を以て充たされた一通の手�を受取ったのはその�であった。”这一段时,会将这个长句拆分为两个句子,把表示时间的“その�”前置,翻译为“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名叫横山芳子的女子的一封来信,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之后,再翻译对“横山芳子”个人情况的介绍,“这女子是神户女学院的学生,出生于备中新见町,是他的作品的崇拜者”。这样,就可以很明确将所有信息毫无遗漏的传达给读者。与此相对的,是将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来翻译,比如将“けれど文学者だけに、この男は自ら自分の心理を客�するだけの余裕を有っていた。年若い女の心理は容易に判断し得られるものではない、……”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整合,翻译为“他是个文学家,按理应该有能力客观地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只是年轻女子的心理不容易判断”,更能让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文化方面,众多周知,日本人有很多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为了方便读者接受和理解,会采用中国式的说法来对原文进行翻译。比如将“�褥から出たばかりの�君を助けて……”中的“�褥から出た”翻译为“做完月子”,这样就很能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并且不偏离原意,对中日间异文化的传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中日异文化传达的偏差之处
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对异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会出现误译、错译的情况。
在语言方面,首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存在对日语单词的误解,比如在日语中“妻子”这一单词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在译文中只是译为了“妻室”。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妻室的解释只有“妻子”的意思,相当于日语中的“妻”的含义,所以在这里存在一个误译的情况。又比如“西洋�の二�の一室”中并不是说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中的一间,而应该是“一幢西洋式的二层楼房,其中一间……”,在这强调的是在这幢洋房的二楼,并不是洋房本身有几层。其次,就是有些单词直接采用了日文汉字式的翻译,没有译成相对应的汉语,鉴于这些单词并非是汉语中的词汇,所以对于没有学习过日语的读者来说,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不解,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比如“……どうか将来��てずに弟子にしてくれという意味が返す返すも�いてあって……”,在日语中“��てる”是就那样放置不管的意思,在这里却将“��てる”直接翻译为“见弃”,根据《�代汉语大辞典》记载,汉语中并没有“见弃”这一单词,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这里的“见”有点类似于“见谅”的见,是表示被动的动作,但是跟原文“��てる”的意思相距甚远,如果翻译为“弃置”应该会更恰当。第三点就是存在有明显的错译之处。比如这个句子“ごその向うに寺の�やら”,译文时翻译成“对面的寺院”,实际上,这句话应该是“对面的寺院门口”。又如“�ろ京都で�れてからで”中将“京都”错译成“东京”。
在句子和段落方面,比如“……(中略)��にものを言ったりする女学生の群の中に入っていては、家庭に�われた少女のように、��に物を�ることがどうして出来よう。”中,对“家庭に�われた少女”的理解,联系前后文来看的话,并不是针对横山芳子一个人来说的,译文中翻译为“象她这样一个在家庭里长大的少女”是不符合原文的,在这里指的是当时这样的一群人。还有“路を行けば、美しい今�の�君を�れての睦まじい散�、友を�えば夫の席に出て流�に会�を�やかす若い�君、ましてその身が骨を折って�いた小�を�もうでもなく、夫の苦���には全く��牛で、……”,从这句话来看是对妻子“细君”的一些抱怨,但是译者翻译为“他外出时常看到有人带上合乎潮流的妻子,亲亲热热地一起散步……”,从译文来看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跟原意的表达有一点出入。 对于误译、错译的出现,首先是对日语理解的不充分,其次是对日本文化圈事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译者对自身文化圈的事象不能精确把握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关于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异文化传达媒介的文学翻译的“优势”和“难点”。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文化上的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翻译技巧看
文学翻译应该是将作者以及其作品的意境,用甚至超出原文的境界表达出来。好的翻译,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文的光辉,并且发扬光大。如果不是这样,翻译就会沦为只是传达原文意思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且,翻译在目标文化的社会或是文学系统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个位置也决定了其翻译策略。
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忠于原文才是翻译的价值,翻译作品直接体现了译者的风格,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直译,还必须要符合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等等,而且这个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翻译必须在此基础上,成为原著和译著的桥梁,向读者传达日本文学和文化,并且介绍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促进文学以及异文化的交流。
严复提倡的“信达雅”可称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当然,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译文也需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很好的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也要求译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直接影响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这种语言能力,是指基于两种语言之上的字词、语法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从文化传达看
与此同时,译者也必须熟悉日本的文化,特别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尤为重要。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那个国家的文化,并且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文学翻译者,必须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和特质,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中日两国文化上差异的多面性给日本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载体,它反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而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体现着文化之间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常会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词不达意的情况。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历史典故,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开放气息和鲜明的个性,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若要对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方面,中日两国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时候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交流更多地传承着文化交流的功能,语言能力必须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在日本文学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表达语言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正是文化信息的跨语言传达,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高度文明。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仅限于对原文的复述,还必须考虑到消除二者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出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传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山花袋.蒲�.[M].新潮文库(日本).1997
[2]黄凤英・胡毓.棉被.[M].海峡文芸出版社.1987
[3]肖海燕.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2006(7)
