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域研究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12-10 10:29

西域研究编辑部


--------------------------------
《西域研究》杂志基本信息

本站是一个期刊收录站点,因为来访朋友的需要,也同样提供论文代发服务。对于本站投稿,作出以下声明:

第一类投稿:本站目前和部分杂志社有合作关系(合作的刊物请参看网址:),如有朋友需在我们合作刊物上发表文章,请直接投稿我们信箱(审核周期短,通过率高),且注明:投稿其中哪个杂志或请帮忙推荐在合作刊物,通过审核后,只需要支付版面费用。
第二类投稿:需要投稿的刊物不属于本站合作的, 本站也可以帮忙推荐发表,通过刊物审核后,不管是否需要版面费用(如需要,作者按照编辑部汇款方式办款),均需要支付一定本站代发服务费;此类稿件请在投递我站信箱时注明:请代投XX刊物审核。(通不过审核不需支付代发服务费用)

本站信箱:

西域研究的期刊简介

《西域研究》 是季刊,1991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量3000本,其中国外发行量有300本,这在全国名列前茅。《西域研究》是自治区社科类唯一的一本全国核心期刊,连续3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很多中外专家学者都珍藏着《西域研究》,证明了它的权威性。《西域研究》的编辑们曾回绝过知名学者的平庸之作,也刊登过不知名作者的上乘之作。在人气浮躁的当今,新疆还有这样一方净土,一直追求着学术上的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我是甘肃理科考生今年考了453我想报陇东学院能被录取吗?有啥专业可以选择

我觉得被录取可能性不大,你看吧,最低录取线都高你的分数4分,你也可以考虑报外省的学校啊,你的成绩可以报一个好点的二本的。下面的是我在网上搜到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至于专业选择,你一定要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对哪方面感兴趣就报哪方面的专业。
录取批次
2011 -- 505 457 -- 360 本科二批
2010 -- 527 489 -- 205 本科二批
2009 470 520 479 -- 285 本科二批
2008 507 548 515 -- 169 本科二批
2007 516 558 525 -- 225 本科二批
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批
2006 512 547 521 -- 219 本科二、三批
2005 498 547 509 -- 400 本科二批
编辑本段
学校概况

  陇东学院坐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于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管理。
  建校3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培养各类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心理测试、语音、计算机、旱作农业等16个综合实验室和教学中心,拥有接入因特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等公共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16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2个,设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电子文献资源库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4人。
  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此处现在是庆阳一中校区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
  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兰州大学等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学习。实施《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洪堡州立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并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2010年我校留学学生获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院长奖。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
编辑本段
学校历史

  陇东学院前身是创 陇东学院建于1978年12月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陇东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新型本科高等院校。
编辑本段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闫庆生 党委副书记、院长 郭维俊 
  党委副书记 赵连印
  党委委员、副院长 许尔忠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立峰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鸣超
编辑本段
机构设置

党委部门
  1.纪委(监察处)
  2.党委办公室 设秘书科档案室
  3.组织部(党校、机关党总支) 陇东学院4、宣传部(统战部)
行政部门
  5.院长办公室设行政科、秘书科、综合档案科、计划生育管理科、车辆管理科
  6.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7.人事处(职改办、离退处)设人事科劳资科离退休管理科
  8.教务处 设办公室教务科教学科实践教学科 设备科教材科
  9.学生工作处 设学生科助学管理科
  10.招生就业处 设招生科就业指导科
  11.科学技术处 设科研管理科科技信息与推广科
  12.后勤处 设综合科校产管理科
  13.计划财务处设财务科预算科会计核算中心与财务科合署
  14.国有资产管理处 设国有资产管理科、设备科
  15.基建处 设办公室 施工管理科工程预算科
  16.审计处
  17.保卫处设办公室
  18.监察处
群众团体
  19.工会 设办公室俱乐部
  20.团委 设办公室
  21.妇联
教学单位
  22.历史文化学院 设办公室
  23.电气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
  24.化学化工学院 设办公室
  25.信息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
  26.农林科技学院学院 设办公室
  27.文学院 设办公室
  28.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
  29.政法学院 设办公室
  30.外国语学院 设办公室
  31.数学与统计学院 设办公室
  32.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设办公室
  33.体育学院 设办公室
  34.美术学院 设办公室
  35.音乐学院 设办公室
  36.土木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
  37.能源工程学院 设办公室
  38.经管学院 设办公室
  39.机械工程学院
直属单位
  40继续教育学院 设办公室教学部教务部
  41.图书馆设办公室文献建设部信息技术部 书刊借阅一部 书刊借阅二部
  42.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办公室与学生科合署)
  学位办公室
  43.高等教育研究所 (办公室与教学科合署) 陇东学院44、科技推广中心 (办公室与科技信息与推广科合署)
  45.信息中心 设网络技术部广播电视部
  46、后勤服务公司 设办公室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 水电暖供应中心 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卫生所 污水处理厂
  47.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
  48.体委 设办公室
  49.学报编辑部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学院现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现有普通在校学生12606人,各类成人学生4503人。有继续教育学院、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法经管、体育、美术、音乐、教育、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农学、园林、生命科学、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8个教学院系,48个本科专业。设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园艺等7个研究所和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现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心理测试、教育技术、旱作农业等7个综合实验室,建有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语言教学中心等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和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了覆盖全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等主干网络联通。教学微机1000余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200多万元。建有图书情报网、英语教学无线传播系统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图书馆馆藏图书74万册,电子图书42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3000余种。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以甘肃招生为主,同时面向河北、江西、内蒙等23个省、市(区)招生。
编辑本段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6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4人,副教授142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5人,外籍教师8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 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5 人;庆阳市科技功臣2人、庆阳市 “185”人才工程5人、庆阳市领军人才4人。
  学校设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建有41个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11310人,成人教育学生3815人。 陇东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
编辑本段
办学层次

