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史杂志
先秦秦汉史杂志
国内刊号:CN11-4327/K国际刊号:ISSN1007-0648出版周期:双月刊发行日期:双月9日邮发代号:2-902单期定价:¥ 23.00订购电话:、82503439、82503438、82503412、82503440
杨华的发表论著
一、著作类1、《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7年。3、《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与冯天瑜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中国文化史》(与冯天瑜、任放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007年彩色增订本。5、《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主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二、论文类1、《从赋<诗>言志与引<诗>言志》,《中日邦交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2、《宴乐桑猎画像与战国宫苑社会生活》,《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1期。3、《礼乐文化与古代东方社会》,《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4、《先秦乐文化的区域差异》,《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5、《〈尚书?牧誓〉篇新考》,《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6、《人治社会及其文化机制》,《学术论坛》1996年第8期。7、《孔子与音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5辑,日本和泉书院,1994年。8、《从楚文化中探寻日本文化之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6 辑,日本和泉书院1995年。9、《周代前期的文化整合》,《江汉论坛》1996年第8期。10、《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11、《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 《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12、《中国文化史分期刍议》(与冯天瑜合撰),《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13、《贯穿古今,打通中西──评冯天瑜教授新著<人文论衡>》,《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14、《知识分子的“纯化“与“泛化”》,《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15、《人文精神问题讨论综述》,《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6、《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9辑,日本和泉书院,1998年。17、《入蜀纪行》(译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8、《“勒马回缰作旧诗”——闻一多的第一次转折》,《光明日报》2000年1月14日。19、《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月11月17日。20、《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21、《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方法》,《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2、《在汉口的外国人权益》(译文),《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3、《踊辟礼综考》,《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4、《先秦衅礼研究》,《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25、《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6、《出土日书与楚地的疾病占卜》,《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7、《先秦血祭礼仪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28、《禭·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仪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29、《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30、《“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31、《楚礼庙制研究》,《楚文化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2、《新蔡简所见祭祷礼仪二则》,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二辑,湖北育出版社,2005年。33、《先秦财政史研究概要》,载《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34、《治礼学贵在贯通——评彭林教授新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夏之卷)。35、《汉代明器所见之楼阁与乐舞》,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特辑第3辑,日本翰林书房,2005年。36、《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选摘;《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37、《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春之卷)。38、《“谅阴不言”与王权更替》,《中国社会史评论》第六辑(2005年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39、《新蔡楚简祭祷礼仪杂疏(四则)》,《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0、《<序宁祷券>集释》,《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三辑,湖北育出版社,2007年。41、《楚地水神研究》,《学鉴》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42、《传统学术中的学派》,《光明日报?国学版》2007年9月13日。43、《新蔡祭祷简中的两个问题》,《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4、《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5、《说“谪”——兼论汉代政治谴告理论的民间基础》,《学鉴》第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6、《经学史研究的复兴》,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徐卫民的代表文章
1.《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台湾)《科技博物》1998年第1期。2.《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3.《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4.《樗里疾考》,《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5.《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文博》1998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6期全文转载。6.《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秦都城概论》,《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秦公帝王陵考论》,《文博》1999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9.《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10. 《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1999年8月6号史林版博士论坛。11.《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3期。12.《〈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13.《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期。14.《秦都城研究琐议》,《浙江学刊》1999年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5.《秦离宫别馆述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6.《秦都城探索》(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12期。17.《秦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比较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出版。18.《秦瓦当概论》(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1期。19.《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0.《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1.《秦都雍城考论》,《秦汉史论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2.《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文博》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23.《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4.《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5.《秦公帝王陵的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 《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6.《秦东陵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7.《200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2期全文转载)28.《秦法家思想再论》,《秦文化论丛》第10 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29.《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早的帝王陵园》,《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的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30.《秦都咸阳城郭制度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6期。31.《秦都雍城与晋都新田的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32.《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3.《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34.《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35.《秦文化的尚武倾向》,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36.《对秦始皇陵规模的新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6期。37.《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38.《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福建论坛》2008年1期。39.《2006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六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40.《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唐都学刊》2009年1期。41.《汉长安城植被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4期。42.《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3期。43.《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10年4期全文转载。44.《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形成》,《社会科学阵线》2010年第9期。45.《西汉巫蛊之祸发生原因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3期。46.《也谈秦始皇陵石刻雕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47.《汉长安城内人口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合作)(理科版)2012年3期。48.《项羽与关中》,《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49.《汉代长城内防原因初探》(合作)《社会科学阵线》2012年第10期。50.《汉长城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51.《商山四皓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2013年11期。
徐为民的西北大学教授
已出版了《秦建筑文化》(合著)《秦政治思想述略》(合著)《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世界第八奇迹—秦陵兵马俑》等十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八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项,西安市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一项。正从事国家社科基金(西部)课题“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演变关系研究”的研究。主要学术兼职有: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科研工作已经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60篇,还有不少的普及性文章,有些研究填补了空白,有些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有:(一)著作:《秦建筑文化》,(第一作者),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秦政治思想述略》,(第一作者),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西安出版社,1995年出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主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中华秦文化辞典》,(副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秦俑秦文化研究》,(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获陕西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地下军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秦公帝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秦汉文化史大辞典》,(副主编)上海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五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梦回大秦帝国》,(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六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秦王扫六合》,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早期秦文化研究》(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二)论文:1、 秦汉都城文化研究《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文博》1998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6期全文转载。《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1999年8月6号史林版博士论坛。《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3期。《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期。《秦都城研究琐议》,《浙江学刊》1999年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秦离宫别馆述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秦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比较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出版。《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秦都雍城考论》,《秦汉史论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秦之栎阳》《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周秦汉唐建都关中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辑,2002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秦都咸阳城郭制度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6期。《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秦都咸阳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1期。2、秦汉园林文化研究《秦代的苑囿》《文博》1990年第5期。《西汉上林苑宫殿台观考》《文博》1991年第4期。《扶离宫与挟离宫》《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1期。《秦建筑文化概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秦汉园林特点琐议》《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西汉上林苑的几个问题》《文博》1994年第4期。3、秦汉人物述论《吕不韦与吕氏春秋》《秦史人物论》1993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秦景公与秦公一号大墓》《秦史人物论》1993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试论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1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司马迁的商业思想》《汉中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尉缭与尉缭子述评》《秦文化论丛》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樗里疾考》,《秦文化论丛》第6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4、秦汉陵墓文化研究《秦公帝王陵考论》,《文博》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文博》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秦公帝王陵的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秦东陵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5、秦汉建筑文化研究《秦建筑与秦社会历史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史》1994年第8期全文转载)。《秦瓦当概论》(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1期。《雄伟壮观的秦长城》(台湾)《历史月刊》1995年第2期。6、其它《汉初经济繁荣及其原因》《函授教育》1995年第6期。《秦兵马俑艺术特征浅析》,《秦俑艺术论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秦隋速亡原因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台湾)《科技博物》1998年第1期。《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00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2期全文转载)。《秦法家思想新论》,《秦文化论丛》第10 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3期。《唐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0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4期。获奖情况《秦政治思想述略》1998年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秦都城研究》2001年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秦建筑文化》1995年获得西安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积极在历史上的地位》2003年获得西安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秦公帝王陵》,获得陕西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基金资助2004年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秦汉时期都城与自然环境演变关系研究”,八万元资助。2003年获陕西省教育厅“秦汉帝王陵比较研究”项目,资助一万元。
上一篇:自动化论文格式
下一篇:计量学报怎么样