[4]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贺立杰.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1)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篇2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
【摘 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舞女》为研究对象,以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叶渭渠和李德纯的中文译本为例,将文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本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拟声拟态词;翻译;《伊豆舞女》
一、引言
在日语词汇中,拟声拟态词,可以说是与日本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密切联系,在日常会话和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其数量和变化形式也很多,成为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比起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汉语虽然也大量存在拟声词,但是拟态词却往往被归类为形容词。根据章银泉(1988),汉语中声音描写词有一千一百多条;而浅野鹤子(1991)表明日语的拟声词有347个,拟态词有1300个。所以很多情况下,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成汉语的拟声拟态词。另外,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在于它将语音和语义直接结合,通过声音直接和神态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唤起某种情感或情形,所以外国人理解起来很困难,加上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不能亲自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声音和看到对方的神情,只能通过作者的描写去感受,所以翻译起来就增加了难度。本稿通过《伊豆舞女》 这篇短篇小说中两个译本的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为例,考察日汉表达特点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日语拟声拟态词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先行研究和本稿的研究内容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徐一平(2010)提出了“使用相对应的汉语象声词,根据原文造象声词,翻译为叠词,翻译为形容词”等迄今为止出版的以翻译的文献为基础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语翻译方法。
梁传宝,高宁(2000) 指出,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汉语象声词语的选择以及注意清,浊音与拟声拟态词的意义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翻译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成果。
赵鲲(2012)指出,直译,创造新的象声词,翻译为名词,形容词,叠词等方法。
罗继英(2011),通过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意象内涵,语法功能等方面来分析如何汉译象声词。
本稿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态为基础,把《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分类。然后选出《伊豆舞女》的两个不同的汉语译本中关于拟声拟态词的例句,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具体翻译方法做出考察,并说明在翻译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
《伊豆舞女》虽然不是川端康成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但以其一贯的表达方式,也被当做是他重要的哀婉小说之一。其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伊豆舞女》字数大约为17000字左右,而文中的拟声拟态词有46个,有些句子甚至一连出现好几个拟声拟态词。如:
私はほうっと深い息を吐いてから、ことこと笑った。(我的心仿佛是一泓清泉,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
原文连续用了ほうっと和ことこと两个拟声拟态词,来描写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和样子,译文也相应了运用“猛地深深吐了一口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生动的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通过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原文把自然现象中风声,雨滴声描绘得生动传神,特别是主人公颇多的内心活动和舞女的一举一动,使人如临其境,感同深受。所以要求译者不能只是用枯燥的语言传达大致意思,需要在翻译拟声拟态词的时候考究相应的汉语拟声拟态词或者是用其他词汇来替代。
李镜儿(2007)汉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按音节结构分为A式,AB式,ABCD式,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CB式和特殊式等12种。陶振孝、徐一平(1998)把日语拟声拟态词分为ABAB式,ABっ式,AっAっ式等13种,而《伊豆舞女》中出现的有8种。
四、《伊豆舞女》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
日语的拟声词可以对应汉语的象声词,这是因为日汉拟声词的性质与音节结构很相似;拟态词一般翻译为形容词,副词,动词短语,惯用句等,因为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拟态词,所以往往一个日语拟态词翻译时需要用说明式的方法,比如在翻译日语「くたくた」的时候,一般就用“累得筋疲力尽,累得要命等”。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只是要传达作者的基本意思,还要传神,尽可能的重现原著高水平的文学功底。本稿将对《伊豆舞女》中的拟声拟态词译本进行考察,分为以下几种翻译。(在此,笔者将根据拟声拟态词的分类,并结合叶谓渠和李德纯的译本中对原文出现的拟声拟态词的汉译进行考察,本稿把叶谓渠的译本简称“叶译本”,李德纯的译本简称“李译本”。)
(一)日语拟声词的汉译表达
日语的拟声词大多可译成汉语的中的象声词,这是由于在性质上象声词与日语的拟音词较为接近,音节结构相似,对于同等事物音声的表达也很类似。因为汉语中的象声词也有拟态的作用,所以日语中的一部分拟态词也可以通过直译来表达。
1.译为象声词
(1)译为汉语的AABB或者ABAB型
①暗いトンネルに入ると、冷たい�がぽたぽた落ちていた。
叶译本:走进黑��的隧道,冰凉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李译本:我走进黝黯的隧道,冰凉的水珠嘀嘀答答流了下来。
两个版本都直接音译为相对应的象声词,是原文声音或者样态的的重现,使人感觉真的听到水滴声一样。
②二人が�し出したのを�て、うしろから女たちがばたばた走り寄って来た。
叶译本:姑娘们看见我们两个人谈开了,便从后面急步赶了上来。
李译本:女人们看见我们两个搭了腔,也从后面吧嗒吧嗒跑过来。
李译本用象声词吧嗒吧嗒来修饰跑的时候的声音,使人仿佛感觉到日本女性穿着木屐走路的样子,仿佛身临其境。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2.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3. 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美文
4.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5. 雪国读后感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怎么写
日本 文化 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 毕业 论文优秀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日本语言文化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本语言文化渊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达,通过对这两种形式的简要阐述,来强调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领悟日本语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习俗。
【关键词】日本语言语言禁忌委婉表达语言文化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 教育 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 谚语 叫做“名示体”。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民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 方法 ,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 种植 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 传统文化 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 其它 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论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 饮茶 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亲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 白露 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广州化工省级期刊
下一篇:财经杂志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