  学院学术特色鲜明。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SCI发表7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97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69部。尤其在教育科学、农业科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生物资源、语言文字、天体物理、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8项,有79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以上鉴定,3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成果获省教育厅奖励。其中有2项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 陇东学院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坚持地方性,突出多科性的服务面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尊师、文明、勤奋、求实的优良校风,已发展成为陇东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师资和各类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培养合格初中师资及各类应用人才43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尤其是陇东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新世纪,新学院,新形象,新征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举起二次创业的旗帜,提出了建设综合性陇东大学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四年的时间通过学院的合格评估验收,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陇东大学。
编辑本段
办学特色

  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 陇东学院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
人才培养

  陇东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 陇东学院、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学院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050101
  历史学(师范类) 060101
  人文教育(师范类,地理和历史方向) 040107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030404
  法学 030101
  经济学 020101
  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方向) 110302
  英 语(师范类) 050201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070101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物理学(师范类)070201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与接口、C程序设计、应用软件、Fortran程序设计等。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师范类) 04031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
  电子信息工程080603
  化学(师范类) 070301
  应用化学 070302
  化学工程与工艺081101
  科学教育(师范类) 040108
  生物科学(师范类) 070401
  生物技术 0704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080605 陇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
  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040104
  小学教育(师范类) 040105
  园 艺 09020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
  农 学 090101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
  土木工程 080703
  工程管理 110104
  音乐学(师范类) 050401
  舞蹈学 050409
  美术学(师范类) 050406
  艺术设计 050408
  体育教育(师范类)040201
编辑本段
未来发展

  学校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社会,坚持“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优势,以能源化工为特色,以生物农学为亮点,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陇东学院
校区变迁
整体搬迁完成后的新校区
  
新校区图
最新百度地图
陇东学院新校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兰州路,占地面积1100亩,现有在校学生12606多人,教职工863人,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园艺等研究所以及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
  新校区从2002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其中教学用房面积26.8万平方米,学生活动场所、道路、锅炉房、给排水系统、电视、电话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 庆阳市体育场[1]新校区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集中绿化区、科技产业区等6大功能模块。建在我校的庆阳市体育场位于学院新校区西北角,用地面积8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8000平方米;20160个座位。
名师名人
闫庆生
  主要从事陇东地方史研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共发表各类论文近四十篇,其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发表在《近代史研究》(2001.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1999.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问题研究》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等国家级刊物上。合写专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对边区经济史进行研究,数据全面详实、结论精确可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上的一大硕果。该成果荣获1998—1999年度“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部合写专著《庆阳简史》是庆阳地方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史体专著,是一部了解陇东历史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荣获1999年度“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郭维俊
  男,汉族,1957年4月生,甘肃定西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曾任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兼任西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机械研究与应用》杂志编委。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任命为陇东学院院长。
  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农业机械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农业机械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加完成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主参编教材2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力学,农业机械振动。
简毓峰
  男,汉族,生于1957年11月,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97—1998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深造。现任陇东学院科技处处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主任,农学系(农科所)研究员。兼任省农学会理事,《甘肃农村科技》编委,《陇东学院学报》编委,庆阳市专家顾问团成员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育种与栽培、旱地农业、宏观农业等专业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与示范推广课题(项目)20余项,取得成果18项,获奖16项(次)。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次),三等奖5项(次)。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4篇,获奖论文4篇。目前,在研课题3项。
  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甘肃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入选陇东学院首届学科带头人。
刘建宁
  男,汉族,教授,1963年11月生于甘肃合水。1995年7月西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被聘为陇东学院化学系教授。现任陇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陇东学院体委副主任。1995年7月至今,先后获《甘肃省教委高校科技进步奖》一次、《甘肃省教委青年教师成材奖》一次、《陇东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教委科研项目《含硫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直接电化学合成》、《新型腙类试剂的合成及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先后在《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Turkish Journal of Chemistry》、《RARE METALS》、《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卫生检验》、《兰州大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等SCI、SCIE、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
编辑本段
马啸

  男,汉族,1966年生,甘肃西和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陇东学院学科带头人。现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庆阳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4、2006年连续评为陇东学院第三、四届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当选为陇东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教师”。2010年评为首届“庆阳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西北区域史、民族史、边疆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西藏研究》、《求索》、《新疆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专著《左宗棠在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参编《西北通史》清代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任副主编;《庆阳通史》中卷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版;主编《<庆防记略>校释》(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曲涛
  曲涛(1960.6—),男,山西省运城市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治系,获学士学位,曾任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主任、教授、陇东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有关陇东老区问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出版《陇东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出困境—陇东老区现代农村经济研究》、《陇东老区政权史》、《陇东老区红军史》、《红色足迹---陇东老区重大事件述评》等学术著作,并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学术成果荣获199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甘肃省高校社科三等奖,2002年甘肃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姜双林
  姜双林,男,1963年12月20日出生,现任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系副主任,陇东资源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动物生物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分配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任教;2004年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课程教学20年,先后承担生命科学系的《普通动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获学校第二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奖。2004年《普通生物学》课程获陇东学院精品课程奖,2006年主讲的《普通动物学》课程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 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科研项目 6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在《昆虫学报》、 《动物学研究》、《蛛形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 等国家级期刊发表23篇。硕士毕业论文《子午岭林区步甲(鞘翅目:步甲科)物种多样性与生境选择性研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并被“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
编辑本段
学院学报

  《陇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其前身是《庆阳师专学报》。《陇东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陇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陇东学院学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传承先进思想,繁荣科学文化”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办刊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 陇东学院《陇东学院学报》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及探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学术创见与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
  为适应中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出版,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提出声明。
  《陇东学院学报》为双月刊,大16 开,128 页。双月15 日出版,1、3、4、6期为社会科学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

梅建军的代表性论文论著

1. Mei Jianjun, Xu Jianwei, Chen Kunlong, et al. Recent Research on Early Bronze Metallurgy in Northwest China, In Paul Jett (e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Ancient Asian Metallurgy, Washington: Freer Gallery of Arts. 2012: 37-46. 2. 陈坤龙、梅建军、赵丛苍. 城固宝山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文物. 2012(7): 85-92.3. 张治国、马清林、梅建军、Heinz Berke. 中国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模拟制备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2(2): 128-140.4. 梅建军(执笔). 中国早期冶金术研究的新进展.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编,《科技考古》第三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5-154.5. 梅建军、陈坤龙、曹玮. 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见:曹玮主编,《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卷四).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250-297. 6. 郑蓉妮、梅建军. 使用劫掠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学术伦理问题. 甘肃社会科学. 2011(1): 38-41.7. 陈坤龙、梅建军. 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中原文物. 2011(6): 99-105.8. 梅建军、王璞、黄兴. 近两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0(1): 1-13. 9. Jianjun Mei. A review of Donald B. Wagner,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1: Ferrous Metallurgy. Revue de Synthèse, 2010(3): 465-469. 10. 邵安定、梅建军、陈坤龙、周广济、王辉.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金属饰件的初步分析. 文物. 2010(10): 88-96. 11. 徐建炜、梅建军、格桑木、陈洪海: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西域研究. 2010(2): 31-37. 12. Jianjun Mei. Early Metallurgy in China: Some Challenging issues in Current Studies. In Jianjun Mei and Thilo Rehren (eds.). Metallurgy and Civilisation: Eurasia and Beyond. London: Archetype Publication, 36(2009): 9-16. 13. Jianjun Mei, Kunlong Chen and Wei Cao.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Shang-Dynasty Bronzes from Hanzhong, Shaanx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6 (2009): 1881-1891. 14. Kunlong Chen, Thilo Rehren, Jianjun Mei and Congcang Zhao. Special Alloys from Remote Frontiers: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Shang Bronzes from Hanzhong, Southwest Shaanxi [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6(2009): 2108-2118. 15. Jianjun Mei. Early Metallurgy and Socio-Cultural Complexity: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Northwest China. In Bryan K Hanks and Katheryn M Linduff (eds.). Social Complexity in Prehistoric Eur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5-232. 16. 王文芝,梅建军.《鼓铜图录》浅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1):99-113。17. 陈坤龙,梅建军,孙秉君.梁带村两周墓地出土青铜器初步检测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6):97-101。18. 陈刚,渭雄,梅建军.国外古代失蜡铸造工艺研究综述.南方文物,2009(2):109-113。19. 凌勇、梅建军、吕恩国:新疆伊犁地区出土时前铜器的科学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3期,359-369页。20. 凌勇、梅建军:关于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金属技术的几点思考,《西域研究》2008年4期,42-49页。21. 梅建军、李明华: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西域研究》2007年3期,116-123页。 22. 陈坤龙、梅建军和岳连建:陕西县出土的两件薄壁铜容器的科学分析,收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安北郊秦墓》,西安:三秦出版社,378-384页。 23. 梅建军:“北方系青铜器”:一个术语的“诞生”和“成长”,收入《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法国汉学》第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32-147页。24. Jianjun Mei.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Iron Age peoples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中亚东部铁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In Joan Aruz and Ann Farkas (eds.), The Golden Deer of Eurasia.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6. 132-145. 25. 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收入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10月。246-251页。26. 陈坤龙、梅建军: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墓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收入海金乐、韩炳华编著《灵石旌介商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27. 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68-179页。28. 梅建军、王博和李肖:新疆出土铜鍑的初步科学分析,《考古》,2005年第4期,78-84页。29. J. Mei & Th. Rehren. Copper Smelting from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Part I: Kangcun village, Kuche County, c. 18th century AD. Historical Metallurgy, 39.2(2005): 96-105. 30. Jianjun Mei. Qijia and Seima-Turbino: the question of early contacts betwee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Eurasian Stepp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2005. 75: 31-54.31. Jianjun Mei.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Bronze Age,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121(2003), 1-39. 32. Jianjun Mei. Metallurgical analysis of metal cauldrons from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n Paul Jett (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sian Art. London: Archetype Publications. 2003: 53-59.33. Jianjun Mei, Guori Liu & Xi’en Chang. A metallurgical study of early metal objects from eastern Xinjiang, China. Bulletin of the Metals Museum, 36(2003): 45-62.34. Jianjun Mei & Yanxiang Li. Early copper technology in Xinjiang, China: The evidence so far. In Paul Craddock & Janet Lang (eds.), Mining and Meta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Ages.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3: 111-121.35. Jianjun Mei & Colin Shell. The Iron Age cultures in Xinjiang and their steppe connections. In Katie Boyle et al. (eds.), Ancient Interactions: East and West in Eurasia.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2002:. 213-34.36. 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1-10页。 37. Jianjun Mei. Copper smelting technologies in Iron Age Xinjiang: The evidence from the Nulasai site. Bulletin of the Metals Museum, 34(2001): 22-38. 38. Jianjun Mei.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ic Xinjiang: Its Cultural Context and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uring Regions.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865, Oxford: Archaeopress. 2000.39. Jianjun Mei & Colin Shell: The existence of Andronovo cultural influence in Xinjiang during the 2nd millennium BC. Antiquity 73.281 (September 1999): 570-78. 40. Jianjun Mei & Colin Shell.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the late prehistoric Xinjiang. In Victor Mair (ed.), The Bronze Age and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1998: 581-603 41. Jianjun Mei, Colin Shell, Xiao Li & Bo Wang (1998). A metallurgical study of early copper and bronze artefacts from Xinjiang, China. Bulletin of the Metals Museum, 30(1998): 1-2242. Mei Jianjun: The history, metallurgy and spread of Paktong. Bulletin of the Metals Museum, No. 24 (1995-II): 43-55. 43. Mei Jianjun & T. Ko: A comparison of ancient metallurgy in India and China. In K. Hashimoto et al. (eds.),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Japan: Kansi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33-41.44. 梅建军:印度与中国古代炼锌术的比较,《自然科学史研究》12卷第4期 (1993),第360-367页。45. 梅建军:中国传统炼锌术,《中国科技史料》11卷第2期 (1990),22-26页。 46. 梅建军、柯俊:中国古代镍白铜冶炼技术的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8卷第1期 (1989), 67-77页。

上一篇:中国商贸投稿邮箱

下一篇:旅游学刊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